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及竞争环境下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彭 灿,李瑞雪,杨 红,余 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摘 要: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创新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以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为调节变量,深入探讨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对252家高新技术企业多源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的作用机制不同;动态与竞争环境下,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均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动态性;环境竞争性;双元创新协同性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nder Dynamic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eng Can,Li Ruixue,Yang Hong,Yu P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6,China)

Abstract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novative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that both academia and business circl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Based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ituational factor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d competitiveness as moderating variable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ual innovation and its synerg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empirical research on 328 enterpris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shows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dualistic innovation synerg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different for each dimen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in the dynamic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exploratory innov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more significant.Both environmental dynamics and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positive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dynamics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istic innovation sy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Dynamics;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Dual Innovation Synergy

DOI10.6049/kjjbydc.2019040485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630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NP20173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短期访学项目(190110DF09)

作者简介:彭灿(1962—),男,湖南长沙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创新管理;李瑞雪(1986-),女,山东德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杨红(1985—),女,山东济宁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余鹏(1990—),男,河南漯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5-0070-10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转型与高速发展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思维快速迭代更是加剧了市场环境的动荡性,商业社会变化可谓一日千里[1]。调查研究表明,美国高达1/3的上市公司会在5年内消失,而中国500强企业成长和衰落速度同样令人不安[2]。企业如何在动荡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刘力钢[3]提出,企业应通过持续创新维持其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周水银等[4]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加大R&D投入才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众多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绩效、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5-7]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单一创新方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企业,即有效实施双元创新的企业。那么,双元创新能否积极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8-10]表明,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探索式创新短期内不利于企业绩效提升,反而会消耗一定人力和财力,但从长远看,探索式创新有利于企业行业竞争力提升。显然,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乃至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并不相同,无法简单论定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究竟如何,且绩效提升并不意味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体现在企业长短期绩效表现上外,还体现在环境适应性上。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力评价上,鲜有关注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此外,创新悖论管理理论[11,12]认为:双元创新的两种创新方式间存在既冲突又互补的关系,两种方式匹配会直接对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然而,对于两者匹配所带来的影响,已有文献并未达成共识。He[8] 及焦豪[13]的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均衡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并利用两者间的互补效应提升企业绩效;Menguc&Auh[14]认为,追求两者间平衡需要一定成本,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张宸璐[15]的研究显示,平衡型双元创新与短期绩效倒U型相关,与长期绩效负相关,组合型双元创新与长短期绩效均正相关。究其原因,本文认为,现有文献仅考察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间均衡(双元创新平衡性)或互补(双元创新互补性)对绩效的影响,而在开展双元创新时,平衡性和互补性是同时存在的且作用于企业绩效或竞争力等后果变量。因此,有必要研究双元创新平衡性和互补性(统称为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绩效、竞争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等后果变量的影响。

同时,上述研究并未考察情境因素所带来的差异化影响。近年来,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作为重要情境变量对双元创新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早期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外部环境会对创新与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16]。就双元创新而言,学者们认为,企业所处环境越动荡越会迫使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而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会更倾向于利用式创新[17,18]。同时,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会促使其选择不同创新方式以维持自身竞争优势[19]。因此,在探讨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时,需要将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这两个重要的情境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基于此,本文引入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两个调节变量,构建动态与竞争环境下双元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理论模型,并以苏鲁京浙沪地区252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双元创新及协同性

利用式创新是指创新幅度较小,旨在改进现有产品、提高现有营销渠道效率,从而为现有客户群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创新活动,强调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对其进行强化与改进[5,6,20];探索式创新是指一种创新幅度较大,旨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渠道、发展新客户的创新活动,强调对新知识的探索与获取,力求超越现有知识基础并创造新知识[5,6,20]

