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平衡
——组织注意力视角

王欢欢,杜跃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摘 要:中小企业如何在新旧业务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基于组织注意力视角,探讨了内部创业(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间的互惠关系,构建了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的整合框架,通过企业注意力监控机制转移注意力,可以反复、交替地实施渐进式内部创业与突破式内部创业,由此提出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的交替平衡模式、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间断平衡模式。

关键词:内部创业;组织学习;组织注意力;中小企业

How do SMEs Bal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for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An Attention-based View

Wang Huanhuan,Du Yue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126,China)

AbstractHow SMEs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business to create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 established organization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ased on an attention-based view,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cremental and radic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builds the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By the transfer of organizational attention in atten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corporates can implement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entrepreneurship repeatedly and alternately, thus put forward to the alternate mode of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between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ive learning for achieve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This plays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is also crucial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Key Words: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Organizational Learning;Organizational Attention;SMEs

收稿日期:2020-08-11

修回日期:2020-09-17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8KRW06)

作者简介:王欢欢(1989-),女,河南周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杜跃平(1958-),男,四川邛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2007012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7-0029-09

0 引言

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的创新群体。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和75%以上的技术创新。然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人才短缺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创新能力上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如何脱离全球产业链末端、价值链低端实现企业转型?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和商界的热点话题。在当前动态、复杂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内部创业在中小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1]。现有研究表明,内部创业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

内部创业是在企业中通过创新性、主动性和风险承担,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以提高组织绩效的创业过程,包括两种创业模式,即渐进性内部创业、突破性内部创业[4]。渐进性内部创业是指企业利用现有业务能力,识别与当前核心业务相关的创业机会;而突破性内部创业是指探索符合企业产业链战略布局,但与当前核心业务无关的创业机会。尽管已有文献已经证明,从均衡的角度来讲,企业通过渐进性创业过程和突破性创业过程更有可能实现长期效益[5]。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开发现有业务的同时探索新业务领域的问题尚未被充分研究。

对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处理好两个学习过程,即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6]。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深化现有知识基础、持续学习外部新知识,以应对竞争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克服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劣势[7]。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是影响组织创业能力和内部创业实施的关键机制[8]。虽然现有关于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研究仅仅关注组织学习对内部创业的单向影响,关于两者间互惠关系的研究尚显不足。Haase等[9]认为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创业活动学习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反过来,知识学习是推动内部创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通过解释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间互惠关系,研究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间平衡问题。

注意基础观认为,注意力是企业拥有的稀缺资源之一,具有有限性和替代性的特点,注意力配置对企业知识的搜索、获取和整合利用产生影响[10];同时,知识学习也可以成为组织注意力配置的影响因素,学习能够提高注意力焦点转化为实际组织行动的可能性,影响企业战略选择[11]。另外,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比较有限,企业很难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12],在面临很多非常规性问题时,企业会感受到更多的注意力局限性。因此,中小企业更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本文从组织注意力视角探讨两种内部创业模式与两种组织学习类型间关系,可为理解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间平衡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首先,组织注意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环境中的同质性知识和异质性知识并进行学习与利用,引导企业关注不同创业机会,以实现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的平衡。其次,组织注意力可以帮助企业克服一些认知障碍,转移企业注意力,力求平衡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进而实现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的平衡。

因此,本文利用内部创业和组织学习理论,基于组织注意力视角探讨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间互惠关系,并提出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的交替模式、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间平衡模式。拓宽学界对内部创业、组织学习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刻画双元学习平衡的新方式,力争为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的交叉融合研究贡献微薄之力,并鼓励更多学者关注不同内部创业模式间双元平衡问题。

1 理论背景

1.1 渐进性内部创业与突破性内部创业

创新和创业本质上是相似的,大量内部创业文献显示创新和创业有很多交叉与融合[13]。但是,创新仅涉及企业某一个部门或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只是企业“战术”层面的行为,而内部创业是整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战略”层面的行为。在现有关于内部创业的研究中,内部创业也可以用公司创业表示,用来解释组织层面的创业现象[14],可以理解为:在已建立的企业中,一个团队以企业家的身份追求新的创业机会从而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创业过程[15]。在学界和商界,内部创业被视为企业实现组织复兴和绩效增长的推动力。

