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研究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矛盾统一视角

刘静华1,喻登科1,周 荣2

(1.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中国迅猛发展的新经济为企业组织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创新管理提出了挑战。通过提取新经济环境特征,明确新经济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归纳新经济组织的创新特质,将重点引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然后,探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统一关系,系统提出一种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对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维度等进行剖析,由此建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框架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建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施路径,总结其实现模式。

关键词:二元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体系;新经济

0 引言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正式提出要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的视角加速发展新经济[1]。由此,新经济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对新经济概念进行内涵解读,不难发现其实际上囊括了至少两个领域核心概念的精神内核:①从信息经济发展而来的知识经济,代表着国家、产业与企业对高、精、尖技术及产品的追求;②从电子商务、商务智能发展而来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和分享经济,意味着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的颠覆。新经济的“新”,既指经济发展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即创新驱动发展,也指经济发展可以凭借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新动能,即深化结构性改革。

配合新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指引上,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微观操作上,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战略。创新成为中国获取新经济发展红利和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学术界,自德鲁克提出以来,创新就一直被认为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2]。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结束与信息时代来临,学者们在辩证分析两个时代技术创新异同的基础上,将工业时代的技术创新定义为创新1.0,而将信息时代的技术创新定义为创新2.0[3]。创新1.0与创新2.0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技术为导向,致力于技术本身的开发;后者以客户为导向,致力于技术产品开发与技术产业发展[4]。实际上,创新2.0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态,它要求以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技术创新,也强调以技术创新支撑和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显然,在新经济环境中,创新2.0模式更有利于推动技术与经济协同发展。

然而,创新2.0只是一个宏观概念,它在微观层面对企业组织创新体系构建的指导价值有限。对于企业组织,学术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二元创新体系”[5]。二元创新是指两类相互冲突的创新行为的组合与共存[6]。形成共识的二元创新体系,由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两个维度构成[7]。二元创新体系强调企业组织平衡其在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两个维度上的战略、投入与风险,并通过组合与融合实现二者在创新成果应用上的互促与共赢。二元创新理论认为,两种创新在资源竞争与过程协调时存在矛盾关系,但是,在成果应用与目标实现上是统一的[8]。矛盾统一构成了二元创新体系的内在逻辑。那么,类似于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所构成的二元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否也能够矛盾统一,并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的二元创新体系呢?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中,这个话题值得探讨。

实际上,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9]、“交互”[10]、“耦合”[11]、“协同”[12]与“共演”[13]等成为刻画二者动态作用的高频词。然而,大多数学者忽略了两个事实:①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竞争与矛盾,这意味着企业组织在实施创新战略时需要平衡乃至取舍;②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之后合二为一,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形态(构念)出现。换言之,“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比“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耦合、共演体系”的内涵丰富得多,而且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层面都更具指导价值。由此,本文拟在分析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矛盾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二元创新体系,为新经济组织的创新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 新经济环境特征与组织创新特质

1.1 新经济环境特征

中国当前的新经济(New Economy)与国际上所提的新兴经济(Emerging Economy)概念有所不同,它实际上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融入互联网平台与共享经济理念所形成的复合体。其内核仍旧是以高技术和新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经济,但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样化与数字化,呈现为互联网/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模式。中国新经济环境具有如下“新”特征:

(1)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在分享经济理念引导下,资源的使用权替代所有权成为资源交易与配置的对象,而互联网平台为很多资源的使用权共享提供了渠道,对诸多行业的产业经营与商业运营模式都产生了冲击[14]。在这种环境中,企业组织的生存与成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资源与能力,更取决于其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及通过环境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2)新的经济主体构成。我国目前的经济主体——企业组织的构成有两大特征:①在传统产业的企业组织尚未退出市场前,新兴产业的企业组织(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应用的企业组织)已经占据优势地位,新经济组织与传统企业的碰撞、共存形成了一种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生态;②在少部分新兴企业组织成为行业乃至新经济领导者(例如阿里巴巴)时,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成为经济发展主体,不同规模与实力的新兴企业组织构成了我国经济主体的“金字塔”结构,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动力,但也增加了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新的技术创新动力。在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中,不同规模的企业为了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必然需要持续探索与创新。然而,创新资源约束不同,创新的动力、目标、手段、路径等必然有所区别。大型企业致力于高投入、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例如华为),小微企业只能从事低成本但可能高回报、以创意为导向、瞄准细分市场或局域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创新,通常认为是一种小型的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创业期的滴滴、小米等)。大型企业会有部分研发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与突破式创新等方面,而小微企业大多数时候只能进行应用研究与渐进式创新。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创新模式与途径,都没有严格的优劣之分,而是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从而为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多活力。

