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王 侃,唐赛君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 要:战略学习与双元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对其作用机理的揭示尚不明确。基于245份中国科技型企业样本数据,探讨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重点分析双元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动态性对变量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战略学习能力对双元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显著正向影响竞争优势,双元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此外,环境动态性显著负向调节战略学习能力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但对战略学习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双元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受环境动态性的显著调节。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战略学习能力、双元创新及竞争优势理论,促进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科技型企业培育,对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竞争优势;环境动态性;科技型企业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Mediation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Mo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

Wang Kan, Tang Saiju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Strategic learning and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have become important ways for enterprises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ut the path of the process is still unclear.Based on 245 samples data of Chinese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analyz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between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well a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ables.The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show that:the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In addition, environmental dynamic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but it has no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nd exploration innovation.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between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moderated b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cs.The research findings expand the theoretical space of 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 ambidexterity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well as enrich the practical guidance to build and enh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Key Words:Strategic Learning Ability;Exploratory Innovation;Competitive Advantage;Exploitative Innovation;Environmental Dynamics;Technology Enterprises

收稿日期:2020-10-19

修回日期:2021-0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602060)

作者简介:王侃(198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唐赛君(1997-),女,湖南株洲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2010035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19-0083-08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飞速发展,竞争环境动态变化,企业竞争优势被迅速侵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现有和潜在竞争者积极寻求新方式满足客户需求,挖掘新市场,不断追赶领先企业。此时,创造和获取独特持续性竞争优势成为企业非常紧迫的任务。资源基础观认为,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1];而动态能力观则认为,整合、重构和重新分配组织内外部资源是组织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习,战略学习在识别机会和寻找优势的战略活动中获取、吸收新知识及新资源[3-4],同时它又作为一种潜在动态能力,帮助组织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5-6]。因此,融合资源观和能力观的战略学习是组织提升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7],特别是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8]。国外对战略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学习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4, 9-11],关于“战略学习影响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较少,仍存在理论缺口。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战略学习通过动态能力推动组织创新以适应环境变化[6, 11],但学术界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学者指出,组织学习推动组织双元创新[12-14];与此同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双元创新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5-16]。同时,环境动态性作为重要情景变量,对组织学习和双元创新的影响近年来得到学者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在不同环境中会选择不同的创新战略来维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17-18]。因此,探讨战略学习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需将环境动态性纳入考察范围。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将战略学习能力—双元创新—竞争优势整合成一个综合模型,基于245份中国科技型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入探究双元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将环境动态性纳入考量,分析环境动态性对这一作用路径的调节效应,揭示战略学习向竞争优势转化过程的“黑箱”,以拓展战略学习、组织双元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我国科技型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获取和提升独特竞争优势提供重要启示。

1 概念界定

1.1 战略学习能力

战略学习概念经由Mintzberg & Waters的引入及Kuwada等学者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组织学习和创新等领域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战略学习内涵,学界主要有3种不同的解析[7]:第一种基于学习视角,将战略学习定义为一种提升战略能力的特定组织学习类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组织在寻求机会和寻找优势的战略活动中实现战略知识内化,获取提升竞争优势的新方式[3-4],包括战略知识创造、传播、解释和实施等过程[19];第二种基于能力视角,认为战略学习是组织产生长期适应能力的学习过程,它抓住吸收能力的主要核心,使组织吸收过去创业和战略行为方面的战略知识[6],整合重构资源,促使组织突破当前战略路径,更新核心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动态能力[20-21];第三种基于整合视角,认为战略学习包含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大核心内容。其中,前者关注组织如何获取、创造和转移资源;后者关注组织如何管理、内化和利用知识[11],强调组织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内化、整合和利用。本文认为,整合视角下的战略学习全面融合学习和能力属性,能够统筹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活动,共同服务于战略变革和竞争优势提升。

1.2 双元创新

“探索和利用”的概念由March[12]提出,之后在组织学习和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探索被定义为脱离当前任务和寻找替代方案的行为,其本质是试验新颖的替代品,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利用被定义为在当前任务中优化性能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现有能力、技术和流程进行完善和扩展,结果是可预测的[12, 22]。随后,Benner & Tushman[15] 将“探索和利用”的理念应用于创新领域, 根据创新所需知识基础和创新程度不同,指出双元创新是组织获取和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其中,探索式创新是指企业不断追求新知识、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创新行为,是针对潜在或新兴顾客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与搜寻、冒险、变异和风险有关;而利用式创新则强调企业通过对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延伸现有技术和知识,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提高现有流程效率和现有产品销售率,是针对当前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创新行为[15, 23]

