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视角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研究
——以金风科技为例

周雪峰,王 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提高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关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演化发展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尤其是基于何种路径实现其演化升级,现有文献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观点,以金风科技并购德国VENSYS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剖析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并归纳其演化路径。结果发现: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可分为外延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内生创新能力,其演化路径是以外延创新能力为起点、内生创新能力为终点的动态积累过程,其中海外并购是集成创新能力发挥过渡作用进而推动外延创新能力向内生创新能力转化的中介路径。

关键词:海外并购;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金风科技;扎根理论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seas M&A
——A Case Study Based on Goldwind Technology

Zhou Xuefeng,Wang Wei

(School of Busines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but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division 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rare. Based on the viewpoint that “the essence of capability is knowledge”, this paper taken Goldwind Technology acquiring VENSYS in Germ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mmarized its evolution mechanism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lement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extend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endo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a dynamic accumulating process which begins from the extend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ends at the endo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Moreover, overseas M&A acts in an important way through which integrat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ransitional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tend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the endo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Overseas M&A;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Evolution Mechanism;Goldwind Technology;Grounded Theory

收稿日期:2020-09-09

修回日期:2020-1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JY006)

作者简介:周雪峰(1982-),男,河南新乡人,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投资;王卫(1990-),男,河南漯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投资。

DOI10.6049/kjjbydc.202007077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17-0106-10

0 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9%,晋升第二大经济体,在这背后制造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值约4.5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3,竞争力居全球首位。然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更多还是依赖要素推动和需求拉动,远非创新驱动[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制造企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组织资源,而是涉及多种要素。同时,自主创新是资源动态匹配过程,在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即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不断演化的特性[2]。只有正确认识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不同阶段要素特征,才能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有的放矢。

强调自主创新能力应防止赋予“创新民族主义”的内涵,片面追求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应用及推广的自力更生,而否认国家间创新能力的相互依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提升演化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不同的外来创新资源。例如,中国高铁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核心技术、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成为混凝土机械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基于外来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其中,海外并购因具有“外部创意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的可能性较高”和“外部创意转化为创新的程度较高”的特点,在中国实践背景下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能力跳板,海外并购为并购方带来战略性、关键性与互补性创新资源[3],有助于打破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瓶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和结构性演化,这与以往基于创新网络[4]、创新战略以及制度逻辑[5]等视角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属于知识累进的渐进式量变提升不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探索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式质变发展的路径机理。同时,只有并购方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到某一阶段,具备一定能力要素,如吸收、整合与消化外来核心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并购融合再创新,而以海外并购的动态过程透视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有助于划分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因此,基于海外并购视角,有助于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而明晰海外并购推动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演化的作用机理。

目前,关于海外并购视角下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的文献较为稀缺。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并购动机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6],较少以能力重构观研究制造企业在海外并购整合情景下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另一方面,现有文献关于其要素构成及划分细则较为模糊,多将自主创新作为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要素与演化路径相关文献较为稀缺。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选取在海外并购推动下实现自主创新实践的新能源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简称“金风科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构成及演化路径,为中国制造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思路。

1 文献综述

1.1 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演化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制造业回归已经成为制造能力较强的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提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黄群慧和贺俊[7]认为,只有推动制造业“独领风骚”的核心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跨越。无论从构建过程,还是从技术体系上看,技术跨越均是能力发展阶段的反应,本质在于创新能力演化[8]。我国要完成技术跨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高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学者对于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劲(1994)首次提出自主创新概念,他认为自主创新是技术引进吸收改进之后的特定技术范式。傅家骥[9]将其内涵界定为,制造企业通过自身力量探索突破式技术并完成技术商品化和达到预定目标。随后,相关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展开广泛研究,例如基于知识来源[10]、发展阶段[11]以及基于主导权[12]的论证。然而,关于自主创新概念界定,学术界始终未能达成共识,特别是在科技全球化和技术模块化背景下,“自主”的主体、方式和程度3个方面的涵义难以准确赋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研究从自主创新模式出发,而模式是互斥的,这与行为可多样并存是矛盾的。为此,更好的方式是以更具包容性的能力视角作为突破口,因为能力的本质是一种高级知识,嵌入在行为过程中,可用行为效率进行测度[13]。另外,能力是不断演化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资源动态配置过程,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形式[14]。余江和方新(2002)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独立研发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并研制出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新产品的能力,包含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4个一级评价指标。关于其演化的相关研究,无论是以OEM-ODM-OBM逆向创新模型[15]以及引进、消化和吸收三阶段模型[16]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还是以扎根中国制造情景条件提出的技术引进-选择吸收-本土应用[17]、仿制-创造性模仿-创新[18]等本土观点,均更多地基于变化环境下的行为模式,难以反映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对于能力重构和发展理解甚少。

