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周阳敏,桑乾坤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中国已步入全球话语权竞争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升级为协同高质量创新,而建设国家自创区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球话语权的战略举措,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构筑区域创新创业高地的重要路径。在梳理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状况与高质量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明晰基于价值链、产业链、知识链的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方面,主要有企业引领型模式、人才支撑型模式、平台引导型模式、机构合作型模式,其是高质量创新的重要特质所在,也是理论创新之处。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发展,从整体规划、人才管理改革、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路径;协同创新模式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on Model and Pa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Fairtown Zhou Ayoungman,Sang Qiankun

(School of Busines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era of global discourse competition,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at industrial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also been upgraded to collaborative high-quality innovation,while the state-created zone is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global discourse power.Strategic initiativ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s to collaborate with high-quality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improv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build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lands.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atus and high-quality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country,the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value chain,industry chain and knowledge chain are constructed to collaborate with high quality innovation.In the asp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llaborating with high-quality innovation models,the company mainly proposes the enterprise-led model,the talent-supported model,the platform-guided model,and the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model.It points out that this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and it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At the office.Finally,in view of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s,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overall planning,talent management refor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and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High Quality Innovation;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dustrial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19-04-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49);河南省软科学重大项目(182400410003)

作者简介:周阳敏(1971-),男,重庆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大学尤努斯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新制度经济学等;桑乾坤(1994-),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等。

DOI10.6049/kjjbydc.201901028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02-0059-0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区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担当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1]。目前,上海张江、浙江杭州等长三角自创区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孵化链条,打造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长株潭自创区也在倾力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2018年11月,郑洛新自创区启动首批涉及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及信息安全、智能装备、新型药物等在内的8个引领型产业集群,以此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高质量创新,所谓高质量创新是指具有创新速度快、创新主体包容性强、自主性高等特征的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抢占世界自主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抓手。而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经验探索区域,要始终围绕产业集群高质量创新需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渐成为自创区实现面向世界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而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于各主体分工明确、知识互补,能够使创新要素不断循环流动。因此,如何更好提升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是自创区未来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未来自创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我国自创区分布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格局,各区域在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基础、政策环境、产业布局等方面差异很大,东部沿海自创区的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快、协同创新模式较为成熟,而中西部欠发达区域自创区如何选择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路径、模式,通过自主创新破解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成为未来自创区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学者对自创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政策、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等方面,对自创区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创新基础及路径研究较少。同时,高质量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源动力,关于如何发挥高质量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研究也涉及较少。基于此,本文创新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提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概念;二是探索提出自创区优势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基于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构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协同创新研究内容,也可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创区创新引领作用提供借鉴。

1 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相吻合的中国特色概念,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主体相对宽泛的高新区或科技园、科技城等领域[2]。作为中国特色的先行先试创新区域,王双[3]指出自创区具有空间分布呈现多种战略维度叠加、创新要素聚集、先行先试领域多元化、特殊窗口示范作用彰显等特征。与高科技园区相比,自创区在股权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有着更为完善的政策[4]。由于独有的科技创新政策,为自创区内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能。张敬文等[5]认为协同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自创区能够从要素投入、创新能力结构水平、功能效应3个方面支撑创新水平提升[6]。可以看出,自创区有着区别于其它园区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有着支撑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基础。

学者关于协同创新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张学文[7]基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业三大功能视角,提出开放科学和创业科学两大协同创新路径;喻登科等(2012)根据以价值链、知识链和物联网为媒介的3种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了单核、多核和星形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基于公私合作关系的协同创新路径能够提高竞争优势[8];王燕等[9]提出基于战略、知识和组织视角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崔新健等[10]提出了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3条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关于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李春城等[11]以战略-组织-知识为框架,发现了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科研院所主导、龙头企业主导3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郑季良等[12]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构建了具有“吸引效应”和“扩散效应”的联盟协同创新模式;Wang等[13]从基础、规模、经营和发展4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江西汽车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董晓辉等[14]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依托型、互动型、嵌入型3种不同军民两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董睿等[15]则提出基于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和共建实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毕颖等[16]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例,研究了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Chen等[17]从角色、产品和服务、价格、效益等角度提出了企业开放协作创新模式。学者对协同创新路径的研究多是基于知识、价值等视角,模式集中在政府、企业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协同高质量创新行为关注较少,缺乏从人才、平台机构角度探索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这也是本文的边际贡献所在。

