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R三维结构视角下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对创客创新绩效的影响

田 颖,田增瑞,赵袁军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摘 要:众创空间作为承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业态载体,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要的发力点。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其价值创造实现以知识转移和吸收为主要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知识共享和交互平台为依托。据此,基于智力资本“H-S-R”三维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以飞马旅空间5i center为例,从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资源吸收、转移和交互、知识增值三阶段动态解读协同创新环境—智力资本—知识—创客绩效四重互动模式及其动态效应。最后,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影响创客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以期优化众创空间的创新流程与功能,提升“双创”情境下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关键词: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科技创新;创新绩效

0 引言

宋刚等[1]提出创新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用户创新作为主导力量,由技术主导转向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大众创新主导,是更注重社会协作、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大众创新实践。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的兴起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互联网+”实现了创新创业模式的嬗变,为创业者实现“互联网+创新创业”提供了可能。数字制造新技术如3D打印、开源软件等给个体创意和制造提供了便利支撑,为创业和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工具资源,使得大众及用户创新成为可能。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增长方式及核心,既能创造价值和效用,也能促进智力与知识相融合。智力资本拓宽了资源来源渠道,加速了资源积累与转化,扩大了创新溢出效应。

众创空间是一个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内的综合型、全面的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作为实现社会知识创新2.0模式的载体,它本质上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大众创业者与创客服务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所需产业生态资源与智力资本进行快速交互和迭代的生态网络。众创空间能够孕育优秀的企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就业增长、创新发展及多样化产业资源共享,既是一场区域性创新革命,也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

政府与经营者对众创空间运作模式以及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实质上是将其掌握的智力资本资源与众创空间交互结合、转换利用的过程。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依赖政府政策与补贴、专业化服务水平能力低和品牌效应缺失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了智力资本对于众创空间的重要性,忽视了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系统特征与运作机制。因此,应厘清实现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本因素,深入了解众创空间平台结构、智力资本导向的协同创新系统构成及其演进过程,将众创空间真正建设成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系统。

1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将协同机制与众创空间研究结合之前,首先应明确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1 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的提出和产生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创客运动有着深刻联系。2006年《创客》杂志创刊,在其举办的第一届创客展会上提出了“Maker(创客)”概念并推动了全球创客运动发展。创客运动是指具有独立新思想、动手能力和热爱发明创造的黑客基于分享、合作和学习伦理的解构与重构活动。最初,创客运动与DIY(Do It Yourself)活动增长相关。随后,由于创客集聚、创意汇聚和对孵化功能的要求,创客空间这种物理空间、社区形态出现并适应了新工业革命对于互联网、定制化和商业化的需求。当前,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数字开发技术、开源软硬件和互联网技术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源和便利支撑,使得创客文化得以迅速扩散[2]。中国式众创空间起源于国外创客空间,但以其独有的运营模式和增值服务价值体系与后者相区别。众创空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外创客空间本土化产物,是将创新主体从创客推广至大众,汇集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创业咖啡、车库等多种创新创业形式的集聚平台。

众创空间研究引起了政府机构、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为关键字,在2017年4月1日检索知网数据库,选择CSSCI数据库并剔除明显不相关文章后,共得到238篇文章。提取高频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并利用Ucinet6.0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如图1所示。

图1国内CSSCI期刊众创空间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由图1可见,国内众创空间研究较为碎片化,并未形成体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图书馆众创空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服务教育、STEAM、创新创业教育等。进一步阅读文献并结合图示发现,既有文献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如表1所示。

