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研究

赫连志巍,王 岚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 要: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能力传递可以有效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认识并克服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可以加速传递进程,对于产业集群升级至关重要。由此,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概念并构建概念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负相关,通过相关性权重分析,得到5个障碍维度对集群升级阻碍的强弱程度,并针对主要障碍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传递障碍;集群升级

0 引言

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呈少数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失衡状态,并且发展后劲不足。要想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推动集群升级,仅依靠少数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是不够的。消解集群创新网络中企业间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有助于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向集群内其它企业扩散,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传递,进而提高集群整体创新水平。因此,减少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传递障碍,不仅可以提高整个集群创新网络的活跃性,而且可以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另外,研究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有助于集群企业科学制定创新战略、准确把握自身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对于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基础

集群创新能力是集群升级的关键。Porter[1]指出,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提升创新能力。戴维奇[2]进一步指出创新能力是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推动力量,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不仅是集群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终极目标。还有研究指出创新网络能促进集群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黄玮强等[3]认为,在相同条件下,相较于其它网络类型,创新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创新扩散速度。罗晓光和孙艳凤[4]定性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创新网络对创新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Li和Chen[5]从网络能力角度分析发现,创新网络中的行为主体通过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了创新成果扩散与转移,增强了企业创新优势,说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扮演了传输渠道角色、发挥了传递功能。上述研究均指出集群升级的关键在于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促进了创新活动,并为创新能力传递提供了传输渠道。既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创新能力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创新能力传递方面, Rogers[6]指出,创新能力会在特定时间、社会系统成员之间,通过某种渠道进行交流。毛才盛[7]支持Rogers的观点,指出集群内部机构参与有助于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在不同集群成员间传递,有利于集群可持续发展。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创新能力具有在集群中传递的属性。另外,陈劲等(2013)认为,集群创新能力是创新组织各种知识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水平对创新成果产出的贡献相当大,知识转移对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并指出创新成果产出是评价创新能力最现实的指标。詹湘东、王保林[8]赞同陈劲的观点,指出产业集群内部知识转移程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尤为重要,集群创新能力强弱由知识转移程度决定。Uddin和Gao[9]认为,集群企业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强弱由企业间知识转移程度决定。以上观点为本文借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概念模型,研究以创新成果为载体的集群创新能力传递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结合以上理论基础,将企业创新成果视为创新能力载体,借鉴知识转移的定义,提出创新能力传递概念。创新能力传递是集群升级过程中必经环节和阶段,具体表现为创新能力在某一产业集群内,经由某一特定渠道、以创新成果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传递的过程。因此,定义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能力传递为,集群企业创新活动以创新成果为载体、以创新网络为路径,在集群中传播,被其它网络成员吸收、利用并产生收益,进而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实际上,创新能力在集群网络中的有效传递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制约创新能力传递的因素被称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基于文献分析与秦皇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访谈结果,详细探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尝试建立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20个测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5个研究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维度及表现

序号维度表现1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企业在产出创新成果后对利益的保护心理,担心被超越的保守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传递所获得利益小于垄断利益表现的行为,从创新源上阻碍创新能力传递2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接受方吸收能力低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思想上是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消极思维定式,行为上是企业本身知识存量不足、高素质员工欠缺以及在创新活动中资金缺乏等,企业在创新能力传递中受益小,参与创新能力传递的积极性降低,阻碍创新能力在集群中的有效传递3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表现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与创新能力弱的企业之间在企业文化、知识距离以及信任度方面的差异大,在创新能力传递过程中形成阻力4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集群创新环境氛围的缺失,表现为集群市场竞争氛围紧张,造成企业间竞争程度大于合作,融资渠道不够丰富通畅,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等方面,未对创新能力传递提供良好的集群创新环境5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松散从创新能力传递渠道上产生不利于创新能力传递的障碍,表现为节点企业间交流不频繁,网络关系不稳定,网络密度小以及网络平均路径长等传递障碍

