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模型构建与路径分析

汪明月1,李颖明1,2,张 浩1,王 辉1

(1.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摘 要:基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和驱动力转换介质的分析,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并给出要素的内涵特征及所遵循的准则,阐述了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生于系统环境中,并以系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市场化机制是其驱动力转换的重要介质。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网络、消费主体意识、市场准入时机及政府政策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模型的重要构成。构建和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必须遵守适合性准则、动态性、干预性及系统性准则,而释放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供需信号,促进创新所需要素协同,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是市场导向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企业创新;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模型;影响路径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n by Market Orientation

Wang Mingyue1, Li Yingming2, Zhang Hao1, Wang Hui1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forces, the basic element model of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ments and the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are given. Finally, the influence path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xpounded. It is found that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behavior under a system environment, aiming at maximizing system revenue, and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its driving force transformation. Breakthrough of basic knowledg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market demand of products, innovation network of enterprises, consciousness of consumers, market access opportunity and government policy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factor system. The basic factor model for constructing and optimizing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ust comply with the suitability criteria, dynamic criteria, intervention criteria and systemic guidelines. Releas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gnals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lements, promoting the synergy of the elements,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elements and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the main paths for market-oriented enterprises to influenc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Enterprise; Market Orientati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Factor Model;Influence Path

收稿日期:2019-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24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6YFA0602500);科技部发展改革专项(2018.3-2019.12)

作者简介:汪明月(1988-),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技术创新、低碳经济;李颖明(1978-),女,河北衡水人,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绿色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张浩(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90104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20-0112-09

0 引言

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挑战,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经济转型进程中,既是难得的机会窗口,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1-2]。绿色技术创新理论源于Brawn&Wield[4]的研究,即遵循生态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具有节约资源,避免、消除和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3]。从本质上看,技术没有绿色和非绿色(灰色)之分,绿色技术仅是从技术和生态层面,根据技术应用能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而判断的技术绿色属性,是一种呈现于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生态思维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包装、绿色材料及绿色产品设计等环节[5]。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将生态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目标体系内,充分考虑市场对要素配置方式的要求[6]。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厘清市场导向或市场机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这也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根据上述理论、针对现有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打开市场机制、政府市场规制措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黑箱”,为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梳理绿色技术创新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聚焦于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3个维度。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Hart等[7]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并取得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Apak等[8]研究发现,在信息时代,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工具;Jordaan等[9]、Miao等[10]指出,能源型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著作用。对于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因素,Xia等[11]基于微观层面的中国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发现绿色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受到宏观环境和企业目标导向影响;Chakrabort等[12]利用印度皮革和纺织工业产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间接引发上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Cleff等[13]、Kammerer等[14]指出,市场需求、顾客效用是企业选择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重要驱动力;Chan等[15-16]认为企业内部绿色导向引导企业采取环境策略,而外部导向引导企业采取市场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内外部绿色导向分别促进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开展绿色合作创新。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Sun等[17]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评估绿色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Liu[18]应用DEA-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国家、地区和省级2005-2010年绿色创新效率进行评估;Gao[19]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制度环境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与绿色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罗良文等[20]对中国各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此外,Mohr等[21]、贠天一[22]强调市场化机制或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深刻影响。

综上可知,绿色技术创新关注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外部规制、规范和主观认知等导向因素通过一定路径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和能力。随着研究不断细化,研究重心由原来的外部规制导向向企业认知和市场导向转变。在绿色技术创新对象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展开,研究重心整体呈现出由区域(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向特定产业技术创新,再到当前企业层面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逻辑。关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本文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然而,市场导向作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学界就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分析还不够系统。为此,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为切入点,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分析市场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期为构建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与驱动力转变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表明,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更有效,决定了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比技术导向下的创新活动效率更高。这是因为,市场导向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因而需要从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维度展开分析。为此,立足中国发展现实情景,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识别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要素并构建要素模型,以揭示市场机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

