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及影响因素
——来自世界银行2012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崔维军1,2,韩 硕1, 傅 宇1,王文婧1,赵佳璐1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开放式创新行为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调查数据,对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区域、行业上分布不均;②竞争对手情况、信息技术支持度、数据软件共享度、产品出口、产品销售范围等对研发合作有显著正向影响;③高管工作经历、竞争者数量、信息技术支持度等对企业创新开放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信息化水平;竞争环境;产品特征

0 引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细胞,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提高技术水平、拓展市场、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化、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创新行为也在发生悄然变化。原有的企业内部创新行为远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封闭式创新行为越来越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互动下开放式创新行为的挑战。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2015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从数量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从质量来看,中国制造业水平堪忧并面临多重困难——因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企业供大于求,一些“僵尸”企业压力甚大,濒临破产;整体制造水平低、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在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放式创新对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行为。

处于创新追赶过程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企业是否有开放式创新行为和企业开放创新程度两个角度探究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文献综述

1.1 开放式创新内涵

Chesbrough[1]在其著作《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第一次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他认为企业边界正在消失,企业创新路径建立在不同知识背景下,因此资源和技术使用的思维逻辑也不同,从而提出企业可以打破原有边界,从内部、外部获取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

国外方面,Christensen[3]从资源获取与拥有角度出发,提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资产的创新,包括企业拥有的技术、市场、领先用户等多个方面;Lichtenthaler[4]从价值共创角度提出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将不同环境下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有机整合,有效促成多元主体的价值创造;Hossain[5]对开放式创新模式与理论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发现,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理论与模型尚未建立;Zahra[2]在比较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关系后,认为开放式创新存在并不意味着封闭式创新的不复存在。

在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角度较多,众多学者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知识产权角度方面,杨武[6]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探索、认知和把握企业内部和外部机会的一种战略式创新;陈钰芬[7]分析了浙江海正药业创新案例,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开放、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并进一步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及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俞珊等[8]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不同利益者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果艳梅[9]从知识管理视角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流入和流出。

1.2 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已经从开放式创新定义转入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张永成,郝冬冬,王希,2015)。本文认为,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2.1 内部因素

在国外,Chesbrough[1]首先提出影响封闭式创新的因素包括经验丰富的员工越来越具有流动性、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他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增强企业的开放性,从而激发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Paulose等[10]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追赶过程,指出技术获得能力、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司战略对开放式创新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内部研发水平也会影响开放式创新。Hagedoorn等[11]研究发现,公司内部研发强度促进了企业开放程度和知识产权的进一步保护。

在国内,马富萍等[12]研究了高管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任期、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的差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并且高管团队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彭雪蓉等[13]的研究表明高管文化水平对生态创新影响不显著。付群英等[14]关于企业多元动力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在进行创新决策时是不自律的,企业创新行为主要受内部需求和内部控制条件影响,而非市场标杆。陈功玉等[15]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提出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因素包括管理体系、组织目标、现有资金和技术条件、企业文化等。高良谋等[16]在回顾近10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企业创新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力之一。储节旺等[17]从知识管理视角发现,知识识别和采集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转移和共享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企业自身因素都会影响开放式创新。俞珊等[8]从价值共创角度提出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因素,具体包括结构因素、技术因素、能力因素和文化因素。张敏等[18]利用温州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文化因素中的冒险精神、合作精神、成就欲望与创新决策显著负相关,情感信任与创新决策呈U型关系,而契约治理在创新决策中起调节作用。

1.2.2 外部因素

国外有学者关注研发合作的关系深度,即开放度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Bengtsson等[19]研究发现,开放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合作者数量和类型不同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也不同。而Ooms等[20]提出,社交网络通过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开放式创新。

