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的影响机制
——创业韧性的中介作用与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作用

徐雪娇1,赵亚奇1,张秀娥2

(1.北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2.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在创业失败经历中学习是不确定环境下创业成功的密码,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引入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失败学习有助于促进后续创业成功,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和后续创业成功之间起中介作用,悲痛恢复取向正向调节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之间的关系,且能够正向调节创业失败学习通过创业韧性影响后续创业成功的路径。

关键词: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创业成功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on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ucc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rief Recovery Orientation

Xu Xuejiao1,Zhao Yaqi1,Zhang Xiu'e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2.Business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Based on empirical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grief recovery orientation as mediating variabl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on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helps to promote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and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grief recovery orientation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path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to influence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Failure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Grief Recovery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收稿日期:2020-12-15

修回日期:2021-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GL059)

作者简介:徐雪娇(1989-),女,吉林梨树人,博士,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赵亚奇(1995-),女,河南禹州人,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张秀娥(1963-),女,吉林东丰人,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201102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14-0030-07

0 引言

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推动下,我国创新创业热潮持续高涨。但是,由于创业过程存在突发危机事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创业也伴随较高失败率。创业失败是指企业创建和管理中结果与创业者预期或期望发生偏离[1],是创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创业失败率高达90%。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创业者面临更多创业困境,随时可能面临创业失败。创业失败不仅会给创业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可能对创业者带来心理伤害,这些负面影响可能让创业者一蹶不振。然而,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2],失败中蕴藏的价值也十分值得肯定。真正的创业者不会在失败面前退缩,他们将失败看作创业旅程中的入场券,失败的经历可能激发其持续创业的信心[3]。因而,创业失败逐渐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早期研究试图从失败归因角度探讨创业失败的复原路径,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先前研究表明,基于失败经历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创业者开展后续创业活动,进而提高新企业存活率,促进创业活动持续开展。一些学者关注创业失败学习的驱动机制[4]及其对于再创业意向的重要性[5],这些研究无疑肯定了创业失败学习的价值。随着创业失败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失败的经历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创业失败学习也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议题。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失败学习的探讨大多从组织层面展开,鲜少有学者从连续创业者个体视角解析其创业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机制。赵文红等(2014)提出,创业失败学习的实践结果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于晓宇等[6]进一步指出,基于创业失败的学习是破解不确定环境下创业成功的密码。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创业失败学习能否带来后续创业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论断在创业领域是否仍然适用?这一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创业者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路径和边界条件?也需要进一步解析。相关研究认为,失败中的经验性学习能够为创业者未来创业行为提供有效支撑,有助于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感,增强其在危机中的创业韧性[7]。此外,创业失败给创业者带来悲伤情绪,能否从悲伤的情绪中快速恢复也会影响创业者后续的创业效果。创业韧性和悲痛恢复在失败学习过程中是否起到关键作用,亟待深入探讨。

为厘清上述问题,本研究聚焦于连续创业者,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引入创业韧性作为中介变量,悲痛恢复取向作为调节变量,试图探索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的影响机制,建立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理论联系,从创业者个体视角解释创业失败学习影响创业者后续创业成功的具体路径,为有效促进创业失败复原提供理论借鉴,有助于丰富创业失败学习理论,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双创战略深入实施。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

创业失败学习起源于经验学习理论,是指创业者从失败经历中进行反思而实现学习的过程[8]。既有研究认为,创业失败学习以未来为导向,直接影响创业者后续再创业过程中的准备程度[9-10]。失败学习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扩大创业者的潜在行为范围,促使他们认真审视并修正以前无效的实践,并在创业中避免先前的错误再次出现[6]。同时,也能够帮助创业者在后续创业活动中适时调整发展目标[11],促进创业者再次创业成功。对于创业失败者而言,创业失败学习使其通过总结自身不足、吸取教训提升创业能力,有助于后续创业活动中调整战略结构和重组资源,进而更新商业模式,促进后续创业活动成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具有正向影响。

