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脉络与热点图谱量化分析

秦 娴1,2,张士强1,4,张 伟3,廖显春4

(1.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266590;2.山东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250357;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4.济南大学 绿色发展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为全面客观分析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19年463篇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文献时空分布、双期刊叠加、文献共引及聚类、关键词时区等知识图谱,厘清研究分布情况、脉络轨迹及发展前沿。结果表明,文献数量逐年提高且尚未达到峰值,美国、中国为高产国家,该领域研究存在不同学科期刊间的知识流动。研究视角划分为创新决策动态视角、特定股权背景视角、委托代理视角,形成了以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职能及高管治理对企业创新影响为基础的研究主题框架,研究热点和前沿随公司治理主体关注重点变化和创新类别细化发生动态演进。最后,针对研究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创新;热点前沿;知识图谱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s Influe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Qin Xian1,2,Zhang Shiqiang1,4,Zhang Wei3,Liao Xianchun4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ing,Shandong Management University,Jinan 250357,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Wuhan 430074,China;4.Institute of Green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n corporate innovation,based on 463 artic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s influe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19,we 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draw knowledge maps such a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double journal overlays,co-citing and clustering of literatures,and keyword time zone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distribution,vein trajectory and fronti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has not reached the pea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high-yielding countries,and there is a flow of knowledge between journal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divided into innovation decision-making dynamic perspective,single equity background perspective,and principal-agent perspective,which forms a research theme framework based on ownership structure,board function,and the impact of executiv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have evolved dynamically with changes in the focu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finement of innovation. Finally,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weak links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Corporate Innovation;Research Hotspot; Knowledge Map

DOI10.6049/kjjbydc.202005058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8-0151-10

收稿日期:2020-07-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2DB1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JL008)

作者简介:秦娴(1991—),女,山东济宁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公司治理;张士强(1962—),男,山东济宁人,博士,济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成本管理;张伟(1964—),男,河南上蔡人,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廖显春(1964—),男,湖北仙桃人,博士,济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0 引言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和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外部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占领未来市场并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1],因而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自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逐渐扩展到各学科研究领域,Coriat等[2-3]的初期研究使公司治理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创新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创新管理壁垒、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凸显出来,而这些制约因素的主要根源在于公司治理机制[4]。近年来,Munari等[3]、Chrisman[6]认为公司治理是创新和技术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学者越来越关注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由于创新策略最终由内部治理决定,因此多数研究关注内部治理与创新的联系[7-10]。本文重点探索股东、董事、高管等内部治理主体间权力与责任关系对创新投入、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多数文献针对某一类公司治理要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1-10],从公司治理整体视角的综述类文献较少,研究呈现分散化状态,不便于学者从整体把握和理解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脉络与阶段变迁,也不利于在实践中从整体视角为公司治理机制提供借鉴。同时,当前文献缺乏对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分析与探讨,特别是该领域在国际高质量期刊的最新研究重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国外研究趋势和热点前沿。为深度挖掘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文献,客观分析发展历程与前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现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刊载平台分布,利用文献共引分析、聚类分析并建立主题框架,厘清近20年内研究发展轨迹,结合关键词共现及时区分析准确把握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后续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企业创新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通过数据分析、科学计量及绘制图表等方式,展示知识领域在时间上的发展路径和空间上的结构关系,是一种利用时空思维将感性抽象认识转化为理性直观分析的文献计量方式[11]。CiteSpace作为近几年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可以实现文献共引、知识聚类、关键词共现及时间演化、国家机构合作分析等功能,数据处理快速便捷,可视化效果好,方便研究者解读[12]。相比于其它可视化软件,这一工具可以深度挖掘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直观呈现知识结构全景和热点前沿,总结发展规律并有助于预测研究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采用CiteSpaceⅤ软件,对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2 数据来源与整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2]。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文献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目前,公司治理涵盖的要素较多,通过比较文献中的关键词表达,选定所有权结构、董事会、高管、利益相关者等治理主体相关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最后选择的主题检索条件为TS=((innovation OR r&d)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R director* OR CEO OR CTO OR shareholder* OR ownership OR investor*) ),初步获得5 942篇文献。由于部分文献属于工业工程、环境科学、法学等学科,因此选中管理、商业、经济及企业金融等学科进行精简检索,得到3 749篇文献。为进一步确保文章主题精确,逐一阅读每篇文献的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等内容,剔除与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并将每篇文献的作者、国家、研究机构、标题、关键词、摘要、引文等内容导出,最后通过CiteSpaceⅤ软件移除重复文章并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463篇文献、17 777条被引记录。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文献量统计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发文数量可以衡量这一领域发展和受关注情况,文献数量时间分布见图1。从中可见,该领域文献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研究进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00-2010年)。该阶段每年文献数量在10篇上下波动,研究力度不大,表明10年内企业创新与公司治理关联研究进展比较缓慢,通过分别追溯公司治理研究和企业创新研究文献数量,发现这一阶段两类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因而影响了以公司治理理论和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创新研究进程;②第二阶段(2011- 2015年)。该阶段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特别是Chrisman于2012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的文章将所有权和目标异质性丰富到代理理论中,引用较为频繁,加快了该领域研究进度,研究范围逐步扩大;③第三阶段(2016-2019年)。由于前两个阶段Chrisman、Hoskisson等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为这一领域打下了知识基础,因此第三阶段每年发文数量增长态势明显,2019年发文数量超过70篇,学者广泛探索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决定性作用,研究热度迅速提升。根据每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发文数量会继续增长,并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