1.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转变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等自然资本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并假设自然资源是无限供给的(忽视自然资本有限的现实条件),只要企业家拥有足够多的资金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到自己所需的自然资源。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这些理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分析称:“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将在2023年前后超过1.2万美元,进入世界银行认可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而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两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严重的新常态下,将发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作用,绿色经济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环境和驱动力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力模型

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处理好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关系。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生产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路径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由原来的经济环境向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系统环境转变,即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付费制、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增强扩大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发生了较大调整,由原来只关注经济利益向追求系统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利益)转变,部分企业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改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以提高企业社会声誉和形象,而良好的绿色声誉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说,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能够产生经济价值,进而弥补创新投入。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会被扭曲,进而削弱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性,不利于绿色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以而阻碍绿色技术创新研发与扩散。总而言之,在环境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优先的新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动态调整技术创新路径加以应对。

1.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力转换介质转变

从“政府—市场”双重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探索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政府主导阶段、协同作用阶段及市场主导阶段。政府主导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协同作用阶段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过渡阶段;市场主导阶段绿色技术趋于成熟、稳定。上述3个阶段并非相互独立,相关活动均是围绕市场主导这一终极目标开展的。政府主导阶段也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初级阶段,国家将对若干具有前瞻性的基础、共性技术进行布局,遴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在协同作用阶段,主要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市场主导阶段,企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是要素配置的主要力量,而政府的职责更多是建立、维护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总而言之,尽管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决定了其主导主体的差异性,然而每一个阶段均是为市场主导的终极目标服务。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过程为例,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发展格局,为后期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基础知识积累;2009年的“十城千辆”示范应用工程是绿色技术市场化初级阶段,是绿色技术产品市场接受度检测调整的过程;2014-2018年,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说明后期绿色技术创新更多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则主要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通过对各部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实地调研发现,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激励关注三方面的内容:绿色技术供给、绿色技术需求及当前需求能力。绿色技术创新供给就是向社会输出有市场价值的绿色技术,包括从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知识到绿色技术研发,再到绿色技术初试、中试,最终到绿色技术的示范应用等;绿色技术创新需求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和排放环境标准,倒逼、引导绿色产品(服务)创新。无论是促进供给还是促进需求,均以目标或问题为导向,并根据实际,阶段性调整措施和规制方法。在维持良性市场竞争方面,提倡通过构建绿色技术专利“快速通道”缩短审批时间,延长专利保护期限等,进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力;在引导市场需求方面,倡导定期发布绿色技术创新需求目录,鼓励企业参与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等,释放需求信号;在保障制度设计方面,通过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及绿色技术产权贷款制度等,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价值实现。可以看出,市场化机制是未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行政命令则被弱化,主要用以应对市场失灵。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认知及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企业本身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忠诚度,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外部驱动力因素包括科技进步、政策驱动(市场竞争规则、资助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措施等)、市场竞争(企业追求与保持产品差异化与低价化的竞争优势)及市场需求(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构成了市场需求信号),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外部驱动因素通过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导向机制促进内部驱动因素发挥其动力效能。类似地,内部驱动力因素只有借助外部驱动因素才能对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作出有效的动力响应,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内外部驱动力转换的介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原来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是企业内部驱动因素发生作用的主要力量;政府(政策)导向更多地是规范市场价格形成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供需环境等;科技进步更多地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发生作用。如何借助市场化手段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价值是当前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区分好政府和市场的管理边界是关键。在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政府规制更多地体现为政府行为对市场运作影响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和行政命令的强制实施。总而言之,市场导向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导向是重要的辅助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

梳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新环境和传导机制,为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即要在一个新的范式下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通常企业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要素配置效率,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构建原则

构建和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的初衷在于指导实践,须遵循适合性、动态性、干预性及系统性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适合性准则就是要求各地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针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突出矛盾,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特征的要素模型,包括政策制度、参与主体及环境营造等。例如,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初期,主要通过调节要素配置促进末端治理型绿色技术创新,其初衷在于降低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绝对“脱钩”;在绿色技术创新过渡阶段,通过调节要素配置提高工艺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收益,进一步弱化传统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在绿色产品创新阶段,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绿色产品高级化和绿色化。

