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与创新

胡宇辰,李梦晓

(江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移动互联技术突破了社会角色的时间、空间、物理及心理边界,对于角色整合呈强推态势,使知识型员工角色向整合化、去情景化、重叠化及组合化趋势发展,从而出现角色整合的职场新现象。移动技术互联互通的特性赋予了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新的内涵,即整合趋势下角色边界是一种弱边界,呈现出角色对比度低、柔性边界和渗透性等边界特征,并表现为移动办公的工作形式。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新内涵、影响因素、影响结果以及边界工作策略,构建角色整合研究框架,并进一步探析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测量、因素、作用,以及移动技术在角色整合过程中的效用评价。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移动办公

0 引言

移动互联技术使人们越来越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承担各种工作任务[1]。智能手机的移动性、联网性、互通性及便携性等特征,模糊了(如智能手机)工作与非工作情境下个人设备的使用边界,使个体越来越依赖于移动智能设备,尤其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工作要求高,工作弹性需求更加明显[2-6]。因此,知识型员工在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角色整合程度可能更高,角色整合效果也更明显。目前,关于角色整合主要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对于移动互联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角色整合内涵和影响机理,以及如何缓解角色整合压力,达到工作-家庭平衡,更好地满足知识型工作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1 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新内涵

1.1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含义与新特征

Nippert-Eng较早描述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领域中整合-分离的连续状态。Friedman 与Greenhaus[7]从员工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出工作-生活整合。Clark[8]从边界分离/整合角度提出工作-生活边界理论,开启了工作-生活理论研究的新领域。Ashforth等[9]基于角色边界揭示了角色分割与角色整合的内涵、过程以及成本收益,并提出角色分离整合连续带。此后,相较于角色分割,学者们更加关注角色整合研究,整合已经成为工作领域与家庭等非工作领域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Ashforth等提出的角色整合与Clark提出的边界整合都是指工作与家庭两个相互分割的角色通过角色转换而交叉融合的过程。然而,受限于理论提出时的技术背景,这种整合并未考虑到工作延展技术对角色跨界整合行为的影响。工作延展技术是指帮助工作突破时间、空间、方式、内容等条件约束,向外延展的技术。比如个人数字助理、PC电脑端、笔记本电脑、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移动设备)等均被认为是工作延展技术。以笔记本、移动智能设备为主的移动技术是工作延展技术的典型,移动互联技术有利于促进工作时间、空间、方式、内容等向外延展。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跨时间和跨组织的工作行为越来越普遍,员工既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任务,也可以不在固定场所工作。这种工作现象在知识型员工中尤为普遍。

本文认为,移动互联技术赋予了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新的内涵,其移动性、即时性及无空间束缚性,提升了工作与非工作边界的柔性和渗透性,使不同角色在时间、空间、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明显。但是,角色整合下边界越模糊,边界跨越和角色转换越容易,边界就越难维持。因此,整合趋势下角色边界是一种弱边界,呈现以下特征:①角色对比度低,即角色间差异小。Ashforth等认为,整合度高的角色之间往往具有相似的角色认同和角色情境,在物理位置和角色组成中存在重叠部分。据此,角色整合度越高,角色差异越小; ②柔性边界,即边界对时空要求较为宽松,个体不受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严格约束。相反,固化边界对时间和地点有严格的要求;③可渗透性边界,即允许角色介入。鉴于整合视角下的角色边界具有柔性和可渗透性,角色高度整合下的角色转换可能更加频繁且具有不可预测性。

1.2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工作形式

角色整合往往发生在以下情境中:①工作-家庭领域,尤其是SOHO一族、家族企业成员、全控机构成员;②工作领域,所有工作角色包含在单一的组织情境中;③其它形式的工作领域,即以工作为目的的其它形式的角色认同,比如高管为了维护客户关系而参加高尔夫俱乐部。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工作边界与非工作边界日益模糊,工作角色与非工作角色整合趋势日益明显。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主要表现为移动办公的形式。

