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时空分析
——基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

成祖松1,2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摘 要:基于脱钩理论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构建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和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对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转移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四大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现象。其中,1995-2004年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2005-2015年则由东部地区向外扩散,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可见,2004年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自2013年始,我国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进入衰退期,部分行业出现向外绝对扩散趋势。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扩散;脱钩理论

0 引言

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科技创新驱动背景下,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高效利用等特点的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优化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发动机。特别是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与扩散,是构建国家价值链、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高新技术转移与扩散速度加快,以及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中国高技术产业布局也出现了空间转移现象[1]

高技术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对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加看重,使其进行空间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部分高技术产业缺乏区域根植性,导致投资转移和产业迁移现象大量存在。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的实质是迁移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降低风险和生产成本,并与原有创新扩散网络企业主体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高技术产业区域转移对于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和承接地技术进步均有着重要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高技术产业转移相关文献聚焦于高技术企业区位选择和高技术产业时空分布等方面。

(1)高技术企业区位选择。Goss与Vozikis[2]研究了产业规模、企业规模和人口分布对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区位选择的不同影响。Arauzo-Carod[3]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区域企业密度、高技术企业数量、与主要城市距离及高技能劳动力密度影响。Hiroyuki Okamuro[4]对比分析日本高技术和低技术初创企业区位选择因素差异,发现商业密度、制造业部门数量及市场规模对二者区位选择均具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对二者区位选择的影响各异。Wang等[5]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台湾大型和中小型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不同,但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是其迁移的首选区位。Zhang等[6]比较1996年和2010年北京市高技术企业相关数据发现,高技术企业地理位置选择受到市政府空间规划和监管政策显著影响。曾淑婉[7]发现,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指数对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强。

(2)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Devereux[8]研究发现,英国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高,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而低技术行业在地理上则最为集中。Alecke[9]通过研究德国制造业产业特征和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孙玉涛等(2011)认为,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相关产业发展决定了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梁晓艳等[10]发现,1995-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少数几个省区聚集,空间分布不均衡性逐渐加大。张同斌和范庆泉[11]分析了2004-2008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梯度变迁。吕承超和商圆月[12]研究表明,1997-2013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地区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但高技术产业空间差距有下降趋势。Zheng和Kuroda[13]的研究发现,1996-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逐渐向沿海地区集聚。

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中国及部分区域高技术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孙翊等[14]将中国高技术产业转移分为风浪型转移和涌浪型转移两大类,并根据产业重心模型计算和分析了2000年、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重心分布及空间转移趋势。赵惠芳等[15]综合分析了皖江地区具有较强空间转移驱动能力的高技术制造业。刘川和宋晓明[16]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和要素进行剖析,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毛广雄等[17]分析了江苏省不同行业高技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肖刚等[18]指出,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越小,高技术产业发生空间转移的概率越大,发展水平差距越大,发生转移的概率越小。

上述文献聚焦于高技术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空间分布,对全国或局部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趋势研究较少。部分研究虽有涉猎,但存在研究时间较短、无法全面反映高技术产业转移具体方向和过程等问题。因此,本文拟搜集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借鉴在资源环境领域广泛应用的脱钩理论,对中国4大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趋势进行定量识别与描绘。

2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2.1 研究方法

脱钩(Decoupling)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也可以翻译为“解耦”,原意是指使具有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不复存在[1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先后将“脱钩”概念引入农业政策和资源环境领域,并在资源环境领域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资源环境领域的脱钩理论主要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一般而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但政策规制与技术进步等因素会改变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污染程度间的关系。当同样或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伴随较低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则该过程就称为“脱钩”。目前关于脱钩程度分析的方法较多,而使用最为广泛的是Tapio[20]提出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可以有效规避时间段基期选择与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能够较为精准地判定脱钩状态。该方法主要考察交通运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的弹性,将二者间的脱钩状态分为8种。

受此启发,陈景新和王云峰[22]开创性地将脱钩理论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区域产业转移定量研究中,并借鉴Tapio的弹性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动态脱钩指数计算公式:

公式中DAtp即为第tp时期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rtp为第tp时期某产业在某一区域i的平均增长速度,Rtp为第tp时期该产业在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这里采用水平法(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增长速度,VisVie分别为第tp时期开始年和结束年该产业在区域i的总产值,分别为第tp时期开始年和结束年该产业在全国的总产值,m为划分的区域数量,t为第tp时期间隔的年数。