在内部创业模式方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Dunlap-Hinkler等[5]通过研究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将内部创业划分为利用性创业过程和探索性创业过程;李桂华和赵珊[16]认为,根据组织双元性理论,内创业包括利用性内创业和探索性内创业;蒋春燕和赵曙明[4]根据Hendenson等[17]对创新类型的划分框架,将公司创业分为渐进式公司创业和激进式公司创业。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内部创业模式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普遍认为内部创业模式可以依据企业开发旧业务(保护核心)和探索新业务(创造未来)的创业导向进行分类。综合现有研究,本文借鉴Dunlap-Hinkler等[5]、蒋春燕和赵曙明[4]的观点,将内部创业划分为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其中,渐进式内部创业是指企业开展与现有业务相似的创业活动,而突破式内部创业是指企业开拓新业务领域的创业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绩效,而且对内部创业的实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现有关于内部创业的文献侧重于研究企业跨越组织边界搜索创业机会及开展创业活动[18,19]。Bojica等[3]认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资源稀缺现象更加明显,从外部获取知识对中小企业进行内部创业活动更为重要。Tsai等[20]也认为,从组织间关系中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企业创业活动创造财富的潜力。成功的内部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企业间关系中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涉及与外部环境中知识来源的持续合作[21]。因此,组织间关系成为中小企业维持获得创业活动所需资源的重要来源。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知识是通过各种类型组织间关系获得的,包括同质性关系(比如,与行业同行、客户、供应商的联盟)和异质性关系(比如,与风险投资家共同投资)。企业会从同质性关系中获取更多与其现有业务相关的知识,这有助于开发渐进性机会[22];而通过异质性关系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现有知识领域不同,这有利于进行突破性活动[23]。因此,在内部创业过程中,不同的知识来源会导致不同创业模式。基于同质性关系,深化现有知识可以促进渐进式内部创业(如维持性创新和战略更新等);基于异质性关系,探索新知识可以激发突破式内部创业(如颠覆性创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和非股权风险投资联盟等)。

另外,在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对突破性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只追求突破性活动会导致企业出现后继乏力和绩效下降的现象。企业过度依赖突破性解决方案会导致组织注意力配置过于分散,核心能力逐渐削弱,甚至彻底丧失。同时,过多的渐进性解决方案会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将无法有效地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24]。Fores等[25]主张同时积累和利用不同类型的知识,以平衡渐进性活动和突破性活动;Dunlap-Hinkler[5]认为,从均衡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利用性创业过程和探索性创业过程更有可能实现长期效益。因此,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内部创业背景下,渐进式内部创业与突破式内部创业之间的平衡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绩效的关键。平衡可以被定义为现有业务领域和新业务领域内部创业机会的结合,以实现企业最佳绩效。

1.2 注意力配置与内部创业

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组织注意力在内部创业研究中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根据注意力基础理论,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表现为决策者对问题的关注、编码、解释、集中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26]。在分配有形资源之前,注意力的配置是组织对变化作出有效反应的先决条件[27]。因此,对创业机会的追求需要关注企业注意力的作用。内部创业通常被认为是创新、创业和战略更新活动的总和,这些活动的形成是知识积累和创造的结果,不同的知识来源会导致不同的创业方式[4]。管理关注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会导致一些认知障碍,从而不能给所有创业想法分配注意力。比如,有限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寻找同质性知识,引导企业注意、利用和改进现有的能力与惯例,而不是探索新的创业想法。对于企业绩效来说,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问题上将不能保证长期绩效[28]。重视对创业活动的注意力配置是加强企业内部创业的关键。因此,为了实现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之间的平衡,企业必须发展组织机制克服注意力约束,将企业注意力引向其它被忽视的知识来源——无论是同质性关系还是异质性关系,即企业将注意力转向深化现有知识或探索新领域知识。

