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角下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机理研究

葛宝山,生 帆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选择跨界创业,而现有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知识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在促进团队内知识共享、整合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团队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并构建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通过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了解跨界创业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期丰富跨界创业相关理论,并对现实中企业跨界创业行为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帮助。

关键词跨界创业;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知识整合;知识共享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需求等问题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不仅关乎其自身,也关系到大量劳动者就业、行业健康发展甚至社会安定问题,这一点从美国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衰退对底特律的影响就可以看出来。

当面临这一问题时,企业除稳固自身发展、被动迎接挑战外,往往会选择采取公司创业的方式主动开拓市场或研发产品,从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但这同时加剧了行业内竞争,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行业间界限逐渐模糊,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选择,即通过跨界创业进入新行业,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实现更具特色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激烈的行业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使企业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凭借其跨行业的特点形成独特优势。例如,苹果公司由电脑行业进入音乐行业而实现了东山再起,成功进入手机行业则成为将其推向世界500强第9位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苹果公司产品虽然涉及多个行业,但其设计、生产的核心思想统一,系列产品之间形成了兼容、互补体系,使用户更倾向于购买苹果公司的其它产品,实现了跨行业发展的协同作用。此外,跨界创业现象也刺激了传统行业发展,如国内传统银行业就是在支付宝、财付通等刺激下,才开始加大对移动支付等方面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开发力度。

为了更加深入地对跨界创业现象进行研究,有必要探究跨界创业企业的跨界创业团队是如何成功地在新行业立足和发展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跨界创业企业除对目标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外,在跨界创业团队组建过程中也会吸收对目标行业具备深入了解的相关人员。目前,虽然现实中跨界创业这一现象频频发生,但是跨界创业研究相对较少[1]。跨界能够为组织提供多样化知识来源,为其带来外部知识获取优势,但同时对其异质性知识共享、整合和利用也带来考验[2-3]。Chu & Hsu[4]认为,对于需要通过知识创造获取和情境机制将创业知识落实的企业来说,跨界活动以及组合知识转移至关重要。交互记忆系统正是充分协调和稳定团队内不同领域知识,并实现更高效率分工协作的重要认知机制。因此,本文从知识视角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期对跨界创业这一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丰富相关理论并从实践上对跨界创业起积极指导作用。

1 理论基础

1.1 跨界创业

目前,虽然跨界创业相关研究对跨界创业现象有所描述,但尚无公认的定义界定跨界创业。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跨界创业,首先需要对“跨界”一词有所把握。在《跨界》[5]一书中,跨界是指一种打破框架、脱离原有位置束缚,从而得以在不同领域活动的行为。跨界活动是将已有技术、资源等重新组合,从而渗透、融合不同领域要素的行为[6]。部分学者研究了跨界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独特思维模式,并将其归结为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指一种跨越事物原本概念、所属范畴和属性,重新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方式。跨界思维模式是在对事物全面了解(立体思维)并对事物内在规律进行掌握(逆向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灵感、预判和顿悟等形成的[7]

具体到跨界创业内涵方面,很多学者从跨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角度对跨界创业进行研究。如Jacobides & Winter[8]认为,有必要将创业研究融入到行业边界理论研究中,以理解行业边界演化。张青[9]认为,目前,跨越行业、学科之间存在界限,摆脱原有知识路径依赖,是增强创新动力、提升创造力水平的有效途径。跨界创业活动与以往研究中的行业演化模式有所区别,并非在传统模式中始终聚焦于同一个行业内的持续性或破坏性变革[10]。Burgelman & Grove[11]将苹果公司视为一个带来巨大变革的跨界破坏者,认为其跨界创业活动对邻近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将这种跨界创业者定义为跨行业战略动态中的新形式创业者。葛宝山等[12]从跨界创业企业的知识边界视角界定跨界创业,认为跨界创业是指跨越行业、文化差异等阻碍,并综合利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行为。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与跨界创业活动实践情况,本文对跨界创业作出界定,即跨界创业是指组织利用其发现或创造的创业机会,整合已有知识和资源,从而进入与其当前所处业务领域不同的新领域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企业甚至可能因为业务中心转移而发生转型。

