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小米公司案例的扎根分析

王金凤,于 飞,冯立杰,岳俊举

(郑州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能够丰富颠覆式创新理论研究。在文献讨论的基础上,选取小米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案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需求和产业3个方面,后发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两条路径实现颠覆式创新。在理论上,为探讨市场环境与颠覆式创新关系提供分析框架,并提出后发企业在市场环境影响下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思路。在实践上,为后发企业正确认知市场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构建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颠覆式创新;市场环境;技术创新;价值网络重构

Research on Path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Market Environment——Xiaomi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Wang Jinfeng,Yu Fei,Feng Lijie,Yue Junju

(Manage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The market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exploring the path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environment can enrich the 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this paper selects Xiaomi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case.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mpact of market environment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echnology,demand and industry.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environment,latecomer firms can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alue network reconstruction.In theory,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environment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and proposes ideas for latecomer firms to achie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environment.In practice,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for latecomer firm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o construct disruptiv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s in a targeted manner.

Key Words:Disruptive Innovation;Market Environ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Value Network Re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05-2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16IM010400,2018IM020300)

作者简介:王金凤(1963—),女,河南焦作人,博士,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于飞(1993—),男,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冯立杰(1966—),男,河南焦作人,博士、博士后,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岳俊举(1989—),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

DOI10.6049/kjjbydc.20190307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5-0001-09

0 引言

颠覆式创新通过提供与现有产品具有不同价值功能组合的产品或服务,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起步,并经由持续的产品性能改进以达到最终颠覆市场格局的目的[1]。现有颠覆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模型构建、形成机理分析、影响因素识别和实现路径探讨4个方面。其中,影响因素识别多从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两大视角剖析企业在颠覆式创新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实现路径探讨则多集中于颠覆式创新目标市场与发展路径确定以及演进策略选择[2]。但颠覆式创新的实质是一个从非主流市场向主流市场突破的过程,市场环境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颠覆式创新成败至关重要。相较于领先企业,后发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处于劣势,从而极大限制了其直接追赶的可能性[3]。因此,正确认知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从而构建实现路径,有助于后发企业实现跨越式追赶。

本研究在颠覆式创新内涵机理、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相关文献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小米公司的纵向单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总结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模型。

1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演进机理分析

如上所述,颠覆式创新是一个从低端或新市场起步,逐渐向主流市场突破的过程。颠覆式创新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在位企业多关注利润较高的主流顾客,忽视了低端市场,从而给予后发企业颠覆的机会;另一方面,后发企业在新市场中可以通过颠覆式创新提供具有新价值功能的产品,改变产品受众范围,从而将潜在顾客转化为现实顾客[4]。颠覆式创新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进入、迭代和颠覆3个阶段:首先后发企业在进入低端或新市场后,构建不同于在位企业的价值网络,并结合技术创新提供颠覆式产品[5];当稳固市场地位后,企业持续改进产品性能,由于颠覆式技术进步总是快于顾客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因而改进后的产品将会逐渐满足主流市场的顾客需求,从而使得后发企业逐步蚕食并最终颠覆在位企业的市场地位[6]

颠覆式创新属于非连续性创新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引入了价值网络这一维度分析创新的非连续性变化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不同影响[7]。同时,颠覆式创新研究从市场非连续性变化视角拓展了机会范围,即后发企业只需要利用在位企业面对市场需求非连续性变化时表现出的发展动机不对称性,推出具有不同价值功能的差异化产品以颠覆主流产品的价值基础,就能够实现对在位企业的赶超[8]。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后续研究开始从颠覆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探讨颠覆式创新的内涵机理。

1.2 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影响机理的相关研究

后发企业总是在特定情景中通过资源优化利用推进颠覆式创新,而外部环境则影响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颠覆式创新实现[9]。市场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进程。因此,探讨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产品技术、顾客需求和产业体系等方面。

首先,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会导致现有产品性能和价格提升,这种过度供给将超过部分顾客的实际需求,由此使得市场竞争基础发生改变,这是颠覆式创新产生的基础[10]。其次,后发企业必须找到能够实施颠覆式创新的技术载体,这种技术载体可能与主流市场技术存在差异,但不一定是复杂的前沿技术,而获取该技术的难度及成本将影响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11]。此外,颠覆式创新必须考虑顾客需求,因为顾客需求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12]。而且,只有市场表现出对潜在颠覆式创新的需求时后发企业才有机会实现颠覆[7]

