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视域下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李明惠

(山东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通过构建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模型,探讨了6种自主创新模式动力要素构成,并根据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大企业集群特征,提出后发优势下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推进模式:产生阶段宜采取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和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成长阶段宜采取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集群大企业合作自主创新和适度的原始自主创新;成熟阶段宜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和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衰退阶段原产业宜采取集成创新,新产业宜采取灵活的自主创新模式。最后,以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生命周期;青岛家电

0 引言

区域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区域内由特定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集聚形成的集群发展也成为重中之重。大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以数个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获取绩效优势且地理位置集中的企业集聚体[1]。由于具有资金、技术及规模上的优势,大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与国家竞争力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要在开放的全球经济中拥有发言权和领导力,就必须在充分利用内外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极大影响着大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有文献中关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一是研究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特性。如Weber[2]将集群分为初始阶段和高级阶段。Tichy[3]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认为集群周期有很大差异。侯茂章等[4]将我国集群发展分为内源式发展与国际化发展两个阶段;二是探讨引起集群生命周期变化的原因。Bent[5]认为新的突破性技术会促进新集群出现。Porter[6]通过分析集群生命周期阶段,指出集群的蓬勃发展来源于自身持续的竞争力,取决于创新速度。Max-Peter[7]认为集群企业技术异质性是引起集群生命周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根据创新方式不同,自主创新主要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种模式。李明惠[8]将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分为6种:原始自主创新、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官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集群大企业合作自主创新、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朱方伟等[9]结合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合资自主开发模式。赵晓庆和许庆瑞[10]提出以破坏性创新为主导、以技术跨越为辅的自主创新模式。

以上文献均缺少对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的研究,缺乏对后发国家基于集群生命周期的自主创新模式动态变化规律的探讨。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生命周期下的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问题。

1 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

1.1 模型构建

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大企业集群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创新主体、技术、集群环境、制度环境与集群所处的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大企业集群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的系统。由于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因素与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吸收能力、企业科技投入、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创新文化以及创新理念等。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①市场驱动;②创新资源;③政府政策,主要涉及政府制定的产业规划、产业调整、企业创新扶持、良好软硬环境的各种制度与政策,以及针对中介体系和行业协会的相关政策;④集群环境,主要涉及竞争秩序维持、集群创新文化营造、集群自主品牌战略、集群企业关联与协同创新;⑤其它外部影响因素。

本文把影响因素分为创新主体要素、集群环境要素、体制环境要素、经济环境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五大类,进而建立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在该模型中,为克服市场的有限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进行产业规划或调整,建设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对集群核心技术进行扶持,促进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完善。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在政府政策的规制及指导下,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发挥为集群服务的功能,主要包括:促进集群企业关联与协同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维持集群竞争秩序、形成良好集群文化。集群中的创新主体利用集群环境、体制环境与经济环境中的创新优势,强化知识技术吸收能力,在科技进步推动、创新激励机制以及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的鼓励下,结合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创新成本,选择正确的自主创新竞争策略。由此可见,模型中的集群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创新主体、技术共同推动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共同构成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同时,五大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

图1 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模型

在我国现实国情下,开放的经济环境和企业吸收能力更凸显其重要性。

(1)开放的经济环境。王缉慈[11]认为,地方环境的行为主体应该确保外部市场与新技术信息流入。大企业集群置身于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需灵活应对外部市场和创新资源的各种变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外部市场通过资源、需求、竞争、资本、技术等多个方面支持与制约集群自主创新。大企业集群的市场驱动力不仅包括本国的市场驱动力,而且包括来自全球的市场驱动力。由于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具有开放性特征,因此集群创新往往需要大量外部创新资源的支持。大企业集群面临的创新资源是包括本国与国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各种创新资源,即全球创新资源。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集群可以通过全球市场驱动和创新资源,加强与全球市场、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间的联系,在全球营销网络、全球创新网络中获取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2)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知识与技术进行搜集、获取、消化并最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吸收能力可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其中,潜在吸收能力是指对知识、技术的搜索与获取能力,实际吸收能力是指对知识、技术的消化与整合利用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二战后日本和韩国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对外来新知识与新技术具有较强吸收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集群大企业的吸收能力对集群创新模式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1.2 不同自主创新模式动力要素构成

在自主创新模式选择中,大企业集群应进一步强化有利因素,弱化不利因素,促进模式选择成功。本文借鉴李明惠学者对自主创新模式的分类方法,深入分析6种自主创新模式动力要素的构成内容,见表1。