1.2 海外并购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

基于海外并购的开放式创新能够作用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首先,海外并购可迅速获取目标公司技术知识、弥补关键技术缺口并实现创新协同[19],降低自主创新带来的风险;其次,海外并购能够更新扩大现有知识体系,避免重复利用原有技术储备而导致能力惰性和固化思维,提高新型技术研发可能性,增加突破式创新机会[20];最后,海外并购可以带来互补性创新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实现创新产出数量化和质量化[21]。然而,海外并购效果多以创新绩效来反映,用财务指标、创新存量和新产品销售占比等作为代理变量,难以清晰地识别海外并购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理,进而产生与促进论截然相反的抑制论观点。抑制论观点认为,海外并购涉及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管理者精力转移在跨文化管理上而偏离了创新活动[22],组织文化不同导致核心知识员工研发效率下降[23],既有研发流程和工作惯例中断[24],因此,抑制创新绩效提升。综上所述,将海外并购对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引入自主创新能力内部结构是研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演化升级路径,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视角。

1.3 研究述评

现有文献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及海外并购作用,但仍有不足。一方面,现有文献大多从创新模式研究自主创新[17],不曾打开其内部机理,缺少自主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无法明晰创新能力要素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换节点;另一方面,目前海外并购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多以创新绩效来判断[6],忽视从动态视角将海外并购进程与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相结合,难以辨识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升级与海外并购作用的关联强度。综上,基于海外并购视角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机理尚不清晰,研究海外并购动态过程与自主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节点转换进程,则有助于明晰这一问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没有研究假设的情况下,从大量翔实的素材中自下而上螺旋归纳建立实质理论[25],尤其适合于已有理论解释不足或缺乏解释的“过程或互动性”研究,核心在于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挖掘散碎资料的范畴,识别范畴的性质及相互间本质关系。当前中国管理实践具有传承与转型的双重特征,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情景差异性显著,强调理论与现象间反复对话。因此,采用现象演绎透视理论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复杂过程现象包含的模式和机制且更能忠实反映决策、行动和事件。本文研究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海外并购作用下的演化路径,涉及概念界定、边界划分以及并购双方组织资源的位移配置、融合升级过程,已有文献尚未深入系统地探讨且缺少海外并购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内容。因此,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能够在大量实践素材中逐渐增强现象及其关系的抽象联系,进而形成概念或理论。

2.2 对象选取

研究对象作为联系实践和理论的载体,理论抽样需要在特殊性、典型性和适配性等方面与理论相符[26]。金风科技成立于1998年,主营风机制造、风电服务和风电场投资开发三大业务,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排名国内第一、国际前三。作为国内第一批风电企业,金风科技曾因技术薄弱而始终被外人牵制,“十五”期间, 金风科技在承担国家“863技术后续能源”课题时,研发人员探测到直驱永磁新型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采用无齿轮箱直驱驱动,具有发电效率高、维运成本低和并网性能好等优势,能更好地解决风机入网性能问题。经过长久争辩和慎重考虑,公司高层决定放弃跟随欧美成熟技术路径,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积极探索发展直驱永磁新型技术。而VENSYS Energy AG(本文简称 “VENSYS”)当时是世界上少有能力研发直驱永磁技术的公司之一,前身是1990年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应用科学大学成立的风能研究小组,一直专注于无齿轮技术研发。金风科技并购VENSYS等于“借风发电,借力而行”,可以帮助其快速走向自主研发道路。于是,2008年4月金风科技通过对全资子公司现金增资490万欧元以及融资性保函贷款3 634万欧元等形式,以协议每股11.78欧元为对价并购VENSYS 70%的股份。并购完成后的10年内,双方在研发、生产、销售、人员培训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实现了德国技术与中国市场的完美结合。

基于此,本文确定金风科技作为研究对象:①具有特殊性。金风科技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风电装备产业,致力于风电技术自主创新。在其技术发展路径的关键转换节点,金风科技借助海外并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有效融合从而掌握内生创新能力,相比海外并购抑制论与技术内生性学习累进观点具有特殊性;②具有典型性。金风科技主动放弃跟随成熟技术和完整的生产链条,经过路径探查-路径开拓-路径嬗变实现“弯道超车”,具有典型性;③适配性较好。金风科技通过技术路径嬗变发展直驱永磁技术,并实现自主创新演化发展,与海外并购VENSYS有很大关系,能够较好地适配本文研究主题。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多途径的资料来源让不同数据能够交叉验证,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保证研究效度和信度[27]。首先,通过对金风科技相关人员的访谈获取一手资料,了解海外并购与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对一手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分析,确定相关概念、范畴及关系;其次,通过公司官方网站、年度报告、科研资料和新闻报道等收集金风科技海外并购前后10年内二手信息,不断扩充现有概念及范畴,明晰相关逻辑关系;最后,运用财务报表及专利数据对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及相关构念的判定与形成予以检验,最终筛选可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个人主观经验和非理性判断,保证编码过程客观公正。在数据分析上,首先组建4人编码小组,研读海外并购、自主创新相关主题和扎根理论相关方法文献;其次为保持对资料的敏感性,主要采取人工编码的方法以确保编码严谨性对发展理论的价值贡献;最后严格遵循译码程序,小组成员分别译码,然后相互交叉验证,并保证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时进行直至理论饱和。

