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评价研究

杨 武,田雪姣,李亚红

(北京科技大学 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在吸收借鉴现有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中国创业孵化的独特性相结合,提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概念,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初步构建了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创业孵化环境,从人力维度、财力维度、物力维度、创新维度等4个维度构建中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增长率循环指数合成方法对其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7-2015年我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生态环境总指数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波动状况与创新维度分项指数波动情况非常接近。由此可得,创新能力对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最后,针对孵化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增长率循环

0 引言

中国属于创业活跃的国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我国创业活动更是进入大发展阶段,如何提高众多初创企业成活率并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致力于助力企业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器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方面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新的国际竞争格局形成,孵化器相关研究也遇到了瓶颈。从各类资料分析看,不论是美国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源地硅谷还是国内中关村等中小企业集聚地,新创企业失败率都居高不下,不少企业孵化器也面临即将倒闭的困境。事实上,创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层面、各类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过程的显著影响。这就意味着创业研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单一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层次,必须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挖掘创业活动与各外部组织、各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创业孵化环境,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孵化环境健康性评价机制,以此有效助力创业发展。

本文在吸收借鉴现有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创业孵化的独特性,提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这一交叉领域概念,探索性地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并对中国创业孵化环境的健康性进行量化测度研究。

1 理论背景

1977 年,Hannan与Freeman[1]提出了组织生态与企业种群等概念,自此生态系统观被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随着组织生态系统理念被不断地消化和吸收,在社会科学领域先后发展出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等概念。

商业生态系统概念由美国战略学家Moore[2]提出,他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商业生态系统的提出使得研究人员将企业自身成长能力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3-7]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8]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概念,自此创新生态系统理念受到了各国学术界及政府的广泛关注[9-12]。Deog-seong等[13]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推进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各实体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突出了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性,强调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和系统的自组织成长性(李万,2014年)。目前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从多个领域展开,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的情境下,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对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将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曾国屏,2013年;张利飞,2015年)。

国外学者Spilling[14]在1996年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概念,他认为创业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发展,更要关注企业周边基础设施、公共结构以及彼此匹配关系。随着创业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创业生态系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5-17]。自创业生态系统概念被提出后,经过逐渐完善,被广泛应用于创业实践中,世界各地的案例分析表明,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是促进区域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18-19]。创业过程不断变化,要想构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必须深入探索新创企业成长中如何获取资源,以及企业如何与周边生态共同演化进步[20-21]

从总体看,以上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众多研究成果仍属于探索性研究,在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存在不足。尽管如此,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均与创新创业研究存在密切联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创业孵化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孵化器、加速器等个体工具层面,只有将孵化器与周边组织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并进行系统考量,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才能深化创业孵化活动认知,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

现有创业孵化研究多集中在孵化器、加速器等个体工具上,关于如何改善孵化器运行效果、如何监测和评价创业孵化生态环境以及揭示孵化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融合机制等研究尚属于空白。因此,本文引入生态学理论,提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概念,探索性地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模型,并对我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健康性进行测度评价。本研究对深化拓展我国孵化器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概念及特征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在特征上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在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内部,各孵化组织与创业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周边元素关系密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的创新链、孵化链、孵化网络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食物网、种群、群落等,各机构在系统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发展和共同演化。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Incubation Ecosystem)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内,孵化组织、创业企业与其依托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内,孵化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区域性、生命周期性等生态特征。

(1) 整体性。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内各实体元素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孵化环境促使实体元素成长,实体元素成长又反作用于孵化环境,孵化效果取决于整个孵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对整个创业孵化生态系统进行健康性评价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动态性。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孵化生态系统中各实体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以适应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孵化生态系统各实体元素间会结成不同的孵化网络和孵化单元,这些网络和单元不断地与周围政策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投资环境等进行资源交换和信息传递,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结构,实现价值创造,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成长。

(3)区域性。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与创业孵化环境相互作用以及长期适应的结果,导致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区域性差异既是孵化环境差异的反映,也是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与外在环境相互适应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4)生命周期性。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呈现出生命周期性,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其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产生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期及衰退期。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各构成要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从整体趋势看,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向着与区域环境相适应的成熟期发展,追求获得收益最大的稳定状态。

3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

3.1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构建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的研究绝不是各实体要素与外在环境的简单罗列和组合,在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时应该考虑孵化组织和孵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孵化网络对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应该在模型中予以体现,并将孵化组织与创业过程对应起来。此外,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着眼于创业孵化发展过程,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孵化组织为核心,注重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协同作用,以孵化网络的形式展现整个动态孵化过程,形成动态创业孵化生态系统。

