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贡献
——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

曾婧婧1,温永林1,毕 超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二者贡献度有何差异?以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技术转移中心显著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结论不仅丰富了不同技术转移形式的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同时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果,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区域创新能力;技术转移中心

The Difference Contribu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to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Ba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

Zeng Jingjing1,Wen Yonglin1,Bi Chao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2.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AbstractAs the two main subjects of technology transfer,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y transfer.What is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what contributions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7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10 to 2015 as the research sample,and uses the dynamic panel system GMM estim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is problem.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are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At the same time,the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found tha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university.Further,the article also finds that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The existence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enrich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s,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bjec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roduce targeted assistance 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Enterprise Technology Transfer;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74203,71503268);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CFA150151);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SZYB3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费项目(2722020JCT026,CGPY201904,2722019JX002)

作者简介:曾婧婧(1983-),女,湖北武汉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创新;温永林(1994-),男,江西赣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创新;毕超(1981-),男,陕西蓝田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DOI10.6049/kjjbydc.Q2019087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6-0084-08

0 引言

技术转移的低成本、易实现等低门槛特征使其成为各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技术追赶和跨越的重要路径。技术转移通过创意扩散、知识溢出、研发合作、技术转让以及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形式影响地区资源与需求关系,进而对地区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1-2]。Eaton & Kortum[3]认为,技术转移促进了地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技术转移作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深入研究其机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和企业是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拥有大量科技人才资源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高校研发投入,高校科研成果产出也随之大幅增加,因此,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主体,受利益驱动,企业对新技术既有渴望又有动力,据统计,当前我国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行为50%发生在企业之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占比近20%,企业法人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占比约65%,二者合计比重达85%,在我国技术市场交易中占有绝对比重。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国家技术转移战略深入推进,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那么,分别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二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如何?有何差异?此外,技术转移中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技术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技术供求双方技术交易中发挥着枢纽作用,那么,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如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回答上述问题,试图为提升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参考。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

在经济发展转型期,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持续提升我国创新能力[5]。技术转移通过增加地区知识存量和强化各主体技术交流,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使其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国内外学者针对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研究主要以国际贸易、FDI为主的国际技术转移和以高校知识溢出、区域技术转移为主的国内技术转移两个视角展开。

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Eaton & Kortum(1995)利用OECD国家国际专利数据,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一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跨国技术转移所带来的技术创新;Cheung & Lin[6]研究表明,外国直接投资(FDI)可以通过逆向工程、熟练劳动力周转、示范效应以及供应商—客户关系等溢出渠道推动东道国的创新活动;李淑等[7]研究认为,FDI、国际贸易等知识转移方式主要通过人员、资金和产品流动作用于我国技术创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均有正向促进作用;王华等[8]利用我国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技术转移主要通过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提高企业技术存量水平及企业二次创新概率。但也有学者认为,以FDI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效应不能简单归结为正向或负向,其具有一定门槛值,取决于东道国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等因素[9-10]

在国内技术转移方面,姜玲和张浩文(2018)研究认为,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一定技术势差,加之国内技术流动阻碍较少,因此,国内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李海波等[11]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技术输出地还是吸纳地的技术转移都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刘和东等[12]认为,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技术转移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郭泉恩和孙斌栋[13]则从高校知识溢出角度出发,研究表明高校知识产出、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周末等[14]选取6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4万多家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企业与高校的空间关系矩阵,发现企业邻近高校的知识溢出对工业企业长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总体来看,已有文献从国际和国内技术转移两个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高技术产品交易、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技术转移形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现有文献在研究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时,多基于技术转移的内容,选取不同技术转移形式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从技术转移主体出发,验证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技术转移主体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及作用机理。

