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合法性: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前沿分析

王建国1,孙佳敏1,长 青1,2,张 璐1,3

(1.内蒙古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3.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 )

摘 要:组织合法性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依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2017年已有文献,绘制组织合法性引文聚类图、关键词演化趋势图及最近180天高频关键词分布图,对微观层面组织合法性引文关系、热点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在微观层面组织合法性研究中,以企业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②在组织合法性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市场划分理论等是最新凸显的研究视角;③组织合法性战略及组织合法性获取仍是该研究阶段热点,其中组织合法性双刃性研究是最新凸显的议题。

关键词:组织合法性;CiteSpaceⅤ;企业组织;研究热点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Theoretical Researchand Frontier Dynamic Analysis

Wang Jianguo1,Sun Jiamin1,Chang Qing1,2,Zhang Lu1,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 010051,China; 2.School of Accounting,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3.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academic circles.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2008-2017 existing literature,draw the organization legality citation clustering map,keyword evolution trend map and the latest 180 days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distribution map,the organization legality citat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nd hot topics.The study found that:Firstly,i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more focused on organizational entities,with the most prominent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econdly,i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the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arket division theory,etc.It is the latest outstanding research perspective.Third,the legality strateg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re still the hotspots of this research stage.The research on rhetorical strategy research,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 and status on the legality acquisition are continuously concerned.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CiteSpaceⅤ;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Research Focus

收稿日期:2019-06-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62027);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LH07006;2018MS07012);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项目(NJYT-19-B17)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3-),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孙佳敏(1994-),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长青(196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张璐(1985-),男,山东德州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本文通讯作者:张璐。

DOI10.6049/kjjbydc.2019030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2-0153-08

0 引言

组织合法性是组织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学科交叉的加强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正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研究中。此后,学者们就该领域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在新经营环境中,企业不仅会遭遇竞争对手的打压,还面临着消费者、政府等接受者的排斥。因此,在互联网情境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托其便利开辟并占领新市场、积极获取组织合法性有利于企业适应新经营环境。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在组织合法性研究上更多集中于解决我国本土企业“走出去”问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面临诸多组织合法性问题,如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行业在国际化经营模式上复制多于创新,忽略了东道国本身的法律与政策,缺乏对原有市场的认识[1],致使其跨国经营以失败而告终;以本土化策略[2-3]取胜的华为近日在美国市场发展也屡屡受挫。因此,组织合法性作为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

随着商业的繁荣,学术界对微观层面组织合法性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在过去10年虽然开展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形成了大量专著及文献成果,但仍缺乏综述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引入文献计量学中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运用科研趋势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及热点主题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研究国际范围内组织合法性科研成果分布趋势,呈现国际2008-2017年组织合法性研究图景,旨在为后续组织合法性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 (包括SSCI,SCI-expanded,A&HCI),该数据库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出版,其涵盖了组织合法性研究论文国际主流学术期刊。本文检索格式设置为“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OR “Legitimacy”,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论文时间跨度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仅为微观层面组织合法性研究演进,检索共得到1 381篇文献。为减少不必要的聚类数量并保证可视化效果,本文对文献进行二次筛选,仅保留Web of Science类别中的管理、商业、经济、运筹学等相关文献,得到子样本数量为933个。

本研究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以探寻组织合法性理论发展轨迹及相关逻辑关联。为系统、全面分析组织合法性相关文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研究。与传统文献综述相比,该方法的优势在于:①按照不同主题分类,如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高引文献等,对数据池文献进行分析,结论明确;②借助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分析表或可视化图形式清晰展现。