1.2 创业韧性的中介作用

创业韧性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抵御逆境、适应环境变化、从创业困境中恢复以及在创业失败后坚持不懈、重新再创业的能力[12]。基于先前失败经历的经验性学习有助于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感,增强其在危机中的创业韧性[7]。也就是说,个体创业韧性并非先天形成且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从先前创业经历中习得[13]。从失败经历中学习,可以帮助创业失败者提高环境应对能力,促使其在后续创业活动中识别机会、了解客户需求,进而克服后续创业活动中重重困境与挑战,提高创业韧性。此外,从失败经历中学习到的知识越多,创业者就越有可能捕捉到新的创业机会,促使其快速从逆境中恢复并开展持续创业[14]。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具有正向影响。

拥有创业韧性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能够积极应对创业环境中的变化和威胁,在逆境中寻求企业长效发展机会[15]。即使在创业失败的情境下,创业韧性较高的创业者依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并适时调整新企业发展目标,迅速实现失败复原,推动创业过程持续进行。由此可见,创业韧性促使创业者持续对创业活动保持较高热情,对创业过程的最终成功具有重要影响[16]。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强的创业韧性使得创业者对环境不确定性具有较高容忍度,能够促使其不断突破逆境,为创业成功奠定重要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韧性对后续创业成功具有正向影响。

根据经验学习理论,创业失败学习可以帮助创业失败者从对先前失败经验的反思中学习创业知识,对其后续再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具有较大影响[9]。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创业韧性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基于先前失败经历的经验性学习有助于降低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恐惧感,增强其在危机中的创业韧性[7];另一方面,韧性较高的创业者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并适时调整新企业发展目标,迅速实现失败复原,推动创业过程持续进行,进而实现再度创业成功[16]。由此可见,创业韧性可能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媒介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起中介作用。

1.3 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作用

悲痛恢复取向是指个体经历逆境或失败后能够从悲痛情绪中复原的一种自我调制机制,直接影响个体在创伤后的情绪恢复速度和复原效果[17]。情绪恢复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可以提高应对失败的心理弹性[18]。创业失败者悲伤的情绪越强烈,越会增加创业失败成本,不利于其基于失败学习快速实现创业失败复原[19]。悲痛恢复取向使得个体的情绪成本降低进而加快恢复过程,促使个体快速基于失败经历开展学习活动[20]。当创业失败者的悲痛恢复取向较强时,容易从悲伤情绪中摆脱出来,进而提升其创业失败学习的进程和成效,增强其创业韧性,使得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之间的关系更强;当创业失败者的悲痛恢复取向较弱时,其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因而创业失败学习的效果较差,坚持持续创业的信心也很难提高,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弱。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悲痛恢复取向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在创业失败学习过程中,悲痛恢复取向为个体的悲伤情绪提供了一种调节机制。当创业失败者具有较强的悲痛恢复取向时,创业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较低,有助于他们专注于提升自身再创业能力,提升再次创业成功概率。创业失败者从悲伤情绪中恢复后,情绪的稳定促使其关注失败本身及失败带来的价值,进而增强其基于先前创业失败经历进行学习的效果[18]。因此,悲痛恢复取向作为一种调节机制,既能使创业失败者更快地从悲痛中恢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更有效地处理创业失败有关信息,有助于增强其创业失败学习成效,推动后续创业成功。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悲痛恢复取向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创业失败学习促使创业者克服后续创业活动中的重重困境与挑战,提升其创业韧性,进而促进创业失败复原,推动后续创业成功。如前文所述,当悲痛恢复取向的强弱程度不同时,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的影响程度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创业失败学习通过创业韧性影响后续创业成功的这一路径可能受到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当悲痛恢复取向较强时,创业失败学习对于创业韧性的影响效果得到增强。同时,效果更强的创业韧性在进一步作用中可能更大程度地影响后续创业活动的成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悲痛恢复取向对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本研究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引入创业韧性和悲痛恢复取向,构建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试图探寻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的作用路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样本选择上,本研究基于谢雅萍等[18]的观点,对研究对象限定了两个条件:一是有创业失败经历,二是再度创业。问卷发放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9年5-7月,首先通过网络搜索以及“滚雪球”方式获取符合本研究对象的创业者,并查寻创业企业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收集数据,在问卷开始部分详细解释了研究目的,确保问卷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且承诺对问卷填写信息保密,以消除问卷填写者的顾虑。同时,问卷卷首语明确提出,问卷填写对象必须是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连续创业者,确保受访者所填写的问卷结果符合本研究目的。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工作历时3个月,向调查对象发布包含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3个变量及相应问项的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535份,剔除不符合本研究对象要求和填写不完整的问卷17份,得到有效问卷518份;第二阶段是2020年6-7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第二阶段采用线上方式发放网络问卷(向创业者发放带有问卷填写地址链接的邮件),向第一阶段调查对象发放包含创业成功问项的问卷,共回收问卷395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24份,得到有效问卷371份。综合两阶段问卷发放过程,有效问卷回收率46.375%。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构成分布(N=371)