除上述观点外,包括商业生态系统在内的产业体系能否支撑颠覆式创新模式,对其实现也具有直接影响[13]。首先,产业链以及整个产业链上其它企业的发展是后发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保障[14]。其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影响后发企业的市场定位与追赶方式[15]。由于非对称动机,在位企业通常更关注高端市场而忽视了颠覆者认为有利可图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4],如果在位企业保持较为激进的维持性创新,将有助于后发企业实施颠覆[7]。此外,后发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进行追赶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行为能够为后发企业提供更多扶持和帮助[16-17]

1.3 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相关研究

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对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Gilbert[18]总结已有研究后认为,后发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需要经历如下过程:首先创建一个非竞争性的新市场,然后新市场将快速成长并相应地减缓主流市场的增长速度,最终主流市场规模将会被新兴市场颠覆。在上述过程中,后发企业首先需要寻找能够实施颠覆式创新的市场和技术,继而通过技术交叉与融合衍生出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以迅速占领市场[19]。在市场地位巩固后,企业再将前期市场优势转化为成本和技术优势以提高竞争力,然后实现在主流市场的赶超[20]。此外,企业在开展颠覆式创新时还需要考虑恰当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时机(李平,2015)。

颠覆式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实现[21],其中,技术创新是颠覆式创新的基础,一般会经历技术起源、开发、主导和成熟等阶段[22]。颠覆式技术研发策略较多,既包括小型化、简单化和增补化等重组策略,也可使用开放式创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创新方法(徐久香等,2014)。同时,实现颠覆式创新还需要提高用户粘性、注重用户体验[13]。投入资源开发新市场、识别潜在客户并构建沟通渠道等以新兴顾客为导向的战略,将有利于企业摆脱现有客户的约束,从而实现颠覆式创新[3]。此外,企业应正确处理与投资者、公众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联盟、市场交易并购等行为是颠覆式创新各阶段的较优策略[23]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市场环境中单一要素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以及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等相关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已有研究尚未将市场环境作为整体条件探讨其对颠覆式创新进程的影响,也未探讨在这一影响下如何实现颠覆式创新的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剖析案例资料,分析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探索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选取

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寻求的是解决后发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如何构建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问题。案例研究作为管理学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对案例发生的原始情景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隐藏于案例背后的复杂理论和细节。同时,考虑到本文探索的问题涉及市场环境与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等因素,对案例完整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故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此外,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从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中逐步提炼出观点并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弥补常规定性研究方法缺少规范操作步骤、理论形成过程难以追溯检验,以及研究结论说服力不足等缺点[24]。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单案例扎根研究方案,力求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过程严谨,从而得到具有较强逻辑性和较高可信度的研究结果。

2.2 案例对象与背景介绍

基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本文制定以下案例选择标准:①案例对象属于中国企业,所在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且案例对象具有代表性,其成功模式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推广复制的现实价值;②案例对象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了快速增长,并改变了市场格局;③案例对象的公开资料较多且容易获取,从而能够得到可靠翔实的一手资料。遵循以上标准,本文选择智能手机行业的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从“大哥大”到诺基亚,再到苹果手机开启智能机时代颠覆了功能机,手机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最具颠覆性的行业。小米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由中国互联网代表人物雷军于2010年3月创立。小米公司崛起于强敌环伺的背景下,外有苹果、三星等巨头占领市场和技术制高点,内有联想、华为和中兴等国产手机群雄争霸。从发展历程看,2011年小米公司第一部智能手机M1创下了5分钟30万台的销售记录,后续系列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在成立的第四年便荣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2015年初,小米公司年度旗舰手机小米NOTE在设计和工艺方面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标志着小米公司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此后,小米公司保持高速发展,到2018年已成为全球手机销量第四大厂商,并于同年7月成功上市,市值超过4 200亿元人民币,成为科技巨头企业。小米公司的发展历程属于典型颠覆式创新,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小米公司与外界互动频繁,有利于收集丰富的二手资料。而且,小米手机作为中国知名手机厂商,本研究团队可以较为容易地联系小米公司人员和小米手机用户,从而得到真实可靠的直接资料。

