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机理研究

朱国军,胡凯旋,孙 军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 要:在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具有紧迫性。提出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内涵和基本特征,运用扎根理论和开放性编码分析方法,对海尔集团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索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情境、形成载体和形成机制,获取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开展理论升华,提出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与一般规律: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联动的创新孵化效应,形成生态位势;专利获取、专利运用与管理平台联动的生态能量流动,形成交互赋能;双元学习、双元整合与双元协同机制联动的创新耦合,形成能力集聚。结论可为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及动态演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平台化成长

FormationMechanism of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Capabil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Zhu Guojun,Hu Kaixuan,Sun Jun

(College of Business,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0,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patent ecology system 4.0 and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the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capability, and carries out exploratory case analysis on Haier Group by using the analysis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and open coding, explores the formation situation, carrier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abil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btain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formation of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ability,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formation of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capabilit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nnovation incubation effect of R & D ecosystem and business ecosystem linkage forms niche potential; second, the ecological energy flow of patent acquisi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linkage forms interactive empowerment; third, innovation coupling of dual learning, dual integration and du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linkage forms capability set Get together.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process manage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Patent Ecological Operation Ability; Platform Growth

收稿日期:2020-08-08

修回日期:2020-09-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Y228)

作者简介:朱国军(1982—),男,江苏盱眙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专利运营与互联网经济;胡凯旋(1997—),男,江苏宿迁人,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经济;孙军(1979—),男,山东青岛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DOI10.6049/kjjbydc.202007049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3-0106-08

0 引言

企业专利管理经历了专利量的积累、专利质的追求和专利系统布局3个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部分智能制造企业呈现创新活跃和高生产率特征,专利管理与大数据有机结合,步入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顾毓波,2017)。在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智能制造企业需要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机遇,积极培育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海尔集团是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企业转型探索的典型代表,本文针对海尔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究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机理,对其形成过程中核心要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建立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探寻一般性规律。

1 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1.1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创新生态系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向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转变[1],与原有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等群体的联系,也由价值链转变为价值生态圈。生态圈的出现促进了创新人才跨产业、跨区域、跨部门自由流动,提升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质量,扩大了创新系统容量,提高了创新效率,拓展了企业新产品与新市场规模(陈衍泰,2015)。因此,企业竞争优势拓展到跨界、跨行业的创新生态圈层面(张镒,2018)。企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2]

1.2 智能制造企业平台化成长

随着“互联网+”制造范围不断拓展,智能制造企业平台化成长成为制造企业成长研究的新焦点(李真,2017)。数据成为智能制造企业核心资产[3],数据携带着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各种生态能量,存在巨大势能、动能和内能,产生知识能量流动(李佳钰等,2019),形成知识能量空间的组织新形态(王如玉等,2018)。智能制造企业平台化成长战略引致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内生逻辑、群落分工、动力机制等发生演变[4],也带来价值生态圈的动态演化[5]。当智能制造企业数据资源与专利资源实现交互链接时,产生生态能量流动与集聚,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创新要素和能力体系深度变革。

1.3 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

数字化改变了商务环境的时间、空间和连接要素[6],企业生态竞争优势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焦点(潘松挺和杨大鹏,2017),企业生态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在于创新生态圈的专利要素培育力、获取力、运用力和支配力。合理设计创新生态运营战略,培育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对于企业赢得生态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

1.3.1 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内涵

结合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实践,学界对专利运营能力演化轨迹[7]、演化行为(杨晨和朱国军,2008)、绩效评价(杨晨和朱国军,2009)、职能模块(朱国军等,2010)进行了系统研究,部分学者开始探索企业专利生态管理系统[8]。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代特点,本文提出,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是智能制造企业创新生态运营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管理者在获取、应用及管理创新生态圈专利资源过程中系统化谋划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称。

1.3.2 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基本特征

(1)共生成长性。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不是单个企业内部异质性优势要素的整合,而是以共生演化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理念,整个创新生态圈内多群落、多群种共生互补与跨界创新的结果。智能制造企业秉承基于需求链的专利生态竞争思维,打破国界、行业、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隔阂,构建自我组织、自我适应的液态型生态组织,加强与企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形成价值生态网络,获得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柔性适应能力,带动产业生态体系重构,提高行业整体生态运营绩效。

