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下的创业导向、资源行动策略与企业成长

余义勇,杨 忠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资源约束背景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策略对动态环境中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态能力视角,以恒瑞医药为例,探讨其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导向、资源行动策略与企业成长间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发现:①高差异性和高合法性是企业资源行动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二者的侧重点不同;②创业导向为企业资源行动策略提供方向,而资源行动策略则是创业导向得以实施的保障,二者相互契合,共同促进企业成长;③多重资源约束是企业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的直接动因,而企业能力提升是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产生的有效结果,该过程中管理者认知为企业资源环境分析、创业导向制定以及资源行动选择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企业成长;创业导向;组织合法性;资源约束;资源行动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Resource-focused Ac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under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Yu Yiyong,Yang Zhong

(Business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how to formulate effectiv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resource-focused a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the smooth growth of enterprise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Hengrui Medicine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resource-focused ac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study found that: ① high diversity and high legitimacy are the ideal states pursued by enterprise's resource-focused action, but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on each other;②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provides the direction for enterprise resource-focused action, and resource-focused ac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he fit of them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③multiple resource constraints are the direct cause of enterprise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nd resource-focused a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capability is the effective result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resource-focused action. In this process, managers' cognition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esource environment, the formul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choice of resource-focused action.

Key Words:Corporate Growth;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Resource Constrain;Resource-Focused Action

收稿日期:2020-09-29

修回日期:2020-10-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732002);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创意研究计划项目(CXCY18-03)

作者简介:余义勇(1990-),男,河南信阳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战略管理;杨忠(1963—),男,江苏海安人,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组织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200805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7-0105-10

0 引言

面对复杂、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如何保持成长性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1]。对于企业而言,资源约束不仅是常态,也是制约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突破资源约束,利用有限的资源存量,采取合适的行动策略实现企业成长是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实中,资源约束下的企业资源行动往往面临双重挑战:是寻求差异化战略以减少竞争,还是寻求合法性以获得创新资源?二者间存在悖论关系[2]。差异化战略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竞争程度,通过利基市场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但也会导致组织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资源获取[3]。组织合法性获得使得组织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取创新资源,进而有利于组织成长,但组织合法性必然会带来同构现象,加剧企业间竞争,从而不利于竞争优势建立[4]

目前,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存在以下观点:①均衡策略,即适度的合法性和差异化能够实现彼此间的相互促进[5-6];②单独的差异化或合法性策略优于均衡策略。该观点认为,适度均衡策略很难实现,且二者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力量[7-8];③高差异化且高合法性策略。有研究指出,合法性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追求高水平合法性和差异化的企业,其表现明显优于其它企业[9]。但以上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或能力实施两种策略。企业成长逻辑具有多样性,不同成长阶段、路径和逻辑对组织合法性及差异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10]

此外,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企业资源行动策略选择[11]。创业导向可塑造企业创业态度和意愿[12],促使企业在行动策略选择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思维、先动策略以及更强的风险承受力提升新创企业存活的可能性[13]。研究表明,创业导向作为市场进入的决策与实践,是促进企业成长的基础动力,尤其是在企业初创及转型阶段表现尤为明显。祝振铎[14]强调,创业导向在激发企业运用创业拼凑战略,突破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资源约束方面起积极作用。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资源行动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影响[15],但关于何种因素影响资源行动选择及其与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有待揭示。因此,在资源约束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导向、资源行动策略及企业成长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本文依据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理论,通过对恒瑞医药进行纵向案例分析,识别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约束情境,探讨其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提炼资源约束下企业成长模型及内在作用机理。本研究尝试厘清资源约束背景下企业成长机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资源约束背景下企业成长路径研究;另一方面,从生命周期视角拓展资源行动的适用情境并丰富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相关研究,同时为中国企业如何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实现有效成长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理论基础

1.1 资源行动

资源行动(resource-focused action)是指企业为应对不同阶段的资源情境而采取的通过聚焦于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行动与资源情境良性互动的组织行为[16]。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拥有的独特性、异质性资源对其核心能力形成及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7],但其静态本质并未阐述企业资源占有如何促进企业能力提升。鉴于此,学者们分别从演化、构建和行动3个视角进行拓展,并衍生出动态能力、资源拼凑和资源编排理论[18]。其中,动态能力理论试图从动态视角阐释企业资源占有与能力间的关系,强调不同环境下企业资源重新配置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不同的能力[19]。该理论虽提供了能力发展逻辑,但仅聚焦于能力量变,对质变的关注不够[20-21],尤其是对企业由资源占有到能力形成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释。资源拼凑认为,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受能力以及内外部资源存量的限制,只能通过“凑合利用手头上已有资源”提升组织绩效[22]。但随着企业发展,简单的资源拼凑不能适应日益丰富的资源状况[16]。基于此,Sirmon[23]提出资源编排的观点,发现企业资源动态管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强调管理者除关注资源本身外,更需关注资源行动,并通过资源有效管理和利用实现资源能力转化。