移动办公即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办公。早期的办公设备以PC电脑端和手机为主,随着智能移动技术的发展,其移动性、即时性、无空间束缚等特性使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可随时随地与同事或客户沟通,在办公室以外的地点完成工作[10,11]。因此,移动办公不再是简单地在家办公,知识型员工可以在家庭、办公室及其它地方完成工作。

移动办公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但却缺乏相应的学术关注[12]。本文认为,移动办公并非简单地脱离传统办公空间,而是将工作延展到非工作时间和环境中。Hislop与Axtell指出,既有关于远程办公的文献只有少量涉及工作弹性。所谓工作弹性,是指在工作时间以外的时间和办公室以外的地点完成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借助工作延展技术。在这种工作延展技术的支持下,移动办公方式在知识型员工中越来越流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3,14]

2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理论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工作与以家庭为代表的非工作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Kahn等从角色理论出发,对工作与非工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Kopelman[15]提出角色间冲突模型,指出工作冲突是因工作领域不相容的角色压力所致,不相容产生的原因是个体与角色需求不一致,家庭冲突是由于家庭领域不相容的角色压力所致,角色间冲突是个体因为一个角色压力与另一个角色压力不相容所致。在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背景下,这种冲突源自工作与家庭领域的重叠,这种角色重叠的结果往往带来矛盾。

早期角色理论从角色期望、性别差异角度探讨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但都只是停留在对工作与家庭冲突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探讨层面,而忽视了个体能动作用,也没有考虑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从新视角研究工作与家庭的关系。Hall等在1988年对工作与非工作的边界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但是直到Clark提出工作-家庭边界理论,边界管理思想才为组织研究人员所熟悉并接受。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的核心在于认为工作和家庭是相互影响的两个边界领域。其实,领域和边界都是一种自我创造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包括跨界行为、角色转换行为和角色整合行为等。尽管工作和家庭是两个独立领域,但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界分割与整合,尤其在方式、目的和文化等方面存在部分重叠。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为员工角色整合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工具支持。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的提出直接推动了工作与非工作边界管理研究,使学术界对于非工作领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家庭领域。角色边界理论在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角色定位、角色认同、角色转换、角色冲突等概念。一方面引申出角色边界的概念,基于角色边界研究角色边界特征对角色转换、角色冲突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入情景变量,研究在组织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工作与非工作角色转换机制。角色边界理论不仅开辟了工作与非工作边界管理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丰富和完善了工作家庭边界管理研究。此外,有学者在工作-家庭边界理论基础上,引入个体变量因素和个体环境交互变量因素。他们认为,不同主体对工作与非工作边界特征具有不同的偏好,由此开辟了主体边界偏好研究,也是对边界管理理论的深化。

2000年以后,众多学者开始围绕工作与家庭边界进行深化研究。这些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在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任务与任务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在时间边界、空间边界和心理边界出现了明显的边界渗透情况,但现有边界管理理论都集中于工作家庭的边界关系研究;②渗透和整合虽然都强调角色的重叠性,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基于边界渗透视角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工作-非工作冲突、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基于边界整合/角色整合视角的研究更强调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如何突破时间、空间、心理边界限制,实现各种微观角色整合,以及探讨这种角色整合的组织结果;③Reyt与Wiesenfeld在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行为研究中引入建构水平变量,认为个人建构水平会影响员工角色整合行为对探索性学习的影响程度。此外,在移动互联背景下,职场角色表现出来的边界整合与技术支持密不可分。因此,角色整合理论研究需要考虑技术因素的影响。

3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前因变量

主体差异是角色整合的内在影响因素。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工作和家庭角色存在不同的整合偏好。边界分割偏好者倾向于尽可能地保持领域的独立性,而边界整合偏好者则更愿意通过边界柔性及其渗透,整合不同角色,从而更好地满足角色需求。年龄、婚育状况可能影响个体角色整合行为,如已婚、已育的女性知识型员工往往面临更多的工作-家庭冲突,从而对角色整合需求也更迫切[16]。Clark指出,个体跨界整合行为可能受到某领域内其它成员和边界维护者的支持或抵制。Kreiner等调查结果显示,领域内成员对跨界行为越支持,则知识型员工进行角色整合的难度就越低,反之亦然。

