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研究
——以新疆为例

仇 韪,李金叶

(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资源型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对非资源型产业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又为资源型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以我国最大资源省份新疆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取1990-2016年数据构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等内部效应及劳动就业、区域经济等外部效应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对内部效应的促进作用大于外部效应,但在各分效应中的正向促进作用程度存在差异,未能够使所有分效应充分体现出来。最后,结合上述结论,为实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结构方程

0 引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荷兰病”与“中等收入陷阱”往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资源型产业在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资源丰富地区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出现瓶颈,资源丰富地区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于资源丰富地区而言,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推进经济增长往往会诱发“荷兰病”,并且单一化、低级化产业结构也极有可能导致地区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破解“资源诅咒”必须通过协调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结构间的关系来实现。那么,一个现实问题是,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将产生何种经济效应,尤其是在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倡导绿色经济背景下,这一互动活动又会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协调、推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良好互动,实现资源丰富型地区绿色循环发展。

1 文献综述

出于资源禀赋差异及发展战略选择,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不同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对速度及相对规模具有很大差异。总体来看,在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几乎总是遵守着交替互动的发展规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接续和替代研究。一方面,非资源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基础,利用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能力。Dennis等[1]研究发现,资源型产业尤其是单一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时,通过非资源型产业接续发展能够深化产业链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创新能力。程志强[2]认为,选择性扶持发展有前途的非资源型接续产业,能够实现新兴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城市经济由资源依赖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从而弱化城市经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3]。另一方面,赵旭强等[4]认为资源产业过度发展,使得生产要素集中于资源型产业,对非资源型产业具有挤出效应,导致产业结构不协调并出现经济困境。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问题[5],王在华[6]提出实施持续产业规划、形成多元化产业、转换产业发展主体、延长产业链和建设产业化基地等具体对策建议。Hayter[7]发现,资源产业受经济、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大规模生产一直是以资源产业为主导,就需要更多地考虑其替代品。孙慧等[8]认为,应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协调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比例。

(2)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筱游[9]认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要并举发展,不能构建单一型产业发展模式。非资源型产业具有扩散效应,有意识地培育非资源型产业集群,能够带动资源型产业发展,进而提高运营效率。另外,资源型城市资源比较优势凸显易产生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及非资源型产业进入壁垒等问题。李铁军[10]认为对资源型产业链进行延伸,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面对产业发展困境,之所以实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原因在于非资源型产业增长具有显著技术推动效应,而技术有效性的推动,是实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承接的桥梁。齐少虎等[11]利用投入产出法,根据新疆产业时间序列对产业进行纵向演化分析发现,新疆资源型产业依然为主导产业,但已经有不断向非资源型产业转换的势头。若要实现新疆产业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资源型产业应当向非资源型加工产业转化,提高非资源型产业结构比例。在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化过程中,由于资源型产业存在高地效应,韩永强等[12]认为能源过量消耗、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科技匮乏、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缓等是制约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

(3)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应当遵循协调均衡发展理念。赵旭强等[13-14]从体制机制视角出发,认为资源型产业单一化和惯性化发展导致资源型产业结构与非资源型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进而阻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平衡机制、共享机制、调控机制,是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均衡发展的关键。王慧[15]通过山西省返工业化现象,对山西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均衡发展理念。彭佑元等[16]利用博弈论方法,论证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理,认为两者合作创新发展有利于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意愿、增加利润,促使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惠互利发展。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知,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但整体上并未对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效应进行详细论证。本文以我国最大的资源型省份新疆为例,主要是因为从现阶段发展状况看,新疆虽然已经凭借其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其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或滞后阶段,整体而言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体现出“荷兰病”症状或潜在症状。考虑到新疆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否有效摆脱“荷兰病”困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构建互动效应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产生的内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2 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机理

资源型产业发展对能矿资源要素依赖较大,根据资源外生性特性,单一主导和扩大资源型产业容易陷入资源困境,而非资源型产业是依靠技术引领为要素发展的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知识溢出性、高附加值率等特征。充分发挥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间的互动效应,发掘其积极影响,有可能破除发展困境。这是因为:一方面:①资源型产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的基础,其自身规模经济能够对非资源型产业规模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拉动作用,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凸显劳动就业效应;②资源型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而非资源型产业多数是依赖技术进步要素进行生产,与资源型产业相比,其污染低、排放少,属于低碳产业。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的接续和替代,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减少CO2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③资源型产业对于非资源型产业的互动,有效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并潜在提升了工业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④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工业产品需求结构出现变化,对高端工业产品的进口向出口转变,资源型产业对非资源型产业的互动促成初级工业产品向高端工业产品转变,改变了产品进出口结构,增加了贸易出口量,提升了国际贸易竞争力。

