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观的互联网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

尹 士1,2,李柏洲1,2,周开乐3

(1.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哈尔滨工程大学 企业创新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在互联网资源性质凸显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性特征,对互联网资源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周期性与伴随性演化模型,并结合华为公司26年的技术创新发展史进行案例分析。最后,针对互联网资源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观;技术创新模式;资源网络

0 引言

技术创新模式一直是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重点,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的资源性也逐渐成为创新研究的焦点。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已有20余年,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已经成为一类战略性社会资源,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互联网加快了商业模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促使资源网络关系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革[2]

在互联网资源形成、发展以及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迭代的背景下,资源网络观与创新融合思想逐渐形成[3]。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类资源,具有技术性、公共性和渗透性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重要投入要素以及具有深刻内涵的载体,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中[4]。互联网主要通过客户关系和伙伴关系两个方面影响企业关系网络:①帮助企业建立与客户的互动关系,实现无障碍的技术创新双向交流;②帮助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双赢合作关系,增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发挥集体技术创新优势,改进技术创新模式。网络资源分为网络结构资源、网络关系资源和网络节点资源3种类型。网络资源通过加强企业间知识转移提升企业绩效,其中,网络结构资源、网络关系资源与技术环境动态性具有反向变化关系[5]。社会资源网络关系分为内部、外部两种:对于内部社会资源网络关系,客户服务定制和资源内部调度、互联作用于创新能力,服务匹配性和资源内部调度、互联作用于协作能力,两种能力共同促进组织绩效提升,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6]。对于外部社会资源网络关系,较强的资源网络关系有助于获取更多研发经费,以此获得联盟研发所需的前沿信息技术[7]。政企联结型资源网络调用频率会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强化外源性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外源性研发以“互联网+”的方式通过模仿式创新、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快速实现[8]。因此,随着互联网资源性特征的凸显,其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呈现一定演化规律。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形态、资源获取方式、资源结构及其与企业绩效、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方面[9-10]。基于互联网资源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较少,针对我国互联网资源与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更为缺乏。因此,本文将基于互联网资源研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从而为企业根据网络资源变化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1 我国互联网资源性特征及演化

1.1 互联网的资源性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学中对于资源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典经济学对资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层面,例如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就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理论。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其对资源的研究扩展到边际生产力分配层面,建立了新古典生产函数,认为假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制度经济学逐渐兴起,Douglass North[11]认为没有适宜的制度,即使增加要素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也很难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把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作为诱发生产率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高效率的组织会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互联网从技术要素转变为平台要素并且还在不断变化。因互联网要素的加入,人们的交流成本、信息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提高了市场效率。Ronald Harry Coase[12]认为,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边界和组织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交易费用的改变不断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互联网以特有的影响力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对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基于资源观的互联网是通过高效率的信息传播、获取和运作模式影响投入要素、知识创新和组织制度变迁,以此提高生产率的一种资源。互联网的资源性特征包括技术工具性、公共服务性和社会渗透性。

(1)技术工具性。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工具,该工具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投入要素,企业通过互联网获取不同信息资源,以实现高效运营[4]。基于该视角,互联网与土地、机器等其它生产要素没有显著差别,它属于技术性资源,是发展的直接生产力。“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规划提出要求互联网与不同产业融合.该过程会引发对互联网技术性资源的更大需求。

(2)公共服务性。互联网是公共性工具,其相关设施由国家和通讯企业建设而成,属于公共品范畴——人们以较低成本就能够使用互联网;除此之外,信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人们以较低成本即可获取大量信息。基于此,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公共品。

(3)社会渗透性。互联网已经从狭小的微处理技术领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加快了整个社会的网络化进程。特别是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提高了产业效率,促进了产业的网络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渗透性越来越深入。

1.2 我国互联网的资源演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融入企业创新系统的战略性社会资源。借鉴方兴东[2]、杨善林[13]等学者的研究,可将我国互联网资源演化分为3个阶段:技术互联网阶段、平台互联网阶段和资源互联网阶段。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为5个子阶段:学术科研阶段、商业媒体阶段、社交网络阶段、即时网络阶段和网络空间融合阶段(如表1所示)。

