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1刘人怀2

(1.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2.暨南大学 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

平台企业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但平台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推动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仍未得到清晰的理论解释。为此,构建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理论模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通用性与专有性互补资产均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均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从平台领导力视角解释了平台企业利用互补性资产促进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平台企业理论,对平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平台企业;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双元创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0 引言

平台经济时代,平台企业作为资源配置和生态构建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重要力量[1]。双元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已经被众多学者认为是提高创新绩效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为平台企业有效整合与利用平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力以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平台企业双元创新建立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之上[2],而平台企业构建的由众多创新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为双元创新提供了大量互补性资产。因此,平台企业双元创新离不开互补性资产的支撑作用。

多位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互补性资产对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认为互补性资产既是吸引大量平台用户的催化剂,又是提升平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关键因素[1],也是各个主体之间实现资源互补、跨界创新和共赢共生的重要资源[3],还是保持平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必需品[4],更是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获得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5]。但是平台企业如何利用大量互补性资产实现双元创新,还需要作进一步理论探索。

当前,学术界对互补性资产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初期,尤其是平台企业互补性资产研究鲜见。虽然有学者提出了互补性资产对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也未被实证检验。平台企业互补性资产能否促进双元创新?平台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促进双元创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平台领导力视角,构建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作用模型,分析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理,探索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首先,基于平台领导力视角为平台企业如何撬动互补性资产促进双元创新提供了理论解释;其次,试图厘清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平台领导力构建、双元创新活动开展提供参考借鉴;最后,有助于指导平台企业利用互补性资产提升平台领导力,指导平台企业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1 研究现状及述评

1.1 互补性资产

首先,关于互补性资产内涵和定义,国内外学者主要从3个视角进行研究:①基于价值链中价值分配的定义[6];②基于资产在企业中作用和地位的定义[7];③基于互补性资产之间相互关系的定义[8],强调互补性资产的协同,资产之间的互补可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其次,关于互补性资产来源或获得途径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研究:一个是企业内部视角,认为互补性资产来源于企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包括员工拥有的能力、知识、技术等[9];另一个是企业外部视角,互补性资产通常是通过战略合作、联盟或并购获得[8]。第三,学者们按互补性资产对创新技术的依赖程度[6]、互补性资产的形态[10]、功能[11]、所处位置[12]、可获得性或VRIN属性[13]等不同标准将互补性资产分为不同类型。第四,目前学术界对互补性资产进行测量大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上市公司或企业经营公开数据[14],二是采用调查问卷获得,大多采用市场营销和专业制造两个方面的指标[6]。总之,目前学术界对平台情景或平台领导企业互补性资产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关于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作用及影响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理论研究。

1.2 平台领导力

首先,关于平台领导力的界定,Gawer[15]是最早提出平台领导力概念的学者,她认为平台领导力是指给定企业通过大量第三方动态影响其它企业产品开发方向的能力,并指出了平台领导力的4个层次;Karippacheril等[16]认为,平台领导力是指平台提供商为控制关键组件或交互而部署的战略。其次,学者们对平台领导力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Gawer&Gawer [15]认为,互补者的创新活动对平台领导力具有积极影响,并认为想要成为平台领导企业,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和商业两个层面的战略;Perrons[17]研究得出,平台领导力建立在信任和权力相对平衡的基础上;Lee等[18]分析了平台领导力的5个影响因素。最后,学者们还研究了平台领导力产生的影响,Cusumano&Gawer[15]认为,拥有平台领导力的平台领导者具有制定商业规则、规范平台用户行为、保证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的责任和功能;罗珉和杜华勇[19]指出,平台领导力有利于平台领导者制定互动平台规则,促成平台双边或多边用户交易,引导平台生态系统持续成长。总之,目前学术界关于平台领导力对平台双元创新的影响、平台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提升平台领导力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1.3 双元创新

