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相关性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涂继亮,陶秋香

(南昌航空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高校培养面向社会服务性要求人才的一种动态体现。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基于江西省高校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以时间序列多元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特征的线性关系,同时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能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指数因子,并对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验证,以期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论述,给出相关结论及政策分析。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Relevanc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Tu Jiliang,Tao Qiu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of several local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time seri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Meanwhile,it interprets the exponential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y using the ordered Probit model.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s in local universities.Final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ervic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discussed in depth,and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re given.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Function

DOI10.6049/kjjbydc.LC20180873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8-0153-08

收稿日期:2019-03-1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Y17241,JY18236);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JXYJG-2017-128)

作者简介:涂继亮(1980—),男,江西南昌人,博士,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规范化及实证;陶秋香(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0 引言

地方高校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而言,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最终服务社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校科技创新功能,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尤其如此。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既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使命,也是促进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1]。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地方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意识不断加强。然而,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国民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对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均产生不利影响[2]。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列入《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从教育改革政策、资金支持、金融支撑等角度,不断推动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江西省率先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撑。

科技创新活动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评价与分析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是目前高等教育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综上所述,早期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评价侧重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模型建立及评价结果有效性分析等方面,采用模糊评价、主客观权重评价、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传统方法,研究视角多集中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让效率等方面[3],并未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进行分析。Huang [4]基于因子分析法获取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角度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校企合作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Murray[5]对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科技管理效率模型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高校科技创新学术产出效率、经济产出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启示;Patelli[6]通过研究论文和专利引证数据,量化各国科学产出对科学发展和新技术引进的直接影响,并基于特定时期截面数据计算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效率值;David[7]认为,规范技术、创新和风险是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监管、监管失灵和科技创新服务标准等问题,构建基于科技专家网的定量评估模型,并通过科学技术估值和风险或利益增值界定科技创新知识标准问题,为科技创新服务监管提供新思路。上述模型和方法可为理解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异质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实证框架。

国内学者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及服务能力也有研究,但大多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计量方法,研究科技创新服务影响因素及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路径。例如,文献[8]在对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DEA-Malmqusit指数分析方法对2014—2016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测算。此外,王莉、牛振喜[9]基于系统动力学观点,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决策与创新行为演化规律和特征,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行为与需求者参与度相互影响的纳什均衡模型,并强调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中体制机制的重要性,提出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监督和提升处罚次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安蓉[10]针对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别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变量权重确定缺乏客观依据,同时不能清晰地描述指标之间的约束关系;刘永等[11]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投入、产出、效益、总体能力指标和河南省高校综合评价指标,以及不同部属高校总体态势展开实证研究,提出的激励对策本质上还是基于传统高等教育视角,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易平涛[12]对不同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模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定量分析,指出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关系;白玉等[13]在深入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认为具有不同组织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是不一致的,认为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结构,调整学科方向和专业布局,并借助外部发展条件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合理评价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是地方高校调整教育教学方向的重要思路。国外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研究陆续形成8个聚类,分别为教育资源约束下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功能模式变迁及其高等教育体系、多重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科技创新服务提升政策分析及影响、管理和领导在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中的角色扮演、新自由主义情境下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定量测度。国内学者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研究主要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则多以测度为主。但单独将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主体,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讨论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并从内部约束激励角度分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的相关研究鲜见。本文基于江西省高校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探讨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标特征,通过有序 Probit 模型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进行实证分析。

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影响因素问卷分析

质量管理学[14]将相关方定义为:若其需求和期望未能满足,将对组织持续发展产生重大风险的群体或个体。据此,可以定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个新兴技术或产业领域具有从事新技术研究、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即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

图1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满足或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或者要求,这也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相关方动态性要求的具体体现[15]。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方主体约束关系,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法逐一征询社会群体(学生家长)、地方高校教育专家、地方政府行政主管、毕业生、企业用户等,设计出包含29个问卷项目的调查问卷。其中,借鉴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概念,本文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划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科技创新服务意识、科技创新服务客户满意度、科技创新服务基础、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如表1所示,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上述测量项目进行打分。在调查问卷中,现状指标设计侧重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及相关成果统计。

