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流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李培园1 ,成长春1,2,严 翔1,3

(1.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 南通大学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19;3. 盐城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摘要:通过对科技人才流动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两者互动关系。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二阶滞后PVAR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存在非对称互动关系,即经济高质量发展会显著促进科技人才流动,而无效的科技人才流动则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针对如何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人才流动;长江经济带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conomy: a C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Li Peiyuan1, Cheng Changchun1,2, Yan Xiang1,3

(1.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2.Institute for Jiangsu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3.Business Schoo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echanism map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high-quality economy.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from 1998 to 2015, a second-order lagging PVAR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asymme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at is,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while the ineffectiv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will affect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flow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mor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Economic High-Qu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alent Flow;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收稿日期:2019-08-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6AJL01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24)

作者简介:李培园(1991-),女,河南鹤壁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成长春(1957-),男,江苏射阳人,博士,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严翔(1983-) ,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DOI10.6049/kjjbydc.201812057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19-0131-06

0 引言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人才数量提升和效应发挥对区域经济增长显然也有正向作用。长江经济带集聚了我国40%以上的人口,对国内GDP的贡献也超过了40%,但囿于不同区域经济基础的差异化、信息不完整性以及科技人才个体的利益追逐性,导致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集中以至超出地区人力资本合理承载力,造成人才浪费;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数量稀少,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人才紧缺现象严重。因此,实现科技人才的合理分布,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科技人才流动促进了区域内资源、信息、资金的高效配置,对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存在影响,但两者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值得进一步思考。因此,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1 理论分析

帕拉斯将人才流动定义为个体跨越社会系统中成员界限的身份变动,即人才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地点、职业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确定。区域发展研究中的人才流动包括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也有学者称之为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失。在现有文献中,学术界对人才流动的研究多是单向的,随着信息网络、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才流动不再仅限于单向,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流动。基于此,国外率先提出人才环流理论,主要关注高层次人才在国际间的非单向流动。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对人才具有吸引力,进而产生人才流动,同时,人才流动也可以对原籍国产生经济效应并促进技术改进[1]。国内研究更倾向于分析人才在国内的流动。孙洁、姜兴坤通过对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科技人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

1.1 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影响

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3],但科技人才流动能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学者们也对此作了研究。陈书洁[4]认为人才流动是激发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修国义[5]通过对国内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发现科技人才集聚规模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郭丽芳等[6]认为科技人才的有序流动导致科技人才集聚,进而产生集聚效应,最终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于某区域,可能产生非理想结果:芮雪琴[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技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问题。此外,有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人才流动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纪建悦[8]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科技人才流动的动因;张建伟[9]通过对江苏省科技人才数量变化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因素会对科技人才产生“拉力”;杨芝[10]通过研究分析,认为科技人才集聚会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进而加速当地人才集聚。

1.2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概述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因此,做好、做大区域经济,关注经济总体效益是当时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绩考核内容。有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是也为现在的经济高质量研究作了铺垫。傅家骥[11]认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包括社会净财富增长以及来源(技术进步)、效果(社会居民所得效用和福利)和经济的持久增长;杨久炎[12]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覃卓凡[13]认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涵包括5个方面,即持续稳定、物价涨幅可控、不以资源耗损和环境破坏为代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供求关系大体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至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始成为热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不能以资源过度损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不能坐视贫富差距扩大,因此,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应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林兆木[14]认为,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包括商品与服务质量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与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关系协调且循环顺畅、创新、开放、共享6个方面;师博[15]从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前者包括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外向性4个方面,后者则从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李晓华[16]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做到全面提升。

1.3 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制

目前国内较少研究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系统间的双向耦合关系,多是侧重单向关系研究。另外,大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人才流动结果,忽视了人才流动带来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交互分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科技人才流动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形成人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素质提升,进而有助于优化区域整体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但是,当人才集聚超过地区人力资本承载力后,反而会影响人才规模效应的发挥[17],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如人才事业发展受阻、待遇不能满足等)。在此条件下,人才有意愿向发展前景更好的地区流动。本研究认为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1)科技人才作为高端知识拥有者,其流动会带来信息、资金等要素的高效配置,促进知识、技术的交互共享。合理范围内的科技人才数量增加,有助于提升地区整体人才素质,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进而有助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市场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尤其是研发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吸引科技人才,使其有意愿到该地区分享技术知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对新动能的需求促使当地政府和企业不断想办法吸引更多科技人才。