国外创客空间研究同样集中于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绩效、自我效能和合作关系等方面。Troxler等用大众生产定义创客空间:在大众生产基础上的创新模式。Leanne Bowler[10]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对图书馆、社区等类型创客空间进行访谈,探索众创空间开发与使用过程,以促进众创空间实践发展。Sang-Yeal Han等[11]从自主性视角研究了创客参与动机并检验了创客空间持续性影响因素。Eric Joseph Van Holm[2]研究了创客空间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指出创客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工具和环境,对创业者数量和创业性质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国外开展创客空间研究较早,但是同样较为分散,且滞后于实践需要,众创空间及其运行机理并未得到有效分析,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表1众创空间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方面研究学者研究内容刘志迎[3]对“众创”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界定,提出众创C-D-M概念模型,讨论了众创的来源、特征、分类及实践模式等方面黄紫微[4]从价值网与协同创新关系视角出发,将创客空间的价值主张与创客需求相匹配,提出三阶段演化模型从“众创”活动机理出发,结合官方定义和实践特征,界定众创空间内涵,并奠定理论基础侯晓[5]结合案例,研究CAS理论视角下众创空间特征与运作机制徐广林(2016)溯源创客运动发展历程,界定创客与创客空间的概念,阐述创客空间的模式张玉利(2017)运用耗散理论构建创业生态系统两阶段演化模型,阐释众创空间形成与演化路径基于比较分析视角探讨国内外典型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及借鉴意义徐婧[6]界定创客空间的概念,以FabLab为例,阐述其发展模式并刻画其形成的创新成生态系统立足区域发展现状,探讨中国众创空间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范海霞[7]比较分析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成都、厦门、杭州等地众创空间政策体系对众创空间创客教育问题、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的研究邱进友[8]提出了图书馆与众创空间的内在联系及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路径王占仁[9]基于全国内地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调查,提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补充

1.2 众创空间智力资本结构

Gedajlovic E[12]提出,智力资本有助于在多层次分析以及不同情境中解释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本文将智力资本引入众创空间情境。智力资本维度划分一直是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不同维度划分使得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Stewart T A[13]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维度划分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业态组织形式,是一个知识集合体,其知识存量决定创客资源配置能力、知识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决定其需要依赖于组织内、外部知识和能力驱动创新。智力资本是众创空间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核心,也是实现众创空间生产经营目标的无形资产。据此,本研究将智力资本概念与众创空间相结合,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结构,如表2所示。

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形成“H-S-R”三维协同结构。人力资本不属于企业或组织所有,是员工或组织成员所具备的隐性知识、能力和经验,是智力资本最主要的来源。Stewart[13]与Johnson[14]分别从员工数量和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对其进行测量。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员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如管理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经验、价值观等。结构资本是一种企业或组织资产,包括企业或组织显性知识与编码知识,主要包括专利、著作、商标、工作方法、决策机制、制度流程、工作氛围等[16]。Richard Petty[17]与Stewart分别将结构资本用基础设施和业务流程进行衡量。本文认为,众创空间结构资本既包含服务层面的内容,如网站、数据库建设、科研设备、众包或众筹平台建设等,也包括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如知识共享制度、组织激励制度、学习制度、学习与创新氛围、组织价值观和组织认同等。关系资本是指客户的嵌入式知识,包括与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偏好[18],反映企业或组织通过内外部关系获得的各类知识和能力[19]。Johnson认为,关系资本可以从与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和股东关系等方面进行衡量。本文认为,众创空间关系资本是指众创空间与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社会网络以及通过网络交互获得的内外部知识和技能。由于众创空间具有服务为主、科技孵化的特性,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创客成为其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众创空间接受政府资助,并服务于社会公众。因此,关系资本可以体现为众创空间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创客、其它机构和社会大众的关系。众创空间智力资本H-S-R三维度多主体相互协同、深入互动,形成微观协同系统和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提升众创空间服务效率、促进创新创业的根本。