(1)技术互联网阶段。在互联网接入我国前,由于资源紧缺和技术要求较高,高校、企业等很少有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研究,难以开展有深度与广度的科学研究,因此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14]。自接入互联网以后,互联网资源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2)平台互联网阶段,包括商业媒体阶段和社交阶段:①商业媒体阶段。1994年4月20日开启了互联网技术驱动的初级时代,企业、个人可以自由接入互联网,互联网资源开始融入社会,网络投资环境改善,为企业创新融资创造了良好机会。人民网等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百度、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商业公司创立,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的出现更是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但是2000年后,纳斯达克科技股的崩盘和网络经济泡沫的出现,给我国企业造成重创;②社交阶段。2001年美国掀起了网络服务热潮,随后我国互联网迎来了需求服务(SP)、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等Web2.0时代。此时,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物流、金融等领域,企业新型的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在孕育中。

(3)资源互联网阶段,包括即时网络阶段和资源网络融合阶段:①即时网络阶段。2010年,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开发出现高潮,标志着我国互联网进入即时资源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发展的资源性特征越来越显著,在加速信息资源传播的同时,逐渐渗透至生产和消费领域,企业资源配置和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不断创新,从而更加具有创新活力。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已占人口总数的44%。此时的互联网已经超越技术工具和应用平台范畴,与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是企业创新的战略性社会资源;②资源网络融合阶段。“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进入“互联网+”发轫时代。通过互联网思维,可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业态产业链结构,形成资源分享经济[15]。同时,互联网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进一步淡化了企业边界,使其融合为立体的信息传播体系,逐渐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

表1 我国互联网资源演化阶段与创新特征

创新特征技术互联网阶段平台互联网阶段资源互联网阶段阶段时间-19941994-20102010-阶段属性技术工具应用平台社会资源细分属性学术科研商业媒体社交网络即时网络资源网络融合中国领军企业华为、联想、四通利方等搜狐、网易、光明网、8848等百度、巨人网络、阿里、腾讯等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腾讯、阿里、百度等热点与应用邮件测试水木清华BBS博客、SNS、SP模式QQ、MSN、微博、微信、余额宝微信、微博、客户端商业创新电子邮件门户网站、B2C网站B2B模式、企业并购、PPG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网络团购、互联网金融、移动端转型、巨头联合互联网+产业、物联网、迭代创新平台创新科研机构平台数字论坛、IDG投资网民购物、政府规划支持互联网资源平台开放、网络监管、三网融合、知识产权保护资源交互处理网络、战略性新兴资源文化创新国际交流网络媒体、网络文学个人媒体、线上阅读舆论监督网络文化空间资源共享

互联网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资源平台,其演化改变了信息传播、获取和运作模式,将传统企业的价值链改造成价值环,推动了产业环的云化模式发展。互联网将全面融入企业创新系统,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融合与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多元化的互联网社会资源探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迭代。

2 互联网资源关系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

2.1 网络增强与维持的周期性演化

随着互联网资源关系的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在资源网络的增强与维持间呈现周期性演化。1994年前,我国还未接入互联网,资源网络范围小,同时受到宏观政策和微观企业内部管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边缘地带,技术创新动力不足。1994-2000年,浏览器等信息传播平台不断被引进和发展,打破了组织之间的物理距离局限,使企业信息收集效率迅速提升,信息运用成本大幅降低,由“零”资源态网络关系向弱资源态网络关系发展,企业转向开放性创新。2000-2010年,技术模仿式创新逐步转向市场导向型的渐进式自主创新,随着资源信息共享和产品服务平台的构建,使基于资源网络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逐渐转向自主创新。2010年以后,互联网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平台,为企业合作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因此,在互联网资源背景下,随着资源网络关系的变化,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资源网络增强与维持之间呈现周期性演化,具体演变阶段如表2所示。

2.2 资源关系强度匹配的伴随性演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资源网络是不断强化和拓展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也在动态变化。Granovetter研究发现,网络关系强度不断变化,强关系和弱关系均有利于组织网络调整。因此,根据互联网资源的变化特征,基于资源网络强度,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3个区域,不同区域资源网络强度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网络强度匹配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资源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关系强度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矩阵模型

资源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匹配演化是技术创新模式对资源网络强度适应和支持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匹配与创新成效、创新风险受资源网络强度的影响。因此,由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资源发展轨迹的3个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与3种高、中、低资源网络强度相匹配。在Ⅰ区,资源网络关系强度较低,创新平台基础薄弱,此时的创新主要采取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方式,Ⅰ区的企业主要匹配模仿式创新且以渐进式自主创新为辅;在Ⅱ区,中等资源网络强度促使企业内外部技术创新网络形成,资源网络平台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并崛起,此时主要以技术改进和人员培养方式创新为主,Ⅱ区的企业主要匹配自主创新且以渐进式自主式创新为辅;在Ⅲ区,资源网络强度较高,信息传播更加透明化,合作双方的信任程度更高,实现了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合作,此时以合作研发与生产方式创新为主,Ⅲ区的企业主要匹配合作式创新且以自主式创新为辅。因此,在选取主要技术创新模式后,企业要根据技术创新模式的周期性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相融合。