(3)外部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越高,越利于科技人才流动和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人才政策、城市规划的协同有利于避免产业同质竞争,实现产业错落发展以及科技人才在地区间顺畅流动;生活、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共享互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进而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

图1 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

2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2.1 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于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二级指标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不宜直接将其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各指标间关系。因此,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进行验证,其本质是将研究的多变量视为内生变量,将各变量及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8]。当T为时间序列长度,m为滞后阶数时,只要T≥m+3就可以对方程参数进行估计;若T≥2m+2,就可以在稳态下得到滞后项参数[19]。Love、连玉君、芮雪琴等对该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推广。

本文构建的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PVAR函数模型如下:

式中,yit=[lnflowitlneconomicit],内生变量为科技人才流动率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项指标的自然对数。其中,i表示各省市,t表示年份,p代表滞后阶数,ai为个体效应变量,γt为时间效应变量,μit为扰动项。个体效应反映了区域异质性,但对整体无益,可以采用向前均值差分法消除该项。在整体研究中,由于每个时期特定的冲击效应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采用组内均值差分法消除时间效应。

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样本

(1)科技人才流动指标。省际科技人才流向的目的地不易获取,意味着很难对区际科技人才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但通过纵观某地区近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科技人才比例变化,可以总体上分析出该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情况,进而推测当地科技人才流动情况[20]。因此,本文参考纪建悦等[21]的研究,选取各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占就业人员总人数的比例衡量科技人才流动状态,即通过各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反映各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为保证研究数据的稳定性和减小误差,对科技人才的统计时间限制在1998-2015年。其中,科技人才统计主要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而就业人员数据主要源于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借鉴钞小静、任保平[22]和师博、任保平[23]的研究,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其中,经济增长用各省市人均GDP衡量,并以1998年为基期。经济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成本和经济外向性3个二级指标。之所以考察区域经济外向性发展情况,是因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坚持对外开放有利于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另外,基于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与可获得性,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测度产业结构合理性,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表征生态环境成本,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测度区域经济外向性。指标数据均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表1给出了各变量定义及时序范围。

表1 指标含义

类型维度二级指标含义时段 科技人才流动科技人才流动率科技人才流动率各地区科技人才数量占就业总人口比例1998-2015增长强度(GDP)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常住人口的比值1998-2015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1998-2015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成本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998-2015经济外向性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1998-2015

3 模型结果分析

为消除异方差,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进行模型分析前,采用LLC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各变量作一阶差分处理后均为平稳序列,表明lnfl 、lnpgdp 、 lnww、 lnind、 lneo序列是同阶单整序列,可以建立PVAR模型。

3.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前,首先确定最佳滞后阶数,通常遵循两个原则:①根据AIC、BIC和HQIC准则,选择最小值所在的滞后阶数;②尽量采用较小的滞后阶数,这是因为滞后阶数过大会降低样本自由度。结合以上原则,选取滞后2阶进行pvar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AIC、BIC、HQIC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lag AICBIC HQIC1-6.970 520-5.529 390-6.386 0002-8.219 130*-6.242 620*-7.416 790*3-5.175 500-2.611 840-4.134 150

脉冲响应函数(IRF)主要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也可认为其描述了模型中某一变量扰动如何影响其它变量。利用stata14.0软件对lnfl 、lnpgdp、 lnww、 lnind、 lneo等5个变量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分析,得到脉冲响应图。其中,横轴s表示滞后期数,置信区间均为95%(图中的中间线条为IRF点估计值,两条线分别为95%置信区间的上下边界),具体见图2。