制度环境是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重要基础。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因素、组织环境因素影响工作-家庭分割/整合结果,个体与环境匹配度也会影响其整合结果。一般自由度高、弹性较大、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更适合于高程度的角色整合。

但是,移动技术才是支持知识型员工最大程度地实现角色整合并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办公和远程办公等移动办公形式越来越普遍。韦慧民与刘洪[17]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Sadler等通过观察在澳大利亚某产品项目中自由职业者使用移动电话的情况,发现移动电话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而这种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边界渗透和边界柔性,有利于人们提高对工作和生活的控制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移动智能设备在设计中融入了个体整合偏好,成为边界整合工具,如平板电脑既可用于休闲娱乐,又具备办公功能。学者们认为,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弹性,加大了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的控制力,从而提高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18-23]。但也有学者指出,移动互联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工作延展的同时,也给知识型员工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Middleton发现,移动技术的越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边界跨越者的时间、空间和心理资源,容易引发边界维护者的抵制。比如,知识型员工在家中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处理工作,既增加了工作负担,又占用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可能引发家庭成员不满。Richardson与Thompson发现,非工作时间使用移动技术的情况越频繁,工作-家庭冲突越严重。因此,整合结果可能利弊共存。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移动技术可能通过工作分配、工作组织及跨越时空限制的工作再分配促进角色整合,从而产生积极结果。

4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后果变量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可能带来双重结果。一方面,角色边界柔性和渗透性可能通过必要的角色转换缓解角色间冲突,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比如,员工可以提前下班处理个人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可能加剧角色冲突。在现有研究中,角色整合的影响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积极结果,如工作满意度、幸福感、工作-家庭平衡、工作绩效、组织创新等;另一种是消极结果,如工作-家庭冲突、角色压力、离职倾向等。尽管大部分学者认为移动互联技术能够对组织产生积极作用,但有不少学者提出过度整合反而会加剧冲突。Richardson与Thompson[24]通过访谈和档案数据调查,发现工作期间参与非工作活动可能给组织带来安全隐患。

5 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边界工作策略

5.1 行为策略

(1)争取他人支持。个体角色边界往往受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Clark指出,个体跨界整合行为可能受到领域内其他成员的支持或抵制,即边界维护者的态度可能影响角色整合行为。因此,需要获得领域内成员的支持和帮助。

(2)有效利用移动互联技术。Ashforth与Kreiner认为,边界跨越和转换是角色相互取代的过程,即边界跨越将导致另一个角色退出。Middleton认为,移动技术的普及使人们得以在工作-家庭间进行角色转换,比如在家可以随时处理紧急工作。可见,移动技术提升了知识型员工处理不同事务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知识型员工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在参加A项目组会议的同时,处理B项目组事务。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移动办公在时间、空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延展性。然而,移动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支持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与家庭间进行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可能给知识型员工带来额外负担。因此,组织一般通过员工监管和技术控制强化移动技术的积极效果。

(3)分清轻重缓急。Greenhaus与Powell认为,角色压力、角色突显和角色支持等因素会影响个体优先排序选择。Kreiner等提出一种鉴别分类法,即快速/有效地鉴别出重点问题或最可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行动。具体来说,知识型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家庭-生活的不同偏好进行选择。

(4)选择差别整合。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边界分割或整合的一般趋势,或不同方向的边界渗透可能产生的结果。Kossek等认为,未来工作-家庭研究领域应更多关注边界整合的启示。Kreiner发现,其实个体不愿意精确区分工作-家庭边界,也不关注边界跨越方向(工作-家庭或家庭-工作)。他认为,以往研究认为的工作-家庭边界“非分割即整合”管理方式过于简单,而工作-家庭角色边界分割或整合并非是一种固定状态,由此提出允许差别渗透策略。换言之,知识型员工可以根据事情轻重缓急选择进行角色边界的部分整合,组织也应当给予一定支持。