参考Tapio划分的8种脱钩状态,给出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的8种状态及判定条件(见表1)。其中,产业扩散对应脱钩状态,产业集聚对应负脱钩(耦合)状态。这是因为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是产业转移的两种基本形态,例如某产业由A区域向B区域转移,对于A区域而言,是产业向外扩散,而对于B区域来说,是产业集聚。因此,将产业转移趋势分为扩散和集聚两类,能与脱钩理论中的脱钩与耦合两种状态形成较好对应。

本文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中国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定量测度中。按照脱钩理论的弹性分析法,用某一时期高技术产业在某一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除以该时期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出高技术产业的动态脱钩指数(DA),以分析其转移趋势。

表1基于脱钩理论的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

趋势状态判定条件特征产业扩散(脱钩)弱扩散Ⅰ型Rtp>0rtp>00.5<DAtp<1某产业在全国和某一区域均处于成长期,但在该区域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表明该产业从该区域向外相对扩散。Ⅰ型表示扩散程度较弱,Ⅱ型说明扩散程度较强Ⅱ型Rtp>0rtp>00<DAtp≤0.5强扩散Rtp>0rtp≤0DAtp≤0某产业在全国处于成长期,但该产业在某一区域已开始衰退,表明该产业从该地区向外部绝对扩散衰退扩散Rtp<0rtp<0DAtp≥1某产业在全国和某一区域都处于衰退阶段,但是该地区的衰退速度快于全国,表明该产业从该地区向外相对扩散产业集聚(负脱钩)扩张集聚Ⅰ型Rtp>0rtp>01≤DAtp≤1.5L某产业在全国和某一区域都处于成长阶段,但在该区域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速,表明该产业向该地区相对集聚。Ⅰ型表示集聚程度较弱,Ⅱ型说明集聚程度较强Ⅱ型Rtp>0rtp>0DAtp>1.5强集聚Rtp<0rtp≥0DAtp≤0某产业在全国和某一区域都处于衰退期,但在该区域衰退的速度慢于全国,表明该产业向该地区相对集聚弱集聚Rtp<0rtp<00<DAtp<1某产业在全国处于衰退阶段,但在某一区域却在增长,表明该产业向该地区绝对集聚

2.2 研究设计

2.2.1 产业分类与选择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颁布了《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于2013年颁布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统计分类目录(2013)》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3)(试行)》。对照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分类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受到统计资料可得性限制,2002-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均只统计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信息涵盖了化学品制造业数据,但由于之前年份没有该数据,因而不能对该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本文主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H),以及细分行业中医药制造业(H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的相关数据展开研究分析。

2.2.2 研究周期划分

我国于2002年开始发布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的年鉴中收录了1995—2001年完整的相关数据,目前最新的2016年统计年鉴收录了2015年相关数据。因此,本文的研究期间确定为1995—2015年,并以2年为一个时间段,共分为7个时期,即T1(1995—1997)、T2(1998—2000)、T3(2001—2003)、T4(2004—2006)、T5(2007—2009)、T6(2010—2012)和T7(2013—2015)。

2.2.3 区域单元界定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地区分组方法,考察高技术产业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区域的产业转移趋势。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北部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由于数据不可得,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没有包括在内。重庆市在1997年之前属于四川省,之后才成为直辖市,但它与四川同属于西部地区,因此初始年份设置为1995年不会影响西部地区1995和1996年的数据。

表2中国与OECD高技术产业分类对比

OECD(2001)中国20022013核燃料加工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分类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

2.3 数据说明

相关数据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

(1)从2004年开始,年鉴不再统计不变价总产值,只统计当年价总产值,而增长速度计算通常需要使用可比价格,即采用不变价总产值。为了比较两种数据计算结果的差异,分别使用不变价总产值和当年价总产值计算T1(1995-1997)、T2(1998-2000)和T3(2001-2003)3个时期高技术产业整体以及5类细分行业的动态脱钩指数。比较发现,不变价总产值和当年价总产值的计算结果仅对个别时期的脱钩指数和脱钩状态有影响,并未改变高技术产业及细分行业的整体转移趋势。因此,为了保证所有年份数据的一致性,均采用当年价总产值数据。