3 数据分析过程

3.1 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原始资料整理的第一步,将相关文献和访谈资料进行分解、检视和比较,逐句编码和命名,以此概念化并将初始概念重新组合进一步范畴化,这一过程可遵循定义现象和发掘范畴的程序。标记涉及“自主创新”相关词句,赋予原始资料所指涉现象的名字,归集同一现象标签在同一概念点之下(译码前缀为“g”);聚拢同一现象相关概念为一类并命名以及发展范畴的面向(译码前缀为“G”)。经过开放性译码,最终得到涉及案例研究主题“没有产业基础”等相关范畴(篇幅有限,正文只节选部分编码,如表1所示)。

表1 开放性译码范畴化(节选)

原始资料摘录初始编码概念化范畴化在80年代开始这个风电场时,国内风电产业还一穷二白,没有任何现成的标准和规范,也没经验可以借鉴g1没有标准和规范G1没有产业基础其实不进口也没有办法,当时风电设备的供应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垄断g2市场被垄断当时已是国内最大的风电场了,我们在里面5年只负责风电场运营维护g3负责风电场运营维护G2从下游市场应用进入公司通过“黄金计划”项目引进的8台风机于1996年12月在达坂城风电场投入运行g4引进外来风机

3.2 主轴译码

开放性译码将零散资料范畴化,但彼此之间缺乏连贯性,基于此,主轴译码凭借“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的范式模型,将不同类属的范畴归纳起来进行聚类,使分析结果更加连贯,即在特定情景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采取相应管理及执行策略,从而得到具体行动结果。比如,通过这一典范模型可将 “吸收同化再创新能力”、“规划发展思路”、“目标企业自主性经营”、“高管激励”、 “显性技术迁移”、“文化边界跨越”、“加大创新投资”、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 “提升本土创新能力”等初始范畴整合为一条“轴线”:拥有技术吸收同化能力的金风科技为快速掌握并购技术、提升本土创新能力,通过规范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企业高管激励,确保目标企业经营自主性,消除对方抵触态度,顺利实现文化边界跨越和显性技术迁移,在自身多年技术开发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资研究并购核心技术知识。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深度凝练和高度抽象化,可以进一步归入主范畴“技术移植”,并成为说明该主范畴的副范畴(见表2)。

表2 主轴译码结果(节选)

主范畴副范畴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技术移植吸收同化再创新能力规划发展思路;目标企业自主性经营;加大创新投资;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高管激励显性技术迁移;提升本土创新能力;文化边界跨越

3.3 选择性译码

主轴译码得到相互作用的主范畴,选择性译码就是通过与其它范畴的再次比较选择关键范畴,即能代表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演化发展的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可形象比喻为渔网拉线,能系统地将所有范畴予以串联并验证其间关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首要工作是将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开发出的范畴及关系等,提炼出一条故事线,简要说明全部现象。通过既有范畴与前文构念测度对比互动, “技术甄选”、“技术移植”和“技术内化”是集成创新的主要过程,遂纳入“集成创新能力”范畴。“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归入“外延创新能力”特征范畴,“内生创新能力”范畴则包含“制定产业标准”、“设计产品路线”、“研发先进技术”。通过进一步互动比较,全部现象的故事线是:“以技术引进为起点的金风科技有一定的开发经验,具备外延创新能力,但始终未能获得核心技术知识。为了掌握核心技术知识自主权,实现自主设计和研发,金风科技通过海外并购途径,以技术甄选、技术移植和内化的集成创新过程整合研发型企业VENSYS的核心技术知识,双方创新要素互补协同,最终实现设计产品路线、研发先进技术和制定产业标准”。综上,核心范畴可表述为“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本文运用主轴译码典范模型,构建核心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选择性译码范式模型

3.4 理论饱和性检验

通过金风科技案例分析,本文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有了基本认知。然而,为了增加新的证据来修正理论、提高理论饱和度以及保证内容信度,本文以获取的剩余资料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编码和分析。这是一个不断对比分析、相互探索及交叉验证的过程,一方面既有范畴及逻辑关系能够指导后面的译码,另一反面,后面的数据资料及新提炼的概念范畴能够验证前面数据的信度并修正已有概念及范畴,从而保证数据信度、内容效度和逻辑关系的精细准确。在对科研文献等资料进行分析时涌现出了新范畴与新面向(见表3),而对剩余新闻资料进行分析时没有发现新面向和新范畴。在扎根理论看来,如果新的数据无法发现新的范畴、面向及能够动摇之前的主题或假设,则表明研究已经饱和。

