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企业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
——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盛宇华,朱赛林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持续创新内生机制,利用435家高技术企业2010—2018年面板数据,对多元化战略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持续性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呈正U型关系,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具有负向影响;动态能力强化了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正U型关系,并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在动态能力调节作用下,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创新持续性;技术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

The Impact of High-tech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n the 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Sheng Yuhua,Zhu Sailin

(Business School,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persistent innov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of 435 high-tech companies from 2010 to 2018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on the high-tech companies' 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persistence have a positive u-shaped relationship.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has a positive promotion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sistence, 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sistence. Dynamics capability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persis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persistence;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synergy between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f high-tech compan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Key Words: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Diversification;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Dynamic Capabilities

收稿日期:2020-06-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81)

作者简介:盛宇华(195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与领导科学、人力资源和企业产权制度;朱赛林(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决策。

DOI10.6049/kjjbydc.202002047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7-0073-1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球经济力量博弈也使得创新驱动型增长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给追求创新驱动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单次或某一阶段创新成功不足以使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因而企业有必要持续创新。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探索发现,创新持续性对创新理论、战略管理和创新实践等具有深远影响。从创新理论上说,创新持续性验证了内生增长模型[1]对于持续创新的解释。该模型认为,可持续增长源于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生产性资源积累以及技术进步。从战略管理角度看,创新持续性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维持长期绩效差异提供了保障[2]。最后,从创新实践角度,了解驱动企业持续创新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的政策能将企业当前和未来创新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并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基于创新持续性的重要影响,研究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因素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者们从组织内外部视角对持续创新促进因素进行探究,包括以下内容:①组织外部视角:本地知识库质量和竞争激烈程度[3]、环境不确定性[4]、政府补贴投入[5]、企业研发区域多样性和区域分散性[6]等均会影响企业创新持续性;②组织内部视角:企业工资水平和规模[3]、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7]、技术领导力[8]、技术多元化[9]、总经理掌控力、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异质性特征[10]、高管持股[11]、企业金融化[1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13]等会对创新持续性产生影响。学者们总结出促进企业持续创新的内生机制,分别是成功者更成功机制、R&D沉没成本机制、知识积累机制和状态依赖机制[14-17]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持续性作了大量探索,但中国高技术企业仍存在创新效率、创新质量和创新产出投入普遍较低的问题[17]。同时,受外在环境和资金约束较大,企业创新持续性水平并不高。Clausen等[18]通过动态随机效应概率模型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间的战略差异会对所有类型企业创新持续性产生影响。企业外在环境和部分资源因素的可控性较小,而多元化战略是企业最常见的战略形式,因而本文尝试从多元化战略角度探究其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

企业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端于多元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当传统发展方式无法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增长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转移到如何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多元化战略与创新持续性之间关系研究由此出现。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技术多元化角度探讨持续创新前因,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要想长期生存和成长,必须通过持久性和多样性方式获得技术范围经济,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技术多元化既能增强核心技术能力,也能在新技术领域拓展技术能力,对持续创新具有重要意义[8]。Tavassoli & Karlsson[19]发现,开发新的产品具有持久创新潜质,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持续性;何郁冰等[9]研究发现,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战略组合对创新持续性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不同维度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的中国高技术企业,不同维度多元化战略会对其创新持续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否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持续性产生更大影响?

在探索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时,学术界引入了动态能力概念[20]。Teece&Pisano[21]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以有利可图的方式建立和更新资源,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重新配置,以创新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自动态能力概念提出以来,其与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企业战略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并改变资源分配方式,以实现组织使命或目标的过程[22]。动态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23],使战略与环境保持一致[24],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天然内在联系,是贯穿战略制定到执行过程的可升级的战略管理能力[25]。部分学者研究得出,动态能力在持续创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6]。Edurne&Laura[27]对动态能力重新分层,分析与持续创新紧密相关的动态能力的核心维度。动态能力通过对企业资源的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体现了企业动态资源基础观[28]。这种动态性把动态能力和持续创新连结起来,因为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需要对商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和社会挑战作出响应,从而在瞬息万变与颠覆性条件下作出快速反应[29]。鉴于动态能力对战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本文引入动态能力作为调节变量。