(2)1995-2005年年鉴中统计的是总产值和销售收入,2006-2011年统计的是总产值和主营业收入,而从2012年开始,年鉴不再统计当年价总产值,只有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因此,2012-2015年的总产值数据用主营业收入代替。此外,未对历年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作配平处理,但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分别计算出高技术产业整体(H)以及医药制造业(H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等细分行业在T1、T2、T3、T4、T5、T6和T7这7个时期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增长速度rt1、rt2、rt3、rt4、rt5、rt6和rt7。随后,计算出相应时期上述产业在全国的增长速度Rt1、Rt2、Rt3、Rt4、Rt5、Rt6和Rt7。最后,根据前文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公式,计算出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动态脱钩指数DAt1、DAt2、DAt3、DAt4、DAt5、DAt6和DAt7。对照表1中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将我国高技术产业及5大细分行业在1995-2015年间7个时期,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大区域的脱钩指标与脱钩状态罗列在表3、表4、表5、表6、表7和表8中。

3.1 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态

为了从时间维度全面刻画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状态,分别计算T1、T2、T3、T4、T5、T6和T7共7个时期中国制造业(C)增长速度。结果显示,7个时期全国制造业(C)增长速度分别为10.98%、12.19%、22.82%、25.16%、16.41%、14.97%和4.48%,年均增速为16.27%。随后,将之与全国高技术产业以及5大细分行业同期增速进行比较(表9)。

表31995-2015年高技术产业(H)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2210.1600.1970.145Rt10.2070.2070.2070.207DAt11.0680.7710.9520.698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2rt20.2350.1480.0640.227Rt20.2100.2100.2100.210DAt21.1200.7060.3031.081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T3rt30.3320.1130.1220.169Rt30.2950.2950.2950.295DAt31.1280.3850.4150.574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T4rt40.2290.3450.2090.139Rt40.2300.2300.2300.230DAt40.9961.5020.9110.605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5rt50.0700.2240.2870.170Rt50.0940.0940.0940.094DAt50.7452.3743.0431.803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T6rt60.1280.4290.3550.179Rt60.1700.1700.1700.170DAt60.7512.5212.0861.051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T7rt70.0700.1970.121-0.019Rt70.0880.0880.0880.088DAt70.7922.2441.375-0.214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强扩散

从表9可以看出,与全国制造业相比,在T1、T2和T3时期,高技术产业(H)、医药制造业(H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增速普遍高于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增速远低于制造业,说明1995-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较快;在T4、T5时期,医药制造业(H1)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超过或接近制造业增速,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继续领先制造业整体增速,其它产业均低于制造业增速,说明2004—2009年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趋缓;在T6、T7时期,除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低于制造业增速外,其它产业均高于制造业增速,表明2010-2015年高技术产业重新驶入发展快车道。从年均增速看,除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略低于制造业增速外,其它产业年均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年均水平。

表41995-2015年医药制造业(H1)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1500.1100.2160.088Rt10.1460.1460.1460.146DAt11.0310.7561.4810.603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T2rt20.1340.1000.1490.215Rt20.1390.1390.1390.139DAt20.9610.7191.0711.542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T3rt30.2070.2110.1490.136Rt30.1900.1900.1900.190DAt31.0881.1120.7820.716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4rt40.2260.3310.2170.266Rt40.2440.2440.2440.244DAt40.9261.3530.8881.090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5rt50.1890.2040.3240.237Rt50.2180.2180.2180.218DAt50.8640.9331.4841.085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6rt60.2090.2460.1420.290Rt60.2150.2150.2150.215DAt60.9711.1430.6611.349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7rt70.0790.1540.1150.040Rt70.0960.0960.0960.096DAt70.8251.6041.2040.417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

3.2 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时空演变

根据表3-8结果,对高技术产业(H)以及中医药制造业(H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细分行业脱钩状态进行整理,得到1995-2015年相关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产业转移趋势演变(见表10)。

3.2.1 基于产业视角

表10清晰显示出中国高技术产业(H)走势:T1-T3时期,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不断向东部地区转移集聚;T4时期,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向外扩散转移,快速向中部地区转移集聚;T5、T6时期,从东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逐渐向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转移集聚;T7时期,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集聚,其中东北地区出现衰退现象。据此判断,2004年可能是中国高技术产业(H)在东部与其它地区之间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计算历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012-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在全国的占比情况(图1)。