表1不同自主创新模式动力要素构成

模式要素经济环境要素体制环境要素集群环境要素创新主体要素技术要素原始自主创新深入外部知识技术管道;产品具有较高仿制壁垒;潜在竞争者寥寥无几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自主品牌战略;良好的竞争秩序和集群创新文化拥有较强的知识与技术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超前的创新理念掌握大量科学技术知识,进行高强度的R&D投入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家落后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较大产业规划或调整;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良好的竞争秩序和集群创新文化对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消化和吸收;拥有创新文化和理念拥有一定知识技术资源;进行一定强度的R&D投入官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采用企业化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自主品牌建设;良好的集群创新文化对大学与研究所的知识技术不断消化和吸收;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拥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共享集群大企业、大学与研究所的知识技术集群大企业合作自主创新集群大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利用地缘优势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弥补集群核心技术空白;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集群品牌建设;关联与协同创新;集群竞争秩序维持;良好的集群创新文化集群大企业之间有较高的知识技术吸收能力集群内部关键技术转移;集群知识共享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集群大企业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核心技术政府科技政策导向;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自主品牌建设;良好的集群创新文化消除集群大企业核心技术缺口,提高集群大企业知识技术整合能力;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拥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联盟企业间的知识技术共享和核心能力资源互补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跨国公司欲剥离非核心业务;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中面临破产但有前景的科技企业政府对“走出去”进行政策扶持;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行业协会对“走出去”提供帮助;自主品牌建设集群大企业具有雄厚的财力、对被收购企业核心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拥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进行高强度的R&D投入;集群大企业的科技能力和东道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合力

2 基于生命周期的模式选择

在大企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动力要素不同,大企业集群应选择适宜的自主创新模式。本文将结合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动力系统模型和不同自主创新模式动力要素构成,根据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大企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探讨集群大企业在后发优势下的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并对各阶段特征进行比较。

2.1 产生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2.1.1 产生阶段特征

此时,集群企业数量与产值不大,专利拥有量少,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优势;集群大企业生产规模不大,资金链薄弱,对知识技术有一定搜集、获取能力,消化、整合能力弱;R&D投入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年专利申请量较少;配套基础设施刚开始建设,支撑机构较少,规模也小;集群创新网络处于雏形,集群企业间协同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关系;政府制定了产业规划,积极营造软硬环境,培植和扶持大企业。在发展中,相关企业不断向大企业集聚。

2.1.2 产生阶段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该阶段初期,集群大企业的资金、技术能力有限,对知识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弱;集群整体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地位;集群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集群大企业没有合作创新意愿。此时,大企业采取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是一种快捷模式。集群大企业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计进行搜索的基础上,寻找自己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计,通过对外合作,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在合作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对引进技术的获取。集群大企业通过生产实践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将其与本企业原有知识、技术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随着集群发展,集群大企业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可以与有创新资源优势的大学和研究所合作,采取官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企业核心技术突破。

2.2 成长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2.2.1 成长阶段特征

此时,集群企业数不断增加,大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增多,集群拥有更多专利,集群产值越来越高,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集群在国内知名度不断提高;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更多相关支撑机构如大学、科技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开始参与大企业研发。在成长阶段,低成本集群必须向创新集群转变[12-13]。随着集群不断发展与壮大,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内部联系日益密切,不同企业间、同一企业不同部门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增加,技术扩散加快,学习和再创新活动显著增多,协作创新信任度显著提升。同时,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日渐明朗,研发分工更加精细。集群大企业积极获取外部知识与技术,努力提高消化、整合和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创新激励制度、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集群大企业加大R&D投入,努力向自主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创造方向转变。在成长阶段,集群创新活动频繁,积极吸收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同时,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极高;政府制定集群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扶持集群企业与外部创新资源加强合作;行业协会积极充当集群企业间的协调者,推动集群内部创新互动。

2.2.2 成长阶段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在成长阶段,经济环境、体制环境和集群环境不断完善,为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提供环境支持。在创新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协调下,基于地缘优势,集群大企业间的联系频度较高,远远高于与外界知识源的联系,因此,集群大企业间更易发生核心技术合作,实现集群大企业合作自主创新。在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中,集群大企业有较多机会接触和学习国外企业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共享与协同创新,丰富集群大企业技术积累、提高集群大企业知识技术整合能力,有利于其独立实现二次核心技术创新。在吸收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集群大企业结合自身财力,可以进行适度的原始自主创新,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创造。

