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工业产品设计驱动创新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

李雪艳1,岑雅婷1,徐振琳2

(1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香港城市大学 商学院,香港 999077)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内部与外部因素制约下,中小制造企业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根据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将技术、市场需求和产品语意3个方面有机整合,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景下,通过对其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视角,以实地调研、网络搜集、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在设计创新整合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三大影响因素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大影响因素中的子变量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制造企业在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深度融合三大原则,并为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设计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设计创新;设计绩效;设计路径;创新管理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Paths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Driven by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Li Xueyan1, Cen Yating1, Xu Zhenlin2

(1.School of Art and Desig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Business School,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requiring innovation to become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nation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joint constrai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the "short board" part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design can integrate technology, market demand and product meaning, so under the premise of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y can design and innovate their industrial product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this paper obtains data by means of field research, network collection and questionnaire distribu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ical ability", "market ability" and "product meaning design abil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design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innov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step by step",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deep integration"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product design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innovation path of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Design Innovation;Design Performance;Design the Path;Innovatio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1-06-06

修回日期:2021-09-11

作者简介:李雪艳(1973-),女,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博士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艺文化、环境艺术;岑雅婷(1997-),女,山东济南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徐振琳(1998-),女,湖南衡阳人,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数据分析。

DOI10.6049/kjjbydc.202109018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23-0094-1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制造企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相互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高提供重要保障[1]

我国制造企业数量多、密度大、规模小、投资小,由于核心技术往往被大型企业垄断,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产品在市场环境中居劣势地位。一方面,中小制造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与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大型制造企业竞争难度较大,且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被长期忽视,因而在市场竞争中缺少优势。另一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的制造企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当产品技术高度超过市场接受程度时,其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反而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小企业具有管理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对市场变化反应敏捷,在传统生产模式转型中执行能力强,可以高效重组内部资源[2],在基于社会性、文化性、消耗较少的设计创新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本文认为,作为创新驱动的三大动力之一,设计创新能够帮助中小制造企业运用现有技术深层次地挖掘市场需求,关注社会文化趋势,以此解决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窘境[3]。本文基于设计创新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中小制造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适应趋势变化,在加工流程、商业模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转型与升级,在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层面进行重塑与革新,并通过分析设计驱动创新机制相关特点,提出相关路径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企业创新机制

20世纪80年代,创新重要性日益显现。2003年意大利学者Roberto Verganti[4]率先提出企业创新三大模式,分别为技术推动创新、市场拉动创新和设计驱动创新。其中,基于产品功能的创新为技术推动型创新,在产品语意上的创新是设计驱动型创新,二者均为“突破性创新”,在产品功能和产品语意两方面进行的创新是市场拉动型创新,则是一种“渐进性创新”[5]。也就是说,技术推动和设计驱动是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二者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而市场拉动间接通过技术研发和设计活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我国设计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陈雪颂和陈劲[6]率先向国内引入该理论,此后陆续有国内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陈雪颂等[6]认为,多数学者在研究设计创新时往往将设计对应于非技术创新,而将研发对应于技术创新。如此一来,设计和研发就变成两种互补性创新行为,意味着设计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融合。徐蕾[7]认为,设计驱动型创新与技术推动创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设计驱动型创新过程中的突破性创新往往需要新技术支持。

1.2 设计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

随着体验经济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消费者需求与产品风格,科技、市场和使用者需求的有机融合,促使新的消费需求涌现[8]。Verganti[4]、Utterback等[5]提出设计激发式创新概念,发现设计是一个将技术、市场需求和产品语意进行创新整合的过程。由此可见,技术、市场和设计本身具有的产品语意共同影响设计创新发展。技术能力意味着企业为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工具,是企业设计创新无法忽略的动力源。企业从市场获取的信息决定产品改进方向,其市场需求获取能力可以影响设计创新进程。从市场需求中获取的信息转变为语意寓于产品之中,上述过程离不开作为媒介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只有被社会所接纳才能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财富。设计创新向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而从市场需求中获取的信息或社会文化可以寓于设计符号中,设计创新能够超越实际消费欲,是促进消费、扩大市场的有效方法,能够确保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见图1)。

