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互联网双重嵌入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

肖 薇1,李成彦1,罗瑾琏2

(1.上海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系,上海 200234;2.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学术界关于女性创业互联网赋能作用的观点未达成一致,主要源于现有研究缺乏从互联网嵌入视角探究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方向、路径与边界等微观机制。基于互联网嵌入视角,构建并验证互联网双重嵌入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嵌入方式是影响女性互联网创业的关键变量,但互联网嵌入并不必然带来女性创业能力提升,网络社群嵌入会显著促进女性创业能力提升,而网络媒体嵌入则具有负向影响;②内群体条件在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③互联网赋能对不同女性创业者作用不同,网络面子意识不仅调节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内群体条件间的直接关系,而且通过内群体条件调节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间的间接关系,网络面子意识越强烈,内群体条件的中介效应越显著。

关键词:互联网赋能;互联网嵌入;女性创业;创业能力;内群体条件;网络面子意识

收稿日期:2019-03-13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8CGL005);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4YJA63002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7EGL007)

作者简介:肖薇(1985-),女,江苏泰兴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李成彦(1969-),女,黑龙江依安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罗瑾琏(1962-),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领导力与创新。

DOI10.6049/kjjbydc.201812032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14-0018-07

Empowerment:the Impact of Dual Internet Embeddedness on Women'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Xiao Wei1, Li Chengyan1, Luo Jinlian2

(1.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embeddednes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d validates the mechanism model of the impact of dual internet embeddedness on women'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internet embedding is the key variable of women's internet entrepreneurship, but internet embedd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ternet community embedding significantly promotes women'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while internet media embedding has a negative impact; ② inter-group conditions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al internet embedded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③ the empowerment of internet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female entrepreneurs. Network face consciousness positively adjust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double embeddedness and internal group conditions, and further adjusts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double embedded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The higher the network face awareness, the stronge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nal group conditions.

Key Words:Internet Empowerment; Internet Embedding; Wome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ter-group Condition; Network Face Consciousness

0引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Web2.0等一系列依托互联网兴起的信息科技快速迭代,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创业和就业。2018年5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的《互联网+时代:女性创业者报告》表明,传统领域的女性创业者仅占全部女性人口的3.6%,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女性创业者占据了“半边天”。

互联网普及不仅前所未有地推动了女性创业,也使得互联网嵌入女性创业领域后的赋能作用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大多乐观预期了互联网嵌入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互联网通过提供创业信息与资源传播渠道、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打破创业时空障碍等,为女性带来创业红利[1]。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虚拟联结技术颠覆了传统人际聚合方式和规则,改变了女性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嵌入劣势,为女性创业提供了结网资源、平台和机会[2]。甚至有学者预言“她经济”时代即将到来[3]。然而,悲观主义者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深度发展无助于女性参与创业。他们认为在现行的性别传统分工下,过载、碎片化的信息和密集、圈层化的网络给承担双重角色的女性创业者造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嵌入障碍和负担,导致女性创业认知迷失和创业绩效下降[4]

尽管诸多研究讨论了女性创业的互联网赋能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从互联网嵌入视角,对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的方向、路径和边界等微观机制展开系统探究,尤其缺乏对互联网嵌入影响女性创业能力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的解释,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①由于对互联网嵌入方式过于粗疏的宏观观察和颇具争议的互联网价值判断,导致学界对女性创业互联网赋能方向的判断存在冲突,以及性别平等悖论在互联网创业研究领域的延续;②已有研究发现社会嵌入过程往往伴随创业者对其在社会网络中的身份认同,内群体条件从吸收能力角度为互联网赋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的过程解释,但现有研究未能给予关注;③随着“网红”、“大V”、女性APP等女性互联网创业模式的盛行,作为网络环境下自我约束和管理动机的网络面子意识能否在互联网嵌入情境下为廓清女性创业的互联网赋能边界提供可能,现有文献并未给出回答。

为此,本研究以女性互联网创业者为对象,整合社会嵌入与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并验证互联网嵌入方式和情境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从而回答下述问题:①不同互联网嵌入方式与女性创业能力的关系;②以上关系的内在影响机制是什么?内群体认同在互联网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关系中是否具有中介作用?③从个人-环境匹配视角出发,网络面子意识是否会影响女性创业者的结网乃至创业能力提升?该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互联网创业和女性创业研究内容;在实践方面,可为女性创业者创业能力培育提供解决思路和建议。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互联网赋能方向: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

