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苏 屹1,2,王洪彬1,林周周1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0)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体系,并以长三角地区创新要素结构为参照系,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基础条件、市场条件及环境条件3个方面,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要素间结构与要素内结构两方面研究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现代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区域经济;要素供给

0 引言

东三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其作为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随着时代变迁,东三省出现创新活动不活跃、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1],这些都导致了东三省经济发展滞后性的出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是十九大精神指引经济实践的核心体现[2-4]。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开启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以差异化和前沿化为特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要素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必不可少的因素,其禀赋结构的优劣、协同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东三省面临着创新要素有效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匹配不适度、资源配置“短板”等问题,致使创新要素投入强度的增加并未带来技术进步水平的明显提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创新要素供给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即创新要素的规模与比例,尤其是要素组合方式与创新需求不匹配,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不适应。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及要素禀赋结构是最重要的变量。因此,分析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创新要素结构合理化的针对性策略,将人力资源、资金积累、技术要素等充分组合起来,对于引导创新要素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东三省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及保障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1 文献回顾

关于创新要素结构的研究较少,尤其鲜有针对东三省这类欠发达地区创新要素结构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对区域创新要素构成、空间分布、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冯南平等[5]认为创新要素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创新投入资源产生创新成果,二是作为创新支撑条件影响创新活动,其主要由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要素构成。许庆瑞等[6]认为创新要素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要素;二是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三是内部软硬件创新环境、外部创新网络环境等环境要素。朱苑秋等[7]认为创新要素是由直接要素(技术、人力资本、资金)和间接要素(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宏观政策)构成的。万勇[8]把创新要素划分为资本创新要素、产业创新要素及人才创新要素,并从空间角度分析了3种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3种创新要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李培楠等[9]把创新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本、内部资金、外部技术和政府支持4类,并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对两阶段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赖一飞等[10]把创新要素划分为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并从创新要素集聚视角分析了“中三角”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情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齐晓丽等[11]把创新要素划分为创新投入要素与创新产出要素,并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上述研究成果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①创新要素结构的内涵界定与度量标准。一方面,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定义了创新要素,但存在创新要素构成与创新要素结构概念相混淆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学者从定性角度说明创新要素结构的衡量标准,但很少有文献从定量角度探讨创新要素结构是如何度量的;②针对东三省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还比较缺乏。东三省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其创新要素结构所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独特性,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③很少有文献对东三省创新要素间结构和创新要素内结构的优化策略进行深层次探讨,但这些研究为本文探讨东三省现代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破除东三省这类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魔咒,构建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提出东三省创新要素间结构和创新要素内结构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改善东三省创新要素结构、促进东三省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度量与现状

2.1 创新要素结构度量

(1)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关于创新要素结构测度的文献还很少,但从其定义可以看出,主要是反映创新人才要素、创新资本要素和创新技术要素这3个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事实上,对创新要素结构进行测度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区域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要素比例,促进创新要素结构转变,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在建立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时,既考虑了区域性,便于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又体现了创新活动生产过程,即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较强。其中,对于创新人才要素的衡量,主要包括R&D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考虑到R&D人员全时当量反映的是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工作量,故本文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即R&D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成全时人员数的总和测度创新人才要素;对于创新资本要素的衡量,主要通过R&D经费内部支出测度;对于创新技术要素的衡量,选择有效发明专利数测度。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主要分为两方面:①创新要素间结构测度。从创新生产过程来看,创新人才要素和创新资本要素属于创新投入要素,创新技术要素属于创新产出要素。为测度创新要素间结构,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两个角度进行。绝对数量上,采用上述3种创新要素的当期数量;相对比例上,采用这3种创新要素分别除以创新技术要素的比例表示,即(总R&D人员全时当量/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R&D经费内部支出/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有效发明专利数),用以反映每一单位创新技术要素需要多少单位的创新人才要素和创新资本要素;②创新要素内结构测度。企业作为最核心的创新主体,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创新资源。为了有针对性地测度创新要素内结构,本文以企业为边界,将创新主体分为企业与非企业两大类,并采用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总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表示创新人才要素结构,采用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总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表示创新资本要素结构,采用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总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表示创新技术要素结构。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创新要素结构创新要素间结构绝对数量 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有效发明专利数件相对比例 总R&D人员全时当量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R&D经费内部指出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总有效发明专利数无创新要素内结构创新人才要素结构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总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创新资本要素结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总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创新技术要素结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总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