5.2 时间策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工作负荷使得时间安排变得尤为重要。时间策略主要有3种:①制定日程表,控制工作时间;②善于利用碎片时间;③安排好休息时间。目前,组织制定的弹性工作相关制度基本是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出发,而并未考虑知识型员工的现实需要。因此,容易出现公司制度效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

5.3 物理策略

工作场所是区分工作与家庭的重要物理特征,它经历了家庭手工作坊→工厂办公室→部分回归家庭的变迁,如在家办公。

(1)适应物理边界。适应物理边界是指根据物理环境特征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规范,比如处于工作特征的物理环境就表现出相应的工作行为。适应物理边界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个体偏好与环境的不一致性,尽量避免越界冲突以及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然而,适应物理边界并不意味着边界分割,角色整合下知识型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和需要进行工作-家庭的边界整合。

(2)调整物理空间。倾向于角色整合的知识型员工可以通过调整物理空间平衡工作与家庭。如缩短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实现零距离(在家办公),或者如Google公司营造自由、互动、透明、平等的工作环境。

(3)利用暗示物件。每个领域都有其暗示物件,具有不同整合偏好的知识型员工可以选择不同的暗示物件。比如在制定日程计划时,低角色整合度的员工可以将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分开,而高角色整合度的员工则可以将日程整合在一起。

5.4 沟通策略

Clark认为,个体可能根据物理边界和时间边界决定心理边界。当时间和空间边界被突破,心理边界也随之改变。因此,做好沟通策略是角色边界整合下的心理建设。

(1)设定期望。由于角色边界分割与整合是动态调整过程,可以根据个体偏好和工作规范等客观条件调整心态,适时选择恰当程度的角色边界整合,从而避免过度角色整合可能产生的负向影响。

(2)正视边界侵犯。当工作-家庭角色整合程度超出设定期望时,如当家庭边界受到工作边界侵犯时,可以尝试正面沟通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4种策略效果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是有效利用角色整合提高知识型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6 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已有研究文献看,一方面工作-家庭边界和角色边界研究起步较晚,导致相关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关注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研究鲜见,对角色整合的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作用机理以及促进策略亟待深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角色整合研究中来。

(1) 相较于角色分割,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研究应受到更多关注。Clark认为,整合是工作与家庭平衡的最佳状态,但在现实中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随着工作移动化和互联化,时空边界、物理边界及心理边界逐渐趋向模糊化,整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李贵卿对员工工作-生活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结机制必然从冲突走向整合。但是他认为,角色分割或整合取决于人们对两个角色的认同是否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当前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的角色整合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未来研究者应该聚焦于角色整合的内涵、作用机理,以及如何达成角色整合的平衡状态和积极结果。

(2) 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定义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及其表现维度和测量指标。一方面移动办公使得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边界模糊化;另一方面移动办公将使得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边界趋向模糊化。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激发个体创造力,知识型员工可能在任何地点办公,也可能身兼多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具有延展性的角色整合,进一步探析如何对其进行测量。

(3)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而这些因素与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的影响关系、影响程度值得深入研究。Ashforth与Clark虽然注意到了整合问题,然而,受限于理论提出时的技术背景,这种整合并未考虑到移动互联技术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组织视角、个体视角和技术视角对角色整合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

(4)近年来有学者关注到移动互联技术对角色整合的重要性,但受研究范围所限,未得出完整结论。因此,未来边界理论研究应该帮助管理者开发评估和监管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行为的体系,并对管理者缓解知识型员工角色整合压力的行为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MAZMANIAN M,YATES J,ORLIKOWSKI W.Ubiquitous email: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 of blackberry u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06(1):87.

[2] SØRENSEN C,YOO Y,LYYTINEN K.Designing ubiquito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socio-technical issues and challenges[J].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05,185.