2 国家自创区协同创新状况与协同高质量创新特征

2.1 国家自创区协同创新状况

截至2018年12月份,国家自创区数量已经扩充到20个,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都有分布,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从组织模式来看,“一区多园”、“独立园区”、“一市一区”、“城市群”4种组织模式都有涉及,城市群组织模式居多,不同组织模式的选择,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格局等密切相关。从自创区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政策文件来看,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强化企业和机构平台的创新地位等方面。从战略发展目标来看,20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各不相同,有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园区、创新创业中心、区域创新中心等;在战略发展目标辐射范围方面,既有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园区,又有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创业中心。

表1 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情况

自创区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政策文件梳理战略发展目标适合模式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管理改革、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创新功能布局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支撑型东湖创新服务体系、科技金融创新、开放创新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人才支撑型张江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人才试验区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平台引导型深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统筹产业布局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企业引领型苏南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人才管理改革、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布局、科技金融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机构合作型长株潭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生态、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企业引领型天津创新主体、研发转化、创新创业要素、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成都规划建设、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企业引领型西安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等"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机构合作型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生态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企业引领型珠三角区域创新格局、构建产业新体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机构合作型郑洛新科技开放合作、人才管理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企业培育等国际影响力的中西部创新创业中心企业引领型山东半岛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创新激励、协同开放创新等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沈大产业布局、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格局等东北亚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企业引领型福厦泉创新创业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人才体系、开放创新与合作发展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合芜蚌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环境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平台引导型重庆创新人才汇聚、科技金融支撑、创新生态优化、开放创新合作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江上游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宁温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企业引领型兰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人才汇聚等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乌昌石科技金融创新、新型产业组织、股权激励等对中西亚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企业引领型

注:政策文件和战略发展目标信息主要来自于各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纲要,带*的为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文件总结

2.2 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特征

一方面,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具有坚实的高质量创新基础。自创区产业集群大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离不开高质量创新。从高质量创新基础来看,自创区遍布着众多企业、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有着多元化的创新参与主体;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带来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在技术创新和知识资源上,产业集群内的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中介、孵化器等机构和平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提供相似的技术创新服务,降低了协同创新成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在产业集群内的流动与配置,会形成创新要素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要素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平台间流转,扩散和溢出效应使得协同创新速度更快、利润增值空间更大。

表2 高质量创新与传统创新比较

维度高质量创新传统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单一创新速度快慢创新成本低高创新主体自主性强弱包容性高低平台(或机构)数量多且层次高数量少且层次低收益潜力利润增值空间大利润增值空间小

另一方面,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具有坚实的政策基础。协同高质量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实现“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深度合作,是强化自创区产业集群凝聚力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政策支持方面,一是自创区管理体制提供重要保障,较早批复的中关村、张江、东湖等自创区均成立了由科技部相关领导兼任的协调小组,地方相应有省直辖市相关领导人负责的建设小组,在顶层设计上保证了自创区政策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二是各地自创区都有配套的协同创新支持政策。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自创区内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等方面,自创区内产业集群创新创业活动大多具有高风险特征,要求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能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保驾护航。

3 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

国家自创区建设均围绕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以及载体建设展开[18]。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沿着上述链条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扩展了协同创新的价值增值空间;创新和人才链中包含大量知识要素,其在产业集群载体中的汇融构筑了协同高质量创新的知识链路径;产业是创新要素流动的载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能够全方位塑造协同高质量创新链条。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知识链、产业链的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