2.3 成熟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2.3.1 成熟阶段特征

该阶段初期,群外企业不断加入,群内企业更为聚集;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集群产业结构趋于完整。集群分工的细化使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集群企业之间以及集群企业与中介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迅速。集群内部出现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和创新资源丰富的龙头大企业。在政府“走出去”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为实现技术追赶,龙头大企业通过在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度较高和创新性强的集群地区进行绿地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并购海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主动嵌入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管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从而通过集群内部网络产生市场开拓、技术学习及外溢效应,加速集群产品更新换代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14]。成熟阶段是集群创新中非常有生命力的阶段,此时龙头大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达到最高水平。中介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业务,服务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行业协会为龙头大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帮助。但在成熟阶段后期,集群的区域锁定、产业锁定、知识锁定不利于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15]

2.3.2 成熟阶段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在大企业集群成熟阶段,龙头大企业可以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完善的创新激励制度、浓厚的创新文化和坚定的创新理念,以及较强的知识技术消化、整合与创新能力,大力进行原始自主创新。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规模尚小[16]。龙头大企业的海外研发机构虽然能嵌入当地创新集群网络,但是仅发挥着为龙头大企业搜集技术信息、获取技术追赶所需创新网络资源的作用。龙头大企业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行业协会帮助下,通过有选择地兼并收购跨国企业剥离的非核心业务或世界金融危机下面临破产但有发展前景的发达国家科技企业,以求获得被兼并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和技术人力资源等。通过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与信息交流,可以提升双方隐性知识获取能力。集群大企业通过整合原有研发/技术人员以及被并购企业的研发/技术人员、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形成集群大企业的自主核心技术,即实现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

2.4 衰退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2.4.1 衰退阶段特征

集群衰退主要是由产业发展规律变化、区位优势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引起的[17]。该阶段,集群企业搜集产业知识、技术的积极性减退, R&D投入降低,年专利申请量减少,集群技术进步甚至出现停滞。由于集群原有产业生产率相比其它产业生产率低,原产品利润率不断下降,不少中小企业迁出集群, 集群原有产业失去竞争优势。在衰退期, 原有产业日益衰落,新兴产业开始出现。

2.4.2 衰退阶段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在衰退阶段,一方面,针对消费结构变化,集群大企业可以利用积累的知识技术,基于技术供给与需求匹配,对原产业进行集成创新,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针对由产业发展和区位优势变化引起的产业衰退,集群大企业应依靠雄厚的财力、长期的知识技术积累以及与集群内外知识源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获取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知识技术,采取灵活的自主创新模式进行新产业核心技术创新。

2.5 大企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发展特征比较

结合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大企业集群的差异化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大企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发展特征比较

阶段产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原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完善弱化创新文化和理念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完善弱化吸收能力低较强强较低关联与协同创新临时、不稳定逐渐稳定稳定从稳定到不稳定集群秩序维持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完善弱化集群创新文化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完善弱化自主品牌战略较弱较强强弱核心技术扶持较弱强较强弱产业规划与调整力度大较弱弱力度较大大企业R&D投入较低较高高低软硬环境开始建设逐步完善完善较弱开放经济下市场驱动弱较高高较弱联系开放经济下创新资源较弱较深入深入弱化大企业专利年申请量较少较多多少

3 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案例分析

目前,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为龙头,集聚了上千家中小企业,形成中国最大的家电大企业集群。本文将以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在五大动力要素推动下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根据1994-2016年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中三大核心企业海尔、海信和澳柯玛的专利年申请量变化,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1994-1997年三大核心企业的专利年申请量较少;1998-2008年申请量较多;2009至今专利年申请量较为理想。由于海尔、海信和澳柯玛长期坚持按企业年营业收入的5%进行R&D投入,由此可以计算得出它们的R&D年投入总额。1994-2016年海尔、海信和澳柯玛的R&D年投入变化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1994-1997年三大核心企业R&D投入较低;1998-2008年 R&D投入较高;2009至今R&D投入处于高位。在1994年以前海尔、海信和澳柯玛专利年申请量极少,R&D投入较低。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把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发展历程划分为产生阶段(1980-1997年)、成长阶段(1998-2008年)、成熟阶段初期(2009至今)。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在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