现有关于组织注意力的研究普遍认为,注意力配置过程包括自上而下(知识驱动)和自下而上(环境驱动)两种信息处理方法,这两种注意力配置过程对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有一定影响[28]。知识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反映基于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企业的知识基础会导致企业形成其所处环境的主观表征,企业的认知将引导其关注与现有业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对渐进式内部创业机会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环境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是一种刺激过程,引人注目的信息通常与现有知识领域无关,外界环境中与现有知识基础不同的方面会吸引组织的注意力[29],与突破式内部创业机会的发现具有密切关系。Ren & Guo[27]也认为,在内部创业过程中,组织注意力配置会影响企业探索不同的创业类型。企业注意力基础观认为,注意力焦点、注意力情景化和注意力结构化配置3个基本原则可以为企业如何配置和管理其注意力以实现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利用性学习和突破性学习间平衡提供解释。其中,注意力焦点表示决策者做出决策与行为取决于其注意力集中的议题和答案;注意力情景化表示决策者关注的议题和答案以及作出的决策和行为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特定背景和环境;注意力结构化配置表示决策者对他们所处背景和环境的理解取决于企业的规则、资源和社会关系如何控制议题、答案,以及决策者注意力在特定的活动、程序和沟通渠道中的分布或配置。因此,本研究认为通过企业注意力的配置和转移可以实现渐进式内部创业和探索式内部创业之间的平衡。

1.3 注意力配置下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

组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持续的知识获取过程,包括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即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9]。探索性学习使得企业探索之前未涉及的领域,不断积累新领域的知识;利用性学习会使企业深入理解现有知识,不断丰富和改进现存知识,扩大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从同质性网络或异质性网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因为一些企业更擅长从同质性关系(如行业内同行企业)中精炼和利用类似知识,加强现有知识深度;而其它企业更善于从异质性关系(如CVC投资)中寻找和探索外部无关的知识,扩大知识宽度[30]。而且,组织学习的作用可能因外部知识来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利用性学习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同质性网络关系获取更多同质性知识,探索性学习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异质性网络关系获取更多异质性知识[31]

学习理论表明,个体感知与理解事物的前提条件是其注意力的施加,否则人们对该事物只能熟视无睹,无法感知其存在和意义,更无法促进行为的改变[32]。江涛等(2020)认为,外部知识的学习需要企业分配认知资源来实现。因此,组织注意力作为企业的认知资源,是企业外部知识学习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关注、编码、解释和聚焦等方面。企业将注意力分配到外部环境中,能够敏锐地注意到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学习行为挖掘环境中的知识和信息,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促进内部创业的产生。在外部环境中,企业从现有业务领域(渐进式内部创业)和新业务领域(突破式内部创业)获得知识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注意力配置由知识驱动和环境驱动过程组成,会引导企业关注不同知识来源(与其它组织的同质性关系和异质性关系)和不同类型创业机会(渐进式创业机会和突破式创业机会)。Chiang & Hung[23]认为,从同质性网络关系中获取更多同质性知识可以促进渐进性活动,而从异质性网络关系中获取更多异质性知识则可以促进突破性活动。知识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与利用性学习具有更强的相关性,都是基于企业现有知识基础而发挥作用的,解释了企业关注渐进性变化和渐进性机会的过程[33],而环境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与探索性学习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是基于外界环境中与现有业务领域不同方面而发挥作用的,解释了企业如何关注和评估不连续变化所带来的突破性机会[34]。管理注意力和组织学习之间的联系已经在相关文献中得到认可。当企业注意力引导其从不同外部信息源获取、解释和记忆新知识时,内部创业水平会逐渐提高。一旦通过知识驱动或环境驱动的过程将注意力分配到创业机会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网络上,组织将深化现有知识促进渐进式内部创业或探索新知识激发突破式内部创业。因此,利用性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更容易从同质性关系中搜索和使用与现有知识相关的信息,更容易促进渐进式内部创业;而探索性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更擅长从异质性关系中搜索和吸收不同于现有业务的新知识,更容易激发突破式内部创业。每种内部创业模式都受到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影响,但是,受到两种组织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即具有高利用性学习、低探索性学习的企业更可能产生渐进式内部创业,具有低利用性学习、高探索性学习的企业更可能产生突破式内部创业,如图1所示。

图1 注意力配置过程作用下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的关系

2 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的互惠关系

为了分析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有必要了解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内部创业学者主要研究组织学习对内部创业的单向影响,但两者之间的互惠关系已得到学者的认可[35]。Haase等[9]指出,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培养组织学习的组织条件很可能提高内部创业水平,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会促进内部创业;另一方面,如果组织将创业行为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就会更加容易,组织可以通过创业活动积累和创造知识。组织学习相关研究主要是组织间层面,侧重于从其它组织获取知识,包括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是相互依赖和互补递进的过程。利用性学习侧重于改进现有技术或知识,探索性学习侧重于获得与当前知识领域无关的新知识。