1.3 竞争优势

关于竞争优势,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本文借鉴董保宝等(2011)的研究,认为竞争优势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和能力,在市场上获取高额绩效且领先于竞争对手,并不断保持这种优势持续发展的属性。很多学者将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混淆,尤其是在指标测量上。本文将企业绩效分为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两大部分,认为短期财务绩效是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焦豪,2011)。

1.4 环境动态性

环境动态性描述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这些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主要表现为行业技术更新、顾客偏好改变、产品需求或材料供应波动,以及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行为和需求甚至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等[21,24-25]。环境动态性增加了不确定性,导致以压力、焦虑和风险为特征的外部环境的产生。当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变化速度快且难以预测时,企业处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组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并积极创新以适应环境变化;反之,当企业处于相对平稳的环境中,产品和技术更新较慢,市场环境稳定,使得组织创新稍显迟缓[17]。企业任何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企业学习和创新过程始终需要与外界不断互动。因此,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26]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战略学习能力与双元创新

从知识基础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看,组织拥有的知识资源及获取、利用知识资源的能力是组织创新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学习能力是指组织对战略知识的创造、传播、解释和执行,是一种潜在的动态能力和吸收能力[19],其过程伴随着战略知识获取、转移和积累,帮助组织识别、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并将其内化,为组织提供难以模仿的异质性战略知识资源,进而有效推动组织创新[3, 20]。组织学习理论强调组织学习是组织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中,创造性学习能力能够帮助组织创造出与原有知识差距较大的全新知识和资源,研发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全新的市场;而模仿性学习能力则能够帮助组织吸收外部知识,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现有市场需求[14]。此时,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学习,战略学习有助于组织对未来事件和活动进行探索、对当前任务和技能进行反思,进而为企业带来新知识和新启发,从战略维度推动组织创新[6, 11]。已有研究表明,在组织层面上,自上而下的战略式学习涉及探索式创新决策,目的是满足潜在环境需求;而自下而上的战略式学习涉及利用式创新决策,目的是满足当前环境需求[27]。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战略学习能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

H1b:战略学习能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2.2 双元创新与竞争优势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动态变化的生存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变革以紧跟时代步伐,而双元创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15]。相关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二者影响机理不同[28]

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激进式创新。通过增加多样性,探索式创新使企业脱离当前任务,识别外部机会,发展新知识,获取新能力,并为企业创造出在动态环境中生存和长期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通过技术突破设计新产品,或通过营销策略变革开辟新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为新顾客群体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促使企业保持活力[4,29-30]。相反,利用式创新则是一种小幅度、渐进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以企业当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有效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改进与完善当前产品或服务设计,提升服务质量,拓宽现有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为现有市场中的顾客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率,提升企业短期财务绩效[4, 15,29],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必不可少的财力支撑[31]。综上所述,探索式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收益,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以在市场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利用式创新的主要目的则是提高当前运营效率和当期绩效水平,提升企业短期财务绩效,进而促进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探索式创新正向影响竞争优势;

H2b:利用式创新正向影响竞争优势。

2.3 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战略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影响创新要素整合与转移进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战略学习能力作为组织潜在的吸收能力和动态能力[5],促使企业吸收过去创业和战略行为方面的知识,对创新要素进行整合、重构和重新分配,从而产生竞争优势和绩效优势[3, 6]。具体来说,企业在战略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与重构,向组织提供探索新产品和新技术,改善现有产品和现有技术活动所需的创新要素,实现企业资源和运营流程组合、重构与再造,最终获取短期财务绩效增长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2,32]。这一过程涉及企业对现有知识、资源和管理的变革性转换,或是剧烈的,即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的探索式创新;或是渐进的,即不断延伸现有技术、知识以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利用式创新[13,33]。因此,企业运用战略学习能力对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的过程包含多种形式的创新。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探索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起中介作用;