(4)新的消费模式。新经济环境中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地关注产品耐用性与功效性,更看重特殊体验、新潮时尚、便捷高效、交易方式灵活等。消费模式的转变必然倒逼生产与物流模式的转型升级,很多企业组织都不得不致力于“面向效率”和“基于创意”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缩短供应链、开发新交易渠道等各种方式满足客户的新需求[15]

(5)新的经济发展规律。战略层面,新经济组织既可以与传统企业组织类似,采取技术领先、质量为先战略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与传统企业组织不同,采取特色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获得组织的暂时性竞争优势[16]。战术层面,大多数新经济组织都不再像传统企业那样,扎根工匠精神与传承工艺,在封闭与坚守中实现内生成长,而是采取开放与共享策略,依靠互利与协作谋求共赢共生。

1.2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的创新特质

在具有新特征的新经济环境中,创新成为企业组织的生存法则,为企业组织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机遇在于,通过创新抓住市场机遇,可能取得巨大成功;挑战在于,无论实力多么雄厚、技术多么先进的企业组织,如果在创新战略上作出错误决策,也可能被淘汰(例如诺基亚)。根据上述新经济环境的特征可以推断,新经济组织的创新特质有:

(1)开放性。通过资源、技术、市场的分享,企业组织能够壮大创新能力、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创新成果,从而提高创新效果与效率,这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理念[17]。在新经济环境中,很多企业组织都开始尝试采用开源、分包、众包等形式,吸纳和整合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在知识学习、分享与整合中提高知识创新与利用能力。

(2)普遍性。在传统经济模式中,技术创新的主体基本都是大型企业,因为只有大型企业才具备研发投入与风险承担能力。但在新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乃至个人成为创新主体,他们在能力足够时进行大型项目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资源约束时进行小型的技术改进与细分市场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活动变得普遍化与分散化,是新经济环境下组织创新的一个新特点。

(3)异质性。提供同质性产品并垄断市场的时代(例如福特T型车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个性化消费理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只有能够以差异性渠道、个性化服务方式,高效率地提供特色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组织,才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创新,开始从“高”、“精”、“尖”回归,包容性地吸纳“新”的特质范畴,致力于引导组织向异质性方向发展。

(4)客户导向性。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创新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发展轨迹为路径。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只是创新的过程与手段;创新的目的,是要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技术创新的外生性比内生性更加重要;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技术创新的“双生子”,并驾齐驱地作用于企业组织成长与发展。

(5)综合性。由于环境、市场和客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同企业组织都有着自己的成长路径与经历,也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策略组合。无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必须同时进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只有寻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创新策略组合,才能在新经济环境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潜能。此外,虽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新经济组织而言都很重要,但是,二者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还是有所区别。新经济组织创新体系应该分为两个层次,技术创新处于里层,为内核、战略层;商业模式创新处于外层,为策略层。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目标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手段,集成两种创新的功能与成效。

总而言之,由于新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特质,这些特质使得新经济组织的创新体系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有待更加深入地探究。

2 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从新经济组织的创新特质可以看出创新体系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创新体系中包容了一个对立、矛盾的新维度,即商业模式创新—新经济环境,使得商业模式创新变得相对容易实现也更加具有价值:创新的多样性与复合性源于商业模式创新;创意性、差异性和客户导向性可以由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层次性与集成性需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与竞争中达成动态统一,那么,新经济组织的优势会从内生转向外显,形成市场与客户认同的竞争优势。

2.1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新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理念有一些新变化,更加重视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开放型环境中知识资源的引进、整合与利用。互联网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经济组织技术创新的两种新模式。互联网创新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技术创新,致力于利用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泛在计算与云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产品或服务;二是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强调通过搭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信息网络与外部资源网络连接在一起,从而共享与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实现多主体间协同技术创新[18]。开放式创新旨在通过“开放”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整合内外部资源,强化组织创新能力、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二是引入先导型客户、潜在客户、供应商的知识,增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客户导向性与市场针对性,从而保障技术创新价值目标的实现[19]。从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种类型的互联网创新实际上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手段;而开放式创新的第二重目标,实际上其志已经不在技术开发,而在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实现。