(2)开放扩张性。智能制造企业突破内生式成长理论束缚,开放专利平台交互接口,促进企业集群加入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跨越技术、市场和管理边界,扩大企业战略资源范畴,突破经济学规模边界的帕累托最优限制,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推动企业获得生态竞争优势。

(3)赋能增值性。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是一种通用的、数据驱动的异质性能力,将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生态思维带入传统制造业,将大数据与专利生态运营相结合,为生产运营赋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交货速度;为资本运营赋能,开展“投资+孵化”生态链布局;为市场运营赋能,打破原有产业舒适区,在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和组织方式上实现平台化成长,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为人力资本运营赋能,实现生态圈人力资源价值增值最大化。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选择

案例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经济现象中涉及“怎么样”的问题(Yin,2014),单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能够很好解释企业发生的变革[9]。本文参考SPS案例研究方法(潘善琳和崔丽丽,2016),对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这一新经济现象展开探索,以期获取更具准确性的研究结论和更具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2.2 行业与案例选择

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具备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本文选择中国家电产业智能制造典型企业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海尔自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球家电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是传统制造业领先企业,拥有很强的专利运营能力。2012年以来,海尔拥抱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化、平台化转型,孕育出COSM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投资企业近千家,孵化3家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公司、12家瞪羚企业[10]。海尔在数据资源与专利资源的交互中,逐步形成专利生态运营能力。本文通过对海尔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检验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机理。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团队自2016年开始对海尔开展持续追踪和调研,获取案例数据。其中一手数据主要采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访谈对象包括海尔集团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核心骨干员工、用户、生态链企业集群高层管理者以及其它研发合作伙伴,每次访谈在30~50分钟。同时,研究团队还利用微信和QQ进行补充,共收集录音转换文字稿5万余字。研究团队还定期浏览企业网站、参观企业生产现场,收集新闻报道与专业报告等二手案例分析资料10万余字。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定期对数据进行三角验证,以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利用Miles&Huberman(1994)经典扎根理论提出的编码技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首先将收集的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情境、形成载体和形成机制相关一、二手数据资料转换为简练且容易识别的编码,结合开放式编码对数据进行概念化,提炼出19个概念,并凝练出概念间的关系范畴,运用主轴性编码方法,从提炼的概念中导出8个概念范畴;然后,运用选择性编码进行整合,精炼出生态圈互利共生、平台拓展、双元机制3个核心范畴。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基于已经形成的编码结果,不断比较迭代,选择性编码的核心范畴如下。

(1)生态圈互利共生。企业之间呈现出互利共生的新竞争情境[11],促使企业不再局限于内部创新绩效最大化,而是利用数字化契机,将用户、科研结构、关联企业的各类知识与信息汇聚为大数据,催化成知识能量,在流动中打破企业边界,形成以智能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在互利共生中开展更深入、更细化的知识分工,进而衍生出商业生态圈、研发生态圈(林勇和张昊,2020)。

(2)平台拓展。专利平台功能模块呈现出开放双向特征,连接整个创新生态圈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智能制造企业与生态链企业集群之间相互支撑,通过专利获取、运用和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进行拓展,不断增加和扩容生态圈创新资源,跨越技术、市场和管理边界,形成交互赋能,推动智能制造企业从“建群种”向“关键种”,进而向“领导种”转变。

(3)双元机制。双元化(ambidexterity)是指组织在权衡复杂情境时,能够同时发起两种不同行动解决二元悖论[12]。专利获取、专利运用和专利管理平台接口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刘江鹏,2015),依托平台接口建构双元学习、双元整合和双元协同机制,实现能力集聚和能力集成,推动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与动态演化。

3 案例分析与核心要素讨论

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可知,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具有3个核心要素,分别为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情境、形成载体和形成机制。