Ahuja[21]的研究表明:企业在开展双元创新时,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间的平衡会影响创新绩效,从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Tushman[22] & Floyd等[23]实证研究发现,两种创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互补与促进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Cao等[24]正式定义双元创新平衡性和互补性概念,并基于资源获取角度证明不同资源条件下企业关注点不同,获取外来资源时应注重双元创新互补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应更注重双元创新平衡性;奚雷、彭灿[25]和李德强等[26]认为,双元创新平衡与互补正是协同论中竞合关系的体现,基于此提出双元创新协同性概念并给出具体计算方式,以衡量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协同程度。本文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认为双元创新协同性是衡量企业两种创新(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协同程度的变量,由双元创新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构成,双元创新协同性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 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多集中于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刘帮成等[27]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为谋求永续发展,企业实施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合理使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通过追求综合效益实现自身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存;芮明杰[28]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是在可预期的未来,企业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战胜自我,从而实现良好发展。结合学者们的定义[27-29],本研究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适应动荡多变、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早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以单一指标为主,如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30]从财务角度以可持续增长率对企业可持续增长加以度量;周水银[4]、宋剑锋等[31]分别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税益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后来,学者们使用盈利指标、资产管理指标、成长指标和业务营运指标等多重指标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力,但每个学者选取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32,33]。魏巍[34]、李维胜[35]从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3个层面列出评价指标,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实际,本研究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力主要由人力资源水平、生产运作能力、盈利与偿债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5个维度构成。

1.3 环境动态性与竞争性

环境动态性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频率和难以预测的程度[36]。Miller[37]将环境动态性界定为企业所处环境中的增长机会、所在行业技术、产品或服务创新及研发活动变化;李正卫[38]认为,环境动态性是指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动态性;陈国权等[39]在此基础上,将组织利益相关者行为或需求、技术创新程度、行业发展趋势和产品服务类型变化程度界定为环境动态性的表现形态。高环境动态性体现为外部要素市场及市场需求等变化较快,企业面临较大的环境威胁,需及时调整战略并积极创新以适应环境变化;低环境动态性是指企业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产品更新速度慢,市场较为稳定,创新需求不迫切[6]

环境竞争性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竞争激烈程度[6]。环境竞争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威胁程度和竞争强度。低度竞争环境下,企业在基本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成本、风险较低的利用式创新提升企业绩效。但在高度竞争环境中,企业面临较大的威胁,此时利用式创新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探索式创新则可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6]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2.1 利用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2.1.1 利用式创新与人力资源水平

利用式创新是对现有产品和市场的改进,对企业现有员工知识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且有利于适度提升其技术能力,激励其积极学习、努力创新,从而提高员工士气。焦豪[8]和Wang[10]的研究表明,利用式创新正向影响财务绩效,而财务绩效提升会使现有员工收入增加,从而提升员工稳定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利用式创新会对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利用式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1.2 利用式创新与生产运作能力

利用式创新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与改良,其对企业产品及生产流程优化起积极作用[36]。同时,企业生产运作系统应急管理也是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兴[40]的研究表明,生产运作系统应急管理能力受到管理者风险态度的影响,管理者风控能力越强,生产运作系统应急能力就越强。利用式创新活动可以使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及风险应对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有利于管理者风控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b: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1.3 利用式创新与盈利及偿债能力

利用式创新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短期财务绩效提升上[15]。实践表明,产品改良和市场维护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具有直接提升作用。同时,利用式创新可以使企业不断保持经济效益获取的源动力,对于其偿债能力具有较积极影响[9,30]。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c: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1.4 利用式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

产品改良是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式创新成果是为适合市场变化和发展产生的。服务创新与改进是为适应当前客户更高的需求和优化客户关系以维持市场稳定而开展的[6,35]。据此,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d: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1.5 利用式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对企业各种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41]。经常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尤其是遍布于公司各部门的小而微的利用式创新,对于企业各层级组织管理及激励机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即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升[7,42]。由此,本提出如下假设:

H1e: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创新幅度和难度较小的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会以一种润泽无声的方式持续推动企业成长,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研究认为,利用式创新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2.2 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2.2.1 探索式创新与人力资源水平

开展探索式创新不仅需要用好企业现有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满足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因而有利于企业整体人才质量提升。同时,随着探索式创新的有效开展,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涨船高”,无疑会淘汰掉部分知识和能力落伍的员工,从而激励所有员工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育新能力。一言以蔽之,探索式创新有利于企业内部人员结构优化和整体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探索式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2 探索式创新与生产运作能力