2.1 渐进性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

知识基础是组织学习的前提。知识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侧重于知识结构的作用,企业的知识结构将企业注意力引向与当前知识基础相关的外部信息,通过将企业注意力引向外部关系的同质方面,帮助组织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这将很容易识别和获得与现有知识领域相关的可用知识[33]。在渐进式内部创业中,合作伙伴关系越密切,组织就越能注意到渐进性变化[4]。考虑到同质性网络中的渐进式内部创业机会,处于同质性网络中的企业在业务逻辑和认知模式上具有相似性,对同质性知识的识别和获取可能比突破式内部创业更容易。Kim等[36]也认为,当企业拥有一定量与新知识相关的先验知识时,外部信息的识别和获取能力会显著提升。例如,同一行业的企业呈现出许多相似的元素,联盟伙伴之间的相似性可能使其从伙伴那里获取信息变得容易。因此,在与行业合作伙伴建立的关系中,识别和利用外部环境的过程要简单得多。

然而,利用性学习的可控性、效率和可靠性限制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过度依赖利用性学习会使组织陷入惰性,导致组织忽视新的异质性知识[37]。因为在同质性关系或现有业务领域内,与现有知识无关的知识很少,企业将从事较少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较少的突破性知识积累可能导致“熟悉陷阱”,限制企业注意力配置,并阻碍企业在现有知识领域之外感知新的异质性信息[38]。此外,尽管渐进式内部创业可能涉及相对容易分配注意力给来自同质性关系的外部知识,但知识仍然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并纳入企业组织知识库,而成功实施渐进式内部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组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获取的知识不具有组织情景特征,没有背景的知识只是一些信息,不能够被使用,除非学习主体拥有使新知识具有可解性所必需的适当的背景知识[39]。因此,成功的渐进式内部创业需要从外部资源引入和吸收新的、更先进的知识,并在公司现有知识库的背景下快速组合、重新配置和修正这些知识。基于这些原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企业很容易就能从另一个企业中获得相似的知识,仅仅因为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具有相似的思维逻辑和知识库。

具有高水平利用性学习的企业主要关注企业现有核心能力,以深化和完善其竞争优势[30]。例如,推进当前的生产或流程,在当前市场中找到新的利基市场,以及改变竞争方式。企业已建立的心智模式和主导逻辑倾向于将注意力分配给渐进性解决方案[5]。通过利用性学习获取外部信息,企业可以增强现有知识的深度。Zahra[40]认为,学习深度通常会增强企业深化和组合知识的能力,从而刺激企业重新定义行业价值链和改变竞争规则的创业计划。因此,与探索性学习相比,与深化组织现有知识有关的利用性学习更有可能促进渐进性机会的发现,对实施渐进式内部创业更为关键。反过来,渐进性内部创业经验将会推动相对较强的利用性学习。

2.2 突破性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

在开展创业活动之前,企业通常会对外部环境进行扫描,寻找新的知识,利用其它企业的发现。与渐进式内部创业相比,突破式内部创业需要更多新知识[41],从事突破式内部创业的企业将致力于学习异质性知识。环境驱动的注意力配置方式强调环境刺激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结构,通过吸引企业注意外部环境中引人注目的信息,帮助组织获得异质性新知识[28]。尽管环境中异质性信息可能引起组织的短暂注意,但是,企业已有的思维模式会阻止组织投入持续注意力。激励企业内部创业的主要挑战是获取新知识而不是与已有知识库相结合。需要强调的是,从企业外部向企业内部转移异质性知识要比向企业内部转移同质性知识困难得多[42]。异质网络中的学习主体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在突破性内部创业中,识别和获取新知识的成本会很高。

基于这些原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企业很容易从另一个企业中识别和获取异质性知识,仅仅因为异质性知识的显著性很容易引起企业的注意。相反,异质性网络中的知识在吸引企业注意力方面更具挑战性。异质性网络中的主体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企业不同知识域之间的认知距离可能比同质性网络更远,主体之间可能未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更不太可能密切监视彼此。除非有一个特定的监控机制将组织的注意力引向这些知识,异质性关系中的新知识将被识别和获取。事实上,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不同,突破性内部创业机会不太容易被识别[5]。已建立的思维模式相当于一个信息过滤器,它反映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种信息过滤器可能阻止企业对新知识的识别和利用。要实现突破式内部创业,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因此,从事突破式内部创业的企业需要具备探索全新知识的能力,以克服知识距离导致的认知障碍。