表2 基于网络增强与维持的周期性技术创新模式演化

阶段互联网时间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周期性特点Ⅰ-1994模仿式创新资源网络关系增强:企业与外部资源网络关系增强,技术采用跟随引进,技术专利产出少,质量差,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提升Ⅱ1994-2010自主创新资源网络关系维持:企业与外部资源网络关系维持,技术研发投入增加,技术专利改进增多,质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Ⅲ2010-2015-合作创新资源网络关系增强:企业与外部资源网络关系强化,技术合作研发活动增多,技术专利进步和技术集群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3 互联网资源关系下的华为公司技术创新模式演化案例分析

3.1 华为公司技术创新概况

华为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2016年华为公司跃居全球最佳创新公司第13位,它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15年,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79 000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为59 607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5.1%。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240 000百万元人民币。公司通过全球16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通过共享洞察ICT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资源网络,推动技术进步[16]

3.2 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资源网络演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资源网络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为资源间的节点数增多。随着时间推移,节点会发生复杂变化,产生多重复杂的相互影响,进而诱发节点间连接的产生或消失。运用复杂资源网络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衡量创新资源网络关系强度,弱资源网络关系是在一定领域内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合作节点,主要体现为技术的自主探索研发方面;中资源网络关系具有合作时间短、合作空间简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许可和成果转让等方面;强资源网络关系具有合作时间长、合作空间复杂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合作研发和技术联盟等[17]。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根据资源网络关系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将华为公司技术创新资源网络关系的时空发展史分为3个阶段(如表3所示),据此分析其内在演化规律[18]

第一阶段(1988-1994):华为公司从1988年的单一代理公司,发展到1993年的模仿制造型技术学习公司。1993年在学习贝尔S1240、西门子EWSD等交换机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中国第一台C&C08交换机。在大规模招兵买马的基础上,华为公司招纳了通信科研机构和邮电学院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同时,招聘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共同研发交换机。在成功研发ETS产品和进一步改进交换机等产品后,华为公司在信息技术行业逐渐站稳脚跟,影响力显著提升,与国内外同行主要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学习和技术引进[19]。该阶段,华为创新互联网资源网络处于封闭状态。

第二阶段(1994-2010):1994年华为公司迫于研发资金压力,决定公开向社会转让电源技术,每种电源的技术转让费明码标价为20万元,公司向接受转让的单位提供全部技术文件、生产工艺文件。同时,接受转让的单位可派3-5人来公司学习电源技术。通过《华为公司人》报的宣传、销售队伍一对一的沟通,加之规划开局的GSM和正在研发的数据通讯产品,华为公司让各地看到了其技术优势。自2000年华为公司开始全面推行从IBM引进的集成产品研发管理IPD,并形成以消费为导向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在与美国ST芯片设计公司、IBM等公司的合作中,其生产的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此时与华为公司合作的国外知名企业逐渐增多,技术联合、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逐渐发展[20]。该阶段,华为采取维持与外部资源网络关系的方式,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进而实现技术专利改进增多、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1]。此时,公司由自主式创新转向合作创新,其倡导的“协同、生态、合作”理念对整个产业起到了引领作用,技术创新资源网络多样化发展,资源网络关系增强。

表3 华为公司历年核心产品资源网络与创新模式

阶段时间空间核心产品网络对象网络形式资源网络强度技术创新模式第一阶段1988HAX-100交换机香港鸿年公司产品代理弱模仿式创新1991HJD-04交换机国内部分高校参观学习弱模仿式创新1993C&C08交换机西门子等国外公司技术学习中自主式创新1994ETS产品深圳某公司技术合作中模仿式创新第二阶段1996数据通讯产品德州仪器及高通技术学习中自主式创新1997GSM技术爱默生等国外公司技术引进弱模仿式创新2004高端路由器NE500IBM合作技术引进弱模仿式创新2009SingleRAN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技术联合中自主式创新2001海思芯片美国ST芯片设计公司技术转移中自主式创新2005TD-SCDMA技术西门子公司技术联合中自主式创新2010S系列敏捷交换机SDN测试认证中心合作研发强合作式创新第三阶段2011AP7030DE无线AP802.11协议组技术联合中自主式创新2013USG和Eudemon4个安全研发中心自主研发强自主式创新2014AgileC控制器OpenStack公司合作研发强合作式创新2015FusionInsight平台SAS公司战略合作强合作式创新20155G技术LGU+公司战略合作强合作式创新2016石墨烯技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研发强合作式创新2016AI技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战略合作强合作式创新

