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李瑞雪,彭 灿,杨晓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摘 要:基于创新驱动视角,探究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检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9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双元创新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但两种创新的影响路径完全不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作为共同中介变量,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长期竞争优势作为中介变量,在探索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利用式创新的总效应大于探索式创新的间接效应。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

Dua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Li Ruixue,Peng Can,Yang Xiaon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rive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dual innov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examines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96 high-tech enterprises'questionnai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innovation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the impact paths of the two innovations are totally different.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are the common intermediary variables betwee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plays a complet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total effect of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indirect effect of exploratory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conclusions put forward and teste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Exploitative Innovati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10.6049/kjjbydc.201809029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17-0081-09

收稿日期:2019-0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63008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培育基金(NP2017304)

作者简介:李瑞雪(1986-),女,山东德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彭灿(1962-),男,湖南长沙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创新管理;杨晓娜(1987-),女,河南洛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中国中车、海尔、华为为代表的优秀创新型企业通过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不断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与此同时,相当大比例的同类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1,2]。如此之大的反差真的只是运气使然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究竟有哪些?技术创新真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吗?同时实施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即实施双元创新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又是怎样的?上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双元创新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开展小而微的利用式创新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开展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的探索式创新有利于新市场开发,而两种创新同时开展对于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3-5]。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双元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战略管理视角下双元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5-7]、双元创新与持续竞争优势及绩效提升的关系[8-10]、双元创新协同性及其前因后果[11,12]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已经认同双元创新有利于绩效提升的观点。同时,有学者指出,企业绩效可分为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短期绩效主要体现为财务绩效,长期绩效主要体现为竞争优势,短期财务绩效提升是长期竞争优势保持的基础[2,5]。由此推断,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理应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对于“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其形成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至今没有答案。此外,以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多集中于其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等方面[13-15],对于其前因变量作用或驱动机制,特别是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鲜见。仅有的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也多限于宏观、定性分析,量化研究极为鲜见。但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有学者指出,从静态视角(短期)看,财务指标(单一财务指标和多重财务指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动态视角(长期)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会综合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15,16]。因此,本研究认为,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均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理清双元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实施双元创新,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基于此,本研究以“双元创新如何通过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双元创新为自变量,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因变量,以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为中介变量,以创新活动较频繁且双元创新开展率较高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2,5,17,18],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双元创新通过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围绕“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这一前沿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并得出相关结论,在丰富双元创新后果研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同时,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自March[17]提出“双元”理论以来,利用和探索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领域。Danneels[18]将这一概念引入企业创新过程,指出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双元性。Benner&Tushman[19]按照创新程度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将技术创新分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并指出上述两种创新(学术界统称为双元创新)是企业获取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利用式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强调在现有技术知识基础上,通过持续改进现有产品满足当前顾客与市场需求,创新程度与难度较低;探索式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强调不断追求新知识、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潜在顾客与市场需求,创新程度与难度较大。本研究沿袭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将双元创新分为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两个维度,探讨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

1.1 双元创新与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

双元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是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是双元创新能否通过绩效提升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相关研究表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但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不同[2,4]

利用式创新有利于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第一,利用式创新通过改善现有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拓宽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等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营销成功率,并能更好地为现有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当期运营效率和短期财务绩效水平提升[5,19,20];第二,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利用式创新小而微的创新方式较易成功,有利于促进员工创新积极性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易与时代接轨而不被淘汰[10]。并且,因利用式创新带来的当期财务绩效提升为后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获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财力支撑[21]。因此,从长远看,利用式创新对于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提升和长期竞争优势获取均具有积极影响。