在整合创新过程中,技术、市场、产品语意三大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与设计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见图2)。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设计能力可作为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三大因素共同影响企业设计创新绩效。Cabirio等[8]认为,技术变革是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能够引发市场需求变化,并改变社会文化中对产品的需求倾向;叶伟巍等[9]认为,对于采取设计战略的企业而言,设计强度对其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还发现设计能力同时影响连接技术、市场以及社会文化,并通过促进功能和语意两大设计能力提升,影响产品创新绩效,从而为产品创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企业所采纳的设计创新策略通过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促进产品附加值提升,有助于设计创新绩效提高,进而使创新发展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1.3 设计驱动创新路径

关于企业设计创新方法路径,国内外学者们基于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探究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与绩效间的关系。叶伟巍等[9]基于177家企业调研数据,分析设计驱动型创新模式,根据社会文化中深层次心理需求因素在产品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构建“行为—能力—绩效”路径,其中行为包括技术学习、市场研究、社会文化挖掘3个方面;李若辉等[10]通过构建“设计能力—设计绩效—企业竞争力”研究路径,将企业设计活动与设计绩效、企业竞争力联系在一起,系统分析企业对设计的关注度差异对其经营活动的影响,发现企业技术资源与相关设计活动对技术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均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企业设计绩效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设计活动不仅对产品语意具有提升作用,而且具有整合作用和领导作用。设计部门能够整合企业职能部门的关系,领导企业团队对制造技术质量、商业模式等进行有效分析[11]。企业可以通过设计活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创造产品语意,进而开拓新市场,可见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中小型制造业而言,孟军本[12]认为,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技术能力过度投资可能会降低其它非技术资源和能力投资及资源配置效率,并且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赖红波[13]认为,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境下,通过设计驱动“制造、设计和互联网智能”融合路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形成“设计—制造—智能”闭环。因此,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创新时需要考虑自身现状,特别是在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可能受到限制,说明中小制造企业想要实现突破性创新,可以先从设计创新入手。在设计创新整合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三大影响因素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小企业设计创新路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

图1 设计与技术、市场需求及产品语意创新的关系

图2 设计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研究设计驱动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创新战略实践,不少学者基于设计创新理论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总结企业设计创新方法和路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研究较少;其次,对设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相对浅显,虽指出技术和市场与设计创新的关联性,但较少关注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特别是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与设计驱动创新的关系关注不足;再次,设计驱动创新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尚未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的优势与缺陷进行分析,无法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设计驱动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建议。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企业技术能力与设计创新绩效

技术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或通过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是内部科研能力和所获取的外界技术能力的结合[9]。跨学科合作能促进科技发展,对企业技术能力培育起推动作用。其中,将设计驱动创新与传统制造企业融合,能够带来个性化体验[13]。从设计创新影响因素看,Brown & Duguid[14]将设计创新的本质分为两个部分,即概念及概念背后的技术;Dell'Era等[15]在研究基于技术顿悟的设计管理时,强调技术对产品设计创新的积极作用。可见,技术能力是设计创新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力可以影响设计创新内在价值。从设计创新价值作用看,Aubert(1985)认为,设计活动能够将前沿技术引入社会系统,使新技术得到社会认同。因此,技术能力与设计创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企业凭借技术能力、通过设计创新可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中小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越强,其设计创新绩效越高。

2.2 企业市场能力与设计创新绩效

根据相关研究,市场能力是指企业以自主研发技术或具有产品优势的产品获得对价格、产量的自由决策权和市场份额扩张能力,可称之为市场控制力。Verganti[16]认为,通过市场、用户调研方式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虽无法带来突破性创新,但能够为产品性能和产品形态带来渐进性创新,实现设计层面的创新。可见,市场能力对设计创新具有间接影响,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能够促使企业明确产品设计创新方向。崔海云[17]认为,企业所具有的市场能力可以促使新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得到广泛接受。市场能力在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中起中介作用,一方面,企业能够从市场需求获取的信息中把握设计创新趋势;另一方面,企业能够通过设计创新融合使技术创新更好地被市场所接纳。因此,市场能力对企业设计创新具有双向作用,企业可以从市场获取设计创新需求,而成功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创新奠定基础。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能力越强,其设计创新绩效越高。