在国内,有研究表明国家制度、资本、创业、政府行为、都市文化等会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张钰等[21]的研究发现,认知资本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作用,对探索式创新的作用呈倒U型,关系资本与两种创新都呈倒U型关系,结构资本对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曹麒麟等[22]也进一步分析了创业投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发现创业投资机构总体上对创业板上市企业无显著影响,而国有创投机构的持股决策对企业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于晓宇等[23]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发现创新文化不同导致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不同,进而提出大都市圈创新文化异质性是不同地区企业协同创新、有序竞争的基础。肖岳峰等[24]从整体上分析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其中,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开放式创新影响不显著,技术多变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开放式创新有显著影响。

以上研究多从定性角度分析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缺少定量分析。本文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业调查数据,从定量角度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期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为了解对中国企业发展情况,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世界银行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调查了中国2 848家企业,其中,民营企业2 700家和国有企业148家。调查要求上述企业提供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数据及相关附加信息。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筛选处理,主要步骤如下:①根据调查问卷A4问题(调查问卷见http://microdata.worldbank.org/index.php/catalog/1559/download/25771 ,下同),删除非制造业企业;②根据调查问卷a7,删除子公司企业。通过筛选,共有612家企业的7 956个数据符合要求。

2.2 变量说明

本文以开放式创新行为维度的2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以高管特征、竞争环境、企业信息化水平、产品特征4个维度的9个变量为自变量,以行业特征、企业规模2个变量为控制变量。

(1)开放式创新行为。开放式创新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创新来源,本文选用研发合作和开放度两个指标衡量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变量设置中,有研发合作的赋值为1,没有的赋值为0。开放度方面,本文根据企业引进新产品或服务的程度进行度量,没有外界引进赋值为0,有引进则赋值为1,最后求和。得分越高,说明企业开放度越高,企业创新来源越广。

(2)高管特征。一般认为,男性较女性在性格上更外向,因此本文将高管性别作为解释变量之一。另外,有研究表明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与R&D投入强度负相关,而平均受教育水平、平均任期和职业经验与R&D投入强度正相关[25],因此高管工作年限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有影响。

(3)竞争环境。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市场目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15]。在高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生存会选择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生命力。竞争环境主要从竞争者数量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度量。在竞争者数量方面,设置虚拟变量,将不计其数的情况赋值为0,有具体竞争者数量的赋值为1。在竞争对手情况方面,主要考察未经注册企业或非正规企业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影响。将未经注册的赋值为1,注册的赋值为0。

(4)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15]。开放式创新是一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因而要建立开放的企业网络[9]。本文选择公司全体员工电脑使用率考察信息化程度。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活动频率进行赋值,没有使用电脑的赋值为1,经常使用的为2,一直使用的为3,最后求和。得分越高,认为企业信息技术支持度越高;在数据软件共享度方面,主要考察数据共享程度,没有共享的赋值为1,有共享的赋值为2,所有数据共享的赋值为3。

(5)产品特征。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升市场份额[15]。一方面是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出口国标准而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可以用出口率作为衡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产品销售,销售范围越大,企业技术要求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故选择企业销售范围作为衡量指标。产品主要在当地销售赋值为1,在全国赋值为2,在国际上赋值为3。

为了剔除其它因素对回归模型和数据分析的影响,需控制以下变量:①企业规模。俞珊等[8]认为开放式创新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在企业规模方面,本文选取企业人数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②行业特征。按照OECD的技术密集度标准,将行业分成低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中高行业、高技术行业4类。除此之外,问卷中作答“不适用”、“无法回答”等都按缺失值处理,故在赋值中未予以考虑。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3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选择

3.1 开放式创新行为

(1)按照区域划分。珠三角地区具有开放式创新行为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47家,其它内陆城市的企业34家,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差距不大,分别是22家和21家。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整体呈现由南到北依次减弱的趋势;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在内的东部地区开放水平整体比中西部地区好。

(2)按照行业划分。研发合作程度最高的为中高技术行业,研发合作比重超过26%,其它行业基本维持在20%左右。因此,研发合作程度在行业分布上呈倒U型关系,随着产业升级,开放式创新行为比重不断提升;但从中高技术行业到高技术行业,开放式创新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3.2 企业创新开放度

