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界创新概念特征与关键成功因素

章长城1,2,任 浩1,3

(1.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2.井冈山大学 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3.同济大学 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

跨界创新成为新时代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跨界创新表意是指跨出熟悉的领域、跨入新领域,但实际上是指企业在跨界思维指导下,基于企业能力和内外可协调资源,以整合、连接企业内外部创新价值为目标,进行的组织系统重组活动。在解析企业跨界创新概念、内涵及跨界的原因、层次性、创新领域、创新形式等基础上,指出跨界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跨界者能力因素和组织重构水平。此外,跨界活动的组织合法性和跨界战略行为本身也是影响跨界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跨界创新;组织重组;层次性;合法性;价值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智能跑鞋、晨醒灯、健康手表、跨界车、休闲网书吧、咖啡牛奶等极具个性化的结构性跨界产品纷至沓来。跨界产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预示着跨界时代即将或已经到来。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界流行着一句话,“不跨界等死,跨界找死!”由此可见,跨界创新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以此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也并不是所有跨界产品都会受消费者青睐。在全球书店普遍走下坡路的大势下,台湾诚品书店跨界创新经营,集文化、表演、艺术、商业、观光及人才培育于一体,逆势而上,在中国香港、上海、苏州相继开办分店[1]。2013年底,恒大集团推出首个跨界快消领域产品——恒大冰泉,其后加快跨界步伐,相继进入粮油、乳业等行业,形成恒大冰泉、恒大粮油、恒大乳业三大快消产品。但好景不长,2016年恒大集团出售旗下粮油、乳制品及矿泉水等非主营业务[2]。诚品书店跨界成功的例子堪称经典,而恒大集团跨界失败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跨界成功,有些企业会跨界失败?企业跨界创新本质特征是什么?企业跨界创新是否有规律可循?什么样的跨界创新才能取得成功?虽然跨界创新已成为业界实践焦点和热门话题,但多见于案例描述和事件报道,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通常认为,跨界是一种创新思路[3],通过突破原有行业惯例,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塑造价值跨越品牌的行为[4]。由此, 跨界创新是指企业跨越产业行业领域,突破传统运行惯例、规则边界,借鉴其它产业行业的创新成果,创立新的、更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规则的过程[5]。企业将看似无关的领域联系起来,融合渗透创造出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流程,以便捷、低成本的方式获取资源、知识和信息,是实现跨界创新的重要前提[6]。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分析企业跨界创新案例基础上,认为企业跨界创新表面上是指企业跨越组织或知识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跨出(Out)熟悉领域并跨入(In)新领域的过程中,建立企业内与企业外的联系,而该联系的实质是企业在跨界思维指导下,基于自身能力和内外可协调资源,以整合、连接企业内外部价值创新为目标,进行的组织系统(目标、结构、制度等)重组活动。