科技人才流动(fl)对经济高质量冲击的反应。从图2(a)来看,pgdp的一个正交冲击给fl带来了波动性影响。从当期到第1期,fl均呈现正响应,但随后转为负响应,直至第6期趋向平稳但未收敛。从经济现象来看,在经济发展早期,因为信息获取不全面或追求个人利益等原因,科技人才选择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若无外界因素介入(如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引导等),该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此外,由于科技人才集聚会促进集聚地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和产业集聚,进而对科技人才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科技人才到达该地区后流动意愿减弱,流动频率降低,再加上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导致地区人才分布趋于稳定。

图2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

由图2(b)和2(c)可知,面对ww(工业废水)、ind(工业结构)的正交冲击,fl的响应情况类似,均是先增后减直至收敛,但含义有所区别。对于图2(b),由于fl(科技人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活力,作为工业生产的非期望产出结果,ww的排放量会显著增加,之后出现降低趋势,主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业废水具有地域流动性,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某地区的ww会被其它污染较轻的地区予以分担,降低了当地经济发展成本;二是科技人才流入优化了工业发展方式,进而有助于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由图2(c)可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将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繁荣程度,在市场环境下,科技人才也会流向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随着产业集聚程度提高,科技人才在该地区能同时兼顾到生活和事业,流动意愿开始降低。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第4期以后,fl对ind的响应几乎为零,即科技人才流动放缓。

由图2(d)可以看出,eo(经济外向性)出现一个标准差冲击后,fl(科技人才流动)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直至保持稳定,表明eo对fl存在持续的正向影响。原因是经济外向发展有利于更多科技资金注入,可以提高科技人才吸引力,促进科技人才流入。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流动(fl)冲击的反应。从图2(e)可以看出,面对fl的一个正交冲击,pgdp呈现出明显的负响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负响应缓慢增强。这是因为,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较长时滞性。某地区科技人才的频繁进出不利于该地区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甚至会损害原有产业发展,进而降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

从图2(f)来看,ww在受到fl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均小于0,表明科技人才流动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具有持续的负影响。可能存在两种互为极端的原因,一是科技人才的频繁流动对地区产业发展产生负影响,进而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第二种原因是科技人才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制造业整体发展质量,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量。至于是哪种原因占主导,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从图2(g)来看,面对fl的一个标准差冲击,ind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值并持续减小,说明fl对ind存在持续的正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科技人才流动(无论是流入或流出)过程及结果有助于流入地在此过程中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遴选当地主导产业并通过政策、激励、优惠等措施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地区产业发展壮大必将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从图2(h)看出,fl在受到一个标准差冲击后,对eo产生了波动影响,表现为当期呈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随后变为负向影响,最终趋于平稳。原因是科技人才流动带来了资金、信息等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了地区开放度。

3.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目的是将一个变量的方差归因,进而分析各变量对某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本文将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科技人才流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影响程度。

表3 方差分解结果

变量s DLNFL DLNPGDP DLNWWDLNIND DLNEODLNFL100.1819010.5784790.0497000.1781210.011799DLNPGDP100.1692290.5891640.0491370.1804630.012008DLNWW100.1697740.5949720.0457010.1776260.011927DLNIND100.1688830.5877570.0497310.1816720.011958DLNEO100.1699600.5951470.0430690.1760830.015742DLNFL200.1685450.5854090.0510150.1827950.012236DLNPGDP200.1685050.5854700.0509960.1827920.012236DLNWW200.1685160.5855580.0509400.1827520.012234DLNIND200.1685020.5854520.0510080.1828020.012236DLNEO200.1685230.5856000.0509030.1827280.012246

总体来说,在科技人才流动(fl)预测方差分解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dp)的贡献度最大,在第20期达到58.5%,远远超过工业废水(ww)、产业结构(ind)和经济外向性(eo)的总贡献。这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主因,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中上游流域的大量人才纷纷向下游地区流动,各级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流失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ind)的贡献在第10期稍落后于科技人才流动(fl)冲击对自身的影响,但在第20期已远远超过fl的贡献度。这可能是由于科技人才在某地区集聚,进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再加上相关政策鼓励和大环境影响,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导致科技人才流动范围有所缩小,同时,产业结构获得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产业人才前来交流学习。在经济高质量(4个指标)预测方差分解中,科技人才流动(fl)对4个指标都有较大贡献,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废水排放及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受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①科技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即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区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科技人才流动较为频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或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后,科技人才流动开始减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②科技人才向某地区的集聚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区域工业(产业)发展及经济外向性都能显著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人才流动与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是各地区政府急需思考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做好规划、协调工作,从整体出发,努力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完善的区域内一体化要素市场,促进创新要素的孵化、集聚与优化配置,做好支撑、辅助工作,推进各地要素市场的规范与对接,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市场管理法规制度,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如推动跨地区、跨机构职称认同试点工作的开展,鼓励体制内科技人才到企业交流、指导和学习,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科技人才的知识产出成果。探索建立推动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机构评估制度,遏制为“帽子”引进甚至恶性挖人才的现象。

