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评价研究演进脉络与特征
——建国70年来相关研究文本分析

杜宝贵,王 欣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摘 要:以2 698篇中国科技评价研究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共词聚类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不同研究阶段高频关键词谱系图和共词网络,探究不同研究阶段主题内容和变化趋势。总体而言,研究主题共性与差异并存;评价原则与导向发生了重大转折;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分类评价成为新趋势;评价方法日趋多样化;研究关联度和相互渗透性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发现既有文献在科技评价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等层面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空白。

关键词:科技评价;演进脉络;共词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词网络

Analysis on Evolution Log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in China——the Text Analysis of Seventy Year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Du Baogui, Wang X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2 698 literature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utilizes co-word cluster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iming at establishing genealogy charts and co-word networks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different research stages, exploring changes and tendency of research topics. Overal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ie in research topics; Big transition of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ccur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remains single; The range of evaluation objects is expanding, and classified evalu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diversifying;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nd mutual permeability are enhanced.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figures out tha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till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gaps in the a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subject, object, index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valuation Logic; Co-word Cluster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word Network

收稿日期:2019-11-14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规划项目(201810312X);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2019JH4/10100007;2019JH4/10100020)

作者简介:杜宝贵(1975-),男,辽宁辽中人,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比较公共管理、教育治理;王欣(1991-),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

DOI10.6049/kjjbydc.Q2019084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7-0120-10

0 引言

科技评价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准则与规范,对客体所开展的与科技相关的各项活动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效果的观测和评判活动。科技评价除具有加强经济与科技融合、优化科技管理、促进效益最大化功能之外[1],还具有重要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等。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能够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而不科学、不合理的科技评价导向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受到“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科技评价导向的影响,学术论文造假、职称评定托关系、项目申请书遭泄密等丑闻屡见不鲜,暴露出当前科技评价体制的弊端,也从侧面反映了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科技评价体制改革涉及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各个环节,而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是确保改革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因此,梳理科技评价研究演进脉络,明确不同研究阶段主题与热点,探索相关研究发展趋势尤为重要。

1 数据来源

为全面理解科技评价内涵,合理界定检索词、划定检索范围,本文主要参考政策文件中有关科技评价对象和范围的描述。《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工作对象和范围划定为科技政策研究与制定效果、科技计划执行情况与运营绩效、科技项目各阶段效果、科技机构综合实力和运营绩效、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区域或产业科技进步与运营绩效等。《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将评价对象分为科学技术计划与项目、研究与发展机构和人员、科学技术成果。《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则以科研项目、科技人才、科研机构为评价对象。

研究表明,科技评价涉及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成果、政策、绩效等多个环节,并且存在评价、评估、评审以及科学、科技、科学技术、技术、科研等同义词混用情况,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应将这些词语都作为本文检索词。另外,为确保研究数据的权威性,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将检索公式确定为TI=(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成果+人才+政策+绩效)*(科学+科技+科学技术+技术+科研)*(评价+评估+评审+评议)。其中,“TI”表示篇名,“+”表示或者包含,“*”表示并且包含,“()”将表达式按照检索目标组合起来。同时,为适当控制文献数量并确保文献质量,本文将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为SCI、EI、CSSCI、CSCD及核心期刊。最终,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共有2 698篇,时间跨度为1949-2019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北大核心和CSSCI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才开始评定来源期刊目录,本文对于之前的文献仅作简要分析。因此,出于公开文本质量和可得性考虑,本文主要数据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首先,为探究不同阶段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和研究脉络,本文运用Bicomb软件对2 698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高频关键词及其词频,并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其次,进一步构建相异系数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以探究各阶段研究热点。最后,运用UCINET软件构建共词网络,并计算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等,以挖掘各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