(2)创新要素结构合理化衡量标准。创新要素结构合理化,是指区域创新活动中的各创新要素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协调过程,具体表现为各创新要素能够适应创新活动的需要,各创新要素之间平衡发展以及各创新要素内部组成部分比例的恰当搭配等方面。它要求在创新要素发展过程中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协调创新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创新要素在各区域之间合理有效地利用,主要反映创新要素结构的综合协调关系。其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各创新要素之间及其组成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性。在区域创新活动过程中,各创新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这就要求各创新要素之间及其组成部分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如果各创新要素之间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失衡,就会导致创新要素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创新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创新要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创新的产生;②创新要素功能的完善性和充分性。优化创新要素结构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的功能,以加快促进创新活动并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因此,评价一个区域的创新要素结构是否合理,还必须从功能角度着手分析。如果一个区域创新要素的基本功能比较完善,发挥也比较充分,则说明该区域创新要素结构是较为合理的。区域创新要素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3个方面;③创新要素的绝对数量增长与配置效率提高。无论各创新要素之间及其组成部分之间比例的协调性多高、创新要素功能多完善,由于每一单位创新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故创新要素的绝对数量也要相应地增长,以满足更高创新活动水平的需要。同时,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即创新投入要素与创新产出要素之比,也是衡量区域创新要素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之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知,要素结构差异产生比较优势。如果欠发达地区的某种要素相对比较缺乏,可以通过提高这一要素在其结构中的相对比例,从而缩短与发达地区要素结构的差距。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创新水平也在国内遥遥领先。近年来,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创新要素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与优化。无论是从各创新要素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还是配置效率来看,长三角创新要素结构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因此,为了清晰又准确地反映东三省创新要素结构水平和发展现状,本文以长三角创新要素结构为参照对象,通过对比与分析,明确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以及未来调整方向,为制定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提供相关依据。

2.2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为研究对象,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为参照对象。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本文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09-2015年,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6)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6)。其中,涉及企业的数据,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替代。

(1)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的发展现状。根据前文构建的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即可得到东三省和长三角创新要素间结构发展现状,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测度结果可以发现:①绝对数量方面。通过横向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和东三省所拥有的这3种创新要素量都在逐渐提高。纵向比较,长三角所拥有的这3种创新要素量远远高于东三省,且两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②相对比例方面。横向比较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和东三省每产生一个单位的技术成果所消耗的人才量和资本量都在逐渐减少。通过纵向比较,长三角每产生一个单位的技术成果所消耗的人才量和资本量要低于东三省,且两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通过比较,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但创新要素拥有量很低,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增大。这正好与当前东三省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等现象相一致。总的来说,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不合理度较为严重。

(2)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发展现状。根据前文构建的区域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即可得到东三省和长三角创新要素内结构发展现状,如表3所示。

表2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发展现状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人才要素(人年)长三角591 201674 268744 952833 391942 9551 005 3731 056 811东三省174 477191 821192 390202 259205 552212 008191 239差距416 724482 447552 562631 132737 403793 366865 572资本要素(万元)长三角15 241 67018 338 87122 613 06426 899 11930 814 98734 226 25737 485 502东三省4 228 9934 863 1415 817 4736 466 2787 304 0427 272 5636 624 737差距11 012 67713 475 72916 795 59120 432 84123 510 94526 953 69430 860 765技术要素(件)长三角41 58861 48086 230121 118153 757190 047254 123东三省11 17115 47120 00725 63630 26334 53843 902差距30 41746 00966 22395 482123 494155 509210 221长三角人才要素141197654资本要素366298262222200180148技术要素1111111东三省人才要素1612108764资本要素379314291252241211151技术要素1111111

表3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发展现状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创新人才要素结构长三角 74.4955.6976.5878.3879.4980.2880.71东三省51.8150.2054.6155.7158.4359.0954.41差距22.675.4821.9822.6721.0721.1826.30创新资本要素结构长三角74.6257.8876.2275.8575.5775.7975.61东三省61.7461.6370.0368.1268.1868.5862.81差距12.88-3.756.197.737.397.2112.81创新技术要素结构长三角85.6341.1166.5068.1062.0767.8958.22东三省50.7725.9633.7138.5740.4840.5137.29差距34.8515.1532.7829.5321.5927.3820.92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创新人才要素结构,长三角企业所占的创新人才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达到80.71%,充分展现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地位,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而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企业创新人才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中间水平,2009-2015年基本没发生变化,而且与长三角的差距正进一步拉大。对于创新资本要素结构,除2010年东三省企业创新资本所占比例超过长三角外,其它年份均低于长三角。对于创新技术要素结构,东三省和长三角的差距一直较大。东三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虽经济实力雄厚,但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创新意愿不强,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也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即使需要进行技术研发或者设备改造,也往往涉及严格的审批流程。中小型科技企业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愿,但融资困难,创新活动无法有序推进。总的来说,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不合理程度较为严重。