[3] MIDDLETON C A .Do mobile technologies enable work-life balance? dual perspectives on blackberry usage for supplemental mobility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kplace [M].London:Routledge,2008.

[4] SCHLOSSER F K.So,how do people really use their handheld devices an interactive study of wireless technology use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4):401-423.

[5] TOWERS I.Time thieves and space invaders:technology,work and the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6,19(19):593-618.

[6] REYT J N,WIESENFELD B M.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exploratory learning,mobile technology,and knowledge workers' role integration behavio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5,58(3):739-762.

[7] PARASURAMAN S,GREENHAUS J H.Integrating work and family:challenges and choices for a changing world[M].Cambridge:Praeger Publishers,1999.

[8] CLARK S C.Work/family border theory: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J]. Human Relations, 2000, 53(6):747-770.

[9] ASHFORTH B E,KREINER G E,FUGATE M.All in a day's work:boundaries and micro role tran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3):472-491.

[10] BROWN B,O'HARA K.Place as a practical concern of mobile workers[J].Environment &Planning A,2003,35(9).

[11] KREINER G E,HOLLENSBE E C,SHEEP M L.Balancing borders and bridges:negotiating the work-home interface via boundary work tact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4):704-730.

[12] HISLOP D,AXTELL C.The neglect of spati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work:the case telework[J].New Technology Work & Employment,2007,22(1):34-51.

[13] KREINER G E,HOLLENSBE E,SHEEP M L,et al.Elasticity and the dialectic t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how can we hold together while we are pulling apar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 (4):981-1011.

[14] CHONG M K,WHITTLE J,RASHID U,et al.Methods for monitoring work-life balance in a digital world[EB/OL].http://www.drjonbird.e-vps.net/workhomeboundaries/papers/Chong.pdf,2014.

[15] KOPELMAN R E, GREENHAUS J H, CONNOLLY T F.A model of work, family, and interrole conflict:a construct validation stud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1983, 32(2):198-215.

[16] 李贵卿,井润田.员工工作-生活整合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9):48-55.

[17] 韦慧民,刘洪.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及其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5):160-171.

[18] BROWN B,O'HARA K.Place as a practical concern of mobile workers[J].Environment &Planning A,2003,35(9).

[19] BOSWELL W R,OLSON-BUCHANAN J B.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fter hours:the role of work attitudes and work-life conflic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4):592-610.

[20] FENNER G H,RENN R W.Technology-assisted supplemental work:construct definition and a research framework[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4,43(2-3):179-200.

[21] GOLDEN A G,GEISLER C.Work-life boundary management and the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J].Human Relations,2007,60(60):519-551.

[22] MAZMANIAN M,ORLIKOWSKI W J,YATES J A.The autonomy paradox:the implications of mobile email devices for knowledge professional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5):1337-1357.

[23] RICHARDSON K,BENBUNAN-FICH R.Examining the antecedents of 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during non-work time[J].Information & Organization,2011,21(3):142-160.

[24] RICHARDSON K M,THOMPSON C A.High Tech tethers and work-family conflict: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pproach[J].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search,2012,1(1):9.

Knowledge Workers' Rol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sing Mobile Technology

Hu Yuchen,Li Mengxiao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The mobile technology have the effect of diminishing time,space,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boundaries,rendering knowledge workers' role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decontextualized,overlapping and combined.This endowed the new work reality-knowledge workers' role integration with new connotation that roles are in weak boundaries and showing low contrast,flexible and permeable boundary feature in mobile working mode.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working mode,and explores the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knowledge workers' role integration.It also analyzes how to use time,space,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actics to accommodate role integration.This paper provide a framework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Mobile Technology;Knowledge Worker;Role Integration;Mobile Working Mode

DOI:10.6049/kjjbydc.2017030744

中图分类号:F27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6-0156-05

收稿日期:2017-05-1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6036);江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YC2016-B040)

作者简介:胡宇辰(1964-),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移动互联;李梦晓(1990-),女,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移动互联。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