2 中国科技评价研究演进脉络

国内关于科技评价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研究历史悠久。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将国内科技评价研究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由于不同学者采取的划分依据不同,相应研究历史阶段时间跨度、演进过程和阶段特征也不同。但是,整体而言,学者们均将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战略转变作为科技评价研究阶段的划分依据。例如,郑晓娟[2]以改革开放作为起点,将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及其相关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9-1993年)。在此阶段,科技计划与政策不配套、不连贯、协同度低;②第二阶段(1994-1997年)。在此阶段,国家科委引入“第三只眼”,科技评价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政府逐渐摆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混合角色,科技评价体系初见雏形并朝着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③第三阶段(1998-2007年)。在此阶段,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程序制度化;④第四阶段(2011-2015年)。在此阶段,政策规定中对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更加清晰。

特定时期内各类科技活动不仅受到特定时期国家创新战略及科技政策的影响,并且要为二者服务,科技评价作为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不例外。本文认为,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探索阶段(1949-1991年),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为标志和依据;②转轨阶段(1992-1999年),以计划经济体制终结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标志与依据;③规范阶段(2000-2011年),以《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标志和依据;④创新驱动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标志和依据。

2.1 探索阶段(1949-1991年)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以与计划经济体制保持高度一致。该体制下,政府在包括科技在内的各项事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科技决策、资源配置、人员任用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相比之下,科学共同体的地位反而有所下降,权力也被削弱。在一些大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举国体制[3]。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型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资源、人才、项目都在政府计划之内,缺少能与之相竞争的主体,科技评价的作用微乎其微。相应地,科技评价研究也不受重视,中国知网并没有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

改革开放以后,垄断性科研经费和事业费被大量削减,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性项目资助,且依据既定流程对项目资助申请、审核、验收等环节开展科技评价工作。与此同时,各种科技评价方法与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绩效考核。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科技评价研究的肇始时期,相关研究首次被中国知网收录,且其数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以科技成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明显多于其它研究主题。因此,该时期科技评价研究重点在于成果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

2.2 转轨阶段(1992-1999年)

在转轨阶段,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转向多元竞争的“市场”,科技管理主体、客体、组织机构、资源等向市场和社会扩散,竞争机制的形成,促使科研人员和科技机构在绩效考核、评奖评优中大量运用科技评价方法与手段,科技评价成为科技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表1所示,这一阶段相关研究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科技成果,并且与之相近的关键词词频也相对较高。此外,与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关键词也多次出现在文献中。据此可知,该阶段研究较为关注成果评价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效益、经济、经济指标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可见该阶段科技评价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导向。

图1 1949-1991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

表1 1992-1999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及词频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科技成果21企业7指标体系15评价指标7评价14科技成果评价6科研成果14科技成果转化6评价方法12财政管理6经济效益11科研机构6评估11科学技术5经济10综合评价5专家8经济指标5评价指标体系8农业5项目评审8农业科技成果5层次分析法7社会科学5科学管理7学科5企业管理7

为进一步挖掘该阶段研究主题和热点,对上述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接和平方欧氏距离方法,得到如图2所示的谱系图。经分析可知,这些高频关键词可分为4个词团。

(1)企业评价。这类研究一方面关注企业内部科技评价和管理,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评价[4]、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5]、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评价[6];另一方面,还关注企业外部科技评价服务,如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效果评估[7]、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服务体系构建等。

(2)社会科学评价。这类研究尤其重视社会科学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价,总结了以往社会科学评价中专家直接介入及主观评审等方法的缺陷[8],提出“概念树”等新的评估方法[9],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点和评价原则[10],构建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模型[11]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12]

(3)成果评价。这类研究主要是从经济效益这一单一维度论述科研成果和科技成果价值构成[13],探讨农业[14]、医学[15]、IT[16]等行业和领域科研成果及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实践。

(4)指标体系。学者们尤其在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指标赋权方法、指标体系维度设计、指标体系构建等。

为进一步探究上述关键词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构建1992-1999年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通常而言,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是描述共词网络关系的重要指标。

经计算,该阶段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密度为0.213 7,数值偏小,说明共词间的关联度较小,多数关键词往往与固定的几个关键词联系密切,与其它关键词的联系较为疏远,进而说明不同研究间的共性较少,相互之间较为孤立。