3.1 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情境:生态圈互利共生

海尔正在建立一个无边界生态系统,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目标,通过企业平台化和员工创客化[13],与大企业共创,与小企业共享,吸收大众用户共同创新,推动生态圈互利共生。这是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情境基础,具体包括研发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

表1 海尔集团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编码结果

核心要素选择性编码主轴编码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情境生态圈互利共生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研发生态圈互利共生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载体平台拓展专利获取平台拓展专利运用平台拓展专利管理平台拓展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机制双元机制双元学习机制双元整合机制双元协同机制

表2 海尔生态圈互利共生过程编码

主轴编码开放式编码示例研发生态圈互利共生“端到端”信息融合对内构建互联网工厂,实现机机互联、人机互联;对外构建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直达工厂实现实时互联互补性创新联盟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建设全球化无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全流程创新交流社区,建设“10+N”专利研发网络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终端布局智能服务基于COSMOplat平台及其大规模定制模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环境不确定性,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 细分行业全生态服务为细分行业提供互联网时代智慧生活解决方案,裂变出新生态圈

3.1.1 研发生态圈互利共生

智能制造企业研发生态圈是基于群体智慧和功能专业化的知识研发群落,通过结构松散却又高度合作的价值共创,扩大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的供给规模与质量。海尔研发生态圈互利共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端与端”的信息融合。海尔依托工厂数万个传感器,实现人员、设备、物料和产品的智能交互,让硬件成为网器,与研究者、供应商、客户、信息技术提供商等研发生态群落实现互利共生,前联研发,后联用户。同时注重协助供应商开发与管理,开展关键专利产品零部件质量控制。二是互补性创新联盟。海尔集团2013年搭建了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建设全球化无边界创新生态系统和全流程创新交流社区[14],极大增加了开创性创新活动和开创性人才供给,并由此拓展专利获取平台,开展前沿专利技术开发与应用,从自有研发中心向“10+N”专利研发网络转变,深化了专利开发群落内部分工水平,形成专业专利研发多样化态势。

3.1.2 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

商业生态圈是基于群体智慧和功能专业化的知识应用群落,群落内智能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等一起专注于高附加值商业环节,通过跨界融合、柔性协同,创造基于用户体验的场景价值。海尔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终端布局智能服务。智能制造企业与经销商、供应商、客户、信息技术提供商等商业生态群落,基于COSMOplat平台及其大规模定制模式,提高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环境不确定性,满足市场对多样化、新颖性产品的需求。二是细分行业全生态服务。海尔正在加快建设细分行业商业生态圈,为细分行业提供互联网时代智慧生活解决方案,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海尔正在打造“衣联”生态圈,并在“衣联”生态中又裂变出“洗生态”、“护生态”、“鞋生态”等个性生态圈。

3.2 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载体:平台拓展

海尔专利生态运营平台系统是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载体,由专利获取、运用、管理3个平台功能模块协同形成。

表3 海尔平台拓展过程编码

主轴编码开放式编码示例专利获取平台拓展拓展平台引流的网络渠道U+为传统家电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转向互联网的捷径;众创汇定制平台建立设计师库,建立平台积分制度,吸引全球顶级产品设计的加入,推动从产品硬件到解决方案的转型,构建并联生态圈拓展创新主体的网络关系建立自我管理属性的小微企业网络,彼此并联产生价值;每一个面对用户需求的员工,都存在“创单链群”和“体验”群的支持专利运用平台拓展提供智能互联的专利产品整合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实现智能零售到智能制造的生态协调和产业链一体化,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拓展不同场景的生态品牌张瑞敏提出产品被场景替代,行业被生态覆盖,发挥场景生态优势,推动海尔生态品牌演进迭代专利管理平台拓展拓展企业专利战略规划的时空范畴规模化和小微化协同发展,推动海尔跨行业、跨领域创新,打造出海尔智家、卡奥斯、盈康一生和海创汇等5大平台拓展企业专利管理服务的时空范畴打造出全国首家官方认证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加速项目超过340个,总估值超过1200亿,平台创业成功率超过50%