1.2 高校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

高校技术转移又称大学技术转移,指大学到企业的技术流动,这一过程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即大学的知识、技术等要素从大学向企业流动。高校技术转移是联系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的中间环节,是高校实现其作为科技辐射源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15]。Mansfield & Lee[16]认为,高校是当代社会各个领域产业创新的重要贡献者。诸多实证研究已表明,高校技术转移有助于促进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17]。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技术转移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流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值在于流动,知识流动促使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间传播和扩散,实现科学技术与其它生产要素重新优化组合,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18]。高校通过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形式使知识和技术流向企业,不仅可以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增强其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激发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热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技术转移产生的逆向技术和人才需求效应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高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转让、发布专利技术等方式实现,技术转让过程中,高校除了获取基本的经济利益,还可以通过一定市场反馈渠道,了解市场技术和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这种技术转移产生的逆向需求效应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1.3 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转移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定发生路径转移到企业内部的过程[19],是企业基于市场运作原则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个人等研究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易行为。在知识技术更新换代极其迅速的时代,企业单凭自主研发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往往倾向于从外部获取技术创新源[20]。而企业通过技术交易可以将外部技术知识与企业内部研发技术有效结合,在增加企业知识存量的同时,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巨大贡献。因此,如果一个地区企业对外技术活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该区域企业技术需求大,科研创新氛围浓烈,对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效应。

具体而言,企业技术转移作用于区域创新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购买实现技术转移为企业带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同时,有助于企业增加内部研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企业的技术购买活动可以较低成本获取更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短期竞争力的选择,而企业要避免行业技术波动带来的影响,增强其技术持久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将技术购买与内部研发投入相结合,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均有助于区域创新[21]。另一方面,以技术购买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转移活动有助于激发企业对外风险投资,从而影响区域创新。企业在技术购买中往往认识到自身与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会使企业产生严重危机感,激发企业对相关技术领域加大投资。企业通过对新技术和应用窗口进行风险投资,可以获得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从而在技术和市场更迭中始终取得竞争优势[22]。这种通过技术购买激发的风险投资会进一步影响区域创新,有研究表明,企业增加风险投资会带来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23],风险投资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1.4 高校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差异

高校和企业是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但二者在侧重领域、转移效率以及转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首先,转移侧重领域不同。高校本身具有的特殊属性使其科研产出多侧重于基础研究领域,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更加倾向于有使用价值以及能够快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与试验发展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进行再次开发,将会增加企业创新成本,这就有碍于高校技术转移。其次,转移效率不同。高校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的滞后性导致其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且受体制机制约束,其效率明显低于企业技术转移。《2016全国技术市场交易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持续攀升,由2011年的1.01%上升到2015年的1.45%。而无论是作为技术输出方还是技术吸纳方,企业都占据技术交易主体地位。2015年,近一半的技术交易发生在企业之间,成交额占全国近70%。图1为高等院校与企业法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对比情况,可以看出,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明显低于企业。最后,转移目标不同。我国高校科研转化激励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并非高校科研人员首选目标;反观企业,由于技术转移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利益,有助于企业效益提升,因而企业会自主寻求技术转移机会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和企业在技术转移侧重领域、转移效率以及转移激励方面的差异,导致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不及企业。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与高校相比,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拉动效应更加显著。

图1 高等院校与企业法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及合同金额对比

1.5 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深入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技术转移中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关注,当前关于技术转移中心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现状[24]、运行模式[25]、功能定位[26]、国际经验[27]等方面,主要关注技术转移中心在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中的影响,而对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中所起的作用方面则少有涉及。科研成果要成功实现转移和产业化,必须依靠技术转移中心的评估披露和再次开发,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进一步考察其功能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文将技术转移中心视为调节变量引入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中。

技术转移中心具有专业化强、职业化程度高等特点,其职能定位于技术集成、二次开发以及技术投融资等方面,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分析和二次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进而影响区域创新。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4:技术转移中心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技术转移中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在对接技术转移双方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信息收集、整理和评估,缓解技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达成。此外,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资源整合使技术供需双方更了解彼此需求,一方面有助于技术供给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研究,另一方面技术需求方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技术领域前沿信息,从而迅速进行技术投资,进而促进地区技术创新。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技术转移中心正向调节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设定