俞函斐[5]将社会嵌入理论延伸到互联网情境下,首次提出互联网嵌入概念,认为互联网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嵌入方式和规则。如打破了社会嵌入时空障碍,使嵌入情境由现实向虚拟转移,嵌入活动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互动[6]。后续研究使用此概念解释个体与互联网的关系和基于互联网的各种虚拟网络关系(刘玉国,2016)。对于创业者而言,互联网应用涉及多样化目的,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与互联网产生关联。从互联网被视为内容平台和关系平台的角度,可将互联网嵌入划分为网络媒体嵌入和网络社群嵌入两类(张永云, 张生太, 吴翠花,2017)。网络媒体嵌入是创业者以获取、传递信息及想法为目的,通过浏览新闻、观看视频、下载数字资源、使用搜索引擎等途径,以个体化方式介入和使用互联网媒体;网络社群嵌入是创业者以通讯、分享、社交等为目的,通过参与或开通微信群、QQ群和在线社区等具备交互功能的网络社群,以集体、互动方式在评论和沟通过程中结成关系与发挥影响。

借助网络媒体与互联网产生的联系是单向的,缺乏人际互动,很容易造成人际隔离和社交障碍,使女性创业者退出公共生活,压抑其创业热情和欲望[7]。而密集、圈层化的网络和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也会使得女性创业者由于信息过载及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分散注意力,陷入创业认知流失的困境,不能有效建立创业手段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创业决策效率降低[8-9]。相反,网络社群关系嵌入使得女性创业者的社会链接得以空前提升[10],这些网络链接传导、汇集和扩散知识的功能将大大提升女性创业者在线知识转移与创新能力[11-12];作为一种专属性关系投资,网络社群嵌入为女性创业者的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为其获取创业资源、提升创业能力提供了可能[13-14]。由此提出假设:

H1:互联网嵌入方式对女性创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H1a:网络社群嵌入正向促进女性创业能力提升;

H1b:网络媒体嵌入负向影响女性创业能力。

1.2互联网赋能路径:内群体条件的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15],基于个体与社会网络成员相似性或同质性的群体认同为社会行动者提供了自我意义和价值认定。与传统创业情境相比,女性创业者跨越时间和空间,根据反思性观察形成的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将成为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的核心机制。本研究认为,女性创业者的内群体条件因其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同质或同类而获得来自社会网络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是嵌入互联网的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网络媒体嵌入方式下,媒体嵌入主要通过强化个体与互联网媒体、工具平台的关系,从而实现女性创业者从传统现实世界的“脱嵌”。孟天广和季程远[14]的研究指出,互联网个体性介入降低了网络虚拟空间的人际依赖,强化了女性创业者的独立性,使女性创业者逐渐脱离公共生活,削弱了女性创业者的内群体条件;沙振权等[16]研究认为,网络媒体嵌入主要强调互联网对女性创业者的单向影响,女性创业者缺乏主动的身份表达和空间建构。而人类作为一种群居性动物,需要对特定群体产生归属感,并倾向于对群体内成员产生认同和依恋。不仅如此,社会群体归属及其成员认可是女性创业者的主要成就感来源之一[17]

在网络社群嵌入方式下,内群体条件优越的女性创业者,即女性创业者与社会网络成员在教育水平、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同质性或相似性,能够从以下方面为其带来创业能力优势:①社群成员倾向于向内群体条件优越的群体成员提供更多资源[18];②内群体条件优越的成员更容易获得来自其他群体成员更为正面的评价、认同或认可[19];③内群体成员通常被认为是可以合作、值得信任的[20]。更有研究发现,在互联网创业情境下,受社群特质影响,女性更加认识到作为内群体成员的情感意义和价值,她们的创意或创新行为很可能被自身强大的认同感激发[21-22]。综上,内群体条件是连接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创业能力关系的中介变量。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H2:内群体条件在互联网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H2a:内群体条件在网络媒体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H2b:内群体条件在网络社群嵌入与女性创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1.3互联网赋能边界:网络面子意识的调节作用