2 相关领域科研发展统计分析

2.1 组织合法性研究演进与发文统计概述

组织合法性最早由Weber[4]引入社会学研究。在Weber之后,Parsons[5]认为组织合法性的焦点不只是权力系统,还包括组织价值观与社会情境价值观的一致性。20世纪70年代末,新制度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组织合法性概念,并将相关研究范围拓展至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管理学领域。经过学者们不断丰富细化,目前普遍认可的是Suchman[6]给出的定义:一个社会组织在特定社会建构中,其规范、价值、信仰及行为是合理而合法的。也即,组织被特定受众认可或支持时,则认为该组织具有组织合法性,反之则不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组织合法性研究逐渐呈现两种视角:战略视角与制度视角。其中,制度主义将组织合法性视为一种集体意识或认知[7],即组织环境对组织形式及行动符合社会观念的准则与规范[6],企业可通过服从、适应、选择或控制社会规制、规范和认知等手段获取合法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压力[8-9]。战略学派认为组织合法性是管理者控制的资源之一[10-11],企业可凭借该种资源投入获取组织发展所需的其它资源,组织合法性资源可通过适应、选择、控制等不同战略而取得[11],进而促进企业汲取所需资金、技术、市场等[12]

组织合法性研究从诞生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而文献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某学科领域科研发展水平及热点趋势演进均可通过文献研究得到一定程度反映。从2008-2017年文献发表量时间分布情况看,该阶段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发展比较平稳,全球共发表993篇文献,这些文献分散在662份学术期刊上,引用文献总数达到1 270篇。2008-2011 年,研究成果增长较快;2011 年达到较高点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并且在2011-2014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2014-2017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在 2017 年达到最高值。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企业组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再次引起学术界热议,其文献发表数量在2014年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达到峰值(见图1)。

图1 2008-2017年各主要国家每年发文趋势

2.2 科研力量分布情况统计

文献发表量地域差距反映了各国或地区的科研进程,分析研究机构发文情况有助于厘清某学科领域内具有主要贡献的机构。国际组织合法性研究发文量突出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以及大洋洲等发达国家较为集中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北美洲是全球组织合法性研究最突出地区。美国发表量居全球第一,共发文364篇,占全球总发文量的34%,成为北美地区乃至全球组织合法性研究的先锋。其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是主要研究阵地;此外,密歇根大学(Univ Michiga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以及华盛顿大学(Univ Washington)在组织合法性研究方面均具有突出贡献。除美国外,加拿大的研究地位也十分重要,其总发文量高达107篇,文献产量仅次于美国与英国,居全球第三位,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是阿尔伯特大学(Univ Alberta)。

(2)欧洲地区对该领域研究具有推动作用的国家相比其它地区更多,代表性国家有英国、荷兰、法国、德国、芬兰等,这些国家发文量极差较小,分布均匀。英国是该地区组织合法性研究最丰富的国家,其总发文量为166篇,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总发文量的13%;此外,荷兰(56篇)、法国(56篇)、德国(37篇)等国家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欧洲各国对组织合法性的研究比较分散,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大学(Univ Cambridge)、巴斯大学(Univ Bath)、诺丁汉大学(Univ Nottingham)、曼彻斯特大学(Univ Manchester)分别是欧洲发文量居前5位的机构,代表该区域为组织合法性主要科研力量。

(3)大洋洲组织合法性研究国家分布比较集中,代表性国家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澳大利亚以65篇居全球总发文量第四位;新西兰共发文20篇,居全球第十六位,主要研究机构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与昆士兰大学(Univ Queensland)。

(4)亚洲地区仅有中国(54篇)、印度(6篇)及韩国(2篇)致力于组织合法性研究。其中,中国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当前,中国仍然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本土企业急需进入国际市场,近10年学界与商界均对组织合法性保持高度关注,以54篇发文量居全球第7位,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为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

3 研究脉络分析

在组织合法性文献分析中,该领域内影响较大的作者和机构是统计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研究对象,分析具体文献的学术贡献及议题分布需借助引文分析。为探索10年来组织合法性研究的理论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本文以CiteSpaceⅤ为绘制工具对组织合法性研究文献进行共被引文献可视化分析,旨在归纳总结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

3.1 高被引文献梳理

表1列出了组织合法性高被引文献排序,从中可见,这些文献多集中在2007-2012年,这一阶段是组织合法性研究发展的黄金期。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Bitektine [13]于2011年发表的《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judgments of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legitimacy reputation and status》,该研究认为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声誉和地位都是判断社会组织形式的要素,它们拓展了社会评价者视角。作者通过分析社会判断条件下有限理性对认知和社会的影响机理,对组织合法性演化进行了梳理,被其他学者广泛认可并引用。