2.3 企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与设计创新绩效

产品语意的概念来源于符号学,而设计驱动创新主要是面向产品语意进行的创新,产品语意是指产品设计时所传达的信息,当产品设计语意的新颖程度超过产品功能和技术的新颖程度时,设计创新的本质才是产品意义的创造[4]。Nelson[18]认为,设计创新的本质是产品语意创新,即通过技术知识获取、应用,进而实现产品语意创新的过程,产品语意创新能够给予用户购买并忠诚于新产品的理由。设计驱动创新能够促使技术和产品语意达到平衡,除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活动外,还为企业提供了另一种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19]。Verganti[4,16]指出,产品意义包含人与产品的关系、环境与产品的关系、生活方式与产品的关系,产品意义能够延伸成为用户购买产品的理由。上述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情感,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趋势。可见,产品语意中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相关因素,既包括造型、色彩、材料等外在特征的新颖性,也包括产品内在精神和文化属性,甚至包括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与体验等。产品语意设计能力既能影响用户购买意向,也能够直接反映设计创新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中小制造企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越强,其设计创新绩效越高。

3 变量选取与数据收集

3.1 变量设计

(1)技术能力指标。在中小制造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境下,本研究主要选取企业对现有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程度评估企业技术能力。参考郭爱芳等[20]的研究成果,具体设定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发明专利)、专利数量(外观、实用新型专利)、高学历员工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5个指标。

(2)市场能力指标。根据Verganti[16]、崔海云[17]、孟军本[12]的研究成果,企业市场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控制力、市场获利能力和市场需求获取力3个方面。因此,本文选取年均客户数量、市场总利税、市场相对份额、年市场调研均次、品牌知名度4个指标衡量企业市场能力。其中,市场总利税以产品销售税金及其它税金+利润总额计算得到。

(3)产品语意设计能力指标。根据Verganti[4,16]、俞湘珍[21]、赖红波等[22]的研究观点,产品语意应注重外在特征与语意本身两个层面。由此,本文选取产品新颖性、用户体验、购买意向、情感功能4个指标进行衡量。

(4)设计创新绩效指标,根据Cooper等[23]的产品绩效衡量指标,参考叶伟巍[13]、李若辉[10]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创新绩效指标具体包括年均新产品销售率、年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更新速度、年均旧产品回收率。其中,年均新产品销售率根据“产品销售收入/产品成本(现价)*100%”计算得到,年均新产品利润率根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计算得到,并引入企业规模(对数后企业在职员工总数)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相关情况

潜变量变量指标解释技术能力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发明专利)通过外部的学习和获取提高产品设计技术含量专利数量(外观、实用新型)产品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等外观上的专利高学历员工的比例投入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研发人员参与设计的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体现企业高技术产品设计产出过程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通过与外部高新企业合作的数量市场能力年均客户数量企业设计创新产品吸引的客户企业数量市场总利税 企业设计创新的获利能力市场相对份额企业设计创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年均市场调研均次企业在设计创新前进行市场调研的次数品牌知名度市场对企业为设计创新产品打造品牌了解程度设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产品新颖性产品设计视觉属性的新颖程度的主观感知用户体验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体验购买意向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的购买可能性情感功能用户对使用产品的功能和美学的主观感知设计创新绩效年均新产品销售率 企业设计方案的产品销售状况年均新产品利润率设计创新产品盈利状况年均新产品更新速度企业产品设计创新工作效率年均旧产品的回收率设计创新产品使用程度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划分中小型企业

3.2 数据收集

参考我国中小企业划型相关标准,选取中型、小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为非技术主导的中小制造企业,具体涉及服饰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纸制品业等相关行业,共216家。其中,技术能力、市场能力、设计创新绩效相关数据通过实地调研、网络搜集获取,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以问卷数据加以衡量。根据上文所述,主要选取产品新颖性、用户体验、购买意向、情感功能4个指标衡量企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分别依据4个指标进行量表题项设计。

