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分析与治理对策

苏 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6)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产学研各方在目标、知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引发的合作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着创新绩效。知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冲突来源,通过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合作,进而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与水平。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在知识管理目标、核心流程、支撑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冲突问题,并剖析了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确立统一知识管理目标、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支撑环境等治理对策,为规避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冲突矛盾、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与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冲突治理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得到科技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并将“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要素,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关键在于有效实现跨组织知识转移、共享与增值[1-2]。然而,组织目标、知识特性和文化制度的差异性导致产学研主体知识转移面临众多障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风险偏好容易造成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创新过程中隐匿知识[3],并围绕知识和知识产权形成诸多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合作效率与创新绩效提升[4]。厘清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与知识有关的矛盾与冲突,通过知识管理加以应对,进而促进产学研主体间知识进化与创新效率提升,是本文拟研究的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组织行为,往往受到组织间差异化目标、知识、文化等影响。同时,产学研合作关系还受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支撑因素制约[5]。目前已有研究普遍关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关系、影响因素等。程丽丽和沈滢[7]利用冲突分析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主体间亲密度测定模型,提出均衡稳定方案以及促进合作的有效策略。刘国新和闫俊周(2009)基于冲突分析理论建立了相应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评估求得最终稳定解,并给出有效的联盟管理措施。王章豹和张道亮[7]在界定产学研战略联盟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冲突。从冲突影响因素看,产学研合作冲突主要包括文化冲突、利益冲突和知识产权冲突[2,8-12]。其中,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和排斥,主要表现为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冲突,可以通过组织内在精神文化和外在制度文化双向协同创新破解[8];利益冲突主要是由组织目标不一致引致的,即社会效益最大化与投资效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而找到博弈主体间的利益均衡点是化解利益冲突的关键[9];知识产权是合作主体争相控制的核心战略资源,知识产权冲突会影响产学研创新合作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进化,因此应根据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对知识产权冲突问题进行合理协调[10-12]。付哗和欧阳国桢[2]针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从知识链角度分析了知识搜寻、转移、吸收再创新和应用4个环节的知识流动特征和冲突原因。

知识管理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部分学者尝试将知识管理引入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 主张构建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体系与机制,以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罗岭和王娟茹[13]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提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系统,探讨了系统参与主体、服务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机制。范德成和唐小旭[14]建立了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知识应用开发与技术扩散系统。林轩[15]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的功能,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体系,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的4项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韩周和秦远建[16]认为知识管理制度直接影响产学研创新产出水平,提出了基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双元创新路径的知识管理机制。

知识转移、整合与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知识链环节。学者们针对这些环节,探讨了产学研合作知识管理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机制、过程等。张振刚和薛捷[17]分析了知识特性、组织文化、组织心智模式、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影响。叶飞等[18]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认为企业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并在合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双方冲突。邹艳等[19]实证研究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组织学习、协调机制与知识转移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协调机制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中介作用,能有效激发参与主体的学习、创新动机。惠青和邹艳(2010)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知识整合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王娟茹和潘杰义(2018)构建了“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共建实体”三阶段知识转移机制设计模型,认为可度量程度、合作主体间关系强度、投资规模是知识转移绩效的决定因素。王培林和张治栋[20]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在不同合作阶段将获得不同知识,知识转移过程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

综上可知,对于产学研合作问题,冲突分析和知识管理都是重要的分析手段。其中,冲突分析主要从合作利益分配、战略联盟组建等方面展开,知识产权冲突是研究焦点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知识管理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偏重于知识转移扩散环节。虽然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冲突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但整体角度下的知识冲突管理研究较为鲜见。基于此,有必要从知识管理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活动和相关支撑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对当前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冲突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规避知识转移矛盾冲突、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与绩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耦合关系

1.1 产学研合作创新内涵

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科技成果向应用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中,“产”是指社会领域的不同产业,主体就是企业;“学”是高等院校;“研”是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其中,后两者在实践中被统称为“学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包括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直接主体,还涉及支撑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府机构、市场机构及中介机构等间接主体[21](如图1)。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为基础,按照特定规则重新组合,实现彼此资源相互协调的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和利益最大化。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升级获得新的利润空间,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合作是为了实现稳定、良好的资金链循环,推动知识成果市场化与商业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紧密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弥补研发短板,而且能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政府、市场与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的支撑体系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多表现在平台建设、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方面[22]