从本质上讲,资源拼凑和资源编排均是管理者聚焦于资源而采取的行动,资源拼凑聚焦于创业情境探讨创业企业在初创阶段资源匮乏情境下的资源行动[22],资源编排则适用于一般组织情境,探讨企业在应对资源情境时的策略选择[24]。目前对于企业创新而言,其资源行动策略选择存在“悖论”:制度理论家认为,企业目标是与同行保持相似以获得合法性,并避免与现有规范、期望和实践相背离的绩效惩罚[4]。战略学者强调,企业通过获取有价值的、稀有的和独特的资源,并通过与其它企业有所区别来确立其独特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17,25]。由此可知,选择差异性虽能减少竞争,但资源获取无法得到保证;而选择合法性虽能获得资源,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此外,也有研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维度、不同发展阶段及发展目标的变化,动态调整、配置其企业战略,从而实现合法性和差异化[5-6]。由此可见,差异性和合法性对新创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导向下的资源行动策略有所不同。

1.2 创业导向

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是指以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先动和风险承担为表现,引领企业把握商业机会、占领新市场,并谋求行业领导地位的长期发展策略[11]。作为一种战略态度,创业导向不仅表现以创立一个新企业为行为导向,更蕴含着企业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其成功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创新机会的认识及采取行动的态度和行为倾向[26]。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3个维度: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其创新性表现为创新产品研发活动;先动性是指识别市场商机并将新产品投放到市场的前瞻性、领先性和意愿性;风险承担性是指企业在利用潜在市场机会和进行创新活动时,愿意承担相应风险的倾向程度[11,27]

创业导向是组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8-29],尤其在企业初创期和转型阶段,不仅可以指导组织基于价值观和信念开展业务,提升组织绩效,而且决定组织内部资源或能力,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0]。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创业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在创新过程中产生资源需求并驱动企业获取差异性资源[31];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创业导向有助于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帮助其从变化中发现机会,并以此获取和重新配置资源[32]。作为一种“战略姿态”,创业导向通过鼓励创新、积极主动和冒险活动,帮助企业产生新想法、创造新知识,并进行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实现生存能力的可持续性[2,33]。此外,研究指出,创业导向的各维度具有非同步化特征,受到企业文化、发展路径和企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影响[11]。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创业导向的作用也呈现差异化[26]。因此,当前生存环境迫切要求企业实施创业导向战略以应对动态环境下的资源约束情境[34],并以此指引企业健康成长。

1.3 管理者认知

战略管理学派认为,维持企业顺利成长的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资源[35-36]和核心能力[37]两个方面,资源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源自于资源行动所构建的资源整合,而企业成长得益于不同阶段企业资源行动与资源情境之间的良性互动。研究表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突破资源困境并实现快速成长取决于管理者认知能力[16]。企业资源、能力和管理者认知组合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并保持持续成长的核心[18,38]。即管理者认知是促进企业资源与能力有效匹配的关键,管理者通过评估、整合、组合和捆绑资源等资源行动策略实现企业能力更新与重构[39-40]

管理者认知是指管理者个体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心理活动[40],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实时信息、未来的推测构成了管理者认知基础,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思维与资源行动中的行为[41-42]。最新文献表明,引导资源行动与环境中感知到的机会相匹配的不是企业自身,而是管理者认知及其关注焦点[43]。管理者对企业资源情境进行分析、解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认知[44],而与管理者价值观或认知背道而驰的外界变化会引起管理者的忧虑和抵制,因为后者不在管理者认知地图范围内[45]。管理者对外部情境信息反复扫描、探索、感知和识别,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而形成和更新个体认知的过程[46],是管理者内化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形成企业发展方向并制定资源行动策略的必由之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针对现有理论缺口,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对资源约束下企业成长机制进行探讨。理由如下:首先,由于是研究“如何(How)”的问题,案例研究能够深入描述和剖析现象背后的复杂作用机制[47]。因此,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其次,本文研究同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下资源约束情境、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的关系,属于纵向案例研究范畴。此外,单案例研究可对研究对象的系列行为进行梳理挖掘,梳理出核心事件及其彼此间的逻辑演化关系[48],进而有利于捕捉在面临不同资源约束时,企业如何制定创业导向、如何选择资源行动模式及内在作用机理,因而适合采用单案例研究。