(2)动态性准则就是要求动态调整和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这种动态性可以分为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动态性。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性体现为该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系统要素类型和要素间的作用方式;空间维度上的动态性体现为一个良好的要素模型具有地域差异性,要求根据地区资源禀赋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典型示范模式推广过程中,需要对已有成功的基本要素模型进行优化和本土化。

(3)干预性准则主要体现为政府对配置要素的干预作用。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要素会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然而,要素市场失灵必定会引起配置效率降低,而政府干预是弥补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市场配置失灵的重要力量。市场导向下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并非完全脱离政府监管,而是应该采取科学的市场干预措施,引导绿色技术创新要素达到供需平衡,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竞争,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例如,政府价格型干预政策能够有效弥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政府供求型干预政策能促进要素供需有效对接等。

(4)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套关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需要在明确绿色技术创新参与主体、准入时机、作用平台、投入要素及政策引导的前提下,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素配置涉及要素系统,因而需要从系统层面分析要素组合效率。

2.2 基本要素类型构建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为了分析方便,将其人为地切分为绿色技术产生过程、绿色技术扩散过程及绿色产品或服务市场融入过程。其中,市场化过程决定绿色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成功与否。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本质判断,梳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及产品竞争理论,并对每个理论对应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要素。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主体、资本、知识积累、人才要素及制度安排;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指出,创新扩散是创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些社会成员间共享的过程,该过程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创新成果、扩散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产品竞争理论指出,影响产品市场竞力的要素包括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两大类,具体包括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替代产品价格、产品差异性程度、产品品牌、产品市场满足度及政府政策。借鉴上述理论思想,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要素分为7类,分别为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网络、消费主体意识、市场准入时机及政府政策。上述七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在所有要素中,基础知识突破、企业资本积累和政府政策是最为核心的3个要素。没有高技术人才集聚、资金供给、绿色创新认知及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就很难有效积累社会资本。已有理论和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实践经验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绿色技术创新基础知识突破的主要动力,该阶段处于技术创新过程的最前端,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更多是高校和科院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行为;政府政策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同其它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同时,各要素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非线性动态调整的。政府政策是一类特殊要素,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而是通过调节其它要素配置方式间接发挥作用。这同前文观点是一致的,即政府规制在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更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对市场运作的规范、约束或支持。例如,在资金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的形式资助企业研发,也可以通过创造市场化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在人才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企业留出人才引进的口子,使企业引才活动更加顺利,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人才引进费用从而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在研发设备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速设备折旧的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除包含各种要素类型外,也较为明确地规定了要素作用方式和配置时机范围。从绿色技术创新类型看,末端治理型绿色技术创新更多地依靠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主要由政府政策驱动;工艺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可能更多地需要借助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企业创新网络及政府政策支持;绿色产品创新可能需要所有要素同时发挥作用。各地区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构建适合本区域企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模型,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政策手段不断调整要素配置方式。

2.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内涵

前文从“主体—对象—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消费主体是指绿色技术创新产品的受众,包括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是绿色技术或由绿色技术创新衍生产品的消费群体,其市场需求极大影响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和投入。创新网络、市场准入时机及产品市场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环境要素,其中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知识积累和产品推广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市场准入时机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时机选择与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不协调可能会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负向作用;产品市场分析是企业了解绿色产品(服务)市场位置的重要手段,是开发新产品(服务)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创新有效性的可行办法之一。考虑到研究的聚焦性,此处提到的政府政策仅是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活动的政策,包括价格型规制政策(补贴、税收优惠、排污权交易制度等)、供求规制型政策(排放标准、质量标准、市场准入及政府采购等)、竞争规制型政策(专利审批快速通道、绿色标签、碳标签等)。这些政策都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本收益产生一定正向影响,进而引导其它要素向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配置。

