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及创新转型研究

赖红波1,孟 哲2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的“黑天鹅”,给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并造成重大社会危机。为此,以新冠疫情引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背景,探讨本土企业如何化危为机,提出将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起来等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特点、机制和路径,包括对3M公司和阿里巴巴社会创新进行案例研究等。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契机,本土企业完全可以改变过去以顾客为导向的单一创新,转向与社会创新融合,实现本土企业创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企业创新;社会创新;创新转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vents

Lai Hongbo1,Meng Zhe2

(1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2.Hubei Technology Exchange,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The COVID-19 outbreak became a black swan flying out in 2020,which posed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country and caused a major social crisis.Therefore,based on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crisis caused by the new crown epidemic,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local enterprises turn crisis into opportunity,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On this basis,it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innovation,including the case study of 3M and Alibaba social innovation.This paper holds that,taking this epidemic as an opportunity,local enterprises can completely change the past customer-oriented single innovation,turn to the integration with social innovation,so as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Major Public Health Events;Enterprise Innovation;Social Innovation;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DOI10.6049/kjjbydc.ZK202002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4-0014-07

收稿日期:2020-02-12

基金项目: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2019宣传-1);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19-YJ-L01-A)

作者简介:赖红波(1971-),男,江西鄱阳人,博士,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与企业发展与创新战略;孟哲(1978-),女,河南洛阳人,湖北技术交易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疫情成为2020年的“黑天鹅”,迅速蔓延的疫情引发中国及世界各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给社会带来严峻挑战,造成重大社会危机。所谓重大危机事件,是指在非战争状态下,面临突发性、广泛性、持续性事件,并引起较大规模和较强破坏性的经济危机、公共安全危机等紧急事件。此次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已波及全球大多数国家,导致全球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03年的“SARS”疫情,并很大程度上引发全社会失业潮和企业危机。可以看出,新冠病毒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由病毒引发的疫情对很多行业和企业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1 新冠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与企业创新转型

1.1 疫情危机与企业困境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内生风险尚未消除,再叠加此次疫情,对广大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因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或地区开始“封城”,人员或航班实施“封闭”,造成部分产业全球供应链中断。可见,全社会为控制此次疫情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本土企业一直面临创新不足的困境,疫情危机对所有企业都是一次重大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因先天脆弱,如规模小、业务单一、自由现金流匮乏,在产业链(定价和订单)上处于弱势,稍有不慎就会破产。当然,在众多企业设法自救的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助其渡过难关。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与各种病毒抗争,如病毒引发的流感每年致死近60万人,病毒成为人类社会的顽疾。痛定思痛,对类似新冠这样的病毒肆虐应如何进行反思,促进更多社会参与并设计应对预案?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让防护融入日常行为,从平时做起,一旦再次出现危机人们也可以从容应对,犹如地震灾害演习一样。

1.2 疫情危机下企业创新转型

创新是多元化的,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层出不穷的企业创新,让整个社会财富持续增加并带来全体人类福祉改善。但人类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重大社会危机,如疾病或病毒等威胁并没有减少或减轻,甚至有加剧之势。

同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轴,以创新使命解决社会普遍性问题已成为共识。尤其是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变,一方面超大城市出现,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另一方面各种致病微生物随时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由此,推动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创新产生与发展。

大疫情带来大创新,广大企业完全可以参与进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创新将让企业变得敏捷和富有人文情怀。企业参与不仅仅是迎合市场需要,更是围绕疫情等社会危机培育以人为本的情怀。当然,企业参与不能仅仅按照过去的模式推动,而是需要进一步结合社会创新,尤其是重大社会危机之后,需要通过各种创新填补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下社会创新的缺位[1-2]。总之,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倒逼形成优胜劣汰,加速企业和产业创新转型。因此,本土企业只有在疫情危机下发现差距,看到自身不足并思考未来,才能真正走出疫情带来的危机与创新转型困境。

