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生态位态势视角

张光宇,刘 苏,刘贻新,马文聪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要:借鉴生态位态势理论,在阐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态”、“势”和“态与势交界面”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模型,选取广东省177家新型研发机构,运用熵值—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提高高层次人才占比和扩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较为重要;②研究对象整体核心能力水平中等偏上,但两极分化明显。同时,在“态与势交界面”上总体水平较低,机构高质量发展有待加强;③地理区位与机构核心能力水平相关性强,态势好的机构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辐射作用。最后,依据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等级提出核心能力分类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态势;核心能力;高层次人才;研发投入

Evalu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ew R&D Institutions: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Ecostate-ecorole

Zhang Guangyu,Liu Su,Liu Yixin,Ma Wenco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20,China)

AbstractUsing the niche ecostate-ecorole theory for reference,the paper illuminates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connota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on this basis,the paper propose a new core competence evaluation model for R&D institutions based on " ecostate "" ecorole " and "ecostate-to- ecorole interface",then select 177 new R&D institu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use the entropy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for empirical analysis.Research shows: (1)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expanding R & D investment are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new R&D institutions;(2)the overall level of core competenc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s medium to upper,but polarization is obvious.At the same time,the overall level of " ecostate-to- ecorole interface " is low,and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sm needs to be improved; (3)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core competence level of institutions,and the well-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have a certain radiation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egions.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lassifie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niche level of the new R&D institutions.

Key Words:New R&D Institutions; Niche Ecostate-Ecorole; Core Competence; High-level Talents;R&D Investment

DOI10.6049/kjjbydc.20200805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8-0136-09

收稿日期:2020-10-25

修回日期:2020-1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4056,71874037);广东省软科学科技管理改革重点项目(2018B070714019)

作者简介:张光宇(1962-),男,湖南岳阳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研发机构和颠覆性创新;刘苏(1991-),女,湖北潜江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管理;刘贻新(1976-),男,广东阳春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研发机构和颠覆性创新、可持续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化;马文聪(1982-),男,广东从化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本文通讯作者:刘贻新。

0 引言

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以产学研合作为内核,依靠灵活的创新机制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各主体分散化知识进行集成式研发创新的新型法人治理组织,兼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一体化功能,有效整合了政产学研金等多种创新资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1]。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各省份相继出台政策壮大本地新型研发机构规模,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科研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当前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治理体系的“特区”和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3]。本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不少新型研发机构仍存在核心能力不强这一突出问题。知识创造与转化系统资源配置能力是新型研发机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力和资源等构成要素对其影响程度不同[4-5]。在有限资源和时间的约束下,新型研发机构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兼顾其核心能力培育及提升。通常,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可划分为建设期、运营成长期和运营成熟期3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机构所倚重的资源因子不同,从而拥有独特的核心能力[6-7]。从某种程度而言,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其核心能力更新迭代的过程[8-9]。如何根据新型研发机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出相匹配的发展策略,是提升机构核心能力并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有效评价新型研发机构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能力,不仅有利于机构识别自身发展现状并通过差异化策略构筑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分类施策以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1 文献回顾

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学界从起初的概念界定逐步过渡到当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组织核心能力构建及评价等领域。在核心能力评价方面,Meyer等[10]、Klein等[11]、Henderson[12]提出运用平台法、网络图、元件-结构法等定性或半定量方法对其进行评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批学者引入相关评价模型。如Hafeez等[13]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外包服务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郭岚和张祥建(2007)、肖泽磊等[14]构建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纪秋颖和林健[15]提出基于生态位的高校核心能力定量测评方法;霍国庆等[16]借鉴资源基础理论,提出科研组织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核心能力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国家、企业、高校等主体对象上。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从2017年起,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例如,赖志杰等[17]从外部保障与内部生成两个维度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陈雪等(2019)通过专家调查法设计新型研发机构竞争力评价体系。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绩效管理角度展开相关研究。例如,王守文等[18]设计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杨博文等[19]提出新型研发机构三层次多指标绩效评价体系;孟溦(2019)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从资源投入到社会影响力产生全过程的绩效评估框架。