INNOi,t=α+β0INNOi,t-1+β1UTTi,t+β2ETTi,t+β3Xi,t+μi+λt+εi,t

(1)

式(1)中,被解释变量INNOi,t表示区域创新能力,用区域创新综合指数衡量,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核心解释变量UTTi,tETTi,t分别表示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分别用高校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和规上企业技术购买与技术引进经费之和衡量;X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均受教育年限(PEDU);μiλ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2 变量说明

(1)区域创新能力(INNO)。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的区域创新综合指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现有研究多采用地区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等专利数据衡量区域创新能力[28],考虑到仅用专利数据衡量过于单一,且申请专利质量参差不齐,而对于专利授权数来说,授权过程受审核工作时滞性和专利审核人员主观影响较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的区域创新综合指数由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5大类指标构成,具体涵盖了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在投入、产出和环境等方面的20项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构建考虑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区域科技创新链条和创新环境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兼顾了地区发展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可比性。因此,相比较而言,区域创新综合指数是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而构建起来的综合指标,更能全面反映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

(2)高校技术转移(UTT)。本文使用高校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衡量特定省份接收的高校技术转移情况。一方面,尽管在现实中,特定省份接收的高校技术转移不仅源于省内高校,也有部分源于省外高校,即高校技术转移存在跨区域转移特征[29],但已有研究表明,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过程受空间距离远近、基础设施、技术性质等条件限制,技术转移活动存在一定地理边界,高校技术转移活动更多在当地发生[3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无针对高校技术跨地区转移数据的官方统计,考虑到高校技术转移的上述本地边界效应,现有研究多认为高校技术转移主要存在于省级行政边界之内,因而普遍采用各省高校技术转移数衡量本省高校技术转移情况。

(3)企业技术转移(ETT)。本文选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之和衡量特定省份接收的企业技术转移情况。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在当前统计制度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统计数据相对完善,因而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工业企业数据衡量企业技术转移情况[31];②现阶段,工业企业是我国企业创新的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统计分析报告》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高达65%,而专利申请是企业间技术转移的重要基础,因而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可以较好地衡量企业技术转移情况;③由于特定省份企业技术向外转出与本省或外省企业技术转入相对应,因而仅考虑使用企业技术转入数据衡量企业技术转移情况。

(4)控制变量。基于已有研究结论,除主要考察高校和企业技术转移变量外,本文还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人均受教育年限(PEDU)两个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丰富的资本要素和科技要素,是影响地区创新水平的重要变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了地区劳动力素质状况,人均受教育时间越长,表明当地高技能劳动力越多,越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2]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由于西藏、海南、宁夏、青海相关数据缺失严重,故未纳入统计)2010―2017年数据,以2010年为样本区间起始年份的原因是衡量企业技术转移的指标数据限制,2010年以前未统计该项数据。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来源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高校技术转移数据来源于《中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企业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素质等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来源于国家科技部网站。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更好地把握主要变量数据特征,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高校技术转移最小值为0.000 1,最大值为36.33,企业技术转移最小值为0.360,最大值为194.2,表明各地区高校和企业因地理位置、自身发展水平等条件不同,其技术转移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为避免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导致模型失真和估计偏误问题,对所有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VIF=1.41)均小于10,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估计结果影响不大。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名称指标符号变量单位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区域创新指数INNO%21629.9510.5317.9359.55高校技术转移UTT亿元2161.8103.4690.000 136.33企业技术转移ETT亿元21622.8629.210.360194.2外商直接投资FDI亿美元21671.4481.870.000 1357.6人均受教育年限PEDU年2169.0900.9066.76412.50

3.2 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由于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在质量特征上存在差异,为了便于比较二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相对大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计量软件Stata14.0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第1、3、5列分别显示了非标准化回归系数,第2、4、6列分别显示了标准化回归系数。