(2)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应树立“一盘棋”思想,用包容、开放、共赢的心态和作风,强化与中上游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上海与江苏、浙江与安徽已共同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探索将已有的网络、平台进行扩大,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技术交易网,吸引和包容长江经济带兄弟省市参与其中,促进主体之间相互协同,破除科技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壁垒,推动区域产学研资源集成与互动,改善科技人才培育软环境,实现科技人才高效配置。

(3)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应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确立主导产业,在加强与下游地区沟通、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发展自身产业并做好产业承接工作。中上游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及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接收和帮助园区企业落户,尽量满足企业合理化需求、关心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把为人才服务的理念落实到细处。在引进急需科技人才时,要简化流程,降低门槛。同时,转变行政部门的传统思想,将施惠改为鼓励,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其发挥工匠精神、刻苦钻研,并积极给予引导和支持。此外,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工作待遇,针对急需的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普惠性或特定政策,解决其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 目前国内对于经济高质量的研究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理论指导意义较强,实践指导力稍弱。囿于个人能力有限,本研究尚未能对经济高质量的维度和指标作更深入的探索,指标构成略显单薄,指标选取也未能结合定量研究方法,严谨性欠缺;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人才的使用主体才是真正影响其流动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政府层面对如何促进科技人才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有效流动提出了建议,但是对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用人主体考虑不足;③研究建议中提出的侧重理论没有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内容,在注重研究理论发展的同时,也要争取将其落到实处、细处,做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今后可加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量研究,同时,希望有更多学者对其投入关注,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以期为地方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地发展作出贡献。此外,可对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从定量角度,对影响科技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特别是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流动的因素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BEINE M, DOCQUIER F, RAPOPORT H. Brain drain an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nners and losers[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8, 118(528): 631-652.

[2] 孙洁,姜兴坤.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研究——基于东、中、西区域数据的对比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4(2):15-21.

[3] 李恩平,陈子凤.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及其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2013(4):103-107.

[4] 陈书洁,李雨明.我国区域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1):139-146.

[5] 修国义,韩佳璇,陈晓华.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36-40.

[6] 郭丽芳,杨彦超,牛冲槐.山西省科技投入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5):49-53.

[7] 芮雪琴,李亚男,牛冲槐.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5(12):126-131.

[8] 纪建悦,朱彦滨.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5):32-37.

[9] 张建伟,杜德斌,姜海宁.江苏省科技人才区域差异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3):378-384.

[10]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 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骕.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实现要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3):9-17.

[12] 杨久炎.技术创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源泉[J].科学学研究,1995(1):50-55.

[13] 覃卓凡.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快速增长[J].中国行政管理,1996(7):18-20.

[14] 林兆木.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N]. 人民日报,2018-01-17(007).

[15] 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4):1-6.

[16] 李晓华.多维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N]. 经济日报,2018-06-21(14).

[17] 刘军,周绍伟.人力资本承载力与有效人才流动[J].管理世界,2004(8):139-140.

[18]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9] 李茜,胡昊,罗海江,等.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双向作用关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6):1875-1886.

[20] 纪建悦,朱彦滨.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5):32-37.

[21] 马海涛.基于人才流动的城市网络关系构建[J].地理研究,2017,36(1):161-170.

[22]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6(4):26-40.

[23] 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4):1-6.

[24] 曹海娟.产业结构对税制结构动态响应的区域异质性——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财经研究,2012,38(10):26-35.

[25] 芮雪琴,李环耐,牛冲槐,等.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6):23-28.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