梳理国内外文献可知,由于探索式创新具有激进和变革性较大的特点,一般短期内不会对财务绩效提升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8,18]。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并结合企业实践,认为从企业发展角度看,探索式创新虽无益于短期财务绩效提升但有益于其长期竞争优势形成。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其通过长期竞争优势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首先,探索式创新强调新技术研发与新产品设计,其目的在于通过技术突破或营销策略变革重塑现有市场或开辟新市场,以挖掘潜在客户,从而有利于企业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保持活力[4,8]。其次,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将市场信息和技术变革融合到一起的探索式创新既可以在组织内部进行又可以跨越组织边界,且实证研究表明,跨边界的探索式创新更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而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体现就是新产品销售率和新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20-22]。跨越边界创新有利于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的相关组织合作,并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用,而基于资源整合利用的探索式创新则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获取[10,23]。最后,探索式创新有助于企业率先研发出创新程度较大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对于大企业而言,探索式创新有助于其行业内垄断地位的形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探索式创新有助于其行业竞争力提升,甚至可以助其跃居领先企业行列[24]。因此,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十分有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利用式创新正向影响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

H1b:探索式创新正向影响长期竞争优势。

1.2 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只有通过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自身长久有序发展[5,17]。梳理国内外文献可知,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测评,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些学者用单一财务指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测评,也有学者觉得这种测评方式过于单一,而使用市场占有率、盈利指标等多重财务指标进行测度,还有有学者将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纳入其可持续发展测评指标体系中[15]。本研究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测度应聚焦于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企业内部因素层),其为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效益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不应作为测度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5,25-26],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人力资源维、技术创新能力维、经济实力维、市场适应能力维和经营管理能力维5个维度构成。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对上述5个维度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1)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流便利性,大部分企业人员流动较频繁,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尤为显著,且大部分企业重技术而轻管理,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26]。虽然人员流动能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频繁的人才流动会造成人才流失与技术外泄,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短期财务绩效提升则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财务绩效提升会带来薪酬提高,而薪酬激励是非常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27]。邓荣霖[27]、李敏娜和王铁南[28]研究表明,薪酬激励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员工及高管人员,而且对公司成长及员工配置优化具有正向影响。此外,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会使企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其吸引高端优秀人才起积极促进作用。

(2)由(双元)创新带来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正如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交互影响一样,短期财务绩效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为探索式创新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24],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探索式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由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所带来的企业认同度和知名度提高,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其创新活动开展[26]。因此,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及企业活力提升。

(3)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会对企业经济实力与市场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经济实力既是企业生存能力与发展潜力的象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市场适应能力则体现在新产品销售力、新市场占有率、市场盈利能力及客户满意度上[25],与企业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而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正是两者良性互动的关键。第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短期内财务绩效提升将有利于增加企业总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增加人均净利润和人均总产值,从而有利于企业经济实力提升。总资产增加为新产品及新市场商业化(商业版图扩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人均利润增加也会对员工产生正激励[29]。雷鹏[30]研究表明,员工尤其是高管激励对产品研发效率有正向影响,因此,总资产和人均利润增加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提升有益;第二,从动态能力视角看,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和提高资本回报率,市场覆盖率和资本金利润率提升对企业经济实力与市场适应能力会产生正向影响[2,25];第三,市场适应能力的关键体现就是客户认同度(孔婷等,2013),而长期竞争优势提升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优势,不仅对客户满意度和用户口碑提升非常有利,而且有利于企业开展品牌营销,从而提升其经济实力与市场适应力[31]