表2第1、2列表示未加入企业技术转移变量前,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校通过技术转让合同形式实现的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在保持其它变量不变时,高校技术转移每增加1亿元,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597。高校通过技术合同转让形式实现的技术转移可以强化高校作为科技辐射源的功能,技术合同涵盖了高校科研成果,通过这一形式促进高校知识外溢,增强高校与企业的科技、人才交流,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积累知识。因此,H1得以验证,即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表2 动态面板系统GMM回归结果

变量地区创新指数(1)非标准化(2)标准化(3)非标准化(4)标准化(5)非标准化(6)标准化L.INNO0.762∗∗∗0.758∗∗∗0.702∗∗∗0.706∗∗∗0.678∗∗∗0.681∗∗∗(0.057)(0.058)(0.062)(0.063)(0.061)(0.062)UTT0.597∗∗∗0.055∗∗∗0.552∗∗∗0.051∗∗∗(0.195)(0.019)(0.187)(0.018)ETT0.056∗∗∗0.135∗∗∗0.052∗∗∗0.125∗∗∗(0.018)(0.049)(0.018)(0.049)FDI0.011∗∗∗0.075∗∗0.011∗∗∗0.076∗∗0.011∗∗∗0.082∗∗(0.004)(0.034)(0.004)(0.033)(0.004)(0.033)PEDU2.117∗∗0.314∗∗∗2.185∗∗∗0.324∗∗∗1.745∗∗0.286∗∗∗(0.861)(0.089)(0.836)(0.086)(0.834)(0.085)Constant-12.736∗-0.003-13.301∗-0.045∗∗-8.057-0.002(7.564)(0.024)(7.341)(0.018)(7.419)(0.023)N189189189189189189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表2第3、4列表示未加入高校技术转移变量前,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在控制其它变量不变时,企业技术转移每增加1亿元,区域创新能力提升0.056。企业是技术市场成交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技术市场成交合同近半数发生在企业之间,企业间频繁的技术交易行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因此,H2得以验证,即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表2第5、6列表示同时加入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变量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第5列结果显示,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均显著为正,二者的边际影响分别为0.552和0.052,尽管前者的绝对值大于后者,但考虑到高校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转移的类型特征存在差异,因而在第6列进一步使用标准化之后的数据进行估计。第6列结果显示,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51和0.125,表明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区域创新能力相应提升0.051和0.125个标准差,表明相对于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而言,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贡献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由于对市场技术需求信息缺乏了解,与市场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机制,进而导致高校科研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难;另一方面,相比于企业技术转移,高校科技成果更多涉及基础学科,其技术复杂程度高,企业即使要转移也需要长时间开发才能产业化,因此转移意愿不足。这与前文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即相比较而言,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大于高校,从而H3得到初步验证。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更换估计方法的形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地,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取代前文动态面板系统GMM进行估计,如表3所示,其中第1、3、5列分别是数据非标准化情景下的回归结果,第2、4、6列分别是数据标准化情景下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依然显著正相关,并且由表3第6列可知,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仍明显大于高校技术转移,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结论是稳健的。

表3 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

变量地区创新指数(1)非标准化(2)标准化(3)非标准化(4)标准化(5)非标准化(6)标准化UTT1.680∗∗∗0.160∗∗∗1.112∗∗∗0.106∗∗∗(0.244)(0.023)(0.193)(0.018)ETT0.197∗∗∗0.545∗∗∗0.176∗∗∗0.489∗∗∗(0.015)(0.042)(0.014)(0.040)FDI0.054∗∗∗0.040∗∗∗0.308∗∗∗0.033∗∗∗0.260∗∗∗(0.006)(0.049)(0.005)(0.042)(0.005)(0.040)PEDU2.475∗∗∗0.213∗∗∗2.447∗∗∗0.211∗∗∗1.749∗∗∗0.150∗∗∗(0.573)(0.049)(0.459)(0.039)(0.444)(0.038)Constant4.8560.123∗∗∗0.3860.0008.491∗∗0.082∗∗(5.213)(0.047)(4.038)(0.036)(4.016)(0.036)N216216216216216216F105.88105.88188.93188.93171.57171.57