可见,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研究视角也逐步拓展,但研究内容尚存在以下不足:①对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内涵缺乏共性认知,内涵界定不清易引发知识研究的碎片化;②关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评价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和全过程分析,难以精准描述机构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③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动态演化规律,亟需引入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总体而言,现有关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判断,且多数停留在指标探讨层面,缺乏实证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性较强;相关研究结论未能有效说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态势。事实上,新型研发机构属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创新种群,占据一定的生态位。遵循生态位态势理论,新型研发机构与其它创新种群存在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1]。生态位态势理论对认识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组成单元的地位、作用、演化路径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该理论评价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既能反映机构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存发展现状,又能反映其未来发展潜力。鉴于此,本文基于生态位态势视角,构建基于“态”、“势”和“态与势交界面”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突变级数法构建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省177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结论,通过挖掘新型研发机构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核心能力分类提升策略。

2 生态位态势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阐释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方面属性。其中,“态”是生物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该理论反映物种种群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是衡量物种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位用来描述某个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及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体现[20]。目前,生态位态势理论作为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已跨越生物学范畴,渗透到组织管理等诸多研究领域。例如,Baum & Singh[21]从资源利用角度出发,认为组织生态位是指在种群内部,组织资源需求及生产能力的变化。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是创新生态系统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创新种群。本文将新型研发机构的“态”界定为其在过去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控制的资源、积累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价值等,而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势”界定为其对环境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此外,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连接创新主体与推进技术研发的中介组织[3],在整个生态网络中扮演着“桥梁”角色,发挥着平台价值传递功能,这种价值传递功能既不属于“态”,也不属于“势”。本文借鉴万伦来[22]的研究成果,将其界定为“态与势交界面”。新型研发机构的“态”,为其进行价值传递与分配提供坚实基础,中介价值传递则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势”。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新型研发机构凭借其拥有的各种资源,通过内部协调管理和价值传递等过程,能动地与环境及其它组织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的能力。

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初期,其内部力量较为薄弱,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多,此时与环境的交互点较少。随着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内部因子的正向反馈作用变强,与环境的交互点增多,此时新型研发机构开始加速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和数量也不同,这些差异可利用生态位宽度进行量化描述[23],用于测度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新型研发机构要保持强大的核心能力,就需要占据较高的生态位,但生态位宽度并非越宽越好,宽度增加需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当市场环境趋于饱和时,寻求生态位差异化才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4]。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其本身也构成一个复杂的微创新生态系统,在其开展研发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协调知识、技能、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共同参与价值创造[25],这些资源因子是构成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可见,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内涵可理解为其发展所需的各类生态资源因子使用效率之和,本质是其拥有各种资源能力的集成[17,26]。基于此,本文将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界定为:以新型研发机构内外部生态系统中各类资源为基础,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所积累的具有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集聚、转化与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可从资源集聚、转化、利用3个层面剖析。其中,资源集聚能力体现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的“态”,反映内部构成要素及要素功能的完好性,是其占用环境和资源空间的能力,包括科研基础、科研实力、社会影响等;资源转化能力体现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的“态与势交界面”,既含有“态”的因素,又具有“势”的成分,反映内部构成要素间的协调性,诸如创新效益;资源利用能力体现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的“势”,反映其与环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情况,诸如创新能力。本文构建生态位态势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生态位态势视角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组成结构

3 研究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建

纪秋颖和林健[15]将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态”“交界面”“势”3个层次分析高校核心能力;高伟[27]将学科建设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资源条件、学术队伍、科研实力、人才培养4个维度;张一进和高良谋[28]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势”的准则层因素,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组织跃变的革命性因素,并提出用科研投入比率作为衡量指标。新型研发机构本质上依然是研发机构,有关研发机构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同样具有参考价值[19]。因此,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结论及广东省颁布的相关指标认定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及核心能力内涵,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位属性准则层指标层态科研基础 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研发人员数科研仪器设备原价总值科研实力 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社会影响 累计服务企业数 上年机构技术服务收入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数量态与势交界面创新效益 孵化企业数创办企业数近3年成果转化收入势创新能力 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年总支出比例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市级以上创新团队数

3.2 评价方法选取

熵值法根据评价对象指标值变化对整体系统的影响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可有效避免权重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突变级数法将目标进行多级分解并利用归一公式计算得出总隶属函数,其评价结果虽然科学,但在指标权重确定上需借助其它方法。综合两者优劣势,本文构建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生态位评价模型,具体包括4个步骤: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②根据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重要性;③判断指标体系各层级突变系统类型;④突变级数法归一公式综合评价。

3.2.1 根据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在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实际问题中,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

对正向指标,令:

(1)

对逆向指标,令:

(2)

在式(1)~式(2)中,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原始值(i = 1,2,…,n; j = 1,2,…,m),rij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利用熵值法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指标权重wj

其中:

(4)

(5)

