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

李金生,乔 盈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知识吸收能力;自主创新绩效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R&D Team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igh-tech Enterprises——Taking Knowledge Absorption Ability as Mediating Variable

Li Jinsheng,Qiao Ying

(Business School,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is the source and important resour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Team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R&D tea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high-tech enterprises,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its impact mechanism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R&D team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is analyzed with knowledge absorption capacity 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288 valid samples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of R&D team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eam's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while competitive communication and avoidance communication of R&D team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eam's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 absorption ability plays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competitive communication of R&D team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but it has no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in avoidance communication of R&D team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search on this mechanism provides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R&D teams in high-tech enterprises,and provides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arry out innov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R&D Team;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Competitive Communication;Avoidant Communication;Knowledge Absorption Ability;Independ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收稿日期:2019-06-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81,713010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50208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EYA002)

作者简介:李金生(1974-),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乔盈(1994- ),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904018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0)11-0136-09

0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创新绩效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重要逻辑。如果高新技术企业失去创新活力,必然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加强研发团队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塑造出一流的研发团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绩效的关键。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能力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McGrath(1964)提出的“投入—过程—输出”模型,成为研究研发团队沟通行为的重要基础。根据团队动力学理论,研发团队沟通是重要的过程变量。团队沟通是研发团队实现知识共享的根基,是研发团队生存发展、实现创新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信息支持,知识更迭迅速,研发团队沟通是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知识吸收、知识传递、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会影响个体行为,而个体对目标的认识差异,导致其沟通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研发团队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效率。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沟通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研发团队成员的沟通行为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同时,运用知识共享理论,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对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结论可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借鉴。

1 文献综述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多种观点和看法。

(1)研发团队沟通意愿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信任能够产生合作意愿,促进共享行为(Kim&Mauborgne,2008)。研发团队中信任度较低,团队成员间沟通与交流频率必定大大减少。Brown等[1]证实了员工信任对工作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王春玲、刘建准[2]发现,知识型员工的沟通意愿对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王新华等[3]指出,只有加强对研发团队成员合作和共享意愿的管理,才能在知识集聚与整合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研发团队氛围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沟通氛围是影响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4],和谐的沟通氛围能够增强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增加沟通与交流。Hooff等[5]认为,企业内建设性的沟通氛围对知识输出和输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有利于促进知识获取与收集;刘小禹、刘军[6]认为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情绪交换,形成积极性氛围,能够提高团队创新绩效;王仙雅[7]指出,畅通的沟通渠道与彼此信任的成员关系共同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研发团队冲突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有合作就会有冲突,沟通中往往会产生分歧与矛盾。严文华[8]认为,相比冲突和争论本身,团队成员对于冲突所作出的反应更可能产生极端化结果,进而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倪旭东[9]从知识冲突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当知识冲突增加时,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受阻,知识无法有效交换与传递,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李伟等[10]指出,团队关系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加强沟通、提高沟通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团队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骆毅、陈彦凤[11]通过构建沟通与冲突关系模型发现,沟通意愿和沟通方式对解决团队冲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可以通过维护良好的沟通氛围进行冲突管理;郝金磊、尹萌[12]认为,积极的沟通和反馈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学习知识,减少团队冲突,提升团队绩效。

(4)研发团队特征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特性的团队,研究了团队成员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Desanctis&Monge[13]指出,沟通是虚拟组织存在的重要基础,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Green[14]指出,跨职能团队沟通能够促进不同职能部门成员交流专业知识和信息,有效进行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束义明,郝振省[15]指出,沟通频率、沟通氛围及非正式沟通对高管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房晓冉、王兴元[16]指出,创客团队沟通协作是一个合作过程,团队创造力大于个体努力之和,良好的沟通能够提高创客团队整体创新力。

(5)研发团队知识共享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沟通过程即知识共享过程。Yang构建了个人和团队间知识共享互动模型 (EICE模型),指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知识共享意愿和动机对知识创新产生影响;刘效广等[17] 指出,增强技术成员知识共享意愿能够提升员工创新绩效。屠兴勇等[18]指出,知识共享行为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传递与吸收,有助于提高产生创新性结果的可能性;晋琳琳、李德煌[19]指出,科研团队成员间知识交流共享和知识整合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由此可知,研发团队沟通意愿、研发团队氛围、研发团队冲突、研发团队特征和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均对自主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但是相关结论并没有考虑个体差异性的作用。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究研发团队成员沟通行为差异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知识共享理论,将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具有一定创新性。