本文研究贡献主要在于:①从多元化战略角度出发,探究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持续性问题,创新持续性作为维持高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通过深入解析多元化战略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有助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②以往研究并未系统、全面地探讨两个维度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本文完善了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持续性影响研究体系,为战略管理和创新领域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③不仅从理论上就多元化战略对创新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加以分析,还采用相应数据实证检验两者间的关系,丰富和拓展了创新持续性前因变量研究;④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背景,结合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多元化战略与创新持续性

自20世纪60年代起,多元化战略研究内容从早期产品多元化层面,扩展到市场多元化即国际化和技术多元化层面[30]。也有学者认为多元化维度仍在不断延展,涵盖地理、市场、技术、产品等方面[31]。其中,影响最深远以及与高技术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是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故本文选取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作为多元化战略维度划分标准。

关于创新持续性内涵,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以下角度:①创新时间角度。企业创新持续性被理解为创新行为和成功的跨时间连续性[32],并通过Probit或Logit模型检验企业创新是否具有持续性[9];②资源投入角度。何熙琼和杨昌安[17]发现,创新持续性是指企业长期持续进行资源投入以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③知识积累角度。创新持续性被理解为累积知识模式的结果,其特征是企业学习动力产生的回报增加和对路径或过去的依赖性增强[33];④创新过程和结果角度。创新持续性是指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并持续获得创新成果的过程[34];⑤企业创新能力角度。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发现,创新持续性是企业内在特征的结果,企业创新能力体现的是企业创新持续性不变的禀赋,创新持续性由企业创新能力的初始分配驱动[3]

以上研究视角不同,但由于创新持续性涉及知识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和企业创新等研究领域,所以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基于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从资源投入角度,认为创新持续性是指企业不断投入资源进行产品、市场、管理、工艺和组织创新,从而促使创新活动产生反馈、积累和连锁效应的过程。创新持续性与其它具体形式的创新,如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状态与创新形式的区别。创新持续性既是创新具体形式量的持续积累过程,也是创新具体形式长期交织互动的结果。

1.1.1 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

企业通过推出新产品或丰富产品种类进行产品多元化。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和“成功孕育成功”持续创新内生机制角度,论述产品多元化对于创新持续性的影响。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在为新产品提供资金时经常面临严重的财务约束。多元化经营会导致企业丧失获得一手资源优势[35],由宽松的战略控制模式转变为严格的财务控制模式[36],从而缺乏财务柔性。缺乏财务柔性的企业往往不能兼顾长期战略目标,并且产品多元化初期会挤占用于长期研发的风险投资资金,降低企业创新持续性。其次,投资组合理论认为,产品多元化会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与投资组合理论预测的结论相反,现实中企业进行产品多元化反而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37]。产品多元化会挤占长期研发资金,所以产品多元化会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推论并不总是成立。同时,已有学者研究得出,产品多元化会带来资源配置、代理成本、管理效率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问题[38]。企业持续创新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需要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产品多元化带来的财务风险会损害企业创新持续性。

但是,随着产品多元化程度提升,企业获得一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具备一定的市场支配力,其中已获得成功的产品将帮助企业获得暂时性的垄断地位。同时,根据“成功孕育成功”机制,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能够积累下一步创新所需资源[39],从而提升后续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在产品多元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因企业市场地位提升,多元化产品能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进而产生财务协同效应[40]。资源约束是限制创新持续性的重要因素,降低企业资源约束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持续性提升。

总之,产品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是创新持续性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博弈。参考Hanns[41]对U型曲线关系的分析逻辑,当产品多元化处于中低水平时,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多元化带来的资源挤占和约束效应带来的创新持续性成本增加占主导地位,产品多元化带来的成本大于收益,因而对创新持续性产生负向影响。但随着产品多元化程度超过阈值,即处于较高水平时,正向影响逐渐增强,产品多元化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规模、范围经济和垄断地位,形成内部市场互补互益,缓解了资源约束和挤占效应。此消彼长,潜在边际收益逐渐超过边际成本,最终正向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产品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产生正向影响。

H1: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呈正U型关系,即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较低时,产品多元对创新持续性有负向影响,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较高时,对创新持续性有正向影响。