被引频次居第二位的文献是由Suddaby 与Greenwood [14]合著的《Rhetorical Strategies of Legitimacy》,该文献论述了修辞策略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1997年五大会计师事务之一收购法律公司的案例作为对比,探讨了新组织形式支持者和反对者话语博弈对组织合法性的影响。该文献在组织合法性研究方面被引74次,起到了奠基作用。

被引次数居第三位的文献是由Greenwood 等[15]合著的《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该文献分析了当组织面对多个互不相容的制度逻辑时其制度的复杂程度。作者通过组织层次结构及过程折射出多元组织逻辑,研究组织内部制度逻辑演化路径并解释组织如何应对复杂性。该文献多被引用于企业组织合法化战略研究领域,是近10年组织合法性研究的基础性文献。

3.2 引文聚类分布

本文对组织合法性引文网络展开分析,通过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引文聚类与聚类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梳理组织合法性研究发展过程。设置Time Slicing为2008-2018年,Year per slice = 1,引文网络主要聚类概况如表1所示。依据CiteSpace中聚类标签的潜语义索引算法(LSI)、对数似然率算法(LLR)及互信息算法(MI)进行聚类。由聚类结果图1可以看出,LLR产生的聚类标签更加契合研究实际,因此仅对对数似然率算法(LLR)下的聚类情况进行分析,表2汇总了基于对数似然率算法(LLR)的聚类情况。

数据集包含933篇文献,基于对数似然率算法生成引文聚类分布图,如图2所示,共产生321个节点、1 066条连接及10个聚类。其中,以节点大小对引用率进行描述,节点小表示该文献被引频次低,反之则表示被引频次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共引关系,以图1时间轴所示颜色表示节点和连线年份,其中时间轴右侧代表2008年,左侧代表2017年。整个知识图谱揭示了组织合法性研究聚类知识结构及热点主题时空演进情况。由聚类分析图可知,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ty)、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制度工作(institutional work)、跨国公司子公司(mncs subsidiaries)为规模最大的5个聚类。

表1 高被引文献

被引频次 作者文献名称83Bitektine A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judgments of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legitimacy,reputation,and status [13]74Suddaby RRhetorical strategies of legitimacy[14]58Greenwood R等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15]45Deephouse DL等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16]43Pache ACWhen worlds collide: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onflicting lnstitutional demands[17]43Navis C等How new market categories emerge:temporal dynamics of legitimacy,identity,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atellite ra-dio,1990-2005[18]34Tost LPAn integrative model of legitimacy judgments [19]32Kostova T等Institution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critique and new directions [20]32Lounsbury MA tale of two cities:Competing logics and practice vari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izing of mutual funds[21]32Eisenhardt KM等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22]

(1)聚类0 organizational identity平均发表年为2004年,包含的文献成员数量为58,是规模最大的聚类。该聚类研究核心为组织认同,即组织实体内外部认同获取途径及绩效过程,主要集中在组织合法性为企业带来的红利效应。抽象的组织认同通过塑造组织文化[23]、组织声誉及组织内外部对其的预期形象等方面体现组织合法性[24],组织文化是领导者对其形象塑造的抽象体现,其作用在于影响组织内外部成员感知能力;愿景解释与组织文化相互作用影响机构声明的变化,同时还影响对组织身份的共同理解[25]。组织认同即为组织合法性外部构建,其既来源于组织谈判能力,又来源于组织对契约的履行能力[26];另外,组织实体本身受制度、市场等环境的影响,其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影响其它组织实体对其的认可程度[25]。依据该聚类引文可知,基于组织认同视角的研究集中于声誉、文化、形象等非具象资源对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影响以及组织能力为获取组织合法性带来的优势等方面。该聚类成员数量虽然很大,但其平均被引频次低于5,因此该方向研究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聚类3 institutional work平均发表年为2009年,包含的文献成员数量为53,是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聚类。该聚类主要研究组织合法性战略制定及企业组织合法性获取问题,包括组织审判、社会政治合法性等由社会学方向衍生视角在微观层面上的体现。组织合法性策略研究一直是跨国公司、新创企业生存与拓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就跨国公司与新创企业等盈利性组织而言,其制度环境多维且多样,由此限制了新制度主义对组织合法性研究的实用程度,进而更趋向于采用以资源定性为研究基础[27],这就意味着要获取这一资源需要展开特定的组织行动。修辞策略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组织合法性获取战略,即通过“讲故事”、话语修辞等方式深入挖掘专业化组织中的制度矛盾,并通过管理者认知抓住情景变迁以实现修辞创新[21],进而实现制度变迁匹配,获取组织合法性[14]。此外,并购过程中组织合法性与组织行动存在因果关系,消极组织合法性策略存在一定的政治制度风险,不利于企业国家层面议价能力的形成,而修辞策略则可以弥补消极组织合法性战略带来的竞争弱势[28]。组织声誉及地位是组织合法性战略定位的重要决定条件,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声誉和地位都是判断社会组织形式的要素[13],组织声誉及地位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组织合法性资源,也可以由组织合法性资源生成新声誉及地位,其是社会判断的先决条件。依据该聚类引文可知,组织合法性关于制度工作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盈利性组织合法性策略选择及组织行为合法性依据等方面,该聚类成员数量较大,其平均被引频次为11.26次,该领域研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图2 引文聚类分布