如图1所示,孵化组织与在孵企业作为核心要素共同构成孵化要素层,是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的核心群落。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层;技术环境群落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构成孵化生态系统的创新源;环境要素层与孵化要素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孵化网络,资源和信息在孵化要素层和环境要素层之间进行交互传递,创业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和协作关系。

图1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3.2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运行机理

在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孵化要素层不断地与环境要素层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源交互,各要素层内部群落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态交互网络。政策环境群落为孵化要素层指引方向,提供政策和基建保障;技术环境层中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创业企业输送人才资源;资金环境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是孵化层的经济保障;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孵化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孵化要素层不断与其保持资源和信息的交互传递,有助于及时调整创业孵化发展战略,降低孵化失败率。

由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层本身也需要通过信息和资源传递形成一条生态链条。政府创新创业政策可以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技术环境。良好的技术环境要素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投融资管理,从而带动资金环境有效运转。有了资金环境和技术环境支持,加上孵化组织助力,即可促进市场要素发展。市场环境因素会对技术和资金投入产生影响,在技术、资金、市场要素都理想的情况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构建是促进创业孵化成功率提升的重要途径,生态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演化,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创业孵化的动态环境,孵化组织和创业企业在其中不断吸取养分,与其共同成长。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物质基础,为创业孵化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保障。

4 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评价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对创业孵化生态环境进行健康性评价有利于孵化组织明确自身发展动向,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更有利于决策者及时掌握孵化环境状态,制定相应政策。

前文提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的孵化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资金环境及市场环境5大环境体系,上述孵化环境最终通过与孵化组织、创业主体等有机结合,分别以人力、财力、物力及创新能力不断流动的形式反映出来,进而发挥创业孵化作用。因此,可以将人力、财力、物力及创新能力4个可监测维度作为创业孵化环境代理指标,对孵化环境的健康性进行测度。本文基于中国创业孵化国家层面,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火炬统计年鉴中选取国家数据对中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进行健康性测度。

4.1 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将生态环境进行具体量化,直观地以真实数据反映我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现状,从中发现一些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因此,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必须尽可能全面、典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同时,在对存在联系的相关指标进行分类重组时,应设立合理的分类维度,使得指标体系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方便更直观地展现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并对其进行评价。此外,本文在构建指标时,选取的指标数据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年度数据,容易存在数据缺失和失真问题。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着重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尽可能避免数据出现大段缺失或明显错误,从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4.1.1 指标选取

结合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本文从人力、财力、物力、创新4个维度将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构建三层级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总指数,主要反映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整体发展趋势。

(2)二级指标:共4个维度,分别是人力维度指数、财力维度指数、物力维度指数、创新维度指数。通过4个维度的划分,分析影响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具体因素。

(3)三级指标:共32个,是对4个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环境三级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编号三级指标单位权重1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人0.08102国家级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人0.36253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人0.1653人力维度指数(0.2)4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人0.05665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人0.03576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企业人员数人0.07707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数人0.13548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人0.08659国家级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千元0.125810国家级孵化器总收入千元0.121011国家级孵化器累计获风险投资额亿元0.1645财力维度指数(0.3)12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金总额千元0.254313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总收入亿元0.071814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总收入亿元0.089415高新区企业总(营业)收入亿元0.105316高新技术企业总(营业)收入亿元0.068017国家级孵化器场地面积m20.133718国家级孵化器办公用房面积m20.2652孵化生态环境指数19国家级孵化器孵化用房面积m20.1202物力维度指数(0.2)20国家级孵化器服务用房面积m20.157521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总面积m20.049522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用房面积m20.088823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用房面积m20.073524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用房面积m20.111625国家级孵化器当年知识产权授权数个0.086526国家级孵化器发明专利数个0.074627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额千元0.3297创新维度指数(0.3)28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亿元0.155229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千元0.099930高新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千元0.07683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收入千元0.104032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千元0.733

4.1.2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测度的是中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健康性指数,数据指标来源于科技部火炬办编纂的《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由于2008年后的统计内容与之前不同,造成许多数据缺失,因此本文最终选取2008-2016年的年度数据对创业孵化生态环境进行测度。

本文数据处理过程如下:①对于本文采用的累计指标,由于每年统计内容差异,需要叠加计算后才能纳入指标体系中;②对缺失或异常数据运用均值插补法进行补全;③为消除量纲影响,对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化处理;④运用德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⑤采用增长率循环法合成分项指数和总指数,并进行平滑化处理。

4.1.3 指标赋权

本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

(1)德尔菲法。将指标按重要程度均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并针对这5个等级设置不同分数档,即“高-100”,“较高-75”,“中-50”,“较低-25”,“低-0”,以问卷形式由专家进行打分,依据最后一次的填写结果,综合所有专家打分情况最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本文共邀请10位专家,经过4轮调研,最终取得二级指标权重。