2.2 案例选择

本研究遵循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聚焦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的医药领域,选择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恒瑞医药从最初的小作坊到现在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其成长过程及成功经验值得其它企业学习借鉴;第二,恒瑞医药的发展处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大环境下,企业生存环境恶劣,资源限制与约束是常态,导致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涉及组织策略及发展方向抉择与取舍。因此,有利于深入分析并厘清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策略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第三,由于恒瑞医药所取得的成就突出,公开披露的二手资料较多,保证了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便于开展研究。

2.3 数据收集

案例研究需要通过多样性数据来源,形成三角验证,以此保证研究信效度[49]。研究团队于2019年7月对恒瑞医药进行深入调研,先后与企业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等多位核心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见表1)。同时,为保证访谈信息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对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从侧面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与验证。此外,本研究通过资料查阅进行资料补充、验证,有效避免回溯性解释、印象管理等严重影响研究信度的问题[47],具体流程如下:

(1)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团队选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职能与研究内容契合度较高的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以开放式问题为主,每次访谈时间平均为1.5~2小时,从企业发展历程、发展转折、研发过程以及管理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展开。为确保对访谈资料的准确理解,访谈人员会及时对访谈笔记进行整理,且遵循无论材料对研究问题是否有直接价值或意义,最终笔记均应当包含访谈中涉及的全部资料和信息的转录原则。

(2)二手资料。具体包括3个环节:第一,在调研过程中,获得了有关企业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及企业内部高层讲话等珍贵资料;第二,通过Google搜索、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与恒瑞医药相关的学术文献;第三,查阅有关恒瑞医药发展方面的新闻报道及公众号推送,包括《新华网》、《江苏经济报》、《焦点访谈》等。

(3)现场观察。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企业产品研发及制造现场,通过与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交流,对访谈企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本研究积累了大量原始素材。

表1 调研数据来源

调研对象调研人数调研内容调研时长(小时)董事长兼创始人1企业发展历程、每个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状态、创业导向及战略选择、未来企业发展方向等1总经理(副)2企业创办过程、行业形势、经营中面临的挑战等2运营总监1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市场产品需求及未来市场前景等1.5研究院院长1产品研发流程、行业形势、各研究中心间的联系、未来发展方向等1研究院合成技术总监1技术研发中遇到的困难、关键技术攻关过程、技术升级路径等0.5创新药研究所所长1创新药的研发方向、研发流程、市场定位及关键技术攻关过程等0.5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案例内分析范式[47],根据恒瑞成长经历将其成长路径划分为3个阶段,梳理每阶段所面临的资源约束情境、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策略,并探讨企业成长模型及其内在作用机理。该过程中,研究团队对不同渠道的数据来源和关键议题的理解进行了综合交叉验证,并借助大量图表工具辅助分析,以期发掘出潜在逻辑关系。同时,根据涌现方法与现有文献反复比较分析,进一步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构念间不断交叠,使关键构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逐渐浮现出来,直至理论饱和为止。此外,本研究遵循Dieleman & Sachs[50]的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进行故事描述,上升到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概念与理论的对话,最后形成新的构念及理论。

3 案例研究

3.1 资源行动前因、策略选择、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资源行动前因分析

多重资源约束。资源基础观指出,资源约束是限制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17]。企业资源行动策略是指在对外界环境及内部能力分析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应对策略,因而其资源行动将受到环境及能力的多重资源约束。具体而言,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来自企业层面和市场层面的资源约束直接限制了企业资源行动策略。同时,医药行业政策也直接影响企业资源行动。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多重资源约束情境是促使其采取资源行动的直接影响因素。

案例中,恒瑞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多重资源约束各有不同(见表2)。初创阶段,由于处于缺医少药的年代且我国医疗体系尚不完善,政策环境并不是限制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故企业主要受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的限制,行业内各企业能力普遍较弱,只能做技术门槛较低且同质化严重的药品,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开始对医药专利进行保护。此时,药企只能将目光投向那些即将到期的仿制药。因此,仿制药成为该阶段所有医药企业的主战场。此外,对于较为落后的中国药企而言,不仅缺乏专业医药人才及研发队伍,而且缺乏专业研发设备及实验室,这些都是企业需要直面的资源限制;转型阶段,仿制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且我国实行的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政策大大压缩了企业生存空间。企业唯一的出路是做创新药,但创新药研制不仅需要高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企业具备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由此可知,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多重资源约束制约着其资源行动策略,使其资源行动必须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展开。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多重资源约束(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企业能力)是促使企业采取资源行动策略的直接动因,且资源行动策略会随资源约束改变而改变。