图1 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框架

1.2 知识管理界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要素,是高校最为核心的发展优势与资本,是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其本质是对知识的高效管理。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内外部协调,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动态管理,主要环节包括知识搜集、获取、累积、转移、整合、创新等,目的是实现组织战略管理,改善组织运行状态,提升组织绩效[23]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并不是各个环节的简单叠加。知识管理过程由核心流程和外部支撑因素共同构成。其中,核心流程包括知识识别、获取、传递、共享、整合、保存、利用和创新等;外部支撑因素包括战略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如图2)。

图2 知识管理体系构成

1.3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耦合分析

1.3.1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核心流程耦合分析

知识管理核心流程并不是独立环节,而是隐含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而言,知识识别、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核心环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合作伙伴选择、研发、试生产、产品化、市场化等阶段存在一定关联,各司其职(如图3)[14]

图3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流程、支撑因素的耦合

(1)知识识别与合作伙伴选择阶段耦合。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的关键在于确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势差和互补性,知识识别能明确企业既有技术能力、生产水平、市场化水平及知识接受能力,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原理知识、先进技术知识和研发能力、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产学研主体进行合作决策的主要依据。

(2)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产品研发及试生产阶段耦合。通过知识共享,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之间能够实现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等知识的传递和交互,使科技成果产出在产品研发阶段能够满足技术性能、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的共同要求。知识创新能够推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策略产生,提高产品研发和试生产水平。

(3)知识整合、知识创新与产品化及市场化阶段耦合。知识整合将市场中存在的需求信息、营销方式、运作流程、客户管理、财务经营以及金融与政策方面的知识,不断融入组织知识系统,进一步完善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生产工艺流程、销售管理流程创新,缩小产品设计、制造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市场化。

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环节,彼此之间是顺序连接和循环往复的关系,遵循螺旋上升的知识链和协同创新发展路径。对原理与技术知识的巨大需求促使企业向外部学研机构搜寻知识源,达成合作契约后学研机构向企业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企业通过知识消化、吸收与整合,实现知识再创新,最终将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与市场实践。

1.3.2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支撑因素耦合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处理环节相互叠加,而是一种综合、系统的管理流程,受到战略、组织、文化、技术、制度、管理等外部支撑因素影响[15]

(1)战略因素。企业长期运营目标和实现路径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产学研合作创新也要确立明确的战略目标,从产学研组织间合作创新、资源优势互补、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等方面,制定跨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合作创新发展路线图。

(2)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影响组织中个体间知识和信息传递,组织改进和调整会提高组织资源利用效率。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一般从学研机构组织向企业组织转移,要求企业将其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应用。相关研究表明,集中式的组织机构会阻碍知识的跨组织流动与共享,而分布式组织机构有利于企业快速消化吸收外部知识[17]

(3)文化因素。组织文化是一个包含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诸多概念的复杂结构,其重要性在于能通过价值、规范、准则等对组织成员行为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文化决定了产学研主体搜寻、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构筑知识的行为,不合适的组织文化会阻碍知识流通与转换,不利于组织间知识共享及转移。

(4)技术因素。技术平台是产学研组织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技术平台为知识学习与共享提供了场所,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产学研组织员工在利用公共技术平台搜寻、获取最新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进而促进知识整合与进化。

(5)制度因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稳定合作关系的建立、维护、发展及目标实现都需要以建立完善的合作创新制度为基础。完备的合作契约对于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纠纷至关重要。此外,合理的组织间知识交流与转移制度以及组织内部知识管理制度都是实现知识有效利用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6)管理因素。在当前重视项目审批、进度监控和结果反馈的产学研科技管理体制下,学研机构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极大约束,从而影响其参与技术创新、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产学研组织应在合作创新中加强管理激励,建立自由创造的创新环境和非定量化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发和培育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员工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能力。

2 知识管理视角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分析

从知识管理视角看,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冲突都可归结为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支撑因素3个方面。其中,目标分歧是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的根源;知识势差导致产学研合作创新各环节主体间存在知识处理方面的冲突;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产学研各方主体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将受到支撑因素的影响。