1.1.2 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

首先,从持续创新内生机制角度看,高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这种投入是长期且固定的,终止这些活动的成本通常很高,属于沉没成本。除非通过创新成功获得收益,高技术企业才能收回成本,这些无法收回的成本促使企业不断投入并持续创新,进而通过“R&D沉没成本”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同时,随着技术多元化程度提升,企业会积累大量物质、专利等资产,这些资产可以长期用于高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术多元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持续创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企业获得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越多,其可利用和转化的技术范围越广[42],技术多元化价值就越高,进而通过“知识积累”机制,对企业创新持续性产生促进作用。

其次,技术多元化能为高技术企业带来差异化持续竞争优势,缓解高技术企业对某一特定技术的依赖,提升企业创新效率[43]。张庆垒等[44]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多元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李瑞雪[45]认为,企业双元创新能力通过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可对其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由于竞争激烈,技术更迭速度快,环境不确定性强,进行技术多元化可使其更容易应对动态环境变化,挣脱单一思维和能力桎梏,促进持续创新。

H2:高技术企业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有正向影响。

1.1.3 技术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协同效应与创新持续性

高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局限于实施单一战略,而是将战略组合起来使其协同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那么技术多元化与产品多元化协同发展会对创新持续性产生何种影响?首先,杨兴全等[46]研究得出,多元化经营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挤占效应。企业资源是有限的,而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具有高投入特征,对于资源稀缺的高技术企业而言,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难免相互限制,进行产品多元化会降低技术多元化效率,进行技术多元化会侵占产品多元化所需资金,从而对创新持性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虽然技术多元化与产品多元化能形成“技术—产品”多元化链条,但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技术更迭速度非常快,“技术—产品”多元化链条实际上强化了战略执行惯性,延长了企业对于外界重大技术变革和需求的反应时间,导致其错失与市场匹配的发展机会。与市场错位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高技术企业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持续创新。最后,从持续竞争优势培养角度看,高技术企业仍需不断积累技术与经验并对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突破,同时进行产品多元化会导致潜在收益下降,协调成本、转化成本上升。结合资源依赖理论观点,在高技术企业特殊异质性资源获得之前,贸然协同发展技术多元化与产品多元化,不利于高技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不利于持续创新。

H3: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具有负向影响。

1.2 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1.2.1 动态能力对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观点,企业需要建立、整合和重新配置自己的技能、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47]。借鉴罗珉和刘永俊[48]及龚一萍[49]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本文中的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越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就越强,在进行产品多元化时能通过联盟有效整合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50],缓和高技术企业开展产品多元化时对其它长期投资资源的挤占,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根据“成功孕育成功”的持续创新内生机制,产品多元化—创新持续性需要一定的转化整合过程,因为只有成功的产品多元化才能有效促进持续创新,而动态能力培育大大提高了产品多元化取得预期收益的概率。同时,当企业处于高动态能力水平时,维持高动态能力水平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动态能力虽然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但也具有资源高消耗性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维持相应的能力水平,从而导致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更严重。因此,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较低时,企业动态能力水平较高,本就有限的资源因为要维持较高水平的动态能力,使得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情况更严重,强化了产品多元化程度在未超过拐点之前资源约束的负向作用,导致处于主导地位的持续创新成本增速更为显著,从而强化了产品多元化程度对创新持续性的负向作用;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超过临界值后,具备高动态能力的企业快速整合、利用产品多元化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资源约束,创新持续性成本增速明显变缓,同时创新持续性收益增速上升,从而增强产品多元化程度超过拐点之后对创新持续性的正向影响。

H4:动态能力强化了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正U型关系。

1.2.2 动态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根据持续创新的“知识积累”机制,动态能力中的学习吸收能力可以为技术多元化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一种经济产品,具有累积性和不可穷尽性,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知识既是这一过程的原产品又是产出品。该特质对创新持续性有重要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拥有较高学习和吸收能力的企业,能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利用自身知识储备生产新知识,而创新正是积累的知识和学习动力促进的结果[51]。Tavassoli&Karlsson[52]认为,知识的产生和循环不仅对当前技术创新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后续技术创新也有重要作用。最后,Ferreira等[53]发现,动态能力能提升企业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持续性既包括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学习和吸收以实现利用式创新的过程,也包括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突破的探索式创新过程。对于竞争激烈、技术更迭速度快的高技术企业来说,当企业处于较高的动态能力水平时,在技术多元化过程中能充分吸收已有技术成果,并通过较强的学习能力将其应用于后续技术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利用式创新不断强化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机制,从而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动态能力中的变革创新能力以其卓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突破,促进探索式创新,从而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H5: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1.2.3 动态能力与产品多元化、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的交互效应