3.2.1 专利获取平台拓展

专利获取平台是海尔专利研发能力的综合体现,与创新生态圈内各类专利研发主体以数据资产为纽带,基于利益互动、开源共享方式形成多源创造模式。一方面,拓展平台引流的网络渠道。海尔以自身优质专利资产为平台基础,借助其在智能家电、无线电传输家电等领域专利网络中心位置优势,进行专利获取布局,多维度平台引流吸引平台参与者,集聚专利研发资源,提高平台生态系统专利多样性和群体间专利关联性。同时,海尔转向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专利共创社群、研发共同体等新兴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例如,卡萨帝F+冰箱的研发便是通过HOPE平台搭建的全球一流专利研发网络,在短短两周内最终锁定技术方案[15]。另一方面,拓展创新主体的网络关系。海尔正积极打造无边界平台组织,建立自我管理属性的小微企业网络。创新主体之间彼此并联产生价值,不再仅仅单向搜寻创新合作伙伴,而是依靠各类社群主动黏连创新主体[16]。海尔采用开源合作的创新范式,通过结构松散却又高度合作的互动,提升研发系统对市场的响应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发,提升企业产品品质、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防御位势,夯实产业技术标准,逐步使企业站在技术标准的制高点。

3.2.2 专利运用平台拓展

专利运用平台的形成依赖于海尔专利技术与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是一个增值分享平台,也是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提供智能互联的专利产品。海尔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甚至创造消费者集成式需求,开展开放式创新,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专利产品,向用户提供智慧生活全生态服务。海尔以智能互联的专利产品为工具,推进专利贸易增值化、专利投融资资本化、专利联盟网络化、专利股权期权化,向消费者提供“数据—服务—专利产品”综合工具包,提高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速度,实现专利技术的持续收益,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拓展不同场景的生态品牌。海尔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和体验,不断升级,构建不同专利运用场景,以自身生态位势为生态参与者赋能,以场景和用户迭代为核心,构造强弱差序的多条平台价值链,构建生态品牌群,不断发现“蓝海”产业,形成世界第一家电品牌群,包括海尔、美国GE Appliance、新西兰Fish & Paykel、日本AQUA、卡萨帝和统帅6大品牌。

3.2.3 专利管理平台拓展

专利管理平台状况反映了海尔对生态圈专利资源战略性谋划和综合性管理的能力,专利管理平台的时空范畴也直接决定了海尔的管理边界。一方面,拓展企业专利战略规划的时空范畴。海尔将专利生态资源与工业大数据相结合,打造海尔智家、卡奥斯、盈康一生和海创汇等5大平台,通过平台与系统创新实现规模化和小微化协同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和产业孵化5大服务项目,推动海尔跨行业、跨领域创新,为行业企业客户提供全流程、全方位专利生态运营解决方案,对专利获取平台和专利运用平台形成良好支撑。另一方面,拓展企业专利管理服务的时空范畴。依托专利管理平台,为平台参与者提供增值服务或产品,有效整合碎片化需求,面向需求建立平台交互逻辑,提高专利管理服务水平。海尔打造出全国首家官方认证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加速器,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研发起点,节约研发时间与成本,不断拓展平台生态相关专利信息数据库,加速项目超过340个,总估值超过1200亿元,平台创业成功率超过50%。海达源平台为全球一流供应商资源与用户需求对接提供互动机会;海尔海立方平台不但设立有50亿元专利孵化基金,还有众多制造加工资源和销售渠道,帮助专利平台参与者获利。

3.3 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机制:双元机制

海尔依托专利获取、运用、管理平台功能模块接口,构建双元学习、双元整合、双元协同机制,开展跨组织界限的创新耦合,推动专利生态运营能力集聚与动态演化。

表4 海尔双元机制过程编码

主轴编码开放式编码示例双元学习机制适应性双元学习机制嵌入国际专利网络,在高竞争力区域建立专利联盟,对松下、日立、夏普等领先企业专利引证推动技术流入和知识吸收探索性双元学习机制获得智能家电、无线电传输家电、半导体等技术领域的国际专利的主导权双元整合机制产品服务网络双元整合机制构建服务价值网络,塑造企业生态品牌,最大程度满足产消者需求虚拟价值网络双元整合机制打造以家电制造为核心的机电产品生态圈,推动数字化虚拟产业集群的形成,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协同的全球化布局发展双元协同机制战略双元协同机制将专利生态运营战略上升到企业政策战略层面,成为布局者和赋能者组织双元协同机制用高分享下的高增值改变企业付薪的传统模式,为新行业、新业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3.3.1 双元学习机制