2 研究假设与量表设计

2.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对集群升级的影响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的有效传递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创新能力传递方发出,以创新成果为载体,以创新网络为渠道,最后由创新能力接受者接收。此外,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存在创新能力传递阻碍因素,即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不利于创新能力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传递,制约了产业集群升级。

(1)创新能力传递方是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对于能让企业获得绝对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核心企业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防止本企业创新成果外泄,但该行为不利于创新能力在集群中的有效传递。因此,创新能力传递方的传递意愿不强,会使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传递受阻,从根源上加大创新能力传递障碍,阻碍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集群升级。

(2)创新能力传递接受方是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在创新能力传递过程中,接受方吸收能力弱会对创新成果接受过程产生负面影响。接收方吸收能力越弱,在创新能力传递过程中受益越小,参与积极性越低,进而影响创新能力提升,阻碍产业集群升级。

(3)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不仅包括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及接受方吸收能力弱,还存在创新能力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过大带来的障碍。二者差异越大,创新能力传递障碍越大,越不利于集群优化升级。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传递主要是各企业在集群中进行的,其过程必然受到集群创新环境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会破坏集群创新氛围,不利于创新能力传递,阻碍产业集群升级。

(4)创新网络形成了集群信息流动渠道,但是创新网络密度低加大了信息传递距离,抑制了创新成果在集群网络中的流动,不利于创新成果迅速传播。另外,创新成果在创新网络中传递的平均路径长度越大,对创新能力传递的阻碍越大。换言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松散、节点企业联系不紧密、缺少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渠道,均会影响集群创新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有效传递,会对集群升级产生消极影响。 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H1a: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H1b: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H1c:创新能力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H1d: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H1e: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松散与集群升级负相关。

2.2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

目前,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模型还未形成成熟量表。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可知,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模型是研究创新能力传递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入手,结合创新能力特征,对不利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的具体障碍进行分析。通过对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集群创新相关研究的教授专家和秦皇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代表性企业的职员进行行为访谈,初步得到制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传递的具体障碍,共20项。

为探索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概念结构,结合调研背景,以秦皇岛市开发区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为调查对象,选取秦皇岛戴卡兴龙轮毂有限公司、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秦皇岛康泰心电制造有限公司等11家代表性企业进行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为92.4%。根据Mullen(1995)提出的因子结构等价性原理,将样本分成两部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136份问卷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数不小于5∶1,独立样本T的检验结果显示测量题项全部通过检验,各测量题项具有良好的鉴别性;KMO值为0.935,且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对测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后抽取5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04%,解释了变量特征的大部分变异,对因子分别命名,具体见表2。

表2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命名项目因子1载荷因子2载荷因子3载荷因子4载荷因子5载荷α系数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合作剩余为负0.802————0.908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0.729————传统文化的保守意识0.615————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创新活动资金缺乏—0.764———0.883高素质员工欠缺—0.683———消极思维定式—0.622———对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够—0.613———知识存量不足—0.563———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企业文化差异大——0.750——0.852双方信任度低——0.685——知识距离大——0.606——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0.734—0.846集群市场竞争氛围紧张———0.669—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不够———0.612—融资渠道不够丰富通畅———0.574—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不成熟———0.552—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松散节点间交流不频繁————0.7040.822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大————0.659网络关系不稳定————0.573网络密度小————0.528累计方差贡献率(%)49.74355.68461.06865.59169.5830.941特征值4.4414.2603.5123.3823.127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应用Amos 17.0统计软件对余下的169份问卷作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见图1。通过模型拟合指标适配度检验概念模型的拟合程度,采用卡方自由度比指数(χ2/df)、拟合优度指数(GFI)、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增值适配指数(IFI)、非规准适配指数(TLI)、比较适配指数(CFI)作为检验指标,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概念模型拟合指标统计