3.1.2 资源行动策略选择分析

(1)在资源约束情境下,企业成长受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策略的双重影响。其中,创业导向为资源行动提供方向与指引,而资源行动为创业导向的实现提供行动策略与保障。此外,资源行动策略选择需要同时考虑差异性和合法性,从发展阶段看,恒瑞资源行动策略经历了3个阶段:聚焦差异性兼顾合法性、聚焦合法性兼顾差异性、聚焦差异性和合法性(见图1)。总之,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相互支撑、差异性和合法性相互配合,以合补短,共同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

聚焦差异性兼顾合法性。在初创期,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生存下去,活下来是首要目标。由于技术能力弱且竞争激烈,打价格战是行不通的。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大众对合法性要求较低,竞争是影响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此阶段,恒瑞创业导向就是避免竞争,寻求企业生存的细分市场,其资源行动核心是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实现现有技术更新。因此,企业初创期应聚焦差异化战略,避免过度竞争,通过开拓细分市场赢得喘息及技术更新机会。但聚焦差异化战略,并非不考虑合法性的影响,而是在差异化背景下通过市场分析,选择被市场认可且成熟的技术,既避免正面竞争,又兼顾产品合法性,为企业生存赢得宝贵的过渡期,进而保证企业成长。

案例中,在分析企业外部压力和内部能力后,恒瑞毅然选择做抗癌药和抗肿瘤药,因为这是“大企业不愿意做,小企业又做不了的东西”,且“抗癌药当时极度匮乏,整个市场处于饥渴状态,谁有产品谁为王”,充分体现出企业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因此,其创业导向表现为聚焦差异化战略。同时,为兼顾合法性,恒瑞瞄准当时市场销售强劲且热门的抗癌药VP16针剂及抗肿瘤药异环磷酰胺。为提高异环磷酰胺的合法性,恒瑞积极申报并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从而提升了该药的市场认可度。由此可见,在初创阶段,恒瑞医药资源行动策略主要表现为聚焦差异性兼顾合法性,通过差异化战略避免正面竞争,使企业进入“蓝海”。同时,采取兼顾医药产品的合法性,保障产品被市场接受与认可,进而实现企业生存。

(2)聚焦合法性兼顾差异性。在成长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该阶段,任何投机取巧的策略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实现企业自身能力快速更新,通过培养自己的创新团队,为企业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该阶段恒瑞的创业导向是仿制国外即将过期的药品,通过制作仿制药不仅能够提升研发成功机率以及市场认可度,而且可以紧跟医药技术发展过程,积累必要的医药技术及培养研发团队。此外,恒瑞的仿制并非是盲目的,为了减少竞争及攫取最大利润,其目标是做“首仿药”,这样就可以适当减少竞争,为企业争取有利的市场进入时机,进而有利于企业成长。

案例中,由于技术能力弱,恒瑞的细分市场很快被后来者介入,致使竞争加剧。此时,恒瑞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必须研制有市场竞争力的首仿药,抢在别人前面”,这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先动性和创新性。因此,其创业导向表现为进入“仿制药”赛道,通过做仿制药培养研究团队并提升企业能力。仿制药本身就具有合法性地位,易被市场认可,为进一步提升合法性,恒瑞引进国外一流生产线,并积极争取美国 FDA 认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此外,为保持差异性,恒瑞的仿制药不仅实行“首仿”策略,而且从紧缺药品入手,寻求差异化优势。由此可见,在发展阶段,恒瑞资源行动策略主要表现为聚焦合法性兼顾差异性,通过聚焦仿制药不仅使产品得到大众认可,而且通过跟随策略培育创新团队、提升企业自身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3)聚焦高差异性和高合法性。进入转型期,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攫取更大利益,企业将目光投向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药研发。对于企业而言,创新药才是医药行业价值链顶端,实现创新药研发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因此该阶段的创业导向是向更有挑战意义的创新药进发,通过掌握核心技术获取独占性利益,从而实现企业持续成长。创新药由于享有知识产权保护而具有排他性,既具有高合法性,又具有高差异性。在知识产权保护期内,创新药可以为企业成长提供不竭的驱动力。此外,创新药研发需要大量试验及临床研究,一旦成功,其研发过程本身就代表着较高的差异性及合法性。

案例中,进入转型期后,恒瑞对“创新才是新出路”、“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增强其做创新药的决心,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先动性、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因此,该阶段,恒瑞创业导向是做创新药且向国际水平看齐。为此,恒瑞将重点放在胃癌药物研发上,这是因为“胃癌是有中国特色的高发疾病,全球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中国,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三”。因此,聚焦该类创新药具有差异化优势。此外,为保证创新药的合法性,恒瑞创新研发执行国际最严格的标准,创新药临床试验都是在美国进行,进而保证创新药的品质。由此可见,企业转型阶段,恒瑞医药资源行动策略主要表现为聚焦高差异性和高合法性,通过创新药研发为企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通过对恒瑞医药三阶段成长路径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差异性和合法性对企业成长均至关重要,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直采取均衡策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期望达到双高的标准。