1.3 智力资本协同创新

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能集合更优质的智力资本资源,为创客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服务。首先,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对孵化器智力资本资源的讨论较少,分别集中于“H”、“S”和“R”三维度。Joanne L与Alok K[19]、Gedajlovic等[20]指出社会资本产生的3种不同意见,即历史联系观、组织便利观和信任观,并基于美国和芬兰43家科技孵化器的调查,对科技孵化器如何产生社会资本进而影响企业进行了研究。Gately C与James A[21]提出孵化器关系资本的产生与内外部环境相关,进行发展网络和联系、建立关系、获取和利用专家知识以及成为协会成员4个方面关系资本建设活动。Wright M与Keith M等[22]指出,人力资本包括个体间的内部知识和技能存量,知识和经验有助于公司适应环境并帮助企业成长,并研究了人力资本与技术创业的关系。其次,基于协同理论对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的研究鲜见,对孵化器协同的研究也为数不多,主要集中于空间内孵化网络协同[23-24],包括网络关系、治理机制和网络结构等,研究角度单一,重点在于网络特性而忽视了孵化器特征。

表2众创空间智力资本结构

智力资本要素要素内涵要素体现来源人力资本(HumanCap-ital,“H”)众创空间管理人员提供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人员数量人员质量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l,“S”)众创空间中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文化和服务架构服务平台制度平台文化平台NahapietJ,GhoshalS(1998);StewartTA(1997);WhaJohn-son[14];李凌芳[15]关系资本(RelationalCapital,“R”)众创空间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络与交互作用与高校、科研机构关系与金融机构关系与中介机构关系与社会大众关系与政府关系与创客关系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众创空间与协同创新理论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认知仍然有限,主要体现在:①未将智力资本及其协同视为众创空间评估方法与依据;②未能有效解构众创空间智力资本资源交互模式的细节与过程;③对于众创空间内在机制以及认知框架等系统性深度问题尚不明确;④未能明确网络化众创空间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与依据。众创空间理论尚处于构建阶段。据此,针对理论研究缺口,本文以飞马空间5i center为案例,结合知识基础观和系统理论,提出“人力资本(H)—结构资本(S)—关系资本(R)”三维框架,试图回答“众创空间三维智力资本结构如何以及如何协同”问题,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系统并阐述其动态效应,初步探索并构建众创空间协同创新影响创客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单案例研究通过实证材料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解决“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有助于理解其隐匿的动态复杂机制,适合纵深解释性与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对象为众创空间及其内部协同机制,其中众创空间经营状况等内容具有隐蔽性,难以获得公开数据。因此,本文按照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思路,首先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其次对案例进行描述和梳理,链接实证材料与主题;最后抽离出模型框架并得出结论。

2.2 案例选取

案例研究应遵循数据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则,本研究选择飞马旅集团飞马空间作为样本企业的主要原因有:①飞马空间是在“双创”浪潮下首批建立、发展和经营的创新典范,其发展充分吸收了政府政策红利,不断地开拓与进取,见证了整个众创空间业态发展;②飞马空间所依托的飞马旅具有优质的平台资源,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孵化、服务业务流程,可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③艾媒咨询《2016年中国众创空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从企业扶持能力、项目经验、服务能力、媒体影响力、专家评分等维度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估模型,对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的3批过千家众创空间进行评估,最终评选出排行榜Top50,其中飞马空间处于领先地位。5i center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是飞马旅集团总部所在地,共享总部平台资源,规模大,业态成熟。因此,本文选取该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数据。

本研究有利于打开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的“黑箱”,探索众创空间如何利用智力资本资源和平台优势促进创客创新创业、优化资源配置。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采用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获取数据:①一手数据获取。对空间总经理、项目经理和运营经理共计3人分别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对其他管理人员共计3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在30~90分钟。访谈期间由3名研究者同时记录和录音,减少误差。向空间内创客发放调研问卷共计20份并当场回收,从创客角度获取众创空间相关数据,对案例具体细节进行补充,确保案例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②二手数据获取。3名研究小组成员以案例企业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并获取资料,对无关资料进行剔除后,共获得学术期刊文献26篇,网站新闻报道36篇。直接获取企业涉及智力资本、知识协同创新的资料,包括企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年报、官方发布的统计信息、内部文件、刊物、档案等,其中年报半年报6篇。整理5i center的背景资料并识别其智力资本结构,整理其协同创新相关内容等并进行编码。