度中心性是衡量共词网络中某个词语即节点中心性最直接的指标,节点越大,意味着该词(节点)中心性越高,在网络中参与度也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经计算,指标体系(14,表示度中心性是14,下同)、科技成果(11)、经济效益(11)度中心性都在10以上,数值明显大于其它关键词,说明这3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率很高,与其它关键词的联系十分密切,并且在共词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其它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地位相当。

基于度中心性的共词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①这一阶段相关研究中关键词共词网络结构较为简单,单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连线较少,网络密度仅为0.213 7,说明该阶段研究主题和热点呈分散化趋势,相互间的关联较小;②代表“科技成果”“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的节点较大,且这3个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中心位置,说明三者在共词网络中影响力较大,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三者展开;③科研成果-科技成果-科学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科学技术、评价指标-经济指标3组关键词间的连线较粗,说明其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率较高,相互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三大研究主题,即成果评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这3个研究主题又与之前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图2 1992-1999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谱系

图3 1992-1999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

2.3 规范阶段(2000-2011年)

在规范阶段,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阐明了科技评价的本质与内涵,界定了科技评价对象与范围,确立了科技评价的法律地位,明确了科技评价的重要功能,细化了科技评价操作流程,从而引导科技评价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例如,2000-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国务院职能部门相继颁布或修订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法律和部门规章。

这一阶段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及词频如表2所示。结合表2和表1可知,较上一阶段而言,2000-2011年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增有减。高频关键词增减变化体现出研究主题与热点的深化或转移,如科技评价理念由注重经济效益转向寻求科学发展,评价对象由企业、社会科学转向科研项目、科技人才等,评价形式和方法日益丰富。值得一提的是,绩效管理迅速成为一个新研究热点。此外,科技成果评价与指标体系构建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得以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

表2 2000-2011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及词频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绩效评价168科技项目22指标体系88综合评价22绩效评估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评价64评估22科技成果39同行评议21技术创新35科研绩效21层次分析法30绩效21科研成果28评价模型21评价体系27项目评审20科研项目27数据包络分析19科技成果转化26模糊综合评价18评价指标体系26科技人才17评价指标26科学发展观17评价方法24

如图4所示,通过对该阶段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得到如下6个词团。

(1)绩效评价。这一主题注重对科技组织机构及个人各项科技活动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科技财政资金投入绩效[17]、技术创新绩效[18]、研发技术人员绩效[19]、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等。

(2)成果评价。这一主题相关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上一阶段的研究基础,在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3)人才评价。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科技人才评价在研究中备受关注,重点体现在科技人才选拔[20]、科技人才流动、创新能力与创新行为[21]、职称评定与晋升[22]等方面。

(4)评价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科技评价研究在价值取向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将绿色GDP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中,克服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端,以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5)科研项目评价。该研究主题主要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科研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6)基金项目评审。这类研究挖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质量影响因素[23],探索评议结果公平化处理方式[24],研究覆盖前期申请评议、中期过程评估及后期结题评审全阶段,致力于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流程,丰富基金项目评审方式方法,提高基金项目管理绩效,强化基金资助效果。

经计算,该阶段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密度为0.826 2,而上一阶段(1992-1999年)对应值仅为0.213 7。相比之下,2000-2011年相关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密度大幅增长且数值较大,说明关键词之间存在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进而说明不同研究间的共性越来越多,相互渗透性也有所增强。

通过计算该阶段共词网络度中心性可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度中心性均为26,绩效评估(25)、科技成果(24)、技术创新(24)、层次分析法(24)、评估(24)、评价指标(24)度中心性略低,模糊综合评价(16)度中心性最低。整体而言,度中心性差值较小,说明各关键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率较高。相对而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绩效评估在共词网络中的作用较大,但它们与其它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作用差别并不明显。

基于度中心性的共词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分析可知:①这一阶段相关研究中关键词共词网络结构较为复杂,单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连线较多,网络密度为0.826 2,说明该阶段研究主题和热点呈现相互渗透趋势,相互间关联度较高;②代表“绩效评价”、“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的节点相对较大,且这4个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中心位置,说明它们在共词网络中影响力较大,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它们展开;然而,许多代表其它关键词的节点与上述4个节点大小差异不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③许多关键词节点间连线都较粗,说明它们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率较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第一个结论,即该阶段研究主题和热点具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特征。