基于人-环境匹配视角,每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达、展示和实现自我的动机、意愿不同。面子意识是个体展示自我形象和迎合他人对自我形象认可的心理意识[23]。随着互联网普及,许多活动转移到网上完成。所谓网络面子意识,是指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虚拟网络社群强化或颠覆现实中自我形象的动机和意向,从而使得虚拟自我、理想自我从现实自我内涵中脱离[24]

作为自我形象管理、印象管理的重要内容,网络面子意识不仅帮助女性创业者联结社会网络,通过线上对线下自我进行呈现和补充,更重要的是会强化或减弱女性创业者网络嵌入与自我认知、行为间的关系。在网络媒体嵌入情境下,网络面子意识较强的女性创业者希望通过多种互联网媒体渠道展示自己更为正面、积极,甚至与线下完全不同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他人赞赏或对自身社会地位或角色的认同与支持[25]。也有学者关注到面子意识的关系嵌入效应。如Lee等[26]研究指出,面子意识在个体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Tsang等[27]研究认为,面子意识能够加速群体同化或异化过程。正因为群体中很少有人愿意与形象差、不受尊重的成员发展关系,网络面子意识较强的女性创业者为了维护或争取面子,都倾向于主动参与话题讨论、分享动态和以链接、发帖、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强化与关系网络成员的交互联结,获得嵌入其中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以提升创业者内群体条件,并享受作为内群体成员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H3:网络面子意识对互联网嵌入与内群体条件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H3a:网络面子意识会降低网络媒体嵌入对内群体条件的负向影响;

H3b:网络面子意识会强化网络社群嵌入对内群体条件的正向影响。

Nambisam & Baron[28]研究认为,网络社群成员进行创新创业的动力之一是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同类感。与此同时,Koznets[25]研究指出,网络面子意识会强化网络社群成员的创业能力,网络社群成员为了强化自己线下的正面形象或者塑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线上的形象,会产生创业行为。当女性创业者具有强烈网络面子意识时,为了满足面子、挽回面子或者避免丢失面子,就会产生向网络社群成员证明自己具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行为倾向,以获得更多来自同类的认可和赞赏,即使她们并不真实拥有创业意愿和能力。对于嵌入网络媒体的女性创业者,强烈的网络面子意识驱使其主动展示和表达自我,因此她们具有获得与自我形象一致,甚至强化自我正面形象的群体认同动机;当面对媒体压力带来的面子威胁时,她们通常会选择尽可能避免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搭便车”、“潜水”或维持常规与现状等行为[29]。综上,本研究认为网络面子意识会强化互联网嵌入对内群体条件的影响(调节第一阶段),但并不影响内群体条件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不调节第二阶段)。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H4:网络面子意识通过内群体条件的中介作用调节互联网嵌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间接关系。

H4a:网络面子意识越强烈,内群体条件在网络媒体嵌入与创业能力关系中产生的中介效应越显著;

H4b:网络面子意识越强烈,内群体条件在网络社群嵌入与创业能力关系中产生的中介效应越显著。

据此,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理论模型框架

2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本文调研对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①该女性创业者参与或开通具备交互功能的网络社群;②该女性创业者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丰富创业成果。研究采用线上(依托问卷星网络平台)与线下(依托睿问女性学习成长平台举办的女性创业者峰会)相结合的问卷调研方式,共收回问卷386份,剔除因漏填、重复或使用同一个IP地址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57份,有效回收率为92.49%。为了避免同源方差问题,本研究数据分两阶段获得,第一阶段调查女性创业者及新创企业背景、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和网络面子意识,第二阶段调查内群体条件和创业能力,两次调查间隔半年时间。

2.2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具有以下分布特征:①从年龄结构看,女性创业者年龄集中分布在30~40岁,占总样本量的78.44%;②从教育结构看,本科学历的有228人,占63.8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有81人,占22.69%;③创业者创业时间多集中在 1~3 年和 3~5 年两个时长段,分别占总体样本的 24.5%和37.4%;④从新创企业年龄看,企业年龄大部分处于 1~3 年,占 34.3%,其次是 5 年以上和 3~5 年,分别占 25.7%和 21.8%;⑤从新创企业规模看, 10~50人的居多,占49.8%;⑥从行业分布看,覆盖母婴、服饰、美妆、百货等女性主导行业,以及软件、通讯、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男性主导行业,其中,分布最多的是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两个领域,分别占28.2%和 23.7%;⑦女性创业模式呈现出企业合作经营、中介平台、电商平台和“互联网+”等多样化发展趋势。