3.1 产生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3.1.1 产生阶段特征

在产生阶段初期,青岛家电企业数量少,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品种单一,企业比较分散。此外,中介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较少。1984年10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优惠的政策吸引青岛家电企业向开发区聚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一些家电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但由于目光短浅,企业发展停留于设备、技术的简单引进,从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海尔、海信集团意识到设备与技术的简单引进并不能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开始采取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并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佼佼者。在该阶段,海尔分别诞生了“用户满意”、“创造感动”等企业理念。青岛市政府通过“四个一批”工程培植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并对家电企业进行优化重组。

图2 1994-2016年海尔、海信和澳柯玛专利年申请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整理

图3 1994-2016年海尔、海信和澳柯玛R&D投入变化

资料来源:年营业收入来源于1994-2016年海尔、海信和澳柯玛的《年度报告》,R&D投入按当年营业收入的5%计算

3.1.2 产生阶段自主创新模式

在产生阶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集群大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青岛市的产业布局也为家电企业合并重组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培植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的政策更是改善了集群环境,集群大企业的创新理念也给其实施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以上动力支持下,海尔、海信集团积极采取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和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模式。

(1)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1984年,海尔集群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在缺乏原始自主创新所需技术与资金的条件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集团通过外派技术人员接受培训,学习产品开发技能,把德国利勃海尔的技术标准变为海尔集群的技术标准,开发出具有海尔自身特质的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这个小项目使海尔成为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的成功典型[18]。1996年,海信空调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变频技术,经过消化吸收,于1997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变频空调。

(2)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1993年,海尔等大企业(产业实体)联合美国国家环保局、中国国家环保局(政府)、美国马里兰大学(大学)、北京家电研究所(研究所)进行官产学研合作,一起攻克了世界性技术难题——冰箱CFC无氟替代+节能技术。

3.2 成长阶段特征与模式选择

3.2.1 成长阶段特征

在成长阶段,青岛市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从不同方面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许多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自1999年始,青岛市科技局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岛市产学研洽谈会”,促进青岛市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此时,青岛家电企业数量、专利拥有量、产值和规模快速增长,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企业成为集群主导企业。2001年,在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出配套企业800多家,同时,加入集群的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数量骤增,为集群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服务,产业关联度不断提升,协同创新气氛浓郁。此时,集群大企业拥有较高的科研经费投入,如海尔集团坚持年科技投入占年销售总收入的5%,2008年海尔集团的科研投入经费高达61亿元人民币。另外,海尔还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提出 “创国际品牌”的创新理念,并对研发人员采用薪酬分配的物质激励,通过设立“海尔奖”奖励杰出研发人员;海信坚持“技术立企”的创新理念,对研发人员采取多样化激励手段,如提供基本工资、股票期权等经济激励,以及表彰、研发专家晋升通道、休假等非经济激励。

3.2.2 成长阶段自主创新模式

在成长阶段,青岛市政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自主创新扶持政策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优化集群体制环境。体制环境的优化、集群环境的改善、大企业高强度的科技投入、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的提出、内部激励机制的出台都为集群大企业适度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支持。由于青岛没有建立家电行业协会,海尔和海信两大集团之间缺乏积极的协调者,造成集群内部两大集团不能形成创新合作。

(1)适度进行原始自主创新。海尔集团依靠本集团的科研技术力量、科研设施,大力进行科研投入,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如2001年9月,研发出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产权的芯片;2006年,自主研发的“防电墙”技术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2)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海尔彩电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迈兹等12家世界著名企业组成跨国技术联盟,联合开发海尔彩电需要的关键或核心技术。在与国际大公司技术联盟过程中,海尔彩电对外来知识的吸收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在与合作伙伴进行技术知识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海尔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独有核心技术,如拥有100Hz、网络化、高清晰等家电产业的超前技术。

3.3 成熟阶段初期特征与模式选择

3.3.1 成熟阶段特征

在该阶段,群内企业有上千家,专业化分工精细,产业链趋于完整,基础设施完备。目前,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已实现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网络布局,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基地、24个工业园、66个营销中心。海信在全球设有15个海外分支机构。2016年海尔集团全球销售总收入为2 016亿元人民币,并将“创本土的世界名牌”作为本阶段的创新理念。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和良性竞争。但是,大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仍需在集群外或国外采购,这制约了集群的协调发展。