(1)按照区域划分。设置企业开放度变化范围为0-6,其中,将0、1、2划分为低开放度,3、4为中开放度,5、6为高开放度。

表1变量设计与描述

变量维度问卷对应问题对应答案的赋值均值标准差开放式创新行为研发合作(Y1)CNo5“是”=1,“否”=00.2030.402开放度(Y2)CNo17“没有”=0,“一些”=1,最后求和2.2411.949高管特征高管性别(X1)B7a“是”=1,“否”=00.0930.291工作经历(X2)B7设置为工作年限的自然对数2.7700.442竞争环境竞争者数量(X3)E2b增加虚拟变量,竞争者数量不计其数=0,有具体竞争者=10.1970.398竞争对手情况(X4)E11“是”=1,“否”=00.6120.488信息化程度(X5)CNo8设置为百分数0.2570.187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支持度(X6)CNo15“没有”=1,“经常”=2,“总是”=3,最后求和16.3334.731数据软件共享程度(X7)CNo19“没有”=1,“一些”=2,“所有”=3;2.440.600产品特征产品出口(X8)D3b、D3c将问卷中“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的数据加总0.1530.250产品销售范围(X9)E1“当地”=1,“全国”=2,“国际”=31.9150.511控制变量行业特征(X10)A4根据不同行业设置虚拟变量--企业规模(X11)L1取人数的自然对数4.5271.175

表2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区域划分(N=612)

区域有研发合作总数占比(%)无研发合作总数占比(%)珠三角4728.8311671.17长三角2212.6415287.36环渤海2116.6710583.33其它内陆城市3422.8211577.18汇总12420.2648879.74

表3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行业划分(N=612)

行业有研发合作总数占比(%)无研发合作总数占比(%)低技术行业3017.24%14482.76中低技术行业3818.6316681.37中高技术行业3026.798273.21高技术行业2621.319678.69汇总12420.2648879.74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珠三角地区低、中、高开放度企业数量依次为74、23、18家,低开放度企业占比64.35%,而中高开放度企业占比较少,分别只有20%和15.65%。同样,长三角、环渤海、其它内陆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从总体上看,企业开放度较低。其中,内陆城市开放度比沿海城市强,沿海地区开放度出现从南到北依次递减的情况。

表4不同区域企业开放度(N=615)

区域低开放度总数占比(%)中开发度总数占比(%)高开放度总数占比(%)珠三角7464.3523201815.65长三角12270.932313.372715.70环渤海12271.763218.82169.42其它内陆城市9459.493421.523018.99汇总41266.9911218.219114.80

(2)按照行业划分。在不同行业水平下,企业开放度不同。在低技术水平行业,低开放度企业占70.86%,中开放度企业占19%,高开放度占10.29%,中低、中高、高技术水平行业企业占比如表5所示。总体而言,无论技术水平如何,低开放度企业占比较高,中、高开放度企业占比低。因此,企业开放度整体偏低。

表5不同行业水平下企业开放度(N=615)

行业水平低开放度总数占比(%)中开发度总数占比(%)高开放度总数占比(%)低技术水平12470.8633191810.29中低技术水平13867.323115.123617.56中高技术水平7062.502522.321715.18高技术水平7762.602520.332117.07汇总40966.5011418.549214.96

4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发合作影响因素

由于解释变量Y1为0与1的二分变量,根据变量特征,选用logistic模型。以高管性别、高管工作经历、竞争者数量、竞争对手情况、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支持度、数据软件共享程度、产品出口、产品销售范围等9个变量为自变量,研发合作为因变量,行业特征、企业规模2个变量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1(见表6)。排除模型内生性问题,为了充分体现各因素的影响强度,采用SPSS的logistic回归变量全部进入的方法(Enter)。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模型系数综合检验结果显示,模型1整体显著。从预测分类表来看,模型预测正确率为81.8%,且竞争对手情况、信息技术支持度、数据软件共享程度、产品出口、产品销售范围5个变量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这5个变量对研发合作产生作用,高管特征维度的两个变量对研发合作无显著影响。