商业模式创新将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目标更加推进一步,商业模式是组织推动商业活动并实现价值增值的逻辑与方法,通常包含产品、财务、顾客、内部流程等4个维度[20],它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10个方面的要素:价值主张、顾客细分、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成本、收入、利润、能力、价值结构、合作伙伴等[21]。我国大多数新经济组织都是围绕上述10种要素进行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提出新的价值主张,例如滴滴的分享理念;开拓新的分销渠道,例如小米的网上直销模式;重新定义收入来源渠道,例如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引入新的合作伙伴,例如阿里巴巴牵头整合快递企业的资源网络,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平台;找到降低成本的新方案,例如小米和海尔等利用众包平台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支出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两个存在显著区别的创新模式,二者在目标、理念、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本质区别。然而,当一个企业组织把二者纳入到同一个创新体系、在同一过程中实施时,它们之间必然会产生作用关系;这种关系既意味着潜在的资源竞争与理念上的冲突,也意味着需要调和与平衡。只有做到二者的共存与互促,才能让它们共同驱动组织的平稳、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传统经济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理念也是存在的,它们也发挥着价值增值的作用与意义。但与新经济环境相比,差别在于:传统经济中,工业企业、高技术企业等大多都会非常明确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战略,而在商业模式上,通常一旦做好设计与布局,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健与持续,走向“以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实现”的成长路径;而在新经济环境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成为其产生新动力、实现新价值的源泉,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变迁及动态演化,为新经济组织的创新成长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既可以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实现,也可以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技术创新,还可以是二者耦合协同与共演。企业组织在固有的商业模式下按照计划执行技术创新活动方案,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变迁、竞争激烈、新奇多样的新经济环境的需求,不能持续更新商业模式的企业组织即使技术实力再强大也可能在商业上失败。而一旦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到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那就意味着新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的创新管理体系更为复杂;在同时驱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时保持二者的关系协调与能力协同,将成为创新战略的重点。

2.2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关系

关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已有文献均着重于强调二者之间的互促、耦合与协同,而很少考虑它们事实上存在本质区别。①理念层面。技术创新既可能着眼于未来的技术演变轨道,也可能着眼于当前的具体产品开发,但无论如何它更倾向于把握局部,做到领先。商业模式创新更强调开放视野、开拓格局,将内部自省与外部审视相结合,以竞合思维打造宏观的商业实现模式乃至商业生态系统;②战略层面。技术创新的战略性目标是提升企业组织的技术先进性,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艺升级或者产品开发,从而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性目标在于通过多样化的重构与改造强化价值实现与市场占领能力,从而获取竞争优势;③目标层面。商业模式创新专注于价值实现,而不论价值实现的来源是否是新技术。技术创新虽然也要关注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但更多强调技术成果本身的先进性与优越性;④操作层面。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通常以技术研发为抓手,由专门的研发部门来执行,会配备专门的研发经费与人员,而技术成果也比较显性地呈现。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涉及所有相关部门,尤其是职能管理机构、营销部门、战略规划部门等,但商业模式创新到底如何触发与实现,通常并不像技术创新过程那般清晰;⑤资源与能力层面。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基本与其资源投入和能力水平成正相关关系[23],这就是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都会大量投入研发经费以保持其在业内技术领先优势的原因,换言之,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要求和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效与其资源投入存在因果模糊性,但是,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组织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技术支撑能力、流程调整能力、产品更新能力等。

当一个企业组织同时实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时,二者的碰撞、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①理念碰撞。到底应该优先做核心优化(主要是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提升),还是应该首先着眼于商业布局?理念不同,可能将企业组织引导向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②战略冲突。核心竞争力更重要,还是竞争优势更重要?眼下的生存更重要,还是长远发展更重要?制定创新战略时,考虑问题的视角与选择不同,企业组织的成长模式也会有异。更关键的是,通常企业组织很难作出抉择;③目标的发散。企业组织应该以核心技术为支撑,解决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并实现组织成长目标,还是应该着眼于组织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策略来逐个攻克?目标是集中还是发散,会影响资源与能力的优化配置问题,对组织成长路径较为关键;④活动与程序的紊乱。企业组织的活动与程序都是一体的,很难区分一项活动是专门为了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而实施的。如果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要兼顾,组织中的这些活动与程序就必须同时顾及两方面的目标,在二者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当组织的管理能力足够时,这种平衡没有问题,但如果管理能力不足,就容易引起活动与程序的目标不明、逻辑紊乱、权责不清晰等问题;⑤资源竞争。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都是需要消耗资源的,企业组织在二者之间如何进行资源分配?在组织受到比较强烈的资源约束时,同时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会遇到困难;⑥能力结构矛盾。技术创新的能力要求主要是技术研发能力,虽然它通常也需要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的配合,但相对而言要求较低。与之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要求比较综合与全面,要求企业组织不仅能够整合组织内部的所有资源与能力,甚至还要求组织能够引导客户、沟通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乃至主导市场。企业组织应该优先集中资源开发与提升研发能力,还是顺其自然地开发与提升综合能力?在能够调动的资源受限时,这也会是一组矛盾问题。

2.3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统一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着统一的逻辑基础与实现条件,经过推演,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统一,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逻辑与操作上的统一,即二者本质上并不对立,其可以调和,目标可以兼顾;动态层面是指它们能够交互与共演,即它们不仅可以共存,甚至可以互利共生,在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下实现共同发展。

