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研究

许成磊,程思路,李 美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摘 要:为应对动态组织变革中由多团队合作产生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问题,借助界面管理思想,从资源、前景、路径、效益4个层面系统界定与梳理了多创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体系。从动机、可行域、模式、策略和风险5个方面提炼了界面系统有效运行的协同内涵,归纳了不同界面子系统之间实现耦合有效性的涌现机理及耦合质效评价的关键内容。借助ANP方法表征及确定协同创新界面网络关联在不同层次众创网络协同度序参量中对系统协同有效性的贡献,并引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耦合系数模型,构建了用于解析及评价复杂系统多子系统间运行耦合程度的实施方案,最后结合云南某社区型众创空间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创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评价

0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创新的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并对多样化资源的投入路径及整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相对于传统孵化器通过层级、规模、秩序等正式组织安排来推进内部团队创新进程,非正式组织形式(尤其在中小型初创企业中)拥有除结构刚性优势之外的更多组织张力,对网聚分散化、社会化创新资源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非正式众创网络可以简要界定为由无固定主体、形式的创新创业群体聚集形成的协同网络。这种非正式属性使得中小型初创群体聚集在一起的首要因素往往是情感,而业务合作也常常以个体间的人际关系为载体,以信任和道德约束作为法律规范之外的潜在创业保障,形成较正式组织更强的组织凝聚力。其直观影响表现为,非正式众创网络为创客群体提供了安全的情绪释放渠道(Keith Davis & John W Newstrom,1985),而面对非正式众创网络多样随机的表现形式需要匹配更为精细的管理需求:①组织支持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为潜在合作关系的资源存量价值与前景价值处于动态估值过程中,个体或机构间的短期与长期协同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实际的众创效益;②非正式与正式创新网络存在合作博弈动机,非正式协同进程本身即是合作可行域不断拓展、合作风险转化、合作模式创新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更加显著的创业属性;③形散而神聚的治理方式需要更具个人魅力的领军人物,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成功模式缺乏可复制性,但合作姿态的调整路径与策略却值得借鉴,甚至形成具有进化稳定水平的群体复制动态。

目前有关非正式创新网络的研究表明[1],其松散的关联结构、倾向性显著的信任层级、多路径协调的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形成面向不同创新创业导向的嵌入型组织氛围,由此导致的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完全性也为该网络的有效管理增加了诸多阻碍。实际上,相比于依赖正式创新网络可能获取的成就感、安全感与实际贡献,非正式创新网络体现了双因素理论对成效激励因素的偏好,它更加关注创新或者创业工作本身的主体效用,更倾向于通过激发、创造与增量价值有关的心理或情感过程,以识别并拓展合作路径。

众创情景中的上述非正式创新网络建设需求与目前团队管理中涌现出的多团队(团队簇)管理实践不谋而合。在普遍探索扁平化、矩阵化、网络化组织架构革新的情景下,执行创新活动不同组织职能的多个团队共同构成了团队簇,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质效与协同过程、协同资源关系紧密。从目前社会化协同体系建设的整体诉求来看,教育部提出要不断创新协同机制和模式,营造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实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等组织之间的深入合作。在这种协同诉求下,相比开放式创新与全面创新两个重要范畴,多团队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强调创新创业主体、环境、进程和效应的交互属性。

鉴于此,借助界面管理对多边界属性管理问题相关性与状态分析的独特适用性,系统界定与梳理由多团队合作形成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体系,提炼该系统耦合有效性的涌现机理并进行耦合质效评价,不仅有利于提升非正式众创网络的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引领未来众创团队微观管理的探索方向,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价值。

1 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构成

由于具有不同职能的多个团队往往具有差异化的业务属性、工作方式与合作状态[2],因此进行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的界面构成解析有助于认识跨边界问题及耦合机理的复杂属性。目前,Nyssens、Heylighen、Xiao、阮爱君等[4,6,10,14]根据创业型团队面临的复杂创业环境与多元创业需求,分别研究了资源、前景、路径和效益等合作领域的部分交互管理特征,但尚未形成有效的整体框架。基于此,从上述维度提出如图1所示的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结构。