3.2.2 突变级数法综合评价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和二级子指标数量均符合突变级数系统中规定的每个指标下控制变量数目不大于4的要求,且所有指标间为互补关系。同一分支同一层级下的指标,按照熵值法计算权重并由大至小进行排序,然后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突变系统模型通常包含折迭型突变系统模型、尖点突变系统模型、燕尾突变系统模型、蝴蝶突变系统模型4种类型。根据本文指标结构的层次特点进行判断,一级指标包含3个控制变量,为燕尾型突变系统;二级指标分别包含3个或1个控制变量,即可分解为燕尾型突变系统和折迭型突变系统两种;三级指标中控制变量均为3个,为燕尾型突变系统。因此,本文突变级数法计算模型如下,其中XM为指标M所对应的值XXpi为 指标M的下一级指标Pi的值X

折迭型突变函数转化为归一公式:

XM=Xp11/2

(6)

燕尾型突变函数转化为归一公式:

(7)

4 实证检验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2018年经过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244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投入产出数据,剔除异常和缺失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77家。根据突变级数法取值原则,控制变量取0~1区间内的值,故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在177家新型研发机构中,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主,大部分机构既进行应用研究也进行产业开发研究。同时,以企业主导型和高校主导型为主,两种类型之和占样本总量的72%,如表2所示。

表2 新型研发机构主体类型分布

类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个人团体主导型数量/家(占比)73(41.24%)55(31.07%)27(15.25%)19(10.73%)3(1.69%)

从区域城市分布看,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地市覆盖率虽高(达到90%以上),但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一带。针对表1筛选的评价指标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在选取的177家新型研发机构中,研发人员总数最少2人,最大951人,分布差异很大,这与新型研发机构本身的规模和需求有关;博士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博士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为33%左右;科研仪器设备原价总值分布差异大,这与新型研发机构所属产业类型有关;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量平均5个;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年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57%,177家新型研发机构中18家年度研发投入比例占100%;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值为 223.66,标准差为930.10,说明机构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差异很大,科研实力参差不齐。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差异也较大,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数量和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数量均说明不同机构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关于上年机构技术服务收入及累计服务的企业数,不同机构间分布差别较大;从近3年成果转化收入可以看出,新型研发机构整体产业化程度不高;创办及孵化的企业数分布较为离散,大部分机构达不到均值水平。

表3 新型研发机构描述性统计结果

指标nmeansdmaxmin研发人员数(人)17798.81 163.13 9512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1770.33 0.23 10科研仪器设备原价总值(万元)1773 547.02 9 342.98 81 516.5919市级以上创新团队数(个)1770.91 2.24 220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个)1773.54 4.55 350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年总支出比例(%)1770.57 0.31 10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项)177223.66 930.10 10 7060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项)17783.49 334.17 3 0880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量(项)1773.24 8.24 680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数量(项)1776.63 63.18 8400上年机构技术服务收入(万元)1771 486.24 8 901.53 106 997.190累计服务企业数(家)177393.66 1 075.50 7 8860近3年成果转化收入(万元)17743 524.18 221 998.82 1 783 824.520创办企业数(家)1774.50 27.27 3560孵化企业数(家)17716.61 81.49 1 0000

4.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Matlab编程计算15个三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相应权重,由熵值法权重可加性可知,下级控制变量权重之和即为上级指标权重;为保证指标权重精确度,所有指标权重计算值均保留4位小数,并根据权重大小用字母数字顺序编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生态位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态(资源集聚能力)A10.590 8科研基础 B20.252 8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C20.095 4 研发人员数(人) C40.083 8 科研仪器设备原价总值(万元)C50.073 6 科研实力 B30.193 9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量(项)C70.070 6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项)C90.063 2 发表论文和专著数量(项)C100.060 1 社会影响 B50.144 1累计服务企业数(家)C80.070 0 上年机构技术服务收入(万元)C130.044 4 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数量(项)C150.029 7 态与势交界面(资源转化能力)A30.152 3创新效益 B40.152 3孵化企业数(家)C110.056 4 创办企业数(家)C120.052 9 近3年成果转化收入(万元)C140.043 0 势(资源利用能力)A20.256 8创新能力 B10.256 8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年总支出比例(%) C10.096 8 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个)C30.087 7 市级以上创新团队数(个)C60.072 3

结合上文的突变级数计算模型与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标注出指标在突变系统模型中所处位置,进而得出本文新型研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值(XA)计算目标层次,如图2所示。