(1)逻辑上互补。理念上,企业组织可以先实施大格局层面的商业模式设计,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为其明确定位;然后,实施技术创新来实现定位设想并巩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最后,回归到商业模式创新,以具体性的商业模式完善技术-商业解决方案。战略上,企业组织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战略建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商业模式创新获取暂时性竞争优势,然后,以核心竞争力支撑暂时性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以此实现持续竞争优势[22]。目标上,企业组织依托技术创新持续实现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依托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创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价值链,然后耦合知识链与价值链,实现知识与价值两种要素的循环转化与增值,通过完善的知识价值链攫取知识型产品的高附加值[23]。因此,无论是理念、战略还是目标层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存在互补关系,能够通过相互协作完善企业组织的创新系统与商业系统,让组织的价值增值体系更为稳固与有效,为企业组织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保障。

(2)操作上一致。如果已经做好了逻辑上统一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设计,那么,二者在理念、战略与目标上就会表现出一致性与趋同性。此时,在执行创新程序与操作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就无所谓是为技术创新目标还是商业模式创新目标服务,也就不存在目标缺失或程序紊乱等问题。任何一项创新活动,无论从表面上看它是属于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最终二者都应该能从这项活动中受益,并由此辅助企业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由此,在执行创新程序时,不需要太多考虑其目标或从属关系,也没必要过分纠结它所使用资源的来源与去向,只需认真完成。此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也就不存在资源竞争关系,企业组织可以通过优化设计统筹与高效地分配资源,降低内部竞争带来的资源消耗,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能够做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组织,在创新操作层面,对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执行与优化都会是一体的,不存在矛盾问题。

(3)交互与共演。①技术创新拉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利用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这种机会的把握会让企业组织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11];②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组织能够做到细分市场、占领生态位,但组织必须提供满足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此时,技术创新将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11];③二者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在目标、流程、要素、能力等方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一体的,二者共用同一套资源体系和共享相同的业务活动流程,共振耦合是二者存在与共演的内在机制[24];④二者之间对于组织价值实现存在交互作用。组织价值无法单独依靠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而实现,只有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有保证,而且互补、协同、共驱的创新体系能够极大提高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转化与增值能力[25];⑤二者之间存在共同演化关系。类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企业组织的生产力,商业模式创新决定组织的生产关系,技术创新作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但当商业模式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水平时,又会限制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与价值实现。技术创新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体系是一种共生、共演的关系,只有二者保持能力匹配时,才能在矛盾平衡状态下推动企业组织成长与进化。

3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提出

3.1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内涵与外延

根据前述分析,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矛盾统一关系,而一个完善的企业创新系统,有必要将二者都纳入其中,并通过互补、耦合、互促、共演机制,让创新系统趋于完善。为区别于已有的二元创新体系,例如由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等构成的二元创新体系,将其命名为“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既有哲学基础与理论逻辑,也契合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组织的创新管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应用指导价值。具体地,定义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如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矛盾组合与运动的创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以两条链的形式并行,但在关键要素(资源或流程)上耦合;以两种形态竞争和对立,但在实现组织价值目标时统一与协同;以两套机制运行,但发展时又是互促与共演关系。作为一种新理论,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哲学基础。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哲学基础来自于马克思的辩证主义哲学,其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技术创新致力于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致力于改进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的生产关系,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化,实现组织创新绩效。

(2)逻辑结构。持续竞争优势是衡量组织绩效的终极准则。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依赖于核心竞争力与暂时性竞争优势两方面。技术创新致力于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强化组织在市场上获得的暂时性竞争优势。当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联合时,能够依托核心竞争力支撑暂时性竞争优势的持续形成与更新升级,由此为企业组织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3)方法体系。从管理理论与方法上而言,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本质上是组织知识链管理,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本质上属于价值链管理。因此,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运行与管理,归根结底是知识链与价值链管理,合二为一时是知识价值链管理。目前,知识价值链管理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理论、工具与方法可以借鉴[26],有利于提升组织对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管理水平。

(4)共同话题。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探索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生存与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指引企业组织适应市场需求,重点解决生存问题;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组织内生性地塑造核心竞争力,重点解决发展问题。然而,无生存,何谈发展;无发展,生存何益。生存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命题。任何与“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相关的话题,最终都可能与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这一理论产生关联。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还有着范围广阔的外延,任何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关的创新概念都可以纳入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范畴。例如,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些概念组合,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封闭式创新与开放性创新、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等;商业模式创新也有着广义概念,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供应链创新等,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27]

3.2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维度划分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这两个概念整合为一个新构念,而概念之间的冲突与对接自然演变为这一新构念的核心内涵。在新型二元创新体系中,辩证认识、统筹协调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认知与处理这种关系,是对该体系进行管理的重点。在此,借鉴已有的二元性创新理论[28],从6个维度对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加以辨析:

(1)矛盾思维。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际上并不是超脱于已经建立完成的技术创新体系或者商业模式创新体系,也不是致力于两个已有体系的整合与融合,而更多地强调一种理念,即用矛盾思维去处理和管理技术创新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矛盾思维体现在创新战略制定、创新组织设计、创新活动领导、创新程序控制、创新激励与成果转化安排等各种决策流程中,创新管理者应始终从矛盾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视角看待新型二元创新体系中的二元要素。领导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解决和协调核心矛盾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兼容并蓄地实施与互动,让它们共同为完成创新任务、实现创新绩效作出贡献。

(2)组织结构。要落实新型二元性创新体系,首先需要将企业组织转化为二元性结构:这一结构既要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也要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实施。具体而言,技术创新要求组织有较大规模的经费投入、固定的研发部门与人员、激励员工学习与创新的文化等;商业模式创新要求组织充分了解市场与环境信息并能够对内对外及时作出调整,有松散但灵通的市场调查人员、善于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的人员、善于学习和变化的部门,以及不拘一格的自由文化等。服务于技术创新的组织通常要求集中、精粹、知识密集,而服务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组织可以分散、零散,但偏重于知识结构的全面与各类型人才的整合。在结构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组织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矛盾,但所强调的着重点确实有较大差异。然而,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开放式创新理念的提出,或许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型创新组织,同时满足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让二者在组织结构上达成统一。

(3)组织流程。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流程,包括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过程上应该具有同一性,但逻辑上应该是二分的。二分性的组织流程包括两种形式:①首先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做好市场调查、商业定位、产品设想、供应链安排、销售渠道布置等进行技术创新,对应开发工艺、流程与产品,以技术创新支撑预设商业模式的实现;②首先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已掌握的核心技术、工艺、产品和服务,然后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将产品和服务转化为能让市场和客户满意的商品,辅助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当然,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加以组合,但无论如何,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组织流程上可以是二分性的。这种二分性的组织流程,简化了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管理程序,但对做好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流程对接提出了新要求。做好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统筹设计、安排与协调,让二者在各个层面均保持一致性,是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管理的难点。

(4)组织制度。任何创新方案或行为的落实,都需要有相对应的制度安排。要推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的二元创新体系,必须同步做到制度创新,以此提供资源配给、分工协作、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二元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至少做好3个方面的制度安排:①以制度形式明确做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方面创新活动的资源支持,根据组织所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不同环境形势,做好两方面资源供给的比例安排;②在创新人员与创新活动等方面,以制度形式做好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分工与协作安排,保障二元创新流程的顺畅与高效;③做好创新组织内部以及创新组织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方案,通过事先发布的创新效益分配制度保障创新者权益,以此达到有效激励创新行为的目的。制度创新需围绕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统一关系,重在处理矛盾关系,旨在保障二元创新体系的协调运行与和谐发展。

(5)能力。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做到探索与开发上的动态平衡,这本身就构成了组织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将这种能力转变为创新成果、创新绩效,是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重要管理内容。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动态性,使得这一创新体系的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之间具有模糊性,通常很难辨明一项创新活动的业绩输出到底是因为技术创新活动还是因为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因果模糊性进一步带来的结果就是路径依赖性、难以模仿性、形成费时性和社会复杂性,这些独属于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特征,在赋予二元创新体系更大潜在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新体系管理难度,对创新体系的组织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6)行为。二元性创新理论中,有一种行为视角的观点,它强调企业组织可以不依赖于二元性结构组织,而是在特定情境中开展二元性创新行为[29]。借鉴这种观点,可以认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两种特殊行为:技术创新行为更多依赖于组织的技术情境与创新精神,在大规模的经费与人员投入情况下,能够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与效益带来保障;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更多依赖于组织柔性、制度弹性与整合能力,在全面性的规划、调整与优化中,完成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升级。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精英主义、协作与信任都能发挥情境支持作用;在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中,灵感、开放、服务意识等构成了核心情境文化。

3.3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框架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框架如图1所示,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表面上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二元性,本质上是创新管理哲学及逻辑的二元性与矛盾性;在矛盾协调中动态平衡创新战略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绩效。

图1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框架

4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施路径与实现模式

4.1 实施路径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实施,在逻辑上应该遵循3个过程:①运行过程,即在时间截面上驱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实施以及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②价值实现过程,即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谋求创新绩效的实现与提升;③演化过程,即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耦合与互促,驱动二者平衡态的动态升级,让二者得以在时间序列上共同演化。根据逻辑推理与现实中的案例观察,本文将上述3个过程中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施路径描绘如下:

(1)双螺旋运行路径。与生物DNA中联结多核苷酸链的碱基对类似,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也可以看成是两条创新链,两条链之间是双螺旋联结结构,联结它们的“碱基对”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创新资源、创新网络、技术知识等。驱动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运行,主要完成两项活动:①实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碱基”配对,使得它们相互吸引并保持同步协调;②持续增加体系中的“碱基对”数量,提升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绩效。与DNA的功能一样,新型二元创新体系也记录了组织的经历、要素、能力与记忆,被认为是组织的传承物质。通过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完全能够复制、再生和重造一个新的组织。

以小米公司为例,小米的技术创新体系颠覆了很多手机品牌企业的创新模式,引入了最为前沿的基于互联网的众包创新(一种开放式创新类型)模式,打造出新经济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很独特,同样基于互联网平台,采用网络直销模式,为手机“发烧友”提供体验式和人性化服务。小米公司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以互联网为中轴“链条”创设联结情境,以“参与产品设计-体验经济”、“个性化功能-粉丝经济”构建两个互相吸引的“碱基对”,搭建一个完美高效的“双螺旋”结构。

(2)共轭双驱动价值实现路径。有学者提出共轭双驱动机理,指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一个结果发生的关系机制,而且两个原因之间满足共轭条件即独立而同步,以及共驱条件即两个驱动因素的作用缺一不可。在此,借鉴这一理论刻画新型二元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实现路径,用以表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创新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①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是共轭关系,这一点通过上述“双螺旋”结构可以得到证实;②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缺一不可,缺乏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难以持续,而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创新无法创造效益;③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配合,能够有效实现创新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技术创新提供创新成果,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成果转化。

在此,举一个失败案例。在2G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是手机行业的霸主,在原有技术轨道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上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然而,堪忧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却最终将它引致失败,具体表现在:①战略上,不能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当客户倾向于选购由安卓系统支持的智能机时,诺基亚却在收购塞班公司,加强对塞班系统的技术控制;②调整能力方面,不能做到高效改变和适应,诺基亚的OVI商店(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和全新移动终端操作系统MeeGo等极具潜力的业务都因推进缓慢而最终搁浅;③合作伙伴拓展方面,诺基亚也因拒绝与新伙伴合作而丧失了较多机会,实际上谷歌最早向诺基亚抛出橄榄枝,希望合作开发安卓系统,但被诺基亚拒绝;④团队整合能力缺失,也是诺基亚失败的原因之一,在诺基亚后期,大量高管离职为诺基亚带来了内忧,在人心浮动的情势下整个公司都缺乏设计能力、整合能力与修复能力[30]。虽然很多分析师都将诺基亚的失败归结为技术创新轨道的决策失误,然而本文认为,失败的更深层次因素应该是盲目自信背后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缺失,不愿或无能改变商业模式是其失败的根源。

(3)互利共生演化路径。互利共生,在生物学上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共同成长。在管理学研究领域,也有一些学者借鉴互利共生的理论观点描述商业生态系统、联盟组织内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机制[31]。在新型二元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是耦合、互促、共演的关系,其演化发展路径适合用互利共生机制阐释。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互利共生演化路径,可以分解为以下逻辑步骤:①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共存于创新体系中;②获得创新机会(例如发现新商机、开创新技术)的一方,优先得到发展机会;③当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一方能力有所提升时,另一方为了适应其需要,会被带动发展;④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共同演化,升级到一个新的能力水平。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有一个双向传动“齿轮”,一方前进时,另一方必然要跟着演进发展。当然,也可能出现另一种状况,带动方的动力不足,或者被带动方的阻力太大,导致动力传导机制失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不能进步,给整个企业组织带来隐患。

以阿里巴巴为例,在创业初期,阿里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仅有不足20人的创业团队,计算机与网站开发技术方面的人才匮乏。但是,在中国只有少数人了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时期,阿里这一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走在了时代前沿。创业初期的阿里走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路径。随着阿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的大数据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开始建立,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此时,阿里开始以“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具体表现为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电商平台(淘宝、天猫)、物流数据平台(菜鸟网络)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等,颠覆了中国电商、物流与消费模式,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32]。未来,阿里应该会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向驱动”的共演路径,一方面继续强化其在大数据、互联网与商务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着重于布局和打造阿里的商业生态系统,开创整合中国金融、物流、信息、商业等多领域的新业态。在这一双向驱动机制中,商业模式创新主导阿里演化与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为阿里提供演化与发展原动力,二者共同作用,保障阿里进化与成长的健康与可持续。