2.3 资料采集与分析策略

2.3.1 资料采集

为了提高案例研究信度和效度,本文采取三角测量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档资料进行数据收集[25]

本研究对文档资料的收集包括: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期刊和CNKI网站中以“小米”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甄选;②在权威网站上发表的有关小米公司的主要文章,来源包括官方媒体、行业或专题材料等;③外界出版的有关小米公司的书籍或杂志,如《小米之道》和《经济时报杂志》等;④小米公司的互动资料,来源包括小米公司网站、公众号、社区论坛、公司高层微博和媒体采访报道等;⑤商业和行业参考资料,如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等。

本研究对一手资料的收集包括:①课题组通过小米社区官方论坛等途径向小米员工和小米粉丝发放问卷并进行深度访谈;②课题组通过在小米工作的员工对小米工作流程进行观察记录;③实地调研位于郑州的富士康科技园和河南省通信行业协会。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内多人是小米手机的忠实拥趸,对小米手机的发展历程和使用体验有着直接感受。

2.3.2 分析策略

为了探究小米公司在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颠覆式创新,本研究按照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挖掘资料范畴,识别范畴性质及范畴之间的关系。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一方面,使用定性研究软件NVIVO 8.0辅助完成数据编码工作;另一方面,由两位研究人员同时对相同数据进行独立编码,将所得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并在第三位研究人员的审阅下加以修正。

3 数据分析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解析、提炼并将其概念化和范畴化。具体编码过程为:首先,解析并提炼所得数据,标注本文主题相关内容,抽象出104个概念。然后,对概念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出58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初始范畴(杜晓君等,2015)。表1为开放式编码示例。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典型引用初始范畴经过多年发展,智能手机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从开源的Android系统到处理器、屏幕、电池、内存,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技术和零件,因此在2010年出现大量国产手机(河南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技术获取难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从2007年的1 400万台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3 000万台,并且仍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艾媒咨询《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潜在需求空间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各供应商都加大了生产力度,仅郑州航空港的富士康科技园在2011年入住员工总数就达到了13万人,以确保能够满足手机厂商的需要(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经理)产业资源储备............2008年谷歌发布安卓,当时iPhone手机已经上市了很受欢迎,但是价格昂贵而且系统封闭……安卓完全开源免费,成为做智能手机的首选(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可行性导向迭代开发具有极大的容错机制,如果你一上来就面对所有的用户,就让你不敢创新,因为创新如果犯错,代价太大了。通过3个版本的迭代,可以极大地降低犯错几率(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洪峰)快速迭代战略在设计一个新功能的过程中,我们工程师和客户的沟通很密切,通过多种平台反复讨论细节,直到彼此完全理解这个新功能的要点(MIUI开发工程师,孙鹏)用户参与式协同创新......不搞“机海战术”,从成立至今4年半的时间里只做6款手机,其它产品也是类似策略,只做一两款最好的(小米联合创始人,洪峰)极致、专注上大学的第一部手机就是小米1,之后经常在论坛和QQ群里与米友们一起讨论新功能,感觉小米不仅仅是一个手机,更多的像是朋友一样,所以经常会向身边人推荐小米的产品(小米手机发烧友,李辉)粉丝文化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小米手机的生态链,使这些设备都能够很轻松地连接到小米手机上。有一天大家用小米手机,可能你的所有设备不知不觉都跟小米连上,无形之中,小米手机的价值就提高了,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手机了(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生态链建设............