表3 跨资料分析得到的新范畴和新面向

新范畴新面向横向关联开发;开拓国际市场前瞻性研究市场需求;密切关注行业动态;风电行业技术探索;引领技术发展前沿;开放式创新开发平台;双品牌运作;国际化战略;产学研开放合作

利用新范畴及新面向对先前构建的理论进行修改与充实,特别是横向关联开发范畴将海外并购动态范围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节点合理包容衔接,更加合理地说明海外并购的实施并非某一时间节点的刻板确定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自然演化。本研究中横向关联开发虽然一定程度上使金风科技接触到目标企业VENSYS直驱永磁技术原理,但核心技术依然不为组织边界自主拥有,是对他属核心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的是企业并购前在外延创新能力范围内对目标企业“种子”技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确认,仍属外延创新能力范畴,而非自主创新能力过渡路径。通过新一轮的分析和对比,本文对核心范畴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终得到10个主范畴和核心范畴的3个要素(见图2)。

图2 译码过程及核心范畴与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4 研究解读与演化路径模型

4.1 并购前条件:外延创新能力

(1)模仿创新(1982-1996年)。Hobday[15]认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进入产业较晚,创建之初缺乏技术优势和市场准入等资源,其技术能力提升是一个从国外获取标准技术到消化吸收,最终渐进改善的过程。成立于1898年的Vestas在1982年开始风电批量生产时,金风科技的雏形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成立电气室,开启了国内风电之门。此时风电产业尚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任何技术基础。1985年金风科技在西欧考察归来后,正式开始模仿创新,对风力发电技术、产品进行跟踪和研发。但金风科技缺乏风电技术知识和经验积累,只能引进设备,靠建设运营风电场探索风电机组技术,从下游市场应用角度为进入装备制造创造条件。金风科技完全按照设备输出方的标准安装运营,机械式地学习陌生的外来成熟技术。因此,金风科技凭借引进风电装备运营风电场的模仿创新途径无法获得核心技术知识,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但这是制造企业对风电行业的有益探索,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改进创新型模仿(1997-2000年)。设备引进及风电场运营集聚的技术基础,为金风科技引进技术进行国产化改造创造了条件。1997年金风科技与外商反复磋商后,最终决定与愿意转让技术的德国Jacobs合作,引进 600KW风机开启国产化开发事业。经过先后多次技术消化吸收,金风科技顺利实现国产化率由53%到72%的自主生产,同时,乌鲁木齐总装基地成为中国最大风机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国产化过程中,金风科技以工艺创新实现外来核心技术结构与已有技术能力的相互适应和融合,形成成熟的生产工艺体系,技术吸收和生产能力相对模仿创新阶段有了质的跨越,实现了在现有本土知识基础上对外来核心技术知识的利用性学习和渐进式创新。这为制造企业利用外部核心技术知识实现技术追赶打下基础,是自主创新能力增长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同时,金风科技通过人员交流合作及时捕捉敏感性技术,跟踪技术变化趋势,网罗目标企业信息,熟悉对方技术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对外来技术的吸收、改进和创新能力,进而对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产生显著作用。