学习能力也是获取能力[17]。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需要持续学习机制支撑,也需要多主体实时交互学习的底层技术支撑,同时以双元学习机制汇聚人才和创意,整合创新生态圈资源,聚焦更加精细的研究领域,加快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速度和创新强度。学习机制存在双元路径:一是适应性双元学习机制。海尔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以自身核心专利池为基础,以改进型专利为作用节点,采用迭代式网络化研发模式,建立高效敏捷的专利申请和技术开发途径,保障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专利技术竞争力,推动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二是探索性双元学习机制。海尔依托全球研发中心、超前研发部、研发生态圈头部参与者、创客、交流社区等,以原创专利为作用节点,推动家电智能制造各项标准体系建设和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基本专利数量,增加企业专利获取平台高度,获得智能家电、无线电传输家电、半导体等技术领域的国际专利主导权,实现家电产业核心技术升级与品牌整体升级。

3.3.2 双元整合机制

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需要持续整合机制支撑,建立技术与市场的链接机制,在信息空间引领数字化虚拟产业集群。整合机制存在双元路径:一是产品服务网络双元整合机制。海尔以专利产品生态化、服务化为作用节点,利用专利应用平台快速应用构建能力,打通终端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构建服务价值网络,塑造企业生态品牌,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将可供许可、转让、产品化的专利技术,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转化形成独特的产品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产消者需求。二是虚拟价值网络双元整合机制。海尔让硬件产品成为网器,将数据技术与专利生态服务相结合,建立知识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度融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用户需求,创造新的专利技术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解决方案,打造以家电制造为核心的生态圈,推动形成数字化虚拟产业集群。海尔在全球已经形成“1+N”研发体系,拥有25个工业园、122个制造中心和108个营销中心,逐步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协同的全球化布局发展。

3.3.3 双元协同机制

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需要持续协同机制支撑,在双元协同中实现创新主体战略方向与组织实施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双元协同机制。海尔将专利生态运营战略上升到企业政策战略层面,以专利战略规划为作用节点,做布局者和赋能者,以专利战略制定、实施、反馈等作用路径提高智能制造企业对平台生态中其它创新主体的价值粘性,不断吸收新的中小企业加入平台生态系统,扩大互利共生的研发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建立关键专利技术架构标准,提升生态品牌价值和生态位势,成为推动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动力。二是组织双元协同机制。海尔在开放式创新中开展跨边界协同[18],以资源接口人、行业引领平台、三自驱动平台为桥梁,综合运用各种专利管理工具,促使专利获取、运用平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按照特定方式开放并联,消除产业链专利信息孤岛,为新行业、新业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实现全球创新与利益主体网络互连,使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形成网络化、平台化、虚拟化的制造业新业态。

4 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理论模型

海尔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不是个案,其蕴含着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历史交汇期的必然规律,体现了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全过程,具有模式推广的普遍意义。本文在海尔探索性案例分析基础上,开展理论升华,构建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4.1 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联动的创新孵化效应

智能制造企业所处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多重子系统的动态联结为特征,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之间在互联网作用下联动,时空同步、知识共享、市场并联、实时反馈,形成具有网络正反馈效应的双向创新孵化系统,产生创新裂变效应和创新聚变反应,使得系统具有自我增殖的互利共生机制,产生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所需创新情境。

一方面,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联动产生创新聚变效应。功能专业化的研发生态群落与商业生态群落互动,促使知识群落聚焦,产生创新生态圈核心创新主体,有利于孵化并培育智能制造平台企业和异质性能力要素,提高生态位的位置中心度。