产品新颖性是指人们基于过去的形式对新颖程度进行比较的主观感知,取决于产品多重属性,主要是视觉属性。设计创新通过优化产品外观,将多种新颖元素通过设计与产品融合,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于用户体验的解释如下: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当前或预期使用产品、系统或服务所带来的感知与回应,可以理解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基于主观感受和客观体验的可用性反馈,包括使用产品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整个流程。当前,用户体验衡量方式大多具有主观性,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受不同人群和所处环境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购买意向主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可能性。对于企业而言,研究消费者购买意向能够预测新产品设计开发趋势。情感功能主要是指人在与物互动过程中的感知,在使用产品时对其功能和美感的愉悦感,良好的感知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情感功能逐渐得到关注。综合来看,用户在购买前对产品新颖性的感知度越高,并在使用后对该产品具有较高的评价时,其购买意向越强,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联系。

在产品语意设计能力数据获取上,每个题项根据程度设置7个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1)、不符合(2)、较不符合(3)、一般(4)、符较合(5)、符合(6)、完全符合(7)。针对不同用户和企业采取不同的调研方式,调查问卷为210份,实际有效样本为203份。对于用户,调查问卷部分以举例方式简要介绍中小制造企业特征,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企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对于企业,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设计企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评测表,以企业自评方式获取数据,回收有效问卷91份,量表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量表内容与参考文献

变量指标题项参考量表产品新颖性1.你认为该类企业的产品设计很有新意,跟其它同类型产品有所差异Schnurr[24]:通过在设计审美愉悦维度的过程中的新颖的、原创的、创新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等2.你认为该类企业的产品设计是该企业独有的,市场上没有见到类似产品3.你认为该类企业的产品设计很典型,市场上其它同类产品会进行模仿用户体验1.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在使用时,与宣传时所说的一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预期、情感、信念、情绪和态度等主观感知等[25]2.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在使用时方便快捷、操作简单3.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用处很大,使你得到帮助4.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新产品较旧产品有所完善,好用了许多产品语意设计能力购买意向1.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在使用时体验感良好,(用户)会进行回购Bansal & Voyer[26]:提供新信息、影响显著、提供了帮助、提供不同意见、改变原先的看法等2.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在使用时出现问题,(用户)二次购买时问题没有出现3.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市场销量很好,因此(用户)也会进行购买4.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在使用过后,(用户)会推荐给其他人购买情感功能1.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时由于其性能特征,(用户)使用起来心情愉悦Garvin等[27]:性能、特征、可靠性、耐用性、一致性、服务性等维度2.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十分有趣,(用户)能够享受使用时的过程3.你认为该类企业设计的产品较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综合来说更好用

4 实证研究过程

4.1 效度与信度检验

在信度检验方面,本文运用SPSS Statistics26软件对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产品语意设计能力及设计创新绩效相关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以Cronbach's α系数作为评判标准。量表中,4组潜变量和12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检验结果表明,各量表变量具有一定的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基于前人分析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SPSS Statistics26软件对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产品语意设计能力等数据进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在0.7~0.8之间,因而本文量表满足效度要求(见表3)。

表3 信效度检验结果

项目变量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α值KMO值技术能力高学历员工比例0.7940.771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市场能力年均客户数量0.7900.785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产品新颖性0.7880.700用户体验购买意向情感功能设计创新绩效年均旧产品回收率0.785年均新产品更新速度

4.2 假设检验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样本企业中,新产品更新速度平均数为4.85,即每个企业每年平均推出超过4个产品,但旧产品回收率均值为4.94,说明新产品更新慢的现象在中小制造业行业较为普遍。技术能力指标中,高学历员工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的平均值为4.5、4.42、4.48,标准差分别为2.04、2.05、2.15。结果表明,在人才结构、技术创新和战略合作等方面,中小制造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中小企业比较注重创新。市场能力指标中,由于市场总利税的数量级过大,经对数处理后离散程度较小,平均值为6.57,标准差为1.01。结果表明,中小制造企业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但总体来看不算悬殊。市场相对份额最小值为0.04,最大值为0.98,均值为0.53,即相对于行业巨头来说,中小企业数量多但所占市场份额少。年均客户数量、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的均值分别为5.05、4.84、4.95,最小值均为1,最大值均为7。产品语意设计能力指标中,产品新颖性、用户体验、购买意向、情感功能的均值分别为4.98、5.05、5.06、5.03,最小值均为1,最大值均为7,说明中小制造企业产品在消费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样本中,企业设计创新绩效的平均值为14.21,标准差为8.93,最大值为66.28, 最小值为3.23,表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间设计创新绩效存在较大差距(见表4)。