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企业社会创新特点

2.1 社会创新研究

近年来,社会创新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德鲁克[3]较早肯定了社会创新的存在;Drucker[4]把社会创新看成是与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列的3种类型。与技术创新相比,企业对社会创新的需求可能更大。企业与个人一样,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外部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社会创新也是一种社会资本,反映一个组织的外部社会联系,即组织通过与外界联系而增加的社会资源总和。

社会创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既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建构性的[5]。在此过程中,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必然存在密切联系。Zapf[6]界定了社会创新概念,认为社会创新是改变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组织结构,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因而值得推广并将其制度化;Cajaiba-Santana[7]认为,社会创新是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社会实践;Gallouj等[8]认为,社会创新能增加共同创造的价值和社会福利;Bhatt等[9]认为,社会创新可以推动企业家、目标受益人和各主体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Mirvis等[10]提出,社会创新是指寻求重大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动力的一类创新。

当然,现有社会创新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社会创新是由政府或公益机构主导的;二是认为社会创新归属于非技术创新范式,正如Adams & Hess[11]、Edwards-Schachter等[12]指出,社会创新是被忽视的领域,因为技术创新范式是目前主流研究范式[13]

2.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企业价值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的必要性

对传统创新来说,更多的是基于商业价值创新转型视角围绕用户展开的创新,关注用户行为等,对社会利益考虑不多,导致创新视野不够开阔,创新不能引起大多数用户的内在共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由此看出价值创新和社会创新的必要性,具体如下:

(1)细分品类需要。很多时候,企业价值创新越来越需要产品垂直细分,以及寻找细分品类的卖点,才能夺人眼球,使客户体验和品牌关系得以显著提升。社会创新融合能从社会洞察开始,超越产品或品类的功能层面,实现与消费者更高内涵的沟通,从而更具有信服力。

(2)持续创新需要。企业价值创新面对的是,一方面要持续创新,保持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品牌壁垒,包括自有IP等。那么,如何才能持续创新?以优衣库为例,优衣库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穿着舒适透气,其品牌也确实努力往这一方向发展。优衣库十分注重社会创新融入,时刻观察和感受用户穿着体验,无论是保暖还是透气,不断从面料上进行动态创新与突破。在避免被其它品牌抄袭的同时,也能让持续创新成为有源之水,从而实现目标。

(3)数字时代增强信任的需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相关新兴业态大量涌现,如直播带货等。直播带货从本质上看就是颠覆传统价值创新的二八定律(80%业绩由20%客户创造),并带来新的幂定律或马太效应,即99%的销量或盈利掌握在1%的少数人或客户手中。此时,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或建立信任越来越难,稍有不慎就会“速生速灭”被消费者抛弃。为此,企业传统价值创新过程中必须珍惜自己的“羽毛”。此时,社会创新就非常重要,尤其在从线下到线上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创新增强品牌信任。比如罗永浩直播时,就反复强调自己当年砸西门子冰箱事件,以此凸显自己维护消费者权益、比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品质的社会情怀,从而提升自己的信任度。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价值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的必要性

2.3 社会创新特点

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各类社会创新,如围绕疫情,很多企业展开各类创新。如麦当劳开发擎朗机器人送餐服务,涵盖测体温、戴口罩、洗手等;针对居家隔离,美团推出无接触配送;今日头条、盒马鲜生采取线上线下深度一体化运作模式。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也强势崛起,几乎就是一场“人民战争”的社会创新。

由新冠病毒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可以看出,社会创新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广大企业的参与。当然,现有社会创新发展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国企业创新停留在事后或被动状态下的创新,必须改变这种状态。同时,只有以人为本,持续推动和不断迭代创新,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的具体特点如图2所示。