3.2 轴心式编码

轴心式编码是指发现和分析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采取“条件—行动/互动—结果”的编码范式[26],探寻若干个初始范畴之间的联系。其中,条件是指某现象发生的情境,行动/互动是指研究对象在该情境下作出的反应,结果是指行动/互动所导致的实际后果。例如,开放式编码形成的产品技术储备和技术获取难度等初始范畴,可以在范式模型下整合为一条轴线:企业实施颠覆式创新需要推出相应产品,市场中现有技术应足以生产该产品,而且企业必须能够获取所需技术。因此,可以将上述个范畴归为一个主范畴——技术条件,作为解释该主范畴的副范畴。

此外,通过对已有范畴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进行二次编码并根据以上思路对范畴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直至初始范畴达到饱和。例如,将极致、专注等初始范畴纳入生产模式创新副范畴中,将粉丝文化这一初始范畴纳入客户关系优化副范畴中等。最终58个初始范畴形成了36个副范畴并归纳到10个主范畴中,名称及示例见表2。

表2 轴心式编码结果

副范畴主范畴产品技术储备、技术获取难度、技术发展前景技术条件潜在需求空间、市场分层情况、顾客产品接受度、需求偏好动态性需求条件产业体系、竞争对手、政策环境产业条件需求导向、组织资源导向、可行性导向技术识别购买引进、结盟合作、投资并购、简化模仿及重组整合技术获取技术持续积累、用户参与式协同创新、快速迭代战略技术迭代市场需求识别、价值理念创新、产业定位认知、发展策略创新价值主张创新开发新价值功能、组织结构改革、生产模式创新、产品及服务创新价值创造重构渠道网络建设、营运模式创新、客户关系优化、产品价值提升价值传递优化收益模式创新、先行者优势确立、竞争壁垒构建、市场格局颠覆价值获取改进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找到核心范畴并与其它范畴进行系统化联系,最终确定概念并构建理论框架。在研究前或研究中不能主观地选择核心范畴,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和标准。抽象出的核心范畴应能统领其它范畴,使各范畴间具有更全面、清晰的逻辑关系,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范畴及关系能简洁、准确地解释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27]。经过分析,本研究发现,所有范畴可以分为市场环境、技术创新、价值网络重构三大类。研究发现,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分别代表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不同影响要素,在理论上一致,故可以将其归入市场环境范畴。该范畴的内涵是:颠覆式创新实现过程受市场环境中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影响。技术识别、技术获取和技术迭代可赋予核心范畴技术创新;价值主张创新、价值创造重构、价值传递优化和价值获取改进可归为核心范畴价值网络重构。在梳理范畴间的关系和逻辑后,能够发现如下故事线:小米公司颠覆式创新实现受市场环境中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小米公司开展了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以实现颠覆式创新。为突出核心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归纳了数据编码过程和结果,如图1所示。以上研究结果来自具体案例资料,且与案例实际情景密不可分,后续将结合具体故事线片段与案例资料对上述构念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

图1 编码过程与结果

资料来源:根据访谈材料整理绘制

4 研究发现与概念模型

在对案例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得到两类主要发现:一是总结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二是提炼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并构建理论模型。

4.1 市场环境影响机理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编码分析进一步发现,市场环境作为核心范畴包括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3个主范畴。它们在企业颠覆式创新的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影响,是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外部决定因素。

4.1.1 技术条件影响

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首先需要找到能够实施颠覆的技术载体,现有技术储备应能满足这种需要,且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现有性能超过顾客实际需求是颠覆式创新产生的前提[11,28]。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获取难度和所耗资源将影响产品成本与技术效用[11]。此外,技术快速迭代可以弱化在位企业的已有技术优势,从而为后发企业提供更多颠覆机会。因此,在技术条件方面,本研究最终确定产品技术储备、技术获取难度和技术发展前景3个副范畴。小米公司在进入市场时,智能手机中央处理器(CPU)、电容屏幕、Android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发展较为成熟,技术储备完善。各硬件供应商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会加大扶持力度或提供便利,从而降低了该公司技术获取难度。在颠覆式创新迭代阶段,多核芯片、人工智能、移动应用软件等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创新空间广阔,从而给予小米公司赶超机会。