表4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变量有效个案数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偏差技术能力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发明专利)20605.474.6571.216专利数量(外观、实用新型)20602.801.5780.821高学历员工的比例206174.522.040高技术贸易数量206174.502.057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206174.482.150市场能力年均客户数量206175.051.469市场总利税20608.456.5691.013市场相对份额2060.0440.9780.5320.222年均市场调研均次206174.841.617品牌知名度206174.951.569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产品新颖性206174.981.365用户体验206175.061.527购买意向206175.051.394情感功能206175.031.574设计创新绩效年均新产品销售率2060.2056.2621.8300.764年均新产品利润率206-3.8800.8400.3530.375年均新产品更新速度206174.851.737年均旧产品的回收率206174.941.585企业规模2060.1993.892.7680.971

注:表格数字仅保留小数点后3位

本研究选择Pearson相关法并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企业设计创新整合过程中,三大影响因素与设计创新绩效指标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均与设计创意绩效具有相关关系,但不同变量指标与设计创新绩效间相关关系有所差异。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并且根据VIF值发现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对前文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见表5~7。

4.2.2 回归方程检验

运用软件SPSS Statistics 26对设计驱动型创新内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各项能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构建3组线性回归方程对各指标与设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过程包括初步模型拟合、模型修正与确定两个阶段,模型拟合参数R2及调整后R2均大于0.7,方差分析显著性值为0.000,D-W值范围为1.268~1.463,通过模型残差独立性检验。从标准化残差直方图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从模型中潜变量估计参数看,所有参数标准化估计值适中,参数估计标准差均大于零,表明模型满足基本拟合标准(见表8)。

为验证H1,构建方程(1)如下:

Performance=β0+β1Cost+β2Patent+β3Employee+β4High-tech trade+β5Project+β6 Size+μ

(1)

为验证H2,构建方程(2)如下:

Performance=β0+β1Client+β2Total profit tax+β3Market share+β4Market surveys+β5Brand+β6 Size+μ

(2)

为验证H3,构建方程(3)如下:

Performance=β0+β1Novelty+β2Intention+β3User experience+β4Emotional function+β6 Size+μ

(3)

表5 技术能力—设计创新绩效指标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购买基础研究成果的支出专利数量高学历员工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年均新产品销售率年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更新速度旧产品回收率企业规模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发明专利)1专利数量(外观、使用新型专利)0.018**1高学历员工比例0.020**0.549**1高技术贸易数量0.021**0.530**0.790**1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0.032**0.495**0.774**0.779**1年均新产品销售率-0.093**0.161**0.339**0.325**0.302**1年均新产品利润率-0.029**0.115**0.216**0.206**0.193**0.646**1新产品更新速度-0.004**0.456**0.750**0.758**0.750**0.325**0.224**1旧产品回收率0.032**0.463**0.740**0.741**0.737**0.305**0.217**0.771**1企业规模0.002**0.000**0.000**0.012**0.000*0.022**0.011**0.032**0.001**1

注:**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无*表示在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

表6 市场能力—设计创新绩效指标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年均客户数量市场总利税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年均新产品销售率年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更新速度旧产品回收率企业规模年均客户数量1市场总利税0.0281市场相对份额0.543**0.0651年均市场调研次数0.759**0.0310.518**1品牌知名度0.758**0.4180.535**0.772**1年均新产品销售率0.328**-1.161*0.0130.318**0.341**1年均新产品利润率0.232**-0.0940.202**0.220**0.236**0.646**1新产品更新速度0.755**0.0030.513**0.980**0.782**0.325**0.224**1旧产品回收率0.773**0.0460.541**0.973**0.758**0.305**0.217**0.771**1企业规模0.012**0.000**0.000**0.002**0.001*0.022**0.011**0.032**0.001** 1