首先,双元创新界定方面,Duncan[20]将双元引入管理学领域;Danneels[21]将双元引入产品创新领域,提出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Benner&Tushman[22]认为,利用就是渐进性创新,探索就是激进式创新。也有学者对平台企业(或平台情景中)的双元性进行了研究[23, 24]。其次,对双元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企业外部网络会对双元创新产生影响[25],也有学者认为双元创新受企业能力的影响[26],还有学者认为知识、资源、技术、管理行为、高管特性等会影响双元创新[27]。最后,学者们对于双元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观点:有学者认为,双元中探索与利用的关系是矛盾、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该观点被认为是序列双元或时间分割式双元[28];另一种观点认为,探索与利用是互补的、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因此被称为结构双元[28];还有一种观点是情景双元,认为探索与利用平衡是通过互动实现匹配和适应的目标[29];最后一种观点是领导者双元或者叫管理者双元[30],要求管理者具备战略柔性、接受双元矛盾的存在。总之,目前学术界对双元创新的研究还停留在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层面,对平台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进行双元创新的研究鲜见。

互补性资产对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构建与发展至关重要,平台企业在进行双元创新时也离不开互补性资产,但平台企业如何运用互补性资产进行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仍未得到解释。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三者关系模型,分析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分析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构念内涵与维度

2.1.1 平台企业互补性资产内涵与维度

互补性资产来源于与平台企业形成互补的外部创新主体,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开发者,也可以是消费者。互补性资产关系到平台企业健康发展。本研究将互补性资产界定为:针对平台领导企业的主要业务、技术能力或资源基础而言,有利于实现平台企业创新和交易功能的一切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与资源都可以成为互补性资产。

按照可获得容易程度将平台企业互补性资产细分为通用性互补资产和专有性互补资产。通用性互补资产可以通过市场购买获得,不必依赖于自主创新;专有性互补资产是指资产对创新的单向依赖,或者是创新对资产的单向依赖,表现为资产专用性,通常难以模仿,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形成。

2.1.2 平台领导力内涵界定

平台领导力是关系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发展壮大的关键能力,调动、分配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力,关系着生态系统内机制、规则、技术等方面的构建。同时,平台领导力对模块化进行有机组合与协调[31],对平台用户赋能,最大程度地激活组织和个体能量,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和互惠共赢的松散耦合型时空结构[32]。因此,平台领导力是平台企业必备的能力,对平台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平台领导力进行界定,认为平台领导力是指配置平台企业生态系统资源、协调生态系统内各利益主体关系的能力。平台企业通过控制关键组件,吸引和影响平台用户(消费者、供应企业、开发者等),通过制定互动规则,促成平台双边或多边用户进行交易和创新,实现平台持续发展。本研究将平台领导力细分为平台影响力、平台引领力、平台协调力和平台控制力4个维度。

2.1.3 平台双元创新内涵及维度

双元创新作为平台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利用式创新的同时可以进行探索式创新,既能避免用创新过度陷入创新陷阱,又能通过不断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创新,保持整个平台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平台领导既担负着平台架构、运行机制、管理规则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也负责平台生态系统监督和治理。因此,研究平台企业双元创新有助于平台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

平台双元创新包括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较小范围的变化和调整,进行调整升级、改良完善或延伸拓展,特点是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创新,影响效果相对较小;探索式创新则是指对原有技术和能力的颠覆与破坏,通常是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新市场等开发和探索,是对原有基础的一种替代或重构,具有破坏性、颠覆性和复杂性特点。

2.2 研究假设

2.2.1 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

互补性资产是平台企业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实现价值的重要支撑。互补性资产不仅可以补充企业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还可以促进企业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33],产生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新资源和新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一系列双元创新活动。

平台企业从外部创新主体(供应商、内容提供商、开发者及消费者)获得的通用性互补资产,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积累发展所需资源和能力[34],不断搜索与选择机会,不断挖掘用户需求,维持已有客户或市场,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针对性服务,还能帮助平台企业加快产品、服务、技术改进和升级,提升价值创造各流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1],更好地实施和执行重大决策,不断补充和完善平台架构、模块化设计、制度安排、运行机制等,丰富平台内容。总之,通用性互补资产获得有助于平台企业不断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及能力,促进利用式创新。

专有性互补资产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平台结构、生态治理机制、平台用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应对外部突破性技术变革,保证平台企业获得创新收益;帮助平台企业整合更多资源和能力进行设计研发,为生产制造提供新技术,对价值创造流程进行重构,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销售渠道、拓展新消费市场、建立新用户关系[10],跨越制造和服务实践社区之间的传统界限,创造新知识。因此,专有性互补资产有利于促进平台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促进平台企业进行新市场、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开发和研究。

综上所述,平台企业可利用的通用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获得的专有性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开展探索式创新。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H1b:专有性互补资产对探索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