命题3:创业导向为资源行动制定指明方向,而资源行动为创业导向实施提供保障,二者相互契合、以合补短,共同促进企业成长。

3.1.3 资源行动结果分析

企业能力提升。资源行动是指企业利用有限资源,通过资源结构化、捆绑、利用等行为将资源转化为企业内在能力[51],企业自身能力提升是资源行动最终期待的结果。因此,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其整个发展历程也是自身能力不断培育与提升的过程。该过程中,资源行动策略促使企业自身能力不断升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并最终表现为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成功。正是由于企业内在能力提升,使得企业保持发展动力,进而为其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案例中,在初创阶段,恒瑞自身能力较为薄弱,“恒瑞从最初的几口大缸、几口大锅起家,既没有品牌,也没有技术,只是靠灌装消毒药水及帮大厂加工原料药,赚一些小钱”。在购买异环磷酰胺专利后,恒瑞开始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并开展临床实验,从没有技术含量的灌装工作到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将专利转化为产品,实现了企业技术更新;在发展阶段,通过实施“首仿”策略,包括建立研究中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将员工送到国外考察学习,以及每年10%以上的研发投入等措施,恒瑞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学习和积累,而且其研发团队得以锻炼和成长,为下阶段创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转型阶段,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在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的大前提下,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的压力下,通过聚焦创新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创新药成功研制及上市,实现了企业技术突破。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资源行动策略实施使企业能力得到不断迭代与提升,进而有效保障企业顺利成长。

图1 基于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共演的企业成长策略

注:创业导向的不等边三角形表示每个阶段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存在差异;而资源行动中的三角形和虚线箭头表示聚焦于某维度并兼顾另一维度

3.1.4 资源行动影响因素分析

管理者认知。在成长过程中,企业发展方向及战略选择都将受到管理者认知的影响[52]。一方面,作为企业领导者,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为企业发展进行战略选择和制定;另一方面,作为资源行动执行者,其个人洞见及前瞻性将通过影响组织发展方向及战略,进而影响企业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重心及模式。在案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恒瑞董事长的技术情结以及对行业前景的预见性。正是这些品质指引着恒瑞立足中国情境,制定出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仿制——抢仿——创仿结合、从国内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并跑的跨越。

初创阶段,为求生存斥资120万元收购抗肿瘤新药——异环磷酰胺,对于年利润不足百万的恒瑞而言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赌错了,药厂就没了。但孙飘扬坚持自己的决定,如愿抢到专利后便展开了3年的试生产和临床试验,最终于1995年推出产品。该药一上市便成为明星产品,恒瑞也借此确立了抗癌药领域的领导地位;发展阶段,孙飘扬深刻认识到“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尽管还看不清具体路线,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给大药厂做灌装和粗加工没有前途,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是做仿制药,而且要做首仿药。为此,2000年斥资2亿元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中心,“这在当时的制药界很多同行不理解,质疑其为何建立如此庞大且如此高标准的企业创新中心,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正是这种远见为恒瑞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研发团队,而且获得了先入优势,领先于其它医药企业。转型阶段,恒瑞遭遇的两场所谓的侵权官司以及国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得孙飘扬认识到“仿制别人的产品,终究不是长久之策,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创新药的支撑,未来只会更加艰难”。虽然创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及周期长的特点,但孙飘扬依然坚持研发创新药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5: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制定受到管理者认知的影响,优秀的企业家品质为创业导向制定与资源行动选择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资源约束下基于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策略的企业成长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多重资源约束是影响资源行动的主要动因,而企业能力提升是资源行动的有效产出。资源约束下,企业以创业导向为引领,通过实施有效的资源行动策略带来自身能力提升,最终促进企业顺利成长。在该过程中,管理者认知起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管理者对资源情境的分析,而且影响企业创业导向制定与资源行动选择。鉴于此,本文构建资源约束下基于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互促的企业成长模型(见图2)。

(1)技术更新:在初创阶段,受市场竞争和技术能力(“当时生产灌装药水,技术门槛低,生产规模也很小,导致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限制,企业为了生存一方面需要寻找细分市场以减轻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需要生产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进行技术更新。为此,孙飘扬瞄准当时市场销售强劲且热门的抗癌药VP16针剂及抗肿瘤药异环磷酰氨,这两款药既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又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是大企业不愿意做,小企业又做不了的。因此,该阶段的创业导向是走差异化路线,避免竞争,以求生存。在创业导向下,该阶段恒瑞通过实施“聚焦差异性兼顾合法性”的资源行动策略,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而且通过对异环磷酰氨专利的解析、建立生产线以及临床试验,使得技术得以更新,完成了由原先依靠灌装药水生存到依靠技术生存的技术更新转变,进而实现了企业快速成长。