结合浙江大学郑刚[25]提出的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以及武汉科技大学李永周[26]教授提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模型,在对本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编码的基础上,将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知识资源匹配阶段、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阶段以及知识增值阶段。

3 案例描述与分析

智力资本“H-S-R”三维度资本在协同创新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性,不同维度资本在不同阶段的主导作用不同。创客在最初入驻园区后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智力资本在每一阶段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详细回答上述问题。

3.1 飞马空间基本情况

飞马旅集团成立于2011年9月,以众创空间为主体业务,主要架构包括4个方面:飞马企业服务、飞马空间、爱创业众筹和飞马基金,如图2所示。飞马空间在全国内地9个城市共拥有超过30万的12个创业空间,在上海有3个园区,分别位于嘉定区、静安区和青浦区。空间的20%重点针对初创期和孵化器企业,60%吸纳有一定创业基础并拿到内外部投资的企业,剩余20%是快速成长企业,集结优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大型创业综合体。

图2飞马旅集团架构

其中,飞马旅静安5i center于2015年9月开园,主要聚焦于高科技含量、高创意含量、高服务含量、高网络含量的创新创业领域,如电子商务、连锁服务、物流与商务服务、知识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是结合创新创业与生活服务的青年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3.2 5i center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环境

Pavlou与Sawy[27]提出协同创新环境是指促进组织协同创新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质上智力资本是协同创新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众创空间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与组织环境相关联的技术、经济、文化和政策法规等。

5i center属于飞马旅飞马空间事业群之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同时受上海市政策辐射。围绕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财政税收、平台建设、主体建设、资金来源等政策,如《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2016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海排名第一,其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重视技术,不断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及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发达,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撑;环境优越,是移民型城市,促进人才涌入、交融及多元化;包容、开放的文化特性,对创新氛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氤氲了上海创新创业环境。

3.3 5i center智力资本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

Barney[28]提出的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View)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异质性资源,包括从外部获取的异质性资源以及内生性异质性资源。智力资本发展程度是众创空间内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体现。

5i center作为智力资本系统,其创新合作单元众多。本文首先识别5i center的关键“H-S-R”智力资本构成。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5i center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家、高管团队和普通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上。首先,企业家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作为飞马旅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联合创始人杨振宇、钱倩以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具有作为企业家的睿智和开阔视野,既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又能够对优质资源进行联动。先后集结包括乐百氏创始人、今日投资董事长何伯权、携程CEO范敏、汉庭创始人季琦、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成建、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Nautica创始人朱钦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红杉资本创始兼执行合伙沈南鹏以及如家连锁酒店CEO孙坚等10余位战略导师,组成“飞马诸君子”,作为资源撬动杠杆,产生强大的倍数放大作用,为创客生动地诠释了企业家认知因素和人力资本资源对于空间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高管与普通员工方面,5i center现有员工13人,其中高管团队3人,包括总经理、招商经理和运营经理。总经理负责整个空间统筹运营,招商经理负责入驻创客的遴选与洽谈,运营经理负责空间日常营运和管理。员工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0%,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0%,大多为经济、管理等专业。同时,所有员工均具有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或创业服务企业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员工在知识结构、从业经验、素质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竞争优势。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本资源能够有效识别创客需求并与平台资源对接匹配,为创客提供针对性服务。

(2)结构资本。结构资本是5i center的显性化编码知识,是支持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制度和文化3个层面。5i center不是简单地进行工位出租,而是注重全要素、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一期建筑面积25 000m2,二期33 000m2,入驻创客超过80家,就业带动上千人。其中,在硬件设施方面,空间设有无线网络、餐饮、咖啡厅、银行、健身房和会议室等公共空间,既为创客节省了创业成本,也为创客提供了“创新创业生活的演绎场”和“智趣共享空间”;在软件设施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虚拟平台理念,自建官方网站,动态展示空间信息及创客资讯,桥接创客与潜在投资者;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导入“空间”+“资本”+“创客服务”3大接口,方便创客及时搜寻到有效信息,服务对接需求;在飞马众筹平台建设方面,发布创客创业项目,按照优先度争取机构投资人、天使投资人和普通投资者的青睐,为创客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风险投资的资金门槛与知识门槛,将资本与创客对接,成功转化科技成果。自众筹平台上线以来,已经帮助数十位创客完成融资近亿元,包括车来了、车置宝、YIBOYO等项目。