H3b:利用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起中介作用。

2.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企业面临行业技术快速更新、顾客偏好迅速改变、产品需求和材料供应大幅波动,以及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行为和需求发生连续性变化的情况,不得不进行探索式创新应对环境变化[18,34]。此时,企业通过战略学习发现新机遇,吸收新知识,获取新技术,设计新流程和新产品,寻找新利基市场,为进行大幅度的探索式创新提供必不可少的创新要素,以突破当前竞争困境[21,35]。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境动态性大大增加了探索式创新对战略学习能力的依赖性。反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消费者更加关心产品的可购性和可用性,而较少关心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此企业对大幅度创新的需求较少,竞争对手的行为也不会构成直接威胁[36]。此时,企业通过战略学习动态整合现有知识和资源,在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构和再分配,提高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进而推动企业进行利用式创新,完善当前发展路径[17,21]。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式创新对战略学习能力的依赖性在稳定环境中增强,而在动态环境中减弱。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战略学习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关系;

H4b: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战略学习能力与利用式创新的正向关系。

假设H3和H4揭示的关系进一步表现为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即双元创新中介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但该中介作用受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动态性的影响。具体而言,当企业所处外部环境高度动态时,战略学习能力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较大,而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较小。高度动态的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尝试新事物,企业将通过战略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和新资源更多地分配给探索式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探索新市场和新领域,以不断适应环境动态变化,增强自身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35]。而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战略学习能力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较小,对利用式创新的影响较大。相对平稳的环境允许企业沿袭已有产品和市场优势,企业将通过战略学习吸收的知识内化,对资源进行整合重构,改进现有流程和技术,改善产品和服务,进行小幅度的利用式创新,从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获得比竞争对手稍高的短期财务绩效[37]。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

H5b: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利用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本概念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采用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收集数据,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北大、清华科技园、中关村、广州广汽研究院、长春一汽研究院、天津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一汽研究院和合肥高新开发区等企业发放纸质问卷300份。此外,小范围发放网络问卷50份,共回收问卷273份,剔除企业成立时间小于1年和不合格的问卷28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从样本构成情况看,男性占67.3%,女性占32.7%,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N=245)

项目 样本(份)百分比项目 样本(份)百分比年龄25岁以下156.1企业规模1~20135.325~35岁19579.621~3005321.636~45岁3112.7301~1 0005120.945岁以上41.61 000人以上12852.2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2610.6地域分布华北地区5522.4本科12049.0东北地区5020.5硕士8936.3华南地区8635.1博士104.1华东地区5422.0企业年龄1~6年197.8行业分布汽车行业13555.16~12年8434.2IT 行业4116.712~18年8233.5机械制造6627.018年以上6024.5其它行业31.2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Likert-7点量表评分,具体结果见表2。①战略学习能力量表借鉴Covin等[38]、Anderson等[6]的研究,共6个题项;②双元创新量表参考Jansen等[24]、Gedajlovic等[39]和马佳鸿等(2016)的研究,探索式创新设计包括5个题项,利用式创新设计包括4个题项;③从传统财务指标和企业声誉两个方面对竞争优势进行测量,其中财务指标借鉴Huang等[40]的研究,包括销售收益率(ROS)和资产回报率(ROA)两个指标,声誉量表借鉴国外学者Schwaiger[41]的研究,共5个题项;④环境动态性量表借鉴Jasen等[24]的量表,共3个题项。本研究以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企业成立年数表示企业年龄,用企业员工数量表示企业规模。

表2 测量题项、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N=245)

变量题项 因子载荷CRAVECronbach'α 战略学习能 力组织善于识别无效战略0.7490.9120.6350.912组织善于准确指出战略失效的原因0.820组织善于从战略失误和竞争失误中学习0.812业务单元依照执行效果定期修正商业实践和竞争策略选择0.649业务单元善于改变主体商业战略以达到预期效果0.758当最初的战略明显失效时,组织善于识别多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以实现业务单元目标0.798探索式创新我们发明新产品和新服务0.6790.7860.4250.787我们在本地市场实验新产品和新服务0.628我们的业务单元会商业化全新的产品和服务0.739我们频繁利用新市场中的新机会0.649我们的业务单元定期使用新分销渠道0.541利用式创新我们频繁完善已有产品和服务供应0.6490.8170.5270.818我们定期对已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微小的改进0.832我们提升供应产品和服务效率0.655我们的业务单元向已有顾客拓展业务0.661竞争优势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强的竞争力0.7970.9120.6760.915公司能够吸引高品质员工0.833销售收益率较高(ROS=利润/销售总额*100%)0.793资产回报率较高(ROA=利润/资产总额*100%)0.846公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0.740环境动态性我们当地的市场环境变动剧烈0.8250.8250.6120.776我们当地市场呈现连续变动0.765在我们市场中流通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经常快速变动0.755