具有高水平探索性学习的企业主要专注于寻找新颖的想法,与企业现行行为模式完全不同[30]。来自外部环境的新知识和信息往往是推动突破性解决方案的重要动力。Dunlapi-hinkler等[5]也认为,突破性机会的增加将扩大公司宝贵的互补资源池,可以寻找突破性解决方案。因此,探索性学习包括获取和使用超出当前经验的新知识,更有可能激发突破式内部创业机会。知识宽度可以通过探索性学习得到加强[30]。学习的广度通常会提高企业获取和掌握各领域知识基础的能力,从而推动创业融资和进入新市场的创业计划[40]。与利用性学习相比,探索性学习对于突破式内部创业过程更为关键,而突破式内部创业经验将推动更强的探索性学习。

综上,本文总结了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之间的互惠关系,如图2所示。不同的内部创业模式需要不同的组织学习类型,且内部创业模式间不平衡会导致组织学习方式间不平衡。对于渐进式内部创业来说,要让新的同质性知识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可理解性可能更具挑战性,但在获取与现有业务领域相关的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相反,对于突破式内部创业来说,获取异质性关系中的新颖创业知识可能存在更大的问题,但搜索引人注目的信息难度较小。因此,渐进式内部创业更强调通过利用性学习克服知识背景,而突破式内部创业更强调通过探索性学习,更多地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3 内部创业平衡路径

3.1 追求一种内部创业时存在的问题

企业通常是基于惯例和历史而存在的,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都具有特定的能力和决策准则,也就是说,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渐进性解决方案或突破性解决方案[5]。例如,一些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渐进式内部创业,而另一些中小企业则倾向于突破式内部创业。企业通常会形成有规律的行为模式或惯例,更善于维持现状或朝着类似解决方案的方向前进[43]。因此,考虑到内部创业与组织学习的相互关系,无论是渐进式内部创业还是突破式内部创业都会强化相关组织学习,导致相似的注意力配置过程,从而进一步强化原有的内部创业模式。其自我强化循环如图2所示。

渐进式内部创业或突破式内部创业都能带来更好的组织绩效,但是,一般来说,企业只追求一种内部创业机会来源可能会产生一些限制,不利于其业绩持续增长。从事一种内部创业会增强某种类型的学习能力,可能逐渐降低内部创业质量。例如,长期的渐进式内部创业可能增加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一个企业在维持其现有核心业务方面可能变得高效,但在探索新领域的创业机会方面可能变得迟钝。企业利用同质性知识的能力可能不足以维持竞争优势,因为组织需要多样化知识。正如渐进式内部创业一样,突破式内部创业本身也有其不足之处。当企业选择从事其它领域的创业活动时,更有可能高度关注新的信息和知识。积累了突破性知识经验后,组织更有可能作出突破性努力[5]。突破式内部创业很有可能整合外部其它领域中能力不强的企业的知识,导致内部创业质量下降。更糟糕的是,过度依赖突破式内部创业消耗了大量资源,却不能快速获得经济回报。

图2 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整合框架

利用性学习是搜索同质性知识源,并与现有知识库重组、重新配置和深化的能力;探索性学习由搜索异质性信息和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新联系的能力构成。企业利用现有知识库对新同质性知识进行深化和利用存在一定难度,利用性学习对于渐进性内部创业来说更为重要。企业在新领域寻找新的突破性创业想法存在困难,探索性学习对突破性内部创业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当只追求一种类型的内部创业时,显著负面效应是双元学习的不平衡,也就是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只关注一种类型的内部创业将导致组织学习组成部分的不平衡。March[6]已经证明了企业实现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平衡的重要性。Chiang & Hung[23]也主张,除非组织能够整合突破性措施,否则渐进性措施带来的收益是不可持续的。过度依赖、主导一种或另一种内部创业将导致功能失调,一个领域内的持续创新可能不太适用于其它领域。本文认为追求一种内部创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对称地强化某种组织学习,并导致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的不平衡。组织学习不平衡的企业将无法轻易跨越知识边界,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强化某种类型的内部创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降低组织绩效。为了实现内部创业之间的平衡,企业需要实现两种组织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