探索式创新活动开展初期需要投入新的设备或调用较先进的设备和高技术人才,会因短期内较大投入而对生产运作能力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15]。随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的适应性逐渐增强,新技术与原有生产设备不断磨合,同时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由此企业整体生产运作能力得以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过程中,企业生产运作系统应急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40]。因此,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影响呈现出U型特点。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b: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具有U型影响。

2.2.3 探索式创新与盈利及偿债能力

Guo等[43]从企业规模视角探究创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持续技术创新会对当期绩效水平产生负向影响,但有利于长期财务绩效提升;王志莹[44]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活动虽加大企业当期财务负担,但对其偿债能力有提升作用;林霜[45]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强度与当期绩效负相关,但创新产出与当期财务绩效正相关。本文认为,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的创新活动,短期内会对盈利与偿债能力产生负向影响,但长期看,对企业财务绩效及核心竞争力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c: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具有U型影响。

2.2.4 探索式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

创新是企业提升市场适应力,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7]。探索式创新既为企业开辟新市场提供了可能,也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和动态能力的重要保证[6,15]。企业大多数探索式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8]。因此,探索式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d: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2.2.5 探索式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风险判断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开展探索式创新之前,需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和自身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最佳方案[46]。探索式活动开展初期会面临资金匮乏、研究团队技术障碍和新旧业务不协调等问题,此时更需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时协调。探索式创新成果产出后,需要内部与外部供应链上的各方沟通并建立关系。因此,探索式创新开展初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6,46]。然而,随着探索式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企业面临新产品上市、生产运作流程变更和优化等新问题[8]。此外,技术创新的二次突破也是探索式创新深入开展的难题,上述问题短时间内不易解决[9,26]。此时,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探索式创新对经营管理能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e: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倒U型影响。

综上所述,初期受资金和生产运作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式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随着创新活动开展,这种创新方式更有利于企业较快适应市场变化并获取更高利润。企业若要保持长久生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探索式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研究认为,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2.3.1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人力资源水平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水平而言,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均有利于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分别从稳定现有人员和引进高端人才两个方面对整体人资水平产生影响[27]。一般说来,双元创新协同性(双元创新平衡性和互补性)越高的企业,这种促进作用越大[11,13]。因此,本文认为,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人力资源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2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生产运作能力

利用式创新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具有循序渐进的积极影响,而探索式创新开展初期会对生产运作能力产生负向影响[21,46]。对于生产运作能力而言,两种创新方式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均衡的双元创新会使生产运作效率最大化,同时双元创新协同开展对于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起积极促进作用[15,40]。因此,双元创新协同性越强的企业,其生产运作能力越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b: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3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盈利及偿债能力

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不相同,利用式创新会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而探索式创新前期财务投入较大,其盈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9,45]。张宸璐等[15]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双元创新组合方式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短期内平衡型组合方式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长期而言,互补型组合方式更有利于绩效提升。因此,只有实时关注两者间的平衡与互补,即追求较高的双元创新协同性,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可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正相关。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c: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4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市场适应能力

持续开发并推出新产品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Afonso等[47]指出,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会帮助企业扩大产品范围,升级产品平台,从而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孔婷等的研究表明,新产品上市速度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双元创新既要保证研发产品的先进性,又要保持产品上新速度。利用式创新有利于现有产品升级换代,快速获取经济效益,而探索式创新有利于先进产品研发。两种创新方式协同有利于企业整体市场适应能力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d: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5 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经营管理能力

双元创新是组织在复杂情景权衡下为解决二元悖论而采取的两种行动方式[48],这两种创新方式在意识形态、行为模式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巨大的冲突[49]。组织需要通过构建双元能力协调好两类创新矛盾,从而保障创新活动有序开展。Jansen[50] & Du等[51]指出,强调战略双元能力和高管团队领导力,可以从意识和战略层面平衡两种矛盾的业务与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时,对其协同性的重视是处理这种矛盾最好的方式,可以提升高管管理能力和领导力,对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也有积极影响。因此,组织双元创新协同能力越强,其经营管理能力越强。换言之,双元创新协同性越好的企业,其经营管理能力越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e: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双元创新协同性体现在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均衡与互补过程中。企业在实施两种创新活动时,两者矛盾协调过程也是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协同程度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实现长久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双元创新协同度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正相关。

