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高校创客空间的复杂适应系统分析及优化策略

甘静娴1,芮正云2

(1.南京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江苏 南京210094;2.同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客空间建设已成为高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主流模式和重要举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阐释了高校创客空间的开放性、非线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等系统特征,指出高校创客空间的演进过程包括接触和交互两个阶段,在其演进过程中,标识机制和积木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从CAS视角提出促进高校创客空间发展和系统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众创业;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复杂适应系统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创客空间建设更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1]。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模式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建设创客空间的热潮逐渐蔓延到国内高校,构建和发展创客空间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创客空间(Maker Space)包括实验室、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主要为成员间交流、创意分享或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软件以及配套服务[2]。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资源,能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信息、技术、设备和专业指导等创业所需资源。在高校创客空间内,大学生创客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理念、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和协作[3],既可以增强大学生创客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又培养了大学生创客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创客空间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营造共享、协作的创客文化,对于新创意产生、新知识扩散以及创业创新活动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国内高校创客空间建设起步较晚,本文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解析高校创客空间的特征及运作机制,提出高校创客空间发展策略,以期为高校加快创客空间建设和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1 高校创客空间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现状

高校建设创客空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扶持大学生创业措施的自然延伸和功能拓展,不仅有助于完善既有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还能激发大学生创客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效率和成功率。首先,高校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客交流、学习和协作提供了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客的行动效率。因为大学生创客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在创新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而创客空间正好为大学生创客分工与协作提供了便利,使其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中。其次,高校创客空间为创客群体讨论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创客之间相互启发,既能促进高质量创意的产生,也有助于创客识别和开发更多高价值创业机会。此外,大学生创客掌握的信息、资源等存在差异,其能通过创客空间寻找配套、互补资源,实现资源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范围的合理配置,进而推动创业想法的实现。

创客空间率先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起来,如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DeLaMare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密歇根大学的“3D实验室”等,其为大学生创客分享、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了平台,各学科师生互相交流、学习与合作,推动了创意创新的培育和孵化。虽然国内创客空间建设起步较晚,但一些高校已开始对创客空间建设进行探索。例如,目前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是清华大学的iCenter,该创客空间采用会员制,让大学生创客了解并运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及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跨领域合作,设立创客种子基金支持创客团队产品开发;“哈工大-微纳点石”创客空间采用学生社团为主、教师为辅的运作模式,由哈工大各行业领域资深专家担任学生科创活动的校内导师,并聘请校外企业家作为项目孵化指导专家,联合社会资源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对接服务。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较早便开始创客空间研究,例如,Forest等[4]以实践为导向,基于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案例探讨了高校创客空间发展模式;Holm[5]分析了创客空间对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创客空间的作用,并迅速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和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杨建新等[6]基于MIT媒体实验室、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等案例,提出在高校建设创客空间、以创客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刁振强[7]针对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发展现状,提出构建高校创客空间的政策建议。纵观现有相关文献,虽然学者们总结了创客空间发展模式和经验,但仍缺乏从系统性视角探讨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分析高校创客空间的系统特征、演进过程及运行机制,CAS理论为创客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2 高校创客空间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延伸,创客空间不仅鼓励、培育和催化了创新思想和理念,还为大学生创客创业创新提供了场所、设备等创业资源要素以及专业化服务,有力保障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开展。同时,由于高校创客空间自身资源有限,还需联合企业、创投机构和科技中介等组织,共同促进大学生创客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和财富。可见,高校创客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关系空间,在这个创客实践场中,大学生创客之间、创客与导师之间以及创客与其它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知识等要素的传递与交换[8]。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创客空间是将大学生创客聚集到一起,利用外部各类主体的支持,协作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而构成的一个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内涵和特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图1 高校创客空间系统化模型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最早是由Holland[9]于1994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与系统内外相互作用,进而认识并改进自身行为以适应整个系统。从CAS理论视角看,高校创客空间系统是多主体在相互作用、动态交互、主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非平衡态复杂系统。在该系统中,具有创业热情和创新动机的大学生创客作为适应性主体,遵循系统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与其他主体交流、互动、协作,共同实现创业计划或攻克科技难题。高校创客空间的复杂性系统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4个方面:

(1)开放性。高校创客空间系统并不是封闭、静态的,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创客既可以相互交流、互动,也可以与外界进行信息、技术等资源交换。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创客空间系统不断从外部引入技术、信息、资金等创业资源,并向外输出新产品或创意设计。高校创客空间系统发展是大学生创客与市场环境、外部技术、政府创业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不断交互的过程,系统开放程度会影响大学生创客与外界创业辅助主体之间联系渠道的畅通性和便捷性,进而影响系统内部主体间交互质量。例如,大学生创客通过创客空间从外部环境获取相关市场需求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快速识别新商业机会、打开新市场,或与系统内部相关主体进行商讨,协同改进创意设计或产品。因此,随着高校创客空间系统开放程度提高,系统内部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创新能力会不断增强。

(2)非线性。线性意味着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直线,变量间的变化率是恒量,而非线性则相反。在非线性系统中,某个变量变化引起其它变量变化的变化率不是固定的,因而系统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结果难以准确预知。创客空间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原因是:首先,大学生创客之间彼此适应程度变化没有规律,当其处于激烈讨论或产生分歧时,彼此间接触点的适应度可能会迅速降低,甚至跌入“冰点”,导致关系破裂。当创客之间产生共鸣时,其适应度可能会瞬间增强,形成新的创意设计或创业目标等;其次,创新创业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业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不同创业项目的风险和难度存在差异,项目进展和结果也不同,这种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导致了创客空间的非线性特征,若用创客空间内创意产生或创业方案落实数量描述系统发展过程,那么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峰值,也可能一直处于较低走势。可见,创客空间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3)自组织性。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性是指无需下达特定指令,系统就能自行演化,形成新的有机结构。大学生创客拥有强烈的创造欲、创新意识和创业动机,虽然客观上存在主体差异,但其都是为了实现创新创业目标而聚集于创客空间,因而能主动地相互适应。大学生创客通过在高校创客空间交互,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与之配对组合,最终完成聚集体(不仅包括大学生创客,还包括风投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自组织过程。具体包括两条途径:一是对现有技术或市场开展利用式活动。由于常规活动具有累积性和连续性特点,聚集体对现有技术和市场的温和改进有利于实现自组织进化;二是通过探索式活动进行自重组。采用新的技术范式或开发新市场等活动具有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会使创业创新过程中出现随机涨落的情况。虽然结果难以预测,但正是通过“涨落-突变-分岔-选择”等一系列作用实现了聚集体自重组[10]

(4)涌现性。在高校创客空间自组织环境下,创业创新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涌现性特点。复杂适应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在自身目标指引下,积极应对外界信息和刺激,依据自身的认知约束和行为规范,选择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基于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改进,从而提高行动效益。涌现(Emergence)是指系统内各个主体的适应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要素流动、子系统交互等,会引致群体乃至整个系统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因此,创业创新活动涌现是一个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创客与外部环境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既包括相互促进,也包括相互制约)作用,从系统层面构成了创客空间的涌现性特征。例如,大学生创客通过主动的互动和学习行为增强自身创业创新能力,此时聚集体也会呈现出单个个体不具备的新知识或新属性[11],从而使创客空间系统有序、高效地运行。

3 高校创客空间演进过程与运行机制

3.1 主体行为分析

3.1.1 创客集聚行为:系统生成的前提

倘若为知识主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相互启迪和资源集成的开放式平台,如社区(包括网络虚拟社区)、研讨班等,会有力地激发和促进创业创新活动[12]。因此,高校创客空间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在于,将高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相关创新要素与大学生创客、外部市场需求等创业资源要素聚集在一起。但是,这种聚集并不是将各类要素零散地汇集起来,而是利用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推动大学生创业。对于CAS视角下创客空间,大学生创客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他们会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相互协作,适时反馈彼此的行动并及时调整,进而在发挥各自价值的同时形成集体创造力。

3.1.2 创客适应性行为:系统演进的动因

大学生创客的适应性行为可分为一般性自我改进和超越式自我改进两个层次。一般性自我改进是指根据市场和技术环境对自身创业理念、客户群选择和商业模式设计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与当前的外部环境相匹配。大学生创客根据环境因素及其变化,改变自身行为规则(如由“因果逻辑”转变为“效果逻辑”),以突破资源和能力约束。超越式自我改进是指大学生创客主体依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所处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变化趋势进行预判,作出前瞻性创业创新决策,对目前聚集体构成、创业战略远景以及学习和创新模式等进行变革,以增强适应性和活力。例如,大学生创客在“模糊前端”采取积极的探索式学习,以提高产品开发效率。从CAS视角看,高校创客空间的制度创新可以改变大学生创客的行动准则和相互间的关系状态,高校创客空间需要鼓励大学生创客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能力成为创业创新活动中的一个模块,并根据条件变化进行自我改进,进而与其他创客或组织进行组合。