权重计算公式为:

(1)

其中:N1N2N3N4N5分别对应相关指标5个等级的专家人数;j=1,2,3,4,wj分别代表人才、财力、物力、创新维度指数权重。

(2)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属于客观赋权法,通过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数据,计算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消除量纲和平均数的影响,以此衡量各项指标的离散(变异)程度,最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2)

其中:δiui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差和均值。

各项指标权重公式为:

(3)

本文指标具体赋权结果如表1所示。

4.2 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环境健康性测度

增长率循环依据指标增长率反映指数波动情况,即采用本年与上年同月或同季度数据进行比较,求出同比增长率,进而观察指标增长幅度。为了更好地分析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相对波动情况,本文采用增长率循环计算各分项指标合成指数。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国家数据,而我国数据多以年度数据形式呈现,且多数指标保持增长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在计算增长率合成指数时,采用同比增长率,通过与上一年的对比反映指标增长速度的变动幅度,属于相对指数。增长率循环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求出单个指标的同比增长百分比rij,公式如下:

rij=当期数据/上一年同期数据*100%

(4)

(2)加权求分项合成指数Ij

(5)

(3)指数平滑化处理分项指数,求加权总指数。

加权总指数I

(6)

其中wj为二级指标的权重,且分别为人才维度、财力维度、物力维度、创新维度的权重。

(4)平滑化处理总指数,对求出的总指数进行三项移动平均,并以I(2)为基期,令其等于100,求出最终各年度总指数。其中I(t)''为平滑后的初始指数。

t年调整数=(t年原始数*2+(t+1)年原始数)/3;t+1年调整数=(t+1年原始数*2+(t+2)年原始数*2)/3;t+2年调整数=(t年原始数+(t+1)年原始数*2+(t+2)年原始数*3)/6。以此类推,求出最终总指数。

(7)

运用增长率循环指数合成方法可以观察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情况,从而有利于对创业孵化生态环境作出客观评价。

4.3 我国创业孵化生态系统环境健康性评价结果

4.3.1 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分指数合成结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相对波动情况,本文采用同比增长率计算各分项指标的合成指数,具体合成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将2007年设为基期,指数值设为100)。

表2增长率循环分项合成指数结果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人才维度指数100.00100.33117.86141.19140.83123.15113.77113.89117.66财力维度指数100.00106.27112.90138.94130.98120.69111.28110.68111.91物力维度指数100.0095.65112.31120.75118.50121.55116.92127.36129.23创新维度指数100.0096.6087.37113.59148.36146.65139.60113.06133.60

图2增长率循环分项合成指数

由表2和图2可以发现,4个维度指数均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其中,人力维度、财力维度、物力维度各分项指数均在2010年达到波峰,创新维度指数则稍有延缓,在2011年达到波峰,随后出现回落并相继在2013年和2014年到达波谷。这与我国经济背景和政策相关,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财、物及创新能力环境,使4个分项指数出现了缩水现象。随后由于经济环境回温和政策的良好引导,我国投入产出大幅增长,创业孵化环境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改善,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

2011-2013年,四维度指数的增长速度又出现了下降趋势,原有政策环境已不能满足孵化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发展遭遇瓶颈。2013年11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启动全国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工程,我国创业孵化事业由点面型的数量阶段向产业链型的质量效益阶段转型升级,创业孵化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四维度创业孵化指数得以提升。可见,将生态概念引入创业孵化事业中,构建创业孵化链条乃至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促进创业环境与创业主体有效对接,有利于孵化事业持久、健康发展。

4个分项维度指数中,创新维度指数波动最激烈,增长速度变化幅度大,表明其受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资金环境指数和人才环境指数的波动相对较大,物力环境指数的波动幅度相对平缓,表明我国创业孵化事业在物力方面已趋于成熟,以物业为主的基础设施服务上升空间有限,亟需寻找新的服务加以替代。作为波动幅度最为剧烈的创新维度指数,其上升空间最大。因此,在后续政策引导和扶持方面,应加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宣传力度,增加R&D资金投入,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带动资金、人员、物力流动,进而带动整个孵化生态环境优化。

4.3.2 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合成结果

本文在上述4项分指标的基础上,合成了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具体情况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100.00100.06106.12128.15135.67129.14121.40115.37123.03