表2 资源行动前因、策略选择、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典型证据

发展阶段核心范畴主范畴典型例证初创阶段多重资源约束市场环境行业技术门槛低,生产规模也很小,导致竞争激烈,利润微薄(A、C、D)企业能力既没有品牌,也没有技术,主要生产红药水、紫药水和片剂(A、B、C、D)创业导向先动性风险承担性避免竞争,寻求企业生存的细分市场,而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是仿制一款畅销新药,靠技术打天下,但习惯小打小闹的职工并不买单(B、C、D)资源行动聚焦差异性兼顾合法性做大企业不愿意做,小企业又做不了的东西;通过市场调研恒瑞选择当时市场销售强劲且热门的抗癌药VP16针剂及抗肿瘤药异环磷酰胺,为提高异环磷酰胺的合法性,恒瑞还积极申报并通过了美国FDA认证(A、B、C、D)企业能力技术更新通过VP16胶囊及异环磷酰氨获批上市,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不仅实现了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实现现有技术更新;恒瑞开始从没有技术含量的灌装过度到做一些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将专利转化为产品,实现了企业技术更新(A、C、D)管理者认知企业家精神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我们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1992年,孙飘扬决定斥资120万元购买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这相当于一次豪赌,但他坚信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千载难逢,对于以后的发展将至关重要(A、B、C、D)发展阶段多重资源约束政策环境随着加入WTO,我国延长了化学领域发明专利保护期(A、D)市场环境一大批创新药保护期到期,大家都去做仿制药了,国内市场仿制药步步紧逼(A、B、C)企业能力没有人才,也没有团队,更不要说是像样的实验室了,这些都需要自己解决(A、B、D)创业导向先动性创新性确立以仿制药为主导的战略,仿制国外快过期的药品,必须研制有市场竞争力的首仿药,抢在别人前面;且制定了进入肿瘤、造影剂、麻醉药领域的发展方向,规避了其它药企的竞争(A、B、C、D)资源行动聚焦合法性兼顾差异性仿制药本身就具有合法性地位,我们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此外,为减少竞争获得最大利润,我们仿制药不仅实行“首仿”策略,而且从紧缺药品入手,寻求差异化优势(A、B、D)企业能力技术积累经过仿制药的发展阶段后,企业不仅在技术与能力上得到了学习和积累,而且使的研发团队得以锻炼和成长,真正成长为一支独立研究与探索的团队(A、B、D)管理者认知企业家精神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这在当时的制药界很多同行不理解,质疑其为何建立如此庞大且如此高标准的创新企业中心,认为是没有必要的(A、B、C、D)成熟阶段多重资源约束政策环境在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的大前提下,行业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A、B、C)市场环境首仿药竞争优势减弱,市场竞争激烈,做创新药是大势所趋(A、B、C、D)企业能力缺乏医药人才团队,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A、B、C、D)创业导向先动性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做药物研发的人谁不想做创新药,在追求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掌握了创新药就获得了企业发展下去的机会;在保护期内,由于处于垄断地位,新药的售价很高,利润丰厚,但获得这样的厚利需要冒极大的风险(A、B、D)资源行动聚焦差异性与合法性开发只针对中国人的、患者需求量大的药物,这样就绕开了外企的激烈竞争与打击;最终选择研制抗胃癌药,胃癌是有中国特色的高发疾病,全球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中国,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三(A、B、C、D)企业能力技术突破创新药: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和吡咯替尼获批上市,一批创新药正在临床开发(A、B、C、D)管理者认知企业家精神仿制别人的产品,终究不是长久之策,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创新药的支撑,未来只会更加艰难,只有创新才是新出路(A、B、C、D)

注:A、B、C、D分别代表数据来源,A代表访谈资料,B代表企业网站、媒体报道资料,C代表公开发表的案例资料,D代表直接从企业获得的文档材料。

(2)技术积累:在发展阶段,受政策和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不足”、“面对跨国巨头大量医药专利到期、国内市场仿制药步步紧逼的情形”)的限制,企业必须一方面进行仿制药研制,通过抢仿先人一步,另一方面需要培育自己的研发团队、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为此,孙飘扬认为,专利药仿制风险较小且易获得市场认可,为了尽可能减轻竞争压力,一是抢仿,先人一步;二是专注于抗肿瘤药、手术麻醉、造影剂等领域进行深耕。因此,该阶段的创业导向是进行仿制药研制,从紧缺产品入手寻求差异化优势。在创业导向下,该阶段恒瑞通过实施“聚焦合法性兼顾差异性”资源行动策略,不仅使研发团队得到锻炼与培养,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体系,在专利药仿制过程中完成了技术有效积累,进而实现了企业能力提升及长足发展。