3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创新要素进行了研究,虽未形成统一定义,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区域创新要素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并制约着创新过程,其关键要素为人才、资本和技术,分别代表着创新资源中最重要的人、财、物。因此,本文主要从创新人才要素、创新资本要素和创新技术要素3个方面,具体分析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要素结构一般是指要素之间或要素内部各主体的比例关系。区域创新要素结构是指区域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创新主体所利用的各种创新要素构成以及构成要素间经济联系和规模比例关系。创新要素结构作为一个动态概念,会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并存在合理化调整的过程[12-15]。概言之,创新要素结构既反映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又反映要素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基于文献遴选,本文从基础条件、市场条件及环境条件3个方面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

3.1 基础条件因素

(1)经济发展基础。指区域原有的产业基础、工业基础等为创新活动开展所提供的必要物质条件。东三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技术工人、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装备条件。通过调整各种创新要素配置比例等手段,可以为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人才、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出现经济发展速度愈发缓慢、人才外流比重上升以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等问题,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产生消极影响。

(2)社会资本。指在一个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如何通过运用网络资源增强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一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创新活动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质资本要素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保证科学实验开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本要素是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作用,形成这两种创新要素的比例关系以及内部结构和质量,影响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

(3)管理与服务水平。指区域在管理制度、管理人才、服务意识等方面促进创新产生的专业化水平。管理与服务水平较高的区域,有利于提高创新要素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转化能力和互补能力,保持创新要素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结构的协调和均衡。东三省的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导致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协调性与均衡性降低,不利于创新的产生。

(4)区域分工与协作。指站在全国的角度,为使各区域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而进行的专业化生产与合作。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同时,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也对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区域间实现利益分工的基础和动力。东三省在国内区域分工的长期定位是粮食和能源,不利于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特别是对创新活动起关键作用的人才、资金与技术等要素。可以说,区域分工与协作是影响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重要因素。

3.2 市场条件因素

(1)市场完善程度。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有效程度,主要表现为创新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创新要素相对充裕程度、创新要素供需平衡程度及市场有效调节程度。市场完善程度越高,创新要素在流动过程中越能恰当反映其真实价值及流向,有助于提高创新要素比例的协调程度,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对创新要素结构有积极影响。反之,对创新要素结构有消极影响。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东三省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转轨的问题,如“东北现象”,再加上当前出现的“新东北现象”,导致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完善程度不高,不利于创新要素结构的合理化。

(2)国际贸易开放程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及其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主要表现为一年GDP生成过程中发生多少国际贸易金额,包括进口额与出口额。当一个地区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较高时,贸易保护较少,参与国际贸易活动较多,便于引进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及优秀人才等,有利于提高创新要素总量,优化创新要素结构,但过高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说明对外依赖性强。东三省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不利于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吸收。

3.3 环境条件因素

(1)自然环境。指区域内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包括自然系统(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自然资源(土地、能源等)、物理现象(气候、地理位置等)。东三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理位置较偏,再加上冬季时间漫长等因素,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吸引资金困难等现象,不利于创新要素结构的合理化。但同时东三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挖掘东三省创新资源,促进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趋向合理化。

(2)文化和制度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包容度、创新制度等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意识和创新文化包容度可以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意愿,促进创新产生。创新制度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等原因,东三省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整体不太好,出现了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政府政策支持。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创新要素的支持程度,财政政策支持一般包括基本医疗投资、教育教学服务投资、研发补贴等手段,货币政策支持主要通过利率调整等手段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通过财政政策支持,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通过货币政策支持,有利于增加创新经费投入等,保证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活动的进行。

4 基于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要素结构的优化,结构合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要素结构,才能有效配置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促进区域创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就是通过有关政策调整影响创新要素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实现创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推动创新要素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过程[16-22]

4.1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优化策略

4.1.1 基于基础条件因素的优化策略

建立健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将为创新要素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提高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流动的速度与效率。建立健全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内联外通的创新基础硬性设施网络体系,加大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二是构建以创新管理水平专业化、创新服务意识一流化为核心的创新基础软性设施体系,完善和保障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4.1.2 基于市场条件因素的优化策略

(1)构建开放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有限的创新资源已无法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必须采取依靠创新要素空间流动而获取外部创新要素的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市场,不仅可以增加创新要素总量,突出规模效应,形成合理的创新要素体系和空间布局,还可以改善创新要素间结构,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实现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东北地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和经济板块,具有地理区位邻接性、经济互补性、与社会文化意识相似性等特点,这恰恰是构建开放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市场的优势条件。同时,还应加快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市场制度创新进程,提高市场完善程度,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一体化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是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的重要途径,当前,东三省面临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整合东北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实现创新要素的互补性和空间整体性。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①明确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定位。建设各种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机制,如产学研合作联盟,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制定企业与学研方的对接转化和协同机制;②构建适合创新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创新体系。打造适合东三省发展的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要素流动规模与速度,实现创新要素集聚;③加强创新价值导向的文化氛围建设。营造开放性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主体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提高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文化包容度。让国有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把创新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