4.4 综合评价结果

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值包含“态”“势”“态与势交界面”3个层面。图2结果显示:核心能力评价值最大为0.922,最小为0.475;整体评价值多集中在0.763~0.826之间,呈两极分化现象(见图3),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位于中等偏上水平,能够反映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整体情况。

图2 新型研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值计算目标层次

图3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值频率及其正态分布曲线

4.5 结果分析

4.5.1 指标层面重要程度

从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可知,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年总支出比例、博士或高级职称占比、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数、研发人员总数、科研仪器设备原价总值对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更大。排名前5的三级指标中科研基础占据3项,说明科研基础条件对新型研发机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①从一级指标权重看,“态”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势”,最后是“态与势交界面”,说明“态”的水平对核心能力提升很重要;②从二级指标权重看,科研基础条件和创新能力水平排名前2位,分别影响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在“态”与“势”上的水平;③从三级指标权重看,博士或高级职称占比和年度研发投入比例指标权重排名前2位,其中博士或高级职称占比主要影响新型研发机构的“态”,对科研基础条件影响较大;年度研发投入比例主要影响新型研发机构的“势”,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提高高层次人才占比可以较大程度上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

4.5.2 核心能力分层分布情况

从核心能力评价值分布情况可见,在“态”层面上,整体平均水平为0.574,中位数为0.569,标准差为0.094,大部分评价值位于0.6以下,说明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整体资源占用分布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大部分机构资源集聚能力有待提高。在“势”层面上,整体平均水平为0.645,中位数为0.656,标准差为0.116,超过一半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平均水平以上,说明机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态与势交界面”上,整体平均水平为0.289,中位数为0.304,标准差为0.160,绝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在“交界面”上水平偏低,价值传递效益较低,不少机构在近3年成果转化收入、孵化企业数、创办企业数上指标为0,说明其整体产业化能力低、资源转化能力不强、中介传递转化功能具有很大提升空间。综合来看,核心能力在“态”层面上的生态位顺序与其综合生态位顺序基本一致,说明广东省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在“态”上的水平对其综合生态位起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发展资源积累的重要性;机构核心能力综合生态位评价值平均水平为0.757,中位数为0.783,标准差为0.097。综合评价值达到0.8以上的有65家,占样本总量的36.7%,说明不少机构已具备良好的发展能力,这与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近几年迅猛发展的趋势相符,但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明显,需要提升机构整体核心能力,实现产业协同进化与机构高质量发展。

4.5.3 地理区位分布与排名

从地理区位分布看,本次评价排名前20的新型研发机构均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区域(见图4),特别是广州、深圳一带。首先,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拥有较多发展资源,高校多、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能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其次,这些地区市场需求大,能为新型研发机构产品价值转化提供更好的保障;最后,这些地区新型研发机构成立较早,政府重视程度高。这说明,地理区位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水平或可利用资源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评价结果也可以看出发展态势好的机构,在创新效益方面水平较高,且具备一定的孵化能力,能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从核心能力计算结果排名情况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本次评价模型中排名前两位,且评价值在0.9以上,达到相对优秀水平。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评价结果一一展示。

图4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值排名前 20 位的机构名单

4.5.4 核心能力评价值分类

从评价结果分类看,核心能力评价值位于0.475~0.922,分布差异较大,极值差近2倍,无法有效说明处于不同发展位置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态势。本文根据新型研发机构所处发展位置不同及其核心能力生态位等级及功能目标相应不同的特点,以核心能力评价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将核心能力评价值在0.8以上定义为综合生态位等级较高的新型研发机构(第一类);核心能力评价值在0.6~0.8之间定义为综合生态位等级适中的新型研发机构(第二类);核心能力评价值在0.6以下定义为综合生态位等级较低的新型研发机构(第三类)。

(1)隶属于第一类的新型研发机构共65家,占样本量的36.7%,“态势”水平整体较好,超过均值以上,综合竞争力较强,基本位于珠三角一带,特别是广州、深圳一带。除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外,整体产业化能力依然较低。此类新型研发机构大多具有多元化导向特点,涉及面较广,具备相对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步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创意扩散阶段),如何提高资源转化及利用效率,是此类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时,机构内部结构趋于稳定,社会经济效益水平较高,其功能主要集中在产业开发或综合服务上,并对周围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但新型研发机构生态位高适宜空间难以构建,机构运作成本变高、效率低下,整体核心能力推进迟缓。