由图1可知,1995-2004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占比一路攀升,2004年达到最高点,比重为87.66%,随后开始下降。该趋势与高技术产业脱钩状态高度一致。由此可见,2004年确实是中国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的转折点。也就是说,2004年以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东部地区转移集聚,而2004年开始,中国高技术产业由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转移。

医药制造业(H1)的走势较为清晰:在东部地区基本呈现出集聚-扩散趋势,T1、T3时期向东部集聚,T2和T4-T7时期从东部向外扩散转移;在中部呈扩散-集聚-扩散-集聚趋势,T1和T2时期对外扩散,T3和T4时期逐渐集聚,T5和T6时期又对外扩散,T7时期重新集聚;在西部地区呈集聚-扩散-集聚趋势,T1和T2时期集聚,T3和T4时期对外扩散,T5-T7时期重新集聚;在东北地区演变趋势相对复杂,T1-T3时期集聚与扩散交替出现,T4-T6时期则不断集聚,T7时期呈现出弱扩散趋势。

表51995-2015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0140.3180.0500.012Rt10.0790.0790.0790.079DAt1-0.1814.0290.6290.154脱钩状态强扩散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T2rt20.1060.0070.0980.192Rt20.0950.0950.0950.095DAt21.1150.0751.0362.023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T3rt30.028-0.1820.0830.311Rt30.0830.0830.0830.083DAt30.332-2.1781.0003.728脱钩状态弱扩散Ⅱ型强扩散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T4rt40.4700.4500.2510.100Rt40.2850.2850.2850.285DAt41.6491.5790.8800.350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T5rt50.2340.0840.1340.137Rt50.1490.1490.1490.149DAt51.5690.5630.8970.916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6rt60.4110.0960.1570.063Rt60.2070.2070.2070.207DAt61.9820.4610.7560.302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T7rt70.227-0.1530.0090.065Rt70.0940.0940.0940.094DAt72.426-1.6290.0920.690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

表61995-201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1990.1750.2530.272Rt10.2060.2060.2060.206DAt10.9650.8501.2321.324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2rt20.2750.259-0.0120.259Rt20.2470.2470.2470.247DAt21.1131.050-0.0481.051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强扩散扩张集聚Ⅰ型T3rt30.2320.0830.1190.120Rt30.2170.2170.2170.217DAt31.0710.3840.5510.553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4rt40.2350.1990.2090.122Rt40.2310.2310.2310.231DAt41.0180.8620.9060.528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5rt50.0580.2510.2670.111Rt50.0740.0740.0740.074DAt50.7853.3783.5981.501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

续表61995-201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6rt60.1720.7960.2290.084Rt60.2120.2120.2120.212DAt60.8123.7531.0790.398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T7rt70.1310.2280.241-0.152Rt70.1450.1450.1450.145DAt70.9001.5691.656-1.043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

表71995-2015年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5360.2970.4740.238Rt10.4990.4990.4990.499DAt11.0720.5950.9500.476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T2rt20.2190.4270.1630.268Rt20.2230.2230.2230.223DAt20.9801.9140.7301.201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3rt30.6810.275-0.1090.203Rt30.6500.6500.6500.650DAt31.0480.423-0.1680.313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强扩散弱扩散Ⅱ型T4rt40.2001.005-0.237-0.145Rt40.2000.2000.2000.200DAt41.0035.031-1.186-0.724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强扩散T5rt50.0410.2290.957-0.066Rt50.0470.0470.0470.047DAt50.8724.85920.294-1.394脱钩状态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T6rt6-0.0030.0811.948-0.089Rt60.0550.0550.0550.055DAt6-0.0591.48435.699-1.622脱钩状态强扩散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T7rt7-0.1380.3750.048-0.176Rt7-0.086-0.086-0.086-0.086DAt71.606-4.378-0.5602.053脱钩状态衰退扩散强集聚强集聚衰退扩散