3.2 内部创业交替模式

组织学习不会自动进行维护或改进,相反,它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对组织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努力摆脱内部创业模式的自我强化循环,定期维持组织学习的平衡演化。本文认为,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反复、交替地实施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可以促进组织学习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绩效。这种方法使企业能够转移注意力,轻松跨越知识边界,从而平衡地发展组织学习。

对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的关注不仅需要以组织学习变化为支撑,而且与合适的组织注意力结构有关。企业注意力基础观认为,注意力焦点、注意力情景化和注意力结构化配置3个基本原则可以为企业如何配置和管理其注意力,以实现渐进型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利用性学习和突破性学习间平衡提供解释。从事渐进性内部创业意味着,注意力结构优先考虑加强利用性学习,这些结构的特点是与现有知识基础相关的知识搜索和知识获取功能。为了从渐进性内部创业转向突破性内部创业,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对企业注意力进行适当监督和控制,从而培养探索性学习的注意力结构,鼓励学习主体与异质性知识来源保持联系,结构和政策等异质性知识监控机制可能引发对其它创业想法的关注。因此,两种内部创业模式间平衡的关键在于,通过企业注意力监控机制转换企业注意力对同质性知识和异质性知识来源的关注,维持组织学习不断演变,从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关系中获得渐进式创业想法和突破式创业想法,打破自我强化循环,脱离内部创业模式的锁定,如图2、图3所示。

企业进行内部创业的关键是先验知识基础。组织学习作为一种提高组织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帮助组织跨越知识边界,产生新的先验知识。知识基础是组织学习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否相关,先验知识都能诱导新知识的获得[36]。一旦企业被锁定在某种内部创业中,新知识将不能被进一步利用。通过利用先验同质性知识和先验异质性知识,企业注意力可以跨越知识边界(从原业务领域到新业务领域,反之亦然)。先前的知识作为先验知识,可以用来搜索新的或不同的知识来源。因此,两种内部创业的交替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注意力转移步骤如下:其它业务领域的新知识(异质性知识)通过突破性内部创业被引入企业;这种新异质性知识成为企业的先验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注意力管理机制将组织注意力转移到现有业务领域得到利用;通过渐进式内部创业,企业可以在相同的业务领域强化和积累新知识(同质性知识);这种同质性知识作为组织的先验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注意力管理机制将企业注意力转移到新业务领域加以利用。

图3 渐进性内部创业与突破性内部创业交替模式

这种组织注意力的持续转移将导致两种内部创业交替发生。利用组织学习经验能够提高后续任务绩效,这使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相互支持,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利用现业务领域知识和获取新领域知识的混合模式。对于遵循这一良性循环的企业,其在搜索新的同质性知识(渐进性内部创业)方面的经验可以增强其扫描、识别、评估和利用异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良性循环中的渐进性内部创业,在同质性知识领域进行学习的经验可以强化探索性学习能力,将组织注意力转向异质性知识领域的参与者。同样,跨越知识边界(突破性内部创业)可以促进在相同知识领域开展更多学习[5]。换言之,突破性内部创业经验可以加强利用性学习,从而促进在相同领域寻找新知识。因此,能够有效进行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之间动态交替的企业,也更可能形成组织学习的间断性平衡,产生可持续绩效。因而,本文认为平衡的内部创业是两种内部创业模式反复交替而形成的,也通过识别和利用新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知识促进组织学习的平衡发展。

此外,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不能同时进行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只是在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进行反复交替而形成间断性平衡模式。这一因素可能引导企业优先开展渐进式内部创业或突破式内部创业。此研究结果与王圣慧等(2017)的内部创业路径研究和Huber[33]的双元学习平衡研究结论相一致。