图2 社会创新特点

(1)全员参与。类似新冠疫情引发的重大社会危机,不应仅仅依靠政府风险管理或应急管理度过艰难时刻,疫情防控也不只是某一领域企业参与问题,而是需要广大企业全方位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2)以人为本。很多时候本土企业的传统创新缺乏使命感,创新氛围不够浓厚。此次新冠疫情危机让本土企业面临创新变革机遇,从关注顾客创新转向关注社会创新,意识到只有围绕人展开的创新,才具有社会创新意义,也是创新转型的动力和方向。

(3)持续推动。社会创新需要持续推动,包括各类微小创新活动,形成有效的集体创新行动。只有持续制定创造性、接地气和有温度的创新解决方案,才能让整个社会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凝聚公共利益共识,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4)迭代改进。此次新冠疫情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新生活方式对旧生活方式的加速替代。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创新。对于任何企业或产品来说,初始阶段都有各种不足,只有不断进行迭代改进和创新,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当然,社会创新与企业道德不同,一方面,企业价值创新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业绩或创新而忽视道德;另一方面,不道德行为是企业不能触碰的红线,会给企业带来致命伤害。总之,社会创新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社会视角和社会情怀,并融入企业现有价值创新。

3 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机理及创新转型路径

3.1 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机理

一直以来,本土企业创新基调都是按照价值链或价值网的战略构思,创新也是围绕从低附加价值到高附加值以寻求高端突破(如“微笑曲线”路径攀升)。按照价值理论创新视角,顾客地位非常重要,整个企业的价值创造必须围绕顾客需求展开,这是传统企业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企业传统创新从关注企业利益转向关注顾客、供应商、互补者等利益相关价值整体,从价值分配转向价值创造,从而实现双赢并创造更高价值。因此,强调合作与竞争的价值网理论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4-15]

企业传统创新最大的困境,即无论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局部创新转型,均始终难以完成“质”的飞跃。尤其受社会声誉等“软实力”影响,造成品牌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影响顾客价值创新效果[16]。很多时候,企业就是被社会结构决定的“傀儡”并被“社会孤立”,仅有“社会牢笼”内的自由[17],因而传统企业创新必须与社会创新相融合。

社会创新在企业宏观战略和微观行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本土企业创新转型要想获得突破,完全可以尝试在社会创新配合和互动下,寻找突破企业软实力锁定的路径。企业通过合纵连横建立或嵌入新的社会网络,如通过社会责任履行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关怀,增强客户信任并提升企业社会声誉,挖掘客户情感等价值,实现企业软实力提升和创新转型。其融合机理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传统创新、社会创新融合与创新转型

可以看出,社会创新通过影响中间变量,如提升以人为本的信任和企业社会声誉等非竞争因素,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创新,反过来推动价值创新。企业之间的差距,最后往往体现为文化差距,当然文化是慢变量,可以通过社会创新呈现出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此次新冠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让大多数企业不约而同地从线下走到线上,与消费者或上下游合作者的沟通“空间”距离缩小,但信任缺失或心理距离反而拉大。为此,企业通过社会创新,可以很好地提升整体品牌形象,继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顺利度过此次危机。例如,Foray等[18]认为,社会创新作为新的创新,是一种不以技术为主的创新范式;Dwivedi & Weerawardena[19]认为,服务创新属于社会创新范畴。总之,通过社会创新和价值创新相互配合,能促使企业创新实现宏观和微观、战略与行动对接。当然,社会创新不是孤立的,需要与价值创新相互影响,企业通过非竞争关系嵌入新的社会创新中,助推价值创新,从而实现企业创新转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3.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企业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路径

我国本土企业一直延续现有创新模式,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对如何把传统创新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社会创新本质上可以对企业传统价值创新进行赋能,并对创新模式进行观察。只有把企业置于社会之中进行观察与理解,才能让企业感受到创新演变的魅力,洞悉创新应有之义和演变脉络,把握创新发展趋势,与社会共同成长,最终让向善的创新文化发挥作用并获得更好的创新效果。也就是说,社会创新需要持续的创新心智升维,从围绕商业价值的社会问题解决(创新1.0阶段),到社会改善需求的创新2.0阶段,再到激发创新向善使命感的创新3.0阶段,最终形成一种利他情怀或企业文化,让创新更有灵性、更持久,如图4所示。

