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国内外文献比较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陈春花1,朱 丽1,刘 超1,柳卸林2,徐 石3,刘古权3

(1.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3.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97)

运用可视化文献软件CiteSpace Ⅴ,以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国内CNKI数据库中的1 831篇论文为原始数据,应用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图谱,绘制出协同管理研究的知识框架与研究进展,通过文献时间分析、关键词分析、重点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阶段分析、聚类分析,梳理了协同管理研究发展阶段、知识族群和未来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结果显示,协同管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根植于中国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对供应链协调管理关注较多,国外侧重绩效,国内重视协同管理软件问题;国内研究分为协同管理理念兴起、协同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协同办公软件广泛使用、协同机制及模式调整4个阶段,其中,协同软件、物联网、协同产品、协同流程等成为协同管理研究热点。

关键词协同管理;知识图谱;CiteSpace Ⅴ

0 引言

自互联网技术出现以来,颠覆性创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组织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管理重构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也被重新界定,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新问题,时代呼吁新的管理理论。自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之后,管理沿着分工、分权、分利,分别解决了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体效率问题,其代表性经典理论包括科学管理原理、行政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西方百年管理脉络都是基于“分”[1]。由互联网带来的万物互联,使外部环境成为解决组织效率的关键,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也由内部转移到外部。而协同管理是管理由“分”到“合”的分水岭,激活个体、集合智慧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价值链重构是该时代的突出特征,“这是一个颠覆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一切都被重新定义。协同创造价值、重构协同管理下的价值链,为当今处于巨变时代下的企业实践指明了方向。

“协同”思想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加安索夫于1965年引入,其在《公司的战略》一书中指出,协同是指公司通过各业务单元相互协作,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各个独立部分的简单加总。自协同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以来,协同理论就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哈肯[2]在其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协同理论,将协同学称为“协同工作之学”、“协调合作之学”,认为协同学适用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协同的基本目的是通过个体间协同,获得比单个个体运作时更大的收益。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更迭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单一企业受限于资源和能力,已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竞合模式逐渐兴起。德鲁克指出,管理就是两件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协同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和信息交换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内外部系统整合,产生1+1>2的效应,从而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率,从容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开放的复杂协同机制,使公司整体利益大于各独立部分的综合效应。因此,协同能力将成为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源,而协同管理也将成为21世纪最有效率的管理。

目前,关于协同管理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协同思想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和关注[3]。基于协同管理研究背景和时代意义,本研究首先论述“互联网+”时代特征对协同管理的新要求,然后运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方法对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时间分析,对比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研究阶段和研究热点,总结现有协同管理研究进展、思路、方法等变化趋势,借助国际科学计量学方法,梳理协同管理研究脉络,紧扣国内外研究前沿热点,以期为协同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方向性指引。

1 “互联网+”时代下管理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生产流程和消费者行为习惯,同时对信息化时代下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企业资源中的人、财、物、信息等日趋复杂且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从社会层面来讲,在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变迁后,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社会要求个体突破“信息孤岛”;从个体层面来讲,个体体能的重要性被知识取代,创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价值高地,因此创新需要个体突破“创新孤岛”;从员工层面来讲,最初的劳工关系转变为雇员关系或是现在的合作伙伴关系,部门成为业务流程的执行方,而业务流程整合需要员工或是部门之间突破“业务孤岛”;从组织层面讲,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直线型过渡到层级型,再转变为今天的组织网状型,其核心是通过组织结构设计更好地整合资源,突破“资源孤岛”。基于以上存在的“信息孤岛”、“创新孤岛”、“业务孤岛”、“资源孤岛”,急切呼吁新的协同管理模式,创造无障碍、无边界,立体、多维、多通道的网状关联通道,以突破“孤岛”现状,对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和调配,从而创造更大价值。

