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

马 腾1,贾荣言1,刘权乐1,宋景华2

(1.河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6)

摘 要:以1998-2015年CSSCI引文数据库中的创新网络文献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III工具对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团队、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以及前沿热点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有3条基本路径,并从研究背景、对象、方法、主题4个方面探讨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现状。最后,分析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为未来创新网络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新网络;前沿热点;共被引网络;共词分析

0 引言

创新是从新想法产生到新产品或服务完成,由多阶段相连接的概念化实现过程[1]。随着创新过程演进,创新任务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依次转换[2]。持续创新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生产复杂程度加深、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研发费用提升以及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单个企业已无法掌握创新所需的所有资源,因此网络状态下的协同创新日趋普遍。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资源流动性促进了资源共享,有利于提升协同创新网络运转效率和竞争力[3]。一方面,创新网络能够推进并行创新任务完成,大大缩短创新产品上市时间,提升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优势[4]。另一方面,创新网络节点的知识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区域创新[5]。Imai Baba[6]首次提出了创新网络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组织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是其主要联合机制。Freeman[7]继承并深化了创新网络的概念,从创新网络正式组织形式出发将创新网络划分为10种类型。目前,国外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创新网络过程、创新网络结构、创新网络治理。本文旨在梳理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文献,以期全方位了解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现状并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发展前沿,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随着文献计量学不断发展,已经演变出多种分析方法和计量工具,主要包括:引文文本分析法、关键词共词分析法以及文献耦合分析法。由于受分析原理和数据基础的影响,单独使用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可能会给文献计量研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将不同的文献计量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在科学问题梳理和前沿探析中共同发挥作用。本文结合引文分析和关键词共词分析,以CitespaceIII为技术手段,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SCI)数据库1998-2015年发表的关于创新网络主题的文献为数据基础,对共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网络化分析,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转移热点领域的理解,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数据来源于CSSCI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创新网络,时间跨度为1998-2015年,共检索论文613篇,利用CSSCI数据库自带选择功能对数据源进行清洗,剔除报告类文献,共得到文献610篇。以CitespaceIII为研究工具,首先,分别从研究者、发文机构(研究团队)、发文期刊3个方面探讨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从中微观层面揭示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的基础理论来源与研究力量的空间结构布局,为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奠定基础。其次,归纳创新网络内涵,对共被引文献、关键题词、文献来源等进行网络化分析,从微观层面展现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最后,通过关键词突现率探索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前沿,在总结近20年来创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团队分析

1.1 作者合作网络

作者合作网络中的高发文作者说明该作者一定程度上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同时作者合作网络能够揭示不同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兴趣链接关系。创新网络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网络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在我国创新网络研究领域高发文作者包括:党兴华、张永安、曾德明、孙永磊、曾刚、池仁勇、李金华、孙耀吾等。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作者按发文量排序,如表1所示。上述学者是创新网络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在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在我国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以上述学者为首的、小有规模的研究团队。其中,党兴华[8]近20年来致力于创新网络的概念、形成与分类、创新网络的结构与特点、创新网络治理、创新网络惯例、权利、位置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在A级重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表1 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作者

频次年份作者频次年份作者382004党兴华72008曾刚102008张永安62003池仁勇82009曾德明62005李金华82013孙永磊52007孙耀吾

1.2 机构合作网络

通过对机构合作网络中高发文机构的分析,能够反映出该领域内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在图2中,发文量大于10的机构全部为高校。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机构如表2所示。上述高校一般都在商学院或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创新网络研究,并在该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科研实力,这些高校分布在陕西、湖南、浙江、北京、黑龙江、广东、江苏等省、直辖市。

1.3 共被引期刊分析

期刊共被引(Journal Co-citation Analysis, JCA)是指分析不同期刊来源的文献同时被其它期刊来源文献引用的频次,从而分析不同期刊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9]。期刊共被引关系的强弱能够反映期刊间关系的亲疏,发掘期刊间的内部联系并进行分类,考察该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结构[10]。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期刊图谱如图3所示。在图3中,共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分别为《Research Policy》(《政策研究》)、《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战略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研究》、《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管理科学季刊》)、《中国软科学》,说明上述期刊在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关系密切,每年发表大量关于创新网络主题的文章。上述期刊在国内外管理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共被引频次较高,并且影响因子位居前列。因此,这些期刊在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把握创新网络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并为后续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指明方向。创新网络研究高频共被引期刊如表3所示。

2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梳理

2.1 创新网络内涵

创新网络概念源于Imai Baba(1989)、Freeman(1991)等学者,此后被研究者们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层次对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创新网络结构、创新网络联接形式、创新网络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创新网络的定义如表4所示。

表2 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机构

频次年份机构频次年份机构292010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008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82003中南大学商学院112003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7200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112005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62003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02001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4200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表3 创新网络研究高频共被引期刊