1 理论回顾

1.1 跨界创新概念

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是理论构建的前提。对于跨界创新,跨界是形式,创新是内容,二者为一个整体。跨界形式多样,跨界内容不尽相同,需要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知,将其上升到管理科学层面,才能指导企业跨界创新实践。跨界被看作是一种开放型组织思维方式,企业跨界创新是跨界战略思维指导下的战略扩张行为,是高组织素质和能力的表现。跨界概念一般被认为是来自艺术领域的创作与创造手法,即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产生创新作品的“美第奇效应”。 现有跨界研究仅零星见于个别领域,如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研究中,认为跨界(Crossover)是指通过跨越行业、领域合作,为企业创造“连接红利”的活动[7]。跨界本质上表现为,企业通过连接内外部异质性知识,产生创意及从创意到创新的过程[8]。例如,腾讯综艺与万达影城跨界合作,产生诸如人形公仔、定制QQ玩偶、IP合作款爆米花等创新产品;跨界营销领域则认为跨界是指不同行业企业基于各自优势展开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方目标契合[9]。跨界主体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行业和市场区域3个维度[10],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长板效应”。例如,王者荣耀游戏与宝马公司开展跨界营销合作,产生了惊人粉丝数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跨界创业领域,认为跨界跨越语言、文化、制度、行业等界限[11],其实质是企业在新领域的创新行为,通过改变企业原有组织模式和组织环境,创造新的竞争优势[12]。例如,比亚迪跨界城市轨道交通,再造一个比亚迪的宏伟计划[13]。企业管理研究领域跨界源起于西方知识搜寻(Knowledge Search)研究中跨越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的跨界搜寻(Boundary-Spanning Search),该理论认为跨界搜寻已成为继企业内部研发和外部并购之后的第三条组织竞争优势提高途径[14]。跨界搜寻仅是跨界创新的初始阶段,跨界创新需通过跨界搜寻作好组织准备,包括知识获取和机会识别,进而为企业提供新的多层次、多途径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思路[15]。跨界创新与跨界搜寻在跨界概念上存在一定差别,前者注重“界”的内容,是指跨越并连接,且重点在连接;后者注重“界”的形式,是指跨出有形或无形边界,重点在于跨越边界。本质上讲,跨界创新是遵循市场导向的价值创新战略,在跨界创新过程中,价值创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跨出(Out)与跨入(In)创新价值间的连接,通过建立原领域价值点与新领域价值点的连接而产生新的价值,该价值产生过程即跨界创新过程。

1.2 企业跨界创新动因

企业跨界创新在当今盛行,有其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首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极大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当交易成本低于企业成本时,企业更倾向于向外拓展,企业跨界创新的最大前置条件即是技术进步极大降低了企业跨界搜寻、跨界学习成本,使得企业跨界创新有利可图。另一方面,管理者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进行组织变革[16],使得跨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其次,企业发展一般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因技术和能力储备增加产生的组织冗余使企业有了扩张的内在需求,二是组织能力陷阱和核心能力刚性使企业发展面临天花板效应,为了提升组织资源使用效率和突破企业发展天花板,跨界创新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三备选项(另外两项是基于内部研发的转型升级和基于外部并购的多元化战略[17]);再次,市场消费者需求发生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需求也在逐步升级。在这一趋势下,企业产品与服务既要符合市场的标准化,也需要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在不增加时间和空间成本的情况下提升消费体验。另外,近年来网络消费比重逐年增加,网络环境的动态性、风险性和复杂性使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逐渐降低[18]。跨界创新因其新颖性和贴近消费实际,既能在不增加顾客时空成本的前提上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又可以提升顾客对品牌的粘性;最后,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同于有形要素存在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无形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是导致企业无边界发展的根本原因,信息技术、虚拟空间、虚拟运作、核心能力构成无边界发展平台。企业无边界发展需要跨界思维能力和跨界理解能力,而跨界能力提升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企业跨界创新发展。

1.3 跨界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企业跨界创新最容易同多元化战略产生混淆,二者的确在表现形式上很难区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本质区别。多元化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风险与增加利润而进行的扩张性发展,企业能因此获得内部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跨界创新追求在新领域实现价值创新,旨在获得外部协同优势和创新红利。多元化战略一般包含有跨界创新这一表现形式,但其发展本质是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外部化,即是以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将企业现有模式复制到其它领域进行扩张发展。相对于跨界创新的变革性发展而言,多元化发展在创新理念、创新模式上没有质的变化。而跨界创新发展本质是组织资源与能力同价值(顾客价值、伙伴价值、组织价值)创新的连接,是组织在发展理念上与新领域的特征形成连接并产生交叉效应。跨界创新一般不遵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给人一种颠覆性认知改变,跨界创新需要跨越组织、知识边界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另外,跨界创业与多元化战略在管理模式、发展类型、发展导向、成果归属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如表1所示。

表1跨界创新与多元化比较

跨界创新 多元化 [19] 动机 寻找价值与创新领域 降低风险与增加利润来源。 优势 组织系统重组、价值创新、外部协同效应 范围经济、内部协同效应表现形式 跨越组织、知识边界产业链的纵向或横向产品、服务的延伸理论基础 网络理论、创新理论、连接红利 资源基础理论、代理理论管理模式 授权式管理 分权式管理发展类型 跨界经营 跨界创业、跨界整合 内部发展 连锁经营 外部并购发展导向 目标导向理性 手段导向理性成果归属 共享双赢或多赢 组织本身典型案例 腾讯微信、诚品书店 宝洁、联合利华的多元化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4 跨界创新内涵