1.2 交互记忆系统

交互记忆系统概念是由Wegner[13]提出的,他认为团队成员基于合作经历能够了解其他成员掌握了哪方面知识,在此基础上,各成员可以通过合作分工减轻个人认知负担,使不同领域知识的记忆、利用由团队内专家完成,即交互记忆系统是指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不同领域知识共享认知的分工合作,使团队成员形成对彼此所具备知识的有效认知,从而形成充分获取和利用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性分工系统。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工合作能够提高团队总体信息记忆量,而交互记忆系统正是通过对团队成员的有效协调,实现更精准、更快捷、更轻松的信息记忆和利用,从而提高团队整体工作绩效[14-15]

对于跨界创业企业来说,为了在进入新领域时能够更加顺利和成功,往往会通过并购、合作、雇佣等方式吸收对目标行业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如比亚迪就是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行业的。在此情况下,创业团队成员来源于不同行业,所掌握的知识与界内创业相比可能有更大的差异性。Lewis[16]的研究表明,具备分布式专长的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交互记忆系统。吕洁和张钢[17]的研究也证实,整合和利用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质性知识能使团队成员更充分地处理信息,在应对个体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时,能够通过不同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交互记忆系统维度划分方面,学者们通常参照Lewis[16]的研究,即交互记忆系统可以划分为专长度、信任度和协调度3个维度,这种维度划分能够较好地将交互记忆系统反映出来[15]。其中,专长度是指团队成员所感知到的、团队内成员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的专门化程度,信任度是指团队成员对团队内成员掌握和提供的专业领域知识的信任程度,协调度则是指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相互合作并利用各自所掌握知识的充分程度。这一维度划分方式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因此,本文采取这一维度划分方式进行分析。

1.3 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

交互记忆系统涉及团队内知识记忆和利用的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将零散知识整合起来的知识整合过程。因此,从知识视角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需要对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有所理解。知识共享是指提供任务信息和知识以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开发新的想法、实施政策或程序的过程[18]。作为一项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知识共享是员工能够为组织知识利用、创新以及获得最终竞争优势作出贡献的基本手段。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并有利于团队绩效、公司创新能力和公司绩效提升[19]。知识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离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而是包括个体所共享的知识以及个体之间交互产生的结合知识,即知识整合能将不同知识领域的分布式知识结合并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共同决策和行动中[20-21]

图1 SECI模型

对于组织来说,其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体现为Nonaka[22]所提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23]。因此,为了更细致地分析跨界创业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其机理,本文借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研究成果,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转化过程入手。Nonaka[22]提出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将知识转化过程分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组合4种。其中,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间通过观察、体会等方式进行的隐性知识分享,外化是指将隐性知识以语言和文字等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指个体吸收、学习显性知识并转化为其自身理解隐性知识过程,组合则是指将个体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扩散至群体的过程。对于跨界创业团队来说,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成员间的交流和知识转化,由于成员们来源于不同领域,这些不同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之间转化、共享、整合过程对于跨界创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可以结合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过程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细化分析。

2 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构建

为了顺利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并尽可能保障创业成功,创业团队就需要对目标领域有深入了解,并掌握目标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跨界创业团队往往需要从目标领域引进专家,从而实现陌生领域知识获取和利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跨界创业团队成员应当包括创业企业原有成员以及对目标领域专业知识有深入理解的外来人员。