探究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时,本文提出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对资源的挤占效应,以及“技术—产品”多元化链条加长可能并不适合技术更迭速度非常快的高技术行业,因为有可能会造成竞争优势丧失风险。由此,本文引入动态能力这一情景,探究在高动态能力情景下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会如何变化。

(1)高技术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激烈的竞争使企业面临资源约束困境[54]。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企业需要重新配置资源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差异化经营。高技术企业在产品、技术或战略上进行创新,探索新市场,寻找新的竞争方式,并研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多元化战略组合可以使高技术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并吸引新客户,使其有能力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但可能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动态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中的整合能力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使其随着市场、技术或战略改变,重组资源和改变运营方式。Edurn & Laura[55]研究得出,可持续创新需要对企业资源基础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将资源转换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组合,并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学习。整合能力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效率,有效缓解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之间的资源挤占效应,提升战略组合的有效性,从而提升企业创新持续性。

(2)动态能力作为支持动态环境中竞争战略快速变化的战略工具[56],可以缓解因多元化链条加长导致的市场响应能力不足。动态能力提高了企业应对动荡环境的有效性、速度和效率[57]。Venkatraman[58]认为,企业实现卓越的绩效必须保持战略结构之间的内部契合,内部适应性可以通过开发和培养动态能力实现。同时,动态能力可以帮助公司不断扩张并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包括与外部战略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开发新的可持续性管理流程,以及先进技术和组织学习流程[59]。不少研究证明,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促进作用,能降低进行多元化战略组合导致的竞争优势丧失风险,并且在企业面临危机时,能帮助企业重获竞争优势[60]。基于以上分析发现,动态能力能缓解技术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协同效应带来的资源挤占效应,抵消因多元化链条加长带来的市场响应不足和竞争优势丧失等不利影响,促进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进而对创新持续性产生正向影响。

H6:在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下,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

2 变量说明与回归模型

2.1 变量说明

2.1.1 多元化程度

目前,常用熵指数法或赫芬达尔指数两种方法测量企业多元化程度。本文实证部分借鉴何郁冰和丁佳敏[30]的研究,采用熵指数法测算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程度。

(1)

(2)

式(1)中,Pj表示企业某个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m表示企业所涉及的总产品数目,计算可得产品多元化程度,PDS取值越大,表示企业所涉及的产品领域越广泛,产品多元化程度就越高。式(2)中,Pi表示企业在第i个技术领域中的专利申请数占该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n为企业所涉足的技术领域总数,TDS取值越大,表示企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越全面,技术多元化程度就越高。

2.1.2 创新持续性

参照鞠晓生等[61]的研究成果,选用无形资产增量反映企业创新投入。无形资产增量不仅与企业创新活动紧密相关,而且包含除研发活动外的其它创新活动。采用无形资产增量与企业期初总资产的比值表示企业创新持续性。

2.1.3 动态能力

参考罗珉和刘永俊[48]、龚一萍[49]的研究成果,选择企业总资产周转率、研发支出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衡量整合能力、变革创新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再将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企业动态能力水平。

2.2 回归模型

本文实证部分共构建6个模型。为验证H1、H2和H3,参考鞠晓生等[61]的创新投资模型构建方程(3)、(4)和(5)。

(3)

Innovi,t/Ki,t=β1(Innov/K)i,t-1+β2TDSi,t+β3Sizei,t+β4CFi,t+β5Debti,t+β6EBi,t+β7Growi,t+β8TSEi,t+β9NFAi,t+β10NCi,t+β11MSAi,t+β12MCi,t+β13FEi,t+β14Year+δt+εi,t

(4)

(5)

在方程(3)、(4)和(5)中,下标i代表不同企业,下标t代表不同年份,Ki,t代表企业期初总资产,δt代表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本文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现金流量、债务融资、股权制衡度、成长性、股东权益合计、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净额、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年度虚拟变量,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方程(6)、(7)和(8)验证H4、H5和H6,即动态能力对产品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关系及其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动态能力与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的交互效应。

(6)