(4)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第一,从人力资源配置看,由短期财务绩效提升带来的员工薪酬上升会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占据一定的主动性,促进人员结构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于高水平人才会产生强吸引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层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升[29-30];第二,从资金使用效率看,张解元[32]研究指出,现金浮存与支付能力是企业现金经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资金周转能力会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管理能力产生影响,而财务绩效提升正好对企业资金能力具有最直接的正向影响。此外,刘玉廷[33]发现,企业若要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身竞争优势,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资金运营效率的提高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举措。因此,短期财务绩效提升有助于长期竞争优势提升,从而共同作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5个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市场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短期财务绩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长期竞争优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1.3 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与单一创新相比,双元创新是一种更高级也更复杂的创新,它要求企业通过准确识别与合理配置自身资源均衡两种创新,进而以较优路径提升企业绩效以获得长久发展动力的一种方式。Tushman&O′Reilly[34]研究表明,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比单一追求一种创新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如果企业主要开展探索式创新,则会使其回报周期较长,可能陷入不断探索、失败无回报、继续探索的恶性循环[35];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利用式创新,虽然会提高短期财务绩效,但其环境变化应对能力较弱,不利于长期发展[36]。可见,企业若要获得长久成功,应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He&Wong[37]基于206家制造业公司样本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双元创新间的交互作用对销售增长率有正向影响;Lubatkin等[38]通过对139家中小企业调查发现,企业同时追求探索式导向和利用式导向会提升企业绩效。此外,Venkatraman等[39]以1 005家软件企业为例,考察组织双元性与企业绩效关系,发现探索式行为和利用式行为在时间上的循环往复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交互开展会对企业发展起到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即双元创新更能满足企业动态发展需求。由此可以推断,双元创新在提升企业短期财务绩效的同时,能使企业获得维持其长久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在双元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可能具有中介作用。但是,由于双元创新的两个维度——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于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可能也不相同:利用式创新可以通过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式创新则主要通过提升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短期财务绩效提升所带来的绩效量变会给企业竞争优势带来质的提升,因此本文认为,短期财务绩效会对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路径亦不相同,短期财务绩效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会通过长期竞争优势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利用式创新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H3b:探索式创新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H3c:短期财务绩效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间起中介作用;

H3d:长期竞争优势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间起中介作用;

H3e:长期竞争优势在探索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间起中介作用;

H3f:长期竞争优势在短期财务绩效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双元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构建模型时,考虑中介作用的验证问题,增加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直接作用的两条路径。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现场访谈与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确定样本企业选择标准:①样本企业一定是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企业;②由于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年龄有一定要求,所以样本企业的年龄不能太小。其次,依据样本选择标准在苏鲁京沪4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录中进行初步选择。再次,通过网站和实地访谈对初选企业进行二次筛选,选取最符合研究要求的企业。最后,问卷由样本企业中的高层人员填写,以保证问卷填写人员对该企业相关情况较为熟悉。本研究调研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共发放问卷352份,实际回收问卷238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55.68%。

样本来源在4个地域分布较均衡,山东省占30.61%,江苏省占27.04%,北京市占21.94%,上海市占20.41%;企业规模在1 000人以上的居多,占53.06%,规模在100~1 000人的企业占比也较高,占总样本的30.1%;企业成立年限以21年及以上为主,占50%,其中26年及以上企业占总样本数的26.53%,年限在10~20年的企业占总样本数的20.41%。问卷填写人员工作年限集中于5~15年区间,占71.43%,16年及以上占总样本数的11.73%。被调查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对问卷内容较为熟悉,应答准确性较高。此外,本研究对早期(前30%)和晚期(后30%)回收问卷进行应答偏差检验[40],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数据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限两个基本特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说明样本无显著应答偏差。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应答偏差问题。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Likert5级量表法对问卷题项进行测量,量表设计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已有量表,并征求了部分预调研企业中相关人员及行业内专家的意见建议,对相关题项进行了适当调整与修改。

(1)双元创新。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测量,主要参考Jansen、焦豪和奚雷等[2-3,11]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实际和专家访谈结果,最终各确定5个测量题项。

(2)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本文以Li& Atuahene-Gima[41]、焦豪[2]和李忆等[4]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各使用5个题项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进行度量。