图1 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结构

1.1 非正式众创网络资源界面X1

非正式众创网络的资源界面主要包含物质资源、任务资源、政策资源、共享氛围、社会心理资源等可能影响团队创新活动的资源要素关联。物质资源界面(Y11)是指非正式众创网络中各成员拥有、能够依据所有权相互区分或识别的物质资源关联,它既包括常规的场地、设备、物流关联,也包括多种层次的人员结构。任务资源界面(Y12)是指非正式众创网络形成的具有拓展物质资源边界效用的核心技术能力动态关联,常用于克服所有权受资源局限而变化性不足的缺陷[3],反映为合作模式、内控机制及创新效用提升相关特征[4]。政策资源界面(Y13)是指基于非正式关系建立起来的软环境资源获取、保障关联,反映区位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模式政策、人才政策等复合型政策整合能力的共建需求,以定位及获取外部组织资源为导向而形成的政策依赖与反馈关系。共享氛围资源界面(Y14)是指非正式合作网络中分享、具化与转换创新成本并增进潜在合作的一种泛情感化运营关联,它们共同存在于业务与非业务场景中,更加适用于松散信任关系的缔结与管理。社会心理资源界面(Y15)是指构成合作网络创新意识的关键情绪、态度、习惯、理念等合作直觉资源间的互补关联,它将各协同方松散、无规则的心理资源作用以局部重叠、融合、补充的方式实现强化与协同,是非正式协同效用激发的主要内涵[5]

1.2 前景界面X2

非正式众创网络的前景界面主要包含交流沟通、知识转移、信任关系、规则制约和风险属性等可能影响松散合作关系中团队创造合作期望状态的交互要素关联。交流沟通界面(Y21)是基于非正式交流机制建立的知识、技能、市场等之间的灵活沟通关联,它们形成的共同参与感将成为创新开发和扩散过程中参与主体切换创新角色与地位的主要媒介。知识转移界面(Y22)是由内隐知识溢出等方式形成的知识形式、内涵与效用螺旋上升并逐渐扩大交互范围的动态关联[6],它们通常存在于逆向工程或偶发性关联研发人员之间,这些个体将借助任务、技术或情感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创新的非正式知识交流。信任关系界面(Y23)是依据价值观念、归属感、理想目标等不确定情感关系建立信任基础,以保证信息传递质量[7]、提高知识再利用频率[8],并基于组织成员相互认同的程度等形成的信任关系缔结关联。规则制约界面(Y24)是指超越正式契约安排与限制,依靠非正式制度(如惯例、习俗、经验和承诺等)而构建的多层次自律形式与措施关联[9]。风险属性界面(Y25)是应对不确定情景下松散合作关系的风险源特征所形成的复杂风险关联与相对风险损耗关联,它们响应多主体交互形成的风险分担能力与网络动态信任,对规避网络化机会主义,探索风险预测、分析及控制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1.3 路径界面X3

非正式众创网络的路径界面主要包含关系路径、发展路径、分类路径、进入路径、交换路径和行为路径等可能影响团队合作方式搜寻与转换的导向性决策要素关联。关系路径界面(Y31)是指由非正式关系中如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先天关系和共同兴趣、创业合作交往活动等后天关系形成的关系演进历程关联[10]。发展路径界面(Y32)是指在创意产生阶段激发创意、创新实施阶段寻找合作伙伴和创新扩散阶段拓宽空间等不同创业阶段形成的主要职能演进历程关联[11]。分类路径界面(Y33)是指由非正式众创网络内外主体不同合作倾向形成的层次化网络关联,其中,内部主体分类路径主要反映各职能部门与创新活动之间形成的层次化网络关联[12],外部主体主要反映具有合作关系的高校、科研院所、供应商、客户、政府以及其它外部机构和个体间形成的层次化网络关联[13]。进入路径界面(Y34)是指非正式众创网络不具有生产环节中所需的全部能力,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环节通过跨越机构、组织障碍和正式合作界限,伸展到其它机构和组织所形成的跨网络关联。交换路径界面(Y35)是指由关系形式、发展层次、内外部统筹需求及进入倾向等形成人工设计的方便非正式主体间交互、转换的关联。行为路径界面(Y36)是指由动态合作角色与功能选择形成行为者之间的非正式活动等潜在影响的多维度行为效用关联。