(2)隶属于第二类的新型研发机构共91家,占样本量的51.4%,在“态”水平上整体靠近均值,但在“势”和“态与势交界面”水平上低于均值,综合竞争力一般。此类新型研发机构虽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创意实现阶段),但未达到多元化发展条件。如何及时消除核心能力因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各种不适症状,营造一个合理的资源与空间结构,是此类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时,机构在资源结构上已由单纯的资源积累向资源积累与整合并举转变;在空间结构上,已由生态位的迅速扩张向扩张与优化并举转变。核心能力提升与机构生态位成长并非始终保持一致,核心能力存在一定迟滞。

(3)隶属于第三类的新型研发机构共21家,占样本量的11.9%,“态势”水平均低于均值,“交界面”上大部分为0,尚未实现成果转化收入。此类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水平低,占据资源少,发展基础薄弱,尚未实现独立的自我造血功能,且大多成立时间较晚,位于创意提出阶段。如何有效集聚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生态资源因子,营造有利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是此类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此时,机构应变及抗风险能力不足,对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控制能力不高,对资源取向及发展空间把握不准,未能与外界建立良好的物质能量信息联结机制,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资源及高校科技资源维持生存与发展。

5 基于不同生态位等级的提升策略

5.1 综合生态位等级较高的新型研发机构

此类新型研发机构需加强对创新生态链的管理,采取生态位泛化策略提升机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①重点调整并提高“态与势交界面”属性,积极对接企业需求,整合相关技术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研发活动,进而降低研发风险、增强资源转化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李颖等,2019);②通过创办公司与孵化企业盘活技术资源,打通产学研链条,从而形成可市场化的技术资源,提升产业化能力[17];③以掌握的技术资源为支撑,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推进成果产业化进程,以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相对竞争优势;④利用自身良好的发展基础,将发展资源适度分散化,扩大发展半径,建立研发、产品、服务等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圈,占据整个产业上下游生态链,进一步提升机构影响力;⑤探索并搜寻新突破点以打破现有发展瓶颈,注重对研发活动的精细化与规范化研究,开辟成果转换新路径,在不断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广度与深度的同时,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子产业,进行合理取舍,促使不同子产业间呈现出互补共生关系;⑥政府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低保护空间”,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保证政府对市场环境规制与创新风险兜底,积极引导市场机构和消费者认知偏好,修改相关监管措施和访问规则,推动创新利基的形成,当创新利基具备足够竞争力和影响力、消费者偏好转向新市场时,则主动撤销保护,实施“零保护”[29]

5.2 综合生态位等级适中的新型研发机构

此类新型研发机构需避免彼此生态位的过度重叠,适合采取生态位特化策略提升机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①重点调整并提高“态”“势”“态与势交界面”水平,注重内部技能与人才知识更新,通过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增强资源集聚能力;②放弃部分生态位发展,将重心放在已有或潜在生态位上,即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缩小发展半径,集聚自身资源对重点领域进行攻关,建立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避免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让本就紧缺的发展资源“雪上加霜”[30];③根据区域产业需求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加强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主体间交流,加大关键技术合作力度;④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拓宽信息沟通渠道,打通产学研金各环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机构整体核心力,促进多元创新网络的形成(李颖等,2019);⑤实施资源扩充战略,拓展自身生态位空间提升核心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或差异化服务方式提高机构资源利用能力,不断增大新型研发机构自身生存空间;⑥政府应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中保护空间”,主动创造和培育市场对新兴技术产品的需求,减少创新领域面临的不确定性,注重从创新利基外部推动新兴技术发展,增强产品吸引力,形成有效需求[29]

5.3 综合生态位等级较低的新型研发机构

此类新型研发机构需避免随意拓展与延伸自身生态位,适合采取生态位特化策略提升机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①重点调整并提高“态”水平,积极汲取发展经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从技术标准、技术专利、学术论文等方面积累自身优势,通过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进而提高资源集聚能力;②积极开拓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渠道,主动加强与综合生态位等级较高或适中的新型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优质资源不足、信息接收不畅问题;③调整内部生态因子组成,挖掘并保留具有竞争优势的生态资源因子,并与周围中小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区域性集群,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从局部进行突破,通过差异化优势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④地理位置偏离资源优势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与其它机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积极构建自身特色,避免出现“虹吸效应”;⑤政府可在当地设立专项技术研发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构建以供给为导向的“高保护空间”,通过相关要素的直接投入促进新兴技术研究,改善服务措施,建立配套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从内部促进新兴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有效供给[29];⑥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将资源配置关系与机构发展水平及功能结合在一起,对不同机构提供差异化资源,激励其发展,并定期进行考核,及时清退水平过低的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核心能力提升。