4.1.3 基于环境条件因素的优化策略

(1)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质量评估体系。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除提高创新要素规模、促进要素间协同、提高配置效率外,还必须关注创新要素本身的质量。如果创新要素质量较低,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偏低,创新产生的可能性也不大;反之,较高质量的创新要素将会大幅度提高创新产生的可能性。因此,应建设东三省创新要素质量评估体系。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引进及人才激励的领军型人才管理机制,同时,在国家政策下制定东三省人口激励政策,大幅度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创新人才要素质量;二是优化融资结构,拓宽研发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创新资本要素质量;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系统,提高创新技术要素质量。

(2)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创新要素结构也在动态变化中,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适时监控创新要素结构变化,并在创新要素结构出现较大程度不合理时发布预警。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基础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组织机制、决策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运行过程中,预警警限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达到预警警限时才会预警。因此,如何对每个要素结构设定一个预警警限是构建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的关键,通常采用系统化方法确定。

4.2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优化策略

创新要素结构优化策略的具体实施离不开各种创新主体的支持,故探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优化策略时,首先要明确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运行。

(1)创新主体层次优化策略。对于企业创新主体,一是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具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促进东三省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二是完善国有企业创新体制、治理模式与经营机制;三是提高东三省民营企业主体地位,完善多种创新主体协调发展体系。对于学研方创新主体,一是构建“学研方-产业”协同合作直通车,促进学研方研究实现精准产业化定位;二是清除学研方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性障碍,建立东三省学研方专利转化实现模式与商业化运营机制。对于中介结构,建立科技中介组织成长、运营机制,完善科技中介组织创新服务功能建设。

(2)创新要素层次优化策略。①创新人才要素结构优化策略。一是完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才管理政策机制。一方面实施积极的人才扩充、就业促进及科技创新等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人才评价制度体系,使创新人才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充裕程度成正比,减少人才流失。二是建立健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增加教育教学服务投资,这对于留住区域内人才、吸引区域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打造东三省地区户籍、认证、社保互认机制,实现创新人才要素的合理流动;②创新资本要素结构优化策略。一是打造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多元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创新财政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放贷联动调整机制。二是推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众筹法律保障机制,完善众筹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建设。三是加快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众筹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推进众筹融资服务创新。四是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收益评估机制,提高R&D资金中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重;③创新技术要素结构优化策略。一是建立先进管用、开放兼容、具有竞争力的东三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二是加快培育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技术国外引进与国内应用适度匹配机制。四是立足“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相关沿线国家与省份的对口技术合作机制。

5 结语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测度指标体系,对东三省创新要素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以长三角地区为参照系,分析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了寻求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优化途径,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开放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市场、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结构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间结构的相关策略;从明确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打造多元创新融资渠道以及建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要素内结构的相关策略。本研究可为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东三省等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凌峰, 戚湧,朱婷婷.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供给体系与协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2):56-63.

[2] 宁吉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7(12):4-13.

[3] 顾钰民.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6):15-19.

[4] 盛朝迅.现代化经济体系视野 的“创新创业升级版”路径找寻[J].改革,2017(12):119-128.

[5] 冯南平, 魏芬芬. 创新要素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时间差异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2): 114-120.

[6] 许庆瑞, 蒋健, 郑刚. 各创新要素全面协调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3): 16-21.

[7] 朱苑秋,谢富纪. 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 97-100.

[8] 万勇.创新要素、空间格局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2014(10):47-55.

[9] 李培楠, 赵兰香, 万劲波. 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4): 604-612.

[10] 赖一飞,谭冰洁,雷慧,等.“中三角”区域省份创新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3):32-39.

[11] 齐晓丽, 郭帅, 金浩. 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8(2):8-15.

[12] 迟福林.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13.

[13] 国务院关于印发 2016 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Z].2016-05-24.

[14] 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与管理,2018,32(1):1-5.

[15] 何立峰.发改委主任详述现代化经济体系[J].黑龙江粮食,2017(12):34-36.

[16] 老工业基地吉林“东联西进”打通开放通道[Z].新华社,2016-03-30.

[17] 李劲民.对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认识[J].前进,2017(12):23-24.

[18] 许光建,孙伟.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若干主要关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7-10.

[19]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Z].新华社,2016-04-26.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Z].2017-02-05.

[21]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17-11-01.

[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Su Yi1,2,Wang Hongbin1,Lin Zhouzho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economy, this paper builds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measurement system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n this found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from the basic conditions, market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of element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elements.

Key Words: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novation Element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s Supply

收稿日期2018-07-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066,71774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AGL004,16BJY07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GLH2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C201808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专项基金(HEUCFW170907,HEUCF180905)

作者简介苏屹(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系统科学;王洪彬(1982-),男,山东东阿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林周周(1989-),男,安徽临泉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8040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01-0044-07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