协同管理的核心命题是围绕组织内与组织间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协同过程展开,而价值评价很难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协同起来,随着互联时代的到来,该问题日趋凸显。协同管理的本质是打破人、财、物、信息、流程等之间的固有壁垒,突破“信息孤岛”、“创新孤岛”、“业务孤岛”、“资源孤岛”,使资源高效整合起来,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协调运作。为了厘清协同管理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国内外现有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梳理和总结。

2 检索规则与可视化研究方法

2.1 检索规则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文献的数据池由中英文两部分组成,英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所有语种的所有文献类别,中文来自CNKI的核心期刊数据库。在进行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过程中,定义多个检索关键词,力求涵盖协同管理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体检索规则如下:①关键词之间的界定为“或”;②检索学科界定为管理学相关范畴,排除了交叉学科的干扰;③检索时间为所有;④关键词英文以Topic,中文以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为限定。具体规则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检索后共得到英文文献106篇(下载时间为2017年5月3日),中文文献1 752篇(下载时间为2017年4月27日)。

2.2 可视化研究方法

在美国信息可视化研究界流传着“数据是一口新油田”的说法[4],当今时代人们被海量数据淹没,“大数据”中被人类利用和挖掘的部分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5],更大的价值等待被探索。耶鲁大学爱德华·塔夫在出版的《定量信息的视觉展示》中,系统展示了人类如何运用图形表达思想和数据的历史,同时,通过综合计算机和统计学方法,最早奠定了数据可视化学科的理论基础。随着科研、商业和政府部门对数据与知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可视化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美国华裔研究者陈超美创建的Citespace,是在全美信息分析中较具影响力的可视化软件之一。该软件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挖掘、处理和绘制等方法,动静结合地展示知识结构框架图和知识发展进展图谱,体现知识在时间上的流动和发展[6]。本研究借助可视化文献工具CiteSpace Ⅴ绘制协同管理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知识图谱[7-8],对领域发展历程和研究全貌进行客观、精准的描述。

表1中外文献检索规则

数据库 关键词 数据库 学科类别结果WOS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ooperation Management;Cooperative Management;Synergic Management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MANAGEMENT OR BUSINESS106CNKI协同管理SCI,EI,CSSCI经济与管理科学1725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知识图谱分析用节点描述分析对象,用年轮方式表达分析对象的被引频次,年轮颜色表征研究对象被引用时间范围,不同深浅颜色表示时间由远及近的变化,年轮越厚表明单位时间段被引用频次越多。以共被引为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共被引关系,二者连线颜色表示第一次共被引时间,而连线的长短和粗细程度表明其联系强度。节点外围的深色表示该分析对象近期的重要性强,而节点外围的浅色表示该节点和其它节点存在广泛联系,往往可以充当“桥梁”或是知识域中的枢纽,二者都需要在分析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以下可视化分析分别以国家、机构、文献、关键词、作者等为节点,从而全方位对比国内外研究历程和现状。

3 国内外文献对比可视化分析

基于检索结果获得的1 831篇论文,结合软件时间切片(Time Slice)、节点类型(Node Type)、阈值选择(Selection Criteria)、剪裁(Pruning)等进行相应选择,通过文献时间分析、文献关键词分析、重点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阶段分析,以及聚类和前沿分析,找到协同管理研究发展阶段、知识族群和未来研究热点以及前沿。

3.1 国内外文献时间分析

检索到的关于协同创新的中外文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国外基本没有太多发展,而国内研究在2000-2016年间,除2012年以外,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即国内外文献增长周期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自2000年开始,国内研究不断激增,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而国外则基本停滞不前。在文献数量方面,1982-1997年国内外还未呈现明显差异,而从2001年开始,国内与国外文献数量呈现最高达85倍的巨大差异。致远协同研究院指出,协同管理来源于中国管理软件的创新 。这充分说明协同管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根植于中国管理实践的概念。