检验指标χ2/dfGFIRMRRMSEAIFITLICFI标准1~3>0.90<0.08<0.08>0.90>0.90>0.90本模型1.8740.8650.0350.0680.9120.9020.915

由表3可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的拟合指标检验结果基本达到适配标准,说明模型适配度良好,通过了验证性因子分析。

图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

注:YYBQ代表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SSNLD代表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低;SFCYD代表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HJBJ代表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WLBJ代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松散;YY1合作剩余为负;YY2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YY3传统文化的保守意识;SS1创新活动资金缺乏;SS2高素质员工欠缺;SS3消极思维定式;SS4对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够;SS5知识存量不足;SF1企业文化差异大;SF2双方信任度低;SF3知识距离大;HJ1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HJ2集群市场竞争氛围紧张;HJ3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不够;HJ4融资渠道不够丰富通畅;HJ5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不成熟;WL1节点间交流不频繁;WL2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大;WL3网络关系不稳定;WL4网络密度小

2.3 产业集群升级量表

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借鉴吴恩申(2014)等使用过的成熟量表,提出产业集群升级量表,即设置产品升级、营销升级、流程升级以及技术升级4个方面共2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将各题项平均得分作为变量分值。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描述

在正式调查阶段,为避免同源误差,选取秦皇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处于不同概念模型构建阶段的集群企业展开调查,包括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秦皇岛富连京电子有限公司、秦皇岛耀恒德昌电子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得到有效问卷21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46%。

3.2 信效度检验

利用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02,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Cronbach′s α值为0.915, 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和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松散5个障碍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901、0.889、0.844、0.929和0.863,集群升级的Cronbach′s α值为0.945,表明各变量测量项目的内在一致性较好,调查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

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首先,选用的产业集群升级量表源于国内外使用过的成熟量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量表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行为访谈结果,改进测量题项所得。测量项目均通过了独立样本T检验,各测量题项之间鉴别性良好。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因子结构,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因此,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其次,各潜变量的AVE值为0.851~0.946,CR值为0.620~0.810,达到AVE值大于0.5、CR值大于0.7的标准,说明潜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值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潜变量通过区别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3.3 假设检验

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的5个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关系进行假设验证,5个障碍维度作为外源潜变量,产业集群升级作为内生潜变量,纳入结构方程,得到5个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关系路径,如图2所示。

首先,分析模型各项拟合指标,χ2/df=1.959,GFI=0.894,RMR=0.029,RMSEA=0.054,IFI=0.963,TLI=0.958,CFI=0.963,模型拟合指标基本达到检验标准,说明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其次,5个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表5所示,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5个障碍维度均与集群升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H1a、H1b、H1c、H1d和H1e通过验证,进而可以说明H1成立。综上,5个障碍维度与产业集群升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起负向抑制作用,即确认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起负向抑制作用。

3.4 权重计算

采用相关性权重法确定各变量权重,可以得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对集群升级的阻滞程度。对所有障碍维度中具体障碍因素的相关系数值分别加和,各障碍因素的权重是该障碍因素相关系数值对其所属障碍维度相关系数总和的比重;障碍维度的权重是该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间相关系数对所有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相关系数加和的比值。相关计算见公式(1)和公式(2)。

表4 潜变量相关系数及区别效度检验

潜变量1234561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0.867)————2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低0.475(0.787)———3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0.3970.455(0.809)——4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0.5820.6520.532(0.899)—5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松散0.4810.5260.4980.435(0.793)6集群升级-0.397-0.432-0.263-0.272-0.274(0.880)

注:斜对角线数据为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其下方数据为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

图2 各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关系路径

表5 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显著性

路径标准路径系数S.E.C.RP路径是否显著集群升级←传递意愿不强-0.2310.052-4.442—是集群升级←吸收能力弱-0.2510.068-3.691—是集群升级←传接方差异大-0.1480.073-2.027—是集群升级←创新环境不佳-0.1500.069-2.174—是集群升级←创新网络松散-0.1780.043-4.140—是