另一方面:①在资源丰富地区,单一化和惯性化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并且对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产生拥塞效应,而非资源型产业具有技术和知识溢出特征,其在工业产业中的嵌入和结构比重的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优化与协调;②非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产业互动增强了产业间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间的联系,凸显了多种产业共同集聚效应,相应减少了空间运输成本,提升了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了产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而产业集聚和生产效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③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处于工业产品高中端环节,属于增值率较高、资本技术密集、技术含量高的环节,其与资源型产业的互动实质上是专业化产业向一般技术型产业的接续,对工业产业价值链起到攀升作用。在二者互动过程中,由于非资源型产业价值链的嵌入,使整体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使生产要素由初级化向高级化方向转变,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并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以上产业互动内在机理分析表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二者在互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考虑到二者对产业自身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区分出两种互动效应,即产业外部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见图1)。其中,产业外部效应包括提高就业、节能减排、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及贸易增长,产业内部效应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价值链提升。

图1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机理

3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3.1 指标选取

3.1.1 产业互动

(1)资源型产业是指依靠不可再生能源和矿产资源从事生产、加工及以利用为主的产业和制造业,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行业分类标准,结合能矿资源依赖程度,将制造业中部分能矿资源加工业作为资源型产业,包括资源开采型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源消费型产业,共计14个行业,并选取以1990年不变价的工业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17]

(2)非资源型产业是指以技术进步引领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及矿产资源为对象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其具备技术密集、知识溢出、高增长率、高附加值率及正外部性等特征,按照其对技术要素的依赖程度区分为传统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技术非资源型产业,共计26个行业,本文同样选取以1990年不变价的工业生产总值为衡量标准[18]

3.1.2 外部效应

(1)劳动就业。劳动既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又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相应产业发展规模变化对劳动就业存在一定显著影响,本文选取平均从业人员作为就业测量指标。

(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经济动力主要取决于真实GDP,该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选取真实GDP作为经济发展测量指标。

(3)贸易增长。贸易增长属于外生经济变量,国际贸易增长有效推动了区域产品量供给,进而促进了该地区工业发展,本文选取工业贸易进出口额作为贸易增长测量指标。

(4)碳排放。CO2是现今工业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碳减排是体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有效的环境因素,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量作为绿色经济衡量指标。

3.1.3 内部效应

(1)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产品系统由初级向中级和高级递进的过程,其是反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指标。

(2)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表现为不合理产业结构再调整及要素再配置,其是衡量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个指标。

(3)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反映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产业集聚程度越深,产业间协作和互补能力越强,越能有效解决产业分工和运输成本问题,从而提高产业经济竞争力,本文选取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评判指标[19]

(4)生产效率。本文按照何平和陈丹丹等[20]的思路和测算方法,通过建立Divisia指数进行生产效率测算。

(5)成本费用利润率。其主要用以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和效率水平,本文将其作为反映工业产业链价值地位的重要指标[21]

(6)技术创新。本文以R&D作为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90-2016)》,研究对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避免受数据质量和量纲的影响,对相关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1)

在式(1)中,Yij为变量标准化前值,Zij为变量标准化后值,EYjDYj为变量Yj的均值和方差。

3.2 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模型(SEM)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个基本模型组成。其中,测量模型由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组成,用于分析观察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结构模型用来对无法观测的变量间潜在因果关系进行说明。

测量模型用如下公式表示:

(2)

式(2)中,δξηε不相关,ΛX为指标变量X的因素负荷量,δ为外显变量测量误差。εξηδ不相关,ΛY为指标变量Y的因素负荷量,ε为外显变量测量误差,ξη分别为外洐潜在变量与内洐潜在变量。

结构模型用如下公式表示:

η=γη+βξ+ζ

(3)

式(3)中,η为内洐潜变量,ξ为外洐潜变量,模型其余不可解释变量用ζ表示,γβ表示变量的回归系数。

根据本文主要研究目的,结合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依照上述互动效应机理,通过测量模型进行测度,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外部总效应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一般情况下,产业互动产生的外部效应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贸易增长有提升作用,而最突出的表现是就业人数增加,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内生矛盾。鉴于上述逻辑分析,假设产业互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就业、贸易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碳减排有抑制作用。