综上所述,企业跨界创新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跨越原有界限(包括但不限于物理界限,其它还包括知识、资源、技术、认知、固有模式等),由跨界者带入新领域或者引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流程对原有行业或新跨界行业产生包含组织系统重组在内的巨大变革的企业行为,跨界创新是企业规避红海和开辟蓝海的战略行为,如诚品书店引入新元素进行跨界经营,成为其逆势而上的动力;二是跨界思维和跨界理解。跨界创新是对价值甚至价值观的重新定义,在新领域或以新模式,或在新领域以新模式,以全新的价值理念为顾客、企业、伙伴创造价值。例如,腾讯微信和京东集团种植水稻的跨界行为,前者在新领域开辟了新的价值模式,后者则是在传统领域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以价值或价值观引领行业发展;三是跨界创新连接产生交叉效应。跨界创新的关键在于找到组织内外连接点,基于价值创新目标,发掘两点或多点之间的无数连接可能,并进行有机连接、产生交叉效应,即跨界价值创新。例如,王者荣耀与宝马公司利用品牌效应与用户数量优势展开深度合作、各取所需,实现了跨界双赢的局面。

2 企业跨界创新特征

2.1 跨界创新层次性

企业跨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持续发展突破口,从一定层面上讲是开辟企业发展的蓝海。从跨界涉及的关系层看,跨界创新主要包括业务层、企业层、企业间等层次[20]。业务层跨界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相关项目的跨界经营,通过引入不同领域的元素,改造或提升企业相关业务的经营水平,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喜好;企业层跨界创新是指企业跨越自身知识边界,在新领域寻求创新发展的活动,相当于成熟企业的继续创业,故也称跨界创业;企业间跨界创新主要指企业既跨越企业知识领域,也跨越企业组织领域的跨界整合,寻求与自身创新价值相似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

表2跨界创新案例

跨界形式 行业 跨界企业 跨界成果 跨界层次 七匹狼跨界金融投资 服装 七匹狼 前景堪忧 企业层三一集团跨界金融 工程机械 三一集团 前景不明 企业层腾讯跨界移动通讯 互联网 腾讯 成功 业务层诚品书店跨界休闲 零售业 诚品书店 成功 业务层黑子麻跨界锂电池 食品 南方黑子麻 前景不明 企业层腾讯综艺∗万达影城 IT∗地产 腾讯 前景看好 企业间vivo∗NBA 通信∗体育 Vivo、NBA 成效显著 企业间王者荣耀∗BMW 游戏∗汽车 腾讯、宝马 成效显著 企业间资生堂跨界菜市场 化妆品 资生堂 成效显著 企业层New Balance 跨界花店 制鞋 NewBalance 成效显著 企业间OFO 跨界小黄人 互联网 OFO 成效显著 企业层KFC跨界二次元 餐饮 肯德基 成效显著 企业层沙钢股份跨界互联网 钢铁制造 沙钢股份 前景待考 企业间联创光电跨界VR 家用电器 联创光电 失败 企业层金嗓子跨界饮料 药品 金嗓子 亏损 企业层永辉超市跨界房产中介 零售 永辉超市 前景看好 企业间京东跨界水稻种植 互联网 京东集团 前景看好 业务层比亚迪跨界城市轨道交通 汽车制造 比亚迪 前景看好 企业层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经营报、工人日报案例整理

2.2 跨界创新领域

尽管跨界创新领域分布较广,涉及零售、工程机械、药品、餐饮、家电、互联网、服装、制鞋等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些行业都直接服务于终端消费者——跨界创新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群体支撑跨界成本。因此,企业跨界创新多以能迅速通过价值创新扩大消费者群体的项目为载体而推进。由于路径依赖和能力陷阱,传统行业企业背负着太多包袱,跨界创新大多步履艰难。例如,南方黑子麻跨界锂电行业,一无技术优势,二无先进理念,靠传统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去做以无形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的跨界创新,很容易陷入“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跨界困境”。而新兴行业企业的跨界创新一般成效显著,但多数以短期跨界整合目标为主,还需要长效机制保障才能实现企业持续跨界创新。