4.2 实现模式

在上述实施路径中,本文将一个企业组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双螺旋,即认为二者是齐头并进的。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理想模型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度最高、共同发展的阻力最小。但现实却是,很少有企业能够在两者上面做到完全平衡与同步,即使是一些成功企业,也大多走的是交错式发展路径,由领先的一方带动另一方跟进发展。那么,现实中企业组织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是什么样的?在此,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两个维度,按照相对意义上的“低”与“高”两个等级水平对它们进行评分,将企业组织的二元创新能力界定在2*2分布的4个象限内,再绘制出两条对角线,将二元创新能力空间分为8个区域(对应于8种实现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落在右上朝向对角线上的企业组织,才真正做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平衡发展,而绝大部分企业组织都做不到这一点。落在右半空间(III、V、VII、VIII)的企业组织,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它们通常是高技术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落在上半空间(IV、VI、VII、VIII)的企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较强,它们大多是新兴企业,相应地,落在下半空间的企业组织通常是传统企业。落在右上三角区域(V、VI、VII、VIII)的企业组织,在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甚至是两个方面均占据优势,它们能够以一方驱动另一方发展,也可能共轭双驱动发展,具有较大成长潜能。落在左下三角区域(I、II、III、VI)的企业组织,它们在互利共生的演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可能大于动力,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可能遭遇发展瓶颈。落在右下三角区域(I、III、V、VII)的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相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更占优势,它们应该走“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路径;相反,落在左上三角区域(II、IV、VI、VIII)的企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相对技术创新更占优势,应该走“商业模式创新拉动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

图2 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的区域空间

(1)模式I:发散型。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足。此时,企业组织应该采取发散策略,四处寻找商业机会,设计可行的商业模式,希望实现突破,赢得生存机会。一定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撑发散型策略的基础,但如果商业模式建构失败,则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如果商业模式建构成功,则能够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匹配的基础上,将企业组织推向进一步发展的轨道。因此,这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实现模式。

(2)模式II:生存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较弱,但技术创新能力更弱。此时,企业组织可能有两种策略:①利用商业模式创新获得的少量利润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但因为经费不足,技术创新的风险极大;②维持当前艰难的生存状态不变,在挣扎中等待和寻找机会。后一种策略可能会是大多数企业组织的选择。实际上,目前我国有较大比例的小微企业都处在这种“生死存亡的边缘”状态,利润水平只能维持生存,很难支撑发展。

(3)模式III:变革型。技术创新水平远远领先于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成为组织发展瓶颈。例如,诺基亚最终输给成功打造全新商业模式的竞争对手——苹果等。实际上,诺基亚也是输给了自己,因为它没有在新的市场环境来临时勇于变革,而是在领先地位上固步自封。变革,是处于这一区域的企业组织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4)模式IV:反哺型。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实际上技术水平落后,底蕴不足。这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如果满足于现状,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它们的正确策略应该是抓住的市场机遇,用商业利润反哺技术创新,趁机提升技术水平,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在21世纪初,我国出现了很多互联网企业,它们趁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机会赚取了大量利润,但最后真正崛起的只有阿里巴巴、腾讯等少数企业,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采取了反哺策略,重视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并成功开发了自身核心竞争力。

(5)模式V:推动型。技术创新能力很强,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也不算弱,此时技术创新能力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提升,让组织尽量走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螺旋发展通道。此时,企业组织应该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接先进的技术与产品资源,主导商业模式开发与优化。与行业内或者跨行业的商业型组织合作,利用合作伙伴的商业模式和渠道迅速铺展业务网络与建构商业生态,会是优选策略。

(6)模式VI:拉动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很强,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是太弱,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拉动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组织应重点致力于先进技术、工艺及产品的引进与开发,更好地实现商业模式设计。收购中小型技术公司、寻找技术先进的合作伙伴、建立技术开发的外包或众包体系、加强研发队伍建设与人才储备等,都是该类型企业的有效策略。

(7)模式VII:稳健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都非常强,技术创新能力尤为突出。企业组织基本不需要改变这种状态,因为理想中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完美平衡态很难出现。企业组织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维持状态:大力投入技术研发,建立行业技术领先优势和塑造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的恰当组合,实现竞争优势并加以维护和保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例子,它通过大规模研发与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获得市场认可,成功跻身行业第一。

(8)模式VIII:激越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都非常强,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更加突出。企业组织不需要担心发展后劲不足,只需要发现、创造和利用市场机会,勇敢地往前冲。例如,当下的阿里巴巴就处于这种状态,它在大数据、互联网和商务智能等方面的技术远超竞争对手,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而更为突出的是其商业生态开发与布局能力。无论是天猫、淘宝这种商务平台,“双十一”、“双十二”这种大型商业活动,还是支付宝、菜鸟网络这种商业服务系统,都是其强大商业设计与实现能力的体现。阿里当前的表现也印证了本文推荐的策略,马云及其团队一直都冲在中国电子商务的最前列,颠覆传统,不断开创新业态。

5 结语

中国蓬勃发展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展现出很多独特的特征。新经济环境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对它们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成为我国企业需要着重思考与解决的难题。而国家层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这些企业指了一条明路——创新,这是新经济组织竞争致胜的法宝。