(3)聚类5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文献成员数量为40,该聚类包含的研究核心为不同市场类型下的组织合法性战略。市场划分是市场认知的基础,经济参与者通过认知对市场结构进行分类,即根据产品特征、经营特性及行业特点等对市场进行分类,市场划分有助于简化复杂情境,增强组织的不可替代性[29]。就新市场而言,其合法化将市场参与者关注市场差异转化为关注企业身份要求、组织间关系等内部差异[18]。投资者对于新市场创业者、新创企业及市场机会的认识来源于企业家,企业家身份具有独特的合法性[30]。依据该聚类引文可知,基于市场划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家认知及新市场组织合法性资源获取上,该聚类平均发表年份为2010年,是该领域最新凸显的研究内容之一。

(4)聚类12 logistics regression平均发表年份也为2010年,其成员仅为5篇文献,尚不具有研究规模,因此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

表2 引文研究分布

聚类名称规模轮廓值平均发表年LLR0580.8482004organizational identity1570.8242006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2540.7092006medical education3530.5922009institutional work4420.8882004mncs subsidiaries5400.7772010categorization processes6380.8482008crisis spillover7370.9112003regulatory force8140.9192006institutional support9130.9832002cental and eatern Europe1180.9752003refective cycle1250.9782010logistics regression

4 核心议题分布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内容的精炼描述,能够将特定学科领域内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焦点集中体现出来[31],以便厘清研究主题变化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中形成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简述组织合法性问题研究演化进程,并通过关键词聚类对核心议题进行呈现。

4.1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2008-2017年,组织合法性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贡献频次最高的是legitimacy (合法性444),其次是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组织合法性,200)。performance (绩效,191)、management (管理,163)、strategy (战略,125)、industry(产业,99)、institutional theory(制度理论,94)、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91)、organization (组织,84)及firm(公司,81)等共现频次大于80,它们所代表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构成了2008-2017年国际组织合法性领域研究热点,频数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关键词频数分布

频次中心性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关键词4440.16Legitimacy(合法性)800.03Identity(同一性)2000.11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组织合法性)760.04Market(市场)1910.04Performance(绩效)700.04Governance(治理\政府)1630.04Management(管理)760.06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能力)1350.1Strategy(战略)660.03Reputation(声誉)990.11Industry(产业)630.04Isomorphism(同构)940.11Institutional theory(制度理论)530.06Impression management(印象管理)910.08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520.05Innovation(创新)840.05Organization(组织)500.02Organizational change(组织变革)810.06Firm(公司)500.07Organizational identity(组织认同)

由图3可以看出组织合法性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研究概况,近10年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如下:

2008年,在保持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新关键词isomorphism凸显出来。组织同构可以提高组织合法性,是组织合法性获取的新路径[31-32]。与组织同构高度共现的关键词有identity(同一性)、strategy(战略)、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能力)、multinational corporate(跨国公司)、venture(风险投资)等,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同构如何获取组织合法性、跨国公司组织合法性获取路径、企业进入模式等议题。

关键词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业社会责任)既是共享价值创造的重要概念[33],又是组织合法性获取的关键路径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对股东负责外,还需对社会公众及国家承担责任,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Howard R Bowen[34]提出。在该研究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出现在2010年,与其高度共现的关键词有performance(绩效)、management(管理)、organization(组织)、competitive advantage(比较竞争优势)、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能力)、stakeholder 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热点研究方向有创业或企业经营活动中组织合法性获取、组织合法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动态能力对组织合法性的影响以及以组织合法性为目标的组织创新机理等。

2011年,关键词organizational identity(组织身份)凸显出来。战略学派认为资源是组织合法性的实质,企业可借助已有的组织合法性降低经营活动难度,不同组织身份所匹配的合法化战略是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与其高频共现的关键词有institutional change(制度变革)、organizational identity(组织认同)、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制度创业)、reputation(声誉)、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该关键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合法性维度划分,其二是组织合法性获取及绩效的产生。

从2012年开始,institutional theory (制度理论)一直牵引着组织合法性研究方向。其研究路径延伸较长,如关键词multinational enterprise(跨国企业)、environment(环境)、impression management(印象管理)、communication(交流)、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商务)、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emerging economy(新兴经济体)、isomorphism(同构)、agenda(代理制度)等均是组织合法性的研究热点。制度学派将组织合法性看作是一个过程,即企业必须在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向组织合法性靠拢。制度理论背景下组织合法性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代理制度情境下组织合法性获取、制度理论方法下跨国企业经营及企业家决策合法性问题、微观视角下衍生出的新趋势等。

图3 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

4.2 核心研究主题分布

组织合法性在2008-2017年研究成果丰富,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梳理,笔者对组织合法性研究进行归类,结果如下:

(1)组织合法性判断。制度学派学者认为,组织合法性代表组织在社会环境下可接受程度,是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35]。组织合法性判断实质上是一种态度,其结果受行业可信度、制度环境及大众媒体的影响[36]。为明确个人层面组织合法性判断决策模式,心理学家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即由制度环境推动组织合法性评价的被动式及由个体积极评价组织合法性的主动式。组织合法性判断是一个活动过程[13],在其过程中由个体形成的自我判断是自身与组织互动的依据。例如,在新创企业中,企业家身份是投资者判断新创企业组织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该判断会随市场环境变化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投资者感知[18]。然而,个人认知是有限的,因此合法性判断的公正性及不同情境对组织合法性判断的作用在该领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2)组织合法性应用。合法化策略主要研究对象有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新创企业以及开展收购兼并或海外投资的企业等。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处于非母国环境,不仅需要适应东道国制度环境,还要适应其技术环境。众多学者认为,组织合法性关系到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生存与发展,积极获取组织合法性有利于提升企业在东道国的声誉,促进其合法性地位提升。新创企业在经营管理、策略制定及危机应对等方面逊色于成熟企业,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创企业在发展时需通过提升市场认可度、适应新经济环境促进其生存与发展。组织合法性高的新创企业能够得到市场、政府及行业认可,快速融入市场,迅速实现成长。

常见的合法化策略为语言策略、行为策略、关系网络搭建以及创新[37]。其中,语言策略是最常见的获取路径,通过“讲故事”、话语修辞等深入挖掘专业化组织中的制度矛盾 [21],减少组织接受者负面情绪。因此,合理的修辞能够提升企业声誉与合法性地位。行为策略包括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经营等方法[38],对于处于新经营环境的企业而言,行为策略可以帮助其快速适应制度、技术、资本等环境。关系网络搭建对象包括组织实体管理者和组织实体接受者[39],组织实体管理者一般为政府,搭建管理者关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消除规制壁垒;组织实体接受者一般指同行业其它组织、上下游组织及个体受众,搭建接受者关系网络有利于组织实体信息的获取,提升其感知识别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创新可为组织带来绝对竞争优势,企业可通过创新提升其在行业中的地位。由于不同组织所处内外部环境不同,企业合法性路径选择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分支。