图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模型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各要素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3 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配置的影响路径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特殊生产活动,需要从市场中获得必要的要素并加以配置,创新产出通过市场创造创新利益、弥补创新投入。市场导向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突破基础知识、积累企业社会资本、了解产品市场需求、拓展企业创新网络、建立消费主体意识并把握市场准入时机,同时充分发挥政策要素对其它要素的调节作用。市场导向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释放的创新要素供需信号,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协同,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交易成本,同时借助政府干预,最终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3.1 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供需对接

市场是政府和企业的试金石,市场通过提出新问题、提供新需求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进而拉动绿色技术创新。因此,了解市场行情、消费需求,积极适应市场是企业竞争致胜的法宝。只有当企业创新成果被市场接受、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才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不断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竞争优势。

从参与者角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主导,高校、科院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及市场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活动。市场供求机制有助于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及资源,进而实现供需对接。具体而言,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有机整合政府的政策要素、高校的创新知识要素、科研院所的知识孵化要素、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要素,最终实现系统价值创造。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既是市场环境的监督者(提供政策要素),也是市场需求的引导者。在绿色产品(服务)市场需求不明显时,政府需要通过采购绿色产品(服务)弥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出,通过杠杆作用进一步撬动绿色技术市场需求。

表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定义与特征

要素类型要素定义要素特征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自然累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可以满足企业某些目标的实现社会资本主要受到创新人才的集聚、资金资助规模的形成、绿色创新认知、品牌价值的形成及相关制度创新等因素的影响知识积累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是绿色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复杂性程度高、研发成本高、风险较大且经济效益不明显,一般的中小企业不具备攻关突破的能力,需要借助政府资助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支持消费主体绿色技术创新产品的受众对象,包括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是创新产品的消费者绿色技术及其衍生品的消费群体在规律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对不同主体的偏好和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市场引导的有效性)创新网络一个信息从一个主体到另外一个主体的渠道,通过创新资源流动所形成的(非)正式网络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由企业、高校、政府机关及社会公众等多节点构成,各行为主体在时间、空间、行业及社会的接近性与竞争协调的互动有序性,是保证创新要素快速流动的重要载体准入时机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时间节点,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时间要素企业感知到某一绿色产品(服务)的需求,并开展相应的创新攻关的时间,受到企业累积的社会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和消费主体采用速度影响产品市场为各类消费主体提供绿色产品(服务)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绿色产品(服务)市场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受到消费主体的偏好影响,同时,也受到非绿色产品市场的竞争制约,产品市场发展的前期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政府政策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时期内,要达到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和具体措施。政府政策主要是要弥补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市场配置失灵的短板,通过市场规制的形式,释放供需信号,提高要素竞争,及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等

市场作为顾客市场需求的“感应器”,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等收集绿色技术创新对各类要素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相应平台将这些需求信息传递到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如图3所示,市场将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需求信息传递给各类主体,对应主体在接收到需求信息后根据自身属性和功能作出相应决策。换言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关键问题:政府如何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企业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整合要素提供绿色创新产品?高校、科研院所如何围绕绿色技术创新需求提供知识和前沿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如何通过提供各类服务加快绿色技术成熟化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市场导向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以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市场化分工指明了方向,各类主体以此为导向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该供需对接过程是不断更新调整的,即随着市场需求升级,绿色技术创新要素质量和类型也将作出相应调整,循环往复。