2.4 环境动态性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调节效应

Jansen等[53]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处于高动态性的环境中,受消费者喜好、技术变化和新产品出新等方面的影响,现有产品极易被淘汰。此时,能够改良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利用式创新已不适应动态环境的快速变化。探索式创新能够通过及时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扩大现有经营范围,寻找新的利润源,从而促进企业成长。李忆等[6]指出,利用式创新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探索式创新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双元创新通过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提升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受动态环境影响,探索式创新更易帮助处于高度动态变化环境下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式创新则更有利于低度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生长。

同时,两种创新方式匹配程度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动态环境的影响。奚雷、李德强等[54]分别从资源拼凑网络能力视角分析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起积极促进作用。动态环境下企业更注重双元创新平衡与互补作用,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两种创新匹配方式,从而最大化提升企业绩效,助力企业成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起负向调节作用;

H4b: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

H4c: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企业可持续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

2.5 环境竞争性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调节效应

谷盟等认为,市场异质性影响双元创新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升探索式创新绩效,对利用式创新绩效起负向影响;冯军政[55]的实证研究表明,环境敌对性有利于企业探索式创新;李忆和司有和[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竞争性有利于探索式创新绩效而不利于利用式创新绩效。当企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环境时,利用式创新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发展。当竞争不断加剧时,利用式创新弊端则会暴露出来,企业需要采取变革性较强的探索式创新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竞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能有效处理双元创新矛盾并积极利用两者互补性的企业更容易存活下来[26]。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a:环境竞争性对利用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起负向调节作用;

H5b:环境竞争性对探索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

H5c:环境竞争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企业可持续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苏鲁京浙沪地区328家高新技术企业,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样本企业选取遵循以下原则:①必须是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企业且管理者注重两者协同性;②可持续发展测评对于企业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因而选择存活时间在5年以上的企业。依据样本选择原则,首先对苏鲁京浙沪等5个地区科技厅公布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通过网站和实地调研方式对初选企业进行二次选择,选取最符合研究要求的企业。调研工作历时3个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76.8%。对未回收的76家和已回收的252家企业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在企业年限和企业规模上未产生显著差异,因而未回收样本不影响研究结果。

3.2 变量测度

本研究使用Likert 5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度。双元创新测度主要参考Jansen[5]、焦豪[8]和奚雷等[26]的研究成果,分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两个维度并结合企业实际与专家访谈,最终确定采用“经常努力细化现有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努力为现有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等5个题项测度利用式创新;采用“经常尝试创造或引入新产品或服务”等5个题项测度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协同性(DICO)的计算参考奚雷[25]和李德强[26]的计算方法,采用LY表示利用式创新,TS表示探索式创新,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DICO={[5-ABS(LY-TS)]/5}*0.5+[(LY*TS)/25]*0.5

(1)

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主要参考李维胜[36]、朱柯冰[29]、周水银[4]、苏屹和刘健等的维度划分及量表设计,同时参考曾旗等[56]、孟芳[57]、和韦燕燕等[58]的测度方法,分别采用“员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等4个题项测量人力资源水平维;采用“设备开动率”等5个题项测量生产运作能力维;采用“流动资产构成比率”等3 个题项测量盈利偿债能力维;采用“市场占有率”等3个题项测量市场适应能力维;采用“制定及实施企业战略能力”等4个题项测量经营管理能力维,共19个题项测度企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动态性测度主要参考白景坤、陈国权[39]的研究并结合预调研结果,使用“企业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快”等5个题项进行测量。环境竞争性测度主要参考李德强[26]、Jansen[52]和李忆等[6]的量表设计,采用“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很高”等4个题项进行测量。

考虑到企业年龄会影响创新活动,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资源获取能力进而影响创新水平。因此,将企业年限、企业规模作为本研究控制变量。企业年限测度使用样本数据中企业成立年数的自然对数;企业规模测度依据企业员工数进行界定,1-5的整数值分别代表20人以下、21~100人、101~300人、301~1 000人和1 000人以上。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值)检验同一建构下各题项间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可知,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的α系数及CR值均大于0.8,说明所用量表通过检验,具有较高信度。