2.3 跨界创新形式

从创新形式看,跨界创新以产品+服务创新模式为主,技术创新较少。服务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低廉的成本、更强的竞争优势等多重利益[21],因而服务创新被看作是企业战略价值取向的重要选择。为突破自身能力约束及知识搜索的本地化困境,制造企业应该积极构建与发展同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关系网络[22],产品+服务创新模式正好与“交叉连接”这一跨界创新核心理念相符。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高,需要专业、专注和较高的研发投入,并且门槛高、保密性强,不符合跨界创新的要求。另外,技术创新时间成本也很高,在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生命的今天,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跨界创新模式容易增加企业的各项成本,且前景很难预测。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通过跨界并购的形式化解财务风险、降低时间成本,而非直接进行跨界技术创新。

3 企业跨界创新关键成功因素

“创新和创造”本质上同属于一种冒险行为[23],一定层面上看,均是对传统模式和习惯的挑战,而传统模式和习惯的形成,是企业内部文化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跨界创新作为企业创新战略行为,其目的就在于突破企业传统知识和组织边界,构建新的价值,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跨界企业既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又需要有相关能力储备,以适应文化、环境因素的巨大差异,在创新策略和方法上也需要作特别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跨界创新目标,基于主体特征与环境因素对企业战略选择影响的行动框架,本文尝试从跨界者角度(跨界思维、跨界能力、组织水平)、跨界环境因素以及跨界战略行为本身等5个方面归纳跨界创新成功因素。

3.1 跨界者

3.1.1 改变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影响,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均被要求在专业领域内深耕,专业分工形成了彼此间的隔膜。而跨界正是打破这些专业障碍,寻找并建立不同专业领域间联系的活动,从而跨界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局限于固有的有形或无形边界,固守于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将无法应对现实中的各种严峻挑战[24]。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市场信息化和融合化发展,企业间关系远超出了既有的行业产业链关系,表现出网络化特征,由此形成的新连接与融合需要企业及时跟进,以满足新的价值创新要求。跨界打破了细分领域特有的语义环境,概念和逻辑得以重新运算,从而产生新的词汇及语义,其在现实世界的映射则是新品类的应用或新技术的产生。跨界创新打破了原有行业的条条框框,因而需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解决问题。企业实施跨界创新不仅是为了开发自身发展的新蓝海,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基于跨界产品和服务的全新体验,这就是跨界创新产生的价值。跨界者从来都是非专业人士,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门外汉也有了颠覆传统行业的可能。

不同于传统思维的垂直思考(Vertical Thinking)特征,跨界思维是一种横向(Lateral Thinking)求异性(Divergent Thinking)思维,这是因跨界活动涉及多维度[25](时间、空间、组织部门、知识、技术、市场)。企业跨界思维的产生离不开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企业围绕组织价值、客户价值、伙伴价值,打破时间、空间、组织部门、知识、技术、市场等界限,使组织成员拥有跨界融通(Cross-specialization Connection)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行为让企业成员因为教育定式塑形的思想枷锁得以解开,从而不断生成创意想法。跨出时间限制,打破传统业务流程,用发展的思维与理念谋划企业当前的事业,以获取超前效应;跨出空间界限,不拘泥于一隅,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跨出组织部门界限,尝试形成组织间协同,以获取协同效应;跨出专业知识领域,拥有不同的事物思考角度;跨出技术界限,让企业研发团队拥有更多问题解决技术与手段;跨出市场界限,以更深刻地理解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