图4 社会创新演进

可以看出,社会创新是指藉由社会问题,尤其是重大社会危机,通过创新预见获得创新变革机遇,促进企业实现社会价值与传统商业价值融合,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创新过程。企业和公民参与社会活动都是社会创新方式,当前社会创新逐步成为全球理论热点,包括社会责任以及社会企业等创新形式不断出现,让现有企业的传统创新变得丰富多彩。此次疫情对创新的影响是巨大的,抗击疫情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参与进来。如“阿里人”通宵奋战,仅耗时一周就开发出支付宝健康码。德拓等信息技术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参与疫情防控预测及复工复产在线可视化监测数据中心搭建等。如何从创新1.0走到创新2.0,甚至创新3.0?企业价值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具体路径如下:

(1)先易后难。针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暴露出的不足可以进行创新改进,先易后难,有步骤地推进社会创新。如从服务业开始,包括超市、商业中心,或医疗、健康、咨询、金融和教育等行业,展开各种创新模式探索。

(2)变事后创新为事前创新。企业围绕社会展开的创新革命,最大价值不是事后创新改进,而是事先创新预见。创新可以从关注平时看不见的创新细节做起,一起为明天谋划,改变传统创新模式。创新工作由重事后改进转变为重事前预防,从而提高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处置能力和企业创新水平。

(3)从应急创新转变为常态化创新。类似新冠肺炎等重大社会危机,不仅仅是当下问题,更是长期问题。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危机是可以摧毁一切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为此,本土企业在关注此次疫情带来创新机会的同时,一定要从当下应急创新转向常态化创新,从人性关怀视角展开创新就是最好的创新路径。

4 案例分析——以 3M与阿里巴巴社会创新为例

4.1 3M公司社会创新案例

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又一次让美国3M公司口罩“一夜成名”,成为国内市场上最热销的商品,世界各地均出现口罩供不应求的情况。3M公司是美国一家“百年老店”,创立于1902年,目前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产品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019年全年净收入超过300亿美元。

3M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很大一部分源于社会创新基因,以及“创新=新思想+能够带来改进的行动”理念。3M公司一直有很好的创新文化,把革新作为成长方式,视新产品为生命,践行打造“世界上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使命,其创新文化包括3个重要特征,如全力参与、自愿以及充分授权。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3M公司创新文化的核心主轴就是把企业创新融入社会创新,从而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宝库。在3M公司不同时期的创新中,都体现出社会创新理念。具体不同时期社会创新的代表性产品如下:1921年首张防水研磨砂纸(Wetordry)问世,为工业或民用研磨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1930年,3M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透明胶带——Scotch胶带,其胶带业务一飞冲天;1974年开发出风靡全球的“便利贴”;2007年开发出卫生间清洗刷;2008年开发出手握毛发吸附清洁器等。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M公司将企业创新与社会融合,不拘泥于产品大小,每年有500个新产品被开发与推广,其秘诀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具体举措有以下两点:一是发挥当地人才的智慧。3M公司一直有一个政策,即当地公司必须由当地员工运营,因为他们了解当地语言、文化和商业政策。3M公司战略是全球性的,其优秀的创新文化支持全球研发、制造和营销工作。该公司强调,应基于全球而非单个国家进行全球发展与管理。同时,全球研发机构与美国总部机构的关系从原来的单向指导关系,变成目前的松散关系。二是“不插手”的授权与信任。每个公司所在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和语言、习俗等。“不插手”的授权与信任哲学是3M公司适应国外文化并进入当地市场展开创新的重要法宝,间接让3M公司的社会创新得到持续推进,如图5所示。