6 结语

6.1 结论与启示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组织建设及管理研究中凸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内涵,应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首先,本文发现,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在资源需求上存在差异,且其资源集聚、转化与利用能力也不同,核心能力呈现动态演化特征,这与生态位理论的本质相契合;其次,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资源流动日益频繁,新型研发机构之间要根据各方情况进行生态位合理调整与优化,通过差异化策略构筑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核心能力。一方面,对于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其占据的生态位最高,对整个新型研发机构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大,影响力也最大。因此,应重点加强资源整合,拓展新机会,培育新核心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生态位等级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根据自身情况分别采取生态位泛化或特化策略;最后,针对当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整体发展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应结合各自特性及发展目标,不断整合发展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协同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核心能力。

6.2 贡献与展望

本文贡献在于:①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在定义及定位方面缺乏统一认识,本文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及功能定位进行明确梳理与界定,完善了新型研发机构理论内涵,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②本文明确了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内涵,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③从核心能力构成因子视角出发,对核心能力进行分解,厘清影响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及其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部门正确评价及提升其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有利于机构正确识别自身发展位置,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④将社会影响纳入考核指标,能够科学衡量机构真实状态,避免短期经济效应,可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⑤选取广东省177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实证检验,评价结果贴合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能够反映其整体核心能力;⑥基于新型研发机构核心能力生态位等级探索机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规律,为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分类指导及建议。

然而,本研究数据指标来源仍有局限,缺乏对政策资源的有效度量,在新型研发机构“态”和“势”测度中仅采用静态观点,评价结果只能反映当时状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收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相关数据,基于动态观点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光宇,刘贻新,马文聪,等.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学理分析与治理体系[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0.

[2] 何帅,陈良华.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7):1306-1315.

[3] 刘贻新,欧春尧,张光宇,等.新型研发机构成长路径及其特征:科技创新视角[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36(5):94-101,110.

[4] 王毅.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11(2):74-82.

[5] 胡大立,卢福财,汪华林.企业竞争力决定维度及形成过程[J].管理世界,2007,23(10):164-165.

[6] 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5(2):171-180.

[7] 王勰祎,孟溦.资源依赖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研究——以上海生物医药功能型平台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467-474.

[8] LOCKETT A,MORGENSTERN U,THOMPSON S.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 critical apprais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0,11(1):9-28.

[9] SEARS J ,HOETKER G.Technological overlap,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and resource recombination in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5(1):48-67.

[10] MEYER M H,UTTERBACK,JAMES M.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34:77-92.

[11] JEREMY KLEIN,DAVID GEE,HOWARD JONES.Analysing clusters of skills in R&D — core competencies,metaphors,visualization,and the role of IT[J].R&D Management,1998,28(1):37-42

[12] HENDERSON R.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63-84

[13] HAFEEZ K,MALAK N,ZHANG Y B.Outsourcing non-core assets and competenc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7,34(12):3592-3608.

[14] 肖泽磊,李帮义,项喜章,等.中国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4):22-26.

[15] 纪秋颖,林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核心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21(9):145-150.

[16] 霍国庆,董帅,肖建华,等.科研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5-19.

[17] 赖志杰,任志宽,李嘉.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竞争力结构模型及形成机理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0):115-120.

[18] 王守文,徐顽强,颜鹏.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120-125.

[19] 杨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S1):87-92.

[20]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324-332.

[21] JOEL A C BAUM,JITENDRA V SINGH.Organizational niches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M].INFORMS,1994.

[22] 万伦来.企业生态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9(1):77-82.

[23] HANNAN M T ,FREEMAN J H.Organizational ecology[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ences,1984,10(4):71-93.

[24] 梁嘉骅,范建平,葛振忠,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 DOOLEY L,KENNY B,CRONIN M.Inter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ross geographic and cognitive boundaries: does firm size matter[J].R&D Management,2016,46(S1):227-243.

[26] HELFAT C E ,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7-1010.

[27] 高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新疆高校学科建设竞争态势测度[J].管理评论,2020,32(1):132-141.

[28] 张一进,高良谋.基于价值传递的平台企业生态位测度研究——以电子商务行业为例[J].管理评论,2019,31(9):116-123.

[29] YIXIN L,CHUNYAO O,GUANGYU Z,et al.Research on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protected space driving new technologies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20,32(2): 475-509.

[30] 孙丽文,任相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 64-76.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