(3)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本文借鉴李维胜[25]、朱柯冰等[15]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研究实际,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分为5个维度:人力资源维、技术创新能力维、经济实力维、市场适应能力维和经营管理能力维。通过分析已有测量指标[15,25] 、专家与企业高管访谈和问卷预发放等方式对上述5个维度测量题项进行反复调整、修改,最终确定人力资源维采用4个题项进行测度,技术创新能力维采用5个题项进行测度,经济实力维采用3个题项进行测度,市场适应能力维采用3个题项进行测度,经营管理能力维采用4个题项进行测度,上述4个变量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控制变量。考虑到企业规模和年限会对其创新行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影响,本文引入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限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测量依据员工人数进行划分,“1”代表“20人及以下”, “2”代表“21~100人”,“3”代表“101~300人”,“4”代表“301~1 000人”,“5”代表“1 000人以上”;企业年限以样本数据中企业成立年限的自然对数值进行测量。

2.3 信度与效度

(1)信度检验。本文使用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值)对同一建构下各题项间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各变量的α系数和CR值均大于0.8,说明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通过了内部一致性检验,具有较高信度。

(2)效度检验。由表1可知,各变量KMO值在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异于0的条件下处于0.689~0.896之间,满足大于或接近0.7的临界值要求,且各变量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方差贡献率均在50%以上,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由表1可知,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其临界值0.5,结合表2,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对角线上AVE的平方根,说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使用Pearson双侧检验作均值与相关性分析,以初步验证研究假设,如表2所示。除控制变量外,各测量变量均值在3.54~4.05之间,处于“比较同意”范畴,符合预期。由Pearson系数可知,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且处于中度相关水平,初步验证了部分假设。

3.2 结构模型检验

依据本文概念模型,运用AMOS 21.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变量间的结构关系。在初始模型中,CMIN/DF为13.848,远大于临界值3,RMSEA值为0.257,远大于适配合理值0.08,RMB值为0.131,远大于临界值0.05, GFI值、TLI值、IFI值、NFI值、CFI值均小于临界值0.9,且利用式创新→长期竞争优势、探索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企业可持续发展3条路径系数不显著。依据修正指数值法提升残差项间的相关性,逐一删除路径系数不显著路径,得到修正模型。修正模型及其分析结果如图2和表3所示,修正模型拟合指标显示,P值为0.327>0.05,RMESA值为0.027<0.05属于适配良好范畴,其它拟合指数均满足拟合要求。变量间的路径C.R.值均大于1.96,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修正模型拟合良好,相较于初始模型有较大改善,且无进一步修正的必要。

由图2和表3可知,利用式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652,P<0.001),但对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显著;探索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09,P<0.001);短期财务绩效显著正向影响长期竞争优势(β=0.572, P<0.001);长期竞争优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β=0.564,P<0.001);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39,P<0.001),绝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与研究预期不同的是,利用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是通过短期财务绩效间接正向影响长期竞争优势;短期财务绩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影响不显著,通过长期竞争优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正向影响显著。

表1 变量信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题项因子载荷KMOα系数方差贡献率AVECR值利用式创新经常努力改善现有产品(服务)的质量0.8800.8240.91274.938%0.7490.937经常努力为现有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0.912经常努力降低现有产品(服务)的生产成本0.718经常努力细化现有产品(服务)的类型0.888经常努力提高现有产品的产量0.915探索式创新经常尝试创造或引入新产品(服务)0.8570.8280.89671.141%0.7120.925经常尝试引进新技术0.899经常尝试开发或进入新市场0.847经常尝试调整产品结构0.852经常尝试重组业务流程0.756短期财务绩效投资回报率0.9420.8960.95685.152%0.8520.966资产回报率0.951销售回报率0.937利润增长率0.931营业额增长速度0.849长期竞争优势市场反应速度0.8740.8150.91775.289%0.7530.939员工士气0.869内部运营效率0.880产品/服务新颖程度0.887技术创新速度0.828人力资源员工受教育程度0.8710.7680.89075.374%0.7540.924人员配置结构0.916培训费投入率0.809员工平均专业服务时间0.873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与开发费用0.9250.8880.94683.078%0.8310.961产品高技术含量0.926新产品开发经费0.947新产品开发项目数0.918专利项目数0.838经济实力总资产0.9010.6890.91385.741%0.8570.947利润总额0.913资本金利润率0.962市场适应能力市场占有率0.9320.7560.93688.714%0.8870.959新产品销售收入0.956客户满意度0.937经营管理能力制定及实施企业战略能力0.8980.7860.93784.252%0.8430.956高级管理人员素质0.947经营层人员素质0.939知识管理及整合能力0.887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9101113.951.35N/A22.760.720.64**N/A34.050.840.38**0.21**0.8743.870.760.24**0.24**0.62**0.8453.540.890.39**0.120.65**0.46**0.9263.380.820.19**0.090.58**0.58**0.74**0.8773.680.710.28**0.23**0.69**0.64**0.55**0.72**0.8783.390.930.15*0.110.43**0.55**0.55**0.67**0.64**0.9193.630.790.16*0.060.73**0.48**0.62**0.50**0.69**0.46**0.93103.600.790.120.040.55**0.43**0.42**0.45**0.62**0.54**0.72**0.94113.600.880.26**0.17*0.66**0.32**0.66**0.62**0.67**0.59**0.65**0.64**0.92