使用KMO值、因子载荷和方差贡献率检验各量表聚合效度。各变量或维度的KMO值在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异于0的条件下,处于0.756~0.877之间,满足大于0.7的要求,各测量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同时,各变量或维度的AVE值在0.719 6~0.900 6之间,均大于0.5,说明各量表具有明显的辨别效度。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2.0,通过Pearson双侧检验各变量均值与相关性分析发现,除控制变量外,各测量变量或维度的均值在3.39~3.82之间,处于一般同意范畴;双元创新协同性均值为0.73,处于一般较好水平,符合预期。由Person系数可知,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及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均显著正相关(P<0.01),且处于中度相关水平,初步验证部分假设。

4.2 双元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维度间回归分析

第一步,将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分别将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对于U型假设,需再次加入探索式创新的平方)和双元创新协同性加入到第一步的模型中,以验证各自变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维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5所示。

由表1可知,利用式创新与人力资源水平显著正相关,H1a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人力资源水平显著正相关,H2a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人力资源水平显著正相关,H3a得到验证。由表2可知,利用式创新与生产运作能力显著正相关,H1b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生产运作能力线性相关,但不存在U型关系,H2b未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生产运作能力显著正相关,H3b得到验证。由表3可知,利用式创新与盈利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H1c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盈利偿债能力线性相关,但不存在U型关系,H2c未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盈利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H3c得到验证。由表4可知,利用式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显著正相关,H1d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市场适应能力显著正相关,H2d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市场适应能力显著正相关,H3d得到验证。由表5可知,利用式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正相关,H1e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存在线性关系,且探索式创新二次项回归系数为β=-1.096(P<0.01),说明倒U型关系成立,H2e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正相关,H3e得到验证。

表1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人力资源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因变量:人力资源水平模型A1模型A2模型A3模型A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05-0.141-0.070企业年限-0.0420.0530.050利用式创新0.535***探索式创新0.686***自变量双元创新协同性0.591***R20.0020.2740.4670.342调整后R2-0.0060.2650.4600.334F0.78531.183***72.389***43.031***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生产运作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因变量:生产运作能力模型B1模型B2模型B3模型B4模型B5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0870.0080.0300.0390.049企业年限-0.100.0450.0700.0740.076利用式创新0.309***探索式创新0.601***0.204自变量探索式创新20.401双元创新协同性0.474***R20.0070.0980.3660.226调整后R2-0.010.0870.3560.217F0.8398.957***35.634***24.149***

表3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盈利偿债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因变量:盈利偿债能力模型C1模型C2模型C3模型C4模型C5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2700.1850.2180.2200.235企业年限-0.390.020**0.0340.0340.039利用式创新0.332***探索式创新0.544***0.452自变量探索式创新20.092双元创新协同性0.433***R20.0630.1680.3550.3550.246调整后R20.0560.1580.3470.3450.237F8.382***16.725***45.452***33.979***26.945***

表4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市场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因变量:市场适应能力模型D1模型D2模型D3模型D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041-0.074-0.0150.001企业年限-0.151-0.071-0.073-0.061利用式创新0.451***探索式创新0.058 3***自变量双元创新协同性0.493***R20.0180.2120.3540.256调整后R20.0100.2020.3460.247F2.26222.210***45.238***28.375***

表5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对经营管理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因变量:经营管理能力模型E1模型E2模型E3模型E4模型E5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005-0.092-0.053-0.078-0.036企业年限0.0410.1080.1210.1130.134自变量利用式创新0.381***探索式创新0.603***1.687***探索式创新2-1.096**双元创新协同性0.512***R20.0020.1400.3600.3860.258调整后R2-0.0060.1300.3530.3760.249F0.23613.490***46.550***38.830***28.781***

4.3 主变量关系及调节效应分析

本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后,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和交互项的层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如表6所示。