图1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文献时间分布

2.2 发文国家与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国家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视化结果如图2所示。年轮形状节点代表国家,年轮越大代表文献数量越多,最外侧圆圈越宽代表节点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越高[11]。分支上出现的点代表研究机构,各节点间连线表示国家或机构间的联系情况,连线粗细代表联系密切程度。同时,导出对应的网络汇总表,选取排在前5位的国家,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结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领域呈现以美国和中国为中心的两个主要聚类群,美国发文频次为149篇,远高于其它国家发文量,这一领域研究也最广泛。由于公司治理理论和创新理论均始于美国,La Porta、Johnson等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公司治理的研究基础,同时Mansfield、Nelson等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因此对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的连贯性较强。其次,中国发文90篇,英国发文53篇,意大利、德国、加拿大、西班牙发文量也相对较多。在整个合作网络中,中国中心度最高,与部分国家及地区存在比较密切的合作联系,如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美国中心度紧随其后,与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存在合作发文联系。从突现度看,美国达到13.83,呈现出发文量增长较大的突现。美国开展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

图2 国家及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表1 发文量前5位国家及主要研究机构

国家发文频次中心度突现度主要研究机构美国1490.6213.82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中国900.643.29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英国530.41—剑桥大学、兰卡斯特大学意大利390.13—米兰理工大学、巴勒莫大学德国370.17—法伦达尔管理学院

2.3 发文期刊分布与被引用期刊学科分布

了解研究领域的顶尖期刊有助于研究者明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方法,并为最终成果发表提供一定参考[13]。研究期内共有195种期刊发表该领域文章,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成果在科技创新领域、管理学领域及经济学领域类期刊都有刊登。《Research Policy》比较关注科研政策、技术创新、环境等学科方面的研究,因而其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发文量位居所有期刊榜首。《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主要面向研究人员和企业高管,注重将研究理论和实证进展应用于商业实践,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符合该期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研究要求,因此发文量并列排在第一位。《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是美国管理学会(AOM)主办的管理学国际顶级刊物,以发表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从公司治理视角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属于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在该期刊较多。

表2 发文期刊排名

排名期刊名称发文数量1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12RESEARCH POLICY113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84R&D MANAGEMENT85SMALL BUSINESS ECONOMICS86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77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78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69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6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6