空间遴选优质企业并逐渐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体系,包括软硬件设施、战略、管理、营销和资本5个方面,如表3所示。

表35icenter服务体系

层面构成表现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餐饮、咖啡厅、银行、健身房和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官方网站、微信、微信群、众筹平台战略体系君子走透透、创业私董会、励马会服务层面管理体系内控支持:专业导师看报表购买专业服务:1对1咨询飞马服务沙龙及培训:关键人才培训、协助运营服务体验设计、交互沙龙营销体系品牌定位与营销咨询、市场资源对接、品牌曝光资本体系对接金融贷款、FA融资服务、众筹、期权激励

除服务层面外,5i center以制度为手段,促进创客间知识共享,激励创客入驻并强化组织学习。空间采用“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基地”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出“赛马机制”:从团队构成、商业模式、成熟度、发展规划和核心竞争力5个方面对优秀创客进行遴选。5i center青睐较为成熟、团队领导年龄在30岁左右,能够稳定盈利、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高成长性创客,这些创客成为“飞马星驹”,空间以2~4%微股份置换模式为其提供创业加速服务,并减免部分房租。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为创客举办创业活动,如创业分享、路演、创业知识培训等。2016年,5i center共举办创业活动27次,活动总接待达到3 000人次。其中每2~3周举办BP会客厅,每月举办4~5场创业、2次园区生态沙龙活动。飞马集团已经形成品牌活动“421全球青年创业论坛”、“全球青年大创”、“系列产业论坛”(2~12月每月一场)、“中国商业领袖峰会”等,空间依赖集团优势资源,将创客与资源对接,成功实现创新。

空间遵循以创客创新为导向的文化准则,意在构建有归属感的动态创新空间。员工共享创新信念和观点,这些信念既是结构资本的构成,也是知识服务的基础。这种信念成为空间隐性知识,不断激发员工和创客的知识潜力,塑造员工和创客的态度和行为。5i center塑造了一种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团队合作和富有激情的创新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和创客创新。其优秀的创新文化促进了创客内部交流,将交流转化成为创客知识互动,形成了员工间、创客间、员工与创客间交流对话机制,促进知识流动,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

(3)关系资本。环境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使得空间各类关系更迭反复,5i center意识到关系资源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寻求关系资源,通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互动,逐渐构建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网络,如表4所示。“飞马诸君子”身为天使投资人或来自金融机构,如赛富基金、真格基金、宏泰基金、红杉资本等机构,他们关注创客创业前端,提前对创客进行创业辅导与投资,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对创客实行投贷联动,放宽部分贷款限制。这一关键关系资本成为空间发展的支持性力量及其区别于其它空间的竞争优势。空间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3+3”深度合作:一是场地资源共享,鼓励上海交通大学的优质创业团队入驻,进行孵化;二是创新孵化平台共建;三是与交大合作共建飞马学堂和创新创业大讲堂,引进优质人才与科研项目。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关系资本是空间发展的动力。空间十分重视与政府的联系,政府对空间给予前两年免租优惠以及补贴,对空间企业进行入园创业申报指导和培训等,从而完善空间服务体系,对空间起激励作用。建立中介机构库,采用向入驻创客推荐模式,不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创客特点和需求的特殊性,将库中机构与需求相匹配,让创客自由选择。与腾讯网、第一财经、新浪财经、新华社等50多家知名媒体机构进行合作。除帮助创业企业融资外,还帮助项目做好媒体宣传和营销工作。飞马旅连锁品牌效应也成为促进创客成功的重要关系资本。