1.1 信度分析

调查问卷信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Chronbach's α),对于问卷中每个题项的信度则采用SMC值表示,经过整理后的调查问卷项目及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16]。显然,调查问卷各题项测量的SMC值均大于0.6,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说明调查数据能够有效支撑课题研究。

表1 调查问卷项目及信度分析结果

序号变量 问卷题项SMC值序号变量 问卷题项SMC值1RE1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0.8416LU6学生创新素质培养0.762RE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0.8317SF1企业科学技术水平0.773RE3区域的市场化程度0.7818SF2企业研发投入经费0.794RE4信息化建设水平0.7919SF3企业生产资源0.755RE5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平台0.7629SF4企业技术经济效果0.746ES1考试招生制度0.8121SEC1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0.727ES2学籍管理与学分认定政策0.7722SEC2产学研组织结构0.758ES3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0.7823SEC3产学研场地规模0.769ES4地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0.8524SEC4产学研合同经费0.7310ES5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0.7725SEC5产学研辅助平台0.7411LU1校园创新文化及氛围营造0.7626PCQ1科技创新服务意识0.8212LU2高校科技创新平台0.8227PCQ2用户满意度0.7413LU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0.8328PCQ3科技创新服务基础0.7614LU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0.7529PCQ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0.7315LU5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0.79

1.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Kaiser-Meyer-Olkin效度度量准则,基于 SPSS 20.0 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模块,可找出影响江西省地方高校科技人才创新素质提升的本质因素。由图2可判定,提取6个公因子能够满足标准并与表1中提出的因子一致,故将其命名为地方区域经济因素(RE)、教育体制因素(ES)、地方高校因素(LU)、地方企业发展因素(SF)、产学研协同因素(CPLR)和科技创新服务功能(SSTI)。

1.3 因子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可以用来描述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常用相关分析有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假设区域经济因素(RE)、教育体制因素(ES)、地方高校因素(LU)、地方企业发展因素(SF)、产学研协同因素(CPLR)5个公因子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SSTI)因子有正向且极显著的相关性。利用SPSS20.0对量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逐一求出上述5个自变量因子与因变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如表2所示。

图2 因子分析结果

表2 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变量区域经济因素教育体制因素地方高校因素地方企业发展因素产学研协同因素科技创新服务意识Pearson相关性0.394**0.301**0.368**0.442**0.247**Sig.0.0000.0000.0000.0000.000N1 1321 1321 1321 1321 132Pearson相关性0.384**0.394**0.437**0.362**0.419**科技创新服务满意度Sig.0.0000.0000.0000.0000.000N1 1321 1321 1321 1321 132Pearson相关性0.216**0.427**0.4850.287**0.354**科技创新服务基础Sig.0.0000.0000.0000.0000.000N1 1321 1321 1321 1321 132Pearson相关性0.187**0.285**0.296**0.412**0.401**科技创新服务能力Sig.0.0000.0000.0000.0000.000N1 1321 1321 1321 1321 132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测度

本文核心概念是“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即地方高校如何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资源,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学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标测度,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由于尚没有可直接计量的指标与数据,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难以被直接测度。本文依据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测算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数量和服务功能强弱程度,依据表1结果,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给出一些描述性统计指标,并制定出服务功能指数。通过这一间接测度方法衡量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进行分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实现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内容和表现形式,基于此,通过定义相关统计性描述因素对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影响力度定义科技创新服务指数,以衡量江西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具有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指数表达方法如下:首先,地方高校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内容一般为知识创新培训、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不同院校提供的服务程度可以分为:提供程度弱、提供程度一般、提供程度较强,分别用数字“0”、“1”、“2”表示;其次,对样本高校提供的服务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求和方式计算,可求出相应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