1.4 效益界面X4

非正式众创网络的效益界面主要包含效益诉求、集群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等可能影响团队合作效果与收益感知的内外部评价要素关联。效益诉求界面(Y41)是指众创网络参与个体及部门具有的反映个体参与偏好的综合效用属性关联[14],较之正式网络,其更加侧重于功能策略性互补基础之上的个人理性价值,涉及的诉求协调内容和范围更广。集群效益界面(Y42)是反映某一整体理性诉求的多团队整体效益状态及趋势[15],它并不关注不同战略维度下各子团队效益的协调功效,而是反映各网络主体对自身效益的布局与控制能力。直接效益界面(Y43)是由可以加速知识传播、提高交流频率、缩短时间间隔、增强信息搜寻能力等直接合作效用形成的合作绩效状态及关联[16],表现为一系列与常规合作诉求相关的直接绩效获取与改善活动。间接效益界面(Y44)是指由潜在知识交互层次、资源配置优势、路径调整机遇等作用形成的衍生于直接合作效益目标之外的合作绩效状态及关联,表现为私人价值相互揣摩、判断及交互基础之上的外部合作绩效获取与改善活动。

2 非正式众创网络耦合内涵解析

Miller、任旭、阮爱君等[14,20,21]分别探究了不确定情景下组织合作的动机、可行域、模式、策略和风险等关联节点的部分交汇管理特征,但尚未形成有效、完整的研究体系。团队簇内具有不同职能的多个团队往往具有差异化的业务属性、工作方式与合作状态,考虑到界面管理对与团队关联的跨边界管理问题具有独特的解析适用性,因此进行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的界面构成解析将有助于认识其耦合机理的复杂性。创业团队簇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强调创新创业主体、环境、进程和效应间的交互属性。在对比上述两种协同范畴并结合五维度分析视角,创业团队簇将呈现出非正式众创网络耦合的内涵与效应。

2.1 动机耦合内涵

非正式众创网络动机耦合是指以寻求资源互补性和配置优化为合作关系达成与调整导向的动机作用状态,它通过获得竞争优势、增加额外收益等协同行为产生利益驱动,提高在不确定情境下决策协作行为的有效性,反映物质资源界面(Y11)的关系性资本特征。非正式众创网络通过交流沟通界面(Y21)分散与随机知识的扩散获取更多互补性资产,推动团队运筹外部资源边界的再次扩张;通过组织间的协调管理和多样化合作,形成稳定的资源流动方式,建立有私人价值保障的非正式信任关系(Y23);通过强化具有专属模式属性的任务资源基础(Y12),开创不对等互惠基础之上的网络化风险(Y25)识别与应对局面,进一步促进偶发关联中隐性知识(Y22)的传递。

2.2 可行域耦合内涵

非正式众创网络可行域耦合主要反映资源结构、路径通道等多维度限定下合作边界的耦合关系。虽然创业或创新合作行为直观受到目标导向与基础资源的主要影响,但市场、技术或情感等协作空间的协同路径与可行性也受到情景需求、主体特征等动机协同多维属性的共同影响。在借助分类路径(Y33)辨识内源性与外源性合作属性的基础上,既定主体能够以满足创新要素自我平衡模式的整合需求为导向,依据其变化方向、程度调整合作共享氛围(Y14),保证政策性资源保障梯度满足不同网络主体的非平衡动态优势获取诉求(Y13),由此推及动态合作中差异化创新与创业的个性化、阶段化历程推进需求(Y32),考察各主体进入合作范畴的路径(Y34)将成为界定可行域协同水平的关键,而交换路径(Y35)将影响具备历史沿革或环境特征的选择倾向,并进一步以行为效益为参考标的干预行为路径(Y36)的潜在选择。