表45icenter关系资本

资本类型类别表现与政府关系房租优惠及补贴、创科入园创业申报和培训关系资本与金融机构关系“飞马诸君子”提供创业投资、辅导、项目对接;银行“投贷联动”与中介机构关系中介机构库与需求匹配,媒体宣传和营销与高校、科研机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3+3”与社会公众关系飞马品牌效应

5i center创造了一个真正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于一体的平台与空间实现了创客空间、创客、政府、创业投资人、高校共赢。

多样性、异质性智力资本三维度之间及各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耦合协同关系。5i center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空间知识积淀、组织创新和维持组织经营优势的动因。其高素质、高学历和丰富资质的人力资本促成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并带来了关系资本,同时为服务、制度和文化等结构资本建立与完善提供了人才支持。其结构资本是空间合理高效运作的保障。创新文化氛围、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激励制度成为人力资本实现的通道,同时也吸引了优质关系资本集聚。服务、制度和文化之间同样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关系资本是空间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及经营结构多元化的来源,树立了空间品牌形象。它既是对优质人力资本的反馈,又是对完善结构资本的反哺。不同利益相关者与创客的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价值网络,融合并进。“H-S-R”三维资本相互作用和依赖并且与物质资本协作,合力实现空间价值创造,有效促进创客创新绩效提高。

3.4 5i center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动态演进

Nonaka I[29]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组织中大部分知识作为隐性知识存在,而隐性知识的发掘与扩散需要通过组织知识来源节点之间的互动、模仿和实践或是以潜移默化方式实现[30]。因此,知识转化需要组织充分挖掘隐性知识,激活隐性知识并进行表征,使其不断向显性知识循环转化。

知识创新发生在众创空间智力资本节点之间,以智力资本各个节点的知识存量作为异质性资源来源和基础。不同节点通过契约或股权等形式为众创空间提供异质性、互补性服务并交织成知识网络,从而形成知识创造与流动的联合体,构建众创空间知识存量,推动众创空间知识螺旋式发展,实现知识增值与创新。智力资本在不同知识创新阶段相互协同、演进,从而对创客创新与成长起催化作用[31]

(1)知识资源匹配阶段。获取知识并将有效知识资源与需求相匹配是知识创新的第一步。当创客确定入驻后,5i center首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派遣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了解创客的基本情况,如团队构成、目标与战略规划、经营现状、科技成果、市场占有率和营销状况等,并作好记录,建立相关数据库,不断进行数据更新、积累,并存档以便查阅和使用,防止丢失。其次,将创客按照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并统计创客需求,如工商执照办理、补贴申请、法律财务、社保、资金需求、战略规划、专利申请、营销、创业辅导和项目对接等。

在本阶段,人力资本发挥主导作用,具有经验和资质的人力资本能更好地理解创客需求并能充分投入到知识过程中去,有利于知识产生和创客知识获取,从而链接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智力资本统筹进行知识资源匹配。

(2)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阶段。在搭建知识共享界面之后,空间进入了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阶段。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是知识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和重点部分。经过众创空间匹配的智力资本成为创客知识产生和创新的源泉。知识共享和扩散通过空间与创客、创客之间、创客与智力资资本、空间与智力资本之间的交流、合作甚至竞争实现。

初创期创客需要全方位创业辅导,5i center聘请与自身相联系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创业导师对其进行培训,使得创客对创业知识有全面了解,使知识“联结化”,解决其初创期问题。创客将知识“内在化”,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创业生产力,并在后续创业过中进行检验;成长期创客具有交流需求,创客空间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形式不定期地进行非正式沟通、相互交流,使知识“社会化”,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空间建立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如建立公共休息区、共享会议室等,创客之间可以实时、无障碍沟通,不断地交流、学习、总结和更新自身知识,传递隐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成熟期创客具有资金、营销和市场开拓需求,空间为其对接专业的创业投资机构,以举办会客厅或者路演等形式,将自身所具备的中介机构、媒体机构、金融机构资源与其对接,对创业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鼓励创新,不断将知识“表出化”。

在本阶段,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空间与创客之间的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知识共享与扩散的“助推器”。