另一方面,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联动产生创新裂变效应。功能专业化的研发生态群落与商业生态群落互动,促进系统内知识能量扩散与流动,有利于孵化并培育生态链企业集群,拓展创新个体获取知识和联系的创新范围,突出模块化簇群共有、互补的竞争力,扩大生态位范围。

图1 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理论模型

4.2 专利获取、运用、管理平台联动的生态能量流动

智能制造企业数据资产及其携带的生态能量为企业平台结构带来更多变化。企业专利获取、运用和管理平台之间的连接变得更为丰富,平台企业与生态链企业集群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企业更容易接触到新的研发伙伴、市场伙伴、管理伙伴,企业之间、企业与产品之间、产品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丰富的连接推动智能制造企业跨越技术、市场和管理边界,形成交互赋能,夯实企业运营管理创新的载体基础。

首先,专利获取平台与专利运用、管理平台联动,跨越技术边界,形成交互赋能。企业专利获取平台与专利应用平台之间联动,形成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平台企业建立多源创造模式,跨越技术边界,将大众用户引入创新流程,实现外部互动与集体动员,提高系统创新效率;专利获取平台与专利管理平台之间联动,形成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重塑专利管理流程,实现跨业务部门、跨管理层级、跨产业链环节的集成运作,形成知识能量空间的组织新形态。

其次,专利运用平台与专利获取、管理平台联动,跨越市场边界,形成交互赋能。企业专利运用平台与专利获取平台之间联动,形成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平台企业与生态链创新集群、用户等创新主体建立长期服务合作关系,跨越市场边界,提供“数据+服务+专利产品”的复合型产品,提高用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专利运用平台与专利管理平台之间联动,形成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平台企业获得更大范围专利保护,建立更大范围的专利信息系统,赢得更大范围的生态租金。

最后,专利管理平台与专利获取、运用平台联动,跨越管理边界,形成交互赋能。企业专利管理平台与专利获取平台之间联动,产生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平台企业与生态链企业集群构建和谐共生的价值网络,处理好生态圈内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协调好新进入研发创新主体与现有创新主体的竞争关系,提高系统研发效率;专利管理平台与专利运用平台联动,产生生态能量流动,有利于平台企业汇聚不同层次的专利管理服务性组织机构,开展跨行业、跨领域专利运营服务,为生态链企业集群提供特质化专利应用服务。

4.3 双元学习、双元整合、双元协同机制联动的创新耦合

智能制造企业通过专利平台接口,连接供给面和需求面,汇聚平台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在双元学习、双元整合和双元协同机制长期耦合发展中集聚与集成专利获取的双元学习能力、专利应用的双元整合能力以及专利管理的双元协同能力,推动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与动态演化。

首先,双元学习与双元整合、双元协同的机制联动,实现专利获取的双元学习能力集聚。双元学习机制与双元整合机制创新耦合,有利于平台企业构建最优创新行为路径,不断迭代创新,生产出更多智能产品;双元学习机制与双元协同机制的创新耦合,有利于平台企业从单点突破快速进入技术协同,获得“价值共创+网络效应”,实现不同生态群落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协同,进一步加快核心技术突破。

其次,双元整合与双元学习、双元协同的机制联动,实现专利应用的双元整合能力集聚。双元整合机制与双元学习机制创新耦合,有利于平台企业与用户实时交互,连接不同用户群体,更加关注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整体实施,创造并满足消费者集成式需求,塑造生态品牌集群;双元整合机制与双元协同机制的创新耦合,有利于平台企业更加快速、准确、便利地选择合作伙伴,更加便捷地与生态链企业集群进行信息交流,获得网络资源的互补效应,提升多主体系统协调的生态租金。