4 实证检验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占总方差的39.698%,低于临界点50%,表明绝大部分变异不能由单一因子解释,说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五因子基准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χ2=381.217,df=221,χ2/df=1.725,IFI=0.948,TLI=0.940,CFI=0.947,RMSEA= 0.055),表明模型适配较好。并且,基准模型数据拟合效果均优于其它竞争模型,表明各变量间区分效度较高,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模型χ2dfχ2/dfIFITLICFIRMSEA五因子模型381.2172211.725***0.9480.9400.9470.055四因子模型411.3052241.836***0.9390.9310.9390.059三因子模型609.6262272.686***0.8750.8600.8740.083二因子模型874.7472293.820***0.7900.7660.7880.108单因子模型1 270.2842305.523***0.6610.6240.6590.136

注:①N=245;***为0.001水平下显著,**为0.01水平下显著,*为0.05水平下显著,下同;②五因子模型: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竞争优势;四因子模型: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竞争优势;三因子模型:战略学习能力+环境动态性、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竞争优势;二因子模型: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竞争优势;单因子模型: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竞争优势

4.2 信效度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量表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结果表明,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各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信度较好。而且,各量表的CR均大于0.7,AVE除探索式创新外均接近0.5,表明量表收敛效度较好。表4列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及AVE平方根。从中可见,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和列上相关系数的值,表明变量间的区别效度显著。同时,两两变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进行共线性检验发现,方差膨胀因子为1~3,均小于10,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

表4 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与变量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企业年龄5.0781.162 17企业规模4.4291.065 600.077战略学习能力4.6791.039 12-0.054-0.0470.800探索式创新4.5591.059 06-0.174**0.0110.491**0.670利用式创新5.0941.024 48-0.044-0.1110.544**0.606**0.730竞争优势4.6291.107 80-0.004-0.141*0.563**0.495**0.467**0.820环境动态性4.2271.269 860.0150.0210.317**0.461**0.426**0.299**0.780

注:N=245;对角线加粗部分是各变量的AVE平方根

4.3 假设检验结果

4.3.1 主效应检验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从中可见,在每一个既定的战略学习能力水平上,战略学习能力均会显著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而双元创新也都会正向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假设H1和H2均得到验证,其路径系数见图2。

表5 主效应检验结果

假设路径关系路径系数t值结果H1a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0.627***7.269通过H1b战略学习能力→利用式创新0.662***8.292通过H2a探索式创新→竞争优势0.431***5.187通过H2b利用式创新→竞争优势0.303***4.033通过

图2 路径系数

4.3.2 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方法,利用模型4检验双元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6。从中可见,战略学习能力通过探索式创新对竞争优势影响的间接效应为0.310 6,且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因此探索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a部分成立。战略学习能力通过利用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间接效应为0.216 9,且95%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利用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b部分成立。

表6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路径效应效应值标准误95%无偏置信区间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竞争优势间接效应0.310 60.057 4[0.195 9,0.425 2]直接效应0.408 90.057 4[0.295 7,0.522 0]总效应0.559 40.052 8[0.455 4,0.663 4]战略学习能力→利用式创新→竞争优势间接效应0.216 90.061 7[0.095 3,0.338 4]直接效应0.442 30.061 4[0.321 3,0.563 3]总效应0.559 40.052 8[0.455 4,0.663 4]

4.3.3 调节效应检验

在检验调节变量前,对战略学习能力和环境动态性进行中心化处理计算其交互项,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见表7。从中可见,交互项对探索式创新(M4,b = -0.06,p>0.05)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学习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假设H4a不成立。而交互项对利用式创新(M8,b= -0.21,p<0.00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学习能力与利用式创新起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4b得以验证。图3绘制在不同战略学习能力下,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的差异化影响。