(3)技术突破:在转型阶段,受政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在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的大前提下,没有核心技术的医药公司处境堪忧”)的影响,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寻求转型做创新药研发,也只有做创新药、掌握核心技术才是企业赢得未来竞争的法宝。为此,孙飘扬通过市场分析认为,胃癌药在国外没有市场,外国人不做(“胃癌是有中国特色的高发疾病,全球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中国”),该创新药一旦研制成功就具有高合法性和高差异性,能够获得独占性利润。因此,该阶段的创业导向是进行创新药研制且聚焦胃癌药。在该准则的指引下,恒瑞通过实施“聚焦高合法性和高差异性”资源行动策略,实现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获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自身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图2 资源约束下基于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共演的企业成长模型

4 结语

4.1 结论

资源约束既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常态,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现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实现快速成长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实中,许多新创或后发企业在不利的资源条件下依然实现了快速成长(甚至后发先至),该现象值得关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医药行业极具代表性的领军企业(恒瑞医药)进行案例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高差异性和高合法性是企业资源行动策略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但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2)创业导向为资源行动指引方向,而资源行动是创业导向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企业顺利成长。

(3)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企业能力是影响企业创业导向及资源行动策略的直接资源约束情境,而企业能力提升是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产生的有效结果。同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还将受到管理者认知的间接影响。

4.2 理论贡献

(1)拓展了“差异性与合法性”这一学术对话。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应寻求差异化以减少竞争;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获得合法性以获取各种资源[2-3]。目前学术界对该话题的探讨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均衡策略、差异化或合法性优于均衡策略、高差异化且高合法性策略[5,7,9]。本研究将制度理论纳入战略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策略需要兼备,但并非保持均衡状态。受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可以将有所侧重的两种策略混合使用,企业最终目标是达到高差异化和高合法性,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减少竞争以获得独占性利润,这都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保障。

(2)为资源约束背景下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由资源基础观可知,资源约束是制约企业价值创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17]。现实中,我国有许多企业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实现了快速发展,甚至后发先至。由此可知,事实上资源约束不但不会限制企业创新行为,反而会触发企业进行更高效率的创新与探索。但现有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没有直接回答资源占有与企业能力形成之间的内在机制[19,53]。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的基于“资源约束—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企业能力”的分析框架,既为资源约束背景下企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发企业如何在不利的生存环境下实现技术能力提升及后发先至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3)构建资源约束下企业成长模型,并阐释从资源到能力的转化机制。对于企业而言,资源约束是常态,在该情境下如何进行创业导向以及资源行动策略选择都会直接影响企业能力构建与发展。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二者相辅相成,若只关注创业导向,则无法理清资源约束与企业能力形成间的具体内外作用机制;若只关注资源行动,则无法一窥企业整个发展规划,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都由管理者制定与决策,管理者认知将直接影响创业导向、资源行动策略制定与选择。因此,本文构建基于创业导向和资源行动互促的企业成长模型,探讨企业从资源约束到能力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理。

4.3 实践启示

首先,需正确看待资源约束问题。本研究发现,资源约束并非一定会抑制企业发展,反而可能会触发企业创新行为,甚至在逆境中企业往往会迸发出惊人的创新力。因此,对于资源约束下的企业而言,首先应该仔细对自身资源存量加以分析,结合自身创业导向,制定行之有效的资源行动策略,不断进行企业能力培育与提升,并以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混合使用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策略。其中,创业导向应为企业长期发展指明方向,资源行动则必须确保每个阶段的创业导向能够体现为具体行动策略,二者相互配合以促进企业有序发展。此外,企业资源行动需兼顾差异性以减少竞争,同时兼顾合法性以获得创新资源,只有兼顾差异性和合法性才能取得更好的资源行动效果;最后,注重管理者企业家精神培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勇于承担风险,善于推动组织变革,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预见性。在创业导向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资源行动策略,实现企业自身能力培育与提升,进而促使企业顺利成长。

4.4 局限与展望

单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所得结论在普适性方面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仅探讨恒瑞医药这一单案例在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模式,缺乏多案例研究复制逻辑检验,更缺乏大样本实证研究验证。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资源约束背景下基于创业导向与资源行动互促的企业成长模型有待未来通过多案例研究或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以提升本研究结论的一般性与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VARAYA N, KERIN R A, WEEKS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profitability, and firm valu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8(5): 487-497.

[2] GUO H, TANG J, SU Z. 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gulatory legitim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31(3): 665-685.

[3] DEEPHOUSE D L. 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

[4]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147-160.