2.3 模式耦合内涵

非正式众创网络模式耦合主要反映由多主体差异化合作诉求形成的聚点化盈利模式关联。群体协同水平和方式本质上是由模式协同开放性决定的,这种开放性反映了在由精英创业向社会化创业转变中利益导向的多元化倾向,并呈现出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与组织行为学等交叉、复杂的管理内涵。以满足某商业化合作需求为契机,多个子团队将不同层级制组织嵌入某一执行具体职能的众创网络中,由市场、技术、人员等非正式关联形成临时代表一种潜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的竞争优势,而其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相互的任务资源配置状态(Y12)、社会心理一致性水平(Y15)及共享氛围特征(Y14)。在临时优势形成过程中,反映个人理性的个体或局部效益诉求(Y41)更具比较意义,而模式协同使得直接和间接效益(Y43、Y44)的比较与选择成为集群效益获取方式及程度调整的绩效指标。

2.4 策略耦合内涵

非正式众创网络策略耦合是指聚焦于个体理性策略、面向创新创业集体决策需求时的合作途径与功能的策略性关联。策略的广义效用要求其形成与执行过程满足多个策略维度的交互及效用的可持续性。实际上,策略的交互性与可持续性是由可行域协同和策略协同在形式、路径与阶段层面上“螺旋”推进的,要求非正式众创活动关注耦合的策略优选职能。依据分类路径(Y33)辨识不同创业背景下多主体协同创新系统各要素的整合状态,根据进入路径(Y34)准确判断并把握创业由非常态走向常态的进入机会,通过交换、行为路径(Y35、Y36)推动创新在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以应对创业的市场利基属性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实现良性契合,战略业务单元在感知外部环境的刺激后,通过合作网络中的功能节点反映信息筛选、分析与反馈功能,使得各合作主体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知识与信息共享(Y21、Y22),结成各取所需的相互信任关系(Y23),并对特定发展趋势下的风险判断偏好(Y25)等产生实质性影响。

2.5 风险耦合内涵

非正式众创网络风险耦合反映了不同属性风险在偏好结构与协同功能方面的转化关联。风险及与之相应的额外获益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契机,而不确定情景下表征为“风险”的合作状态将形成多种形式的网络内部识别、转移与转换效应。一方面,风险属性的识别与测度贯穿于知识、技能、信息等的交流与共享(Y21、Y22),对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关系(Y23)、规则制约(Y24)具有直接影响,并形成判定风险属性(Y25)的动态依据。另一方面,选择承担某些风险并基于责任共担意识形成的额外保障也成为不确定合作关系中具备“即视感”的效益信息沟通方式,通过协同主体之间的资源交流(Y21、Y22)实现共赢绩效对合作预期的有效满足,有利于平息由基础资源差异引发的合作冲突,提升决策系统的柔性和集成度,缩短各运作环节的迟延时间,从而满足目标效益诉求(Y41),实现参与方的直接、间接效益最大化(Y43、Y44)。

3 界面耦合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耦合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17]。从协同学角度看,衡量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及效果的耦合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的走向。依据协同学对系统状态更迭的认知判定,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可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两种,慢变量即系统序参量是决定系统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它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协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左右着系统相变特征与规律,本文关注的耦合有效性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在开放式创新与大众创新的共同作用下,由多团队形成的非正式众创网络将形成反映5种协同内涵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将通过系统内部能够反映协同效应共同诉求的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影响整个巨系统,而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即为耦合有效性评价的标的物,其大小反映了非正式众创网络内不同界面功能属性的影响和贡献程度。