频次年份期刊频次年份期刊2132001ResearchPloice1122003科学学研究1582001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042001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512000科研管理1042003中国软科学127200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图2 创新网络研究高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图3 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期刊图谱

从表4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以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物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创新网络内涵、形成机制、网络结构特点、创新网络动力学机制等。我国学者对于创新网络内涵的界定基本继承了Imai Baba、Freeman的研究成果。随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加剧,创新网络研究也随之深化,我国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趋向于内在自组织机制以及多层次、多组织、多阶段、多要素的整体性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创新网络内涵包含以下4个要素:①创新网络主体(节点);②创新网络连边(关系);③创新网络动力机制;④创新成果。

表4 创新网络定义

主题 作者(年份) 内涵ImaiBaba(1989)创新网络是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Koschatzky[11]创新网络是促进知识交流的一个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复杂系统Powell[12]创新网络是由节点(执行者)和连边(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网络拓扑结构Marquis[13]创新网络是社交媒介和组织形式,以某种最佳方式在特定领域内扩大或缩小差距Ahrweiler[14]创新网络是创新认知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创新网络盖文启[15]区域创新网络是行为主体在长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吴贵生(2000)创新网络是针对具体组织而言,相互关联的链接组成的网络王大洲(2001)由企业创新活动而产生的网络霍云福[16]企业通过契约关系以及应用信息网络与外部组织机构建立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的制度安排贾根良[17]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非线性、突现性、不稳定性的自组织特征李金华(2005)创新网络是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刘丹[18]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自增益循环的生态系统

2.2 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CitespaceIII软件,以CSSCI数据库1998-2015年的610篇创新网络文献为数据基础,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到被引超过50的文献标签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

图4中,最明显的节点就是盖文启(2002)的《创新网络》。该书系统性地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一理论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探讨未来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趋势[19]。王大洲(2001)的《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发展进程,界定了创新网络内涵,并探讨了当前创新网络结构、运作、进化等内容,指明了未来创新网络研究方向:①不同创新网络适应性问题;②相同场景下的不同创新网络形成;③创新网络效率问题;④不同创新网络促进创新程度(根本创新、渐进创新、抑制创新)不同;⑤创新网络转化问题;⑥良好创新网络的共同特征;⑦企业与产业间的创新网络移植问题。王缉慈等[20]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从地理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Schilling[21]在《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中指出,网络联盟结构将影响其知识创造力。嵌入在高聚类和高覆盖联盟网络中的公司比不具有上述特性的公司拥有更多的创新产出。霍云福(2002)在《企业创新网络研究》中界定了创新网络概念,并指出创新网络具有平等性、合作长期性、整体利益互补性、组织形式开放性、基本属性多元性等特征。他认为,创新网络由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组成,同时分析了各个主体间的连结形式。池仁勇[22]在《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中指出,在创新网络中与科研机构相连接的节点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新产品开发有显著正向影响。蔡宁(2005)在《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中阐述了产业集群中知识、学习与网络式创新能力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中集体学习过程与内在机制。张伟峰(2004)在《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因与模式研究》中分析了创新网络的形成、概念和特征,认为创新网络形成动因主要是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稀缺性。他认为,企业创新网络类型主要有:第三意大利、虚拟组织网络、风险资本网络、核心网络、联合体网络,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网络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盛亚(2009)在《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中提出了结构洞分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创新网络利益相关者管理中,通过利用结构洞对创新网络进行重构,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图4 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文献图谱

图5 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

采用最大似然法(Log-Likelihood Ratio, LLR)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文献聚类分析,得到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聚类完成后:整个网络的模块度modularity=0.891,大于0.7,表示网络适于被切割为若干个组内相似度高而组间差异度大的组别。聚类内部指标Silhouette值为Si=0.530 6,大于0.5,表明该网络聚类效果较好[23]。610篇文献聚类分为23个子类, 其中排名前10 的文献聚类标签分别为:创新网络、企业集群、治理结构、互动创新模式、复杂网络、运行机制、地理邻近、竞争优势、外部行动者选择、仿真。

通过分析创新网络共被引图谱和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聚类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创新网络的定义继承了国外创新网络的概念。早期创新网络研究的切入点更趋向于中观层次,主要集中于企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创新网络。随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创新网络的形成,产业集群创新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但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因此,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创新网络构建逐渐转变为创新网络治理、创新网络绩效、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不少学者将复杂网络中的节点、连边、结构洞等特性与创新网络相结合,研究创新网络节点、连边、结构洞、模块化等物理特性对创新网络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厘清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的3条基本路径:①产业/区域创新网络;②创新网络治理和运行机制;③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网络物理特性研究。