3.2 创客空间运行机制

3.2.1 标识机制

CAS系统中的标识(tagging)在系统主体集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标签[13],能够帮助系统中的主体避免盲目地搜索信息、挖掘资源或是混乱地建立联系。高校创客空间之所以需要各类标识,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创客聚集、互相认识与选择,以共同完成创业创新项目,有利于具有相同目标的创客组合到一起,建立协作关系。对于大学生创客而言,其拥有的目标、学历、专业等均可以视为标识;对于团体而言,人员结构、目标、产品、专业或技术优势等就是其标识;对于创客空间而言,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及形成的文化氛围等都可以视作标识。通过高校创客空间的标识机制,大学生创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且能够胜任的创新板块或创业项目,精准地搜索到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源、交易或合作伙伴。

具有良好标识的创客空间能更好实现健康发展。首先,具有良好标识的创客空间能够通过提供相关领域的设备、软件、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爱好的大学生创客聚集。同时,通过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创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在具有良好标识的创客空间中,大学生创客的标识更为显著,他们之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进而提高系统内资源流动性、强化互动效果,尤其对于隐性知识和稀缺性资源的共享,更具积极意义。此外,相互信任还能促进大学生创客之间的专用性关系投资,有助于提升合作关系质量、降低合作风险,有利于创业创新活动高效、持续进行;最后,具有良好标识的创业创新项目团队或聚集体更容易吸引优秀成员加入,吸收志同道合的新成员不仅有利于壮大队伍,还能促进项目顺利完成。

3.2.2 积木机制

复杂适应系统的本质是各类部件,即积木(Building Block),通过重新组合,改变原先的组合方式,形成能更好适应外部环境的新系统。系统的复杂性不在于积木多少和大小, 而在于新的组合结构[14]。在高校创客空间中,不同的大学生创客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内部模型,进而产生不同的创业创新效果。积木机制的实质是,当系统主体面临新环境或新情况时,通过与外界环境和其它主体建立联系,形成不同状态组合。CAS理论认为,适应性主体不具有适应任何突发情况的“图式集”,因而需要适应性主体之间开展交互式学习,协同完成创业创新项目。

积木机制要求系统内主体首先需要构建粗加工的积木。大学生创客在认识或处理问题时,会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或者熟悉的知识(包括先前经验等),提取相关行为规则,即内部模型,运用这些行为规则分析评估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初步关联,从而构建、加工出新积木(如观点、想法、创意等)。然后,大学生创客需要对这些积木进行再加工,该过程对创意和知识分享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共享,大学生创客可以接受和吸收大量新信息和新知识,丰富积木构建所需的“知识元”。因此,创新创业活动必须基于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默契配合;最后,大学生创客按照一定规则,将各自的积木组合起来,使之能够相互搭配,形成新系统。

3.3 创客空间复杂适应系统演进过程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创客空间可以视为一个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涌现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发展的[15]。大学生创客根据各自的标识,形成目标一致的聚集体,并根据市场或技术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调适,重新组合系统内部积木,形成新的功能结构,以顺应环境变化趋势、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可见,创客空间复杂适应系统的演进过程即大学生创客通过相互作用和反复迭代,形成不可还原的涌现性组织结构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3.3.1 接触阶段

首先,基于创业创新愿景进入创客空间的行动主体,为了寻求外部资源和支持,会充分利用创客空间所提供的交流渠道和机会,释放自身的接触点,并依据创客空间内其他主体的标识寻找潜在合作者。在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会产生大量沟通交流和思维碰撞。首先会引起系统混乱、无序,使系统陷入一种不稳定状态。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获得资源要素和其它支持,各主体会努力使自己的接触点扩散,与其他主体充分接触,以确保能找到最合适的潜在合作者或资源,并与潜在合作者达成共识,这一阶段为后续创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因此,高校创客空间需要建立开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为大学生创客间以及创客与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接触创造条件。例如,同济大学的“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不仅举办了各类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还专门规划了“阳光房”,为入驻者提供了专门的交流讨论场所。