2.3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包含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内群体条件、网络面子意识和创业能力5个变量,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对网络媒体嵌入的测量参考张永云等[7]的量表,包含4个题项;网络社群嵌入的测量主要参考俞函斐[6]、赵建彬等[30]的量表,包括10个题项;对内群体条件的测量参考Leach等[20]的量表,包括12个题项;对网络面子意识的测量主要参考施卓敏等[23]的量表,包括6个题项;对创业能力的测量参考张玉利等[31]的测量量表,包含10个题项。此外,参考以往创业能力相关研究,将创业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创业经验,以及新创企业年龄、规模、所在行业创业模式、竞争环境作为控制变量。

3研究发现

3.1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Harman单因素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并没有出现单个因子方差解释率过高的情况(单因子的方差解释率最大为18.2%)。通过SPSS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变量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各变量效度。结果表明,网络媒体嵌入和网络社群嵌入的α值分别为0.784、0.817,内群体条件的α值为0.867,网络面子意识的α值为0.839,创业能力的α值为0.912。本文所有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同时,变量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多在0.7以上,表明各指标预期对应因子的相关度较高,具有较高收敛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变量——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内群体条件、网络面子意识、创业能力具有较好区分效度,同时,5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均高于其它模型。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模型所含因子 χ2/dfCFITLINFIRMSEA模型15因子:NME;NCE;NFA;IF;EC2.0730.9850.9240.9200.057模型24因子:NME+NCE;NFA;IF;EC 2.2640.9120.8790.8810.096模型33因子:NME+NCE+NFA;IF;EC 2.4530.8210.7690.7810.089模型42因子:NME+NCE+NFA+IF;EC 2.6290.8190.7880.7140.123模型51因子:NME+NCE+NFA+IF+EC 3.0860.7240.6570.6250.126

注:NME表示网络媒体嵌入;NCE表示网络社群嵌入;NFA表示网络面子意识;IF表示内群体条件;EC表示创业能力

3.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网络媒体嵌入与内群体条件(r=-0.30,p<0.01)、创业能力(r=-0.57,p<0.01)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网络社群嵌入与内群体条件(r=0.17,p<0.01)、创业能力(r=0.44,p<0.01)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内群体条件(r=0.35,p<0.01)与创业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3研究假设检验

采用多层回归法对主效应、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进一步对被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3.1 主效应

检验网络媒体嵌入和网络社群嵌入(自变量)对创业能力(因变量)的回归结果,表3中从M1到M4均以内群体条件为因变量,从M5到M8均以创业能力为因变量。如表3所示,网络媒体嵌入对创业能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M5中的β=-0.25,p<0.01),网络社群嵌入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M5中的β=0.25,p<0.01)。因此,假设H1得到了支持。

3.3.2 调节效应

首先,对自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以减少自变量与交互项的共线性;接着,考察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网络面子意识以及网络媒体嵌入与网络面子意识交互、网络社群嵌入与网络面子意识交互对内群体条件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网络媒体嵌入对内群体认同具有显著负向影响(M2中的β=-0.37,p<0.01),网络社群嵌入对内群体条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M2中的β=0.35,p<0.01)。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嵌入(M4中的β=0.32,p<0.01)与网络面子意识交互、网络社群嵌入(M4中的β=0.38,p<0.01)与网络面子意识交互对创业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女性创业者的网络面子意识越强,网络媒体嵌入对内群体条件的负向影响越弱,网络社群嵌入对内群体条件的正向影响越强,从而使网络面子意识的正向调节效应得到了验证,即假设H3得到支持。图2-图3形象地刻画了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在不同网络面子意识强度下影响内群体条件的差异性。