(3)横向关联开发(2001-2007年)。通过模仿创新和改进创新,金风科技具备技术吸收能力,掌握较高水平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因此,在新型技术引进上通过联合设计尽早介入研究开发。进入21世纪,金风科技与合作伙伴Jacobs联合设计750KW风机并网投入运行,与VENSYS联合开发1.2MW直驱永磁技术。相比之前的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迈出了自主研发的关键一步。同时,金风科技先后与英国GH、荷兰Mzcll设计公司和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成立了开放式创新开发平台,并组建了国家级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更加开放的资源获取平台和广泛的商业化途径。通过此过程,开发能力逐渐接近技术发展前沿的金风科技形成了与发达国家互补的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广阔市场空间,为寻求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路径创造了条件。金风科技总工程师指出,VENSYS与金风科技双方互有好感,VENSYS于金风科技而言有一门好手艺,而金风科技可以为这门手艺打造一个不错的舞台。金风科技在中国广大市场空间的巨大优势,不仅为成长带来外源需求,更重要的是拉动技术延续更新,是决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至此,金风科技通过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以及横向关联开发而具备开发主导型创新能力,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开拓的市场空间和对外来技术的吸收能力,为后续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提供了可能。但技术源头主要来自外来成熟技术,因此,缺乏核心技术知识是这一阶段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根据“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这一观点[13],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和测量可用“嵌入在自主创新行为过程中的高级知识”,以及研发或使用技术的程度为指标进行衡量。显然,金风科技在这一阶段通过引入技术和设备,并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以期获取外部核心技术知识,从而实现技术追赶及自主创新。但这种刻板引进而无改造核心知识的能力,只是为满足市场需求,对引进技术完成外延式升级的再创新过程,因此,难以掌握核心技术知识。吴晓波(2009)认为基于核心技术之外的创新主要包括外观设计、扩展产品功能以及提高产品方便性的创新,这些基于模块零组件的创新是在缺少核心技术知识的束缚下,对核心技术周边模块的持续改进,因而只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增量变化。根据已有理论及本文分析发现,如果在成长的企业组织环境中,基于产品创新程度和核心技术知识所处组织边界位置划分自主创新能力要素,那么起步阶段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知识产生于组织边界外部,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交换引进外部可量化周边技术,是在引进基础上开展吸收再造本土化产品的能力,即外延创新能力。所以,金风科技外延创新过程虽集聚了技术吸收再创造能力,但核心技术知识依然缺失,难以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瓶颈,此时需要寻找某种媒介打破瓶颈,实现“弯道超车”,而海外并购是引入创新资源与核心技术,借此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中介。于开乐和王铁民(2008)研究发现,当主并公司拥有相当基础的知识存量,且有能力整合与自身互补的外来创意时,海外并购可以对自主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其“跳板作用”可以使接近技术前沿的制造企业实现创新转型[3]。这是因为,技术寻求型海外并购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重构的过程,是从要素驱动成长转向创新领先战略。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对组织边界外部核心技术知识引进的外延创新为起点,其中包括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和横向关联开发。从中培养了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互补产业技术基础和市场,但核心技术知识依然缺失,自主创新面临“天花板”。而选择并购发达国家的研发主体,进而获取核心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重要中介路径。

4.2 并购实施行动:集成创新能力

(1)技术甄选(2004-2007年)。金风科技在承担国家“863技术后续能源”课题时,发现跟随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创新路径只能充当小学生,缺少核心技术知识的自主创新面临技术瓶颈。此时,研发人员探测到“种子技术”——直驱永磁新型技术具有变革性优势,经过论证,金风科技对直驱永磁技术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主创新意愿。金风科技深思熟虑后期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直驱永磁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进行战略布局。首先,金风科技既有技术能力无法实现技术路径转变,并购VENSYS可以实现“借风发电”,补齐关键技术缺口。其次,获取目标企业核心知识不仅需要技术追赶,更重要的是实现赶超,引领技术发展潮流,这一“弯道超车”需要对未来技术变化趋势判断准确。金风科技通过联合开发的形式对并购可行性和技术前景进行探索,确定了目标企业技术价值,对于并购技术和自身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研发团队是否拥有丰富经验是金风科技并购目标企业时的重要考量,强调并购VENSYS不只是获得一些专利和资产,更重要的是人才这种无法衡量的“无形资产”。核心技术知识具有默会性和嵌入性,往往以诀窍的形式隐藏在研发人员的大脑中,因此,研发人员的保留与获取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通过分析可知,金风科技技术甄选建立在关键技术缺口的方向导引、目标企业研发团队的经验获取以及通过联合开发对新型知识的认识之上。

(2)技术移植(2008-2010年)。承载核心技术知识的目标企业甄选完成后,海外并购开始实施及整合。编码发现,实施海外并购核心技术知识的金风科技通过“技术移植”和“技术内化”两个步骤完成了并购整合。其中,技术移植是指将原本位于主并公司组织边界外的核心技术知识载体流向金风科技的过程,偏重显性技术迁移。如投资596.9万欧元建造Neunkirchen工厂基地、投资新疆产能生产线、组建联合研发中心、派遣本土员工去德国进行实习或接受培训,以及技术资源合理配置等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这一过程顺利实施。首先,并购之前金风科技就双方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发展规划,对VENSYS的发展拥有持续性战略思路,强调以发展风电产业为己任,希望通过并购完成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缓解因跨文化导致的信任风险,为目标方配合技术的顺利移植奠定基础。其次,确保目标企业经营自主性以保护VENSYS既有技术能力。金风科技在保留被并购企业的核心人员方面不遗余力,只选择控股70%的股份,而另外30%股份由VENSYS高管控股,确保企业经营自主性。除此之外,还在维持原来薪酬待遇的基础上制定各种激励制度,分赴深港两地上市融资,加大对VENSYS的创新投资,以确保核心技术知识不断更新。最后,根据双方资源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技术内化(2008年后续年度)。技术移植一定程度上可确保生产设备、技术专利和人员等显性资源流转,并未完全“为我所用”,必须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技术和能力,实现本土创新能力提升,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称为技术内化,偏重隐性资源重构。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金风科技通过新建研发中心国际化、原有技术再开发和产学研开放合作等方式,将并购技术内化到本土组织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分为低阶和高阶两个阶段。其中,低阶主要是指技术再塑能力提升,该阶段金风科技通过对获取核心技术知识的研究、集成或者嫁接从而开发新一代风电机组,不断提升直驱永磁风电产品销售占比。高阶主要是指研发能力提升,金风科技通过对VENSYS注资和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工厂等方式跟踪前沿技术,研发新型风电技术。外来核心技术知识内化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依靠的是金风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本文研究发现金风科技在技术内化上有两条独特经验,一方面金风科技采取“721”创新投资战略,秉承“使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开发理念,前瞻性研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技术瞭望窗口密切关注行业动态,遴选行业前沿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实现由技术追赶到创新领先。通过上述经验,金风科技本土研发人员在VENSYS研究人员的引领下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实现经验传递,从参与研发项目到主导研发任务,最后转变成为研发主力,实现外来核心技术知识的组织内化。