竞争环境对研发合作的影响。竞争对手情况显著负向影响研发合作,竞争对手是未注册或者非正规企业的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合作相应减少0.699个单位;竞争者数量对研发合作无显著影响,即竞争者数量的增减对企业是否开展研发合作没有影响。

企业信息化水平对研发合作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对研发合作有影响,信息技术支持度、数据软件共享程度两个变量分别以0.168、-1.140显著影响研发合作,然而信息化程度影响不显著。企业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创新活动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合作将增加0.168个单位;企业常规业务中使用的数据和软件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合作反而减少1.140个单位。

表6模型1及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系数高管特征高管性别(X1)-3.81工作经历(X2)0.379竞争者数量(X3)-0.206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情况(X4)-0.699∗∗∗信息化程度(X5)0.610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支持度(X6)0.168∗∗∗数据软件共享程度(X7)-1.140∗∗∗产品特征产品出口(X8)2.331∗∗∗产品销售范围(X9)-1.013∗∗∗控制变量企业规模(X10)0.401∗∗∗中低技术(X11)0.080行业虚拟变量中高技术(X12)0.324高技术(X13)0.999∗∗∗Constant-2.865∗Chi方54.124∗∗∗-2LL255.656样本量303Cox&SnellR方0.164NagelkerkeR方0.255

注:******分别代表系数的估计值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产品特征对研发合作的影响。产品特征是所有维度中对研发合作影响最显著的,产品出口与产品销售范围都较大程度地影响研发合作,产品出口以2.331的估计值显著正向影响研发合作,产品销售范围以1.013的估计值显著负向影响研发合作。

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和高技术水平行业对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创新,从而验证了熊彼特假说。在高技术水平行业,更需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也更有利于企业开放式创新。

4.2 开放度影响因素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创新开放度实证分析,仍旧采用模型1中的9个自变量和2个控制变量,以开放度(Y2)为因变量,建立模型2(见表7)。在方法上,依旧采用强迫进入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虽然整体来看,模型2的拟合优度不太理想,但F值具有显著性,说明所选变量对开放度有显著影响。

由回归结果可见,模型2中竞争者数量、信息技术支持度2个自变量分别以0.335、0.085的估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管工作经历在5%的水平上显著,竞争对手情况、产品出口2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模型2中4个维度的变量在总体上显著影响开放度。其中,竞争环境对开放度有显著影响,竞争者数量每增加1个单位,开放度将平均增加0.335个单位,而性别等高管特征变量对开放度无显著影响;信息技术支持度也显著影响开放度,但影响的估计值较小;高管工作经历对开放度有反向显著影响。

表7模型2及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系数高管特征高管性别(X1)0.328工作经历(X2)-0.577∗∗竞争环境竞争者数量(X3)0.335∗∗∗竞争对手情况(X4)-0.403∗信息化程度(X5)0.684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支持度(X6)0.085∗∗∗数据软件共享程度(X7)0.015产品特征产品出口(X8)1.282∗产品销售范围(X9)-0.438控制变量企业规模(X10)0.212∗∗行业虚拟变量中低技术(X11)-0.111中高技术(X12)-0.053高技术(X13)0.403Constant2.042∗R⁃squ(PseudoR2)0.1404F值3.631∗∗∗样本量303

高管特征对开放度的影响。高管工作经历显著反向影响开放度,随着高管工作经历的日渐丰富,开放度呈下降趋势;高管性别对开放度无显著影响。

竞争环境对开放度的影响。竞争环境整体影响开放度。由模型2可知,竞争者数量是整个模型中对开放度影响最显著的变量且呈正向影响,当竞争者数量增加时,企业开放度相应提升。竞争者是否经过注册、是否为正规组织,对开放度具有负向影响,即企业所处竞争环境中未经注册或非正规组织数量增多,会降低企业开放度。

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开放度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持度对企业开放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越高,企业的开放度就越高,但是企业信息化程度以及数据软件共享程度对开放度没有显著影响。

产品特征对开放度的影响。产品出口在10%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开放度,产品出口的增加能够促进开放度提升,然而产品销售范围无显著影响。