2 研究假设

2.1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维度分析

2.1.1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

Deutsch [20]研究发现,当组织内部产生冲突和矛盾时,应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以解决问题,于是提出了“合作-竞争”理论。在现实中,回避性沟通也是个人解决问题的一种处理方式[21]。Putnam & Wilson(1982)进一步将团队沟通行为划分为合作式沟通、竞争式沟通以及回避式沟通。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研发团队成员对于目标的认知差异会使其沟通意愿、沟通行为产生差异,引发团队冲突。因此,本文将研发团队的沟通行为划分为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及回避性沟通3个维度进行探讨。

(1)合作性沟通。合作性沟通是指研发团队成员在面对任务与问题时,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找共赢的解决办法。在合作性沟通中,研发团队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创新目标,这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合作性沟通中,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研发团队成员参与沟通的意愿越强烈,对其他成员需求的反应就越积极,相互间交换的信息与知识也越多。沟通意愿强的研发团队员工愿意主动分享知识、经验,为其他同事提供帮助, 同时也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当研发团队成员沟通意愿较强时,彼此之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有利于研发团队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从而提升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2)竞争性沟通。竞争性沟通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沟通时,一定要在同一个问题上分出对错,具有负面影响。竞争性沟通以满足个人利益为主要目的,研发团队成员无法与其他成员达成认知一致。研发团队成员进行激烈争论,不断否定他人的意见,努力保证自己持有观点的唯一正确性。竞争性沟通破坏了研发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容易激发团队矛盾与冲突。在竞争性沟通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常常牺牲他人利益以维护自身利益,交流过程充满个人主观偏见,无法正确识别、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缺乏向其他团队成员学习知识的意愿。竞争性沟通导致研发团队成员对知识的掌握是片面的,知识储备量小。同时,容易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争论,维护自身利益,研发团队成员倾向选择回避性沟通方式。

(3)回避性沟通。回避性沟通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进行公开讨论、研究和解决,以减小甚至忽略个体间观点和目标认知差异。回避性沟通方式是消极的,研发团队成员拒绝参与合作,不愿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技术等资源交换。回避性沟通阻断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研发团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个体而不是团队整体,导致研发团队知识点分散,知识整合工作困难,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回避性沟通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缺乏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成员间缺乏信任,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会抑制研发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意愿,不利于创新行为产生。

2.1.2 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和视角,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创新绩效和学习绩效,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等。本文参考Zahra & George(2002)的研究,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按照创新类别,划分为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基于顾客需求,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创新能力的体现。工艺创新绩效是与生产工艺和流程等相关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工艺创新提高了生产线效率,降低了生产工艺成本。

2.2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沟通是一个知识分享过程。研发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技术等资源,才能具备快速创新的能力,而获取这种能力的重要渠道就是知识共享,对提高创新绩效有显著作用。知识共享机制影响知识释放、传递、获取、吸收、创造等一系列过程,研发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对知识水平和知识存量形成准确认识。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有助于研发团队获取、吸收新知识,完成知识整合,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杜鹏程、姚瑶房等[22]发现社会交互影响知识共享程度,而良好的知识共享促进员工创新行为。

基于知识共享理论,本文认为通过合作性沟通,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共享与合作关系,能在工作中坦诚交流,开放表达个人意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中,积极的沟通方式对团队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更易于达成团队创新目标共识。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是困难的,许多隐性知识传递都要借助非正式沟通方式。隐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不可量化、不可记录、不可复制,不易于被研发团队理解与掌握。良好的团队氛围与同事关系能够增加非正式沟通的机会,提高隐性知识交流频率,加深对于隐性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隐性知识学习效率。

竞争性沟通直接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局限性的知识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使成员无法对研发工作进行及时反思。如今,组织通常以绩效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突出自身价值,通常采取竞争性沟通方式,否定与指责其他团队成员,保证自己意见的唯一正确性。在竞争性交流氛围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在高强度竞争环境中,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瓦解,防备心加强,不愿意交流和分享知识、技术。另外,研发团队成员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知识水平,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利于建设性讨论,对自主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竞争性沟通会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将观点分歧上升为人际冲突,从而降低员工间信任关系[23]。随着公平感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信心会急剧下降,冲突从对问题的讨论延伸到其它领域,进而对创新效能产生负效应。