4 结论

本文从组织注意力的角度,构建了内部创业和组织学习互惠关系理论框架,由此提出了企业开展内部创业的交替模式及组织学习间断性平衡模式。研究发现:①注意力基础观的知识驱动和环境驱动信息处理过程为分析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内部创业(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之间的互惠关系提供了条件。不同类型的内部创业需要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不同组织学习水平促进不同类型内部创业。根据知识驱动的注意力配置过程,组织系统、实践甚至文化引导企业注意力转向企业熟悉的领域,通过更多的利用性学习刺激渐进性活动的产生,渐进式内部创业活动反过来促进更强的利用性学习。环境驱动的注意力配置会将企业注意力引向不熟悉的领域,通过更多的探索性学习鼓励内部创业的突破性解决方案,突破式内部创业活动反过来促进更强的探索性学习;②内部创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对称地强化某种组织学习,并导致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的不平衡。组织学习不平衡的企业将无法轻易跨越知识边界,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之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强化某种类型的内部创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实现内部创业之间的平衡,企业需要实现两种组织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③为了从渐进性内部创业转向突破性内部创业,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对企业注意力进行适当监督和控制,通过企业注意力监控机制转移注意力,轻松地跨越知识边界,反复、交替地实施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平衡地发展组织学习。这为内部创业战略实施和组织学习能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具有以下研究贡献:在研究问题方面,组织学习(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内部创业(渐进式内部创业和突破式内部创业)的双元平衡问题是企业创新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关注,但已有研究分别围绕组织学习的双元平衡和内部创业的双元平衡展开,本文从两者互惠关系角度重新提出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的平衡问题。问题的重新表述使得更多的交叉整合研究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在互惠关系方面,本研究从注意力基础观视角出发,分析了注意力的知识驱动和环境驱动信息处理过程、组织学习两种方式和内部创业两种模式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组织学习与内部创业的整合框架,整合框架构建不仅能够对已有研究进行更好的整合,而且为平衡模式分析提供了前提。在平衡模式方面,根据对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间互惠关系的阐述,所有企业都必须不断地从外部组织中寻找新的内部创业机会,致力于交替、重复地进行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具体而言,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不能同时寻找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机会,必须建立管理注意力的调控机制,通过注意力转移,采用时序性、交替性、重复性的方式参与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实现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及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内部创业的协调平衡,维持企业长期绩效。此外,本文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3个基本原则解释了两种内部创业间转换机理,建立特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对企业注意力进行适当监督和控制,对注意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而以往研究忽视了企业注意力和认知方面的作用,或许低估了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平衡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已有研究的思维风格,即组织学习和内部创业平衡模式研究大多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上述思维不同,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讨论两种组织学习方式与两种内部创业模式间平衡问题。换言之,企业认知是影响企业能力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与企业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企业的认知和知识资源都会影响企业行为决策。结合认知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开展研究,可能比单单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更具解释力。

本研究是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背景下,基于组织注意力理论就学习能力与内部创业问题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本研究仅进行理论框架探讨,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或内部创业案例检验理论推测;②考虑到内部创业的耗时性,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在不同内部创业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同质性伙伴关系和异质性伙伴关系之间的注意力转换过快,可能妨碍学习实体获得与相关伙伴建立较长、基于信任的联系的潜在利益,这对于获得促进渐进性内部创业和突破性创新所必需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知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一种内部创业模式的最佳持续时间,这可能对组织非常重要;③本文没有讨论企业试图在两种内部创业模式之间交替实施时可能存在的矛盾,特别是与特定内部创业有关组织学习类型也可能相互冲突,这种矛盾的减弱可能取决于为两种内部创业提供动力的注意力结构。本文只探讨了组织注意力在内部创业模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详细阐述注意力转移的微观机制。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内部创业模式转换和双元学习协调过程中组织注意力转移的微观机制;④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从外部为内部创业构建组织学习能力。在现有的组织学习研究中,很少有研究关注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相结合的必要能力建设过程。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阐述组织内和组织间利用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对内部创业的影响,提供一个包括4种组织学习的整合框架,即组织内利用性学习、组织内探索性学习、组织间利用性学习和组织间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BOJICA A M, FUENTES M D M 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sights from Spanish SMEs in the ICT sector[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47(3): 379-408.

[2] CUCCULELLI M, BETTINELLI C. Business models, intangibles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SME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5,45(2): 329-350.

[3] BOJICA A M, FUENTES M F, PEREZ V 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cod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strategic partners in S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7,55(5): 205-230.

[4] 蒋春燕, 赵曙明. 组织学习、社会资本与公司创业——江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8,11(6) : 61-76.