分析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研究所在期刊与被引用文献所在期刊学科变化可以了解期刊间的知识流动情况,拓展研究视野,而期刊双图叠加能够实现这一功能[11]。如图3所示,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来源期刊分布在左侧,圆圈所处位置为期刊所属学科,主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健康学、教育学等学科。数据流线指向右侧被引用文献所在期刊,除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外,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档案学系统学以及计算学和计算机学等学科。由于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息息相关,离不开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铺垫,同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运用计算学等学科作为方法支撑,因此跨学科科研成果为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在于学科间的知识流动,不能局限于发文期刊所属学科领域。

3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基础与发展演进

3.1 高被引文献与突现文献

分析被引用文献能够准确获知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和演化规律,特别是高引用文献研究内容能够反映学者们在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被引频次排在前10名的文献如表3所示。Chrisman等[6]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的一篇关于探索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研发投资差异的文献被引用次数最多,该文献与传统研究家族企业性质与创新活动的文章不同,追溯到家族企业异质性来源和背景因素,将短视损失厌恶加入行为代理模型中,以更细致入微的视角看待社会情感财富家庭目标如何影响风险家族企业决策,解释了不同时间范围和风险偏好相互作用下家族企业研发投资行为比非家族企业更加异质化的原因,在理论上加大了在研发活动中对家庭目标类型和社会情感财富来源的关注。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Aghion等[7]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的文献,探讨机构投资者在创新治理中的作用,比较分析由机构投资者加入引发的懒惰经理人假说与职业关注假说,通过实证数据支持职业关注假说,同时发现市场竞争激烈和经理人不因风险惧怕创新活动时,机构所有权占比增加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突现引文代表研究领域中某一分支研究因该文献突然转变或者突然兴起[14],在研究进程中具有转折作用,并对后续研究产生影响,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突现强度较高的文献如表4所示。以往研究企业所有者的文献以所有者拥有统一话语权为前提和假设,即不同所有权类型对公司创新战略具有相同偏好。但Hoskisson等[9]提出不同类型所有者对创新战略具有异质性偏好且偏好之间存在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有股权的不同类型董事间对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的偏好,因而企业应注重解决所有者间的利益平衡,避免破坏性冲突,这篇文献突破了以往研究假设和前提。在所有权对创新活动影响的研究基础上,Munari[3]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制度理论为依据,考虑到公司治理和金融体系会对企业施加各种形式的外部控制,将二者调节作用引入所有权类型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中,产生了较强的突现度。Aghion等[7]在研究机构所有权对企业创新影响中将高管作为中介,指出机构所有者通过降低高管职业风险增加对高管的创新激励,从而实现较高的创新水平,但突现强度影响文献统计的最新时间2019年[7]。在不同所有权与企业创新研究兴起的同时,所有权类型单一的家族企业对创新影响的研究也产生了几篇突现文章。Naldi[15]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入手,将风险承担作为所有者创业导向的一个独特维度,分析其与企业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最终结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中有关风险受到公司治理和所有权影响的观点相似,而创业导向特征也可以扩展到研究其它组织结构,因而产生了较大的突现。Chen等[9]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家族企业所有权单一特殊性出发,为解决家族企业权力滥用等治理机制弊端,引入高度独立的董事作为监控和提供资源的有效治理手段,以此调节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研发投资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所有文献中突现强度最高。

图3 发文期刊与被引用期刊双图叠加

表3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高被引文献

排序被引频次中心度作者 发表年份发表期刊 1570.01Chrisman JJ2012ACAD MANAGE J2560.02Aghion P2013AM ECON REV3510.07Manso G2011J FINANC4510.19De MA2013FAM BUS REV5490.41Block JH2012J BUS VENTURING6380.06Munari F2010RES POLICY7370.06Chen HL2009FAM BUS REV8320.02Gomez-mejia LR2011ACAD MANAG ANN9290.04Munoz-bullon F2011FAM BUS REV10270.16Hirshleifer D2012J FINANC