图3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

由表3和图3可以发现,基于增长率循环合成的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出现了波峰和波谷,反映的是创业孵化生态环境同比增长速度。2007-2015年,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均在100以上,表明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增长速度略有差异。2007-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相对减少,孵化生态环境处于比较低迷的发展阶段。2009年后,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经济环境回暖,孵化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加速,在2011年增长速度达到峰值,增长速度最快,总指数为135.67,比前一年上升7.52,之后小幅度下滑,在2014年再次降到小波谷,总指数为115.37,较前一年下降6.03。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在各种政策的鼓励扶持下,孵化生态环境又迎来加速发展阶段。对比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波动状况与创新维度分项指数波动情况,两者波动趋势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创新环境指数对创业孵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最大,中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正由最初的物质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化。因此,我国在营造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时,应重点关注创新环境发展,变革创新政策导向,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依靠创新带动创业,与我国“双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定位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理念。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借鉴现有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阐述,进一步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评价,得到以下结论及启示。

(1)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孵化组织、创业企业与其依托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孵化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在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等5个群落共同组成孵化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层。在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以人、财、物及创新能力的流动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从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实现协同进化。

(3)本文从人、才、物及创新能力4个维度出发,构建创业孵化生态环境三级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指数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良好,呈现出波动性增长态势。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总指数的增长速度在2011年达到最高,在2014年降到小波谷,随后又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政策引导和经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4)在四维度分项指数波动趋势中,创新维度指数波动幅度最为剧烈,表明我国创业孵化事业在物质资源方面已趋于成熟,创新维度上升空间最大。此外,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整体变动趋势与创新环境变动趋势相近,因而本文认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健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环境。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在如何促进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知识创新基础体系建立健全。健全的知识创新基础体系能促进孵化生态系统内各机构之间的有机协作,提高创新效率。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各类基础创新机构,例如加大各科研院所研发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新,以及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等。

第二,建立创新创业包容式机制。政府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同时,应当逐渐完善宽容失败的政策机制及创业失败者救济制度。科技创新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包容式机制有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创新和敢于创新。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保护环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市场监管制度,对既有科技创新成果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市场环境秩序监管力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科技创业企业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创业主体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创新。

囿于理论水平,本文存在以下不足:①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动态模型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可能存在构成要素分析不够全面的问题;②在创业孵化环境健康性评价方面,受限于数据获取难度,在指标选取上可能不够客观;③本文仅从国家层面对孵化环境进行了健康性评价,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对不同地区的创业孵化环境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以期发现提高孵化环境健康性的重要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HANNAN 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5):929-964.

[2] 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6.

[3] GARNSEY E AND LEONG Y.Combining resource-based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to explain the genesis of bio-network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8,15(6):669-686.

[4] KIM H.The role of IT in business eco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5):151-156.

[5] ZAHRA S,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 Horizons,2012,55(3):219-229.

[6] ZHANG J,LIANG X.Business ecosystem strategies of mobile network operators in the 3G era:the case of China mobile[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1,35(2):156-171.

[7] 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78.

[8]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9] NAMBISAN S,BARON R A.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succes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013,37(5):1071-1097.

[10] CLARYSSE B,WRIGHT M,BRUNEEL J,et al.Creating value in ecosystems: crossing the chasm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siness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4,43 (7):1164-1176.

[11] 陈衍泰,孟媛媛,张露嘉,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68-75.

[12] 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71-1780.

[13] DEOG-SEONG OH,FRED PHILLIPS,SEHEE PARK,et al.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ritical examination[J].Technovation,2016(54):1-6.

[14] SPILLING R.The entrepreneurial system: 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mega-ev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1):91-103.

[15] FELD B.Start-up communities: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your city[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12.

[16] WOOD C.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northwest Florida[J].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2012,11(1):29-34.

[17] FOGEL G.An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hungar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1,39(1):103-109.

[18] 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19] ISENBERG D 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6):40-50.

[20] 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2):79-87.

[21] 蔡莉,彭秀青,SAI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1):5-16.

TheEnvironmentalHealthEvaluationResearchofIncubationEcosysteminChina

Yang Wu,Tian Xuejiao,Li Yahong

(Donlink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xisting ecology,combined with the uniqueness of start-up incubator,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cubation ecosystem,expatiat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further build the dynamic model of incubation ecosystem.Based on this model,we build the incubation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nclude of talent environment,financial environment,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and use the method of growth rate cycles to measure it.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7-2015,the incubation ecosyste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overall is good,the total index of incubation ecosystem show the fluctuating growth trend.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Growth Rate Cycles

DOI:10.6049/kjjbydc.2017070283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8-0112-07

收稿日期:2017-08-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025)

作者简介:杨武(1961-),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田雪姣(1990-),女,山东聊城人,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李亚红(1992-),女,湖北武穴人,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