类别分类指标频数频率(%)性别男19151.48女18048.52年龄25岁以下9224.8025~35岁12433.4235~45岁7821.0245岁以上7720.75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216.71高中7018.87大学专科6918.60大学本科10327.76硕士及以上6718.06

2.2 变量测量

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进行测量,为确保量表适用性,对部分量表进行修正。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完全不认同”,5表示“完全认同”。①自变量,创业失败学习测量采用郝喜玲[10]的量表,该量表是在Cope[21]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从认知改变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共包括14个题项;②中介变量,创业韧性的测量参考Fatoki[22]开发的量表,共10个题项;③因变量,后续创业成功的测量参考张秀娥等(2020)的研究,借鉴Biggadike[23]开发的创业成功量表,共5个题项;④调节变量,悲痛恢复取向量表借鉴Shepherd等[20]开发的量表,共9个题项;⑤控制变量,根据先前研究,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并在回归分析前进行虚拟化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信效度检验

采用SPSS22.0对量表信度进行分析,采用克隆巴赫系数作为整体信度和各量表信度的判断标准。由表1可知,各个构念的信度都在0.7以上(最小值为0.762)。AVE均在0.5以上(最小值为0.508),此外,最小因子载荷均在0.7以上,因此,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中各个题项开展了多轮讨论,并进行反复修正,以确保各个题项合理性和准确性,因而,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采用AMOS21.0对文中量表拟合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模型的拟合度较好(χ2/df=1.456,IFI=0.947,TLI=0.943,GFI=0.901, RMSEA=0.035)。随后分析4个变量(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后续创业成功、悲痛恢复取向)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各构念的复合信度较高,且AVE均在0.5以上,AVE平方根均高于变量间相关系数,由此可见,本研究量表的判别效度较好。

表2 信度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

变量题项Cronbachα最小因子载荷AVECRKMOSig.创业失败学习120.8830.7090.5100.9260.9300.000创业韧性 100.8530.7010.5130.9130.9120.000悲痛恢复取向90.8350.7080.5080.9230.9010.000后续创业成功50.7620.7000.5280.8480.8120.000

表3 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变量均值标准差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后续创业成功性别 1.4900.500年龄 2.3800.6720.091受教育程度 3.1200.860-0.047-0.045创业失败学习3.1060.937-0.041 0.040 0.126*0.714创业韧性 3.1290.9300.019 0.019 0.133*0.501**0.716悲痛恢复取向3.1000.942-0.026 0.020 0.0960.514**0.521**0.713后续创业成功3.1510.916-0.027 0.043 0.0470.411**0.459**0.431**0.727

3.2 共同方法偏差与多重共线性分析

本研究样本来源、调研环境以及测量工具较为单一,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为此,通过打乱题项顺序、采用匿名填写问卷等方式进行事前控制。在数据分析之前,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聚合成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6.535%。第一个因子解释所有题项37.376%的变异,不高于总解释量的一半,表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VIF均不高于10,因而,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3.3 假设检验

(1)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检验。采用层次回归法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首先,将创业成功设置为因变量,然后,加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最后,将自变量创业失败学习加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4所示。从模型1结果中可以看出,创业失败学习有效解释后续创业成功21.2%的变异,且二者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β=0.413,p<0.01)。因此,假设H1成立。为验证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的影响,将创业韧性设置为因变量,然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失败学习。模型2结果显示,创业失败学习有效解释了创业韧性35.5%的变异,且β=0.502,p<0.01,因此,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成立。同样,模型3结果显示,创业韧性对后续创业成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63,p<0.01)。因此,假设H3成立。