2.4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科技评价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和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到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体现创新价值,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要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类考核,将评价重点从单一追求成果数量转向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根据不同科技评价对象特点和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方位、全过程、多链条、多维度的科技评价机制,引领了新时代科技评价体制改革方向。

该阶段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及词频如表3所示。对比表3和表2可知,较上一阶段而言,相关研究中新增关键词涵盖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资助强度、联合基金、科技创新、数据库、统计分析、高校、科研机构。由此可知,本阶段相关研究更加重视项目评审,且机构评估成为新兴研究热点。

图4 2000-2011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谱系

图5 2000-2011年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

如图6所示,通过对该阶段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可得到5个词团(由于评估和科研绩效两个关键词分别独自成为一类,内涵过于宽泛,故在此不单独分析)。

(1)项目评审。这类研究着重分析各类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的基本情况,论证资助强度与产出效率[25]、人才开发效率等变量的逻辑关系。

(2)机构评估。这类研究将科研机构按照不同行业(医疗[26]、农业[27]、畜牧业[28]等)、不同所有制结构(国立、民办、公益类等)等属性进行分类,以分类评价为原则构建科研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科研机构绩效和效率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表3 2012年至今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及词频

关键词 词频关键词 词频绩效评价186科技人才23指标体系63科研绩效23评价54科技创新22绩效评估37绩效21评价指标36数据库21评价体系33科研项目20科学基金项目32统计分析20科技成果转化29数据包络分析19面上项目29科技成果19资助强度29技术创新19层次分析法27高校19联合基金26评估17评价指标体系25科研机构17项目评审25同行评议17

(3)人才评价。一方面,学者们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9];另一方面,学者们以分类评价为指导原则,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创新创业型,并构建多元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模型,评价科技人才开发效率[30]、配置效率和创新创业绩效[31]

(4) 绩效评价。这类研究持续对科技组织机构与个人各项科技活动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普遍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创新绩效等内容进行绩效评价。

(5) 高校评价。该类研究主要将高校科技投入-产出、科研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等作为评价客体,探索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32],构建高校分类科研绩效评价理论模型[33],对比分析高校间的科技创新绩效,梳理总结国外大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变迁、规制效应及启示[34]

图6 2012年至今中国科技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谱系

经计算,该阶段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密度为0.727 5,上一阶段(2000-2011年)对应值为0.826 2。相比之下,虽然本阶段相关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密度略有下降,但对应值仍然较大,说明关键词间关联度较高,进而说明不同研究间共性较多,相互渗透性较强。

通过计算该阶段共词网络度中心性可知,绩效评价(27)、指标体系(26)、评价(24)、评价指标(23)、评价指标体系(22)、科技成果转化(22)度中心性数值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占据显著位置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而言,度中心性差值较小,说明各关键词共现次数较为接近,它们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力相当。

基于度中心性共词网络结构如图7所示,分析可知:①这一阶段相关研究中关键词共词网络结构较为复杂,单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连线较多,网络密度为0.727 5,说明该阶段研究主题和热点呈现相互渗透趋势,相互间关联度较高;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节点相对较大,并且处于共词网络中心位置,说明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是本阶段十分重要且热门研究主题;③许多关键词节点间连线较粗,说明它们在文献中共现次数较多,相互间关联度较高,共同构成了某一研究主题。

图7 2012年至今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关键词共词网络

3 中国科技评价研究总体特征

整体而言,尽管科技评价研究在每个阶段主题与热点不同,但它们广泛涵盖了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科技评价体系的各个维度,回答了为什么评价、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呈现出环环相扣、继承发展、循序渐进的特点。综合共词聚类分析和共词网络呈现结果,总览各阶段研究主题与热点变化,本文认为中国科技评价研究基本特征主要如表4所示。

表4 中国科技评价研究总体特征

关键词探索阶段(1949-1991年)转轨阶段(1992-1999年)规范阶段 (2000-2011年)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2012年至今) 研究主题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企业评价社会科学评价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成果评价人才评价评价理念科研项目评价基金项目评审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绩效评价高校评价评价导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分类评价评价主体评议会委员会专家专家同行同行评价客体成果课题学科财政成果项目企业财政农业成果人才项目项目机构人才高校评价方法定量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网络结构分散分散紧凑紧凑