表7 产品语意—设计创新绩效指标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产品新颖性购买意向用户体验情感功能年均新产品销售率年均新产品利润率新产品更新速度旧产品回收率企业规模产品新颖性1购买意向0.797**1用户体验0.732**0.740**1情感功能0.756**0.751**0.769**1年均新产品销售率0.346**0.358**0.315**0.341**1年均新产品利润率0.236**0.254**0.224**0.234**0.646**1新产品更新速度0.749**0.750**0.775**0.778**0.325**0.224**1旧产品回收率0.755**0.746**0.744**0.770**0.305**0.217**0.771**1企业规模0.011**0.201**0.026**0.032**0.022**0.011**0.032**0.001**1

在线性回归方程中,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及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三大变量的二级指标与设计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相关关系。

(1)技术能力中,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专利数量、高技术贸易数量、高学历员工数、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的P值均小于0.5,说明解释变量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高技术贸易数量系数为2.633,表明每增加一单位高技术贸易,企业设计绩效提高2.633单位。因此,企业要重视增加高技术贸易数量,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由此,假设H1得证。

(2)市场能力中,年均客户数量、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相对份额每增加一单位,企业设计创新绩效提升1.594个单位,品牌知名度每提升一单位,企业设计创新绩效提升2.573个单位,年均调研次数每提升一单位,企业设计创新绩效提升1.333个单位。因此,企业应重视提升市场相对份额、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调研次数。市场总利税对设计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市场总利税系数为负,说明企业市场总利税较好,但设计创新绩效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中小企业单纯以数量获取收益,不注重产品内在属性和潜在价值,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由此,假设H2得证。

(3)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中,产品新颖性、用户体验、购买意向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情感功能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假设H3得证。

表8 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标准化系数T值显著性F值调整后R2购买基础研究成果的支出(发明专利)-0.026-0.5790.3610.792专利数量(外观、使用新型专利)0.0450.3210.413高学历员工比例0.1030.3170.701100.736高技术贸易数量0.5911.6690.097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0.0580.2510.026年均客户数量0.2201.1850.2370.799市场总利税-0.074-1.3640.17440.599市场相对份额0.0390.6720.402年均市场调研次数0.2350.9710.333品牌知名度0.4401.5230.129产品新颖性0.4311.5360.12637.5510.776购买意向0.2040.7480.477用户体验0.0590.2580.256情感功能-0.034-0.1260.458企业规模0.0260.780.776因变量:设计创新绩效;VIF:1.0~7.6;D-W:1.268~1.463

4.3 稳健性检验

(1)替换变量:将因变量设计创新绩效替换为经对数处理后的设计创新绩效。在假设H1检验中,将基础研究成果支出替换为对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将专利数替换为对数专利数;在假设H2检验中,将解释变量市场总利税替换为对数总利税(见表9),替换后结果如下:

H1验证:经对数处理后的基础研究成果支出与设计创新绩效呈反向变动关系。经对数处理后的专利数量、高学历员工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论与前文一致。

H2验证: 经对数处理后的总利税与经对数处理后的设计创新绩效呈反向变动关系。年均客户数量、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对经对数处理后的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结论与前文回归结果一致。

H3验证: 产品新颖性、购买意向、用户体验、情感功能均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情感功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较大变化,本文将进行进一步探究。

通过以上检验说明,假设H1、假设H2、假设H3具有稳健性。

表9 替换后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标准化系数T值显著性F值(log)购买基础研究成果的支出(发明专利)-0.044-1.2650.207124.144(log)专利数量(外观、使用新型专利)0.0741.8040.073高学历员工比例0.0010.0050.996高技术贸易数量0.4301.5560.121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0.4000.2510.026年均客户数量0.2381.5740.11792.317(log)市场总利税-0.083-2.0450.042市场相对份额0.0501.0760.283年均市场调研次数0.1820.9900.323品牌知名度0.4122.2420.026产品新颖性0.3411.3390.18255.961购买意向0.2851.1510.251用户体验0.0390.1870.502情感功能0.0690.2810.779企业规模0.1630.9760.970

(2)样本分类。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本文采取分样本回归法进行稳健性分析,考虑到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小企业,新产品是企业设计创新的集中体现,因而选取年均新产品数量作为划分依据,将样本中的206家企业划分为两个对照组。其中,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企业102家,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企业104家(见表10)。同样,采用线性回归进行验证,结果如下:

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高学历员工比例、高技术贸易数量、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经对数处理后的专利数量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对数处理后的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专利发明)与设计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相关结果体现出同样的规律,只是在解释变量系数和显著性上发生了变化,说明假设H1结果具有稳健性。

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年均客户数量对企业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经对数处理后的市场总利税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极小的负向影响。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次数、品牌知名度、年均客户数量对企业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经对数处理后的总利税对企业设计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更显著,说明对于产品创新不足的制造企业而言,高利税更有可能是依靠销量和成本控制实现的,这不利于企业走产品创新路线,说明假设H2结果具有稳健性。

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产品新颖性、购买意向、用户体验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情感功能与设计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对于年均新产品数量<110的制造企业而言,产品新颖性、购买意向、用户体验、情感功能都对设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假设H3结果具有稳健性。

总体上看,上述结果与前文回归分析结果一致,说明情感功能的不稳定性与企业产品息息相关,对于产品数量较多的制造企业而言,顾客会偏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设计,而对其它相对陌生的创新设计不够信任,情感依赖度不高。对于产品数量少的企业而言,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创新设计产品。

表10 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年均新产品数量≥110标准化系数T值显著性年均新产品数量<110标准化系数T值显著性log购买基础研究成果的支出-0.157-1.7600.082-0.063-0.8450.400log专利数量0.0510.4950.6220.0720.9530.343高学历员工比例0.4350.0050.4470.1050.2940.770高技术贸易数量1.1232.5520.0210.2830.7670.445与高新企业合作项目数0.2990.2510.2420.2861.0550.294年均客户数量0.0840.2930.7700.0240.1190.506log总利税-0.90-0.9290.355-0.073-0.0010.199市场相对份额0.0310.3050.4610.1161.3410.183年均市场调研次数0.3191.3540.1790.5151.6960.093品牌知名度0.1940.6790.4990.0480.1710.205产品新颖性0.1570.5910.5560.0140.0340.273购买意向0.1370.3950.6941.0721.0720.286用户体验0.4831.6190.1090.0840.0840.433情感功能-0.215-0.9670.3360.2440.2440.808企业规模0.4911.3260.8060.1560.3670.974a因变量:log设计创新绩效

5 结论与研究启示

5.1 结论

(1)购买基础研究成果支出与设计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当中小制造企业进行工业产品设计时,从外界学习技术或获取资源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不利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提升,从而阻碍企业设计创新进程。中小制造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应与当前技术元素融合,提高产品时代价值,其设计创新路径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所制定的设计创新战略应具有灵活的特点,能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

(2)对于外部市场而言,设计创新绩效与企业市场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前文实证研究可知,年均客户数量、市场相对份额、年均市场调研、品牌知名度次数均与设计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市场总利税与设计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企业市场能力体现为企业凭借自身能力与市场保持良好的动态关系,而市场总利税提升应与企业自身设计能力提高相一致。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工业产品设计创新时,会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制约。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完善的市场竞争体系和科学的内部设计战略作为支撑,更需要中小企业在设计创新时能够内外兼修。

(3)产品新颖性、购买意向、用户体验能够促进企业设计创新绩效提升。其中,产品新颖性表示工业产品设计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形式,如造型、色彩、材料方面的创新性;购买意向表示在产品语意设计创新的基础上,对外部宣传的效用或通过口碑积累所获得的消费者青睐;用户体验表示产品售后阶段消费者反馈,通过反馈意见进一步改善产品语意设计的各个方面。因此,企业应将设计创新战略深入贯彻于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管理的全流程,使工业产品设计创新与战略规划深度融合[28]

5.2 研究启示

(1)初始阶段。中小制造企业应意识到工业产品设计创新价值,将设计驱动创新融入企业发展思路。在中小制造企业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注重与大型企业对接合作,从社会外部环境中获取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需求,通过外部资源获取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中小企业要与市场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发展稳定的客户,从用户需求角度挖掘产品、服务需求。因此,在该阶段,中小制造企业只有扬长避短,从外界学习先进技术,巩固市场关系,增强自身能力,挖掘内在潜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一席之地。