[5] PHILIPPE D, DURAND R. The impact of norm-conforming behaviors on firm reput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32(9): 969-993.

[6] ZHAO E Y, FISHER G, LOUNSBURY M, et al.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

[7] JENNINGS J E, JENNINGS P D, GREENWOOD R. Novel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employment systems in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4): 338-359.

[8] HAANS R F J. What's the value of being different when everyone is? the effects of distinctiveness on performance in homogeneous versus heterogeneous catego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0(1): 3-27.

[9] TAN J, SHAO Y, LI W. 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somorphism in the cluster[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1): 83-97.

[10] 郭海,沈睿,王栋晗,等.组织合法性对企业成长的“双刃剑”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5):16-29.

[11]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12] COVIN J G, SLEVIN D P.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 75-87.

[13] COVIN J G, SLEVIN D P.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 16(1): 7-26.

[14] 祝振铎.创业导向、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一个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11):57-65.

[15] SENYARD J, BAKER T,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towards systematic empirical testing[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9, 29(5): 1-15.

[16] 苏敬勤,林菁菁,张雁鸣.创业企业资源行动演化路径及机理——从拼凑到协奏[J].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59-1672.

[17]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18] 张青,华志兵.资源编排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管理,2020,42(9):193-208.

[19]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20]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797-818.

[21] KOR Y Y, MESKO A.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configuration and orchestration of top executives' capabilities and the firm's dominant logic[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2): 233-244.

[22] BAKER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23]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24] 张璐,周琪,苏敬勤,等. 新创企业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行动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2019,31(9):219-230.

[25] HOOPES D G, MADSEN T L, WALKER G.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why is there a resource-based view? toward a theory of competitive heterogene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889-902.

[26] 王国红,秦兰,邢蕊,等.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以创业拼凑为中间变量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39(5):135-146.

[27] VENKATRAMAN N.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 dimensionality, and measurement[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8): 942-962.

[28] WIKLUND J, BAKER T, SHEPHERD D. The age-effect of financial indicators as buffers against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4): 423-437.

[29] TANG G, CHEN Y, JIN J.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roles of strategic HRM and technical turbule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5, 53(2): 163-184.

[30] VAFAEIZADEH A, HANIFAH H, FOROUGHI B, et al. Knowledge leakage, an Achilles' heel of knowledge sharing[J]. Eurasian Business Review, 2019, 9(4): 445-461.

[31] 李颖,赵文红,薛朝阳.创业导向、社会网络与知识资源获取的关系研究——基于信号理论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2):130-141.

[32] LI Y, WEI Z, LIU Y. Strategic orientations,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perspective of the vendor in cross-border outsourc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 47(8): 1457-1482.

[33] BRETTEL M, ROTTENBERGER J D.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4): 471-490.

[34] LOMBERG C, URBIG D, STOCKMANN C,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the dimensions' shared effects in explaining firm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6): 973-998.

[35]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 171-180.

[36] BARNEY J B .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17(1):3-10.

[37]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 275-292.

[38] CHADWICK C, SUPER J F, KWON K. Resource orchestration in practice: CEO emphasis on SHRM, commitment-based HR systems,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3):360-376.

[39] SYMEONIDOU N E, NICOLAOU N. Resource orchestration in start-ups: synchronizing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leveraging strategy, and founder start-up experience[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8, 12(2): 194-218.

[40] HELFAT C E, 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6):831-850.

[41] ADNER R, HELFAT C E.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1011-1025.

[42] HUY Q, ZOTT C. Exploring the affective underpinnings of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how managers' emotion regulation behaviors mobilize resources for their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0(1):28-54.

[43] ZHONG W , MA Z , TONG T W , et al. Customer concentration, executive attention, and firm search behavior[EB/OL]. https://journals.aom.org/doi/abs/10.5465/amj.2017.0468

[44] LUSCHER L S, LEWIS M W.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managerial sensemaking: working through parad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2): 221-240.

[45] RAYNARD M, LU F, JING R, et al. Reinvent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negotiating change during profound environmental upheav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0,63(4):1300-1335.

[46] MAITLIS S. The social processes of 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1): 21-49.

[47]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48]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49] 彭新敏, 吴晓波, 吴东. 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 1971-2010 年纵向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27(4): 138-149.

[50] DIELEMAN M, SACHS W M. Co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how the Salim group morphed into an institution of Suharto's crony regim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7): 1274-1300.

[51] SIRMON D G, 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7(4): 339-358.

[52] 张璐,梁丽娜,苏敬勤,等.破茧成蝶:创业企业如何突破能力的刚性束缚实现进阶[J].管理世界,2020,36(6):189-201,253.

[53] BARRETO I.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an agenda for the futu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36(1): 256-280.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