注:1.企业规模;2.企业年限;3.利用式创新;4.探索式创新; 5.短期财务绩效;6.长期竞争优势;7.人力资源;8.技术创新能力;9.经济实力;10.市场适应能力;11经营管理能力。对角线上的值为AVE的平方根,对角线下为相关系数值。**和*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P<0.01和P<0.05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N/A表示不适合分析

图2 结构方程修正模型

表3 修正模型分析结果

假设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C.R.值P值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0.65212.111***探索式创新→长期竞争优势0.3095.088***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0.5726.620***长期财务绩效→企业可持续发展0.5649.541***利用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0.4398.258***拟合指标PCMIN/DFRMSEA RMRGFI TLINFIIFICFI具体数值0.3271.1450.0270.0140.9890.9960.9930.9990.970

注:***P<0.001

3.3 中介效应分析

本文依据温忠麟[42] 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合图2和表3可知:①以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为中介变量,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效应为0.439(P<0.001),间接效应为0.210,总效应为0.649。因此,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在利用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实现路径为利用式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或者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②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以长期竞争优势为中介变量,其间接效应为0.174(P<0.001)。因此,长期竞争优势在探索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实现路径为探索式创新→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③利用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以短期财务绩效为中介变量,其间接效应为0.373(P<0.001)。因此,短期财务绩效在利用式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实现路径为利用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大于探索式创新对长期竞争优势的直接效应(β=0.309,P<0.001);④短期财务绩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以长期竞争优势为中介变量,其间接效应为0.323(P<0.001)。因此,长期竞争优势在短期财务绩效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实现路径为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为揭示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本文以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为中介变量,研究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和企业可持续发展5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双元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3组假设并使用19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利用式创新有利于短期财务绩效提高,探索式创新有利于长期竞争优势提升。

(2)短期财务绩效在利用式创新与长期竞争优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利用式创新可以通过提升短期财务绩效间接提升长期竞争优势,且从路径系数看,利用式创新的间接效应大于探索式创新的直接效应。

(3)长期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短期财务绩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可以通过长期竞争优势间接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4)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不同:利用式创新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利用式创新直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用式创新通过提升短期财务绩效而提升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式创新通过提升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用小于利用式创新。

4.2 启示

本研究结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有的放矢地实施双元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如下现实指导价值:

(1)应“双管齐下”,同时开展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持久、强大的动力。

(2)鉴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状况和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双元创新。例如,初创型中小企业应更加注重短期内财务绩效提升,以便迅速占据市场后提升经济实力和行业地位,稳步发展,该类企业应侧重于利用式创新;成长型大中型企业的市场较稳定且有一定经济基础,利用式创新对于其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作用周期较长,故该类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式创新获得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在行业内掌握话语权,从而实现自身长久发展。