(3)知识增值阶段。知识增值阶段即为知识创新阶段,是知识协同创新的目标与结果。创客经过空间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转移共享阶段,不断地进行知识联结化、内在化、社会化和表出化循环,最终完成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在空间内知识创新表现为创客科技创新绩效,仅2016年,创客科技创新绩效达到数十亿元,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与更新,并构建了创客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生态和平台。

图35icenter知识协同创新过程

如图3所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实质上是创客利用众创空间提供的丰富智力资本进行知识协同创新的过程。创客基于知识需求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与动力,通过对接空间提供的智力资本资源获取知识并进行匹配,达到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转化,通过积累的知识理解和解决目标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创客、空间或资源主体进行交流,补充和修正自己的知识,将空间组织知识和个体知识不断进行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从而实现知识创新。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将零散的感性资料抽离整合,以飞马旅集团的飞马空间5i center为例,对其智力资本三维度、相互关系以及知识协同创新动态效应进行深刻剖析与阐释,试图打开众创空间智力资本三维度协同创新机制的黑箱。经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众创空间作为开放性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它不是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线性叠加,而是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耦合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协同过程。本文深刻剖析众创空间系统特性,在吸收异质性、多样性智力资本的基础上,研究协同过程实现的内部机理,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系统,以回答“为什么”以及“是什么”为研究目标,从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资源吸收、转移和交互、知识增值三阶段动态解读协同创新环境—智力资本-知识-创客绩效四重互动模式及其动态效应,如图4所示。

图4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模型

(1)众创空间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是以其内外部“H-S-R”三维智力资本所提供的异质性、多样性知识资源为基础,以复杂的系统特性提升内外部知识获取能力、隐形知识挖掘能力和知识交互共享能力为依托,形成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系统,空间与智力资本进行知识、信息、资金和人才交流,不断获取资源补充,使得知识和资源在空间与创客间裂变式传递、交互共享,不断碰撞、转移,实现协同创新,进而促进科技产成果、人才、技术和知识产出例了绩效提升。

(2)众创空间内协同创新环境—智力资本—知识—创客绩效四重互动。智力资本各维度内部以及三维度之间的要素相互作用,逐步交叉形成智力资本价值网络,提供创客所需匹配的知识资源;众创空间智力资本要素与知识协同创新各阶段相适应,推进知识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转化与交互,进而促进创客知识创新和增值,提升科技创新绩效,智力资本通过知识吸收、转移和交互对创客绩效产生影响。创新环境对众创空间内协同创新起调节作用,为空间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区位优势和技术支持,为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提供依托。可将图4抽象成如图5所示的理论框架。

图5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理论框架

4.2 理论贡献与研究启示

本文理论贡献主要在于: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众创空间统置于智力资本“H-S-R”三维框架下,较为全面地分析众创空间的智力资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智力资本对于协同创新的关键性,清晰地刻画了智力资本在知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较好地将“H-S-R”与知识协同创新理论相结合,进而弥补了众创空间协同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研究的不足,为众创空间乃至创新系统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②鉴于针对众创空间作全面案例分析的文章较少,本文选取飞马空间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丰富了众创空间和协同创新系统的研究情境。同时,总结了5i center关键成功因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境下众创空间如何更好地促进创客创新创业以及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解释,有助于推动国家创新创业进程,培育和转化科技成果,促进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③丰富了众创空间案例探讨,为进一步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提出了众创空间创客培育路径。

囿于篇幅限制与案例的复杂性,本文仅针对飞马空间5i center的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单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既可以针对更加成熟和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模型的普适性,也可以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模型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丰富众创空间相关理论,探索协同创新系统运作机理,为我国“双创”和众创空间运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2] ERIC JOSEPH VAN HOLM.Makerspa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entrepreneurship[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5(1):24-31.

[3] 刘志迎,陈青祥,徐毅.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 52- 61.

[4] 黄紫微,刘伟.价值网视角下创客空间与创客协同创新的三阶段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 6- 9.