表4 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检验

变量Model1Model2Model3性别(以“男”为参照) 女-0.013 0.056-0.061年龄(以“25岁以下”为参照) 25-35岁-0.146**-0.115**-0.059 35-45岁-0.023-0.058 0.028 45岁以上-0.014-0.022 0.005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 高中-0.0060.039-0.034 大专-0.022-0.026 0.001 大学本科-0.009 0.104**-0.081硕士及以上-0.049 0.018-0.046R20.2240.3630.290Adj-R20.2120.3550.279F值44.139**78.904**57.623**创业失败学习→后续创业成功0.413**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0.502**创业韧性→后续创业成功0.463**

(2)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检验。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结果如表5所示,Model4将创业失败学习和创业韧性设置为自变量,将后续创业成功设置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依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明显下降(从0.413降低到0.289)。因此,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成立。

表5 创业韧性的中介效应(因变量:后续创业成功)

变量Model1Model4性别(以“男”为参照) 女-0.013-0.043年龄(以“25岁以下”为参照) 25~35岁-0.146**-0.086* 35~45岁-0.023 0.007 45岁以上-0.014-0.003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 高中-0.006-0.026 大专-0.022-0.009 大学本科-0.009-0.064 硕士及以上-0.049-0.059R20.2240.318Adj-R20.2120.307F值44.139**58.256**创业失败学习0.413**0.289**创业韧性0.329**

(3)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效应检验。为了验证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效应,将创业韧性作为因变量,加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创业失败学习和悲痛恢复取向的交互项。为了避免共线性问题,分别对创业失败学习和悲痛恢复取向进行中心化处理,随后构建二者乘积项,表6结果显示交互项对创业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37,p<0.01)。这表明悲痛恢复取向程度越高,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的正向影响越强。因此,假设H5成立。随后将后续创业成功作为因变量,依次加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创业失败学习和悲痛恢复取向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交互项对创业成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52,p<0.01)。这表明悲痛恢复取向程度越高,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的正向影响越强。因此,假设H6成立。

表6 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Model5Model6性别(以“男”为参照) 女0.053-0.016年龄(以“25岁以下”为参照) 25~35岁-0.041-0.080 35~45岁-0.035-0.003 45岁以上 0.003 0.008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 高中 0.047 0.001 大专-0.001-0.006 大学本科 0.110*-0.004 硕士及以上 0.030-0.040R20.4160.278Adj-R20.4090.268F值101.294**54.974**创业失败学习*悲痛恢复取向→创业韧性0.437**创业失败学习*悲痛恢复取向→后续创业成功0.352**

为进一步检验悲痛恢复取向能否调节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Bootstrapping方法进行验证,采用SPSS中Process插件进行分析,并选择模型7,通过INDEX指标进行判定。从表7可以看出,在创业韧性为中介变量的情境下,悲痛恢复取向对创业失败学习影响后续创业成功的间接作用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判定指标为0.127,置信区间为[0.037,0.265],其中不包括0。由此可见,悲痛恢复取向能够正向调节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H7成立。

表7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中介变量因变量INDEX标准误上限下限创业韧性后续创业成功0.1270.0160.2650.037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1)创业者基于自身失败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其后续创业成功的重要驱动因素。创业失败学习是创业者通过总结自身不足、吸取教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的过程,为后续创业活动积累知识和经验,为再创业成功提供可能。该结论印证了于晓宇等(2019)“创业失败学习是解开创业成功的密码”的理论观点,是对其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2)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失败经历的学习能够促使创业者在后续创业活动中识别机会、了解客户需求,克服后续创业活动中重重困境与挑战,提升个体创业韧性,进而实现创业成功。由此可见,创业韧性是创业者进行失败学习从而实现再度创业成功的重要能力。

(3)悲痛恢复取向强化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的关系,同时,正向调节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中介效应,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创业失败者情绪管理视角的空缺。当创业失败者悲痛恢复取向较弱时,其悲痛恢复能力较差,难以从失败的悲痛中快速走出来,因而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韧性、后续创业成功的促进作用将会削弱,且创业失败学习通过创业韧性影响后续创业成功的效果也会削弱。反之,在悲痛恢复取向较强的情况下,创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会增强。