3.1.2 跨界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思维也是一种能力。本文分开阐述的原因正是在于,跨界思维更多属于理念层面,而跨界能力属于操作层面,跨界创新是理念的创新,但更需要通过行动实现。通常来说,躬亲力行会对跨界产生新的认知,促进跨界创新理念与行动良性循环。根据“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的理论观点,本文认为组织跨界能力包含3个层面:第一,以资源为基础的有价值、稀缺、不可替代和难以复制的[26]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跨界者的价值点,是实现跨界价值的前提。无论是跨界经营、跨界创新还是跨界整合,跨界者自身必须具备跨界价值。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交流与价值观传递,而组织学习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27]。一般来说,企业核心能力伴随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并得到强化;第二,企业核心能力衍生企业动态能力,跨界创新使得企业必须通过有目的地创建、扩展和调整资源基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28],对环境的深刻洞察和预见以及快速反应的内外协同能力是保证跨界创新成效的关键。已有研究发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分权式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创业导向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9];第三,企业组织情绪能力。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是进入新领域,引入全新知识或者陌生合作伙伴,必然打破企业原有的程序和惯例,会引起组织整体不适应。组织情绪能力是能力的“情感”构面,由于“情绪”嵌入在内隐性组织社会互动中[30],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构成,反映了组织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良好的情绪能力对企业跨界创新的动态过程非常重要,组织情绪能力由鼓舞、自由表达、游戏、体验、和谐及认同动态性[31]构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如组织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组织对待员工及员工之间和谐态度、人性化的组织情绪管理方式等,均对组织情绪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3.1.3 进行组织重组

跨界创新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系统及时跟进,并提供跨界创新所需的组织制度和组织资源,以及与外界联络的良好机制,才能实现跨界知识共享和跨界价值共赢。组织系统从来都是在动态平衡之中实现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流程的整合[32]。跨界创新不同于企业内部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形式,跨界创新是对不同领域的跨越或者行业的延伸,需要组织系统跨界重组,建立适应内外部资源、能力同价值创新相结合的新组织系统。随着企业跨界创新发展,企业需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重组,组建充满活力的多专业、功能跨界小团队。跨界创新需要一专多能型人才,由此组建的跨界创新团队具有多样化视角和整合性能力,进而有效保证了跨界团队灵活性与组织协同的平衡。跨界创新的实质是核心竞争力变革,按照能够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原则,选择业务组合、组织结构、流程制度、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等要素,引入新产业、新市场[33]

跨界创新组织系统重组的主要方式有构建虚拟组织和搭建模块化组织。构建跨界虚拟组织是通过外力整合企业内外部优势资源,实现组织资源与能力的高效集成[34],虚拟组织平台的建立能更迅捷地应对外部变化。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边界和组织资源的限制,同跨界创新有着天然的耦合,因而通过构建虚拟组织重构组织系统,可以在组织层面上保证跨界创新的顺利推进。模块化组织是以模块建构的特殊组织形式,跨界创新目的在于,获取交叉连接产生的连接红利。交叉点和连接点对跨界创新参与各方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存在,需要通过模块化的组织平台衔接彼此的沟通界面。模块化组织作为一个半自律的组织子系统,基于与其它组织的松散耦合联系,在新领域用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流程进行创新。模块化组织重组建立在行业标准[35]、价值整合[36]、网络惯例[37]的基础之上,让跨界创新者更易于吸收外部技术和资源,缩短跨界创新周期,加速跨界创新成果进入市场,从而实现跨界创新绩效。

3.2 环境因素——组织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组织被外界环境接受和认可的程度,是企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其对组织生存及跨界成功的重要性已被许多学者证实[38]。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创新合法性才能获得产品收益,实现企业成长[39]。组织合法性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化建构的相关法律、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的总体评价[40]。组织追求合法性既是为了实现内部一致性和赢得外部信任, 更是为了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资源[41]

当企业跨界进入新兴行业时,行业制度环境比较宽松,规范、规制和认知方面的合法性门槛较低,组织合法性并非首要问题。然而,当企业跨界进入传统行业时,其面临的外部规范、规制和认知方面制度压力较大,合法性门槛较高[42]。另外,跨界者一般被看成是行业的革新者,甚至是颠覆者,新进入行业领域的原有企业一定会用审慎的眼光看待跨界企业,此时跨界企业的组织合法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跨界创新受企业外部行业环境影响较大,跨界企业行业网络关系构建、维护及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强度正向影响新创企业组织合法性。因此,企业在跨界创新过程中,可以向不同利益相关者传递有关企业产品质量、战略意图、组织声誉、企业名誉等方面的积极信号,主动构建、维护和优化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培育同利益相关者间的信任,以提高可获取资源量、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加快企业组织合法性建立进程。