5 研究结论

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区域和行业上分布不均。从区域来看,开放式创新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依次减弱的情况,即南部沿海地区企业开放式创新程度高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从行业来看,高和中高技术水平行业开放式创新不及低与中低技术行业。

(2)高管特征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企业创新开放度模型中,高管工作经历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且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管工作年限越长,越不利于企业开放式创新。

(3)竞争环境显著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企业创新合作模型中,竞争者情况与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竞争者数量、发展情况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且竞争者情况与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呈负相关关系。

(4)企业信息化技术平显著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企业创新合作模型中,信息技术支持度、数据软件共享程度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其中,数据软件共享程度与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呈现负相关关系。在企业创新开放度模型中,信息技术支持度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

(5)产品特征显著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在企业创新合作模型中,产品出口和产品销售范围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影响显著,且产品出口范围与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在企业创新开放度模型中,产品出口显著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 HOSSAIN M.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open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Journal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5,5(1):1-12.

[3] CHRISTENSEN J F,OLESEN M H,KJAER J S.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open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er electronics[J].Research Policy,2005,34(10):1533-1549.

[4] LICHTENTHALER U.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1):75-93.

[5] 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 杨武.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2):311-314.

[7] 陈钰芬.开放式创新: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81-86.

[8] 俞珊,郝斌,任浩.开放式创新下的价值共创:理论回顾与拓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39-46.

[9] 果艳梅.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0):24-26.

[10] PAULOSE H,NAIR S.Ope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a business mode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2015,21(1):1-12.

[11] HAGEDOORN J,ZOBEL A K.The role of contrac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open innovation[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5,11(2):1-18.

[12] 马富萍,郭晓川.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86-191.

[13] 彭雪蓉,刘洋.行业可见性、创新能力与高管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5):68-77.

[14] 付群英,刘志迎,刘和福.企业创新行为多元动力机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88-93.

[15] 陈功玉,邓晓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2):89-92.

[16] 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17] 储节旺,李善圆.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4):18-22.

[18] 张敏,张一力.文化嵌入、契约治理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来自温州民营企业的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4,32(3):454-463.

[19] BENGTSSON L,LAKEMOND N,LAZZAROTTI V,et al.Open to a select few? matching partners and knowledge content for op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24(1):72-86.

[20] OOMS W,BELL J,KOK R A W.Use of social media in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building capabilities for absorptive capacity[J].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24(1):136-150.

[21] 张钰,李瑶,刘益.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实证研究[J].预测,2013,32(2):7-11.

[22] 曹麒麟,蒋维,吴红军.创业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研究数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120.

[23] 于晓宇,杜旭霞,李雪灵,等.大都市圈文化异质性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5):32-38.

[24] 肖岳峰,龚敏卿.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趋势的环境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36-39.

[25] 郭葆春,张丹.中小创新型企业高管特征与R&D投入行为研究——基于高阶管理理论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6-22.

ResearchonOpenInnovationofManufacturingEnterprisesinChinaanditsContributoryFactors:BasedonanEmpiricalAnalysisof2012SurveyDatafromtheWorldBank

Cui Weijun1,2,Han Shuo1,Fu Yu1,Wang Wenjing1,Zhao Jial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China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Open innovation of an enterpris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it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n the basis of survey data of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2012 China-Enterprise Survey from the World Bank, the thesis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tributory factors of open innov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①distributions of open innovation of China's enterprises are uneven in areas and industries; ②some factors have dramatical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joi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competito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data software sharing, product export, product sales area etc; ③some factors have dramatical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innovation openness of an enterprise, such as work experiences of executives, number of competito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etc.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 Contributory Factor; Information Level; Competing Environment; Product Feature

收稿日期:2017-05-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 (13JBG00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5ZSTD006)

作者简介:崔维军(1979- ),男,山东莒县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韩硕(1993- ),男,江苏新沂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傅宇(1994-),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王文婧(199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赵佳璐(1993-),女,江苏常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020181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2-0076-06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