表81995-2015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1rt10.1480.1290.0660.156Rt10.1350.1350.1350.135DAt11.0950.9550.4871.151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T2rt20.1440.1710.1240.125Rt20.1430.1430.1430.143DAt21.0021.1910.8660.871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3rt30.1960.0760.2100.106Rt30.1810.1810.1810.181DAt31.0810.4211.1560.587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

续表81995-2015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区域发展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

时期指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T4rt40.3600.4490.2260.224Rt40.3500.3500.3500.350DAt41.0281.2800.6450.640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T5rt50.1500.3070.3200.298Rt50.1850.1850.1850.185DAt50.8081.6561.7271.607脱钩状态 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T6rt60.1840.1600.1090.182Rt60.1760.1760.1760.176DAt61.0450.9050.6211.031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T7rt70.0830.1550.131-0.107Rt70.0870.0870.0870.087DAt70.9601.7771.503-1.235脱钩状态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强扩散

表9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19952015年增速对比(单位:%)

变量T1T2T3T4T5T6T7年均增速C10.9812.1922.8225.1616.4114.974.4816.27H20.7221.0029.4722.989.4317.018.7819.20H114.5913.9219.0024.4421.8321.529.5817.86H27.909.508.3328.4814.9220.749.3613.55H320.5824.6921.6823.087.4221.2214.5419.61H449.9422.3364.9719.984.715.46-8.5722.16H513.5414.3418.1535.0418.5217.638.6918.85

表101995-2015年高技术产业在四个区域的产业转移趋势演变

T1T2T3T4T5T6T7H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H1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东部H2强扩散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H3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H4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强扩散衰退扩散H5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H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H1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中部H2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Ⅱ型强扩散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强扩散H3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H4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强集聚H5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H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H1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西部H2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H3扩张集聚Ⅰ型强扩散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Ⅱ型H4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强扩散强扩散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强集聚H5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H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强扩散H1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东北H2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Ⅱ型弱扩散Ⅰ型H3扩张集聚Ⅰ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弱扩散Ⅱ型强扩散H4弱扩散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Ⅱ型强扩散强扩散强扩散衰退扩散H5扩张集聚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弱扩散Ⅰ型扩张集聚Ⅱ型扩张集聚Ⅰ型强扩散

图1 1995-2015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走势清晰:T1-T3时期,基本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集聚,T4-T7时期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快速向东部地区转移集聚,中部地区从T7时期开始衰退。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的走势也比较明朗:T1和T2时期在4个区域的走势较为均衡,除在东北地区不断集聚外,其它3个地区的集聚与扩散现象交替呈现;T3和T4时期,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向外扩散转移,不断向东部地区转移集聚;在T5-T7时期,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逐渐向中部和西部转移集聚,在东北部地区出现衰退现象。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走势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走势较为相似:T1和T2时期,在西部地区呈向外弱扩散转移趋势,而在其它3大地区集聚与扩散交替呈现;T3-T4时期,由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逐渐向东部和中部地区转移集聚;T5-T7时期,由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向外扩散转移,快速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集聚。值得关注的是,自T6时期开始,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同时出现了强扩散和衰退扩散现象,说明已进入衰退期。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在4个区域的走势各异:除T5时期外,其它时期均向东部地区集聚;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走势比较混乱,各时期扩散与集聚交替出现;东北地区呈现出集聚-扩散-集聚-扩散走势,T1时期集聚,T2-T4时期向外扩散,T5和T6时期又集聚,T7时期出现衰退现象。

3.2.2 基于地区视角

东部地区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呈现出先扩散后集聚的走势,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一直呈集聚走势,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它3大行业在东部地区均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走势,其中东部地区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进入衰退期。

中部地区除了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H2)呈集聚-扩散-集聚-扩散的走势,并进入衰退期外,其它高技术产业基本呈现出先扩散再集聚的走势。

西部地区除医药制造业(H1)呈现出集聚-扩散-集聚的走势外,其它高技术产业基本呈现出先扩散再集聚的走势。

东北部地区各类高技术产业在T1-T6时期的走势比较复杂,一般是扩散与集聚交替出现,但到了T7时期,高技术产业整体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H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H4)、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H5)均进入衰退期,其它两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全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借鉴基于脱钩理论的弹性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动态脱钩指数,首次测度中国高技术产业在4大区域内的转移趋势,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4大区域发展中存在明显的集聚与扩散现象。