对于跨界创业团队来说,由于成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所掌握的知识也存在较强的异质性,为了保证团队创业活动效率和效果,需要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从知识角度看,只有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交互记忆系统,才能保障这些异质性知识能够被充分、有效利用,从而为企业带来价值。考虑到交互记忆系统在成员之间所起到的对专业领域知识记忆和利用的分工作用,在跨界创业过程中,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在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需要进行知识共享和整合才能对零散的异质性知识进行吸收、整理、融合,并应用于创新产品或服务。为了深入分析此过程,除分析企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融合外,还应考虑新知识之间的融合。由于交互记忆系统考虑的是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本文结合SECI模型将此过程细化,从这些成员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及其相互转化角度,探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是如何实现知识共享和整合并成为可用于产品或服务创新的团队知识,从而投入目标行业的。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构建基于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将创业企业和目标行业作为跨界创业团队成员及其知识来源。结合交互记忆系统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专长度、信任度与协调度,细致分析交互记忆系统的具体作用方式。此外,本文模型结合Nonaka[22]构建的SECI模型,分析跨界创业团队成员知识共享和整合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转化过程,从知识视角对跨界创业团队创业过程中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及其机理进行分析。

3 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机理

为明晰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是如何促进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从而使其得以充分利用来自不同领域专业知识进行设计、研发、改进等活动的,本文在构建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3.1 跨界创业团队知识来源

对于跨界创业企业来说,其知识库中已有知识主要涉及企业已涉足的业务领域,对于比较陌生的新业务领域知识涉猎较少,毕竟“隔行如隔山”,仅凭借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难以满足新行业业务发展需求。因此,为了顺利进入新行业并站稳脚跟,跨界创业企业通常会通过对目标行业进行调研、咨询专家或专业机构、借助网络关系获取信息等手段直接获取目标行业相关知识。通过上述途径获取的信息虽然对创业有所帮助,但是往往存在知识冗余,而知识冗余又会影响异质性知识流动,对创新活动造成阻碍[24]。而且,对于跨界创业企业来说,与其原有专业知识相比,其它行业领域专业知识更加难以吸收和消化。正如刘凤朝等[25]研究揭示,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获取的新领域知识可能难以直接为跨界创业企业原有成员完全掌握和利用。

图2 基于知识视角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

因此,跨界创业团队需要对目标行业有深度了解、更“懂行”的成员,这些成员既可以是直接招聘的目标行业从业者或掌握相关技术的技术人员和研究者,也可以是并购目标行业企业后获得的员工。引进目标行业相关人员的典型如苹果公司,该公司初涉音乐行业时,其音乐播放设备iPod系列的诞生就是在乔布斯的支持下,由当时出任顾问的Tony Fadell招兵买马组建的团队实现的。亚泰集团则是比较典型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跨界创业的企业,通过并购亚泰集团成功涉足医药、金融、商贸等行业。对于跨界创业团队来说,企业外部新成员的加入带来了目标行业专业领域知识。而且,这些新成员能够帮助企业解读和利用通过其它手段获取的目标领域知识。因此,跨界创业团队知识主要来源于创业企业已有知识以及目标领域的新知识。其中,目标领域的新知识既可能来源于团队外来成员所携带的知识,也可能通过调研等手段获取。

3.2 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对知识共享与整合的作用

根据已有研究,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使团队成员了解并信任其他成员所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提升团队内知识传递和接收效果,有利于团队内知识共享[26-27]。对于跨界创业团队来说,团队内知识来自于不同行业领域,而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应的教育背景,团队成员对其它行业专业知识掌握往往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专业领域差异可能给跨界创业团队成员的知识贡献带来一定的阻碍。在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专长度使团队成员能够对其他成员所擅长和掌握的领域有所把握,当面临某方面专业知识交流时,可以通过寻找团队成员中该领域专家参与进去[28]。信任度则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并更愿意分享彼此知识,从而减少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误解[29],使团队成员在搜寻和传递知识过程中更有效率。在交互记忆系统协调度的作用下,跨界创业团队即使在面临不得不跨越专业领域沟通的情况时,成员之间也会更容易了解彼此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并试图以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和合作,减轻个体对陌生领域知识认知方面的负担,从而提升知识传递和接收效率[30-31]。因此,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促进团队内知识共享,使知识共享过程更有效率。