图3 环境动态性在战略学习能力与利用式创新间的调节效应

表7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探索式创新M1M2M3M4利用式创新M5M6M7M8企业年龄-0.176**-0.151**-0.162**-0.174**-0.036-0.008-0.017-0.059企业规模0.0250.0460.0340.032-0.109-0.085-0.095-0.104*战略学习能力 0.485***0.375***0.1090.540***0.448***-0.476*环境动态性0.343***0.0510.286***-0.733***交互项-0.060-0.210***R20.0310.2650.3710.3760.0140.3040.3770.439ΔR20.0310.2340.1060.0050.0140.2900.0730.061ΔF3.855*76.631***40.352***1.9291.680100.46***28.326***26.059***

4.3.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Bootstrap方法,利用模型7进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8。从中可见,当中介变量为探索式创新且环境动态性较低时,95%置信区间包含0,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95%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表明环境动态性提高有助于增强探索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即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战略学习能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进而影响竞争优势,假设H5a得到验证。同理,当中介变量为利用式创新且环境动态性较高时,95% 置信区间包含0,中介效应不显著;而环境动态性较低时,95%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表明环境动态性提高削弱了利用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即当环境动态性较高时,战略学习能力负向影响利用式创新进而影响竞争优势,H5b得到验证。

表8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中介变量环境动态性效应值标准误95%无偏置信区间探索式创新低(M-1SD)0.094 20.028 6[-0.063 0,0.208 2]中(M)0.112 90.029 5[0.056 8,0.172 0]高(M+1SD)0.131 60.036 5[0.038 3,0.154 7]利用式创新低(M-1SD)0.134 20.046 0[0.047 7,0.230 0]中(M)0.088 80.032 5[0.029 4,0.157 5]高(M+1SD)0.043 40.022 8[-0.007 2,0.096 5]

注:样本量n =245; *p<0.05,**p<0.01,***p<0.001 (双尾检验)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学习能力构建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从双元创新视角出发,构建系统完整、边界清晰的实证模型,分析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科技型企业战略学习能力在环境动态性作用下如何通过双元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结果表明:①在每一个既定的战略学习能力水平上,战略学习能力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两类创新也都会显著提高企业竞争优势;②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均具有显著中介效应;③环境动态性显著负向调节战略学习能力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但对战略学习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这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科技型企业是用相对保守的态度开展探索式创新,以此降低企业风险。因此,战略学习能力对探索式创新的作用不受环境动态性的影响;④环境动态性增强了探索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削弱了利用式创新在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

5.2 理论贡献

本研究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目前,学术界对战略学习结果变量的探讨集中在组织绩效层面,并未对创新类型进行具体划分,且少数研究尚未探究“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是什么”,在“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学习能力提升竞争优势”的探讨上仍不明确。本研究从双元创新视角出发,挖掘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内在影响机制,验证双元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本文构建“战略学习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竞争优势”逻辑框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厘清战略学习能力与竞争优势间的内在关联机制,丰富了组织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双元创新研究。

5.3 管理启示

本研究提出如下管理启示:①我国科技型企业可从提升战略学习能力方面推动组织双元创新,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及时调整战略行为,为双元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②在通过战略学习能力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双元创新的中介传导功能,通过探索式创新挖掘创新潜力,通过利用性创新提升现有能力,从而不断整合和重构组织知识、技能与资源,进而创造独特的持续性竞争优势;③当企业所处环境高度动荡时,应积极开展探索式创新,将战略学习吸收的知识和资源应用到新领域及新技术开发,促使企业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当企业所处环境相对稳定时,应更多地开展利用式创新,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将战略学习过程内化的知识、资源重新整合和再分配,改进现有能力,实现小幅度创新,获取短期财务绩效。

5.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①采用双元创新、环境动态性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讨战略学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路径,未来将从动态能力、业务重组等视角挖掘其它作用路径;②样本企业多分布在汽车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IT行业,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进一步探讨。未来可平衡样本行业分布,为研究结果提供更有力支撑;③本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未来将收集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数据进行检验,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1, 17(1):203-227.