2.2.2 互补性资产与平台领导力

平台企业是平台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和生态协调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领导地位[35],负责制定平台互动规则,协调生态系统的物种关系,负责完善沟通机制、交易机制及价值分享机制,引导平台生态系统持续成长[36]。平台企业所处生态位关系着该企业在生态系统中调配资源的多寡,进而关系到平台领导力强弱[37]。平台企业通过平台架构连接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引导供应商、消费者、开发者、制造商等创新主体进入平台,用户数量一旦达到最低门槛,就会激活网络效应,平台用户及互补性资产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38],大量互补者对平台产生依赖性,从而增强平台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和控制力。同时,互补性资产与平台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平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平台企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引领力、协调力。一方面,平台企业将分散的能力聚集于平台内,对创新主体的互补性能力进行整合,转化为能够被自己所用的能力,强化平台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自身能力突破;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可以利用互补性资产撬动参与主体的大量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协同效应,为更多平台用户提供补充和支持,不断提升平台企业领导力。

综上所述,平台企业拥有的通用性和专有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和控制力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互补性资产正向影响平台领导力。

H2a: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

H2b: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

H2c: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协调力;

H2d: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控制力;

H2e: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

H2f: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

H2g: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协调力;

H2h: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控制力。

2.2.3 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

平台领导力是部署平台战略、设计平台组件、平台模块化、开放平台接口的重要决定因素,主导着平台企业的创新发展[16]。平台企业拥有的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和控制力越强,对创新活动越具有主动权,平台开放接口就越多,组件越丰富,其构建的开放式生态系统越有活力,平台企业可以进行跨界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利于引导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行交互,从而促进双元创新。一方面,平台领导力有利于平台企业判断外部商业环境,准确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资源和能力,协调生态系统中各方关系,有效利用已有知识、技术和能力,为参与主体提供交互机制和沟通渠道,节约用户搜寻时间和交易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改进关系质量,不断升级现有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平台领导力有利于企业通过跨界搜索,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对前沿技术进行研发,探索未知领域,实现创新要素跨界流动,创造新知识,拓展新市场和新场景。

综上所述,平台企业拥有的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和控制力越强,就越有利于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平台领导力正向影响双元创新。

H3a: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

H3b: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

H3c: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

H3d:平台控制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

H3e: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H3f: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H3g: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H3h:平台控制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

2.2.4 平台领导力的中介作用

平台企业吸引大量平台用户进入生态系统,激活网络效应[39],获得大量外部性资产,实现聚集效应[3],平台用户对平台企业的依赖程度越高,平台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力越大,平台引领力越强,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平台企业掌握生态系统中的创新资源控制权和分配权[40],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与技术,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从而更好地执行和实施战略,开展利用式创新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平台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开发新市场、引入新模式、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开展探索式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平台企业拥有的通用性互补资产和专有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和控制力提升,进而有利于企业开展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题:

H4: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2.3 模型构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受自身资源和能力等约束,不可能拥有发展的全部资源要素和能力[41]。因此,平台企业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 [42],当平台企业内部缺乏满足创新发展需要的资源时,必须打破企业边界,与网络外部组织或个人进行交互,获得与自身互补的资源和能力。平台企业注重平台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资源互补、跨界创新和共赢共生[43]。平台企业与平台用户共同建立了创新网络生态系统[35],构建了由若干模块化[31]设计组合成的开放共建、协同互补、互惠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而平台生态系统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大量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能够帮助平台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现有客户关系,不断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同时,互补性资产大量聚集,可以通过平台企业特有的模块化组合设计,促进平台企业研发新技术、创造新知识、开拓新市场,从而推出新产品。因此,互补性资产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双元创新。平台企业掌握的互补性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其弥补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增强资产配置和利用能力,增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因此,互补性资产有利于平台领导力提升。平台企业负责系统中的资源配置,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平台领导力越强大,就越有利于其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升级,同时有精力进入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知识,开展新技术研发。因此,平台领导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进行双元创新。

综上所述,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起正向促进作用,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提出本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及双元创新关系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多案例进行编码,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与单案例研究相比,多案例研究遵循复制逻辑原则,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普适性[44],因此文本拟采用多案例研究。本研究选取案例标准如下:①必须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互联网技术对该平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区别于传统企业;②平台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较大;③必须是交易平台,有别于企业内部的办公网络平台;④必须有用户基础,包括供给端和需求端用户,上述用户能够为平台企业提供大量互补性资产。基于以上标准,研究选取4家不同类型的平台企业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案例企业选取