图1中外协同管理文献研究检索数量

3.2 国内外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关键词代表了研究的主要议题,表征了国内外管理学领域针对协同管理的研究热点。排名前十的国内外期刊在WOS和CNKI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相同之处为:①国内关键词“协同管理”和国外关键词“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ooperative management”的出现频次位居第一,分别为23次和819次,在排名前十位关键词中的占比分别为29.87%和60.26%;②国内外协同管理关注的共同焦点为“供应链”,出现频次分别为4次和193次,占比分别为5.2%和14.2%;“③供应链管理”作为关键词的国内外出现频次分别为4次和64次,占比分别为5.2%和4.71%,其中,“供应链”(位居第二)和“供应链管理”(位居第三)在国内协同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最突出。相比而言,国外期刊的不同之处为:①强调合作和协作(collaboration/cooperation);②更关注协同管理对产出,如performance和innovation的影响;③对协同管理系统(system)、模型(model)和框架(framework)等宏观层面较为关注。通过关键词显示,国内期刊研究注重对实践的导向作用:① 将协同思想运用到供应链中,提出“供应链协同”;②关注信息化对协同管理的影响;③关注“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信息化”、“协同管理软件”等协同管理方式在软件使用方面的成果。由此可见,国内外协同管理研究都非常关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不同之处为国外关注对绩效的影响,而国内重视协同管理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系统管理软件问题,更加偏重软件环境下的协同管理执行。

图2协同管理研究关键词图谱(CNKI)

表2国内外协同管理研究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WOS)最早出现年份频次(占比%)关键词(CNKI)最早出现年份频次(占比%)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ooperative management2004/200323(29.87)协同管理1983819(60.26)collaboration/cooperation2006/200311(14.29)供应链2000193(14.2)performance20019(11.69)供应链管理200364(4.71)innovation20037(9.10)供应链协同200650(3.80)System20096(7.79)协同软件200549(3.61)Model20085(6.49)电子商务200340(2.94)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协同商务200338(2.80)management20014(5.2)信息化200638(2.80)supply chain20084(5.2)协同管理软件200538(2.80)framework20034(5.2)项目管理200630(2.21)

3.3 国内外关键词重要性识别

关键词代表了文献研究的主要议题,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得出现有研究议题演进、规律性变化、研究热点以及聚类方式。关键文献影响的持久性是重要衡量指标[9],而半衰期表征了持续被研究的程度;突现度高表明关键词关注度激增,成为本阶段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能够呈现研究议题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识别出协同管理研究的知识族群。因此,本文从国内外研究关键词的半衰期、突变度和聚类3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半衰期分析。陈木佩[10]通过对比物理学和管理学科研究指出,管理学科的半衰期波动较大,自2000年至今管理学科高频关键词的使用频次逐步降低,由新热点取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管理学科进入高速创新时期。在本研究的协同管理关键词中,半衰期最长的为协同管理(半衰期值为28),属于该领域的基本概念。与此同时,2000年提出的供应链(半衰期值为10),2003年提出的信息技术(半衰期值为10),2003年提出的电子商务(半衰期值为7),2000年提出的市场竞争(半衰期值为7),2006年提出的协同平台(半衰期值为7),都呈现了较好发展态势。

(2)引文突变词分析。协同软件的突现度为12.71、协同商务的突现度为7.84、协同管理软件的突现度为7.3、信息化的突现度为7.04、物联网的突现度为6.68、财务管理的突现度为5.96、业务流程的突现度为5.69、协同模式的突现度为5.41、协同产品的突现度为4.84。

(3)知识组群识别。在由关键词组成的图谱中,虽有一定的离群点,但数量较少,网络集中度较高,可见该领域研究的基础知识明确。根据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归为以下4个类别:第一类为协同管理软件,该类由协同软件、协同商务、协同管理平台、协同办公等关键研究组成;第二类为供应链协同管理,该类由供应链协同、协同效应、供应链竞争、供应链战略、供需网等关键研究组成;第三类为协同管理模式,该类由协同管理、协同模式、战略协同,人力资源、营销资源、能力要素等组成;第四类为时代特征,该类由新经济时代、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创新等组成。分析研究显示,协同管理中的协同管理软件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随着大数据、信息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协同管理软件越来越成为企业协同管理实践的有效工具和实施途径。