[2] 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1319-1350.

[3] KUWADA, KOTARO.Strategic learning:the continuous side of discontinuous strategic 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6):719-736.

[4] SIRÉN C A, KOHTAMKI M, KUCKERTZ A.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ies, profit performanc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trategic learning:escaping the exploitation trap[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2, 6(1):18-41.

[5]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11):1105-1121.

[6] ANDERSON B S, COVIN J G, SLEVIN D P.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trategic learning cap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3):218-240.

[7] 张春阳,徐岩,丁堃.战略学习: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42(5):60-73.

[8] 林梅, 蓝海林.我国彩电企业战略变革研究——一个战略学习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27(1):121-125.

[9] GELHARD C, VON DELFT S, GUDERGAN S P.Heterogeneity in dynamic capability configurations:equifinality and strateg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11):5272-5279.

[10] CHATTERJEE J.Strateg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business-domain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a study in the global software services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8(3):588-608.

[11] 卢启程, 梁琳琳, 贾非.战略学习如何影响组织创新——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18, 34(9):109-129.

[12]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71-87.

[13] HAHN M H, LEE K C, LEE D S.Network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in system integration companies: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2:167-175.

[14] 简兆权,刘念,黄如意.动态能力、企业规模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基于fsqca方法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9):77-86.

[15] BENNER M J, TUSHMAN M L.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238-256.

[16] 李瑞雪,彭灿,杨晓娜.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17):81-89.

[17] SCHILKE O.On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179-203.

[18] 彭灿,李瑞雪,杨红,等.动态及竞争环境下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15):70-79.

[19] SIRÉN C A.Unmasking the capability of strategic learning:a validation study[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12, 19(6):497-517.

[20] THOMAS J B, SUSSMAN S W, HENDERSON J C.Understanding "strategic learning":link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ensemak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3):331-345.

[21] LI D-Y,LIU J.Dynamic capabilities,environmental dynamism,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 67(1):2793-2799.

[22] ASTON-JONES G, COHEN J D.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function:adaptive gain and optimal performance[J].Annu Rev Neurosci, 2005, 28:403-450.

[23] OSIYEVSKYY O, DEWALD J.Explorative versus exploitative business model change:the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firm-level responses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5, 9(1):58-78.

[24]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1):1661-1674.

[25] FANG E.The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o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in china[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1):158-172.

[26] ELLWOOD P, GRIMSHAW P, PANDZA K.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alist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7, 19(4):510-530.

[27] LAUREIRO-MARTNEZ D, BRUSONI S, CANESSA N, et al.Understanding the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dilemma:an fmri study of attention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3):319-338.

[28] BOUMGARDEN P, NICKERSON J, ZENGER T R.Sailing into the wind: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mbidexterity, vacill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6):587-610.

[29] 孙善林, 彭灿.动态环境下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双元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8):1-8.

[30] YANG H, ZHENG Y, ZHAO X.Exploration or exploitation? small firms' alliance strategies with larg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146-157.

[31] 刘睿智, 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研管理, 2008, 29(6):36-43.

[32] CHOI D Y, LEE K C.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with ambidexterity:Logical mechanism and simulation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2:120-126.

[33] 葛宝山,谭凌峰,生帆,等.创新文化、双元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6, 34(4):630-640.

[34] JANSEN J J P, VERA D, CROSSAN M.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9, 20(1):5-18.

[35] WILHELM H, SCHLÖMER M, MAURER I.How dynamic capabiliti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ng routines under high and low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2):327-345.

[36] 王林,沈坤荣,吴琼,等.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15):24-29.

[37] CHENG C C J, SHEU C.Enhancing radical innovation:the interplays of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firm capab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18, 26(3):369-397.

[38] COVIN J G, GREEN K M, SLEVIN D P.Strategic process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ales growth rate relation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1):57-81.

[39] GEDAJLOVIC E, CAO Q, ZHANG H.Corporate shareholding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in high-tech smes:evidence from a transitional econom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2, 27(6):652-665.

[40] HUANG K-F, DYERSON R, WU L-Y, et al.From tempora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4):617-636.

[41] SCHWAIGER M.Components and parameter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an empirical study[J].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 2004, 5(1):46-71.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