表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变量123456789101112131、年龄—2、受教育程度0.01—3、创业经验0.25∗∗∗0.03—4、企业年龄0.26∗∗∗0.040.37∗∗∗—5、企业规模0.22∗∗∗-0.050.53∗∗∗0.27∗∗∗—6、所在行业0.030.070.130.040.08—7、创业模式-0.050.08-0.030.03-0.040.64∗∗∗—8、竞争环境0.020.070.05-0.010.060.53∗∗∗0.52∗∗∗—9、网络媒体嵌入0.22∗∗∗-0.06-0.06-0.05-0.100.06-0.03-0.17∗∗∗—10、网络社群嵌入0.07-0.14-0.160.01-0.070.050.050.010.02—11、网络面子意识0.58∗∗∗0.020.24∗∗∗0.32∗∗∗0.17∗∗-0.060.02-0.080.15∗∗0.14∗∗—12、内群体条件0.28∗∗∗0.090.010.15-0.040.130.18∗∗0.14-0.30∗∗∗0.17∗∗∗0.18∗∗∗—13、创业能力-0.07-0.07-0.020.020.080.19∗∗0.37∗∗∗0.26∗∗∗-0.57∗∗∗0.44∗∗∗0.27∗∗∗0.35∗∗∗—均值3.124.271.451.352.093.523.653.573.363.153.192.523.42标准差0.740.740.700.470.610.700.700.650.700.900.650.660.69

注:**p<0.05;***p<0.01

表3 多层回归检验结果

变量内群体条件创业能力M1M2M3M4M5M6M7M8控制变量年龄-0.05-0.06-0.03-0.03-0.11-0.12-0.11-0.09受教育程度-0.23∗∗-0.15∗∗-0.07-0.17∗∗0.040.040.020.01创业经验0.180.150.120.130.22∗∗∗0.24∗∗0.140.19∗∗企业年龄0.21∗∗∗0.22∗∗∗0.19∗∗∗0.19∗∗∗0.23∗∗∗0.24∗∗∗0.19∗∗∗0.18∗∗∗企业规模-0.11-0.12-0.11-0.090.030.040.020.03所在行业0.040.040.020.01-0.19∗∗∗-0.34∗∗∗-0.22∗∗∗-0.31∗∗∗创业模式0.22∗∗∗0.24∗∗0.140.19∗∗0.27∗∗∗0.24∗∗∗0.18∗∗∗0.25∗∗∗竞争环境0.23∗∗∗0.24∗∗∗0.19∗∗∗0.18∗∗∗0.12-0.10-0.010.00自变量NME-0.37∗∗∗-0.25∗∗∗-0.19∗∗∗-0.25∗∗∗-0.44∗∗∗-0.18∗∗∗-0.31∗∗∗NCE0.35∗∗∗0.35∗∗∗0.28∗∗∗0.25∗∗∗0.44∗∗∗0.18∗∗∗0.28∗∗∗调节变量NFA0.25∗∗∗0.24∗∗∗0.35∗∗∗0.22∗∗∗0.11交互项NME∗ NFA0.32∗∗∗0.25∗∗∗0.19NCE∗ NFA0.38∗∗∗0.36∗∗∗0.20中介变量IF0.44∗∗∗R20.150.210.260.280.170.230.290.43Adj. R20.180.130.150.160.140.080.070.14F值3.15∗∗3.99∗∗∗7.93∗∗∗6.48∗∗∗3.25∗∗5.19∗∗∗6.82∗∗∗20.16∗∗∗Adj. F值3.14∗∗5.15∗∗20.18∗∗∗15.23∗∗∗3.25∗∗15.48∗∗∗35.67∗∗∗85.18∗∗∗

注:**p<0.05;***p<0.01

3.3.3 中介效应

运用多层次回归方法检验内群体条件在互联网双重嵌入(包括网络媒体嵌入与网络社群嵌入)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如表3所示,网络媒体嵌入(M8中的β=-0.31,p<0.01)对创业能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网络社群嵌入(M8中的β=0.28,p<0.01)对创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内群体条件(M8中的β=0.44,p<0.01)对创业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内群体条件的中介变量后,网络媒体嵌入(M8中的β=0.19,p>0.05)、网络社群嵌入(M8,β=0.20,p>0.05)与网络面子意识的交互效应均有所降低且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内群体条件在互联网双重嵌入与创业能力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假设H2a和H2b得到支持。