图3 市场导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供需对接

3.2 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协同

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绿色技术与人才、资本、企业、产业有机融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以及不同技术和不同产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最终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和风险投资制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绿色技术创新风险,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应借助市场化机制提高绿色技术研发的市场应用性,实现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驱动科研成果转化。例如,德国企业一直处于创新活动的主导地位,高等院校围绕企业需求培养科技人才,科技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申报;日本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瑞典国有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与市场融资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市场导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协同,归根结底就是要发挥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人才要素与技术要素的协同、技术要素同资金要素的协同、企业与整个产业链协同等。市场导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协同路径主要包括,集聚创新要素、组建和扩大创新网络、加速要素流动等。市场化机制可以不断提高要素之间、主体之间及企业和产业链间的耦合度,直接提高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关性,为绿色技术产生、推广、运用和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3.3 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划分为事前交易成本与事后交易成本,事前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议价、签约、保障契约达成等成本,事后成本主要包括契约无法达到预期带来的成本[23]。由此可知,绿色技术市场交易活动需要付出大量交易成本,而技术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交易模式。文定理指出,在最优决策情形下,一个经济主体不可能同时出现购买和售卖同一种商品的情况[24]。因此,可以将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劳动与一般技术研发劳动分成以下3种情况,分别为封闭式技术创新模式(如图4-a所示)、技术交易服务内化模式(如图4-b所示)及技术交易服务外化模式(如图4-c所示)。

(1)在封闭式绿色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仅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而进行绿色技术创新(X)和一般技术创新(Y),此时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技术共享效率极低。

(2)绿色技术交易服务内化模式,如图(4-b)所示,A企业进行绿色技术自主创新,从外部的B企业引进一般技术。对于A企业而言,既是绿色技术引进方,也是一般技术卖方,在技术交易过程中扮演着技术交易服务者的角色。其中,r为通过技术交易服务获得收益的系数。

(3)绿色技术交易服务外化模式,如图(4-c)所示,将绿色技术市场化交易平台(机制)引入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系统中存在三类经济主体,即绿色技术输出方、绿色技术引进方和第三方绿色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买卖双方仅关注自身绿色技术研发(引进),将技术交易服务职能完全转交给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因而第三方技术交易平台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各企业借助平台开展绿色技术交易活动。

a b c
图4 科研劳动分工下低碳循环技术创新模式

以往研究表明[25],随着科研劳动分工不断细化,相对技术交易效率不断提高,联合技术交易效率得到改善,技术交易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当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的劳动生产效率较高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呈现为技术交易服务外化模式;当技术交易平台的集成管理效率较低时,内化模式的联合技术交易效率高于外化模式。随着入驻平台企业数不断增加,单个企业付出的平台管理费用减少。因此,市场交易方式可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和流动,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绿色技术交易成本是市场化的目标,也是要素配置优化的产物。当前,我国正组建的“绿色技术银行”对于对接技术供需、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4 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企业只有选择与自身要素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绿色技术,才能形成自生能力。企业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不需要任何外在扶持、保护就可以独立生存,并获得预期市场利润率的能力[26]。例如,当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结构为图5中的A点时,企业选择A点的资本劳动组合,生产成本为最小值C1,此时具有自生能力;如果选择在B点生产,成本为C2,企业需要政府提供C1与C2之间垂直距离的补贴才能生存。同理,当国家要素禀赋在B时,企业选择在B点组织生产,将会以最小成本D获取正常利润,此时具备自生能力。企业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选择绿色技术。因此,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绿色产品、服务和技术,其前提是要素相对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要求存在一个“有效市场”。在有效市场中,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反映出每一时点上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中各种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在不存在人为扭曲的要素市场中,企业能观察到真实的相对价格,意味着通过价格信号和价格体系就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也是有效市场的核心要义所在。

图5 企业自生能力演变

市场制度是创新活动的制度基础,完善的市场制度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定价和自由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益,进而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只有在市场制度推动下,以追求利润、积累财富为目的的企业才能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技术创新各类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定价作用,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此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资源确权登记、用能权交易市场、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市场等都有利于各类要素市场定价,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要素配置效率。

4 结语

4.1 结论与启示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撑,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构建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根本举措,而厘清市场导向或市场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通过上述研究发现:

(1)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环境和驱动力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外部环境从经济环境向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系统环境转变,由原来只关注经济利益向追求系统利益转变;企业内外部驱动力转换的介质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发生转变,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是影响企业内部驱动要素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而政府(政策)导向更多地是规范市场环境,科技进步更多地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发生作用。