4.1.2 需求条件影响

只有当市场存在需求空间时企业才能够开展颠覆式创新[7],且由于颠覆式创新要求从低端或新市场起步,因此,市场细分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后发企业选择目标市场。进入市场后,企业需要不断满足顾客需要,当产品同质化严重、转换成本较低时,后发企业便容易通过颠覆式创新吸引顾客。随着颠覆式创新不断演进,主流顾客对颠覆式产品的接受度将制约企业后续对主流市场的开拓。由于后发企业是在已有认知环境下进行创新,因而还会面对新商业模式合法性问题[29]。因此,在需求条件方面,本研究最终确定潜在需求空间、市场分层情况、顾客产品接受度和需求偏好动态性4个副范畴。小米公司在开展颠覆式创新时,中国智能手机销量4 200万台并持续增长,但是手机质量良莠不齐,高端产品定价较高,且大量低廉、劣质的国产山寨机充斥低端市场,市场潜在需求空间较大。此外,智能手机市场上千元以下产品占比达到64%,拍照手机和音乐手机等都曾是热销产品,市场细分程度较高且顾客需求偏好呈现动态性趋势。因此,小米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吸引顾客以积累优势。但是,顾客对国产品牌的固有印象不佳导致产品接受度较低,会阻碍小米公司在颠覆式创新后期对主流市场的开拓。

4.1.3 产业条件影响

颠覆式创新实现的基础在于产业资源储备完善,同时产业链上其它企业的发展程度将制约企业颠覆式创新进程[14]。由于后发企业前期通常难以与在位企业正面竞争,因此,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会对后发企业颠覆式创新产生重要影响[15]。此外,后发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施追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在帮扶后发企业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6]。因此,在产业条件方面,本研究最终确定产业体系、竞争对手和政策环境3个副范畴。

小米公司在进入市场时,产业内有夏普、LG、鸿海等大型硬件厂商,同时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大众化媒体和网络购物兴起。显然,智能手机的产业资源储备完善、产业体系成熟,这是小米推出颠覆式产品的基础。此时,中国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以三星、苹果等外资品牌为主,技术优势明显,而在低端市场则充斥大量劣质国产手机品牌,激烈的竞争环境影响小米公司的市场发展策略。此外,政府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了智能手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保障,完善的政策环境为小米公司实现颠覆式创新提供了支持。

4.2 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

颠覆式创新要求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5],其中商业模式尚未有较明确的概念,多定义为以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为核心的价值网络框架[30]。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引申为价值网络重构,即颠覆式创新可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实现[21]。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小米公司在市场环境下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两条路径:技术创新路径和价值网络重构路径。其中,技术创新主要受技术条件的影响,价值网络重构主要受到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影响。

4.2.1 技术创新路径

小米公司在技术条件的影响下,通过技术识别、技术获取和技术迭代实现颠覆式产品创新,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创新路径

(1)技术识别。针对具有潜力颠覆现有市场或创造全新市场的技术展开研发活动是推动颠覆式创新的有效策略,因此,企业首先应识别颠覆式技术。技术条件中的产品技术储备、技术获取难度和技术发展前景决定后发企业技术识别应遵循3个导向:一是该技术或产品能够满足顾客潜在需求;二是企业基于可支配资源能够获取该技术;三是该技术在现有产业体系内可实现,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小米公司第一代颠覆式产品MIUI系统及小米1手机满足了顾客对低端高性价比手机的需求,成熟的产业储备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小米手机技术可行性奠定了基础。此外,由互联网及高科技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组成的创始团队所拥有的专业背景和组织资源,使小米公司能够获取相关技术。

(2)技术获取。鉴于可支配资源较少,后发企业受产品技术储备和技术获取难度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9],可采取以下途径获取产品所需技术:购买引进、结盟合作[23]、投资并购以及对现有技术简化模仿和重组整合。小米手机的核心元器件均采购自业内一流供应商并交由顶级代工商富士康和英华达负责生产制造。加入谷歌公司的安卓开放平台为其在破解手机操作系统专利壁垒方面提供了帮助,小米公司通过一系列投资活动加快了专利资源获取及储备进程,在Android平台的基础上重组优化开发出MIUI系统。

(3)技术迭代。颠覆式创新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为提高产品性能以吸引主流顾客,后发企业必须坚持技术迭代。由于主流顾客对产品性能要求较高且核心技术多由国外厂商把控,因而小米公司始终坚持内部创新和技术持续积累以开拓技术创新空间。2018年,小米公司研发投入达58亿元,位居国内手机厂商前列。此外,随着智能手机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依靠内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显然难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31]。小米公司重视顾客价值创造能力,通过用户参与式协同创新鼓励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和研发。基于用户群体,小米公司制定了每日研发、每周评测、全面推广的快速迭代策略,在产品稳定升级的同时不仅确保自身紧随顾客需求偏好的动态发展,还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和用户粘度。