3.1 基于价值链的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

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是企业利润和竞争力的来源,价值增值环节越多,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就越强。价值链渗透于产业和企业的各个方面,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都存在密切相关的价值链,同时,“微笑曲线”两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追求的目标。一方面,产业价值链作为基本价值链的升级版,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是产业中一个不断转移、创造价值的通道[19]。而产业集群内人才、企业、平台、机构协同创新能够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不仅促进了自创区不同产业集群间技术知识的共享和战略合作,而且拓展了自创区产业集群价值链增值空间。协同创新与产业价值链的良性互动在自创区形成了一张动态价值网,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有可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协同创新贯穿价值网络的各个环节,企业在网络子系统和各个节点上的合作与协同创新,能够提升协同创新主体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价值链是各类价值增值活动的有机系统,实现自创区内产业集群价值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人才、平台机构等共同参与,在价值增值驱动下,每一个参与协同创新的合作成员都没有固定的角色定位,在循环过程中,每个协同创新主体角色的变化都会给其他合作成员带来巨大的价值增长。在价值链基础上形成的产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价值链,既为自创区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自创区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提供了力量之源。所以,基于价值链的协同创新路径是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高效、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3.2 基于产业链的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

社会分工是产业集群、产业链形成的基础,而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合作演化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高效组织模式。自创区内产业集群实质上是大量科技创新企业的集聚,企业有着各自的分工,并存在高度经济关联,因此,集群内部也存在一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增值主要来源于链条上各类主体的竞争合作,正如价值链一样,也会实现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而集群产业链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资源、资本、产业、知识和政策等影响下,在集群租金增进动力机制和集群租金耗散阻力机制作用下,经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形成的新型复合组织系统[20]。集群产业链是产业链的高级形态,二者的交织会形成产业链网络,集群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能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协同发展。自创区内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追求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其单打独斗难以长久发展,需要与产业链上其它企业、机构平台等创新主体进行深入交流和协同合作,形成更高级形态的集群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链联盟。集群产业链的额外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横向扩展加强了产业与自创区内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大批平台机构的协同合作,纵向深化则强化了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服务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3.3 基于知识链的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

自创区产业集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集群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知识密集场所,自创区内的企业比其它企业更容易、更充分获得知识资源。知识链是由核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供应商、客户,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与知识链有关联的组织构成的联盟[21]。知识共享是产业集群知识链形成的重要因素,知识共享包括创新主体内部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两个层次,通过知识的内化与外化形成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知识链,进而形成集群知识链网络。一方面,知识通过转移和扩散在产业集群创新主体中循环流动,由知识资源转化为创新活动,实现知识增值和价值增长。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知识链有集群和企业两个层面,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需要重点关注集群层面知识链。集群层面知识链可以称为集群知识活动的外循环,集群内高科技企业从知识源获取知识开始,经过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一系列知识活动,最后,新的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在集群内扩散。自创区产业集群知识链网络上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为集群内协同创新提供了一条高效稳固的路径。最后,基于知识链的协同创新路径有助于自创区产业集群升级,进而演变成为知识联盟模式,知识联盟下的自创区产业集群内知识交互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便捷、可持续的方式。通过知识链上的知识不断流转,不同自创区产业集群之间也能实现交流与合作,不同自创区之间形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联盟,这是形成高质量创新的核心。

4 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由前文梳理的自创区政策文件来看,推动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离不开创新企业、人才、各类平台和机构的参与。因此,基于自创区制度政策特点和协同高质量创新路径分析,参考郑洛新自创区4个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企业引领型、人才支撑型、平台引导型、机构合作型4种模式。不同的自创区可根据自身创新基础、产业政策、主导产业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