3.3 跨界因素——价值连接

可以建立“跨界”关系的不同组织一定是具有互补性资源、能力的组织。这里所说的互补,既是资源能力互补,也是市场和用户价值互补,还是用户体验互补。企业跨界创新发展离不开知识获取与积累,然而大量企业实践表明,仅依靠企业内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已经无法满足持续创新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多资源来自外部,更低成本来自外部,更大利润也来自外部。获取外部异质性资源可以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禀赋不足和能力结构缺陷[43],对于企业跨界创新非常重要。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跨界搜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产业背景的组织跨界,最看重的莫过于由此产生的创新价值,跨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源交换,更在于跨界产生的潜在资源隐性创新功用以及与新领域(界)融合带来的“连接红利”。跨界活动中,跨出的是组织、知识界限,跨入的是创新或协同新领域,“跨界”之所以能产生跨界价值,根本在于发现了新的“界”,同时也发现了更有效的连结。

价值连接是企业品牌的本质属性[44],更是跨界创新的有效途径。基于顾客价值角度思考,跨界创新必须找到合适的细分人群,使企业价值创新与之连接;基于伙伴价值角度思考,跨界创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战略伙伴,进行跨界整合与创新连接,才能在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伙伴价值;基于组织价值的角度思考,跨界创新必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新领域,将企业资源与能力同价值创新相连接。

4 结语

企业是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集合体,有形要素构成企业的有形边界,无形要素构成企业的无形边界。由于无形要素很难通过市场途径获取,促成了企业的跨界创新行为。通过跨越企业组织边界,以开放精神淡化自我意识,突破行业知识界限,将外部力量转化为变革动力。因此跨界的实质是利用多种价值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个用户特征[45],通过跨界联合使企业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新型商业模式[46]。本文对跨界创新进行初步理论探索,界定了跨界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归纳出跨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比较与验证的基础。但总体上,跨界创新研究仍然处在理论建构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推动跨界创新的深层次内外部原因,包括内部组织资源冗余、组织遗忘与组织学习,外部市场机遇、技术革新等;跨界创新的前置因素,如企业决策者或管理团队的风险偏好和跨界经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特征、组织双元性等;跨界创新战略选择;跨界创新机制与路径,跨界到创新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跨界创新研究框架,如环境条件、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等。这些问题还有待通过企业案例与实证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静萍. 出版与文创融合在流通与消费端的实践——以台湾诚品书店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4, 33(1):10-15.

[2] 娄向鹏. 许家印为何在农牧产业翻了船[J]. 企业观察家, 2016(12):92-94.

[3] 褚峻, 张苏. 咨询企业知识创新的反向动力和跨界发展[J]. 情报资料工作, 2011, 32(3):10-13.

[4] 甘德安.跨界创新:应用型大学脱颖而出之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103-107,128.

[5] 於军, 孟宪忠. 从企业实践看跨界创新[J]. 企业管理, 2014(9):72-76.

[6] 张青.跨界协同创新运营机理及其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6):114-126.

[7] 罗珉, 李亮宇.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57(1):95-107.

[8] 张巍, 任浩, 曲怡颖,等. 从创意到创新:公平感知与齐美尔联结的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1):1621-1633.

[9] 黄嘉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跨界营销对价值创造的影响[J]. 管理学报, 2017, 14(7):1052-1061.

[10] 孙亚清. 跨界创业联盟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6.

[11] 葛宝山, 生帆, 李军. 跨界创业的知识共享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14):24-31.

[12] ZAHRA S A.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 a critique and extens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3, 17(4):5-21.

[13] 樊航. 比亚迪“云轨”全球首发推出“治堵”新方案[J]. 世界轨道交通, 2016(11):64-64..