当制造企业经技术引进追赶模式接近技术前沿时,它们需要考虑是否转向自主创新领先战略,通过自身力量探索突破式技术并完成技术商品化和达到预定目标。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一直是研究热点,先后有OEM-ODM-OBM学习路径[15]、模仿到创新动态学习过程[16]以及3L国际化追赶框架[28],但是研究均集中于内部积累在渐进式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较少涉及海外并购路径下的突破式自主创新研究。近年来国际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将海外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作为制造企业突破式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采用跳板理论对海外并购的隐形技术知识获取机制进行有益探索。如吴先明和苏志文(2014)从动态能力视角对制造企业技术演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均建立在自主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回避海外并购对自主创新能力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作用,未能发现海外并购的作用机理。而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数据分析发现,海外并购作为中介路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机理是,企业在外延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获取“种子”技术,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融合各种创新知识,协同实现创新效率提升,从而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过程并非个体随机适应环境,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原有创新能力、知识相关性和整合措施直接影响以海外并购为中介路径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素转换效果,而控制这一过程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则是集成创新能力,即将组织边界之外的核心技术转移到制造企业组织边界内的能力,将同一概念范围内两个不同核心的组织边界相交或重合,直至主并企业边界范围包含被并企业,整合内外创新要素,协同提升创新效率。集成创新能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过程,其构建和演化内嵌于海外并购实施过程,带有动态特征,依赖于企业特定的路径、关键的外来技术和不同寻常的过程。由此,本文认为:在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中,将组织边界之外的核心技术知识转移到企业组织边界内的集成创新能力发挥着过渡作用,是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技术甄选是针对关键技术缺口的目标考量,技术移植偏重显性技术迁移,技术内化偏重隐性技术重构。

4.3 并购结果:内生创新能力

Lee & Lim[8]认为对结果的评判标准建立在技术能力达到的阶段;陈力田等[29]认为判断企业创新能力的标准是核心技术知识能否被企业完全掌握,并凭此自主研发突破式原创技术或颠覆性科学。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分析认为,内生创新能力以研发先进技术、设计产品路线和制定产业标准为本质,并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外在表现。

研发先进技术方面,金风科技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MW和6MW风电机组等复杂技术的研发工作,拥有多项核心专利(见表4)。量产的3.0MW(S)和6.XMW直驱永磁系列机组代表全球风电领域最具前景的技术路线,并获得 “2011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设计产品路线方面,可以分为原创、改良和改型设计。金风科技自主设计的陆上大兆瓦GW3S等智能系列化机组是全球首家采用直驱永磁技术的产品,得到多家国际机构成功背书。金风科技在推出新产品后,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和优化,2009年就已经推出适应高低温、高海拔等不同运行环境的系列机组,且金风科技通过海外并购具备创造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表现为成立风电服务公司——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发布GX6.X等平台及解决方案。制定产业标准方面,截至2017年金风科技先后参与7项国际IEC标准、76项国家标准等共158项风电标准的制订、修订,13名技术人员成为IEC/TC88的注册专家。国际市场开拓方面,金风科技在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不同市场实现直驱永磁技术风机的订单销售,超1 000台风机在国外市场运行。因此,基于上述评判标准,金风科技成功地实现内生创新,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金风科技突破了并购之前自主创新能力“瓶颈”,获得目标企业核心技术知识;其次,通过对并购技术的研发利用,掌握技术自主权,为可持续良性发展带来竞争力。掌握技术自主权还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收益水平,进而增加创新投资,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良性循环;最后,金风科技并购完成后,彻底摆脱“引进-吸收-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实现双品牌齐头并进,引领全球风电技术标准。搭载直驱永磁技术的风电设备多次获奖,2011年金风科技凭借核心技术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环境的个性化风力发电机组,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评选出的“201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同年12月,因拥有世界级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开发模式,《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杂志授予金风科技 “中国知识产权倡导者”称号,金风科技成为风电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表4 金风科技直驱永磁核心专利数对比