由模型2和模型3可知,利用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显著正相关,H1得到验证;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显著正相关,H2得到验证;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显著正相关,H3得到验证。由模型5可知,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不显著,H4a未得到验证;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H4b得到验证;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H4c虽未得到验证但实证检验结果说明,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模型4可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在高动态性环境下,利用式创新并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此时应注重探索式创新而非两者均衡,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减弱。由模型6可知,环境竞争性对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不显著,H5a未得到验证;环境竞争性对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H5b得到验证;环境竞争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H5c未得到验证。这一结果表明,高竞争性环境下利用式创新不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此时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显著。

表6 双元创新及其协同性、环境动态性与竞争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层级回归结果

变量因变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企业规模0.1010.0080.0520.0460.0440.040企业年限-0.0480.0620.0630.0170.0330.023利用式创新0.112*0.0130.0500.022探索式创新0.678***0.481***0.286**0.410***双元创新协同性0.612***0.0280.248*0.106环境动态性0.286***0.307***0.280***环境竞争性0.0930.0820.106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0.038探索式创新*环境动态性0.302*双元创新协同性*环境动态性-0.374**利用式创新*环境竞争性-0.100探索式创新*环境竞争性0.225*双元创新协同性*环境竞争性-0.157R20.0070.5530.3730.6240.6430.632调整后R2-0.0010.5460.3650.6130.6280.617F0.927***76.375***49.088***57.789***43.338***41.472***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1) 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5个维度——人力资源水平、生产运作能力、盈利与偿债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在高动态性和竞争性环境下,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对利用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利用式创新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若处于高动态性或竞争性环境下,利用式创新则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2) 探索式创新对人力资源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的正向影响显著,对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倒U型影响,但对于生产运作能力和盈利偿债能力并没有呈现出U型影响。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现有企业开展的探索式创新相对保守,是作好了充分准备后的探索式创新,风险较小,因而未对当期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这也符合中国人未雨绸缪的特质。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且在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并存的情况下,其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环境动态性和竞争性对于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即环境动态性越高或环境竞争性越大,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大。这说明在高动态性和竞争性环境下,探索式创新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虽然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但其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环境越动荡,探索式创新越必要。

(3)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5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环境竞争性对双元创新协同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在高动态性和竞争性环境下,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减弱。结合前述结论,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动态竞争环境下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减弱有关。

5.2 管理启示

(1)鉴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相同,企业在开展双元创新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创新方式选择和投入权重有所侧重。

(2)双元创新协同性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各能力维度均具有积极显著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双元创新时,应关注并利用两种创新方式的协同作用,积极利用两者互补性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创新绩效。

(3)当企业所处环境相对平稳、竞争性不强时,应积极开展利用式创新,同时开展探索式创新以应对环境风险并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双元创新协同性,使两者以较为融洽的方式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4)当企业处于动荡或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时,应放慢利用式创新的脚步,将资源集中于探索式创新,以应对环境的不稳定性。

(5)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在将资源向探索式创新倾斜的同时,应注意双元创新协同性。此时,对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注,有利于利用探索式创新所带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能力提升,弥补探索式创新所造成的部分可持续发展维度(如经营管理能力)的能力损失,从而使企业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5.3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数据主要集中于苏鲁京浙沪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多行业调研,从而不能比较不同地域、行业间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差异。后续研究可以探究其它行业企业双元创新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地域、行业间情境因素对双元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作用机制差异。

参考文献:

[1] 孙锐, 李树文.动态环境下科技企业领导成员交换、组织情绪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8):167-180.

[2] 朱恒源,杨斌.战略节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4.

[3] 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1世纪企业发展的主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1-4.

[4] 周水银, 陈荣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0(6):46-49.

[5] JANSEN J J P, BOSCH F A J V D, 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Erim Report, 2006, 52(11):1661-1674.

[6] 李忆, 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5):4-12.

[7] 王喜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16, 37(2):107-115.

[8] 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1(11):76-91.

[9] 胡保亮.商业模式、创新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5, 36(11):29-36.

[10] WANG X, ZHANG Y, YE Y.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ual innovation element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ased on literature[J].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5(19).

[11] 庞大龙, 徐立国, 席酉民.悖论管理的思想溯源、特征启示与未来前景[J].管理学报, 2017, 14(2):168-175.