图1 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4.1 企业引领型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企业是实现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和关键力量,因此,培育产业集群内部各类创新型企业,与其它创新主体形成网络化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提升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参与主体来看,该模式中引领型企业主体有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该模式下更加注重对自创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中创新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创新龙头企业对其他创新主体的引领示范效应,通过加强创新龙头企业与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和平台的合作协同,瞄准产业链高端和高价值环节做大做强自创区优势产业集群。同时,该模式下也要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机构,整合创新环节中的知识链资源,推动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联盟。二是从动力和发展速度看,企业对创新的动力和意愿更为强烈。在激烈的创新竞争环境中,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而且要与各类创新平台、机构进行创新资源合作共享,促使创新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流动,企业引领下的创新资源流动使得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更强、速度更快。三是具有更强的产业协同凝聚力。由于该模式下各类创新型企业处于主体引领地位,能够打通产业上下游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各环节,整合全产业链创新资源,促使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具备更强的凝聚力。事实上,调研发现,企业引领型模式是当前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主要模式,其核心在于市场主体意识的唤醒与竞争机制的确立,其根本在于企业引领过程中引发的协同高质量创新需求挖掘。例如,新乡滤嘴产业集群在新航集团引领下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协同高质量创新。

4.2 人才支撑型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构建以高端创新人才、青年科研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创业人才等为主的多层次自创区人才体系,为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提供智力、技术支撑等。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参与主体来看,各类创新型人才是该模式的重要参与主体。该模式围绕高端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型企业、平台和机构参与的创新创业团队,集聚创新、技术资源,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机制;同时,瞄准优势主导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储备科研和技能型人才,为自创区优势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动力更加多元化,自创区产业集群拥有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既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又有大批从事技术应用的高技能人才,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促使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更加多元化。三是该模式下的协同创新稳定性更强。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内,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知识链路径在企业、平台和机构间流动,强化了人才的联结纽带作用,增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稳定性和坚韧性。人才支撑型模式适合于创新人才密集的自创区,能够充分释放创新创业人才红利,例如中关村、东湖、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当地人才优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4.3 平台引导型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围绕国家级创新平台、省市级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构建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富有活力的创新平台体系,能够夯实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基础。该协同创新模式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平台主体多样化。既有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也有以企业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工业设计中心等为代表的省级创新平台,还有以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二是平台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坚持企业主导、院校协作、成果分享的原则建设和布局创新平台,坚持平台参与主体共享共赢、互利发展,能够实现创新资源交互、流动,打破创新主体之间壁垒,使得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具有更强协同效应和凝聚力。三是平台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研发机构的仪器、设备、技术、管理等创新资源全面向自创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高校开放,真正实现了创新资源整合共享。例如,河南金刚石产业集群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上实现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协同高质量创新。

4.4 机构合作型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

新型研发机构是新形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开展技术合作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提质转型的新动力。而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研发基地等代表多方共建、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实现自创区主导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该模式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从参与主体来看,新型研发机构本身就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具有高度协作并且内部分工明确的特点,研发活动紧跟企业需求,以各类科研项目为主攻对象开展合作研发。二是协同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即投入机制、收益机制、运作机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多种机制相互耦合[23],该模式下创新投入来源既有政府和高校投入,又有大中型企业投入。在运作机制上,从技术研发、孵化平台服务、成果运用等环节实现市场化运作,最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此外,该模式下的协同创新还有着一整套完善、灵活的考核激励机制。三是协同合作形式多样化。该模式下新型研发机构与自创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平台,化解自创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瓶颈。与企业合作建立公司,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并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促使自创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因此,机构合作型模式适合于创新基础较好、新型研发机构运作成熟的自创区,例如,苏南、珠三角、西安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合作体制机制,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优势,提升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战略发展目标。例如,河南通用航空产业集群虽然发展速度不快,但是,在行业协会、行业商会、高校、类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集团等机构通力合作下实现了步步为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格局。

5 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推进建议

5.1 优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整体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促进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学合理规划自创区产业集群。各个自创区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各不相同,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自创区产业集群人才结构、产业发育程度、协同程度、创新资源等基础上,选择具有竞争力并且适合自创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协同创新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创新布局。统筹整合自创区创新创业资源,协调自创区各类创新专项,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在自创区内外合理流动和高效运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享的协同高质量创新体系;统筹建设自创区科技设施,面向自创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部署建设开放适用、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科技设施,完善开放、透明的科技要素市场,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形成自创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互通互享的协同创新格局。