(4)国内研究阶段分析。由图3可知,在关键词时区图中,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较多关键词,包括“协同管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协同软件”、“信息化”、“协同平台”等高频节点,关键词出现次数达2次及以上的如表4所示。由此可以得出,协同管理研究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分为4个阶段。

表3引文突变词

突现词突现度突现时间新经济时代4.662001业务流程5.692002协同产品4.842002协同商务7.842003供应链管理4.82003plm4.362003协同软件12.712005协同管理软件7.32005信息化7.042006营销资源4.432006供应链竞争4.432006供应链协同管理4.412006价值链3.942006财务管理5.962009协同机制4.782009物联网6.682013协同模式5.412013成本控制3.832015五位一体3.832015

图3关键词网络时区

表4关键词(频次2)

时间范围频次关键词半衰期时间范围频次关键词半衰期1984-1999年818协同管理2838信息化7193供应链1030项目管理564供应链管理719管理模式340电子商务819产业集群538协同商务42004-2008年(续)17协同效应622协同管理平台516供应链协同管理52000-2003年19信息技术1015信息系统419PLM413协同平台717ERP613伙伴关系417业务流程411协同办公215工作流410协同工作213市场竞争710人力资源712协同产品42009-2017年28财务管理62004-2008年50供应链协同621协同机制549协同软件216物联网238协同管理软件313协同模式2

第一阶段(1984-1999年):协同管理理念兴起。国内最早于1983年出现协同管理的提法。在短评中,有学者[11]提及研究前苏联“协调会”的管理法,这是对科研机构和生产机构的新型管理方式,即把设计单位、科研机构以及生产企业协同管理起来,是把科研、设计、中试以及生产权利以及责任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方式,而“协调会”就是协同管理权力组织。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按照杜栋[12]的说法,协同管理是将企业的人、客户、财务、信息、流程进行关联,使之为了完成共同目标或任务进行协调,消除协作过程中的壁垒和障碍,通过对有效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利益最大化。之后学者们对协同管理也未进行有效、清晰的界定。因此,基于协同的起源,根据实践领域对于协同的鲜活应用,清晰界定协同管理是该领域研究最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阶段(2000-2003年):协同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阶段。Konsynski和Mcfarlan[13]指出协同理念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Hau Lee[14]明确提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提升供应链整体实力而进行的相互协调和努力[15]。沈厚才、陶青、陈煜波[16]提出,随着企业市场环境的巨大转变,以往由供应商主导、静态、简单的外部环境转变为由顾客主导、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因此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技术协同3个方面研究了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供应链协同,需要建立在畅通的信息传递基础上,而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必要手段。电子商务利用电脑和通讯设施,重构协同管理全过程,其巨大魅力在于将多方资源整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实现内部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加快企业应对速度,使企业间实现信息精准、快速传递,以及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等[17]。因此在此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以及协同管理平台成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协同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环境发生巨大转变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阶段(2004-2008年):协同办公软件广泛使用阶段。涂序彦[18]提出研究多库协同软件运用(Multi bases cooperation software)以支持用户求解实际问题,且提出基于新型计算机的智能管理系统。2004年协同软件市场已达到6亿元人民币。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协同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指出,协同软件将成为继电子邮件、浏览器后,互联网带来的另一个“杀手级”应用,协同软件平台正在朝着企业应用的枢纽方向转变,协同软件涉及即时通讯、文档共享、工作流等日常会议所需工具,覆盖企业运营整个业务系统。协同软件支持组织内部,以及跨组织、跨区域、跨系统、跨网络的动态团队,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换和流程控制,提升组织敏捷性、应变性以及管理决策的高效化。因此,协同软件成为资本界和产业界的热捧对象[19]。蔡淑琴和梁静[20]在协同被定义为管理协同、技术协同和人机协同的基础上,对供应链协同进行了补充性定义,指出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信息共享并不能解决协同工作量增大的问题,合理的信息共享设计是供应链协同的必要环节。因此,协同办公软件出现在协同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该阶段以协同软件、软件协同效应、协同平台、协同办公、协同工作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展示了协同办公软件应用的深入发展。