公司名称核心技术专利数/件机组设计永磁材料开发金风科技31021Vestas32128GE风电90Siemens30

资料来源:根据Derwnt Innovations Index专利库查询2008-2017年时间范围内涉及永磁材料及机组设计专利所得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金风科技通过集成创新掌握自主研发突破式技术,由于重大原创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往往需掌握核心技术知识,因此可将金风科技集成创新的结果——核心技术知识位于组织边界中心,制造企业凭此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新产品这一能力定义为内生创新能力。内生创新能力往往具有默会性、复杂性和组织嵌入性。以此技术能力达到的阶段作为标准评判,金风科技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升级,但也存在局限性。从动态能力视角将自主创新能力视作能力更新的过程,则制造企业拥有的内生创新能力并非技术创新结果,从短期来看,掌握核心技术知识的内生创新过程可能是3种创新能力要素的综合利用;从长期来看,如果将组织边界圈定的范围大小视为技术能力,那么集成创新后的内生创新能力只是初始创新能力组织边界的扩大,企业为应对环境中出现的新挑战、创造市场变化和提升企业效能,必须持续进行能力更新。新技术范围的外延创新是在现有内生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循环,而海外并购是集成创新能力由外延创新能力过渡到内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中介路径。由此,本文认为作为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重要节点,核心技术知识位于组织边界中心的内生创新能力是一定技术范畴内自主创新能力的终点,主要以研发先进技术、设计产品路线和制定产业标准为本质,并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外在表现。

4.4 金风科技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模型

根据金风科技纵向案例分析,本文分别以时间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维度构建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见图3)。为突出金风科技基于海外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在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中介路径作用,本文假定AD为始终采用封闭研发的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曲线。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可分为外延创新—集成创新—内生创新3个阶段(初始和收敛阶段是企业同质阶段)(BF曲线)。C点表示,当金风科技初进风电产业时面临技术和市场劣势,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模仿、改进创新型模仿和横向关联开发等外延创新为主的自主创新由此开始(CG阶段)。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新兴国家通过技术模仿与引进实现“技术蛙跳”,但通过本案例研究发现,金风科技并没有实现“蛙跳现象”,因为核心技术知识具有“默会性”,多以诀窍形式隐藏在专家头脑中,而后进经济体技术模仿和引进等外延创新仅停留在标准技术的本土化利用上,并非新技术研发。因此,接近技术前沿的部分制造企业随着技术更新迭代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路径锁定之中(GE阶段)。金风科技采用海外并购获取目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研发主体,并通过技术移植和技术内化的集成创新能力实现内外资源整合(GS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外部知识转换为创新的程度和能力两方面,集成创新高于外延创新。随着S点集成创新的完成,外部核心技术知识内化到金风科技组织边界中,具备内生创新能力(SM阶段)。至此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外延创新“生产加工中学”过渡到集成创新“互动中学”,进而转向内生创新“研发中学”,形成自主研发为主、开放式创新为辅的研发体系,未来实现技术收敛或新一轮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循环,即MF曲线。

图3 金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

至此,提出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模型,以期增加研究价值含量(见图4)。海外并购前(原点至P0),包含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及横向关联开发的制造企业进行外延创新,并由此培养外延创新能力(T0),实现自主创新起步。随之技术能力逐渐接近前沿技术(T2),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核心技术知识缺失而面临“天花板”。此时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路径选择通过技术甄选、技术移植及技术内化弥补关键技术缺口(T2-T0),将核心技术知识迅速迁移至组织边界内,通过交叉联系或相容,实现外来核心技术知识组织内化,即集成创新能力发展阶段(P0-P1),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至T1。海外并购后(P1-P2),制造企业经过整合内外部核心技术知识,研发先进技术、设计产品路线、制定产业标准以及开拓国际市场,超越被并企业原有创新能力T2,达到T3内生创新能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至内生创新能力阶段。

图4 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模型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在当前经济转型以及越来越多制造企业正在或已经接近技术发展前沿的复杂环境下,研究其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对于当前转型经济下制造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金风科技海外并购VENSYS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分析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演化路径特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可分为外延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内生创新能力3类,其中外延创新能力包含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及横向关联开发,是企业在组织边界外部核心技术知识标准引进基础上开展吸收再造本土化产品的能力;内生创新能力是指核心技术知识位于企业组织边界中心,研发先进技术、设计产品路线、制定产业标准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相比于完全不具备核心技术知识的外延创新能力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知识的内生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是核心技术知识在动态位移时产生的不完全拥有,更加突出的是推动核心技术知识转移的能力,是企业将组织边界之外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企业组织边界内的能力,包含技术甄选、技术移植及技术内化。