(3)组织合法性评价。组织合法性是企业可以运用的异质性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组织声誉及地位,消除新环境带来的经营障碍。当企业拥有足够的合法性地位时,其抵御制度压力的能力增强,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然而,获取组织合法性不总是对企业有利,组织合法性资源并非与生俱来,其获取需要组织实体投入大量资源[40]。当组织合法性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可以由其它资源替代时,组织合法性获取则不再是必需的[41]。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承担组织合法性获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包袱,会选择放弃部分组织合法性资源。过度追求组织合法性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如过高的经济负担、同行业竞争者打压等[42]。对于特定行业而言,组织合法性缺失并不会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强烈影响[43]。因此,组织实体在何种情境下放弃组织合法性资源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组织合法性概念的提出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新创企业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采取科学计量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厘清了组织合法性近10年的研究方向与主题。通过对组织合法性已有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组织合法性研究已经上升到半成熟阶段,研究重点仍然是组织合法性中介作用、组织合法性获取、组织合法性测度优化等成果较丰富的议题,以上3个研究方向在组织合法性研究初期就成为热点话题,但现已基本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科研统计分布。总体发文呈平稳上升趋势,研究组织合法性的科研机构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等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家,科研力量主要为高校。

(2)引文分析。在组织合法性领域已有研究中,研究规模最大的为组织身份相关研究,虽然已有研究较多,但该领域相关研究发展仍不成熟;研究成果最成熟的是制度工作相关研究,平均被引11次以上,研究体系比较完善;组织管理视角下的市场划分理论是组织合法性最新研究体系,其引文最早出现在2010年,且平均被引频次为8次,可见发展速度较快。

(3)研究脉络及热点趋势。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身份、企业绩效、企业家能力等均为最近10年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出现次数非常多的关键词,主要研究议题为组织合法性评价、组织合法性战略、组织合法性获取路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合法性的双刃性,该阶段关于组织合法性起源问题及概念延伸的研究较少。

Usage180功能可以将最近180天内高频出现的关键词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图4即为CiteSpaceⅤ软件绘制的2018年12月1日前180天内组织合法性研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关键词community、agenda、China、behavior、acountability等具有较高关注度且处于核心位置,是当前国际组织合法性领域主要研究热点。

图4 最近180天高频关键词分布

5.2 研究展望

(1)当前研究对组织合法性获取路径的划分依据为组织内外部环境,但对于具体产业领域组织合法性获取机制尚未形成整体认识。未来研究可将触角拓展至具体行业,虽然不同企业面临的情境不同,但可根据产业共性将组织合法性获取方法具体化、实践化。

(2)国际组织合法性研究背景大多为海外背景,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仍然较少,未来可考虑此研究方向。

(3)委托代理机制是最新凸显的研究方向之一,虽然成果较少,但发展比较迅速,应着重关注。在委托代理问题研究上,文献研究对象多为企业激励机制,对于委托代理制度中可能产生的合法性问题却鲜有涉及。基于此,可将委托代理问题研究视角拓展至组织合法性领域。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组织合法性相关文献,仅分析了国际学术研究成果,对国内学术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国内外对比尚未作出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将增加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以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从而提出新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 彭华涛,罗一郎,夏德.共享经济创业的异常模仿行为及其协同治理[J].科学学研究,2018(7).

[2] 杜丽虹.创造性资产寻求、子公司影响力与逆向知识转移[J].科研管理,2018,39,273(7):88-99.

[3] 张璐,周琪,苏敬勤,等.基于战略导向与动态能力的商业模式创新演化路径研究——以蒙草生态为例[J].管理学报,2018,15(11):1581-1590+1620.

[4] WEBER M.Economy and society:an interpretive sociology[M].ROTH G,WITTICH C ( Eds.).New York:Bedminister Press,1968.

[5] PARSONS T.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M].Glencoe,IL:Free Press,1960.

[6] SUCHMAN M C.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571-610.

[7] DIMAGGIO,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

[8] MEYER J W,ROWAN 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9] TORNIKOSKI E T,NEWBERT S L.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a legitima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2):320-335.