表4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突现文献

文献强度开始年结束年2000 - 2019HOSKISSON RE,2002,ACAD MANAGE J4.276 220032010▂▂▂▃▃▃▃▃▃▃▃▂▂▂▂▂▂▂▂▂NALDI L,2007,FAM BUS REV3.720 420122015▂▂▂▂▂▂▂▂▂▂▂▂▃▃▃▃▂▂▂▂CHEN HL,2009,FAM BUS REV6.759 020132016▂▂▂▂▂▂▂▂▂▂▂▂▂▃▃▃▃▂▂▂MUNARI F,2010,RES POLICY4.143 120142015▂▂▂▂▂▂▂▂▂▂▂▂▂▂▃▃▂▂▂▂AGHION P,2013,AM ECON REV6.176 820172019▂▂▂▂▂▂▂▂▂▂▂▂▂▂▂▂▂▃▃▃

3.2 共被引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对共被引文献进行宏观分析,探索研究领域前沿,对所有引文数据进行聚类,得到10个聚类标签,如图4所示。10个聚类并非完全独立,而是通过连线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聚类间连接不同,将聚类划分为3个研究视角:创新决策动态视角(聚类#0,#1,#2,#6)、特定股权背景视角(聚类#7,#11)、委托代理视角(聚类#3,#4,#5,#8)。

(1)创新决策动态视角。这一视角包括4个聚类,主要从企业不同所有权对创新活动风险性评估角度出发,将创新投资作为单一投资还是投资组合,以及创新投资最终收益是在短时间内获取还是长时间内获取等均会使所有者产生不同偏好。创新投资长时间跨度可能会推迟未来收益或不会获取收益,厌恶风险的所有者抗拒创新投资,而愿意接受高风险的所有者不再频繁评估创新投资,使得高风险性长期创新投资对于这类所有者具有吸引力,将创新风险厌恶偏好转换成风险寻求偏好。因此,Hoskisson等[8]、Munari等[3]认为不同类型所有者通常对公司创新活动有不同、潜在冲突偏好,这些偏好差异取决于其时间范围和动机,而企业长短期目标也存在异质性,创新决策存在较大的可变性和动态性。

(2)特定股权背景视角。这一视角包括两个聚类,主要研究家族所有权。家族企业由家族成员所有和管理,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利益趋于一致,其拥有更多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更大的战略决策自由[16]。当家族企业考虑将所有权和控制权交给家族下一代时,延长了制定风险类决策的时间,管理者参与创新风险活动的意向提高。同时,所有者和管理者创造了家庭企业特有的社会情感财富,更加注重家族形象和声誉[17],因此其会参与有助于提高社会情感财富的风险活动,或者减少不利于社会情感财富的风险决策,如创新活动。另外,家族企业家精神及取向也会影响创新战略,如冒险精神或创业导向等[15]。虽然家族企业股权背景相对简单,但家族企业行为差异尤其是这种组织形式的极端情况也会形成创新决策异质性。

(3)委托代理视角。这一视角涵盖4个聚类,作为公司所有者的受托人,高管履行受托责任需要一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初始研究注重高管表面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Hirshleifer等[10]研究发现,过度自信高管会加大高风险项目投资,因而在创新活动中投入更多,公司也能够获取更多收益。随后研究逐步拓展到追溯高管创新意向背后的利益相关者行为时,发现不同身份股东、董事通过约束或激励高管改变对风险活动的意愿。如在Atanassov[18]的研究中,没有受到股东监督压力的高管会将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到回报快但价值低且保守的项目中,当企业遭遇敌意收购时,可以约束高管使其专注于追求最具创新性和价值的项目,以此对公司重组作出最优反应。

图4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共被引文献

3.3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主题

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主要围绕某个或多个治理要素。为细化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效把握这一领域研究内容,根据主要治理要素将研究主题划分为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职能及高管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图5所示。

3.3.1 股权结构与创新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主要机制之一,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密切关联,其行为通常超越公司法人边界。本文主要从所有权集中度和股东身份两个方面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1)从所有权集中度角度,部分学者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高度集中的所有权很难分散风险,大股东变得更加保守,具有更高程度的风险厌恶,缺乏参与创新等高风险活动的意愿[19]。同时,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角度看,具有更高决策权的大股东利用公司资源获取最大化利益,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放弃对所有股东都可以获益的创新活动[20]。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相反观点,认为当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能够防止管理层错误使用投资资金,少数大股东可能更愿意在研发上进行长期投资,以促进公司稳定,而不是只关注自身利润[3]。此外,基于堑壕效应的部分实证研究表明,所有权集中度与创新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当大股东以长期愿景为主导时,其更关心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当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牺牲小股东利益转移资源时,对研发活动将产生负面影响[5]。也有研究表明,研发活动在所有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21]