(1) 评价原则与导向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人们对科技自身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而发生改变。在早期研究中,经济、经济效益、经济指标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文献中,且在共词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颇具影响力。可见,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背景下,学者主要用经济数量、经济效益等一些可直观量化指标简单衡量科技事业发展。在中后期研究中,随着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施,经济效益、经济指标、经济等关键词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能够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表明研究者们尝试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并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2)评价主体单一,始终将专家、同行等业内人士意见作为重要评判依据。早期研究主要论述专家、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和运作方式,尤其是在重大攻关项目与技术中,专家、同行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在中后期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反思专家遴选的科学性、同行评议过程严谨性、结果合理性、责任回溯性等一系列有关科技评价中公平公正公开等问题,提倡构建专家遴选制度和诚信系统,完善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避、公示等相关制度,对专家和同行评议进行反评估,从制度、技术方面规范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行为。

(3)评价对象范围不断扩大,评价内容日益精细化,分类评价成为新趋势。从各阶段研究主题看,最初评价对象是企业、科技成果和社会科学,并且受到以经济效益为评价导向的影响,早期研究较为关注财政资金效益与效率;随后,评价对象扩展为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研基金,并且主要以绩效评价作为评价内容;随着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科技参与者数量大幅增长,为进一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科技事业有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根据不同科技评价对象特点和发展规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链条、多维度科技评价机制,引领新时代科技评价体制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当前评价对象进一步转变为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等。

(4)评价方法日趋多样且互补性逐步增强。早期研究提倡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科技评价研究中,但是缺少具体方法的应用。在中后期研究中,层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同行评议等方法得以广泛运用。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方法并没有单独成为一个主题,而是从属并服务于其它研究主题。研究者们更加注重实证分析,且构建了种类繁多的评价模型,而对评价方法适用性解释的关注度较低。

(5)研究关联度和相互渗透性有所增强。早期研究阶段关键词共词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网络密度仅为0.213 7,关键词节点大小差异较大,节点间连线数量较少且连线较细,表明某个关键词仅与固定的几个关键词建立联系并共同出现在文献中,对其它关键词及文献的影响力较弱。因此,早期研究关联度和相互渗透性较低。中后期研究阶段关键词共词网络结构较复杂,网络密度介于0.7~0.9之间,关键词节点大小差异较小,节点间连线数量较多且连线较粗,表明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增加,来源于不同文献的关键词间建立了广泛联系,单个关键词对其它关键词及文献的影响力较强,研究关联度和相互渗透性有所增强。

4 研究展望

既有研究在科技评价主体、科技评价客体、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科技评价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空白。

(1)在科技评价主体维度,既有研究更多关注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等第三方评价主体,并对第三方主体的作用及必要性、如何加强第三方主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无论是官方评价主体,抑或是第三方评价主体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单靠一方力量难以很好地完成科技评价工作,不可将二者孤立甚至是对立看待。因此,应重塑科技评价主体结构,明确科技评价主体权力、责任、义务和利益,梳理科技评价主体类别及其分类依据,总结评价主体间权、责、义、利关系,探索不同评价主体的权责边界及作用机制,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义务清单,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评价主体的合法性地位和权益。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科技活动事项、科研阶段等维度,明确不同评价主体的话语权,合理分配评价主体决定权权重。

(2)在科技评价客体维度,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研究3种类型,科研机构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办研发机构、第三方科研机构等,科研人员包括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科研人员等。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相应类别与内容也不同。如何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进行科学、合理、明确的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本质内涵与特征如何,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科技评价客体分类标准,是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科技评价的基础。