4.2 理论贡献

(1)扩展了经验学习理论应用范畴,丰富了创业失败学习功效相关研究。先前研究大多关注归因、经历等创业失败学习的驱动因素,以及创业失败对再创业意愿的影响。鲜有学者沿着创业过程发展规律探究创业失败学习能否带来后续创业成功,于晓宇等(2019)首次提出“创业失败学习是解开创业成功的密码”的理论观点,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并未在研究中予以验证,也未深入探究其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经验学习理论,构建了创业失败学习对后续创业成功的影响机制路径模型,基于数据对模型中假设予以验证,印证了于晓宇等(2019)的观点。

(2)探索了创业者韧性这一能力的重要作用,为创业失败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创业失败研究一直是创业领域的焦点,但是,先前研究对于创业失败的分析大多基于组织层面,鲜有研究探讨创业者自身能力在创业失败复原中的作用。在创业者创建企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具有韧性的创业者往往更能够走向创业成功。创业韧性是创业研究中较新的领域,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韧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鲜有研究探讨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复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引入创业韧性,探索其在创业失败学习及其效果中的作用,为创业失败学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3)提出并验证了创业者情绪恢复因素在创业失败复原中的作用,深化了创业失败过程中的悲痛恢复理论研究,为创业失败复原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在创业失败复原过程中,情绪恢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先前学者对此的关注较为有限。谢雅萍等(2017)首次关注悲痛恢复取向在创业失败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是,其并未解释悲痛恢复取向能否影响创业失败学习与创业韧性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在创业实践中,对于连续创业者而言,情绪恢复因素是否影响其创业韧性和创业成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本研究结论深化了创业失败过程中的悲痛恢复理论研究,为创业失败复原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4.3 实践启示

(1)创业失败者要实现再度创业成功,需要基于失败经验开展学习。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成败乃“兵家常事”,失败经历虽然会给创业者经济及心理上投上一层阴影,但它仍有激发重新创业的潜力。创业失败为创业者提供了正式审视自己的机会,从失败经历中吸取经验,改变先前认知同时提升创业能力,有利于识别商业机会进而再次展开创业行动。如今,日益严峻的创业环境加剧了创业成功的难度,创业者应重视创业失败学习,在此基础上整合外界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提高竞争优势,为后续创业成功增加机会。根据经验学习理论,创业者从先前失败经历中获取创业经验,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知识与信息。在对失败的审视和处理中,促使他们在创业认知和创业能力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转换思维方式有助于创业个体识别商业机会及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同时知识技能的迭代能够帮助提升创业能力,进而促进创业成功。

(2)创业韧性是创业者实现持续创业和创业成功的重要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一方面,创业者应基于自身创业经验开展学习,提升心理素质。对于连续创业者而言,失败经历为其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其再度创业提供了支撑。创业者应正视这些失败经历的价值,并积极从失败经验中汲取创业知识,打造“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提升抗挫能力;另一方面,政府、社区应针对创业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注重创业者心理培育,推进创业教育的心理培育内容发展,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心理支撑。同时,高校也需在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中加强心理发展及能力培育等相关内容,推进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增强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塑造良好的创业心态,提升创业者的创业韧性。

(3)情绪恢复能力对于创业失败复原而言至关重要。创业失败后,良好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心理素质较强的创业者能理性面对失败,进而更有效地获取价值信息。据《2019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报告》显示,超8成企业家表示自己承受压力较大,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家不到一半。由此可见,情绪管理能力在创业失败复原过程中非常重要,能否从失败的悲痛中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者再度创业的决心和成功率。悲痛恢复取向有助于创业失败学习,促使创业者从悲伤情绪中摆脱出来,并将精力集中于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在创业困境中反弹重生且坚持不懈,提高创业可持续性。因此,创业失败者应注重情绪恢复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快速从失败的悲伤情绪中恢复,迅速实现失败复原。