(2)快速发展阶段。在拥有一定设计创新能力后,中小制造企业应制定以设计创新为主导的工业产品发展战略。在该阶段,中小企业应注重员工技能培养,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从而提高自身技术能力[29]。中小制造企业要加强品牌塑造与品牌管理,提高企业设计创新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市场营销。因此,在该阶段,中小制造企业不仅需要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而且要关注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不仅要关注生产前端环节,使其工业产品在造型和功能方面有所提高,而且要注重产品内涵。消费者是产品设计开发的核心因素,企业应关注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总体来说,中小制造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专利管理,从购买基础研究成果转向发明专利自主研发,加强内部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其市场综合能力,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扩大自身辐射范围,促进内部设计驱动创新系统构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工业产品设计小组或专业设计部门等,促使工业产品设计流程专业化,致力于设计与生产行业新颖度高、引导性强的产品,塑造企业品牌[30]。在售后服务过程中,注重设计后期服务保障,优化用户体验,促进中小企业工业产品增值,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 人民日报,2016-05-20(1).

[2] 李若辉,关惠元. 基于设计创新驱动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生态化发展策略[J]. 企业经济,2017,36(10):9-14.

[3] 苏敬勤,马欢欢,张帅. 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88-1898.

[4] VERGANTI R. Design as brokering of languages:innovation strategies in Italian firms[J].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Former Series),2010,14(3):34-42.

[5] UTTERBACK J,VEDIN B A,ALVAREZ E,et al.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M].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2006.

[6] 陈雪颂,陈劲. 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评介:创新中的意义创造[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58-64.

[7] 徐蕾,倪嘉君. 设计驱动型创新国内外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55-160.

[8] CAUTELA C,DESERTI A,RIZZO F,et al. Design and innovation:how many way[J]. Design Issues,2014,30(1):3-6.

[9] 叶伟巍,王翠霞,王皓白. 设计驱动型创新机理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0-1267,1251.

[10] 李若辉,关惠元. 智能化时代基于技术密集度差异的企业设计创新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107-113.

[11] 丁文星. 设计驱动式创新:作为管理的设计创造[J]. 清华管理评论,2019,37(4):24-31.

[12] 孟军本. 企业技术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者政治技能和创业经验的调节效应[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36(1):59-67.

[13] 赖红波. 设计驱动型创新系统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3):71-76.

[14] BROWN J S,DUGUID P.Borderline issues:social and material aspects of design[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1994,9(1):3-36.

[15] DELL'ERA C,ALTUNA N,MAGISTRETTI S,et al. Discovering quiescent meanings in technologies:exploring the design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piphanie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7,29(2):149-166.

[16] VERGANTI R.Design,meanings,and radical innovation:a metamodel and a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5):436-456.

[17] 崔海云,施建军.结构洞、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市场能力的关系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6,37(2):55-61.

[18] NELSON R R. Why do firms differ,and how does it mat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S2):61-74.

[19] DE GOEY H,HILLETOFTH P,ERIKSSON L. Design-driven innova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2019,31(1):92-114.

[20] 郭爱芳,范莲莲,周天明.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基于技术学习的重新审视[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34(12):463-468.

[21] 俞湘珍,陈劲. 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产品语义学视角[J]. 科研管理,2017,38(1):37-45.

[22] 赖红波,芮明杰,梁磊. 设计驱动的产品创新对顾客感知和购买意向影响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28(4):22-30.

[23] COOPER R G,KLEINSCHMIDT E J.What makes a new product a winner:success factors at the project level[J]. R&D Management,1987,17(3):175-189.

[24] SCHNURR B. The impact of atypical product design on consumer product and brand perception[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7,24(6):609-621.

[25] 张曦. 初老人群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1:23.

[26] BANSAL H S,VOYER P A. Word-of-mouth processes within a services purchase decision context[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0,3(2):166-177.

[27] GARVIN D A. Competing on the eight dimensions of qua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65(11-12):101-103.

[28] 罗昊,何人可. 大数据思维驱动下的设计创新思变[J]. 包装工程,2017,38(12):136-140.

[29] 邢蕊,刘雪梅,王国红. 技术学习视角下新创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路径研究[J]. 系统工程,2017,35(11):110-120.

[30] 王海涛. 新常态下驱动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的工业设计路径研究[J]. 设计,2019,32(21):103-105.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