学者们普遍认为回避性沟通不利于自主创新绩效提高。从群体思维角度出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为了保持团队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往往会刻意避免与他人争论,拒绝提出相反的观点。然而,这种对争论的刻意抑制最终会导致创新决策失败。在中国情境下,刻意避免和掩饰争议的沟通行为依然很普遍。回避性沟通使研发团队成员无法正确认知已有知识的时效性问题,导致很多旧知识不再具有创新价值。回避性沟通使个体失去更多学习和接触新知识的机会(Kang,Moris & Snell,2003),进一步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抑制了创新行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间回避性沟通,一方面使得成员之间缺少思想交流与碰撞,对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整合能力产生负效应。另一方面,回避性沟通引发“片断学习”的现象,研发团队成员个体知识面狭窄,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或负效应。

H1a:合作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

H1b:竞争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H1c:回避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H2: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工艺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或负效应。

H2a:合作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

H2b:竞争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H2c:回避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2.3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知识吸收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会给双方带来相互信任,有利于知识传递与转移。从知识转移角度看,知识转移是一个实现主体间信息传递的沟通过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之间会有重叠的知识,针对重叠知识的交流能使成员间形成共同语言,加深对彼此研究领域的认知。对于不存在重叠的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会形成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与聚集,有利于新旧知识、显隐性知识整合。Szulanski [24] 的研究表明,在知识转移阶段,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会影响知识转移效率。良好的沟通能够提升知识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消化与吸收。竞争性沟通会给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带来心理压力,不信任的关系会影响知识传递准确性,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负面效应。回避性沟通阻碍了知识流通与转移,甚至可能造成关键技术为少数人掌握,引发知识链断裂,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负面效应。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正效应或负效应。

H3a:合作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正效应;

H3b:竞争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负效应;

H3c:回避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负效应。

2.4 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

知识创新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单一知识基础之上的,而是不同领域科学或技术知识会聚的结果。根据知识整合理论,在知识整合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对接收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将不同来源、结构、层次、内容的知识进行会集、整合、再建构,使单一的知识丰富、零散的知识会集、新旧知识相互结合、显性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5],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早在1992年,Kim等就指出,个体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后,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消化与吸收,才能产生关于产品创新的新想法。吸收能力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合理利用信息与知识资源,产生改进或完善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性想法,是实现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时,具备良好知识吸收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分析制造工艺,对工艺流程与服务产生创新性认识,对工艺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 知识吸收能力对自主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

H4a:知识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

H4b:知识吸收能力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

2.5 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知识吸收能力包括辨识、获得、学习、消化和吸收外部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转化并充分开发知识的能力,这对组织创新至关重要。万青、陈万明(2012)指出,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够帮助员工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同层次员工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当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建立信任关系,对目标认知一致时,知识交换程度越高,对研发团队成员的吸收能力要求越高。一方面,知识吸收能力越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帮助研发团队成员准确辨别筛选出对团队有价值的知识,增加研发团队知识储备量,进一步整合新旧知识,最终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吸收能力能帮助研发团队成员进行知识扩散和传递,加快新知识的积聚效应,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迸发出新的研发思想和创意,并将其应用到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激发二次创新,对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通过沟通实现知识传递和转移,以及知识选择、消化与吸收,促进知识创新,发挥“1+1>2”的协同创新效果。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H5a:知识吸收能力在合作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H5b:知识吸收能力在竞争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H5c:知识吸收能力在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构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为了验证本文研究假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发团队成员对于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和创新绩效的看法。笔者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管理者进行电话访谈,借助E-mail开展问卷调研。2018年9月至11月,向各研发团队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研发团队管理者将问卷下发给团队各成员填写,共收回问卷30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88份。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44.5%,中型企业占21.2%,中小企业占27.1%,大型企业占7.2%;在行业分布方面,机械设备行业占比41.3%,信息技术行业占比25.6%,电子行业22.4%,其它占比10.7% 。