[5] DUNLAP-HINKLER D, KOTABE M, MUDAMBI R. A story of breakthrough v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0, 4(2): 106-127.

[6]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2(1): 71-87.

[7] 邹国庆, 董振林. 知识搜索与组织学习: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24): 129-132.

[8] LEE K,KIM Y,KOH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op management team′s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tech firms[J]. 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16,24(3): 1-23.

[9] HAASE H, FRANCO M, FELIX M.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d intrapreneurship: evidence of interrelated concepts[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5,36(8): 906-926.

[10] 吕斯尧, 赵文红,杨特. 知识基础、战略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注意力基础的视角[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31(2): 5-14.

[11] OCASIO W, LAAMANEN T, VAARA E. Communication and attention dynamic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strategic chan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39(1): 155-167.

[12] WEST G P I, NOEL T W.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resources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47(1):1-12.

[13] LASSEN A H, GERTSEN F, RIIS J O. Nexu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radical innovation[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15(4): 359-372.

[14] 杜跃平, 王欢欢. 创业导向下双元机会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以陕西地区民营新创企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35(8): 76-83.

[15] 王丽平, 李乃秋, 许正中. 中小企业持续内创业的动态管理机制研究——基于双元能力的圆形组织结构视角[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8(8): 78-82.

[16] 李桂华,赵珊.中层管理者视角下国有企业探索性内创业过程机制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9[2020-08-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00721.0955.012.html.

[17] HENDERSON R M,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y and the failure of existing firms[J]. Administrative Ence Quarterly, 1990,35: 9-31.

[18] ECKHARDT J T, SHANE S A.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9(3): 333-349.

[19]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 217-226.

[20]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5): 996-1004.

[21] 葛宝山, 王一, 马鸿佳.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并购式内创业机理研究[J]. 科研管理, 2017,38(5): 56-63.

[22] MCDONALD M L, KHANNA P, WESTPHAL J D. Getting them to think outside the circle: corporate governance, ceos' external advice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3): 453-475.

[23] CHIANG Y H, HUNG K P. Exploring open search strategies 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s[J]. R&D Management, 2010,40(3): 292-299.

[24] 张建宇, 蔡双立. 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协调路径及其对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5): 64-70,168.

[25] FORES B, CAMISON C. Does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epend on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siz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69(2): 831-848.

[26] OCASIO W. Attention to atten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5): 1286-1296.

[27] GUO C, REN C R. 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role i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ttention-based eff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37(6): 1586-1610.

[28] SHEPHERD D A, MCMULLEN J S, OCASIO W. Is that an opportunity? an attention model of top managers′ opportunity beliefs for strategic ac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38(33): 5083-5094.

[29] JOSEPH J. The growth of the firm: an attention-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6):1779-1800.

[30] LI C R, YEH C H. Leveraging the benefits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PD: the role of innovation field orientation[J]. R & D Management, 2017,47(3): 484-497.

[31] HUBER G 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88-115.

[32] 朱广华, 陈万明, 蔡瑞林. 注意力与创业倾向关系视角下创业环境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33(23): 12-18.

[33] KARAU S J, KELLY J R. Time pressure and team performance: an attentional focus integration[J]. 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 Teams, 2003,6(6): 185-212.

[34] TRIPSAS M, GAVETTI G. Capabilities, cognition, and inertia: evidence from digital imag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21(10-11): 1147-1161.

[35] ALIPOUR F, IDRIS K, ISMAIL I A, et 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ediation role of intrapreneurship[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1,21(4): 547-555.

[36] KIM B, KIM E, FOSS N J. Balancing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for sustaine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n attention-based view[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6,34(1): 80-90.

[37] 张小娣, 赵嵩正. 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关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28(8): 112-115,95.

[38] AHUJA G, LAMPERT C M.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22(6-7): 521-543.

[39]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Chapter 3-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 128-152.

[40] ZAHRA S A, FILATOTCHEV I, WRIGHT M. How do threshold firms susta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ole of board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24(3): 248-260.

[41] JIANG C, ZHAO S. Does stage matter? the role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ocial network,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ese new ventures[J].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09,3(3): 362-392.

[42] KOKA B R,PRESCOTT J E.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29(6): 639-661.

[43] NELSON R R, WINTER S G.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82,32(2):535-541.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