3.1 评价需求

数量众多、种类多样、作用复杂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共同组成了创业团队簇界面系统。为有效识别支配界面系统整体耦合有效性的部分关键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在此借鉴协同学中的序参量概念,提出众创网络协同度序参量。众创网络协同度,即具备资源、前景、路径和效益等非正式网络界面协同内涵,在动机、可行域、模式、策略、风险、保障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反映团队簇整体协同战略导向与策略需求的群体、空间、交互和反馈等协同效应之间的相互匹配程度。考虑到复杂关系网络中界面所具有的众创网络协同度,其重要性等价于该界面连接其它界面而具有的众创网络协同度,因此可以借助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方法表征及确定协同创新界面网络关联在不同层次序参量中对系统协同有效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测定方法,可以实现对反映同一序参量协同状态耦合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3.2 耦合度常规计算方法

耦合度有两种应用及理解:一种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耦合是对软件结构中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的一种度量,其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而与之相对应的高内聚低耦合范畴强调低耦合度是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判断独立性好坏的标准;另一种情况是物理学中的理解,在电路中表示为元件间耦合的松紧程度,将两个电感元件间的实际互感(绝对值)与其最大极限值之比定义为耦合系数。根据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以得到多个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18],即:

(1)

其中,si为各子系统状态的评价值。

考虑到本研究所关注的耦合内涵与后者类似,在此引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度量模型,在参照文献[19]的基础上,使用隶属度主观赋权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解得到指标赋值及权重,据此应用式(1)开展系统整体耦合度评价。由式(1)可知,耦合度C的取值区间为[0,1],当C=1时,耦合度极大,系统之间达到最优结构;当C=0时,系统之间达到无序状态。一般情况下,当耦合度值处于(0,0.3]时为低水平耦合阶段,(0.3,0.5]为颉颃阶段,(0.5,0.8]为磨合阶段,(0.8,1)为高水平耦合阶段。

3.3 方法整合与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对耦合度的理解过度强调多耦合介质的一致性,即评价值近乎相等的子系统具有更高的整体耦合度,而在管理情景复杂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系统中显然不具备解析优势。实际上,耦合系数在物理学中的解读即体现了耦合关系的辩证应用价值,为了满足不同子系统相互关联方式与程度的针对性需求,局部子系统间耦合系数的高低并不具备直接比较意义,需要借助某一反映系统整体耦合诉求的序参量才能达成整体表征耦合度的共识。本研究中,除在各众创界面子系统内部存在界面相互作用以外,界面协同内涵与效应的分析结论也表明,由于子系统间呈现为一系列具有众创网络协同度的群体、空间、交互及反馈效应,因此界面系统的整体耦合水平并不能简单依据式(1)求解得到。针对耦合有效性的独特内涵,需要在测度指标选取、赋值及权重设置等方面共同考虑耦合在不同子系统间的关联作用。结合该优化需求,应用现有ANP方法对耦合系数求解作以下整合与改进:

(1)评价指标集合赋值。联合团队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形成评价专家组。在充分考虑评价专家组前期考察意见的基础上,提取资源、前景、路径、效益等与界面协同相关的众创网络协同度评价信息,供专家组决策参考。根据众创网络协同度评价内涵,在结合各参评团队管理实情的基础上,从4个X级界面和20个Y级界面中提取可能存在的评价界面,得到评价团队i个方案的j个评价界面的赋值矩阵A=[aij]。

(2)指标权重求解。常规方法中,由于指标赋权时缺少对各子系统众创网络协同度的比较判断,且序参量的交互比较意义并未凸显,因此耦合系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子系统的协同需求。鉴于此,借助ANP方法可实现对复杂网络关系的解析测度。通过梳理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间的作用关系,构造出用于ANP分析的网络结构。依据Saaty教授(2005)提出的常规ANP判断矩阵构造方法,遵循序惯式全局判定思路,将具有相互作用关联的准则层界面、网络层界面进行相对于上一层评价需求的两两相对重要性比较,形成界面间协同度判断矩阵。设界面系统整体协同水平的评价目标为G,不同准则层的界面评价维度为XA(A=1,2,3,4),网络层中的具体评价界面集合为Y={Yj}(j=1,2,3,...,20)。在求解矩阵并经归一化处理后可得到相应准则层对其它准则层的影响权重列向量ωxj及其加权矩阵M。同理,继续构建准则层和网络层内部界面影响矩阵,得到反映所有界面相对权重的初始超矩阵WWM分块相乘之后可得到列归一化的加权超矩阵其收敛的极限列值,即第j列为各界面及方案相对于目标层的综合权重ωi