3.2 变量测量

为保证量表信度与效度,各变量测量主要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打分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择 Putnam & Wilson(1982)提出的合作式沟通、竞争式沟通和回避式沟通划分方法,结合其他相关学者的观点及实际进行题项增添与修改,并对测量语句进行完善,尽量使用中性语言以提高问卷的真实性。问卷包括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3个维度22个题项。对于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参考 Zahra & George(2002)、陈劲(2011)的划分方法,分为两个维度,最终采用陈劲的量表。对于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的测量,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本文不作一一列举。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的实际情况,借鉴 Gemunden提出的创新绩效测量量表及相关学者对量表的进一步完善建议,将自主创新绩效分为产品创新成功和工艺创新成功两个维度,所有题项均遵守正向计分原则,得分越高,表示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越高。另外,以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员工人数衡量。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

信度检验一般常采用Cronbach α系数,最低标准为0.7。也就是说,量表计算所得的Cronbach's α系数或维度指标计算所得的Cronbach's α系数须大于0.7,该量表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及科学性。否则,应对量表进行修正,并再次进行信度检验,直至该量表达到标准。量表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参考指标是KMO值与因子旋转载荷值。当量表的KMO值大于最低标准值0.7时,即可认为量表有效。

根据表1结果可知,各个维度指标与总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中,研发团队沟通行为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7;而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52、0.888、0.89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另外,沟通行为量表总体及各维度的KMO值均大于0.7,对应的Sig.值均小于0.05,表明调查问卷中的沟通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知识吸收能力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说明信度良好。另外,知识吸收能力量表总体KMO值为0.915,对应的Sig.值为0.00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在自主创新绩效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而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6、0.867,表明调查问卷中的自主创新绩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另外,自主创新绩效量表总体及各维度的KMO值均大于0.7,对应的Sig.值均小于0.0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表1 各个维度指标与总量表信效度分析结果

变量维度α值KMO值P值合作性沟通0.8520.8790.000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0.8880.8970.000沟通行为回避性沟通0.8960.7230.000量表总体0.9070.8580.000知识吸收能力量表总体0.8880.9150.000产品创新绩效0.8260.8500.000自主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0.8670.8580.000量表总体0.8930.9070.000

4.2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相关分析

借助SPSS17.0对研发团队沟通行为的3个维度、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的2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皮尔逊系数Peasron Correlation见表2。结果显示: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与产品创新绩效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610、-0.484;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与工艺创新绩效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787、-0.293;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774、-0.432;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与知识吸收能力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696、-0.798、-0.520。即合作性沟通与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回避性沟通和竞争性沟通与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合作性沟通与知识吸收能力显著正向相关系;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与知识吸收能力显著负向相关,初步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为了防止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一步作VI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3.251,低于标准值10,表明各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研究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自主创新绩效3.8020.5561产品创新绩效3.7550.6230.903**1工艺创新绩效3.8490.6110.899**0.625**1知识吸收能力3.7740.6460.843**0.725**0.796**1合作性沟通3.7870.5780.735**0.709**0.614**0.696**1竞争性沟通2.0380.569-0.774**-0.610**-0.787**-0.798**-0.502**1回避性沟通2.1770.585-0.432**-0.484**-0.293**-0.520**-0.453**0.331**1企业规模2.5241.3920.028-0.0080.059-0.051-0.024-0.052-0.0031

注:*.表示在0.05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3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