3 实证分析

3.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

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应当具备4个基本功能:教育、科研、实践、服务,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离不开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描述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其对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本文依据表1结果,选取可能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产生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显示:在对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数量、政府相关政策扶持、是否拥有学科建设和专业品牌、校企协同服务运行机制、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优秀数量、是否拥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技术培训次数及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是否完善等影响因素测度取值中,调查样本院校数据显示,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程度为“1”的院校数量明显多于赋值为“0”的院校,表明近年来江西省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有效促进了该省高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表明,选定的影响因素与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呈正相关关系,如地方高校对学生或者企业员工提供的技术培训次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是否构建服务运行机制、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专职创新创业导师数量等。

对于学生数量这一影响因素而言,样本院校学生人数在3万人及以上的高校占比63%,3万人以下的院校数量占比仅37%,但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分别为3.78、3.19,表明学生数量在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方面并不显著。在实际访谈中,也确实发现有些小规模院校办学口碑较好,学科专业认可程度较高。同理可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门数、地方高校是否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也不具备相关性。

3.2 建模分析

通过分析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该省大部分高校都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由于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企协同创新力度较弱,甚至部分高校存在教育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导致农业院校、师范院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较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省委省政府统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目的是让地方高校根据学科发展优势,使各科技创新主体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引导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学科建设及发展目标、科技创新投入、教师职业发展及激励高校科技创新主体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表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名变量解释影响因素测度取值样本数样本占总样本(%)服务功能指数均值X1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数量1=50个及以上16405.780=50个以下24602.64X2政府相关政策扶持1=是14355.260=否26652.05X3是否有自己的学科及专业品牌1=是28705.940=否12301.46X4地方高校领导是否具有科技创新服务意识1=有服务意识21533.890=服务意识不明显19473.12X5校企协同服务运行机制1=是14355.240= 否26654.28X6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1=500万以上18455.720=500万以下22552.63X7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评估等级1=10个专业优秀等级以上10255.880=10个专业优秀等级以下30751.53X8是否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1=是31783.540=否9223.46X9学生数量1=3万人及以上25633.780=3万人以下15373.19X10创新创业课程门数1=30门课程以上17433.840=30门课程以下23573.62X11提供技术培训次数1=月均10次及以上16406.210=不提供24602.32X12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是否完善1=有383.770=没有37923.25

H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地方高校办学能力、学科发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及创新创业导师师资建设是衡量地方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边际替代规律,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办学能力是决定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高校办学能力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产生正向影响。

校企协同服务运行机制能够有效连接地方高校和企业两个科技创新服务主体,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校企协同服务运行机制的完善及正确运行能够显著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最能动的因素,应当给予适度奖励,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通过引进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促使高校科研人员专注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

(1)多重共线性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建立多变量回归关系时经常遇到。本文通过Eviews软件对12个变量因素进行分析,直接剔除变量X7。剔除理由并不是因为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优秀数量不会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而是因为该变量与其它变量存在较强相关性,例如与X1、X3、X8、X9、X10。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探讨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因子之间的关系,其回归表示式为:

Y0=β0+β1X1+β2X2+...+βnXn+ε

(1)

该模型中,β0为常数,β1β2、…、βn为回归系数,ε为残差,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因为对未知因素了解得不够深入而导致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估算误差。Y0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程度(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其取值范围(0,1)。解释变量Xi是表1中所列11个(剔除变量X7)具体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的影响因素。

(2)平稳性检验。本文通过ADF检验以验证数据是否平稳。平稳性检验主要判断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通过检验则表示序列属于平稳序列,可以直接进行多元回归。对被解释变量的原始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Y0序列的ADF小于临界值,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然后,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得出其ADF小于该水平下的临界值(P值小于0.05置信水平),得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变量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同时,本文对选择的11个解释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出上述变量在同阶情况下均不是平稳序列,因而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表4 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ADF统计量临界值平稳性P值Y02.574 242.421 32不平稳0.024 1DY0-2.135 213-1.945 246平稳0.015 26