4.2.2 价值网络重构路径

技术创新是创造颠覆式产品的基础,但实现颠覆式创新还需要企业进行价值网络重构[21]。价值网络重构是一个基于产业生态系统开展价值创造,经由商业模式进行价值传递,再凭借市场轨道达到价值实现的过程[32],其中涉及价值主张、价值链和利润保护机制等要素[33]。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下小米公司价值网络重构路径为:一方面,提出颠覆式创新价值理念,指导开发产品的新价值功能以优化客户关系;另一方面,推动产业价值链向柔性价值网络演变[34],重构产品实现流程,最终提升产品价值,从而颠覆市场格局。价值网络重构主要包括4个阶段:价值主张创新、价值创造重构、价值传递优化和价值获取改进,如图3所示。

图3 价值网络重构路径

(1)价值主张创新。颠覆式创新在起步阶段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35],因此,后发企业既要正确识别市场需求,提出新的价值理念并满足顾客需要,还要正确认知产业定位以制定发展策略。具有颠覆式创新性质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策略既是后发企业实现赶超的基础,也是颠覆式创新企业区别于一般新创企业的标识。

一方面,在识别市场需求后小米公司提出以下新价值理念:①发烧友导向。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分层清晰,而低端市场有较多需求强烈且容易接受新产品的发烧友,小米公司将其定位为初始用户;②产品质量。为满足低端市场的潜在客户需求,解决主流顾客对国产品牌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小米公司从创业之初便重视产品质量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这也是小米公司生态圈战略的基础。另一方面,小米公司认知产业定位后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策略:①互联网战略。鉴于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为避免在传统渠道上与在位企业碰撞,小米公司顺势采取“互联网+”的创新战略[36],主要包括用户参与式协同创新的网络研发模式和在线购买的网络营销模式;②产品效率。成熟的产业体系使小米公司能通过整体战略创新缩减环节以降低渠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实现精准打击,从而实现逆势增长。

(2)价值创造重构。价值创造重构是颠覆式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后发企业开始主动利用市场环境整合产业内外部资源,继而改革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以支持新价值功能开发,从而实现产品及服务创新。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成熟的产业体系,为贯彻互联网与产品效率的发展策略,小米公司首先通过取消KPI(考核指标)、扁平化管理和缩减会议改革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小米公司通过创新生产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声誉,具体方法:一是极致专注地将有限资源投入每款产品中,注重细节以做出优秀的产品;二是基于成熟的产业体系整合供应链资源,采用轻资产、按需定制的柔性生产模式,借助“零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在价值理念指导下,鉴于智能手机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和顾客认可度较低等现象,小米公司开发出产品性价比和用户参与两个价值功能。为提高产品性价比,小米公司通过结盟合作、互联网营销等手段降低成本,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提高产品性能。用户参与的本质是一种在互联网基础上将顾客代入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无缝开放式创新[37],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开发和改进,影响产品发展方向,使其产生主人翁意识。在组织架构、生产模式重构的基础上,结合新价值功能,小米公司推出了满足顾客需要的颠覆式产品及服务。

(3)价值传递优化。颠覆式创新要求企业在进入市场后持续提高产品价值以吸引主流顾客。因此,价值传递优化就是在价值创造重构的基础上整合物流、销售等产业渠道,创新营运模式,结合客户关系优化以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在此阶段,后发企业开始改变固有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与顾客快速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节约资源,推动低成本的颠覆式创新[27,30]。依托愈发成熟的网络购物环境,小米公司构建了以饥饿营销为核心的新型营销模式,同时在物流渠道方面只负责关键环节并将其它部分外包出去,由此兼备了服务质量控制的主动性和规模成长弹性。基于渠道网络建设,小米公司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以创新营运模式,即运用期货战略、零库存管理等管理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作效率,并实施战略协作构建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包括智能硬件生态链、内容产业生态链等的小米生态圈。另一方面,小米公司通过线上社区、线下活动结合方式培育粉丝文化,重视顾客产品体验,借助网络宣传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解决了高端顾客认可度较低的问题,优化了客户关系。小米手机产品价值通过营运模式创新和客户关系优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实现价值获取奠定了基础。