知识整合能将团队内不同成员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转化或创造出组织所需的新知识,而交互记忆系统能够减轻成员认知负担,保障成员间交流顺畅,使团队成员所掌握的异质性知识得以融入到团队知识储备中,作为知识整合的前提。此外,交互记忆系统能够帮助团队根据成员差异分配任务,使这些异质性知识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有助于知识整合[28,30]。对于跨界创业企业来说,跨界除能够为其带来新的机会外,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经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竞争压力并带来竞争优势,这一点在目前“互联网+”企业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中就可以看出。为了使跨界创业带来的潜在优势得以体现,发挥“1+1>2”的作用,跨界创业团队所掌握的来自不同领域专业知识需要被整合到一起并被充分利用,从而使不同领域知识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起到协同作用。然而,跨界创业团队成员并非通才,其所掌握的知识主要集中于所从事领域方面,这就为团队内知识整合带来一定的困难。具体来说,交互记忆系统的专长度使团队成员能够对彼此专长形成深度认知,从而整合团队成员们的专长,使不同领域专业知识能够整合到一起[32]。信任度能够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误解,使彼此相互信任,从而积极参与到知识整合中[33]。协调度则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减少彼此冲突,使团队成员能够妥善协调工作任务,从而确保知识整合顺利进行[34]。在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之间根据各自擅长领域进行分工,使团队成员在设计、研发等活动中各显其能,共同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内分散的异质性知识在不断转化、冲突和组合中成为团队知识储备,完成了知识整合过程。因此,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促进团队内知识整合,使团队内异质性知识整合为产品或服务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

由于团队成员与团队知识构成复杂,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否对其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起到充分的促进作用与其创业成败息息相关。以目前国内直播行业领先者之一的虎牙为例,从欢聚时代到YY语音再到虎牙直播,其业务横跨游戏图文周边、即时语音通信和视频直播。在虎牙直播创业过程中,CEO董荣杰一直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注重通过团建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充分融入团队协作中,使其语音技术为直播平台提供支撑,从而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在此过程中,交互记忆系统使团队内专业人士发挥作用,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则使工作效率更高,从而使虎牙直播能够将不同领域知识充分利用并实现技术领先。在专长度方面,当团队成员能够比较准确地感知到其他成员所擅长的专业领域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时,知识获取、交流、利用等方面的分工将更加准确、有效,即将每项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成员,从而保障任务完成的速度和精度,使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在信任度方面,团队成员对彼此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等信赖程度越高,成员在知识交流方面就越主动,也越容易接受来自其他成员的知识,从而使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更加顺利。在协调度方面,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合作越顺利,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就越少,从而避免团队协作低效率对知识共享和整合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

为了深入剖析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下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过程,本文结合Nonaka[22]的SECI模型进行细化分析。考虑到跨界创业企业的目标是进入新行业领域,因此,本文在分析时更多地考虑来源于目标行业的新知识转化过程。首先,由于个体对知识的吸收与其掌握的先验知识相关[35],故考虑到专业领域知识门槛,团队内对彼此专业领域知识了解较少的成员之间可能难以通过社会化过程实现隐性知识转化,即仅仅通过观察和领会难以学会对方的专业知识。在比较熟悉目标行业的团队成员之间,由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相近,会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工作行为并从中得到领悟。同样,在先验知识的帮助下,团队成员对本行业相关知识的消化吸收或描述表达方面的阻碍较小,即其内化和外化过程相对容易。在跨领域交流时,为了使对方理解自己所表达的内容,也为了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团队成员之间只有采取更简单的表达方式,降低复杂专业词汇和语句的使用频率,才能保障知识传递和接收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此外,在显性知识组合方面,对源于相近领域的零散知识来说,其收集、组合、再分类和规范化等过程更容易完成,也更容易形成一个为团队创新所用的体系。在将源于不同行业领域知识进行组合时,根据张钢和倪旭东[36]的研究,较大的知识差异容易给团队带来知识冲突,结果既可能是经过讨论、辩论等积极互动带来知识交融,也可能是因为过大的交流障碍和对立情绪导致组合效果不佳。