(3)在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维度,新时代科技事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参与主体国际化、合作方式协同化、研发耗时长、规模庞大、投资巨大等特征,相应的科技评价也应基于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参与主体、不同国家、不同研发阶段等各个方面、各个维度特点进行分类评价。因此,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设计出高信度、高效度、适用性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将是一个突破口和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新时代科技评价工作要将分类评价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在构建科技评价制度和相应指标体系时,应明确科技人员、科技项目、科技机构分类依据和标准;另一方面,一套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需要让其他研究者准确理解指标体系中各维度分类标准、各指标本质内涵,这样才能使该套指标体系更具有借鉴意义。

(4)在科技评价方法维度,既有研究虽然重视运用同行评议法、专家打分法等外部评价方法,但忽视了外部评价中其他重要参与者,如消费者、公众、媒体等,相应也就忽略了满意度调查、需求-供给匹配度等评价方法。诚然,科技一方面需具有前瞻性、超前性,起到科技引领生活的作用,而一些科技成果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超出了公众认知范围和预期,这就需要相关领域内专家同行进行科学评价。但另一方面,科技也要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科技评价工作时,不仅应将科技成果和产品效益性、效率性纳入评价范畴,也应将公平性、公正性、充分性纳入评价范畴,应准确评估科技发展是否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是否充分解决了公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注重满意度调查、需求-供给匹配度等相关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敖斯斯.科技评估在科技管理中作用的分析与认识[J].科技与企业,2014(12):78.

[2] 郑晓娟.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4):46-49.

[3] 代涛,李晓轩.我国科技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50-755.

[4] 张秋明,史庆瑞,姚建民.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技术评估技改项目[J].中国软科学,1997(2):66-69.

[5] 王柏轩,宋化民.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4):27-28.

[6] 陈光,黄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定方式及其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2):16-19.

[7] 罗伟平.现行深圳特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评估及优化设想[J].特区经济,1999(3):33-34.

[8] 李映洲.试论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1993(3):38-44.

[9] 白世业.社会科学成果的“概念树”评估法[J].宁夏社会科学,1993(5):89-95.

[10] 苏森祜.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特点及其评价原则[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29-134.

[11] 褚超孚,陈劲,王绳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及模型[J].科研管理,1998(3):24-30.

[12] 沙似鹏,郑礼,郭才伯,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4(1):74-78.

[13] 苗兴状.科研成果的价值构成及评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6):57-60.

[14] 李强,冯中朝.农业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与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5):32-33.

[15] 石庆林.医药科研成果评审质量之我见[J].医疗卫生装备,1994(2):25-26.

[16] 杜波.应用计算机进行科研成果综合评价[J].油田地面工程,1994(1):72-74.

[17] 张青,王桂强.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32-35.

[18]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6(5):66-70.

[19] 于建军.以胜任力模型完善研发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系统[J].煤炭经济研究,2005(12):65-67.

[20] 李思宏,罗瑾琏,田瑞雪.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构建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4):148-150.

[21] 张相林.科技人才创新行为评价体系设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0(7).

[22] 孙晓艳,赵俊杰,卢萍.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121-123.

[23] 江虎军,冯雪莲,杨新泉,等.影响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质量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学基金,2006(6):359-363.

[24] 刘克,王成红,何杰,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讯评议结果的公平化处理[J].中国科学基金,2003(4):53-56.

[25] 段庆锋.基于两阶段DEA的科学基金项目产出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11):87-91.

[26] 刘晓艳,黄允瑜,王燕平,等.试论中医科研机构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0):2083-2086.

[27] 毛世平,杨艳丽,林青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演变及效果评价——来自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9(1):73-85.

[28] 王琼,司马依·合斯莱提,王田田,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畜牧科研机构科研实力评价模型研究——以新疆畜牧科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31-34.

[29] 王宁,徐友真,杨文才.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的河南省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成效评估[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4):69-72.

[30] 孙健,丁雪萌.区域科技人才开发效率评价研究——基于200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8(2):20-28+254.

[31] 马雪荣,刘建刚,田轶,等.中小城市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6):49-54.

[32] 刘新民,俞会新.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认知评价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8(10):76-88.

[33] 朱建育,罗纯.高校分类科研绩效评价的模型建立和实证研究[J].科技通报,2014,30(2):242-246.

[34] 王红军,康小明.英国大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变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84-90.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