公司代码类型资料构成案例选取理由PF1电子商务综合平台高层领导访谈、官网、多年跟踪和观察深耕电子商务领域近20年,建立了一个由自营加第三方卖家共存的交易平台,在技术创新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体系,同时该平台拥有大量品牌商入驻,平台企业利用大量互补性资产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PF2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高层领导访谈、实地调研、文字性材料、官网材料在工业领域服务了近20年,并与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合作,吸引了原有产业链中的大量企业入驻平台,形成双边市场,并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服务能力,形成了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构建了一个共建共生共享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PF3收款支付平台高层领导访谈、实地调研、文字性材料、官网材料在科技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努力为平台用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立志为推动领域变革而不断探索,并与全球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了一个以金融科技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的平台生态系统PF4物流平台中高层领导访谈、非正式访谈、官网材料以特色业务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服务体系,从平台前端到后端计算中心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为B2B、B2C、C2C等市场客户都建立了完善的沟通渠道,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生态系统

3.2 数据收集

本文一手资料主要通过非正式访谈、管理高层讲话、深度访谈、多年跟踪观察、平台体验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得;二手资料主要通过企业网站、媒体采访报道、专业书籍、论文文献、内部文件等方式获得。通过整理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资料,共获得7个多小时的访谈录音,加上大量文字性原始材料,整理后的材料总字数约10万字。

3.3 分析过程

本研究通过数据编码和分档归类方式对案例企业资料进行整理,目的在于从文字性材料中提炼研究主题,寻找到能够论证本文假设的论据。首先,参考研究构念维度,对案例资料进行分类,对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编码、标签和登录,构建条目库。然后,根据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联系对前文所得范畴进行二级编码。最后,按照不同平台主体进行三级编码和检验,得到122个有效条目(见表2)。

3.4 研究结果

3.4.1 不同平台比较结果

按照平台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选取的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1)平台企业PF1对专有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一般,对通用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较高,平台企业具备的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及控制力均较大,该平台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活动也较为频繁。

(2)平台企业PF2对专有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很高,通用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一般,拥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一般,引领力和协调力较强,该平台企业探索式创新活动较多,而利用式创新活动较少。

(3)平台企业PF3对专有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较低,对通用性互补资产利用较多,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一般,协调力较强,控制力较弱,该平台企业探索式创新活动较少,而利用式创新活动较多。

(4)平台企业PF4对专有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一般,对通用性互补资产利用程度较高,产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一般,协调力较强,控制力较弱,该平台企业探索式创新活动和利用式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一般。

表2 相关构念编码及举例

三级编码二级编码一级编码典型语句引用小计互补性资产(CA)专有性资产(GA)通用性资产(SA)学习 (GA1)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研发,开发智能商业核心技术5积累(GA2)每个参与者都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积木,不同的积木以不同方式组装在一起5市场购买(SA1)很多我们不生产或制造的产品通过外部购入,再进行加工,提升附加值8合作获取 (SA2)吸收大量异质性卖家进入平台,与自身形成互补11平台领导力(PL)平台影响力(PI)平台引领力(PT)平台协调力(PH)平台控制力(PC)带头示范(PI1)……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天辟地,对传统零售行业进行变革和颠覆5地位威信(PI2)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平台规则5目标实现(PI3)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设置扶持生态圈中的参与主体4成员追随(PT1)商家看到平台上的消费者需求数量巨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卖家主动加入平台6应变能力(PT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战略,降低成本,提高交易效率7战略把控(PT3)从第一天起,我就定下了一个准则,那就是只和著名品牌合作,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正迅速发展庞大,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5任务协调(PH1)我们在实施一些重大战略之前,会和入驻商家进行通气,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做到共赢才能持续6关系协调(PH2)平台消费者与卖家发生纠纷,我们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处理机制和程度,遇到假货我们对卖家会封店处理7目标推动(PH3)很多卖家入驻我们平台,能配合我们进行促销,实现了我们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活动任务6行为控制(PC1)卖家在平台上不能卖假货,一旦接到投诉处理,我们会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对卖家进行处理6业务控制(PC2)……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发挥进行标准化检验,要求合作伙伴按照规则提供产品5双元创新(AI)探索式创新(TI)利用式创新(LI)改良完善(TI1)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对运营体系进行改良和调整……8调整升级(TI2)……所以有经历过不断迭代升级的运营体系,才能实现靠谱的运营11开发探索(LI1)……重视对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对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探索,争取掌握主动权……7替代重构(LI2)我们对先前的很多技术都进行了淘汰,更换了效率更高、计算能力更强的处理器……5