最后,双元协同与双元学习、双元整合的机制联动,实现专利管理的双元协同能力集聚。双元协同机制与双元学习机制的创新耦合,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跨界协同,借助数据、计算、分析、人机之间协同,实现专利生态运营各方主体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合作,在多方利益共赢基础上,为不同生态群落提供信息共享和技术渠道,激活创新生态圈内闲置专利资产,带动创新主体更积极追求探索性创新;双元协同机制与双元整合机制的创新耦合,有利于为平台企业和生态链企业集群提供专利市场平台,形成广泛的专利市场交易,提高专利交易效率,建立虚拟价值网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海尔集团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实践,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从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情境、形成载体和形成机制3个方面,解构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为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与培育提供理论指导,并得出以下结论:①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情境需要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互利共生,两者联动才能获得创新聚变效应和创新裂变效应,形成生态位势;②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载体需要专利获取、专利应用和专利管理平台不断拓展,跨越技术、市场和管理边界,在三者联动中形成交互赋能;③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机制需要依托专利平台接口,构建双元学习、双元整合和双元协同机制,在联动发展中集聚和集成专利获取的双元学习能力、专利应用的双元整合能力以及专利管理的双元协同能力,推动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与动态演化。

5.2 管理启示

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落脚点。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不仅平台企业需要培育专利生态运营能力,更好地引领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链企业集群也要培育专利生态运营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智能制造企业管理者应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系统谋划专利生态运营能力,规划好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路径,创设互利共生的创新生态圈,不断拓展专利获取平台、运用平台和管理平台,发挥交互赋能的载体功能,建立双元学习、整合和协同机制,在动态演化中不断提升专利生态运营能力。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理论模型是对探索性案例分析的理论升华,然而,这种定性研究在框架验证和规律挖掘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可考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中国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机理作进一步建模分析,以求真正总结提炼出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体系。此外,本文在当前我国竞争力较强的家电行业中选取单案例,未来可以考虑采用多案例研究,选择制造业其它行业进行跨行业研究,开展横向比较与纵向关键事件分析,对研究结论进行修正和检验,以形成全面的研究论断。

参考文献:

[1] 林勇,张昊.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微观机理及价值[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2):133-143.

[2] JING ZENG,KEITH W,GLAISTER. Competitive dynamics betwee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internet platform companies in the virtual market in China[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 (3):57-82.

[3] 朱国军,孙军,张宏远.互联网核心企业成长的逻辑机理与要素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J].江海学刊,2019,62(5):247-253.

[4] 刘江鹏.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平台增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32(6):148-160.

[5] MAXIME C COHEN,RUBEN LOBEL,GEORGIA PERAKIS. Dynamic pricing through data sampling[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8 (6):128-142.

[6] 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7] 朱国军,杨晨.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演化轨迹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7):180-183.

[8] 顾毓波.大数据时代企业专利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知识产权,2015,29(10):120-124.

[9] DAVID J,TEECE.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licensing models in the wireless world[J]. Research Policy,2018,47 (8):1367-1387.

[10] 吕文晶,陈劲,刘进.智能制造与全球价值链升级——海尔COSMOPlat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4):145-156.

[11] 丁玲,吴金希.核心企业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互利共生与捕食共生战略[J].管理评论,2017,29(7):244-257.

[12] STETTNER U,LAVIE D.Ambidexterity under scrutiny: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ia internal organization,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13):1903-1929.

[13] 王凤彬,王骁鹏,张驰.超模块平台组织结构与客制化创业支持——基于海尔向平台组织转型的嵌入式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2):121-150+199-200.

[14] 胡国栋,王晓杰.平台型企业的演化逻辑及自组织机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34(3):143-152.

[15] 杨磊,刘海兵.创新情境、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共演路径——基于华为、海尔、宝洁的跨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36(2):36-45,53.

[16] 朱桂龙,蔡朝林,许治.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形成与演化:基于生态租金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4):2-13.

[17] FRANCESCO D SANDULLI,JOSE FERNANDEZ MENENDEZ,ANTONIO RODRIGUEZ-DUARTE,et al. Testing the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on an open innovation framework[J]. Management Decision,2012 (7):136-145.

[18] 郭艳婷,郑刚,钱仲文.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基于跨边界协同的新型追赶路径与模式初探[J].科研管理,2019,40(10):169-183.

(责任编辑:陈 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