4.3.1 研发团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

根据线性回归法,首先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引入模型,其次将自变量的3个维度(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分别引入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在模型2中,合作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764(P<0.001),即合作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模型3中竞争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模型4中回避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系数分别为-0.670(P<0.001)和-0.515(P<0.001),即研发团队采取竞争性沟通方式和回避性的沟通方式均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消极影响,H1a、H1b、H1c成立。合作性沟通有助于研发团队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围绕产品研发展开讨论与经验分享,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较高频率的沟通有助于研发团队成员在研发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产品创意,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服务价值。积极的沟通方式能够增进研发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减少冲突与矛盾,极大促进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与效率。相反,竞争性沟通会使研发团队成员过分在意自己的建议能否被接受,自身的利益是否能实现,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建议,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作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竞争性沟通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信息交互,成员仅单向表达个人看法与观点,不愿吸收和学习他人的建议,不利于知识共享与传递。另外,竞争性沟通不利于研发团队统一观点,沟通质量低,降低了产品研发效率。如果研发团队成员坚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却要求其他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将对产品研发产生负面效应,抑制产品创新,使研发走向错误的方向。即使研发团队成员所坚持的是正确的观点,如果一直采取竞争性沟通,同样不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容易形成知识垄断,造成知识断层,阻碍组织持续性发展。回避性沟通是完全消极的,研发团队成员间不存在有效沟通。很多研发团队成员通常满足当前状态,选择回避、不参与讨论。但是产品研发需要大量新想法与创意,这不是一个人或是少部分人可以完成的。每个研发团队成员都有一个观点、一个视角,只有积极地参与沟通,才能将更多想法汇集起来,对产品进行全面准确的定位与分析。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回避性沟通使研发团队成员间完全失去交流的可能性,对产品研发具有局限性。因此,回避性沟通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同理,为检验沟通行为与工艺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先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引入模型,其次将自变量的3个维度(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引入模型,结果见表4。在模型6中,合作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651(P<0.001),H2a成立。也就是说,研发团队成员采取合作性沟通行为,积极学习和交流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生产和服务价值,对工艺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在模型7中,竞争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效应,影响系数为-0.844(P<0.001),H2b成立。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在竞争性沟通行为方面表现越突出,越不利于工艺技术学习与传递,造成技术层面的垄断,对工艺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在模型8中,回避性沟通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作用,影响系数为-0.306(P<0.001),H2c成立。研发团队成员不参与技术讨论与学习,会导致工艺技术能力停滞不前,加重研发团队成员间的技术差距,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

表3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产品创新绩效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产品创新绩效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企业规模-0.0040.004-0.018-0.004合作性沟通0.764***竞争性沟通-0.670***回避性沟通-0.515***R20.0000.5030.3740.234F值0.018144.382***85.124***43.566***△R2-0.0030.5000.3700.229

注:* 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表示P值<0.001

表4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工艺创新绩效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工艺创新绩效模型5模型6模型7模型8企业规模0.0260.0320.0080.026合作性沟通0.651***竞争性沟通-0.844***回避性沟通-0.306***R20.0040.3830.6200.089F值1.01088.352***232.373***13.971***△R20.0000.3780.6170.083

注:*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表示P值<0.001

4.3.2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知识吸收能力

为检验沟通行为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同理,先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引入模型,其次将自变量的3个维度(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引入模型,结果见表5。在模型10中,合作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776(P<0.001)。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在合作性沟通行为方面表现越突出,那么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越强,H3a成立。合作性沟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有利于研发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与传递,解决共享交流问题。合作性沟通行为不仅促进了知识传递,而且能够使每个研发团队成员对知识有更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快速吸收并反馈,应用到实际研发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意与想法。

在模型11中,竞争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显著负效应,影响系数为-0.912(P<0.001)。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在竞争性沟通行为方面表现越突出,那么该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弱,H3b成立。竞争性沟通是一种争辩性、对抗式的沟通方式,虽然研发团队成员参与沟通,但沟通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交互,不利于对沟通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部分研发团队成员为实现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破坏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行为破坏了学习效果,阻碍研发团队成员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负效应。

在模型12中,回避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有显著负效应,影响系数为-0.574(P<0.001)。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在回避性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越突出,那么该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弱,H3c成立。采取回避性沟通行为的研发团队成员通常封闭自己,不愿参与分享与交流,对知识的学习通常通过独立阅读书籍或借助网络实现,学习具有局限性,知识储备量不足。当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不愿寻求其他团队成员的帮助,大大降低了学习质量,对知识吸收能力产生负效应。

表5 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知识吸收能力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知识吸收能力模型9模型10模型11模型12企业规模-0.024-0.016-0.043-0.025合作性沟通0.776***竞争性沟通-0.912***回避性沟通-0.574***R20.0030.4860.6460.273F值0.754134.530***259.838***53.592***△R2-0.0010.4820.6430.268