2.3 创新网络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一方面可以找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可以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在控制面板节点类型一栏中选择Keyword,节点阈值为50,其余参数不变,运行后得到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6所示。

图6 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7 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6可知,整个关键词共现图谱呈中央汇聚四周发散型,且与周围各个节点相连。图中年轮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创新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降序排列依次为: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网络、核心企业。

此外,通过最大似然法(Log-Likelihood Ratio, LLR)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7所示。图7显示出清晰的聚类,表明创新网络相关研究依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方法、视角、对象,已形成明显的派系。各派系之间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通过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聚类和关键词聚类,将创新网络研究派系大致划分为以下方面:①创新网络内涵、特点、形成等基础问题研究;②区域创新网络研究;③产学研、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研究;④创新网络物理结构、网络动态仿真方面研究;⑤创新网络治理、运行机制和演化研究等。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聚类报告如表5所示。

通过分析创新网络关键词共现、创新网络关键词聚类报告,可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4个方面梳理我国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从研究背景看,创新网络研究从环境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等背景出发;从研究对象看,创新网络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小)企业、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从研究方法看,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复杂网络方法、仿真方法、结构方程方法等;从研究主题看,主要包括:创新网络(信任、合作)机制、演进路径、创新绩效、网络治理、网络位置/惯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研究以及国家创新系统。

表5 创新网络研究关键词聚类报告

聚类数量Silhouette年份 关键词0350.9272007创新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专利、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证研究、合作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网络结构、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类型1330.9542005中间性组织、企业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网路、区域创新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机制、创新环境、理论基石、逻辑演进2320.8692007世界贸易组织、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治理结构、创新网络建设、产业技术能力、技术外包、研究开发全球化、研究现状3310.9692006企业创新网络、路径依赖、路径创新、创新陷阱、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创新主体、知识传递、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4310.9122007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社会网络、案例研究、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产品创新网络、治理机制、信誉机制、交易成本5300.8872009网络组织、企业、网络联结、合作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网络、网络位置、网络惯例、组织间信任、知识权力6270.8192009环境不确定性、创新网络、战略导向、演化、产业集群、区域网络、全球价值链、区域创新网络、不确定、新兴技术7260.8822006科技园区、仿真研究、区域创新环境、企业集群、政府职能、区域创新网络、社会文化环境、三区联动、城市创新系统8180.8452006高科技园、创新网络、中关村科技园、产业价值链、耦合、集群9160.9342006云模式、技术创新、互动、产业集群升级、中介机构、中介组织10140.9802001经济全球化、本地创新网络、区域产业升级、外向型制造业、制度创新、区域营销创新、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理论

3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前沿热点探析

Price(1965)首次提出研究前沿的概念,揭示了研究领域演化动态的本质。陈超美(2006)将特定领域内一组突发(Burst)的概念或研究问题定义为研究前沿。突发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术语、关键词或者被引文献频次激增,用突现率表示[24]。运用CitespaceIII平台基于1998-2015年创新网络研究数据,分析创新网络文献前沿术语,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由1998-2006年突现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表明在研究初期,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以及研究的深入开展,2003-2012年突现关键词分别为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网络,表明学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创新网络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并主要关注大学科技园和集群创新网络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2011-2015年突现关键词分别为演化、系统动力学、创新绩效、协同创新网络。当前,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创新网络自身特性方面,包括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学机制,创新网络绩效、协同创新网络等。

表6 创新网络文献前沿术语

突现起止年份突现率突现关键词1998-20065.97技术创新2013-20155.20协同创新网络2013-20154.88创新绩效2013-20153.41系统动力学2008-20123.29集群创新网络2003-20083.23大学科技园2011-20153.14演化

根据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文献突现率进行整理排序(突现率大于3),排名前10位的文献,如表7所示。

表7 创新网络研究共被引文献突现率

作者(年份)突现率突现起止年份书籍/文章标题盖文启(2002)7.282003-2009创新网络王缉慈(2001)6.522003-2008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大洲(2001)6.282002-2009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Schilling(2007)3.832012-2015Interfirmcollaborationnetworks:Theimpactoflarge-scalenetworkstructureonfirminno-vation盛亚(2009)3.6432012-2015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霍云福(2002)3.592003-2007企业创新网络研究贾根良(2003)3.412003-2008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变革刘兰剑(2009)3.222011-2015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评述蔡宁(2005)3.062008-2012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

由表7可知,在2002-2009年突现的文章分别为:盖文启(2002)《创新网络》突现率7.28;王缉慈(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突现率6.52;王大洲(2001)《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突现率6.28;霍云福(2002)《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突现率3.59;贾根良(2003)《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变革》突现率3.41。贾根良(2003)提出了自组织创新网络的概念,认为自组织创新网络从根本上体现了创新网络特征和作用机制。自组织创新网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将创新网络影响因素整合到一个模型中,既反映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又为科技评价提供了基础,从而促进科技管理变革。结合前文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分析可见,2002-2009年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创新网络内涵的界定以及创新网络组织机制探讨等方面。