3.3.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为了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运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分析在不同水平网络面子意识下,内群体条件分别在网络媒体嵌入与创业能力、网络社群嵌入与创业能力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如表4(以网络媒体嵌入为自变量)所示,网络媒体嵌入对创新行为的间接影响(通过内群体条件)在网络面子意识较弱时显著(r=-0.03,p<0.01),而在网络面子意识较强时较为显著(r=-0.01,p<0.05),且两者差异显著(Δr=0.02,p<0.05)。因此,假设H4a得到支持。如表5(以网络社群嵌入为自变量)所示,网络社群嵌入对创新行为的间接影响(通过社群认同)在网络面子意识较弱时不显著(r=0.02,p>0.05),而在网络面子意识较强时显著(r=0.07,p<0.01),且两者差异比较显著(Δr=0.05,p<0.05)。因此,假设H4b也得到支持。

图2 网络面子意识对网络媒体嵌入与内群体条件关系的调节作用

图3 网络面子意识对网络社群嵌入与内群体条件关系的调节作用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研究结论

为了探究互联网赋能的微观机制,基于互联网嵌入视角,探究互联网嵌入方式和情境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嵌入、网络社群嵌入与网络面子意识交互通过内群体条件的中介作用对女性创业能力产生影响。

4.2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互联网双重嵌入方式的识别和划分,不仅丰富了互联网嵌入研究,而且突破了现有研究仅关注互联网嵌入程度及其影响效应的局限;②基于互联网嵌入视角,从微观层面探究互联网赋能机制,突破了互联网技术对女性创业影响过于粗疏的宏观观察和具有争议性的价值判断,为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开展性别平等问题研究提供了思路;③通过引入内群体条件的中介作用,不仅探究了互联网嵌入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影响路径,揭示了互联网赋能作用的“黑箱”,而且也为互联网背景下重新理解和定位虚拟群体身份条件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思路[20];④通过强调网络面子意识的调节效应,廓清了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的边界条件,为深入思考新时代、新技术通过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意识从而改变社会网络作用提供了启发[32]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以网络媒体嵌入为自变量)

调节变量 网络媒体嵌入(X) —>内群体条件(M) —>创业能力(Y)阶段效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PMXPYMPXYPYM PMXPXY+ PYM PMX低水平网络面子意识-0.23∗∗∗-0.25∗∗-0. 11∗∗-0.03∗∗∗-0. 14∗∗∗高水平网络面子意识-0.09-0.14∗∗-0.03-0.01∗∗-0.04差异0.14∗∗∗0.11∗∗∗0.080.02∗∗0.10∗∗∗

注:**p<0.05;***p<0.01

表5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以网络社群嵌入为自变量)

调节变量 网络社群嵌入(X) —>内群体条件(M) —>创业能力(Y) 阶段效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PMXPYMPXYPYM PMXPXY+ PYM PMX低水平网络面子意识0.090.25∗∗∗0.23∗∗0.020.25∗∗∗高水平网络面子意识0.13∗∗∗0.59∗∗∗0.42∗∗∗0.07∗∗∗0.49∗∗∗差异0.04∗∗0.34∗∗0.19∗∗0.05∗∗0.24∗∗∗

注:**p<0.05;***p<0.01

4.3管理启示

本研究为女性创业者创业能力培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①网络社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互联网情境下女性创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为朋友圈或用户社群提供专业信息、资讯、知识等“干货”,实施在线市场响应、用户需求讨论与反馈、产品迭代开发在线体验、线上线下互动等网络社群嵌入策略将有助于女性创业者提升网络社群嵌入水平;②提升内群体条件是实现网络社群嵌入价值的关键。通过提供与网络社群其他成员属性匹配的优质内容、产品或服务,提升自身条件与网络社群的相互适应和匹配,融入网络社群,获得来自网络社群其他成员的认可、信任与合作,这些将有助于女性创业者突破社群营销和管理“瓶颈”;③为女性创业者提供公平、平等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和资源,帮助原本处于现实社会网络和社会嵌入劣势的女性创业者突破创业时空障碍,充分发挥女性主动身份的作用。“网红”、“大V”、女性APP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她们通过积极主动引领或发起社群活动,拥有大量忠实粉丝客户。

4.4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一,首次基于互联网嵌入视角,通过探究互联网嵌入方式和情境在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影响,揭示女性创业的互联网赋能机制,未来可尝试从互联网嵌入过程和策略等方面探究互联网嵌入对女性创业的影响,以丰富和拓展互联网嵌入研究视角;其二,从研究内容看,本文发现与通过网络媒体嵌入相比,通过社群嵌入与互联网产生联系对女性创业者的赋能作用更大,未来研究应深入网络社群嵌入内部,通过对人际互动中公私领域、在场缺场、线上线下界限、虚拟真实、时空概念等重新思考,探究互联网技术如何通过改变人际聚合方式和规则,最终实现女性创业者创业社会网络重构;其三,为了降低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数据收集采用分阶段问卷调查方法,未来研究可结合问卷调查与行为实验等方法,进一步探究互联网情境因素对女性创业的干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萍. 女性创业“她时代”[J]. 心理与健康, 2015(11):16-17.