3.3.2 成熟阶段自主创新模式

在成熟阶段初期,全球市场驱动的形成、全球创新网络的嵌入为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创造了极好的经济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多样化城市功能的塑造等优化了体制环境;完整的产业链、较高的专业化分工、集群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和集群企业的良性竞争等不断优化集群环境;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强大的品牌建设能力等诸多有利动力都为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因此,集群大企业可大力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和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

(1)大力进行原始自主创新。目前,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呈现巨大发展潜力,但安全性成为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16年8月,海尔首创的“端到端整体安全体系”通过行业最高标准认证,为海尔“U+”智能家居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海尔的“U+”安全体系已成功纳入国际物联网主流标准联盟,海尔因此有望成为智能家居行业国际标准的主导者。

(2)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迄今为止,海尔已成功实现三例跨国并购,分别是2011年、2012年、2016年并购日本三洋电机多项业务、新西兰斐雪派克、通用电气家电公司。海尔集团对斐雪派克进行全资收购,其目的在于引进上游核心技术和核心科研人员。通过将斐雪派克拥有的上游核心技术和核心科研人员与自身研发资源相结合,海尔进一步提高了家电产品的节能与环保技术水平,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绿色洗涤的“匀动力”洗衣机和“深腔净吸”油烟机。

4 结语

结合具体国情,本文尝试性提出我国大企业集群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自主创新一般推进模式:产生阶段宜采取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与官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成长阶段宜采取集群大企业合作自主创新、基于跨国技术联盟的自主创新和适度原始自主创新;成熟阶段宜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和基于跨国并购的自主创新;衰退阶段原产业应采取集成创新、新产业应采取灵活的自主创新模式。最后,以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青岛家电集群大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当地政府在集群产生阶段与成长阶段施以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调控、大企业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技术吸收能力与加大科研投入,以及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的激励。本文是对我国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一般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各阶段推进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具体的大企业集群,在各阶段应采取何种自主创新模式需结合实际经济环境、集群环境和体制环境,并根据自身知识技术积累、企业家精神、技术发展认知能力、知识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与外界知识源建立的联系等情况确定。随着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发展中,大企业集群可能在产生阶段就有能力进行原始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本文针对现有国情下我国大企业集群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进行研究,相关结论可以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对大企业集群发展具有较强指导作用,并有助于丰富后发优势下大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明惠,杜吉泽.大企业集群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43(2):23-27.

[2] WEBER A. 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29.

[3] TICK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London:Pion Limited, 1998.

[4] 侯茂章,汪斌.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研究[J].财贸经济,2009 (5):68-73.

[5] BENT D. Technological life-cycles: lessons from a cluster facing disruption[J]. European Urban & Regional Studies, 2005 (12):229-246.

[6]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6):77-90.

[7] MAX-PETER M. Cluster life cycles—dimens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J].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10 (1):205-238.

[9] 朱方伟, 于淼, 孙秀霞. 中国汽车合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6):152-160.

[10] 赵晓庆, 许庆瑞. 自主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4):55-62.

[11] 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J].经济经纬, 2004(2):53-57.

[1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3] 赵夫增, 穆荣平.全球价值链中落后国家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12):55-59.

[14] 陈菲琼, 傅秀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基于ODI和内部学习网络的动态仿真[J].科学学研究, 2010, 28(1):133-140.

[15] 闫华飞, 胡蓓. 根植性悖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诠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30(16):48-52.

[16] 崔友平,金玉国,侯娜,等.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宏观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 26(2):138-143.

[17] 陈晓涛.产业集群的衰退机理及升级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72-74.

[18] 纪建悦,邵秀娟,张志亮.我国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以海尔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1):7-10.

ResearchonIndependentInnovationModeSelectionofLargeEnterpriseClustersBasedonLifeCycle

Li Minghui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to study the choi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s of large enterprise clusters. Dynamic system model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 selection for large enterprise clusters was construct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dynamic factors of the 6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life cycle theory of clus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enterprise clusters in each phase of life cycle were discusse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s of Chinese large enterprise clusters under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were put forwar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echnology import and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stage of pro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Alli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cooperation of large cluster enterprises and moderate original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growth stage. Original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out in mature stage. Integrated innov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original industry and flexibl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new industry in the declining stage. The successful case of Qingdao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enterprise cluster was analyzed.

Key Words:Large Enterprise Cluster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 Selection; Life Cycle; Qingdao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收稿日期:2017-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Y127)

作者简介:李明惠(1975-),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集群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120046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8-0092-08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