Innovi,t/Ki,t=β1(Innov/K)i,t-1+β2TDSi,t+β3Sizei,t+β4CFi,t+β5Debti,t+β6EBi,t+β7Growi,t+β8TSEi,t+β9NFAi,t+β10NCi,t+β11MSAi,t+β12MCi,t+β13FEi,t+β14Year+β15DCi,t+β16DCi,t*TDSi,t+δt+εi,t

(7)

(8)

表1 变量符号定义与测量

类型名称字母符号计算方法因变量创新持续性Innovi,t/Ki,t无形资产增量/期初总资产自变量产品多元化PDSi,tPDSi,t=∑mj=1pjln1pj技术多元化TDSi,tTDSi,t=∑ni=1piln1pi调节变量动态能力DCi,t总资产周转率、研发支出比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的加权平均企业规模Sizei,t总资产取对数现金流量CFi,t现金流债务融资Debti,t资产负债率股权制衡度EBi,t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成长性Growi,t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控制变量股东权益合计TSEi,t股东权益各项目之合计固定资产净额NFAi,t固定资产原价除去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净额NCi,t在建工程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之差额管理层持股比例MSAi,t管理者持股数/总股数管理费用MCi,t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FEi,t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年份Year当年样本为1,否则为0

3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3.1 样本及数据来源

根据 《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选取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电气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等5 类高新技术行业,利用2010-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并对各连续型变量进行1%的Winsor缩尾处理,以此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最终获得435家上市公司样本,观测值为3 915个面板数据集。公司分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专利数据来自万方专利数据库,其它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本文统计分析利用Stata14完成。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主要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创新持续性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6.156,标准差为0.877,企业之间创新持续性相差较大。产品多元化的最小值为0,表明未进行产品多元化,最大值为2.084,标准差为0.489。技术多元化最小值为0,表明企业使用单一技术生产经营,最大值为1.648。标准化后企业动态能力最小值为-1.885,最大值为3.283,标准差为1.036。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Innovi,t/Ki,t0.3810.87706.156PDSi,t0.9760.48902.084TDSi,t0.8150.40001.648DCi,t-0.1221.036-1.8853.283Debti,t0.4020.4110.007 5213.71Growi,t1.22650.25-2.0833 107CFi,t 3.27e+081.41e+09-9.88e+09 4.44e+10TSEi,t3.140e+095.140e+09-4.390e+099.130e+10NFAi,t1.550e+093.340e+0903.770e+10NCi,t3.660e+081.270e+0903.890e+10MSAi,t0.1160.18300.897MCi,t3.590e+089.060e+082.476e+061.600e+10FEi,t5.510e+072.110e+08-4.850e+092.540e+09Sizei,t21.9241.104 5 19.539 73 25.041EBi,t22.2712.240.89460.97

3.3 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的主效应检验,以及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见表3); 二是动态能力对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以及动态能力与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的交互效应检验 (见表4)。

3.3.1 主效应及协同效应检验

表3为本文主效应及协同效应检验结果。模型1报告了模型中只含控制变量的结果。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解释变量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平方项,以验证产品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根据模型2的结果,PDSi,t的一次项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PDSi,t的二次项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F检验在1%的水平下拒绝了产品多元化及其二次项系数同时为零的原假设。当产品多元化取最小值时(PDSi,t=0),斜率β2+2β3*PDSi,为-0.400,当产品多元化取最大值时(PDSi,t=2.084),斜率β2+2β3*PMCi,t为0.321,样本边界的斜率符号相反。曲线拐点为1.156,位于样本区间范围内,以上验证了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存在正U型关系,H1得到验证。模型3检验了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根据模型3的回归结果,TDSi,t的一次项系数在1%水平下的显著性为正,验证了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正向影响,H2得到验证。模型4验证了技术多元化与产品多元化的交互效应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验证了技术多元化与产品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的负向影响,H3得到验证。

为了探究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的关系,本文根据实证结果绘制相应关系图,并参考Shin等[62]的研究成果,将U型曲线进行延展作出趋势线,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样本范围内,同等程度的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总体上大于产品多元化,且当产品多元化程度超过阈值显现出正向影响后,技术多元化给创新持续性带来的边际收益仍远大于产品多元化。这也印证了上文提到的高技术企业仍处于需要不断积累技术与经验,并对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突破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高技术企业实施产品多元化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还未完全显现出来。