(2)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是以外延创新能力为起点,内生创新能力为终点,集成创新能力为过渡的动态积累过程,其中海外并购是推动集成创新能力发挥过渡作用的主要方式和外在表现,是核心技术知识转移的中介路径。因此,以海外并购为中介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是外延创新能力经过集成创新能力的过渡,最终演化到内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5.2 理论贡献

(1)在海外并购视角下研究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动态演化过程,能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演化途径,丰富自主创新相关理论。相比以往对自主创新模式的研究[17],以及知识积累和渐进式能力发展理论认为的自主创新能力循环渐进演化过程,本研究以“能力的本质是知识”作为突破口,发现了自主创新能力要素及其跨越式质变过程,进而细化了其演化机理。

(2)在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机理中研究海外并购,能够丰富海外并购相关理论。以往学者侧重于海外并购动机[20]、整合[22]及绩效[30]的研究,对海外并购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能力如何通过海外并购提升及演化等问题研究相对不足。基于金风科技的案例研究发现,海外并购外来组织的核心技术知识对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具有重要中介作用。相对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更加严谨地验证了基于海外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向自主创新能力转换的机理。

5.3 实践启示

本文识别了海外并购介入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有助于正确看待海外并购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关键作用。首先,对于那些经过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型模仿等外延创新方式积累大量标准技术,实现技术赶超并逐渐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要敢于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形势新变化,积极布局海外,采用海外并购的方式促使企业吸收外部资源、推动内部创新,突破技术锁定和“学习高原”危机。其次,对于目标企业的选择,要以填补技术缺口为指引,以获取人才资源为关键,加强技术移植和技术内化,从而实现技术自我再生。最后,海外并购不仅是打破“学习高原”危机的过程,更是能力升级的过程,要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广泛利用“一带一路”外部市场渠道,促进企业创新成果商业化,进而实现自我创新能力演化。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中国经济增长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18,34(10):11-23.

[2] 孙金花,胡健.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7):72-77.

[3] LUO Y , TUNG R L .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4):481-498.

[4] 胡斌,李黄鑫,李含伟.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互动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5,30(4):63-67.

[5] 许庆瑞,李杨,刘景江.结合制造与服务逻辑发展企业创新能力——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1):35-47.

[6] 韩宝山.技术并购与创新: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J].经济管理,2017,39(9):195-208.

[7] 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32(6):5-17.

[8] LEE K, LIM C.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 Research Policy,2001,30(3):459-483.

[9]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0] 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2006,23(6):956-961.

[11] 曹洪军,赵翔,黄少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6(9):105-114.

[12] 吴贵生,张洪石,梁玺.自主创新辨[J].技术经济,2010,29(9):6-10,65.

[13] DUTTA S, NARASIMHAN O, RAJIV S.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apabilities: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3):277-285.

[14] HELFAT C E, 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6):831-850.

[15] HOBDAY M. East Asian latecomer firms: learning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s[J]. World Development,1995, 23(7):1171-1193.

[16] KIM L.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7.

[17] 尹西明,陈红花,陈劲.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创性创新范式回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9):1-8.

[18] 张军,许庆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哪里出发[J].清华管理评论,2017,7(Z2):32-39.

[19] 冼国明,明秀南.海外并购与企业创新[J].金融研究,2018,60(8):155-171.

[20] VERMEULEN F, BARKEMA H. Learning through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44(3):457-476.

[21] CASSIMAN B, COLOMBO M G, GARRONE P, et al. The impact of M&A on the R&D proces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 relatedness[J]. Research Policy,2005,34(2): 195-220.

[22] HITT M A, HOSKISSON R E, IRELAND R 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managerial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in m-form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1):29-47.

[23] SERU A.Firm boundaries matter: evidence from conglomerates and R&D activit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1(2):381-405.

[24] RANFT A L, LORD M D. Acquir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capabilities: a grounded model of acquisition implement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4):420-441.

[25] GLASER B,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1968,17(4):377-380.

[26] 欧阳桃花,王钧,胡京波.基于互补性资产的软件企业云计算技术变革研究——以中标软件为案例[J].管理评论,2018,30(6):251-264.

[27] 王金凤,于飞,冯立杰,等.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小米公司案例的扎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5):1-9.

[28] MATHEWS J A.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latecomer firm: a resource-based account of industrial catch-up strategie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4):467-488.

[29] 陈力田,许庆瑞,吴志岩.战略构想、创新搜寻与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建模与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7):1705-1719.

[30] 吴先明,张雨.海外并购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吗——制度距离的双重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1):4-16.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