[5] 侯晓,金鑫,吴靖.CAS视角下的众创空间特征及运作机制研究_[J].情报杂志,2016,35(10):195-201.

[6] 徐婧,房俊民,唐川,等.FabLab发展模式及其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6,34(5):765-770.

[7] 范海霞.各地众创空间发展政策比较及启示[J].杭州科技,2015(3):53-57.

[8] 邱进友.众创空间:图书馆未来空间设置的方向[J].图书与情报,2015(5):78-80.

[9] 王占仁,刘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J].创业就业教育,2016(2):85-91.

[10] BOWLER L,CHAMPAGE R.Mindful makers:question prompts to help guide young peoples' critical technical practices in makerspaces in libraries,museums,and community-based youth organization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6,38(1):117-124.

[11] SANG-YEALHAN S,JAEHEUNGYOO,HANGJUNGZO,et al.Understanding makerspace continuance: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1):184-195.

[12] GEDAJLOVIC E,HONIG B,CURT B,et al.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ship:a schema and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5):455-478.

[13] STEWART T A.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 Group Inc,1997.

[14] JOHNSON W.Integrative taxonom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measuring the stock and flow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onents in the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18(5):562-575.

[15] 李凌芳. 企业孵化器智力资本对知识转移及在孵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16] SAAD G,YASEEN,DIMA D B,et al.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applied study in Jordanian telecommunication compan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2(1):168-175.

[17] R PETTY J G.Intellectual capital literature review:measurement,reporting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0,1(2):155-176.

[18] HSU L C,WANG C H.Clarifying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23(1):179-205.

[19] JOANNE L,ALOK K.The sources of social capital within technology incubators:the roles of historical ties and organizational facili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2005(4):327-345.

[20] GEDAJLOVIC E,HONIG B,MOORE C B,et al.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ship:a schema and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5(5):1042-2587.

[21] G GATELY,CLARE,JAMES A.Build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incubated technology firm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14(4):516-536.

[22] WRIGHT M,KEITH M,DONALD S,et al.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11):791-806.

[23] EBBERS J.Networking behavior and contrac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entrepreneurs in business incubator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2):1-23.

[24] OH D S,PHILLIPS F,PARK S,et al.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itical examination[J].Technovation,2016(54):1-6.

[25] 郑刚,朱凌,金珺.全面协同创新:一个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24-30.

[26] 李永周,贺海涛,刘旸.基于知识势差与耦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构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1):88-94.

[27] PAVLOU P A,SAWY O A.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Decision Sciences,2011,42(1):239-273.

[28] 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9] 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30] 李晓冬,王龙伟.基于联盟知识获取影响的信任与契约治理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6):821-862.

[31] CLERCQ D,DIMOV D,THONGPAPANL N.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formalization,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i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5):1042-2587.

TheEffectsofSynergeticInnovationofIntellectualCapitalinCrowd-InnovatingSpaceonInnovationPerformanceofMakerBasedonthe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ofH-S-R

Tian Ying,Tian Zengrui,Zhao Yuanjun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Abstract:As a new form to undertake the carri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owd-innovating space(CIS) has been the important force point of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The re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alue creation take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bsorption as the main for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its goal,and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teraction platform as its support.Accordingly,by using the single case study of 5i center,the article dynamically research about the interactive model and its dynamic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tellectual capital-knowledge-makers'performance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knowledge resource matching,knowledge resource absorption,transfer and interaction,and knowledge increment.Finally,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CIS to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ker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CIS and enhances its ability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service.

Key Words:Crowd-Innovating Space; Intellectual Capital; Synergy Mechanism; Knowledge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OI:10.6049/kjjbydc.2017070251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8-0015-09

收稿日期:2017-09-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37304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056);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项目(201706630060)

作者简介:田颖(1992-),女,河北唐山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与创业投资;田增瑞(1962-),女,河南新乡人,博士,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创业与创业投资;赵袁军(1988-),男,山东薛城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本文通讯作者:田增瑞。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