4 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

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供求双方的技术转移中起着枢纽作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技术转移双方合作,增加彼此信息透明度,提升技术转移效率和质量。为了考察技术转移中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考察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选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衡量技术转移中心数,对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验证。于各地区而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是地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情况的反映,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越多,表明对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需求越大,地区技术转移活动越频繁。因此,本文选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表征技术转移中心数,为了缓解异方差导致的估计偏误问题,对其累积值取对数处理。

将技术转移中心变量引入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INNOi,t=α+β0INNOi,t-1+β1UTTi,t+β2ETTi,t+β3lnTTAi,t+β4UTTi,t×lnTTAi,t+β5ETTi,t×lnTTAi,t+β6Xi,t+μi+λt+εi,t

(2)

对式(2)进行GMM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第1列是仅纳入高校技术转移时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检验,第2列是仅纳入企业技术转移时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检验,第3列是同时纳入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时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检验。

表4 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区域创新指数(1)(2)(3)L.INNO0.520∗∗∗0.480∗∗∗0.456∗∗∗(0.064)(0.062)(0.063)UTT1.247∗∗1.063∗∗(0.536)(0.508)ETT0.206∗∗∗0.191∗∗∗(0.064)(0.064)lnTTA6.401∗∗∗5.253∗∗∗5.146∗∗∗(1.041)(1.057)(1.045)UTT_lnTTA0.395∗∗0.334∗∗(0.168)(0.160)ETT_lnTTA0.055∗∗∗0.051∗∗(0.021)(0.021)FDI0.011∗∗∗0.012∗∗∗0.012∗∗∗(0.004)(0.003)(0.003)PEDU0.9350.6310.544(0.823)(0.764)(0.787)Constant27.682∗∗∗26.832∗∗∗27.836∗∗∗(9.792)(9.241)(9.270)N189189189

表4结果显示,上述3种情境下,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转移中心的交乘项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技术转移中心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技术转移中心显著促进地区创新绩效提升,并且可以通过影响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实现。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科技知识和创新驱动,而技术转移中心是地区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技术转移中心数量越多,表明该地区技术交易活动越频繁,技术交易通过有效盘活地区科技资源对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H4得以验证。

表4第3列结果显示,技术转移中心对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起正向调节作用,即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提升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具体地,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时,技术转移中心每增加一个单位,高校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提升0.334个单位,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增加0.051个单位。因此,H5得以验证。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转移中心是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的“中转站”,是促成技术双方顺利达成交易的“中间人”,其依托自身对技术交易双方信息的了解,能有效解决技术转移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整合各方资源。此外,交乘项回归结果显示,高校技术转移交乘项的回归系数(0.334)大于企业技术转移交乘项的回归系数(0.051),说明在技术转移中心作用下,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显著高于企业技术转移,这也与前文所述的高校技术转移特征紧密相关。即无论是在技术转移机制安排方面,还是具体技术应用方面,高校技术转移与市场产业化距离均较远,而在技术转移中心的中介作用下,能显著提升高校技术转移的效率和绩效,从而提升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技术转移越来越成为技术落后地区实现技术追赶的战略选择。本研究重点关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贡献,同时考察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效应,选取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面板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均显著正相关,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高于高校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中心正向调节高校技术转移、企业技术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1)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当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技术转移动力不足、专业人员缺乏、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使得众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造成了高校科技资源极大浪费。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不遗余力,大学科技园、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大量涌现,以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进一步从高校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列入职称考核、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方面入手,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价值贡献。

(2)优化技术交易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技术交易和研发投入。为鼓励企业技术交易和技术研发,政府出台了企业所得税优惠、科研单位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但当前政策依然存在优惠范围有限、主体覆盖面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激励政策,可从企业主体出发,依据科技企业实际需求,在资金、人才和税收方面进一步拓宽政策覆盖范围,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利用和自主研发能力,进而促进区域创新。