(4)价值获取改进。价值获取是评定整个价值网络重构是否可行的重要标准,在此阶段后发企业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者转变为主导者。小米公司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收益模式,确立了先行者优势并构建起竞争壁垒,最终改变了市场格局。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智能手机利润微薄,因而小米公司不仅销售手机,还销售毛利较高的配件、收费应用和增值服务等获取收益,并通过轻资产生产模式、网络营销等方式降低成本。在良好的收益模式和出色的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小米公司作为第一家优秀的互联网手机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总计15.47亿美元的融资不仅助力企业发展,更有力支持其布局技术研发、品牌宣传和投资并购。在先行者优势下,小米公司构建了竞争壁垒:一是技术壁垒,通过持续研发已拥有超过14 000件专利,并投资控股多家科技企业;二是品牌壁垒,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产生了品牌保护效应,使顾客形成转换成本;三是生态圈壁垒,通过资产先占形成的小米手机生态圈是保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也是狙击后来者的有力武器。

经由一系列技术创新和价值重构活动,小米公司推出颠覆式产品,从低端市场起步逐渐吸引主流顾客,从最初深受市场环境影响到成为市场环境的主导者,最终实现颠覆式创新。目前,小米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手机厂商,市值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其首创的高性价比手机和智能产品生态链已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新标杆。

5 结语

5.1 结论

本文基于小米公司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及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

(1)市场环境由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3个主范畴构成,它们在颠覆式创新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是后发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的外部决定因素。

(2)颠覆式创新在市场环境影响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获取颠覆式产品所需技术,主要包括技术识别、技术获取和技术迭代3个阶段;价值网络重构的目的是基于产业体系创造具有颠覆式理念的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最终改变市场格局,主要包括价值主张创新、价值创造重构、价值传递优化和价值获取改进4个阶段。

5.2 理论贡献

(1)丰富了颠覆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已有研究多从单一要素分析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和对案例资料编码将诸多影响因素纳入市场环境这一核心范畴,并通过技术条件、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3个主范畴指出其在颠覆式创新各阶段所产生的影响。

(2)现有文献提供了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思路方法,但尚未考虑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进程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颠覆式创新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相结合实现。其中,技术创新是创造颠覆式创新产品的基础,受技术条件的影响较大;价值网络重构是企业从市场环境影响者向主导者突破的关键,受需求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影响较大。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中,各阶段针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可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而构建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模型。

5.3 管理启示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后发企业实现赶超,还是在位企业保持市场优势,都需要适应与利用市场环境。颠覆式创新作为后发企业实现赶超的重要理论工具,更是深受市场环境中各要素条件的影响。就智能手机行业而言,一方面,芯片等核心技术尚处于西方企业的垄断中,另一方面,5G等新技术正在快速进步。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更应正确认知并利用市场环境以实现后进赶超。对于运用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后发企业而言,具体管理如下启示:

(1)后发企业不能盲目开拓市场,首先要分析目标行业的市场环境是否适合自身实施颠覆式创新。

(2)确定目标市场后要正确分析市场环境中各要素条件,继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路径以实现颠覆式创新。

(3)在颠覆式创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随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小米公司为例,互联网销售是其前期成功的重要法宝,但随着消费者对线下营销及服务的重视,小米公司曾一度陷入僵局,幸而及时改变规划充分布局线下市场才迎来新的增长点。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本文遵循了严格的扎根分析方法,但是所得结论能否运用于其它行业尚有待验证。未来研究有必要扩大样本规模,一方面需要提出各行业的特色路径,另一方面应提炼优化理论模型,提升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CHRISTENSEN C M, RAYNOR M, MCDONALD R.What is disruptive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5, 93(12):44-53.

[2] 林春培, 黄海媚, 吴东儒.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破坏性创新研究学术群类与脉络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8):68-81.

[3] GOVINDARAJAN V, KOPALLE P K, DANNEELS E.The effectsof mainstream and emerging customer orientations on radical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s1):121-132.

[4] CHRISTENSEN C M, RAYNOR M E.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J].Publishers Weekly, 2003, 46(5):61-61.