注:* 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表示P值<0.001

4.3.3 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

为检验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理,先将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引入模型,其次将因变量的2个维度(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引入模型,见表6。在模型14中,知识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影响系数为0.726(P<0.001)。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那么该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越高,H4a成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经过沟通获取新信息与新知识后,知识必须被消化吸收,才能实现产品创新。成员吸收能力越强,对新知识的学习速度就越快,更容易将从其他团队成员那里获得的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整合,发现更多的产品机会,对产品需求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并产生创新性想法,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改进和产品开发,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相反,如果研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弱,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转化,缺少创新想法,将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

表6 知识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绩效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自主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工艺创新绩效模型13模型14模型15企业规模0.0280.0290.100**知识吸收能力0.726***0.802***R20.0010.5260.644F值0.228158.081***258.234***△R2-0.0030.5230.642

注:*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表示P值<0.001

在模型15中,知识吸收能力对工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影响系数为0.802(P<0.001)。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那么该高新技术企业的工艺创新绩效越高,H4b成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知识吸收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深入分析制造工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生产 (服务) 过程进行技术变革,从而提高团队工艺创新绩效。相反,较弱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利于工艺创新。

4.4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吸收能力在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为检验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将企业规模、自变量的3个维度、知识吸收能力以及因变量的2个维度引入模型。表7显示:在模型16的回归方程中,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425、-0.521、-0.052,对应的P<0.05;在模型17的回归方程中,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回避性沟通对知识吸收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57、-0.660、-0.202,对应的P<0.05;在模型18的回归方程中,将中介变量“知识吸收能力”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328,对应的P<0.001,表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是存在的。

一方面,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仍均具有显著正效应,回归系数分别为0.308、-0.305,对应的P<0.001。另一方面,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对应的P<0.001。

表7 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变量自主创新绩效知识吸收能力自主创新绩效模型16模型17模型18企业规模0.004-0.0350.016知识吸收能力0.328***合作性沟通0.425***0.357***0.308***竞争性沟通-0.521***-0.660***-0.305***回避性沟通-0.052*-0.202***0.014R20.7620.7850.793F值226.599***258.839***216.280***△R20.7590.7820.789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综上所述,知识吸收能力在合作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知识吸收能力在竞争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负向中介作用;而知识吸收能力在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未起到中介作用,H5a、H5b成立、H5c不成立。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能够激发成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知识学习效率,知识吸收能力强,越能够快速形成知识反馈,实现知识创新,从而提高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而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会破坏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产生矛盾与冲突,加大研发团队成员间的心理距离,缺乏有效的交流就会造成对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及知识片面,从而加剧对于自主创新绩效的负效应。

5 结果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社会认知、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探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对自主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同时考察了知识吸收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得到研究结论如下:

(1)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合作性沟通增进了研发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增强了研发团队成员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研发团队成员间的共享意愿与效果,有利于优质想法的提出。良好的沟通氛围使研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心情愉悦,处事顺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研发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促进不同研发团队成员异质性知识交互、融合和升华,实现知识创新,提高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

(2)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破坏了研发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可能会引发“对抗情绪”,形成团队冲突,进而阻碍知识共享,降低创新效率。采取竞争性沟通的研发团队成员没有将沟通看作是知识分享的过程,而个人利益的输赢之争。研发团队成员担心失去知识优势,对知识的分享有所保留,这必然影响知识共享质量。即便研发团队成员参与知识共享,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研发团队成员无法正常相互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局限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不吸收来自其他研发团队成员的新知识,不利于研发团队持续创新和自主创新绩效提升。

(3)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有时为了寻求和谐的氛围,避免不必要的争论,采取回避性沟通方式。但回避性沟通使知识共享失去条件。研发团队成员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单一,缺少知识交流与交换,抑制了新创意与想法的产生,研发团队创新力停滞不前,对自主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

(4)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和竞争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合作性沟促进了研发团队成员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增加了学习与交流频率,遇到问题共同解决,提高了知识吸收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创意和工艺技术,提高了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缺少知识交互作用,无法产生知识共享效果。另外,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可能传递没有价值或错误的信息,影响其他研发团队成员对于新知识的正确认知,降低了自主创新绩效。

5.2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针对提升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合作性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促进研发团队建立合作性沟通氛围。这种情景能使研发团队成员与其他成员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工作之余,都能够和谐相处,相互支持,向着共同目标努力。同时。鼓励研发团队成员积极帮助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他们参与知识共享与创新合作的意愿和参与度,促进自主创新绩效水平升高。但是,和谐的氛围是以积极沟通为基础的,而不是通过避免沟通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成员要做到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同时积极听取他人意见,才能有效避免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