2.1 知识管理目标冲突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作为知识型组织的学研机构更注重知识的优先出版权,从而更倾向于积极发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知识显化);企业作为经济性组织,出于获取长期超额利润的目的,更愿意为独占科技成果而加以保密(知识隐匿),以维持长时间的新技术专有权[24]。产学研主体对知识价值的诉求不同,极易造成知识管理目标上的不一致。企业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在面对新的技术成果时,考虑的是如何投入实际生产,形成产品化模式,获得最大利润回报。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注重的是产出能够推科技进步、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聚焦于研究人员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对市场与服务概念并不重视。此外,政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即通过完善合作平台,使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无缝对接,快速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进而实现国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但是,该目标可能对产学研合作具体开展而言过于宏观。因此,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间存在目标认同差异,也是知识管理流程各环节冲突产生的原因。

2.2 知识管理流程冲突

2.2.1 知识识别过程冲突

知识识别过程主要是对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知识需求与差距进行判断,这是实现合作创新的前提,也是选择合作方式、决策方法的重要依据。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识别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冲突:①意识形态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不匹配,高校或科研院所会用一贯的逻辑思维和常规科研模式获取知识,但企业会从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倾向性角度解决知识获取问题。当这两类组织在知识识别环节进行协同时, 冲突在所难免;②知识需求差异。产学研主体的组织性质、发展目标不同导致了知识需求的显著差异。企业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需要搜集、识别与生产和市场有关的知识。高校或科研机构主要目标是创造科学知识、培养人才、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这决定了高校或科研机构需要更多地搜寻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等。

2.2.2 知识共享过程冲突

知识共享过程的目标是通过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技术、市场知识沟通,推动成果转化,满足市场需求。该过程受产学研三方主客体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主体是指产学研各方,主要受产学研各方信誉影响;客体是指知识,不同性质、显性/隐性等特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知识共享结果;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沟通机制、信任机制,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18]。以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例,由于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成立时间短、研发投入少的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多数高校或科研机构对这类企业缺乏信任,阻碍了知识共享渠道的形成。从外部环境看,新能源产业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政策预见的不一致性极易导致产学研各方主体行为决策差异。这一系列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共享、交流知识的意愿和投入水平,从而导致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冲突,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2.2.3 知识整合过程冲突

在进行知识整合时,由于企业对理论技术知识的吸收消化能力存在局限,容易对学研机构技术创新知识产生理解偏差,导致在知识整合应用时对知识完整性的破坏或原有知识内容的篡改,最终侵犯学研方知识产权,产生合作冲突。知识整合应用往往是企业方利用自身核心资源对学研方知识再创新的过程,知识再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共享,但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25],会导致知识产权归属界定及收益分配不公,从而引发知识产权所有权冲突。此外,在知识应用环节,由于知识价值的特殊性和计量复杂性,产学研主体对于知识价值的认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我国缺乏权威中立的知识价值评估第三方,难以科学精准地评估知识价值,所以企业方和学研方之间还存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企业在掌握知识成果并将其市场化后,对知识价值有清楚的认识,占据利益分配主动权。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导向下,如果缺少诚信约束,企业会肆无忌惮地追求更大的利益份额,侵占学研方潜在利益,使得双方难以就知识产权收益分配达成一致[26],不利于对产学研合作知识进行整合利用。

2.2.4 知识创新过程冲突

知识创新过程冲突首先集中在知识产权方面。在获得创新成果后,其权益归属认定、利润保护、利益分享、实践转化、创新过程风险承担、后续创新成果权利归属等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其产业链环节众多,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难以独立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需要彼此协同创新实现,因此创新成果权益归属划分问题更为严峻。知识产权冲突会直接影响产学研各方合作积极性,增加交易成本,使产学研合作难以深入、持续、规范地发展。其次,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特性也给合作带来阻碍,特别是学研机构人员的隐性知识正式化、具体化及转移给企业的过程较为漫长且成本很高。最后,产学研组织固有的心智模式及差异也会影响合作创新成效,在动态合作网络中,摒弃各自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合作思维,才能有效推动知识协同创新。

2.3 知识管理支撑因素冲突

2.3.1 文化冲突

产学研主体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体系,其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各异。文化的刚性和连续性使得各方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合作伙伴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知识势差,进而影响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这是导致产学研主体技术供给与需求错配的根源。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文化冲突具体可以分为两种:①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冲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出发点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追求的是知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其目标具有公益性。企业活动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利润最大化;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知识创新,追求长期利益。企业关注短期效益,其经营活动具有见效快、风险小和收益高的特点。