(2)不同身份的大股东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所有者比其他所有者拥有更大的激励和监督能力,能够避免管理人员免受创新活动失败风险[7,22]。银行所有者与投资公司存在信用关系,因为短期投资者偏好对研发投资有一定抑制作用[23]。与银行不同,非金融公司与企业间的互惠贸易关系和协同效应有利于研发投资,进而提高吸收能力[24]。而国外投资者除资金外,还向公司提供先进的技术资源,有助于促进公司创新[22]。个人投资者与企业创新间既存在积极关系,也有消极关系,这取决于股权集中度[8]。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与创新间存在积极关系,政府在发展创新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可利用重要基础设施促进创新发展[25]。对家族企业创新的研究较多且结论不一,早期学者直接探索家族企业对创新的影响,逐步区分创始领导与后代领导对企业创新的不同影响[26],或者探索家族企业其它因素对企业创新所发挥的调节作用[27]

3.3.2 董事会与创新

(1)董事会在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间提供了正式的联系,是公司治理中控制决策的最高机构。本文主要从董事会组成、规模、成员受教育程度及会议次数等方面探讨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组成,多数研究表明外部董事对包括创新在内的战略变革具有积极影响[5],特别是具有技术背景的外部董事有利于企业创新。内部董事对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更倾向于进行新产品开发等内部创新,而非从事不确定性较高的外部创新[8]

(2)董事会规模特征对创新的影响结论不一。有研究发现,规模大的董事会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经验和建议,特别是技术创新资源,有助于提高公司面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5];而另一个观点则表明,规模大的董事更容易发生冲突,因为需要协调不同观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创新战略,从而对创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28]

(3)董事会成员受教育程度决定其能力和知识水平,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董事更容易接受创新,高学历董事能够精确分析信息,并开发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多数研究表明,董事会成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其对创新过程和外部环境的理解越透彻,从而越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28]

(4)频繁的董事会会议可以让董事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战略和业务运作上,分享其经验、知识和判断。多数研究表明,频繁的董事会会议便于成员全面了解研发活动,通过会议可以制定风险替代策略,减少不确定性,有助于创新活动成功[29]

3.3.3 高管治理与创新

高管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者,对战略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影响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及创新产出,学者主要从高管特质、激励及权力行为等方面考察了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1)早期对高管特质的研究基于高阶理论,集中探讨了高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政治背景或政治关联等特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发展中又建立起这些特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随着对企业创新活动复杂性的研究,最新文献关注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高管,如首席技术官CTO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发现CTO多样化职能经验积极影响激进式创新,特别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和行业经验的CTO有利于促进创新[1]

(2)高管作为股东财富的受托人,同时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高管履行受托责任,特别是股权激励。学者研究发现,高管所有权有助于减少股东与经理间的代理问题,拥有股权保证了高管工作的稳定性,减少了对风险活动的厌恶,有利于作出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如创新投资[30]。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发现一些影响因素会改变高管股权激励的有利影响,如当组织衰退或企业受到收购保护时,高管开始逃避责任,从而减弱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31]

(3)高管复杂的权力行为也会对公司活动产生不同影响。部分学者关注内部和外部聘用CEO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发现内部任命CEO对创新有积极影响,而外部聘用CEO缺乏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和创新能力的经验,对创新具有负向影响[32]。还有部分学者关注CEO的二元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CEO职务分离能够减少管理层和董事会间的紧张关系,促使企业采取具有长期潜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决策,因此非二元性CEO比二元性CEO更有利于创新[33]

4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研究领域中具有内在联系且数量较多文献所形成的研究主题或观点,分析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研究热点演变过程,可以梳理出该领域发展焦点。文献关键词能够高度概括和总结研究内容与核心思想,通过统计关键词频次可以考察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在CiteSpace 软件中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的高频热点词,如表5所示。