(1)

(2)

上式中,ηi表示障碍维度的权重,ρij表示具体障碍因素的权重,λi是障碍维度与集群升级之间的相关系数值,λij是具体障碍因素与其所属障碍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值,n表示障碍维度包含的具体障碍因素个数。例如,创新能力传递意愿不强的权重为合作剩余为负的权重为同理,可以计算所有潜变量及观测变量的权重,具体权重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权重

因变量障碍维度权重权重比例(%)障碍因素权重权重比例(%)合作剩余为负(ρ11)34.31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η1)24.24传统文化的保守意识(ρ12)31.04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ρ13)34.65高素质员工欠缺(ρ21)20.97对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够(ρ22)21.12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低(η2)26.37知识存量不足(ρ23)17.76创新活动资金缺乏(ρ24)20.36集群升级消极思维定式(ρ25)19.80双方信任度低(ρ31)35.90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η3)16.06知识距离大(ρ32)30.77企业文化差异大(ρ33)33.33融资渠道不够丰富通畅(ρ41)19.67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不够(ρ42)20.44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η4)16.61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ρ43)20.62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不成熟(ρ44)19.50集群市场竞争氛围紧张(ρ45)19.76网络关系不稳定(ρ51)23.39集群升级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松散(η5)16.73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大(ρ52)22.50节点间交流不频繁(ρ53)26.31网络密度小(ρ54)27.80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及建议

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概念,并构建了概念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对产业集群升级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5个障碍维度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阻碍作用显著;根据各变量权重计算结果可知,不同观测变量和潜变量对集群升级的阻碍程度不同,权重值越大,对集群升级的制约作用越强。因此,在克服创新能力传递障碍、采取对策措施时,应分清主次,优先改善权重较大的障碍。

(1)从潜变量权重分配情况看,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占据最大比重,为26.37%,说明集群创新网络传递障碍中,创新能力接受方吸收能力弱对集群升级的制约作用较强,应该重点克服该障碍。综观变量权重结果发现,企业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高素质员工缺乏占较大比重。集群升级发展受到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受集群中吸收能力弱的企业限制,这与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因素紧密相关,还与企业中缺少高素质员工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推动集群升级发展,决策者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关键,进而才能作出是否吸纳以及何时吸纳创新成果的正确决策。另外,企业领导者应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在人才招聘时,注重对应聘者创新意识、创新信息敏感程度和洞察力等方面的考察。只有企业不断吸收创新成果、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能力传递,使集群在升级过程中获得持久竞争力。

(2)创新能力传递方传递意愿不强在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对集群升级制约程度中所占权重为24.24%。在各项观测变量中,对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和合作剩余为负的比重占据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也就是说,创新能力传递方对传递创新成果的意愿不强,影响了集群升级发展,其中制约作用较强的因素是企业对利益的保护心理。因此,应采取措施在保障创新能力传递方自身利益的同时激励其传递意愿。若没有相应的利益保护机制,核心企业会对创新成果中的核心技术有所保留,创新能力接受方的技术模仿只能浮于表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核心企业的创新利益,同时还应对创新能力传递方进行多种形式的奖励(表彰、奖金、优惠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创新能力传递方的创新热情,增强其创新成果传递意愿。

(3)产业集群创新结构网络松散以16.73%的权重排在第三。观测变量中网络密度小和节点间交流不频繁所占权重较大,说明地理距离形成了企业间的交流屏障。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在传输渠道上克服交流障碍。例如,政府通过完善集群网络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扫清集群企业之间因距离、通讯等影响交流的障碍,为集群企业间的创新能力传递提供硬件支持。另外,借助集群创新网络构建学习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前沿创新成果,促进集群企业间交流学习,培育网络成员间亲密关系,增加交流频率和深度,促进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传递。