然而,如何创新成为企业组织遇到的新难题。聚焦于那些公认为成功的企业,就会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有着先进技术的支撑,也塑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齐头并进与融合统一,是新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兴旺发展的钥匙。一定程度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矛盾关系。在矛盾中保持平衡,在平衡基础上实现统一,建立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是新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新型二元创新体系这一理论,能够为新经济组织的创新管理提供重要启示。

作为一项开创性研究,本文旨在建立一个逻辑框架,研究内容包括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提出的现实背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统一关系、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新型二元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模式。这一粗线条的阐释可能无法为企业组织带来直接的策略指导,但能够为创新管理者提供新思路,也能够激发和指引更多研究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这一方向,未来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和具体的研究,包括源自实际案例的证据、基于大样本统计的规律分析以及面向机理与机制的逻辑思辨等。

关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耦合关系,前人已有研究,着重强调二者之间的积极交互影响,而缺乏对二者矛盾、竞争关系的考量,也没有系统提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矛盾统一的二元创新体系这一概念。从辩证视角看待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的二元创新体系,遵从矛盾统一的原则建设和管理这一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组织的创新管理者而言,要认识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功能与关系,并通过协调这种关系引导创新系统向良性方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王蔚, 周绍杰, 等.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3):4-13.

[2] HOWELLS 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matter of perspective[J].Research Policy, 2005, 34(8):1220-1234.

[3] HÜSIG S, KOHN S."Open CAI 2.0"- 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 in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 and Web 2.0[J].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1, 62(4):407-413.

[4] 宋刚, 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 2009(10):60-66.

[5] WEI Z, YI Y, YUAN C.Bottom-up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formalization,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2011, 24(3):314-329.

[6] BRILHUIS-MEIJER E, PIGOSSO D C A, MCALOONE T C.Integrating produc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a proposed reference model for dual innovation[J].Procedia Cirp, 2016,50:32-37.

[7] ZHU Z, CHEN J.Balancing 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under open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 Development, 2012, 5(4):385-407.

[8] 岑杰, 盛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企业时间深度、知识搜索与二元创新平衡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6):21-33.

[9] 张新香.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基于软件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15, 33(4):616-626.

[10] 李翔, 陈继祥.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5(3):109-111.

[11] 戚耀元, 戴淑芬, 葛泽慧.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关系的企业创新驱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32(21):89-93.

[12] 刘建刚, 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33(1):88-94.

[13] 姚明明, 吴东, 吴晓波, 等.技术追赶中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共演——阿里巴巴集团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17,38(5):48-55.

[14]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 张孝德.分享经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经济革命[J].经济研究参考, 2017(13):3-27.

[15] ZOTT C, 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2):181-199.

[16] YU D, ZHOU R.Intellectual management:an integrative theory[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7, 8(3):929-956.

[17] FISHER G J, QUALLS W J.A framework of interfirm open innovation: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base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8, 33(1):240-250.

[18] 陈红花, 李平.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研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22):167-171.

[19] 高良谋, 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 2014(6):157-169.

[20] 刘彦蕊.商业模式创新的未来:基于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7.

[21]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16:1-25.

[22] KAK A.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core competence:a review[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2002, 3(4):23-38.

[23] EUSTACE C.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4):588-596.

[24] 戚耀元, 戴淑芬, 葛泽慧.“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创新系统耦合研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3):76-80.

[25] 周芳.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互动的实证研究——以苏州高技术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 2015(7):88-91.

[26] ERMINE J L.A knowledge value chain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Journal of Knowledge &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013, 3(2):85-101.

[27] 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t'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 anymore[J].Strategy & Leadership, 2007, 35(6):12-17.

[28] PEREZ-LUNO A, WIKLUND J, VALLE CABRERA R.The dual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how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fluences innovation generation and adop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5):555-571.

[29] BIRKINSHAW J, GIBSON C.Building ambidexterity into an organiz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4, 45(4):47-55.

[30] 曹颖, 秦树东, 郝燕.管理学案例精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31] 吴海燕, 徐芝亮.基于互利共生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型构建[J].农业科技管理, 2015, 34(4):55-58.

[32] 波特·埃里斯曼.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5.

A New Dual Innovation System in New Economy Environment——The Contradiction and Unit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iu Jinghua1,Yu Dengke1,Zhou Ro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AbstractThe booming new economy in China provide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also provides lots of challenges for their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new economy environment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s of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new economy. Through that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n explores their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tradiction and unity. A new dual innovation system is therefore proposed by us, and its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dimensio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it builds a framework for this system, and analyzes its approaches and realization models based on case study.

Key Words:Du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novation System; New Economy

收稿日期:2018-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27)

作者简介:刘静华(1976-),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喻登科(1985-),男,江西宜春人,博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周荣(1985-),女,江西宜春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80802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08-0009-10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