2011-2015年突现的文章分别为:蔡宁(2005)《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突现率3.06;刘剑兰(2009)《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评述》突现率3.22;Schilling(2007)《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突现率3.83;盛亚(2009)《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突现率3.643。刘剑兰(2009)基于国内外创新网络数据库,从创新网络内涵、结构、功能3个方面探讨了创新网络17年来的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现状,发现国外文献以实证研究居多,而我国多为定性理论分析,定量实证研究较少。结合上述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分析,可见2011-2015年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机制以及创新网络结构特点方面。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全球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并将引领创新网络变革式发展,使得创新网络逐渐由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共同构建的技术或文化交叉式创新网络的结构、节点异质性及其融合,以及异质性创新网络的运行、演化机制或许会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4 结语

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为数据基础,以CitespaceIII为研究工具探讨了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团队,运用共被引文献和共词分析方法梳理了我国创新网络演进脉络。研究发现,我国创新网络研究已经拥有一批以党兴华、张永安、曾德明等高被引学者为首的研究团队,以西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为基地的研究机构,并在重要期刊《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创新网络内涵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创新网络主体(节点);②创新网络连边(关系);③创新网络动力机制;④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网络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厘清了我国创新网络研究的3条基本路径:①产业/区域创新网络;②创新网络治理和运行机制;③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网络物理特性研究。此外,通过创新网络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了我国创新网络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最后,通过创新网络突现文献和突现关键词,得到我国目前创新网络研究前沿:①创新网络内涵及形成机制;②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未来创新网络研究重点将趋向于全球化创新网络的节点异质性及融合方面。

参考文献:

[1] GARUD R, TUERTSCHER P, VAN DE VEN A H.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process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3, 7(1): 775-819.

[2] 余维新, 顾新, 彭双.企业创新网络: 演化, 风险及关系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8): 81-85.

[3] 韩周, 秦远建, 王茤祥.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治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6, 34(1): 75-78.

[4] SØRENSEN F, MATTSSON J.Speeding up innovation: building network structures for paralle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 20(2): 1-30.

[5] 何晓清.创新网络演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 29(1): 22-31.

[6] BABA J, IMAI K I.Systemic innovation and cross-border networks—transcending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to create a new techno-economic system[J].Paris: OCDE, 1989.

[7]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 1991, 20(5): 499-514.

[8] 党兴华, 郑登攀. 对《 创新网络 17 年研究文献述评》 的进一步述评——技术创新网络的定义, 形成与分类[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3): 9-15.

[9] MARSKAKOVA I V.Document coupling system based on refernces taken from science citation index[J].Russia,Nauch no-Teknicheskayaln for matsiya,1973(9):2.

[10] 王贤文, 刘则渊.基于共被引率分析的期刊分类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5): 187-195.

[11] KOSCHATZKY K.Innovation networks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rela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intensity of firms and regional inter-firm cooper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9, 7(6): 737-757.

[12] POWELL W W, WHITE D R, KOPUT K W, et al.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 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1[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5, 110(4): 1132-1205.

[13] MARQUIS,CHRISTOPHER.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11.

[14] AHRWEILER P, KEANE M T.Innovation networks[J].Mind & Society, 2013, 12(1): 73-90.

[15] 盖文启, 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5): 29-36.

[16] 霍云福, 陈新跃, 杨德礼, 等.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23(10): 50-53.

[17] 贾根良, 刘辉锋.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的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 2003 (1): 70-74.

[18] 刘丹, 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 2013 (12): 1-4.

[19] 盖文启.创新网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1] SCHILLING M A, PHELPS C C.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7): 1113-1126.

[22]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1): 105-112.

[23] NEWMAN M E J, GIRVAN M.Finding and evalu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 2004, 69(2):1-16

[24] 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Innovation Network Research Evolution Vein Combing and Frontier Hotspot Analysis

Ma Teng1, Jia Rongyan1, Liu Quanle1, Song Jing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Jingzhuang 050018,China;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Jiazhuang 0500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1998-2015 CSSCI citation database about innovation network literature research, which using the CiteSpaceIII as research tool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team, the evolution vein of innovation network and frontier hotspot.The paper find out thre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network, it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four aspects: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 method and theme, which analyze frontier hotspot of innovation network in China, it will be a base for innovation network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Innovation Networks; Frontier Hotspots; Co-Cited Network; Co-Word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7-08-02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1703)

作者简介:马腾(1983-),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项目型组织、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贾荣言(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刘权乐(1974-), 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宋景华(196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创新。

DOI:10.6049/kjjbydc.2017060644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3-0022-07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