(2)定期对研发团队成员沟通能力进行培训。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只对研发团队成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还要对他们参与沟通的行为进行培训,尤其是在怎样提高研发团队成员间合作性沟通方面,如何把握参与度、实现平衡是关键。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很容易发展成竞争性沟通或回避性沟通。现在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注重营造开放型氛围,鼓励合作与创新,为研发团队提供多种参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途径。但是这一制度在促进研发团队成员参与沟通的同时,也会加剧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即陷入竞争性沟通。一旦竞争气氛较为浓烈,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从原来的信息交互发展为单方向信息输出,并伴随对他人信息的阻断,这会极大地影响知识共享效果。遇到这种情况,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及时纠正错误,培养和发展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以研发团队利益为中心,鼓励共同解决工作困难,不能随意地将成果归功于某个研发团队成员,这样会增强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和心理距离感。高新技术企业应鼓励研发团队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关心、善待他人,能够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面对不同,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学会理解和接纳他人。只有研发团队成员切实掌握沟通技巧,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研发团队沟通能力培训对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需要关注和加强的重点。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供知识共享平台。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能够提高成员的共享意愿与主动性,而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则从制度上保证了高新技术研发团队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规范性,先进的知识共享平台为成员提供了有效参与知识共享的途径。高新技术企业应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丰富知识共享途径,以此实现信息收集、汇总、整理、传递,并实现过程标准化,形成并保存及时有效信息,便于研发团队成员调取、学习,也有助于总结与反思,建立知识体系。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制定计划,定期组织和开展学习分享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企业知识库,注重鼓励研发团队开展非正式交流方式,推动隐性知识传递。

参考文献:

[1] BROWN S,GRAY D,MCHARDY J,et al.Employee trust and workplace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14,116:361-37.

[2] 王春玲,刘建准.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激励策略研究——员工沟通意愿的调节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S2):119-121.

[3] 王新华,车珍,于灏,等.知识网络嵌入和知识集聚方式对组织创新力的影响差异性——知识共享意愿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8,37(9):46-55+91.

[4] 史江涛.沟通氛围与知识共享:一个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 (1):40-45.

[5] HOOFF B, DE RIDDER JA.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117-130.

[6] 刘小禹,刘军.团队情绪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12,44 (4):546-557.

[7] 王仙雅,林盛,陈立芸,等.组织氛围、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5):43-47.

[8] 严文华.管理者个体沟通风格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2001:2.

[9] 倪旭东.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0(8):57-63.

[10] 李伟,周纯,黄小艳.团队冲突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J].产业创新研究,2017(2):70-80.

[11] 骆毅,陈彦凤.团队沟通、信任与冲突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15(12):62-69.

[12] 郝金磊,尹萌.团队冲突、团队沟通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31(6):43-49.

[13] GERARDINE DESANCTIS,PETER MONGE.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8,3(4).

[14] GREEN SG.Examing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team performance in cross-functional project team[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3(50):262-269.

[15] 束义明,郝振省.高管团队沟通对决策绩效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4):170-180.

[16] 房晓冉,王兴元.团队宽容氛围与创客团队绩效:沟通协作的中介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8,37(11):142-148.

[17] 刘效广,王艳平,李倩.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多水平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8):84-89.

[18] 屠兴勇,张琪,王泽英,等.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知识共享意愿与创造力[J].科研管理,2017,38(10):111-118.

[19] 晋琳琳,李德煌.科研团队学科背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知识交流共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研究,2012,30(1):111-123+144.

[20] DEUTSCHM.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21] DE DREUCK,VAN VIANENAEM.Managing relationship conflic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tea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2001,22(3):309-328.

[22] 杜鹏程,姚瑶,房莹,王成城.社会交互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J].软科学,2018,32(9):72-75.

[23] TJOSVOLD.POON,YUD.合作与竟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8):126-133.

[24] SZULANSKIG.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2000,82(1):9-27.

[25] 任皓,邓三鸿.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知识整合[J].情报科学,2002(6)::650-653.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