文献中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innovation(创新),属于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关键词performance(绩效)的频次数排在第二位,通常作为公司治理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前提条件,不同绩效条件影响所有者作出不同的创新决策[6]。频次排在后面的关键词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R&D(研发)、development investment(研发投资)分别代表创新过程和创新初始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关键词risk taking(风险承担)描述了创新活动的高风险特点。关键词strategy(战略)代表创新是一项企业战略,企业创新战略制定受到不同所有权群体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特征[8]

图5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主题框架

在公司治理相关热点词中,关键词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频次数排在第三位,关键词ownership structure(所有权结构)、agency cost(代理成本)及management(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director(董事会)和 institutional investor(机构投资者)是目前文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公司治理要素,family firm(家族企业)作为特殊所有权性质企业受到极大关注。

表5 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高频次关键词

排名频次关键词排名频次关键词1189innovation1151agency cost2179performance1246governance3122corporate governance1341family firm4113ownership1439impact597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539r&d671firm performance1636strategy764management1735risk taking858firm1834investment956development investment1933director1052ownership structure2031institutional in-vestor

为清晰直观地展现研究领域关键词的交互关系以及不同时间阶段关键词的分布特征,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以两年为时间切片绘制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关键词共现时区网络视图,如图6所示。在时区网络视图中,关键词随时间变化也在发生改变。根据关键词变化,将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00-2006年)。这一阶段集中于对创新概念、公司治理概念及公司治理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高频次关键词集中出现在这一阶段。较多学者关注股东治理,涉及所有权结构、委托代理理论、创新风险性等内容;②第二阶段(2008-2012年)。在延续股东治理下创新活动研究的基础上,对家族企业这类特殊的股权结构进行探索,分析了家族企业社会情感财富和经济目标冲突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同时,关注董事会治理,细化董事会特点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创新概念方面,更多关注吸收能力,通过提高外部知识获取、转换和应用能力实现企业创新;③第三阶段(2014-2019年)。在董事会治理的基础上,关注高管治理对创新的影响。部分实证研究增加了调节变量,完善了公司治理对创新的影响路径。这一阶段开始对创新方式进行分类,分别探索公司治理对探讨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影响。可以发现,研究热点集中于探索不同公司治理主体对创新的影响,但对创新最新进展关注不够。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近20年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分析研究力量、研究成果刊载平台分布、知识基础、发展轨迹及研究热点与前沿等内容。结果发现:①该领域发文量经过10年缓慢增长的酝酿期后,自2010年开始增速加快,到2019年还未达到峰值,研究热度持续提高。美国发文量远高于其它国家,中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国也是该研究领域的积极推动者,高产研究机构也主要来自美国和中国;②从发文期刊看,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科技创新领域、管理学领域及经济学领域期刊上。通过期刊双图叠加功能分析发现,被引用期刊不但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还涉及系统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反映出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特征;③通过高被引、突现文献分析发现,Chrisman、Aghion等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对后续研究产生了关键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创新决策动态视角、特定股权背景视角、委托代理视角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在研究内容方面集中在所有权结构、董事会职能或者高管治理等一个或多个治理主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上,但不同学者对相同治理主体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④研究热点随时间动态变化。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前沿随公司治理和企业创新的动态变化而不断演进。公司治理要素从所有权结构到董事会治理发展到高管治理,与公司治理研究前沿同步,但对创新领域前沿关注不足,较少将创新领域热点引入该领域研究中。

图6 公司治理视角下各年份企业创新关键词共现

在过去20年,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领域研究不断拓展,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目前研究成果中的薄弱环节,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结合中国公司治理体系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及市场环境,将研究嵌入到中国情境中,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发展范式,加强与国际高产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在研究热度尚未达到峰值前贡献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最终构建出以本土特色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框架;②进一步厘清公司治理主体对创新的影响路径,对各治理主体进行整合,明晰以往文献中相同治理主体对企业创新影响不一致的原因,完善研究方法设计,如增加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明确作用机理,或者跟随公司治理研究前沿,构建反映治理主体动态博弈和激励约束的公司治理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影响展开研究;③将创新领域前沿纳入公司治理视角下企业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效益、开放性及前瞻性,近几年关于绿色创新、开放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增加。因此,可探索公司治理对企业绿色创新、开放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等不同创新决策的影响,为后续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CHUNG D,KANG M.Characteristics of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9(4):1-18.