H2: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总效应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通常情况下,产业互动产生的内部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增强及产业价值链提升等方面,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进而能够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为产业价值链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技术进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结合上述理论假设,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路径图,如图2所示。其中,产业互动表示外洐潜在变量,本文选取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作为测量指标。内部效应表示内洐潜在变量,本文选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集聚、生产效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技术创新指标对其进行测量。外部效应也表示内洐潜在变量,本文选取劳动就业、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碳减排指标对其进行测量。

图2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路径

4 模型拟合与实证检验

4.1 模型拟合检验

本文在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选择上,一方面要考虑模型基本适配指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在模型基本适配度指标验证方面,有以下几个准则:①估计参数不能有负方差;②所有误差变异必须达到显著性水平;③估计参数统计量彼此之间相关绝对值不能太接近于1;④潜在变量与测量指标间的因素负荷量最好介于0.5~0.95之间;⑤不能有很大的标准误。整体模型适配度主要是通过绝对适配度统计量、增值适配度统计量及简约适配度指数进行检验。表1是针对整体模型输出结果的检验,从中可见,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结构方程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

表1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拟合结果

拟合优度统计量结构模型可接受值评价结果卡方自由度比1.937<3符合RMSEA0.046<0.08符合SRMR0.068<0.08符合GFI0.918>0.9符合PGFI0.516>0.5符合TLI0.949>0.9符合PNFI0.612>0.5符合CFI0.975>0.9符合IFI0.975>0.9符合

4.2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AMOS17.0对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益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估计,各参数估计值如表2所示。从路径关系看,一是产业互动对外部效应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外部效应分别对劳动就业、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及碳减排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H1基本成立;二是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内部效应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集聚、生产效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及技术创新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H2基本成立。

表2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外部效应及内部效应标准化估计结果

路径名称Estimate标准化估计值S.E.外部效应←产业互动0.683***0.5360.151内部效应←产业互动0.747***0.5800.162劳动就业←外部效应0.931***0.7680.139区域经济←外部效应0.726***0.7620.156国际贸易←外部效应0.636***0.5860.148碳减排←外部效应0.408**0.4210.184产业结构高级化←内部效应0.947**0.7790.172产业结构合理化←内部效应0.712***0.7730.153产业集聚←内部效应0.678***0.5990.141生产效率←内部效应0.428**0.4330.191成本费用利润率←内部效应0.545***0.5230.169技术创新←内部效应0.621**0.5060.158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4.2.1 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外部效应

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外部效应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536,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外部效应对劳动就业的标准化效应为0.768,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标准化效应为0.762,外部效应对国际贸易的标准化效应为0.586,并且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碳排放量指标设定为负向,而外部效应对碳减排的标准化效应为0.421,表现为显著正向抑制作用。

从新疆工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部效应。从外部效应各分变量看,外部效应对劳动就业和区域经济标准化总效应系数最高值分别达到0.768和0.762,高于其它各变量影响因子,证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产生的外部效应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外部效应对国际贸易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586,说明产业间互动能够增强产业间关联度,有效形成互补优势,促进产业分工,从而提升产业内外国际贸易增长;外部效应对碳减排的标准总效应为0.421,由于起初对碳排放量设定为负向指标,证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能够有效形成产业间接续和转移,并减少资源型产业和对资源型产业的重组,从而对外部效应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4.2.2 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内部效应

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的标准化系数为0.58,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并高于外部效应,说明产业互动的根本是实现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并且,内部效应中的分效应都具有正向显著性。其中,内部效应对产业高级化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779,内部效应对产业合理化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773,内部效应对产业集聚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599,内部效应对生产效率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428,内部效应对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523,内部效应对技术创新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为0.506。

产业互动过程实质上是对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产业间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而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的标准化系数为0.58,证明产业互动本质上是实现产业内部优化的重要路径。

从内部效应看:一是内部效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779和0.773,在本文所有观测变量中总效应值最高,表明新疆单纯依赖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阻碍和拥塞效应,而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能够迅速、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是实现新疆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二是内部效应对产业集聚和生产效率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599和0.433,证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中的产业集聚和生产效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进而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内部效应对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技术创新的标准化总效应系数分别为0.523和0.506,证明现阶段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技术创新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的主要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互动效应机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产生的内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必然产生正向显著作用,并且对内部效应的作用大于外部效应;②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过程中,对内部效应观测变量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总效应值最大;③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过程中,对外部效应观测变量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劳动就业和区域经济观测变量总效应值最大。