(2)从“主体—对象—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要素模型,该模型由基础知识突破、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创新网络、消费主体意识、市场准入时机及政府政策构成。其中,基础知识突破、企业资本积累和政府政策是最为核心的3个要素,没有高技术人才的集聚、资金资助规模的形成、绿色创新认知及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就很难有效积累社会资本。

(3)市场导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表现为:市场作为顾客市场需求的“感应器”,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等收集顾客需求信息,并传递给绿色技术创新主体,释放创新要素供需信号;市场化机制不断提高要素之间、主体之间及企业与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度,从而直接提高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关性;市场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各类要素配置具有导向作用。其中,对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定价作用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转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市场交易方式促进企业绿色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和流动,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绿色技术交易成本是市场化的目标,也是要素优化配置的产物。

4.2 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文探析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得出一些有益结论,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复杂,导致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的、有约束的市场。未来应基于其它理论或分析框架开展深入分析,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市场规制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例如,基于发展经济学、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市场规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未来需要将动态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纳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以识别出技术创新演变的内在规律,也需要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规制影响。

(3)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与政策优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未来需要选择若干主题,开展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推动理论研究与现实接轨。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访谈等方式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政策对不同地区、行业及企业的市场影响,提高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LI K, LIN B. Economic growth mode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productivity in China[J]. Applied Energy, 2017(187):489-500.

[2] ZHAN Y, TAN K H, JI G, et al. Green and le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in China: guanxi,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18, 128(1):240-249.

[3] BARTOLI A , HERMEL P . Manag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IT implement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 15(5):416-425.

[4] SCHIEDERIG T, TIETZE F, HERSTATT C. Green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literature review[J]. R & D Management, 2012, 42(2):180-192.

[5] AGUILERA-CARACUEL J, ORTIZ-DE-MANDOJANA N. Green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13, 26(4):365-385.

[6] 新华社.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8-10-27.

[7] HART S L, DOWELL G.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fifteen years after[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37(5):1464-1479.

[8] APAK S, ATAY 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U through green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81):207-217.

[9] JORDAAN S M, ROMO-RABAGO E, MCLEARY R, et al. The role of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case study of Canada[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78):1397-1409.

[10] MIAO C, FANG D, SUN L, et al.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17(126):153-161.

[11] XIA D, CHEN B, ZHENG Z. Relationships among circumstance pressure, green technology selec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106):487-496.

[12] CHAKRABORTY P, CHATTERJEE C.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irectly induce upstream innovation? new evidence from India[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5):939-955.

[13] CLEFF T, RENNINGS K.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 European Environment, 1999, 9(5):191-201.

[14] KAMMERER D.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benefit and regul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in German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8):2285-2295.

[15] CHAN R Y K.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pursuit by foreign firms compet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0, 45(1):80-92.

[16] CHAN R Y K, HE H, CHAN H K, et al.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oderating effect of competitive intensity[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2, 41(4):621-630.

[17] SUN L Y, MIAO C L, YANGL. Ecological-economic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entropy weighted TOPSIS method[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7(73):554-558.

[18] LIU G.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A DEA-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approach[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5(733):355-362.

[19] GAO Y, TSAI S B, XUE X,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n 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e gree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 Sustainability, 2018, 10(3):724.

[20] 罗良文, 梁圣蓉. 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因素分解[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9):149-157.

[21] MOHR J J, SARIN S. Drucker′s insights 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emerging areas in high-technology market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9, 37(1):85.

[22] 贠天一. 用“无形的手”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43):28-29.

[23] 奥利弗·E·威廉姆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 段毅才, 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4] WENLI CHENG, XIAOKAI YANG. 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division of labor: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4, 55(2):137-174.

[25] 汪明月,李颖明,柳雅文,等.低碳循环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交易率的影响[J].软科学,2019,33(1):76-80.

[26] 林毅夫, 刘培林. 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J]. 经济研究, 2001(9):60-70.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