[12] 胡京波,欧阳桃花,曾德麟,等.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创新悖论管理案例研究:双元能力视角[J].管理评论,2018,30(8):291-305.

[13] HE Z L, 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4):481-494.

[14] MENGUC B, AUH S.The asymmetric moderating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the ambidexterity-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prospectors and defend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4):455-470.

[15] 张宸璐, 沈灏, 张洁,等.闲置资源、双元创新与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拼凑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1(12):124-133.

[16] MILLER D, FRIESEN P H.Strategy-making and environment: the third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4(3):221-235.

[17] CAMBIER C, CLERBAUX T, AMORY H, et al.Identifying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ypes of innovation, radical or incremental: strategic flexibility, organisation and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35(1/4):80-106.

[18] MILLER D, CHEN M J.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inertia: a study of the U.S.airline indus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4, 39(1):1-23.

[19] ZAHRASA.Environmen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J].Journal of Bussiness Veturing,1993, 8(4):319-340.

[20] BENNER M J, TUSHMAN M L.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238-256.

[21] AHUJA G, LAMPERT C M.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521-543.

[22] TUSHMAN M L, III CAO.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4):8-30.

[23] FLOYD S W, LANE P J.Strategizing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managing role conflict in strategic renew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154-177.

[24] CAO Q, GEDAJLOVIC E, ZHANG H.Unpack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dimensions, contingencies, and synergistic effect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781-796.

[25] 奚雷, 彭灿, 李德强.智力资本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6):142-148.

[26] 李德强, 彭灿, 奚雷.动态能力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环境竞争性的调节作用[J].运筹与管理, 2017, 26(9):183-192.

[27] 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 13(4):2-5.

[28] 芮明杰,孙继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98(4):57-59.

[29] 朱柯冰, 曾珍香, 黄春萍.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4):74-78.

[30] 罗伯特·C·希金斯,沈艺峰.财务管理分析:第8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1] 宋剑峰.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对资本市场的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 2000(1):40-43.

[32] 徐国祥, 檀向球, 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0, 17(9):44-51.

[33] 刘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7):5-8.

[34] 魏巍.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6(9):6-7.

[35] 李维胜.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36] DESS G G, BEARD D W.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1):52-73.

[37] MILLER D.The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business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8(1):55-76.

[38] 李正卫.动态环境条件下的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39] 陈国权, 王晓辉.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 24(1):52-59.

[40] 包兴.考虑管理者风险态度因子的生产运作系统能力应急管理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11, 25(3):37-42.

[41] 王洪波.浅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6(18):120-121.

[42] 祖成韬.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4(19):80-81.

[43] GUO B.Firm size,R&D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oftware industry in China[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6, 2(1):613-616.

[44] 王志莹.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经贸实践, 2016(8).

[45] 林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J].财会通讯,2018(33):107-112.

[46] 李忆.企业双元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47] AFONSO P, NUNES M, PAISANA, et al.The influence of time-to-market and target costing i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5(2):559-568.

[48] STETTNER U, LAVIE D.Ambidexterity under scrutin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ia internal organization,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5(13):1903-1929.

[49] TUSHMAN M L, O'REILLY C A.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M].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13.

[50] JANSEN J J P,TEMPELAAR M P,VAN D B F A J,et al.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ambidexter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797-811.

[51] DU W, PAN S L, ZUO M.How to balance sustain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i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an ambidextrous perspective[J].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 60(2):366-385.

[52] JANSEN J J P, BOSCH F A J V D, VOLBERDA H W.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6):999-1015.

[53] 奚雷, 彭灿, 杨红.资源拼凑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 2017(4):39-42.

[54] 李德强, 彭灿, 杨红.网络能力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17(10):78.

[55] 冯军政.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环境动态性和敌对性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 2013, 31(9):1422-1432.

[56] 曾旗, 吕淑丽, 徐君,等.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4):545-547.

[57] 孟芳.企业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评析——以深深宝为例[J].财会通讯, 2011(7):19-20.

[58] 韦燕燕.模糊综合评判法在企业市场适应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 2005, 8(2):101-103.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