[14]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17(S2):109-122.

[15] 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2):131-150.

[16] TADELIS S, 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6, 86(3): 41-65.

[17] GRANT R M. Five forces of competition[M].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Ltd, 2015.

[18] 邓爱民, 陶宝, 马莹莹. 网络购物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6):94-102.

[19] MONTGOMERY C A, HARIHARAN S. Diversified expansion by large established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1, 15(1): 71-89.

[20] SIDHU J S, COMMANDEUR H R, VOLBERDA H W.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alue of supply, demand, and spatial search for innov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1):20-38.

[21] 李纲, 陈静静, 杨雪. 网络能力﹑知识获取与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网络规模的调节作用[J]. 管理评论, 2017, 29(2):59-68.

[22] 王琳, 魏江. 知识密集服务嵌入、跨界搜索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6):48-55.

[23]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1154-1184.

[24] 奚洁人. 跨界、跨界思维和跨界领导力——跨界领导力研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J]. 领导科学, 2014(20):17-20.

[25] 熊伟, 奉小斌, 陈丽琼. 国外跨界搜寻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33(6):18-26.

[26] BARNEY J.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99-120.

[27] 黄群慧.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J]. 经济管理, 2002(20):4-9.

[28] HELFAT C E, PETERAF M A.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gress along a developmental pat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9, 7(1):91-102.

[29] 陈志军, 徐鹏, 唐贵瑶.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 软科学, 2015, 29(5):59-62.

[30] SY T, COTE S, SAAVEDRA R. The contagious leader: impact of the leader's mood on the mood of group members, group affective tone, and group process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 90(2):295-305.

[31] 孙锐. 科技企业组织情绪能力结构测量及对创新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7, 38(9):43-51.

[32] 张长征, 蒋晓荣, 徐海波. 组织设计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3):128-133.

[33] 沙子振, 张鹏. 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10):100-102.

[34] 邓小健, 赵艳萍.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6):136-138.

[35] 王凤彬, 陈公海, 李东红. 模块化组织模式的构建与运作——基于海尔“市场链”再造案例的研究[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 2008(4):122-139.

[36] 吴昀桥, 任浩. 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探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47-51.

[37] 李娜, 李随成. 面向供应商网络的企业网络化行为:多维结构探索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9):15-21.

[38] 陈怀超, 陈安, 范建红. 组织合法性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 1(4):87-96.

[39] 李宏贵, 周洁. 组织声誉与企业成长:创新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0):84-87.

[40] SUCHMAN M C.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3):571-610.

[41] 孙晶. 西方组织合法性理论评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57-60.

[42] 王冲. 公司跨界创业的战略选择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6.

[43] HELFAT C E, QUINN J B.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by henry chesbrough[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 21(3):241-244.

[44] 张佰明. “格式塔”品牌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生态——基于价值连接的视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6):121-125.

[45] 张龙. 跨界营销:图书出版营销的新思路之一[J]. 出版发行研究, 2011(9):43-44.

[46] 蒋明明. 论全媒体时代的图书跨界营销创新——以明天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 2017(11):56-58.

Cross-BoundaryInnovation:Concept,CharactersandKeySuccessfulFactors

Zhang Changcheng1,2,Ren Hao1,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2.Business School,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3.Development Institute,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Cross-boundar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mode of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seeming out of a familiar field and into a new field. Actually, the enterprises under the Cross-Boundary thinking, based on enterprise capacity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 integr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ue of the enterprise reorganization the enterprise system.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auses, Hierarchy, Field, Form, of the Cross-Boundary innovation,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cross-Boundary innovation lie in the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level of cross-Boundary enterprises. Besides, the external legitimacy and strategic behavior of cross-Boundary activities themselves are also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cross-Boundary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Words:Cross-Boundary Innovation;Reorganizational;Hierarchy;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Valu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章长城(1979-),男,江西鄱阳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间关系与创新管理;任浩(1959-),男,上海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园区、组织间关系与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048)

收稿日期2018-05-07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21-0154-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3.1

DOI10.6049/kjjbydc.2018020080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