资料来源:由《华为研发第2版》和华为官网及其年报信息整理所得

第三阶段(2010-2015年):2010年华为公司合作研发S系列敏捷交换机并开始采取开放式合作方式。2015年华为公司和美国英特尔、德国电信等国际公司进行开放电信云项目(Open Telekom Cloud)合作。同年,与韩国通信商LG U+签署共同研发5G网络技术协议,在5G技术、设备开发、新网络解决方案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2016年华为公司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对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AI相关的一系列主题合作研究[22]。在该阶段,由于互联网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传播,华为公司的资源网络由相对封闭转向开放。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资源观理论分析了互联网资源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并结合华为公司26年的技术创新发展史进行了案例研究。结论如下:①资源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模式动态变化,在合理评估互联网资源的条件下,企业根据资源关系强度阶段,匹配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②总结了网络增强与维持的周期性演化和网络强度匹配的伴随性演化方式,在选取技术创新模式后,企业要根据资源网络增强与维持的周期性特征,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相融合。

对互联网资源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践提出以下3点启示:①在持续挖掘互联网资源的背景下,互联网资源的战略性越来越重要。在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应采用互联网资源观,重新审视原有的技术创新模式,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环境和持续动力,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技术创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模式迭代,完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②对于单个技术创新项目,企业应根据互联网资源网络关系强度匹配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同时,合理应用这些创新模式并与互联网资源相协调;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创业者应站在互联网资源视角,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尝试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同时,探索技术创新模式,推进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视台大型记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 方兴东, 潘可武, 李志敏,等.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4 (5):3-14.

[3]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1360-1380.

[4] 侯汉坡,何明珂,庞毅,等.互联网资源属性及经济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0 (3):176-177.

[5] 方刚,胡保亮.网络资源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0):1511-1520.

[6] 朱张祥,赵昆.从资源观理论视角看云计算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J].现代情报,2014(1):128-131+146.

[7] 王雪原,王雅林.基于资源观的R&D联盟管理思路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1-4.

[8] 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88-94.

[9] 杨道箭,齐二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与企业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2008(5):37-45.

[10] 寿柯炎,魏江.资源网络观:组织间关系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情报杂志,2015,34(9):163-178.

[11] NORTH D.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89,80(1):151-155.

[12] COASE R H,NORTH DOUGLASS CECIL, MÉNARD CLAUDE,et al.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罗仲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3] 杨善林,周开乐,张强,等.互联网的资源观[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1):1-11.

[14] 毛伟.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分析与展望[J].中国教育网络, 2013,7(7):39-42.

[15] 陈建功, 李晓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J].互联网天地, 2014,3(3):6-14.

[16] GIFFORD E, HOLGERSSON M, MCKELVEY M, et al.Tapping into western technologies by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geely purchase of Volvo Cars and Huawei hiring of ericsson employees in Sweden[M].Innovation Spaces in Asia: Entrepreneur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Policy,2015.

[17] 潘松挺,郑亚莉.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1736-1743.

[18] 张利华.华为研发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9] 董洁林,李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基于华为、思科和朗讯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3-12.

[20] 武亚军.中国本土新兴企业的战略双重性:基于华为、联想和海尔实践的理论探索[J].管理世界, 2009(12):120-136.

[21] 方刚.网络能力结构及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3):461-470.

[22] 刘启诚.华为年收入破608亿美元 管道战略成效显著[J].通信世界, 2016(9):16-16.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Based on Resource View of the Internet

Yin Shi1,2, Li Baizhou1,2,Zhou Kaile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3.Management Colleg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inent nature of Internet resources, how to choose the mod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resources ,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to construct a cycl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model, and combined with HUAWEI's 26 year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the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resources and the practice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Internet;Resource-based View;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Resource Network

收稿日期:2017-07-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GL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1056)

作者简介:尹士(1988-),男,河北承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李柏洲(1964-),男,辽宁彰武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周开乐(1987-),男,江苏铜山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数据挖掘。

DOI:10.6049/kjjbydc.201701053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6-0093-06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