(2)1995-2004年,高技术产业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集聚;2005-2015年,从东部地区对外扩散,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集聚的趋势明显。2004年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与其它地区之间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

(3)分行业看,不同行业在4大地区之间集聚与扩散的趋势稍有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部地区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已进入衰退期。

(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各类高技术产业基本呈现出先集聚再扩散的走势。东部地区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进入衰退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类高技术产业基本呈先扩散再集聚趋势,中部地区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正在进入衰退期;东北部地区在T7时期,高技术产业整体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进入衰退期,而其它两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东北部地区承接东部高技术产业转移情况不甚理想。

4.2 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正在由东部地区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造成这种转移趋势的原因可能在于,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桥头堡”的东部地区,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区域差异,通过推动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的不同环节,尤其是生产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构建国家价值链,进而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攀升。因此,本文建议:

(1)为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转移在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价值链构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建议尽快在东北部地区设立以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

(2)在国家层面构建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体系,积极搭建和完善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4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合作,适时有序地引导高技术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梯度转移。

(3)积极引导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顺应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信息化、高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主动拥抱“互联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提升。鼓励具有优势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不断加大高技术服务在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定量测度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各区域集聚与扩散趋势,对于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仅对过去20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在4大区域的集聚与扩散趋势进行了总结,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关注更加微观的区域尺度,并对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区间转移的原因展开深度分析。同时,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未来高技术产业转移趋势进行研判和预测,这将更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翊,王铮,等.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19):99-105.

[2] GOSS E,VOZIKIS GS.High-tech manufacturing:firm size,industry and population dens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4,6(4):291-297.

[3] ARAUZO-CAROD JM.Location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a preliminary analysis[J].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2009,2(1):23-29.

[4] OKAMURO H.How different are the regional factors of high-tech and low-tech start-up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8,4(2):199-215.

[5] WANG KJ,LESTARI Y D,TRAN V N B.Location selection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firms by a 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aiwan high-tech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2017,19(2):1-25.

[6] ZHANG XP,HUANG PT,et al.Spatial evolution and locational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Beijing[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3,23(2):249-260.

[7] 曾淑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9):76-78.

[8] DEVEREUX M,GRIFFITH R,SIMPSON H.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 in the UK[J].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2004,34(5):533-564.

[9] ALECKE B,ALSLEBEN C,et al.Are there really high-tech clusters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its determinant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0(1):19-42.

[10] 梁晓艳,李志刚,等.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研究——基于省际高技术产业产值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3):453-460.

[11] 张同斌,范庆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梯度变迁与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52-65.

[12] 吕承超,商圆月.高技术产业空间差距及分布时空演进[J].财经科学,2016(6):56-66.

[13] ZHENG D,KURODA T.The impact of economic policy o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3,50(3):771-790.

[14] 孙翊,熊文,王铮.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转移的政策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1):163-168.

[15] 赵惠芳,叶成,杜先进.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江浙沪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优化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41-45.

[16] 刘川,宋晓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高技术产业转移能力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4(2):150-155.

[17] 毛广雄,廖庆,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2):105-112.

[18] 肖刚,杜德斌,等.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15(12):94-100.

[19] 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20] 钟太洋,黄贤金,等.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400-1412.

[21] 陈景新,王云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分析[J].统计研究,2014,31(2):34-42.

TemporalAnalysisofChina'sHigh-techIndustrialRelocationRelatedDatafromChina'sHigh-techindustry1995-2015

Cheng Zusong1,2

(1.School of Busines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2. 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3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ecoupling theory,based on the industrial dynamic decoupling index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criteria constructed by other scholars,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ocation trend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eastern,central,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1995 and 2015.Simulation results shows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there are obviou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diffusion phenomenon in the four regions from 1995 to 2015.In 1995-2004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gathered to the eastern region obviously,in the period 2005-2015 they spread out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the western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s.The year of 2004 becomes the watershed of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the high-tech industry of northeastern regio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ecession and some industries have emerged the trend of absolute proliferation from 2013.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y;Industrial Relocation;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Diffusion;Decoupling Theory

收稿日期:2017-05-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JL030);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064)

作者简介:成祖松(1984-),男,安徽凤阳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发展。

DOI:10.6049/kjjbydc.2017030445

中图分类号:R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2-0066-010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