在跨界创业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差异为知识转化过程带来的阻碍,从而促使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首先,在跨界创业过程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分工与协调作用使团队成员在知识相关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协作意愿和更多的合作行为,从而使团队成员实现对其它领域知识的把握[33,37]。在此过程中,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使团队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协调关系,在合作完成一项工作时,更容易对彼此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完成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对其他成员及其负责的工作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领悟到一些新知识,使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实现。其次,交互记忆系统将团队成员所掌握的知识统合为结构性知识,使团队成员凭借一个“顶层概念”理解和协调彼此专业领域知识,从而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迅速获得和理解不同领域知识[38]。一方面,能够促进团队内相同领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另一方面,当跨界创业活动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知识跨越时,在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基于对彼此所掌握知识的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会在需要彼此专业知识时更倾向于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认真学习和理解对方提供的信息,完成知识内化和外化过程,从而对自己负责的任务和其它任务有更深的理解,避免整个团队的创新活动因知识差异而脱节。此外,交互记忆系统可以充分调动团队内成员知识,提升不同领域知识利用效率,并将这些知识进行融合和碰撞,从而促进创新[39]。跨界创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差异较大,为了使其带来的知识冲突能产生正向影响,就需要交互记忆系统协调团队成员关系并使其相互信任和了解,从而减少交流障碍,开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讨论和辩论,将团队内零散知识整合到一起,实现知识在团队内的组合,进而为产品或服务创新所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跨界创业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从知识视角分析跨界创业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对其创业活动的作用,并构建了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模型,以期更深入地分析其中机理。研究发现,在跨界创业过程中,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使团队内来自不同领域、行业的成员更好地分工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跨越知识差异带来的阻碍,从而对不同领域的异质性知识进行共享和整合,为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活动提供知识保障。本文结合SECI模型进行更细化的分析,因而对交互记忆系统在促进跨界创业团队内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具体作用机理方面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

从理论上,目前已有跨界创业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丰富跨界创业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考虑的是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由于跨界创业团队所拥有的知识具有更大的知识差异,因此,有必要探究交互记忆系统是如何保障跨界创业活动在上述知识差异下仍能开展甚至获得成功的。在实践上,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团队内成员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对完善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起指导作用。此外,跨界创业企业在进入新的行业领域时,由于新入者劣势、缺乏合法性和稳定结构、技术不确定性等压力,企业难以维持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此时,保障其获取的知识在团队内被充分共享、整合和利用十分重要。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主要考虑的是跨界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表现,并未深入分析跨界创业这一活动对企业本身、目标行业等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一角度着手,分析跨界创业企业整体受到的影响以及大量跨界创业活动对行业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主要针对跨界创业活动本身,对其动因方面并未深入分析,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对跨界创业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跨界创业的理解。最后,本研究主要是从知识视角对跨界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描述,并未对研究结论作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证分析等手段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冲. 公司跨界创业的战略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 TORTORIELLO M, KRACKHARDT D. Activating cross-boundary knowledge: the role of simmelian ties in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1):167-181.

[3] 葛宝山,生帆,李军.跨界创业的知识共享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24-31.

[4] CHU Y Y, HSU W C. Organization ontolog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cross-border knowledge services in the globalizing IC design industries[C].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the Global Future, 2007:1074-1082.

[5] 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 跨界[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 夏缘缘. 非跨界不设计——从时尚品牌的跨界设计看设计的融创精神[J]. 文艺争鸣,2011(6):53-54.

[7] 孔梓. 跨界思维[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8] JACOBIDES M G, WINTER S G.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boundaries: the theory of a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7):1213-1241.

[9] 张青.跨界协同创新运营机理及其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6):114-126.