图5 3M全球研发机构与社会创新文化

当前,3M公司创新已经内化为其企业文化,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提炼创新素材来源。无论是2003年非典期间防护型N95口罩“崭露头角”,还是2011年防霾N95口罩迅速走红,以及当前3M口罩“一罩难求”,都让人们感受到3M公司社会创新的执着与成功。完全可以说,3M公司的创新源泉来源于社会问题解决,大多数传统创新也是这样。但这仅仅是表面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3M公司创新超出一般基于商业价值理解的传统创新(创新1.0阶段),即从传统围绕商业价值,如基于用户行为展开的创新,升维到围绕社会需求改善的创新(创新2.0阶段),在换位思考的“共情”基础上进行持续迭代创新。

4.2 阿里巴巴社会创新案例

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其创办初衷是认定小微企业有巨大发展空间,创始团队决定作小微企业服务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现今阿里巴巴的中国零售平台,每天有1.2亿人购物,为社会直接、间接提供1 200万个就业机会。

2003年阿里团队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决定创建支付宝,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帮助小企业、商家与消费者3个群体,让交易变得更便捷。淘宝初期的交易方式无非是两种,要么同城交易见面,要么远程交易汇款。从当时背景看,这种创新平台国内从来没有建过,所以企业要承担很大风险。阿里团队也是考虑到支付宝的初心就是利用互联网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并由此改变国人支付习惯。从社会创新视角看,阿里巴巴有足够勇气作出决策。

2013年阿里巴巴在支付宝基础上,推出“余额宝”,即客户将账户中的余额转入余额宝之后,其资金将用于购买货币基金,不仅利息比银行高,而且阿里巴巴也承诺承担全额赔偿风险。支付宝为何推动这样一项看似“赔本”的买卖?如果从社会创新视角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支付宝最关注的还是用户价值提升,而不是公司利益,阿里巴巴希望通过聚集小资金,化整为零获得较好的收益,以此提高支付宝用户价值,反过来也提升客户黏性。也就是说,尽管支付宝牺牲了部分短期利益,但换来的是其资金量不断增加。当前,支付宝已经服务超过5亿实名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2016年阿里巴巴在支付宝上开通了一个叫“蚂蚁森林”的游戏,即支付宝使用者通过步行、乘坐地铁等低碳出行方式或者以支付宝缴纳网费、水电费等方式获得能量,累积的能量可以用来种树。迄今为止,已有5亿人以上参与“蚂蚁森林”,4年时间通过支付宝在地球上种下超过1亿棵真树,让一个个原本风沙肆虐、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绿洲。同样,如果单从种树视角看,阿里巴巴一定是亏损的,根本没有什么盈利可图,但从社会创新视角看,“蚂蚁森林”把每个人的能量汇聚起来做公益,也进一步推动了支付宝和阿里巴巴发展壮大。

阿里巴巴成立13年以来,从淘宝、支付宝、余额宝到蚂蚁森林,关注社会群体需求,不断推进创新演化。如果说淘宝创立的初衷仅是从产品功能层面赋予社会创新的基因,那么支付宝解决的就是交易方式的“便捷性”,并对产品功能加以完善。同时,余额宝进一步从社会改善层面推进,汇集个体利益并反哺社会,赋予更多的社会关怀。蚂蚁森林隐含有更多社会创新向善的使命,汇聚个体能量,参与实现社会公益愿望,如图6所示。

图6 阿里巴巴创新历程回顾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新冠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背景,探讨本土企业如何化危为机找到创新机遇,提出把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起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的特点、机制和路径,包括对3M公司社会创新进行案例研究等。本文认为,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本土企业完全可以改变过去以顾客为导向的单一创新,转向与社会创新融合,推动和实现本土企业创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5.1 结论

(1)虽然此次疫情让众多企业陷入困境,但后疫情时代,相信更多企业可以逆势翻盘、悄然崛起。一方面,这次疫情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正视当前外部挑战和内部问题;另一方面,疫情会倒逼企业创新自救,企业可以通过将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相融合,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行动对接以及创新转型。