2.3.2 管理冲突

管理即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产学研主体管理优化的目的是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管理水平高低受到管理者能力的直接影响,产学研各方在组织结构、管理者水平、内部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不同主体管理水平不同,而这种差距会显著影响产学研各方合作,导致产学研合作整体创新绩效下降。如果处理不好创新系统内部关系,就会导致产学研合作网络内部组织内耗过大、创新系统能力下降等。

2.3.3 制度冲突

由于产学研三方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归属行业与系统也各不相同。而且,中国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是相对分离的,这也给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带来了严重的制度障碍,造成资源无效利用和合作创新绩效低下。产学研合作制度上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产学研合作关系机制障碍,现实中往往存在着找项目和找资金的冲突,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建立渠道主要是朋友介绍、中介介绍等方式,存在着分散性、规模小的特点,难以满足竞争激烈的市场对产学研合作的需要;②产学研合作关系运行制度差异,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合作阶段,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发展。

3 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治理对策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合作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是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知识管理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手段,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进行分析,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对策,以实现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的有效管理。

3.1 确立知识管理目标,协调产学研合作利益冲突

统一的知识管理目标是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前提。在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和创新联盟组建时,应根据各主体知识资源、知识需求等设立合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知识管理目标。通过知识管理目标将企业的经济目标、学研方的学术目标和政府的创新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多重目标有效协同。企业视学研方为长期的技术知识外部来源,学研方视企业为长期的知识实践应用基地,政府积极为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绩效评价机制也需考虑多目标协同,以使企业、学研方和政府都满意,实现多方共赢。

在知识管理目标框架下,通过充分协商,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契约,明确规定各方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知识产权归属,合理分享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果,根据法律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纠纷处理方式,降低由道德风险、利益分配引发知识产权冲突的可能。系统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评估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多谁收益大、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的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将高校和科研机构收益与企业收益挂钩,采取多种方式分配收入、分散风险;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和科学原则对知识价值和收益进行评估,减少因作价过高或过低给其中一方造成的损失,进而为产学研主体构建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保障;允许知识、专利等入股,引进期权等先进的激励机制,激发各主体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9]

3.2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协同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

3.2.1 建立知识识别系统,全方位获取产学研知识资源

产学研主体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充分掌握各方知识资源情况。首先,评估合作伙伴的知识诉求或知识供应能力,确定合作伙伴禀赋是否与自身知识供求相适应;其次,确认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差距,差距过大会使得日常交流和知识转移变得困难,差距过小则会降低合作效率和效益。建立知识识别系统能降低产学研主体因信息不对称或知识不匹配带来的不确性,并提升相互之间信任度、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因此,通过构建知识识别系统,全方位识别知识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合作各方应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工具和定期会议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搭建知识搜寻和获取渠道。同时,加强组织内外部信息化建设,扩大与提升知识识别范围和效率。

3.2.2 组建知识联盟,促进产学研知识共享

知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战略组织模式,企业加入知识联盟的目的是共享知识,并从联盟伙伴处学习技术及能力。通过建立知识联盟,企业以技术创新集群的方式,向联盟中的其它机构分享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运营管理制度、技术方法、科技成果、知识管理工具、市场运作策略、组织机构战略、合作创新经验与教训,以及其它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知识创新的相关知识,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整个行业内转移扩散。同时,汲取其它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与经验,推动自身发展。

3.2.3 搭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产学研知识整合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知识管理平台,能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产学研主体间知识交流、共享与整合,更好地应对信息不对称、环境变化带来的合作冲突。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知识共享平台和知识整合平台,前者是指通过组织员工参加学习、培训、技术会议等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传递和共享;后者则利用头脑风暴、会议总结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观点假设、经验总结等,进而实现知识整合。同时,产学研合作组织还应构建开放协同的信息网络,建立一体化数据库、数据操作系统等,不断更新、完善知识库。利用集聚的产学研资源提升知识转移、转化效率,优化配置知识资源,建立知识创新共同体,开展更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合作。

3.2.4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知识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管理,而隐性知识依附于“人”而存在,具体表现为人员技术、经验、心智模式等。因此,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一方面,注重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实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市场行情等各类知识的有效互补,进而促进融合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协调、控制和领导型人才支持,有助于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各类冲突。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应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人”这一知识载体实现知识创新。同时,还应建立配套的人才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创新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3.3 创建知识管理环境,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实施