考虑到解释变量Y0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次序离散变量,决定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预估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简化评估模型,本文针对服务功能指数的取值范围重新调整为3组,并分别取值为0、1、2,分组如下:

(2)

τm-1Piτm,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Pi=m(m=1,2,3)时,该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Pr=(P=m|x)=Pr(τm-1Pτm|X)=F(τm-)-F(τm-1-)

(3)

其中,F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计分布函数,τmτm-1表示当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等于m时,地方高校为区域内企业及人才培养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在上述两个数值之间。

3.3 估计结果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Ordered Probit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中Sig值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整体拟合度较好,得到的统计量显著小于3个置信度(1%,5%,10%)的临界统计值。其中,参数X3、X6的Sig值均为0.001,表明该参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认为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品牌、科技创新投入是决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完全符合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环境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品牌和影响力既是企业选择校企合作、学生专业报考及社会对高校办学水平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吸引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关键要素。显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品牌建设直接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质量和水平。同理,参数X1,X2的 Sig值分别为0.036、0.023,可见上述两个参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校师资力量及政府科技创新政策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存在较大影响。参数X4、X5、X11,X12,其Sig值分别为0.064、0.073、0.057、0.078,表明上述4个参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反映出高校领导科技创新意识、校企协同机制、技术培训、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对省内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存在一定影响。至于参数X8,X9,X10,从本文统计结果看则不显著,反映出上述3个因素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中作用还不显著,该结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发展规律。江西省高校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课程教学体系,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仅通过增加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门数、提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学生数量、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不能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更无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表5 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参数估计量标准误差Z值Sig值X1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数量0.1670.0961.8520.036X2政府相关政策扶持0.1540.1121.7330.023X3是否有自己的学科及专业品牌0.4710.1463.4250.001X4地方高校领导是否具有科技创新服务意识0.0710.1090.6480.064X5校企协同服务运行机制0.2320.0992.2630.073X6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0.4520.0923.2480.001X8是否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0.0400.042-0.4370.543X9学生数量-0.0210.036-0.1240.723X10创新创业课程门数-0.0530.063-0.5720.376X11提供技术培训次数0.3240.1372.8930.057X12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是否完善0.1260.2411.5790.078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投入单一,经费来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相对单薄,地方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反而成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教育要素资源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师生对其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从江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看,上述问题基本是各高校的共性问题,从模型评估结果看,上述参数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影响并不显著。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西省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校应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1)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高校培养面向社会服务性要求人才的一种动态体现,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确实能有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但地方高校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科研创新功能受限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江西省高校在规模、人才培养体系、内部治理和学科特色及专业品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非品牌特色高校,品牌、特色专业是地方高校的核心资源,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因此,如何凝聚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优势学科,确保人才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是地方高校赢得市场和生存空间的关键。地方高校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从政府行为视角看,地方高校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投入不足和科技创新政策不完善造成的。为此,政府要选择性地优先支持地方高校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合作体制机制,借助各种项目平台支持和助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品牌发展。政府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地方高校发展走提升质量内涵建设之路,遵循“向科研项目要发展,向科研管理要效率”的发展思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地方高校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服务运行机制,能够更好地与所在区域形成良性互动。江西省高校大多具备较强的行业背景,随着“双创教育”不断推进,面临着立足行业还是扎根地方的两难困境。在此情境下,省内高校应该扶持一些特色专业,校企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移部门,出台政策允许教职员工脱岗从事技术创新服务活动等,加速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3)地方高校综合专业评估名次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重要标杆。高校科技创新功能指数评估结果可以反映高校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专业排名,直接决定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模型结果反映出省内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不少高校基本以教学工作为主,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因此,需要在控制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观。一方面,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注重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建立,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结题率,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盘活学校有限的存量科研经费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