3.3.2 交互阶段

“接触”的本质是为“交互”创造条件。前文提到高校创客空间是一个关系空间,因而大学生创客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创客空间系统中,大学生创客在与其他主体及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和行为模式,以适应聚集体的整体目标和规范,逐渐消除阻碍群体发展的个体因素。在持续交互过程中,系统主体会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以保证聚集体发展。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聚集体内部会出现新的认知冲突和分歧,此时适应性较强的个体会留下,适应度较弱的个体则会被淘汰,由此完成聚集体变革重组。随着大学生创客的不断学习与适应,群体内部对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的认知逐渐趋于一致,系统的“混沌”状态也将趋于稳定。虽然大学生创客都会根据环境刺激作出相应调整,但是由于个体在价值目标、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同一群体规范下会出现不同的积木组合方式。在该过程中,那些能力获得提高,并能为群体贡献力量的创客会得到更多认可,甚至成为核心人物,而那些在理念和行动上不符合群体要求、对群体贡献微弱的个体将不得不选择退出。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创客空间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体现出复杂适应系统特征,该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包括适应性主体接触阶段和交互阶段,前者主要基于标识机制,有助于提高主体间分工协作效率,后者通过积木机制形成系统涌现,以实现创客空间系统优化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据此,本文提出整合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创客空间系统演进及其运行机制的整合框架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赋予了新的服务内容,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高校创客空间的系统特征、运行机制和演进过程。创客空间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4个主要特征,根据大学生创客适应性行为,可以将系统演进过程划分为接触和交互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依靠系统的标识机制,后者主要依靠系统的积木机制。高校创客空间作为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必须利用一定的组织策略和制度措施才能有效激活知识主体的创造性、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并培育创业创新环境和氛围,以保障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本文针对高校创客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及运行机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高校创客空间应将服务供给的重点从基础设施供给转向软环境培育。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对创客空间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在设施设备和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把创客空间打造成新常态下推动创业创新型大学发展的新引擎。例如,通过举办作品竞赛、主题研讨等活动,营造开放、共享的创客文化及融洽的沟通氛围,进而增强整个创客空间系统活力,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创客聚集,鼓励他们自由阐述想法、积极参与合作创新创业活动。

(2)重视创业导师的作用,提高专家队伍结构的合理性。高校创客空间不仅可以在校内聘请创业导师,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技术研发经验、企业管理经验的校外人员,包括校友甚至国外兼职教授等。一方面,通过拓宽专家队伍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范围,提升创客空间服务水平,增强创客空间系统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创业教育和培训中增加实践案例分析课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客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帮助大学生创客形成更加全面的创业认知,提高其个体适应性。

(3)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应突出差异化的特点,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同质化。从学科领域看,高校创客空间应根据自身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采购相应设备、筛选相关支持项目;从价值链分工看,研究型大学可以依靠自身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师资队伍等,重点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市场开发,而应用技术型大学则可以通过紧密联系区域特色产业,依托学校丰富的实践型人才资源,为现有市场提供嵌入式专业服务,为现有技术提供创新迭代方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 陈武, 李正海.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创客与众创空间培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首届“创新发展·创客·众创空间”论坛评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154-160.

[2] 马骏.创客空间商业模式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33(8):17-21.

[3] 张哲, 王以宁, 陈晓慧,等.高校学生创客空间采纳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数字媒体制作”创客空间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 2016(1):112-120.

[4] FOREST C, MOORE R, FASSE B, et al.The invention studio: a university maker space and culture.[J].Advan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4, 4(2).

[5] HOLM E J.Makerspa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entrepreneurship[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24-31.

[6] 杨建新, 孙宏斌, 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5):27-32.

[7] 刁振强.众创时代高校创客空间的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2):69-73.

[8] 曾明星, 宁小浩.“四场一中心”创客学习空间模型及构建——基于企业创新过程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6, 34(4):25-34.

[9] 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0] 李锐,鞠晓峰,刘茂长.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理及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10, 19(1):145-151.

[11] 张宝生, 张庆普.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1):132-136.

[12] 吴文清, 张海红, 赵黎明.孵化器内创业企业知识网络涌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12):109-118.

[13] 张玉明, 张远远.基于CAS理论的万众云创新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7):6-11.

[14] 赵黎明, 张玉洁.综合孵化系统自适应机制研究——基于CAS刺激-反应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5):385-389.

[15] 胡杨.产学研合作创新聚集体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2(5):76-83.

AnalysisofComplexAdaptiveSystemofMakerspaceinUniversitiesandtheOptimizationStrategy

Gan Jingxian1, Rui Zhengyun2

(1.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er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kerspac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trend and measure to suppor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This paper, based o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Theory, analysis the Makerspac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nonlinearity, self-organization and emerg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is system includes two stages of contact and interaction.There are two mechanisms, tagging mechanism and block mechanism,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Mass Entrepreneurship; Makerspac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收稿日期:2017-06-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B710073)

作者简介:甘静娴(1988-),女,福建厦门人,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芮正云(1988-),男,江苏溧水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协办

DOI:10.6049/kjjbydc.2017040690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7-0113-05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