表3 4家平台企业综合比较

平台编号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双元创新专有性通用性影响力引领力协调力控制力探索式利用式PF1∗∗∗∗∗∗∗∗∗∗∗∗∗∗∗∗∗∗∗∗∗∗∗PF2∗∗∗∗∗∗∗∗∗∗∗∗∗∗∗∗∗∗∗PF3∗∗∗∗∗∗∗∗∗∗∗∗∗∗∗∗PF4∗∗∗∗∗∗∗∗∗∗∗∗∗∗∗∗∗

注:***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一般;*表示程度低

3.4.2 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关系检验

(1)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在实际案例中,通过编码验证了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假设(见表4)。首先,通用性互补资产对利用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利用平台创新架构,吸引大量外部创新主体加入,吸收、整合、利用其拥有的通用性资产,如大量品牌商或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及服务,快速丰富平台产品和服务类型,不断挖掘用户消费需求或企业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不断优化和升级平台架构,完善和丰富平台内容。企业调研结果验证了通用性互补资产获得有助于平台企业不断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及能力进行利用式创新的假设。其次,专有性互补资产对探索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平台企业从外部创新主体中吸收具有重要意义的专有性互补资产,如外部主体拥有的专利等专有性资产,结合自身加工和创造,构成平台企业重要组件,促进平台企业模块化设计和创新,同时帮助平台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知识。因此,专有性互补资产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

表4 互补性资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引用语句举例

序号构念之间关系引用语句举例1通用性互补资产与利用式创新我们有很多合作,……,他们拥有庞大的资源,这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客源(通用性互补资产),我们可以对服务进行不断覆盖和完善(利用式创新)……2专有性互补资产与探索式创新平台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利用外部有利资源,并结合我们学习和探索(专有性互补资产)……,尝试了一些开天辟地的实验,对整个行业进行变革和颠覆(探索式创新)……

(2)互补性资产对平台领导力的影响。案例实践证明(见表5),平台企业拥有的通用性互补资产和专有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提升平台企业影响力和引领力。首先,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平台企业吸引大量外部创新主体进入平台生态系统,获得大量通用性互补资产,快速丰富平台产品和服务,进而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平台,增强平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其次,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平台企业能够调配的通用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能够快速增强平台企业实力,提升平台企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平台引领力。再次,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平台企业获得专有性互补资产,积累形成平台特有技术或能力,进而形成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平台企业影响力。最后,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平台企业通过外部创新主体所提供的专有性互补资产形成自身能力或技术引领优势,对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成员产生引领作用。因此,平台企业拥有的互补性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引领力提升。

表5 互补性资产对平台领导力的影响引用语句举例

序号构念之间关系引用语句举例1通用性互补资产与平台影响力……平台上包括了很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通用性互补资产)……我们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平台影响力)2通用性互补资产与平台引领力我们平台在消费者心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平台对产品检验这一环节下了很多功夫(通用性互补资产)……形成了如今的行业声誉(平台引领力)3专有性互补资产与平台影响力在自搭物流体系方面,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最为自豪的地方(专有性互补资产),也是体现了两大电商巨头在商业模式上的不同思路(平台影响力)4专有性互补资产与平台引领力我们平台的竞争态势不仅来自产品的质量,还有我们平台提供的大量协同配套(专有性互补资产),因此用户对我们比较信赖,会有很多忠实的用户,也有了一定名气(平台引领力)

(3)平台领导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案例实践证明(见表6),平台企业影响力和平台引领力越强大,就越有利于促进平台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平台企业拥有的协调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首先,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平台企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拥有其他创新主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能量,对创新主体的交互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规则,带领整个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进行探索式创新,研发新产品、拓展新渠道,从而创造新价值。其次,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平台企业扮演着领导者角色,通过自身生态位角色引领其他参与主体对许多未知领域和新兴市场进行探索开发,从而促进平台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第三,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平台企业通过自身影响力不断吸收平台系统中其他参与主体或用户,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改进。第四,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平台企业引导创新主体对平台产品与服务进行完善,其拥有的引领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掌握主动权,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满足消费者和平台用户需求。最后,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平台企业是平台生态系统中的协调者,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可能存在的冲突,对平台架构、规则、产品及服务等加以完善,以保持整个平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