[5] HWANG J, CHRISTENSEN C M.Disruptive innovationin health care delivery:a framework for business-model innovation[J].Health Affairs, 2008, 27(5):13-29.

[6] CHRISTENSEN C M.The ongoing processof building a theory of disrup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39-55.

[7] KLENNER P, HÜSIG S, DOWLING M.Ex-ante evaluationof disruptive susceptibility in established value networks—when are markets ready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 2013, 42(4):914-927.

[8] GOBBLE M M.Define disruptive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59(4):66-71.

[9] III C A O, TUSHMAN M L.Ambidexterityas a dynamic capability: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7, 28:185-206.

[10] 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to fail[M].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6.

[11] GANGULY A, NILCHIANI R, FARR J V.Defininga set of metric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disruptiveness of a technology[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22(1):34-44.

[12] GRIGORIOU K, ROTHAERMEL F T.Organizingfor knowledge generation :internal knowledge networks and 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2):395-414.

[13] 郭萍, 徐飞.免费软件的盈利模式与破坏性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 2015(9):154-160.

[14] 朱瑞博, 刘志阳, 刘芸.架构创新、生态位优化与后发企业的跨越式赶超——基于比亚迪、联发科、华为、振华重工创新实践的理论探索[J].管理世界, 2011(7):69-97.

[15] RIGBY D K, CHRISTENSEN C M, JOHNSON M.Foundationsfor growth:how to identify and build disruptive new businesse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 43(3):22-31.

[16] YI R, HANG C C, WANG Y M.Government's role i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mergence: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bike in China[J].Technovation, 2014, 34(12):785-796.

[17] 冯灵, 余翔.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J].科研管理, 2015, 36(10):77-84.

[18] GILBERT C.The disruption opportunit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4(4):27-32.

[19] 田红云,陈继祥.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9):93-98.

[20] 臧树伟, 胡左浩.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时机选择[J].科学学研究, 2017, 35(3):438-446.

[21] 程鹏,柳卸林,李洋,等.本土需求情景下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研究[J].管理科学, 2018, 31(2):33-44.

[22] 史丽萍, 唐书林, 苑婧婷.组织记忆对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5):85-89.

[23] QUÉLIN B V.Innovation, new marketand governance choices of entry:the internet brokerage market case[J].Industry & Innovation, 2006, 13(2):173-187.

[24] GLIGOR D M, ESMARK C L, GÖLGECI I.Buil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ory: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6, 47(1):93-111.

[25] JANTUNEN S, GAUSE D C.Us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for exploring software product management challenges[J].Journal Of Systems & Software, 2014, 95(9):32-51.

[26] CORBIN J M, STRAUSS A.Grounded theory research:procedures, 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J].Qualitative Sociology, 1990, 19(6):418-427.

[27] 宁烨, 刘南荻, 王姗姗.跨文化情景下组织试错学习机理研究[J].管理科学, 2016, 29(2):29-41.

[28] HÜSIG S, HIPP C, DOWLING M.Analysing disruptive potential:the case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anies[J].R & D Management, 2010, 35(1):17-35.

[29] ALDRICH H E, FIOL C M.Fools rush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4):645-670.

[30] 郭海, 沈睿.如何将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及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 V34(3):70-83.

[31] ERIC K CLEMONS, NEHAL MADHANI.Regulationof digital businesses with natural monopolies or third-party payment business models:antitrust lessons from the analysis of Googl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27(3):43-80.

[32] 黄海霞,张治河.破坏性创新与新兴技术产品商业化——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15(02):37-42.

[33] YU D, HANG C C.Creating candidate technologies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a case study approach[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 2008:65-70.

[34] 杨学成, 陶晓波.从实体价值链、价值矩阵到柔性价值网——以小米公司的社会化价值共创为例[J].管理评论, 2015, 27(7):232-240.

[35] NOKE H, PERRONS R K, HUGHES M.Strategic dalliancesas an enabler for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slow clockspeed industries:evidence from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J].R & D Management, 2010, 38(2):129-139.

[36] 刘建刚, 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88-94.

[37] 董洁林, 陈娟.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创新模式[J].科研管理, 2014, 35(12):76-84.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