(3)耦合度计算与评价。将ANP方法分析得到的指标赋值及权重组合应用于上述常规方法中,得到反映非正式众创网络复杂界面的耦合有效性数值。通过横向比较不同方案中耦合度影响指标,可以有效改进众创网络运行效果的关键界面,促进创业团队簇创新能力提升。

4 案例应用

4.1 案例背景

以云南某社区型众创空间为例(以下简称为“空间”),研究其依托社区化软硬件服务、培育众创空间品牌竞争力过程中的多样化团队簇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状态。该空间创设于2016年初,属于众创浪潮中面向“草根文化”与“共享文化”的一种大胆尝试,主要面向区域特色的花卉、鲜活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的网络营销以及新媒体创业开展孵化和投资管理。目前该空间已经成功孵化创业企业30余家,已初步形成衣食起居兼顾的“宅”创业文化,其凭借“0元”入驻、众创公寓、多样化的创业伙伴关系和完善的创业管理服务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受到当地乃至云南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推介。同时,该空间也与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社区众创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必要藉此深入思考创业亚文化和氛围绩效等合作有效性内涵。

4.2 分析过程

由于该空间为流动型与个性化众创平台,具有本研究关注的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管理属性与耦合有效性评价诉求。鉴于此,为全面了解团队管理风格、任务特性、创新组织特征及管理难点,形成界面辨识与关联分析评价的系统基础,首先邀请熟悉团队内部管理实情的3位创业人员及2位团队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并依据前述方法进行耦合界面状态信息梳理,各团队评价方案如表1所示。

依据前文的分析方法,邀请5位专家结合研讨问题,梳理空间内个案团队非正式合作网络界面间的作用关系。研讨问题如下:①网络界面子系统(准则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②网络界面子系统(准则层)内界面的相互影响关系;③子系统(准则层)以及网络层界面间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按照成对界面比较判断模式与矩阵求解方法,可得到如表2所示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系统极限超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系数计算方法,求解得到如表3所示的个案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评价结果。

表1个案团队评价信息

X1资源界面Y12任务资源界面Y14共享氛围资源界面X2前景界面Y23信任关系界面Y24规则制约界面X3路径界面Y31关系路径界面Y32行为路径界面X4效益界面Y41效益诉求界面Y42集群效益界面U155675647U253759548U347654766U467987356U534555888

表2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系统的极限超矩阵

Y12Y14Y23Y24Y31Y32Y41Y42目标层Y120.106170.106170.106170.106170.000000.000000.106170.106170.10617Y140.033160.033160.033160.033160.000000.000000.033160.03316〛0.03316Y230.069440.069440.069440.069440.000000.000000.069440.069440.06944Y240.087190.087190.087190.087190.000000.000000.087190.087190.08719Y310.303290.303290.303290.303290.000000.000000.303290.303290.30329Y320.187480.187480.187480.187480.000000.000000.187480.187480.18748Y410.091150.091150.091150.091150.000000.000000.091150.091150.09115Y420.122110.122110.122110.122110.000000.000000.122110.122110.12211目标层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3个案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评价结果

X1X2X3X4耦合度加权总分U10.6971.0272.6411.2190.8835.584U20.6300.9223.6671.3410.7936.561U30.6570.8532.5261.2800.8735.315U40.8691.3232.6861.1880.9136.066U50.4510.7833.0161.7060.7805.957