5.2 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

推动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基数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构筑自创区创新创业高地。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通过多元化渠道,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吸引一批具有前景的创业团队落户自创区,建设一支支撑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人才队伍;同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吸引海外顶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在自创区扎根发展。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发展环境。①优化人才激励机制。逐步推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成果股权分红激励政策,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收益与人才个人收益相结合。同时,鼓励科技创新人员以技术、专利入股,加快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速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②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各类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之间流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创区人才在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让自创区人才真正留得住、留得久。

5.3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自创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创新主体多元、人才有序流动、成果高效转化的协同高质量创新格局。①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依据自创区组织模式特点,完善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统筹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设立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科技创新,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保障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实;②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成果平台体系,设立科学高效、公平公正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平台,构建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信息、管理、合同、资金等多层次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产出转化效率。优化科技创新评价考核机制,针对产业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的考核,加大市场评价的比重,同时,对科研人员评价考核要打破过去“唯学历”等做法,综合考量成果转化、创新质量等因素,建立分类评价体系;③建立协同高质量创新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协同创新合作伙伴在信任基础上实现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及时解决团队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和困难,降低协同创新风险。由政府牵头,引导金融机构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自创区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的风险损失给予补偿,保障协同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5.4 完善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

以自创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层次多元、便捷高效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是提升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和保障。①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重点产业尖端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科技服务公共平台、产学研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夯实协同高质量创新的科技和服务基础。同时,充分发挥税收在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研发经费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完善自创区创新税收政策,降低协同创新成本;②丰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银行、证券、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资源向自创区集聚,稳步推进科技金融试点,降低创新活动的融资成本,推动创新活动多链条融合,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整合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金融资源,建设服务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市场化、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构筑科技金融服务高地;③建设完善高效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机构。加快培育法律、技术孵化、技术转移等协同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更专业化、更规范化地服务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建立一批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参与、水平一流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④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激励机制,打造知识产权评估、托管、入股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心,破解知识产权流通障碍,提高创新效能。完善自创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服务,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解决机制;⑤加大力度支持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尤其是充分发挥制度企业家在高质量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继而推动创新主体实现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创业,最后到制度资本经营等高质量创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马军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安排[J].财政研究,2010(11):2-6.

[2] 王玲杰,王元亮,彭俊杰,等.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8(5):58-68.

[3] 王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演进轨迹与展望[J].改革,2017(5):82-94.

[4] 郭戎,薛薇,张俊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11-15+54.

[5] 张敬文,李晓园,徐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11):106-113.

[6] 熊曦,魏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以我国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33-38.

[7] 张学文.知识功能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来自美国的实证测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00-109.

[8] PONS-MORERA C,CANOS-DAROS L,GIL-PECHUAN I.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tourism operators[J].Service Business,2017,12(1):1-26.

[9] 王燕,刘晗,赵连明,等.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6):12-23.

[10] 崔新健,崔志新.多区域协同创新演化路径研究——构建3×3区域协同创新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3):53-62.

[11] 李春成,杨晓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三个LED产业基地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5):59-63.

[12] 郑季良,曾荣.循环经济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104-107.

[13] WANG B,WANG Y.Evaluation of the synergy degree betwee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logistics of Jiangxi[J].Science & Technology & Economy,2018,31(1):106-110.

[14] 董晓辉,张伟超.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1):1-5.

[15] 董睿,张海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演进中知识转移机制设计[J].软科学,2018,32(11):6-10.

[16] 毕颖,杨小渝.面向科技前沿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1):165-173.

[17] TSUNG-YICHEN,DERCHIAN-TSAIH,YUH-MINCHEN.A knowledge-commercialised business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10,23(6):543-564.

[18] 张威奕.定位把握、建设方略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向[J].改革,2016(11):53-64.

[19] 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71-77.

[20] 王艳秋,金秋颖,杨晓龙,等.空间整合、产业势力、治理模式与集群产业链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13(9):58-62.

[21] 胡园园,顾新,程强.知识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4):585-594.

[22] 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13-18.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