(2)社会创新带来的是信任,以及看不见的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价值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也能体现企业“社会公民”的使命和情怀,不仅对战胜疫情至关重要,而且能在现代社会创新治理体系中实现创新平衡。当前,企业在社会创新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必须以此次疫情为契机,积极践行社会创新。

(3)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创新也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疫情不仅仅是公共社会危机,也为社会创新变革提供了机遇。当然,社会创新不是孤立的,必须与价值创新融为一体,才能源源不断提供创新动力,从而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5.2 建议

(1)社会创新还是一个逐步被接受的概念,政府要对其引导和鼓励,对企业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给予支持,共同营造支持社会创新的氛围,真正让社会创新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当前,人们对社会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认知层面,认为应以政府为主导,非盈利机构参与。但由此次疫情可以看出,企业才是社会创新的主体。

(2)本土企业迫切需要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实施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从关注原来的商业价值转向关注社会改善需求,践行创新向善的社会使命,从而满足社会和价值共创时代协同致胜的创新诉求。类似新冠病毒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危机,既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企业社会创新的助力。

(3)疫情等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的当前,卓越的企业家要具有预见性并有“危中见机”的应对之道,敏锐地捕捉未来社会方式变革,识别社会创新机遇,凭借市场经验和敏锐性调整战略与资源布局,从而抓住契机赢得更大发展。

总之,战胜疫情等重大社会危机的关键在于创新。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社会创新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企业社会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可围绕社会创新方式、路径、影响因素及作用边界等进行实证研究,包括企业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参与社会创新,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如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社会创新的方式有何不同等。

参考文献:

[1] SHAPHALI GUPTA,KUMAR V,ESRAA KARAM.New-age technologies-driven social innovation: what,how,where,and wh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9(9):9.

[2] FILIPPO REALE.Governing innovation systems: a parsonian social systems perspective[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9(10):1174.

[3] 纪光欣,岳琳琳.德鲁克社会创新思想及其价值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9): 1-6.

[4]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the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18-510.

[5] LETTICE F,PAREKH M.The social innovation process:themes,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1(1): 139-158.

[6] FRESE M,ZAPF D.Action as the core of work psychology: a German approach[J].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4,4(2): 271-340.

[7] CAJAIBA-SANTANA G.Social innovation: moving the field forward.a conceptual framework[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82): 42-51.

[8] GALLOUJ F,RUBALCABA L,TOIVONEN M,et al.Understanding social innovation in services industrie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8,25(6): 551-569.

[9] BHATT P,AHMAD A J,ROOMI M A.Social innovation with open source software: user eng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India[J].Technovation,2016(52/53): 28-39.

[10] MIRVIS P,HERRERA M E B,GOOGINS B,et al.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 how firms learn to innovate for the greater good[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11): 5014-5021.

[11] ADAMS D,HESS M.Social innovation and why it has policy significance[J].The 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2010,21(2),139-155.

[12] EDWARDS-SCHACHTER M E,MATTI C E ,ALCNTARA E.Fostering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social innovation: a living lab methodology study case[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2,29(6): 672-692.

[13] WINDRUM P,SCHARTINGER D,RUBALCABA L,et al.The co-creation of multi-agent social innov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6(6).

[14] BRANDENBURGER ADAM J,NALEBUFF BARRY J.Co-opetition[M].New York:Doubleday,1996.

[15] RANJAY GULATI,NITIN NOHRIA,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

[16] 赖红波,王建玲.基于社会网和价值网互动视角的本土企业高端突破研究[J].软科学2012,26(5):118-122.

[17]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 FORAY D,MOWERY D C,NELSON R R.Public R&D and social challenges:what lessons from mission R&D programs[J].Research Policy,2012,41(7): 1697-1702.

[19] DWIVEDI A,WEERAWARDENA J.Conceptualiz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86): 32-40.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