3.3.2 调节效应及交互效应检验

表4为本文调节效应及交互效应检验结果。模型5验证了动态能力对产品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PDSi,t的一次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PDSi,t的二次项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动态能力和产品多元化二次项的交乘项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与PDSi,t2的系数符号相同,说明动态能力强化了产品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之间的U型关系,H4得到验证。模型6验证了动态能力对技术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动态能力和技术多元化的交乘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和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H5得到验证。模型7验证了动态能力与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的交互效应,动态能力与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的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在动态能力的调节下,高技术企业产品多元化与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对创新持续性由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H6得到验证。

图1 技术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

表3 主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Innov/K)i,t(Innov/K)i,t(Innov/K)i,t(Innov/K)i,t(Innov/K)i,t-1-0.080***-0.089***-0.047*-0.076***[-3.90][-4.33][-1.92][-3.06]Debti,t-0.209-0.278-0.269 -0.372[-1.22][-1.63][-1.00][ -1.31]Growi,t-0.001-0.0020.004-0.000[-0.22][-0.34][0.42][-0.01]CFi,t0.0000.0000.0000.000[0.48][0.50][0.30][0.38]TSEi,t0.0000.0000.0000.000[0.53][0.49][0.47][0.54]NFAi,t-0.000-0.000-0.000-0.000[-1.10][-1.12][-0.14][-0.68]NCi,t-0.000-0.000*-0.000-0.000[-1.36][-1.80][-0.42][-1.57]MSAi,t0.1510.1210.0650.128[0.55][0.44][0.20][0.37]MCi,t-0.000***-0.000***-0.000***-0.000***[-7.04][-6.48][-5.79][-5.34]FEi,t-0.000***-0.000***-0.000***-0.000*[-3.50][-3.47][-2.61][-1.80]Sizei,t0.581***0.576***0.481***0.539***[7.53][7.38][5.20][5.29]EBi,t0.005**0.006**0.0030.002[2.02][2.36][0.93][0.49]PDSi,t-0.400**-0.141[-2.00][-0.42]PDS2i,t0.173**0.261**[2.01][2.05]TDSi,t0.361***0.799***[2.70][3.31]c.TDSi,t#c.PDSi,t-0.315*[-1.68]year控制控制控制控制_cons-1.059-1.4890.496-1.035[-0.85][-1.17][0.32][-0.60]TestF= 5.06F= 4.51(joint-signifi-cance)P=0.006 4P= 0.011 2Within-R20.0780.0970.0820.102

表4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5模型6模型7(Innov/K)i,t(Innov/K)i,t(Innov/K)i,t(Innov/K)i,t-1-0.116***-0.083***-0.126***[-4.97][-3.03][-4.55]Debti,t-0.146-0.113-0.132[-0.71][-0.38][-0.43]Growi,t-0.0020.004-0.000[-0.36][0.39][-0.04]CFi,t0.0000.0000.000[0.45][0.40][0.38]TSEi,t0.0000.0000.000[0.21][0.26][0.28]NFAi,t-0.0000.0000.000[-0.10][0.30][0.29]NCi,t-0.000-0.000-0.000[-0.28][-0.14][-0.21]MSAi,t0.1920.2600.299[0.64][0.73][0.81]MCi,t-0.000***-0.000***-0.000***[-6.64][-6.57][-6.17]FEi,t-0.000***-0.000***-0.000**[-3.36][-2.92][-2.14]Sizei,t0.613***0.531***0.568***[6.78][4.99][5.05]EBi,t0.007**0.0030.004[2.38][0.93][1.14]PDSi,t-0.702*-0.153[-1.90][-0.42]PDS2i,t0.392**0.274**[2.22][2.04]TDSi,t0.493***1.107***[2.85][3.59]DCi,t-0.005-0.095-0.117[-0.04][-1.10][-1.35]c.DCi,t#c.PDSi,t-0.083-0.015[-0.48][-0.08]c.DCi,t#c.PDS2i,t0.217**[1.97]c.DCi,t#c.TDSi,t0.282***0.124[2.76][0.81]c.TDSi,t#c.PDSi,t-0.438*[-1.90]c.TDSi,t#c.PDSi,t#c.DCi,t0.259**[2.55]year控制控制控制_cons0.0842.5850.728[0.05][1.43][0.38]Within-R20.1220.1140.154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本文基于2010—2018年高技术企业面板数据,从资源基础观和持续创新内生机制角度出发,探究多元化战略及其战略组合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维持创新持续性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得出:

(1)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在产品多元化初期,由于资源约束和挤占效应使得产品多元化并不能促进创新持续性提升,但产品多元化超过拐点后,其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促进内部资本市场形成,有效缓解资源约束困境。而获得的相对垄断地位能促进后续多元化产品成功,从而促进创新持续性提升。从R&D沉没成本机制、知识积累机制和差异化持续竞争优势构建角度分析发现,技术多元化对创新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当高技术企业采取战略组合策略时,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并不能带来创新持续性提升。

(2)动态能力对产品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正U型关系具有强化作用,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证明动态能力在维持创新持续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组合时,在动态能力作用下,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多元化协同效应能克服资源约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市场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创新持续性提升。

4.2 意义与启示

首先,本研究将产品多元化、技术多元化及其协同效应纳入创新持续性影响模型,拓宽了多元化战略研究视野。其次,本研究有助于充分挖掘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内部关联,理解多元化战略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管理者优化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最后,本研究凸显了动态能力在维持创新持续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于动态能力中的整合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对创新持续性维持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上述3个维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动态能力应用边界。

本研究对企业管理者具有如下启示:第一,高技术企业在进行产品多元化时,要确保产品多元化能够获得相应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或取得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否则贸然进行产品多元化会损害高技术企业创新持续性;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持续性,但要把握技术更迭节奏,适时进行技术多元化,从而摆脱对单一技术的依赖。第二,在忽视相应动态能力培育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战略组合并不会对企业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高技术企业要重视动态能力培育,尤其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组合过程中,具备高动态能力的高技术企业能通过内外部积极互动和反馈,有效整合资源和能力,实现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匹配,从而对持续创新产生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ROMER M,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Nber Working Papers,1989,98(98):71-102.

[2] GANTER A, HECKER A.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discriminating between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sources of state dependence[J].Research Policy,2013,42(8):1431-1445.

[3] ANTONELLI C,CRESPI F,SCELLATO G.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 persistence[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3,22(3):256-280.

[4] SUAREZ D.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in unstable environments: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firm's innovative behavior[J].Research Policy,2014,43(4):726-736.

[5] 王晓君,付文林.政府补贴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景气度的视角[J].经济纵横,2019(11):91-102.

[6] 贾建林,樊霞.研发区域边界拓展能否促进企业创新持续性[J].中国科技论坛,2020(3):54-63.

[7] 郑立东,程小可,姚立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与创新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6):88-93.

[8] ROBERTO F,ANDREA V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persistence in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local area network industry 1990-1999[J].Research Policy,2016,45(8):1604-1619.

[9] 何郁冰,周慧,丁佳敏.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持续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7,35(12):1896-1909.

[10] 潘镇,李云牵,李健.总经理掌控力、董事长—总经理垂直对特征与创新持续性[J].经济管理,2017,39(9):82-99.

[11] 乐怡婷,李慧慧,李健.高管持股对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兼论高管过度自信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139-146.

[12] 肖忠意,林琳.企业金融化、生命周期与持续性创新——基于行业分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9,45(8):43-57.

[13] 冷建飞,高云.融资约束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创新持续性——中小板企业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1):77-84.

[14] TAVASSOLI S,KARLSSON C.Persist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alyzed and explained[J].Research Policy,2015,44(10):1887-1901.

[15] GUARASCIO D,TAMAGNI F .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and patterns of firm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19,48(6):1493-1512.

[16] 鲍新中,屈乔,尹夏楠.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6(7):167-172.

[17] 何熙琼,杨昌安.中国企业的创新持续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成本性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5):105-121.

[18] CLAUSEN T,POHJOLA M,SAPPRASERT K,et al.Innovation strategies as a source of persistent innovation[J].Working Papers on Innovation Studies,2010,21(3):553-585.

[19] TAVASSOLI S,KARLSSON C.Persist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alyzed and explained[J].Research Policy,2015,44(10):1887-1901.

[20] WERNERFELT B.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ten years af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3):171-174.

[21] TEECE D,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 :537-556.

[22] RANSON S,HININGS B,GREENWOOD R.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1):1-17.

[23] W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

[24] ZAHRA S A,SAPIENZA H J,DAVIDSSON P.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 (4) :917-955.