[10] 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1] OLIVER C.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97-713.

[12] BOSKOFF A.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by talcott parsons[J].Social Forces,1960,39(1):84-85.

[13] BITEKTINE A.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judgments of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legitimacy,reputation,and statu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1):151-179.

[14] GREENWOOD R,SUDDABY R.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mature fields:the big five accounting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1):27-48.

[15] ROYSTON GREENWOOD,MIA RAYNARD,FARAH KODEIH,et al.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1,5(1):317-371.

[16] DEEPHOUSE D L,CARTER S M.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2(2):329-360.

[17] ANNE-CLAIRE PACHE,FILIPE SANTOS.When worlds collide: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onflicting institutional demand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0,35(3):455-476.

[18] NAVIS C,GLYNN M A.How new market categories emerge:temporal dynamics of legitimacy,identity,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atellite radio,1990-2005[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0,55(3):439-471.

[19] TOST L P.An integrative model of legitimacy judg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4):686-710.

[20] TATIANA KOSTOVA,KENDALL ROTH,M TINA DACIN.Institution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 critique and new direc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4):994-1006.

[21] LOUNSBURY M.A tale of two cities:competing logics and practice vari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izing of mutual fund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2):289-307.

[22] GRAEBNER E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23] WHETTEN D A,MACKEY A.A social actor con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J].Business & Society,2002,41(4):393-414.

[24] BROWN T J,DACIN P A,PRATT M G,et al.Identity,intended image,construed image,and reputa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and suggested terminolog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6,34(2):99.

[25] RAVASI D ,SCHULTZ M .Responding to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reats:explo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3):433-458.

[26] GOLANT B D,SILLINCE J A A.The constitu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a narrative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8):1149-1167.

[27] KOSTOVA T,ROTH K,DACIN M T.Institution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 critique of new direc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4):994-1006.

[28] VAARA E,MONIN P.A recursive perspective on discursive legiti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action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1):3-22.

[29] DURAND R,PAOLELLA L.Category stretching:reorienting research on categories in strategy,entrepreneurship,and organization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3,50(6).

[30] NAVIS C,GLYNN M A.Legitimate distinctivenes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influence on investor judgments of new venture plau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3):479-499.

[31] WEI ZHANG,QINGPU ZHANG,BO YU.Knowledge map of creativity research based on keywords network and co-word analysis,1992-2011[J].Quality & Quantity,2015,49(3):1023-1038.

[32] DEEPHOUSE D L.Does isomorphism legitimat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4):1024-1039.

[33] HØVRING,CHRISTIANE MARIE.Caught in a communicative catch-22 translating the notion of CSR as shared value creation in a Danish CSR frontrunner[J].Business Ethics,2017(2).

[34] HOWARD R,BOWEN,JEANPASCAL GOND,et al.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J].American Catholic Sociological Review,2013,15(1):266.

[35] PFEFFER D J.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social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75,18(1):122-136.

[36] FINCH D,DEEPHOUSE D,VARELLA P .Examining an individual's legitimacy judgment using the value-attitude system: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values and source cred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27.

[37] RAWHOUSER H,VILLANUEVA J,NEWBERT S L.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 access:a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 and typ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6.

[38] CHEN Y,CHANG C.Gr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green innovation[J].Management Decision,2013,51(5):1056-1070.

[39] BANGARA A,FREEMAN S,SCHRODER W.Legitimacy and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an India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47(4).

[40] KRAATZ M S,ZAJAC E J.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llegitimate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5):812-836.

[41] RAWHOUSER H,VILLANUEVA J,NEWBERT S L.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 access:a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 and typ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6.

[42] CHASSÉ S,BOIRAL O.Legitimizing corporate (un) sustainability:a case study of passive SMEs[J].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17,30(4):324-345.

[43] GUO,HAI,TANG,et al.To be different,or to be the sam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gulatory legitim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31(3):665-685.

[4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5] 张璐,赵爽,任慧,等.国际视阈下创新理论研究脉络与热点分析——基于Wos的SSCI/SCI数据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7):153-160.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