[2] CORIAT B,WEINSTEIN O.Organizations,firm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2002(31):273-290.

[3] MUNARI F,ORIANI R,SOBRERO M.The effects of owner identity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systems on R&D investments:a study of Western European firms[J].Research Policy,2010,39(8):1093-1104.

[4] BLOCK J H.R&D investments in family and founder firms: an a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27):248-265.

[5] SHAPIRO D,TANG Y,WANG M.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innovation in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15,13 (4):311-335.

[6] CHRISMAN JJ,PATEL P C.Variations in R&D investments of family and nonfamily firms: behavioral agency and myopic loss aversion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976-997.

[7] AGHION P,REENEN J V,ZINGALES L.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1):277-304.

[8] HOSKISSON R E,HITT M A,JOHNSON R A.Conflicting voices: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9] CHEN HL,HSU WT.Family ownership,board independence,and R&D investment [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9,22(4):347-362.

[10] HIRSHLEIFER D,LOW A,TEOH S H.Are overconfident CEOs better innovators [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4):1457-1498.

[1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2] 曾利,李自力,李洋.国际科技政策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科研管理,2020,41(2):11-25.

[13] 张春博,丁堃,曲昭,等.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创新驱动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152-160.

[14] 黄鲁成,张璐,吴菲菲,等.基于突现文献和 SAO相似度的新兴主题识别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6):814-821.

[15] NALDI L,NORDQVIST M,SJÖBERG K.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risk taking,and performance in family firms[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7(1):33-47.

[16] GARNEY M.G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29):249-265.

[17] COMEZ-MEJIA L R,MAKRI M,LARRAZA-KINTANA M.Diversification decisions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223-252.

[18] ATANASSOV J.Do hostile takeovers stifle innovation? evidencefrom antitakeover legislation and corporate patent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3(3):1097-1131.

[19] GEORGE G,WIKLUND J,ZAHRA S A.Ownership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firm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2):210-233.

[20] ZENG T,LIN H C.Ownership structure and R&D spending: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1,5 (1):82-93.

[21] ZHANG Q,CHEN L,FENG T.Mediation or moderation? the role of R&D inves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T industry[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14,22 (6):501-517.

[22] CHOI S B,LEE S H,WILLIAMS C.Ownership and firm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evidence from China[J].Research Policy,2011,40 (3):441-452.

[23] XIAO S,ZHAO S.Financi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 and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2,31 (4):880-906.

[24] GOMPERS P,KOVNER A,LERNER J.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cycles: the impact of public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 (1):1-23.

[25] CHEN V Z,LI J,SHAPIRO D M,et al.Ownership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n emerging market perspectiv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31 (1):1-24.

[26] RAU S B,WERNER A,SCHELL S.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s a driving factor of innovation in older family firms[J].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2018,10 (4):1-13.

[27] TSAO S M,LIN C H,CHEN V Y.Family ownership as a moderator between R&D investments and CEO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 (3):599-606.

[28] CHEN H L.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R&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Advances in Management & Applied Economics,2012,2 (4):161-170.

[29] WINCENT J,ANOKHIN S,ÖRTQVIST D.Does network board capital matter? a study of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SME network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3):265-275.

[30] LATHAM S F,BRAUN M.Managerial risk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declin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 (2):258-281.

[31] MAZOUZ K,ZHAO Y.CEO incentives takeove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9(30):494-515.

[32] CORSI K,PRENCIPE A.Dose CEO promote innovation in SMEs? a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EO[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9,5(3):1-19.

[33] LI M,YANG J.Effects of CEO duality and tenure on innovation[J].Journal of Strategy and Management,2019,12(4):536-552.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