表6 平台领导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引用语句举例

序号构念之间关系引用语句举例1平台影响力与探索式创新平台有了大量的卖家入驻和注册消费者(平台影响力),我们必须得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探索式创新)2平台引领力与探索式创新平台可以通过大量的用户数据,搭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平台引领力),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将平台应用到不同的场景……(探索式创新)3平台影响力与利用式创新平台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吸引卖家入驻(平台影响力)……来确保他们的商品是高品质的,再结合奖惩体系设计,引导平台上的企业不断进行品质提升(利用式创新)4平台引领力与利用式创新我们可以将其用在平台上的品质管理体系和经验(平台引领力)开放给企业,进而帮助他们进行内部质量管理和提升(利用式创新) 5平台协调力与利用式创新……面临不同的供应商,也有决定产品品质的多个环节需要进行把关,要做好商品品质就要有科学的品质管理体系(平台协调力)……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利用式创新)

3.4.3 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关系验证结果

通过对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案例研究,对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如表7所示。

4 结语

平台企业既是新时期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的重要载体,平台企业双元创新关系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平台企业构建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为众多创新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场所。互补性资产是平台企业及其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平台企业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平台领导力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参与主体具有重要影响,是平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基于平台领导力视角对平台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开展双元创新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平台企业实践,构建了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的关系模型,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

表7 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关系验证结果

序号假设验证结果H1a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支持H1b专有性互补资产对探索式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支持H2a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支持H2b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支持H2c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协调力未支持H2d通用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控制力未支持H2e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影响力支持H2f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引领力支持H2g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协调力未支持H2h专有性互补资产正向影响平台控制力未支持H3a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支持H3b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支持H3c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未支持H3d平台控制力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未支持H3e平台影响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支持H3f平台引领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支持H3g平台协调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支持H3h平台控制力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未支持H4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部分支持

进行编码,探讨了其内在关系及作用机理。然后,通过案例研究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平台生态系统内创新主体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大量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为平台领导力提升和双元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验证了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的关系假设,即平台企业可利用的通用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进行利用式创新活动;平台企业可利用的专有性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探索式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平台企业通过撬动大量互补性资产吸引创新主体或平台用户,提高平台企业在整个平台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地位,提升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即平台企业拥有的通用性和专有性互补资产越多,就越有利于平台企业提升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再次,平台企业提升平台影响力和引领力,有利于促进平台企业承担创新责任,推动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活动开展;平台企业提升平台协调力,有利于平台企业开展利用式创新。最后,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双元创新中发挥中介作用,互补性资产越多,就越有利平台领导力提升,进而促进平台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活动。

本研究构建了互补性资产、平台领导力与双元创新三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并用案例验证了模型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但仍有部分假设未能得到论据支持,需进一步实证检验,未来可以通过调研数据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MCINTYRE D P, SRINIVASAN A. Networks,platforms, and strategy: emerging views and next step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38(1):141-160.

[2] ALMIRALL E, LEE M, MAJCHRZAK A. Open innovation requires integrated competition-community ecosystems: lessons learned from civic open innovation[J]. Business Horizons, 2014, 57(3): 391-400.

[3] GAWER A, CUSUMANO M A. Industry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31(3):417-433.

[4] GAWER A, HENDERSON R. Platformowner entr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mentary markets: evidence from Intel[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7,16(1):1-34.

[5] 张镒, 刘人怀, 陈海权. 商业生态圈中平台企业生态优势形成路径 ——基于京东的纵向案例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39(9):114-124.

[6]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86,15(6):285-305.

[7] FENG T, SUN L, ZHU C, et al. Customerorientation for decreasing time-to-market of new products: IT implementation as a complementary ass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2,41(6):929-939.

[8] ECKHARDT J T, SHANE S A. Industry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the creation of high-growth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4): 412-430.

[9] CECCAGNOLI M, GRAHAM S J, HIGGINS M J, et al. Productivity and the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in firms’ demand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0,19(3):839-869.

[10] CECCAGNOLI M, HICKS D. Complementaryassets and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large sample of US technology-based fir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60(1):99-112.