(4)工程教育认证是官方对地方高校工程教育质量的规范和认可,评估体系建立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也具有较强的规制作用。工程教育论证的核心理念就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因此,提高地方高校服务运行效率、增加年度技术培训次数、对部分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是强化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重要着力点。

4.2 政策建议

(1)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相关政策。地方政府需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深度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破除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的体制障碍;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利益整体,学生、教师与高校都存在利益促进与制约关系,其主体意识及行动均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约束作用。因此,高校只有意识到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长期性、前瞻性,才能充分利用其整体优势,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作用。

(2)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制,实现企业自主开发与高校科技创新合作共赢。全省高校应该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水平提升机制,加强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的着力点,引导高校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灵活调配,搭建企业项目与高校对接平台,拓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投融资渠道并整合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逐步形成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多层次社会科技创新服务援助网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3)立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教学”的办学思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深化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具体课程教学,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影响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关键和原则性问题上,力争在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必须彻底摒弃“重研轻教”的做法,通过调整科研奖励政策和工作量考核方法,激发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以科技创新与教学改革间的辨证关系为指导,不断拓展服务空间和科技创新领域,逐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有生力量。在科技创新服务环节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注重原始创新和实际生产绩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方面的政策设计,使科研人员转变理念,回归科研本身。在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成果评价方面,尽快建立分类评价、开放评价机制,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成果权属并完善考核分配机制。高校管理部门应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强调科研评价“四看”,即看代表作(科学贡献)、看核心技术(产业贡献)、看实效(成果转化)、看参与效果(实际贡献)。

(4)地方高校应构建一个以制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范式和实施路径。从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应营造一个以制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治理环境,从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中不同主体的互动过程视角,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所具备的人才培养内涵。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加深入地解答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设计与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主体如何融合,以及彼此内在关系如何等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4.3 不足与展望

(1)本文选择江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上述样本数据有其自身特性。江西省高等教育从全国范围看还没有特别拔尖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标准、文件不够规范,省内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创新型制造企业不多。对于学科品牌优势较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未来研究还需要选择更全面的样本作进一步分析。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除因子法和相关性分析外,未来还需要考虑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教育资源等其它类型资源及特征在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运作,掌握不同制度及实践形式下科技创新服务主体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揭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所构造的场域中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从而获取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的机制性解释空间。

(3)本研究对于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指数评价指标项选择与表现形式并无统一标准及认识,缺乏灵活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导致现有评估模型无法开展全国范围的等级评估工作。因此,来来需要研究以知识为特征的人才、数据和科技成果等新生产要素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构建普适性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前瞻性、超前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同时,考虑评估模型与指标权重及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之间的契合度问题,实现科技协同创新,强势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维梅,刘树忠.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45-50.

[2] 吴磊,郭铭铭,贺曦冉,等.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与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4):650-655.

[3] TAYLOR T.The politics of innovation: why some countries are better than others 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ternational Affairs,2016,92(6):1535-1536.

[4] HUANG Y,SWAMIDASS P,RAJU D A.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an exploratory study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6,41(3):451-468.

[5] MURRAY D R.Direct and indirect implications of pathogen prevalenc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4,45(6):971-985.

[6] PATELLI A,CIMINI G,PUGLIESE E,et al.The scientific influence of nations on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7,11(4):1229-1237.

[7] DEMORTAIN,DAVID.Expertise,regulatory scien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and risk: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Minerva,2017,55(2):139-159.

[8] 魏建良,梦非,纪浩,等.面向分类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3).

[9] 王莉,牛振喜.众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行为演化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7):133-138.

[10] 安蓉,马亮.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15-21.

[11] 刘永,李汉邦,张水潮,等.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诊断性评价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比较分析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9):55-59.

[12] 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等.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力排名及评价分析[J].科研管理,2017(s1):83-89.

[13] 白玉,郑童桐,刘辉,等.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5):102-108.

[14] 刘海春,郗婷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功能及其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26-32.

[15] 方炜,牛婷婷.产学研项目利益相关方关系网络演化动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5):746-753.

[16] 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