[25] 欧阳桃花,曾德麟,崔争艳,等.基于能力重塑的互联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百度案例[J].管理学报,2016,13 (12) :1745-1755.

[26] ROTHAERMEL F T,HESS D.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innovation driven by individual,firm,and network level effec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18(6):898-921.

[27] EDURNE A INIGO,LAURA ALBAREDA.Sustainability oriented innovation dynamics:level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ir path-dependent and self-reinforcing logic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39):334-351.

[28] SCHILKE O,HU S,HELFAT C E,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 a content-analytic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7, 12 (1):390-439.

[29] KLEEF J A G V, ROOME N J .Developing capabilities and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 as innovation: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38-51.

[30] 何郁冰,丁佳敏.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内部关联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5,33(11):1715-1726.

[31] 马海燕, 于孟雨,王天宇.产品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资源异质性与国际化的调节效应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S1):740-750.

[32] TAVASSOLI S,KARLSSON C.Persist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alysed and explained[J].Research Policy,2015,44(10) :1887-1901.

[33] GUARASCIO D,TAMAGNI F.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and patterns of firm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19,48(6):1493-1512.

[34] 陈云,杜鹏程,王雪.持续创新研究主题及其动态演变——基于CITESAPCE的知识图谱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7):151-160.

[35] DUNDAS K N M,RICHARDSON P R.Implementing the unrelated product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 (4) :287-301.

[36] HITT M A,HOSKISSON R E.Declining U.S.competitiveness:reflections on a cri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88,2 (1) :51-60.

[37] 吴国鼎,张会丽. 多元化经营是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8):94-101.

[38] RAJAN R,SERVAES H,ZINGALES L .The cost of diversity: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J].Journal of Finance,2000,55(1):35-80.

[39] CEFIS E,CICCARELLI M.Profit differentials and innova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2005,14(1-2):43-61.

[40] 杨兴全,任小毅.多元化经营缓解了非产业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约束吗[J].财贸研究,2019,30(3):99-110.

[41] HAANS J R,PIETERS C,HE Z.Thinking about u:theorizing and testing u- and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in strategy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7):1177-1195.

[42] IGAM M MOANIBA,HSIN-NING SU,PEI-CHUN LEE.On the drivers of innovation:does 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matter[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8.

[43] CRISTINA QUINTANA-GARCIA,CARLOS A BENAVIDES-VELASCO.Innovative competence,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Research Policy,2008,37(3):492-507.

[44] 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等.技术多元化、行业竞争互动与双元创新能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9):71-83.

[45] 李瑞雪,彭灿,杨晓娜.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7):81-89.

[46] 杨兴全,李文聪,尹兴强.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创新的“双重”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2019,45(8):58-71.

[47] EISENHARDT K M,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05-1121.

[48] 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49] 龚一萍.企业动态能力的度量及评价指标体系[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150-154.

[50] 薛捷,张振刚.动态能力视角下创新型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81-90.

[51] COLOMBELLI A,VON TUNZELMANN N.The persistence of innovation and pathdependence[J].Economic Complexit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2011(8):105-119.

[52] TAVASSOLI S,KARLSSON C.Persist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alyzed and explained[J].Research Policy,2015,44(10):1887-1901.

[53] JORGE FERREIRA,ARNALDO COELHO,LUIZ MOUTINHO.Dynamic capabilities,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Technovation,2018,11(4):2-18.

[54] MARCEL J J,BARR P S,DUHAIME I M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 cognition on competitive dynamic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2):115-138.

[55] EDURNE A INIGO,LAURA ALBAREDA.Sustainability oriented innovation dynamics:level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ir path-dependent and self-reinforcing logic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39):334-351.

[56] RINDOVA V P,KOTHA S .Continuous "morphing":com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ies,form,and func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63-1280.

[57] GHOBADIAN A,CHMIELEWSKI D A,PALADINO A.Driving a resource orientation:reviewing the role of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haracteristics[J].Management Decision,2007,45(3):462-483.

[58] VENKATRAMAN N.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toward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23-444.

[59] ROOME N,WIJEN F.Stakeholder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rgaination Studies,2005,27(2):235-263.

[60] 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3):92-101

[61] 鞠晓生,卢荻,虞义华.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3,48(1):4-16.

[62] SHIN D,HASSE VC,SCHOTTER A P J.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within cultural space and place:integrating cultural distance and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6,60 (3):904-921.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