[10] COVIN J G. Commentary on Front and backstages of the diminished routinization of innovations, 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on the firm-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nd Cross-boundary disruptor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 1(3/4):345-348.

[11] BURGELMAN R A, GROVE A S. Cross-boundary disruptors: powerful inter-industry entrepreneurial change agent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 1(3/4):315-327.

[12] 葛宝山,生帆,李军. 跨界创业的知识共享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24-31.

[13] WEGNER D M. Transactive memory: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the group mind[A].BRIAN MULLEN,GEURGE R GDETHALS.Theories of group behavior[M].New York:Springer,1987:185-208.

[14] MORELAND R L,MYASKOVSKY L.Exploring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of group training: transactive memory or improved communic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117-133.

[15] 张钢,熊立. 成员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J]. 科研管理,2009, 30(1):71-80.

[16] LEWIS K.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worker team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11):1519-1533.

[17] 吕洁,张钢. 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型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互动认知的视角[J]. 心理学报,2015,47(4):533-544.

[18] CUMMINGS J N. Work groups,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a global organiz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3):352-364.

[19] WANG S, NOE R A. 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10, 20(2):115-131.

[20] ESLAMI M H, LAKEMOND N. Knowledge integration with customers in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6, 31(7):889-900.

[21] MATHEUS T, SAUNDERS M N K, CHAKRABORTY S.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ower influenc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supply chains[J]. R & D Management, 2017, 47(5):673-688.

[22]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M].New York:INFORMS, 1994.

[23] LIU C L, ZHANG Y. Learning process and capability formation in cross-border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technological firm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23(4):718-730.

[24] 施宏伟,李路丹. 创新网络知识冗余及知识增量模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4):124-128.

[25] 刘凤朝,刘靓,马荣康. 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5,33(5):774-781.

[26] ENBERG C. Enabl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coopetitive R&D projects——the management of conflicting log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2, 30(7):771-780.

[27] 周琰喆,倪旭东,郝雅健,等. 基于交互记忆系统的知识整合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16,22(3):23-28.

[28] REN Y, CARLEY K M, ARGOTE L. The contingent effects of transactive memory: when is it more beneficial to know what others know[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5):671-682.

[29] INKPEN A C, TSANG E W K.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transf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 30(1):146-165.

[30] 李莹杰,郝生跃,任旭. 认知与情感信任对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作用[J]. 图书馆学研究,2015(9):57-62.

[31] CHOI S Y, LEE H, YOO 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on knowledge sharing, applica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 a field study[J]. Mis Quarterly, 2010, 34(4):855-870.

[32] BRANDON D P, HOLLINGSHEAD A B.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in organizations: matching tasks, expertise, and peopl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6):633-644.

[33] COLLINS C J, SMITH K G. Knowledge exchange and combination: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3):544-560.

[34] 史丽萍, 杜泽文, 刘强. 交互记忆系统对知识团队绩效作用机制研究——以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8):132-137.

[35] 于双,陈智高. 个体层面先验知识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199-200.

[36] 张钢,倪旭东. 知识差异和知识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07(5):926-933.

[37] 洪道诚. 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整合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11.

[38] 薛会娟. 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对立或协同?——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0):1559-1566.

[39] 张鸿萍, 赵惠. 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路径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06-114.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of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ial Team based on Knowledge Perspective

Ge Baoshan,Sheng Fa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any enterprises choose to conduct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ship, bu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related studies. Starting from the knowledg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of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promot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tegrating within the team and analyzes its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m knowledge. Then we constructed a mechanism model of the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of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ial team based on knowledge perspective.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ial team's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which helps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ship in promo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Thereby enrich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ship, and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and helping 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in reality.

Key Words:Transboundary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Team;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Knowledge Integration; Knowledge Sharing

收稿日期2018-09-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72071);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交叉学科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0183201811)

作者简介葛宝山(1962-),男,吉林大安人,博士,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生帆(1991-),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本文通讯作者:生帆。

DOI10.6049/kjjbydc.201806013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9)01-0115-07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