(4)相对于一般领域,探索创业领域的“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创业成功”作用机制更为迫切,也更具实践价值。一般领域的失败学习与后续成功往往仅涉及个体自身事业成就或生活水平,失败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创业领域,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创造出较大经济价值,也能够带动更多就业。由此可见,创业领域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创业者自身,更关系着更多人的就业以及社会稳定。相对于一般领域,其创业失败的成本更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更为深远。根据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调查结果,我国创业失败率高达90%。因此,探索创业领域的失败复原机制更为迫切,也更具实践价值。本研究聚焦创业领域,基于经验学习理论探究“创业失败学习-创业韧性-悲痛恢复取向-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对创业者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实现后续创业成功提供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创业失败复原,提升我国创业成功率,进而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

4.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学习过程涉及不同学习风格和模式,本文分析了创业失败学习对于创业韧性的作用,构建并验证了创业成功的实现机制模型,但未考虑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学习风格和学习思维模式在本模型中的作用;其次,悲痛恢复取向涉及反思取向、恢复取向和交替取向,为确保研究模型的整体性,本文仅从整体角度探讨悲痛恢复取向的权变作用,在不同的具体取向下,创业失败学习对于创业韧性和创业成功的影响可能呈现不同模式,未来研究可以基于此作进一步探讨;最后,本文探索创业失败学习与后续创业成功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未对创业失败学习的驱动机制予以关注,未来研究可以分析创业失败学习的驱动机制,丰富和探索本研究模型的诱发机制,进一步丰富本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

[1] CANNON M D,EDMONDSON A C. Failing to learn and learning to fail (intelligently):how great organizations put failure to work to innovate and improve[J]. Long Range Planning,2005,38(3):299-319.

[2] LEE C K,COTTLE G W,SIMMONS S A,et al. Fear not,want not: u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st of failure on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hip[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20(5):1-23.

[3] CARDON M S,STEVENS C E,POTTER D R. Misfortunes or mistakes: cultural sensemaking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1):79-92.

[4] 丁桂凤,李伟丽,孙瑾,等. 小微企业创业失败成本对创业失败学习的影响:内疚的中介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31(4):16-26.

[5] 张秀娥,王超. 创业失败经验对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创业失败学习与市场动荡性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0):1-9.

[6] 于晓宇,杨俊,厉杰,等. 失败管理:破解不确定环境下创新创业成功的密码[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31(4):1-3.

[7] DEWALD J,BOWEN F. Storm clouds and silver linings:responding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s through cognitive resilie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1):197-218.

[8] PETKOVA A P.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performance erro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8,5(4):345-367.

[9] COPE J.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10] 郝喜玲,张玉利,刘依冉. 创业失败学习对新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17,38(10):94-101.

[11] 郝喜玲,张玉利. 认知视角下创业失败研究述评和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8):3-14,45.

[12] MANFIELD R C,NEWEY L R. Resilience as an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integrating insights from a cross-disciplinary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2018,24(7):1155-1180.

[13] DUCHEK 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a biographical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8,14(2):429-455.

[14] WILLIAMS T A,SHEPHERD D A. Victim entrepreneurs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venture creation and well-being in the aftermath of a resource shock[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6,31(4):365-387.

[15] FATOKI O.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n the succ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south Africa[J]. Sustainability,2018,10(7):2527.

[16] FISHER R,MARITZ A,LOBO A.Does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fluence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6, 22.

[17] SHEPHERD D A,COVIN J G,KURATKO D F. Project failure from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managing the grief pro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6):588-600.

[18] 谢雅萍,梁素蓉,陈睿君. 失败学习、创业行动学习与创业能力:悲痛恢复取向的调节作用[J]. 管理评论,2017,29(4):47-58.

[19] SHEPHERD D A,KURATKO D F. The death of an innovative project: how grief recovery enhances learning[J]. Business Horizons,2009,52(5):451-458.

[20] SHEPHERD D A. Grief recovery from the loss of a family business:a multi- and meso-level the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1):81-97.

[21] COPE J.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04-623.

[22] FATOKI O.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on the succ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south Africa[J]. Sustainability,2018,10(7):2527.

[23] BIGGADIKE R.The risky business of diversification[M]//Reading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UK,1989:177-190.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