(3)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构良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信息获取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等优势,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增加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资金和人才投入,发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模范作用。技术转移中心应探索建立技术转移数据库,统计各类技术转移数据,为技术转移各主体提供充分的供需信息资源,为政府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提供参考。此外,技术转移中心应进一步强化职能,从技术咨询、成果评估、信息整合等基本服务向技术孵化延伸,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中间平台,使其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

5.2 理论贡献

本文丰富了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拓展了技术转移研究视角,将高校和企业两大技术转移主体纳入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二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贡献;另一方面,选取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的调节变量,进一步厘清了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的途径。

5.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由于缺乏衡量企业技术转移的具体指标,本研究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购买与技术引进费用之和度量企业技术转移,而企业技术转移应更多体现为企业作为技术研发主体实现的技术转移;②高校技术转移形式多样,仅用技术转让合同衡量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可能是其结果不如企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后续研究应从完善指标入手,全面考察二者差异;③高校技术转移的区域边界为省级行政区,这只是在统计数据缺乏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今后会考虑从微观层面收集整理各高校技术转移数据,尝试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空间权重矩阵,将高校技术跨省转移产生的溢出效应纳入分析之中,以更好地估计高校技术转移的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 LAN P,YOUNG 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xamined at technology component level:a case study in China[J].Technovation,1996,16(6):277-286.

[2] PHILLIPS R G.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how effective as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99-316.

[3] EATON J,KORTUM S.Trade in ideas 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40(3/4):251-278.

[4] 侯健敏,党兴华.研发合作及技术转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9):56-61.

[5] 侯鹏,刘思明.内生创新努力、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35(6):14-24.

[6] CHEUNG K Y,LIN P.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4,15(1):25-44.

[7] 李淑,夏宇.知识转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41-44.

[8] 王华,赖明勇,柒江艺.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31-142.

[9] 沈坤荣,傅元海.外资技术转移与内资经济增长质量——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5-15.

[10] 鲁钊阳,廖杉杉.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75-88.

[11] 李海波,韩爱华.技术转移、异质特征与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24):170-174.

[12] 刘和东,施建军.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9(5):770-779.

[13] 郭泉恩,孙斌栋.高校知识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区域的空间计量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4):82-92.

[14] 周末,张宇杰,刘经纬,等.高校知识溢出对本地工业企业绩效的空间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7,35(7):1054-1062.

[15] 许治,杨风.高校技术转让单因素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3):145-153.

[16] MANSFIELD E,LEE J Y.The modern university:contributor to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ipient of industrial R&D support[J].Research Policy,1996,25(7):1047-1058.

[17] 谈毅.大学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2):15-18.

[18] 李修全,玄兆辉,杨洋.从中美高校知识流动对比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点[J].中国科技论坛,2014(12):98-102.

[19] 安同良,刘伟伟,田莉娜.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转移的渠道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4):61-71.

[20] 刘建香.技术购买与公司风险投资——大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创新源的两种方式之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9):170-172.

[21] 岳鹄,张宗益.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1997-2006[J].当代经济科学,2008(6):110-116.

[22] 丛海涛,唐元虎.公司风险投资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4):73-77.

[23] KORTUM S,LERNER J.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31(4):674-692.

[24] 王小绪.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59-62.

[25] 龚雪媚,汪凌勇.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模式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3):105-110.

[26] 朱建军,陈洪转,关叶青.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与功能发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5):21-24.

[27] 丁明磊,周密.德国私营技术转移机构的营运模式及其启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的经验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21-23.

[28] 马明,薛晓达,赵国浩.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5-101.

[29] 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3):630-640.

[30] 何建坤.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1] 王崇锋.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调节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7):77-83.

[32]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52-57.

(责任编辑:陈 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