3.3.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缓解产学研文化冲突

组织文化是各方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能引导和控制产学研合作成员行为。要想推动产学研各方积极开展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对其加以引导[18]。具体而言,通过在产学研合作中建立相互信任、乐于奉献、服务集体的组织文化,对成员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从而减少产学研合作冲突,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及效率,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

3.3.2 建立知识创新评估与激励机制,提高产学研管理绩效

产学研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存在较强的不可监测性,只有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知识创新评估和激励机制,使企业合理补偿学研机构知识创造与转移成本,才能保证隐性知识在产学研组织间高效流转,并使产学研主体内部知识产权得到较好保护。注重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对员工知识交流、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行为进行奖励,以激发员工参与知识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3.3.3 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保障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

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产生、流动与转化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冲突。政策法律法规是解决知识产权冲突最重要、最有力的制度保障。然而中国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各类法规中仅能看到分散的各种条例和说明,存在较多盲区。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明晰产权归属,降低技术风险,维护各方利益,以保障产学研合作正常开展。

4 结语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水平较低,存在诸多不足。知识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内容,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进行剖析,是推动产学研高效合作的关键前提。产学研合作创新冲突不仅体现在知识管理目标方面,而且也存在于知识管理核心流程及其外部支撑因素方面。顺利化解产学研合作冲突,需要有高度统一的知识管理目标,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以及完善健全的知识管理环境。本研究对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规避知识转移中的矛盾冲突及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与绩效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然而本文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定量研究支撑、理论模型系统性不足等。因此,未来研究可从产学研冲突视角进行拓展深化,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过渡并系统构建产学研合作共赢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曹霞, 付向梅, 杨园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22):1-6.

[2] 付晔, 欧阳国桢. 基于知识链的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11):126-131.

[3] WEBSTER J, BROWN G, ZWEIG D, et al. Beyond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hiding and hoarding at work [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8(27):1-37.

[4] 贾晓霞, 周溪召. 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障碍因素识别与对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1):61-64.

[5] GEISLER, ELIEZER. Industry-university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5, 7(2): 217-229.

[6] 程丽丽, 沈滢. 冲突分析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各方亲密度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6, 16 (9): 113-117.

[7] 王章豹, 张道亮. 关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特点和冲突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管理, 2011, 13(5): 44-47.

[8] 张绍丽, 于金龙.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4):624-629.

[9] 朱相宇, 何海燕, 宋希博.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2): 27-29.

[10] 赵莉, 单晓光.产学研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1): 18- 21

[11] 周竺,黄瑞华.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1): 90-94.

[12] 管宏友,张强中.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6): 208-210.

[13] 罗岭, 王娟茹. 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J]. 情报科学, 2015(7):21-25.

[14] 范德成,唐小旭.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研究[J]. 软科学,2008(12): 93-97.

[15] 林轩.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16.

[16] 韩周, 秦远建. 基于双元性理论的产学研知识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5(1):126-130.

[17] 张振刚, 薛捷. 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25(4):81-84.

[18] 叶飞, 周蓉, 张红.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8(6): 116-120.

[19] 邹艳, 杨乃定, 韦铁, 等. 组织学习对企业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协调机制的中介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2):96-100.

[20] 王培林, 张治栋.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式[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12): 47-51

[21] FASSIN Y.The strategic role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aison offices[J].Journal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2000,1(2):31-42.

[22] MARQUES JPC, CARA A JMG, DIZ H. How can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teractions change the innovation scenario in Portugal?——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J]. Technovation, 2006, 26(4): 542.

[23] 柴华奇, 王瑛. 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J]. 情报杂志, 2008(6): 17-19.

[24] BOU-LLUSAR C,SEGARRA-CIPRÉS M.Strategic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integr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 10(4):100-112.

[25]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3):1319-1350.

[26] 刘和东. 产学研合作中的投机行为及其有效抑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9):11-14.

Conflic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u Zhou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UR)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an effective form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econom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knowledge and cultur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source of conflict in the innovation of IUR cooperation. Through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IUR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IUR coopera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f IUR cooper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objectives, core processes and supporting factors and cau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unified knowledge management objective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IUR ,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tegration of IUR coopera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fli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nov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level and performance of IUR cooperation.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flict Management

DOI10.6049/kjjbydc.2018120037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24-0064-07

收稿日期2018-08-1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SJZD1064)

作者简介苏州(1975-),男,江苏无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科技管理等。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