[11] 何俊岑, 银路, 王敏. 互联网时代互补性资产对创新获利的影响机理[J].技术经济, 2016(7):32-37.

[12] 李宏贵, 熊胜绪. 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个理论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7): 64-71.

[13] TEECE D J. 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2,18(1):1-25.

[14] CHIU Y, LAI H, LEE T, et al. Technologicaldiversification,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performanc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8,75(6):875-892.

[15] CUSUMANO M A, GAWER A. Theelements of platform leadership[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43(3):50-58.

[16] KARIPPACHERIL T G, NIKAYIN F, DE REUVER M, et al. Serving thepoor: multisided mobile service platforms, openness, competition, collabor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leadership[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3,37(1):24-34.

[17] PERRONS R K. The open kimono:how Intel balances trust and power to maintain platform leadership[J]. Research Policy, 2009,38(8):1300-1312.

[18] LEE S M, KIM T, NOH Y, et al. Successfactors of platform leadership in Web 2.0 service business[J]. Service Business, 2010,4(2):89-103.

[19] 罗珉, 杜华勇. 平台领导的实质选择权[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2):82-99.

[20] DUNCAN R B. The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J].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1976(1):167-188.

[21] DANNEELS E.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12):1095-1121.

[22] BENNER M J,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28(2):238-256.

[23] 池毛毛, 赵晶,李延晖,等.企业平台双元性的实现构型研究:一项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17(3):65-76.

[24] DOVER P A, DIERK U.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integrating managers, entrepreneurs and lead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10, 31(5): 49-58.

[25] ROGAN M, MORS M L. A Network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level ambidexterity in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25(6):1860-1877.

[26] 焦豪. 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11):76-91.

[27] YAN Y, GUAN J. Socialcapital,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on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ego-network dynamic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126):244-258.

[28] O'REILLY III C A,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ambidexteri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27(4):324-338.

[29] 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2):209-226.

[30] MOM T J, VAN DEN BOSCH F A, VOLBERDA H W. Understandingvariation in managers' ambidexterity: investigating direct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formal structural and pers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20(4):812-828.

[31] TIWANA A. Evolutionarycompetition in platform ecosystem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5,26(2):266-281.

[32] 李雷, 赵先德, 简兆权. 网络环境下平台企业的运营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6(3):15-33.

[33] LEHMANN E E, BRAUN T V, KRISPIN S. Entrepreneurialhuman capital,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takeover probability[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2,37(5):589-608.

[34] ZHANG J, WU W. Leveraging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business networks for new product succes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61:170-181.

[35] MERCAN B, GOKTAS D. 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ross-country study[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 76(16): 102-112.

[36] SCHOLTEN S, SCHOLTEN U. Platform-based innovation management: directing external innovational efforts in platform ecosystems[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12, 3(2): 164-184.

[37] KRETSCHMER K, MEYER D S. Platform leadership: cultivating support for a public profile[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7, 50(10): 1395-1412.

[38] EVANS D S. Someempirical aspects of multi-sided platform industries[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 2(3):191-209.

[39] PARKER G G, VAN ALSTYNE M W. Two-sided network effects: a theory of information product desig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10): 1494-1504.

[40] GAWER A, CUSUMANO M A. Howcompanies become platform leaders[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9(2):28-35.

[41] BARNEY J B. Resource-based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643-650.

[42] SEDERA D, LOKUGE S, GROVER V, et al. Innovating withenterprise systems and digital platforms: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view[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6,53(3):366-379.

[43] MUEGGE S. Platforms, communities, and business ecosystems: lessons learned abou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3(3): 5-15.

[44]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8.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lementary Assets, Platform Leadership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Zhang Yi1 , Liu Renhua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2.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valuable research topic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economy. However, it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explored the mechanism that how the platform enterprises use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promote the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platform leadership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It has found that general complementary asse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ration innovation. Both complementary and 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latform's influence and leading force. Platform's influence and leading for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Platform's coordination has positive impact 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leadership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complementary asset and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It w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guiding platform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Platform Firm; Complementary Asset; Platform Leadership;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收稿日期2018-12-25

基金项目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5A020219013);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1706780019);刘人怀学术交流促进会项目(CJH2018KT01);岭南师范学院南海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2016EL02)

作者简介张镒(1986-),男,重庆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平台企业战略、技术创新;刘人怀(1940-),男,四川成都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工程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808008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06-0066-09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