第四阶段(2009-2017年):协同机制与模式调整阶段。通过供应链企业间关系性资产、资源或能力互补,知识共享管理和供应链治理机制可以使企业间优势互补,获得超额利润,最终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21]。财务管理信息化适应了电子商务运作方式,集会计审核、会计报告、管理方法等于一体,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整合,从而达到资源和信息共享目标[22]。财务信息化协同模式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财务和业务协同,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信息化财务协同模式,具有共享性、决策性、标准化、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23]。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是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上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共享与收集的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时空界限,在提高财务效率的同时,缓解了业务迅猛发展对财务人员带来的压力,拓展了财务管理职能。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1)通过对比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停滞不前,而国内自2000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这充分说明协同管理具有中国特色,也是根植于中国的管理实践,为解释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的管理时代特征下,为开展基于本土管理现象的协同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契机,也是出口协同管理理论的重大机遇。

(2)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关键词频次发现,国外强调合作和协作,注重探索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及框架;国内着重其在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协同管理软件等方面的应用成就,更加强调适用性以及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

(3)协同管理的持久性研究主题集中在电子商务(2003年提出,半衰期为7)、市场竞争(2000年提出,半衰期为7)、协同平台(2006年提出,半衰期为7),协同管理研究在以上方面焕发了强大生命力。

(4)根据突现度分析,得出现阶段研究热点为协同软件(突现度为12.71)、协同商务(突现度为7.84)、协同管理软件(突现度为7.3)、信息化(突现度为7.04)、物联网(突现度为6.68)、财务管理(突现度为5.96)、业务流程(突现度为5.69)、协同模式(突现度为5.41)、协同产品(突现度为4.84)。

(5)通过知识组群识别得出,该领域知识基础明晰、集中性较强,出现四大族群,具体为以“协同软件”、“协同商务”、“协同管理平台”、“协同办公”等代表性关键研究组成的协同管理软件知识族群,以“供应链协同”、“协同效应”、“供应链竞争”、“供应链战略”、“供需网”等关键研究组成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知识组群,以“协同管理”、“协同模式”、“战略协同”、“人力资源”、“营销资源”、“能力要素”等为代表的协同管理模式组群,以及以“新经济时代”、“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创新”等为代表组成的时代特征组群。

(6)通过关键网络时区图研究发现,我国的协同管理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9)为协同管理理念的兴起,第二阶段(2000-2003)为协同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第三阶段(2004-2008)为协同办公软件的广泛使用,第四阶段(2009-2017)为协同机制和模式调整。4个阶段划分清晰,逐渐向实践演化。

(7)通过国内外协同管理研究作者网络分析得出,国内外协同管理研究的合作关系疏松,有待加强。

由于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对协同管理的主题研究进行全景扫描,因此呈现的论文形式试图从全局把握。由于篇幅所限,并未对协同管理按照相关主题进行Citespace新功能分析,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4.2 未来研究展望与挑战

(1)有效互联成为协同管理研究重心。将协同管理运用在技术上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因此,解决“信息孤岛”、“创新孤岛”、“业务孤岛”、“资源孤岛”四大问题,实现信息协同、业务协同和资源协同,充分发挥企业的“战斗力”,是未来研究重心。

(2)提升系统能力成为协同管理研究的落脚点。协同管理就是通过对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使其效应远远大于各子系统之和,而对系统整体和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探索是实现竞争-合作-协调协同和提升系统能力的落脚点。