[2] 朱瑾, 王蕾. 女性互联网创业就业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8):89-90.

[3] 陈炳杏, 吴苑华. “互联网+”时代与女性解放问题[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4) :85-86.

[4] 刘忠艳. ISM框架下女性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创业失败的案例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2): 272- 281.

[5]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481-510.

[6] 俞函斐. 互联网嵌入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D]. 杭州:浙江大学, 2014.

[7] 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democracy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0.

[8] 马向阳, 王宇龙, 汪波, et al. 信息交流障碍对虚拟品牌社区中“社区互动与品牌忠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小米社区为例[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5, 20(6):152-160.

[9] 王重鸣, 吴挺. 互联网情境下的创业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6(1):131-141.

[10] 周建波. 创业项目选择互联网众筹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7): 31-36.

[11] 周涛, 鲁耀斌.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21(4):21-33.

[12] 刘海鑫, 刘人境. 企业虚拟社区个体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 2014, 35(6):121-128.

[13] FISCHER E, REBECCA R A. Online entrepreneurial communication: mitigating uncertainty and increasing differentiation via Twitter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4):565-583.

[14] 孟天广, 季程远. 重访数字民主:互联网介入与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列举实验的发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1(4):43-54.

[15]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J].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86(81): 7-21.

[16] 沙振权, 蒋雨薇, 温飞. 虚拟品牌社区体验对社区成员品牌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 2010, 22(12):79-88.

[17] 肖薇, 罗瑾琏. 女性职业成功的结构模型与量表开发[J]. 经济管理, 2015, 37(3):79-88.

[18] ELLEMERS N, SPEARS R, DOOSJE B. Social identity: context, commitment and content [M]. England: Oxford, Blackwell, 1999.

[19] LOUNT R B. The impact of positive mood on trust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3):420-433.

[20] LEACH C W, VAN Z M, ZEBEL S, et al. Group-level self-definition and self-investment: a hierarchical (multicomponent) model of in-group identifica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95(1):144-165.

[21] 姜奇平.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J]. 互联网周刊, 2012(7):20-24.

[22] GRISKEVISIUS V, TYBUR J M, BRAM V D B. Going green to be seen: status, reputation, and conspicuous conserv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8(3):392-404.

[23] 施卓敏, 吴路芳, 邝灶英. 面子意识如何逆转自私行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生态消费的影响[J]. 营销科学学报, 2014, 10(2):59-81.

[24] MICHIKYAN M, SUBRAHMANYAM K, DENNIS J. Can you tell who I am?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M]. 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2014.

[25] KOZINETS R V, HEMETSBERGER A, SCHAU H J. The wisdom of consumer crowds: collective innovation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08, 28(4):339-354.

[26] LEE Y L, SPARKS B, BUTCHER K. Service encounters and face loss: issues of failures, fairness, and contex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 34(9):384-393.

[27] TSANG K K,NG T K,WANG Y.Ingratiation,renqing,mianzi and attraction: a guanxi perspective [J]. Scientific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Sciences, 2013, 2(2): 95-105.

[28] NAMBISAN S, BARON R A. Different roles, different strokes: organizing virtual customer environments to promote two types of customer contribution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 21(2):554-572.

[29] 单丽娟, 姜鑫, 杨皎平. 关系嵌入视角下众包社区知识共享机理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69-76.

[30] 赵建彬, 陶建蓉, 景奉杰. 在线品牌社群网络关系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16, 30(11):136-139.

[31] 张玉利, 王晓文. 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 2011, 24(3):1-12.

[32] 梁萌. 知识劳动中的文化资本重塑——以E互联网公司为例[J]. 社会发展研究, 2015(1):64-85.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