(3)企业在稳定发展且同时开展双元创新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鉴于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用大于探索式创新,因而企业应稍侧重于利用式创新,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初步揭示了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且在理论上有较大创新,但由于部分客观和主观因素制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选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结论尚未在其它行业得到验证;其次,并未考虑环境动态性对于创新行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后续研究可以加入环境因素,考察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再次,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出了开展双元创新的初步建议,后续可深入开展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双元创新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此外,限于篇幅,本研究并未将双元创新间的交互机制,即双元创新协同性[11]纳入研究范围,后续研究可单独分析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劲.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3).

[2] 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11):76-91.

[3] JANSEN J J P, BOSCH F,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 Erim Report, 2006, 52(11):1661-1674.

[4] 李忆, 司有和.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5):4-12.

[5] 孙善林, 彭灿. 动态环境下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双元创新的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8):1-8.

[6] LING Y H.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knowledge management as moderator[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0(3):937-964.

[7] 马鸿佳, 马楠, 郭海. 关系质量、关系学习与双元创新[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6):917-930.

[8] 伍勇, 梁巧转, 魏泽龙. 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6):140-151.

[9] WANG X, ZHANG Y, YE Y.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ual innovation element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ased on literature[J]. 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 2015(7).

[10] 张宸璐, 沈灏, 张洁,等. 闲置资源、双元创新与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拼凑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1(12):124-133.

[11] 奚雷, 彭灿, 李德强. 智力资本对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6):142-148.

[12] ZHANG F. Mechanism and balance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market-base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13] BERNAT T, BARTKOWIAK P.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J]. 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 2012(133):94-104.

[14] 芮明杰, 吴光飙. 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3):48-54.

[15] 朱柯冰, 曾珍香, 黄春萍. 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4):74-78.

[16] 刘婷.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7):5-8.

[17]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71-87.

[18] DANNEELS E.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1095-1121.

[19] BENNER M J,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238-256.

[20] 郭韬, 邢璐, 黄瑶. 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5):114-119.

[21] 刘睿智, 胥朝阳. 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研管理, 2008, 29(6):36-43.

[22] NERKAR R A .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4):287-306.

[23] 吴亮, 赵兴庐, 张建琦. 以资源拼凑为中介过程的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管理学报, 2016, 13(3):425-431.

[24] 王一. TMT网络特征、双元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7.

[25] 李维胜. 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6] 艾博思, 克鲁斯,赵伟韬. 统一报告 :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报告体系 [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7] 邓荣霖. 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J]. 管理评论, 2002(11):52-55.

[28] 李敏娜, 王铁男. 董事网络、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成长性[J]. 中国软科学, 2014(4):138-148.

[29] 孟凡生, 王雪松, 周亮亮. 双重成本控制标准作用下的员工激励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7):94-99.

[30] 雷鹏. 融资约束、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研发效率[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1] 王玉华. 品牌营销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11, 25(9):54-57.

[32] 张解元.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分析[J]. 经济管理, 1997(2):65-66.

[33] 刘玉廷.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 会计研究, 2010(5):3-16.

[34] TUSHMAN M L, O′REILLY C A.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4):8-30.

[35] VOLBERDA H W,LEWIN A Y.Co-evolutionary 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firms: from evolution to co-evolu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3, 40(8):2111-2136.

[36] AHUJA G,LAMPERT C M.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521-543.

[37] 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4):481-494.

[38] LUBATKIN M H, SIMSEK Z, LING Y, et 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sized 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5):1-27.

[39] VENKATRAMAN N, LEE C H, IYER B.Strategic ambidexterity and sales growth: a longitudinal test in the software sector [C].Honolulu: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7.

[40] ARMSTRONG J S, OVERTON T S. 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7, 14(3):396-402.

[41] LI H, ATUAHENE-GIMA K.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1123-1134.

[42] 温忠麟, 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5):731-745.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