(4)所占比重较低的是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不佳,其权重仅为16.61%。在4个观测变量中,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不够的权重较大。集群中创新能力传递活动离不开创新环境,集群中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削弱了创新能力传递动力,减少了企业创新活动资金补给。中介机构对创新成果在集群网络中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对企业间交流合作平台搭建方面参与不够,均不利于创新成果在集群中传播。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出台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传递积极性,优化创新环境,借助资金帮扶降低行为主体的交易成本,比如对传递方进行年度表彰,地方政府相关职能制定减税、减息、价格优惠等激励政策;另一方面,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研讨、学术交流、成果发布等会议形式宣传和推广创新成果,增加集群企业对创新成果的认知。同时,鼓励创办创新咨询公司和创新成果交易公司,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以及法律咨询等支持。

(5)在所有潜变量中,权重最小的是创新能力传递方与接受方之间差异大,权重占16.06%。虽然二者间差异对产业集群升级的负面作用相对较弱,但其比重也达到15%以上,不应忽视。3个观测变量中双方信任度低占35.90%的最大权重,说明在集群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信任度低、关系距离大不利于双方合作。没有信任基础,创新成果就难以在集群中传播,从而影响集群升级发展。因此,需建立和完善集群信誉机制。集群行业协会可以根据企业的支付行为、贷款行为以及集群其他成员的评价等综合测评企业的信誉等级,对信誉等级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表彰,在集群内进行正面宣传和推广,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起到鞭策作用。另外,还需要建立反面惩罚机制,对合作中违背承诺、不守信用的企业进行严惩。集群信誉等级评价机制见图3。

图3 集群信誉等级评价机制

总之,对于各潜变量和观测变量,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集群升级阻碍程度较大的障碍因素上,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克服各项创新能力传递障碍,进而不断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4.2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评价体系运用策略

构建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概念模型,为传递障碍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参考:

(1)对所得有效评分进行纵向分析。各障碍维度得分是其所在维度下各具体障碍因素得分的平均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最终得分是各障碍维度分数的平均分。纵向分析能够了解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整体情况,所得分值越高(例如4分及以上),说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阻力越大。

(2)对所得有效评分进行横向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分析以了解各传递障碍的制约程度。将不同测量项目的平均水平以及各障碍维度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各测量指标及各维度的依据。

(3)综合评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找出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为制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支持。随着时间和环境改变,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也会发生改变。集群企业和管理者应关注集群内外部环境变化,某一个环境因素的改变可能会改变某一障碍维度的重要程度,因而需要及时调整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评价体系,进而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动态管理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7-90.

[2] 戴维奇,林巧,魏江.集群内外网络嵌入与公司创业——基于浙江省四个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4):571-581.

[3] 黄玮强,庄新田,姚爽.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扩散研究[J].管理科学,2012,25(2):13-23.

[4] 罗晓光,孙艳凤.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1-6.

[5] LI L,CHEN B.A system analysis and biform game modeling to emerging function and value of innovation network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5,55:852-861.

[6]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5th[M].New York:Free Press,2004

[7] 毛才盛.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60-64.

[8] 詹湘东,王保林.区域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5):710-718.

[9] UDDIN E,GAO Q,MAMUN-UR-RASHID M D.Crop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bangladesh:cases of selected villages in two important agro-ecological zones[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16,22(1):43-6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Transfer Obstacle in the Industr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with Cluster Upgrading

Helian Zhiwei,Wang L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luster,the transfer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whole cluster.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er can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process of innovation ability,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luster upgrading to study the obstacl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er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is paper puts forword the concept of the obstacl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er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s,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model,an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verifies that obstacl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er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luster upgrading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Then b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weights,the paper gets five dimensions of obstacles hindering the degree of cluster upgrading,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ain obstacles.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Transfer Obstacle; Cluster Upgrading

DOI:10.6049/kjjbydc.2017030896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3-0060-07

收稿日期:2017-06-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GL016)

作者简介:赫连志巍(1958-),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和战略管理;王岚(1990-),女,黑龙江鹤岗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