(3)基于协同管理软件的研究成为最佳切入点。国内协同管理研究蓬勃兴起的原因在于实践先行。协同管理软件为协同管理研究提供了沃土,因此,结合企业实践的协同管理软件,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是研究协同管理的重要突破口。

(4)合作研究成为最佳实现途径。协调管理在模式上需要共享、共赢。协同管理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能达成共识。从协同行为到协同体系,可以集合更多能力,进而实现单个个体不能实现的目标。

(5)协同管理研究需要具有外部适应性。协同管理机制有效的标志是,能适应瞬息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效率地创造外部环境所需的价值。其实现方式要求组织内部和外部能迅速、准确地进行信息及资源共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协同管理机制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由于协同管理是一个重要且未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很多学科如系统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具有一定交叉性。因此,为了更系统、深入地与现有理论体系对话,未来案例研究可进行详细的理论比较,同时,提供实证数据支撑,以更好地展现协同管理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激活组织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 (德)H·哈肯. 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84.

[3] 苏乐天,杜栋.协同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4): 198-202.

[4] CHEN,C M Mapping scientific frontiers [M].London: Springer-Verlag,2002.

[5] 辛伟,雷二庆,常晓,等.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 ISI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Citespace 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 334-347.

[6]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7] PERSSON O.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 31-38.

[8] 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 359-377.

[9]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0] 陈木佩.学术关键词半衰期测度和老化研究[M].科技创业月刊,2010,23(8): 156-157.

[11] 佚名.苏联的“协调会”管理法[J].化学世界,1984(11): 429-429.

[12] 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92-94.

[13] KONSYNSKI B R,MCFARLAN F W.Information partnerships--shared data,shared scal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5): 114-120.

[14] ANDERSON D L,LEE H.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ASCET,1999,6(1): 56-59.

[15] MANTHOU V,VLACHOPOULOU M,FOLINAS D.Virtual e-Chain (VeC)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3): 241-250.

[16] 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8(1):1-9.

[17] 任利成,薛耀文.适应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 21-23.

[18] 涂序彦.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8): 1-11.

[19] 李漫波.协同软件:需求与应用将日益扩大[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5 (2): 8-10.

[20] 蔡淑琴,梁静.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联研究[J].管理学报,2007,4(2): 157-162.

[21] 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3(2): 24-27.

[22] 郭宗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16):5-10.

[23] 李佳芯,刘硕.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7(6):109-110.

AComparativeStudyofCollaborativeManagementatHomeandAbroad——AVisualKnowledgeMapAnalysisBasedontheScientometrics

Chen Chunhua1,Zhu Li1,Liu Chao1,Liu Xielin2,Xu Shi3,Liu Guquan3

(1.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China; 3.Beijing Seeyon Internet Software Corp., 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aw data of 1831 literature paper from the databases of ISI Web of Science and domestic CNKI, this study uses th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V and applies the knowledge map in Scientometrics to draw a knowledge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time analysis, keyword analysis, key literature analysi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is study seeks to find o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knowledge group and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about 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which has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China management with foreign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focusing o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ftware. Domestic research has fou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ith the stage of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oncept, the stag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concep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stage of the extensive use stage of cooperative office software, and the stage of the adjustment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mode. Besides, Collaborative software, Internet of things, collaborative products and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have become hot topics i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research.

KeyWords: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p; CiteSpace V

作者简介陈春花(1964-),女,广东湛江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管理、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管理理论与实践价值挖掘;朱丽(1985-),女,河北衡水人,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社会网络和创新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价值挖掘;刘超(1989-),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领导力等;柳卸林(1957-),男,浙江衢州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徐石(1962-),男,四川泸州人,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为协同管理;刘古权(1966-),男,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致远协同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协同管理。

收稿日期2018-05-03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21-0073-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0

DOI10.6049/kjjbydc.2018010743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