虽然整体上讲,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对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中分效应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且并非对所有分效应都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为实现新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且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互动效应,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和支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由于新疆工业经济对资源型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制约了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向非资源型产业流入,扭曲了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要素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应深化工业产业体制改革,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壁垒,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进而扩大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

(2)促进高技术非资源型产业带动资源型产业发展。以高技术非资源型产业为核心,对资源型产业技术支持、组织管理、生产模式进行提升和改造,强化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内生关联性,延伸产业链并提高产品附加值率,培育新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和绿色资源消费型产业,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推动产业创新驱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技术化优势,形成智能化和模块化发展模式,并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以攻克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目的,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创新难点,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外,经过上述实证研究发现,从内部效应观测变量看,产业互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应值最高;从外部效应观测变量看,产业互动对劳动就业和区域经济的效应值最大。这些结论与本文预想假设相吻合,且在验证假设命题的前提下给出了另外的切入点,即可以产业间互动影响机理与产业政策评估为切入点。

事实上,从本文定义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内涵看,外部效应更类似于内部效应的外在表现,即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必然导致产业规模效应扩张和范围效应提升,高级化过程伴随着分工细化和就业市场细分,而产业合理化过程又必然伴随着市场规模——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扩大。以此而论,本文对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进行观测价值排序:内部效应是外部效应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产业互动相关政策推进过程中,对外部效应变量指标的考察并不是第一位的,相关政策合理与否的关键在于其内部效应能否得到有效体现。

参考文献:

[1] DENNIS D R, MEREDITH J R.An analysis of process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s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6): 683-699.

[2] 程志强.煤炭资源繁荣与鄂尔多斯工业化之路: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8,23(1): 184-185.

[3] 高晨,吕月英.山西省资源型产业的接续产业选择研究[J].商业文化,2014,20(29): 50-52.

[4] 赵旭强,刘晓明.构建山西资源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4,28(9): 89-90.

[5] 于光.我国矿业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6,23(4): 19-21.

[6] 王在华.论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J].发展,2004,16(1): 23-26.

[7] HAYTER R.Resource industries a2 - kitchin,rob [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 Elsevier, 2009.

[8] 孙慧,欧娜.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新疆优势产业识别[J].商业研究,2011,53(7): 42-46.

[9] 筱游.项目带动战略助推龙岩经济起跑[J].发展研究,2006,22(10): 70-71.

[10] 李铁军.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33): 148-149.

[11] 齐少虎,高志刚.新疆工业主导产业演化研究[J].新疆财经,2013,31(3): 47-52.

[12] 韩永强,王毅.加快推进山西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36(6): 59-62.

[13] 刘晓明,赵旭强.促进山西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J].经济师,2014,28(9): 74-75.

[14] 赵旭强,刘晓明.构建山西资源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4,28(9): 89-90.

[15] 王慧.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34(6): 4-6.

[16] 彭佑元,程燕萍,梅文文,等.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理——基于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2016,37(2): 80-85.

[17] 朱俏俏,孙慧,王士轩.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112-119.

[18] 王世甫.非资源型产业:产业梯度转移下的经济裂变[N].通辽日报,2010-10-25 (2).

[19] 刘剑锋,蒋瑞波.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2): 120-123.

[20] 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 2014,30(7): 31-37.

[21] 吴苗苗,刘翠,傅为忠.基于Var和Dea的技术创新对产业价值链攀升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34(2): 1-5.

AnalysisofInteractionEffectbetweenResource-basedIndustriesandNon-resource-basedIndustries:aCaseStudyofXinjiang

Qiu Wei, Li Jiny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The resource-based industry is the basis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which supports and guarantees the non-resource-based industr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resource-based industry provides the market demand for the resource-based industry. This paper choose the Chinese largest resource-rich province Xinjiang for an example, us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lect data from 1990 to 2015 to build the interactive effect model of the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nd the non-resource-based industry to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nd non-resource-based industry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both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l effects and such as labor employment, regional economy in external effects. Moreover, which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the internal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external effect. But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various effect, which do not fully reflect all the partial effects. Finally, combining the above conclusions, which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and non-resource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Resources-Based Industry; Non-Resources-Based Industry; Interaction Effec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17-12-29

基金项目:新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O22);新疆大学丝路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XDSL16BS01)

作者简介:仇韪(198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李金叶(196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本文通讯作者:李金叶。

DOI:10.6049/kjjbydc.2017100294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7-0068-06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