4.3 案例还原与结果简述

由表3可知,若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计算个案团队整体协同的情况,5个团队从优到劣分别为U2、U4、U5、U1、U3,而采用本研究方法测算耦合有效性数值,评价状态从优到劣则变为U4、U1、U3、U2、U5。比较两种结果,可以发现本文的耦合有效性评价关注各子系统在序参量协调基础上的相互匹配程度,相较于常规综合评价的唯规模决定论具有更强的解读价值。该评价结果也与个案团队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吻合,表明共享氛围资源相较于关系路径、行为路径与集群效益,对促成潜在合作与提升创业氛围感知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提升空间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参与评价的专家表示,上述评价结论对指导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多团队协作策略评价及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多团队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耦合有效性评价理论及方法具有应用可行性。

5 结语

为解决众创团队中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的耦合问题,本文借助界面管理对多边界属性管理问题中相关关系与状态分析的独特适用性,从资源、前景、路径、效益4个层面,系统界定、梳理了多团队创业的非正式众创网络界面体系,从动机、可行域、模式、策略和风险5个方面提炼了界面系统有效运行的协同内涵,并归纳了不同界面子系统间实现耦合有效性的涌现机理及耦合质效评价的关键内容,引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耦合系数模型,构建了用于解析及评价复杂系统子系统间运行状态耦合程度的实施方案。相较于现有成果,本研究不仅有利于认知和管理中小型初创企业中非正式众创网络的相关要素,提高创业团队的众创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引导未来众创及团队簇微观管理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 QING-GUO M A, YANG W. 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v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7, 25(4):772-776.

[2] DARIAN J C, COOPER SMITH L. Integrated marketing and operations team projects: learning the importance of cross-functional coopera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01, 23(2):128-135.

[3] 张卫国, 宣星宇.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与众创空间联动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0):93-97.

[4] NYSSENS M, LINDEN B V D. Embeddedness, cooperation and popular-economy firm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1(1):175-204.

[5] KROGH G V, NONAKA I, VOELPEL S.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y:evolutionary paths and future advances [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6, 27(8):1179-1208.

[6] HEYLIGHEN F. Bootstrapp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 from entailment meshes via semantic nets to learning webs [J]. Kybernetes, 2001, 30(5):691-725.

[7] HINE D, MIETTINEN A. Redressing oversights:exploring informal innovation in small IT firm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isation & Small Business, 2006, 1(3):258-285.

[8] SHARON W, KELLY H. A multi‐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knowledge reus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2):141-173.

[9] 辛杰. 企业社会责任自律与型构:非正式制度的嵌入[J]. 当代财经, 2014(5):81-90.

[10] XIAO Z, TSUI A S. When brokers may not work: the cultural contingency of social capital in Chinese high-tech fir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7, 52(1):1-31.

[11] CANIELS M C J, RIETZSCHEL E F. Organizing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under constraints [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5, 24(2):184-196.

[12] 陶秋燕, 李锐, 王永贵. 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关系强度配置与创新绩效关系——基于QCA的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9):1-5.

[13] 宋之杰, 程翠苹, 赵桐. 创新资源协同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6, 35(6):43-51.

[14] 阮爱君, 陈劲, RUANAI-JUN,等.正式/非正式知识搜索宽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2015, 33(10):1573-1583.

[15] 吉敏, 胡汉辉. 学习渠道、集群供应链知识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来自常州产业集群的实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8):73-79.

[16] 黄海艳. 非正式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绩效评价导向的调节作用[J]. 软科学, 2015, 29(2):56-60.

[17] 刘鑫, 孔梅, 文权. 耦合系数对串联双微环谐振器滤波特性的影响[J]. 中国激光, 2010(11):2885-2890.

[18] 郝生宾, 于渤, 吴伟伟. 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2):250-254.

[19] 刘微微, 孙茹.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度测度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7):16-22.

[20] MILLER D, SHAMSIE J.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3):519-543.

[21] 任旭, 刘延平. 基于资源依赖观点的企业战略联盟演变机理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54-58.

ResearchonInterfaceCouplingEffectivenessforInformalPublicInnovationNetworkofMultiEntrepreneurialTeams

Xu Chenglei, Cheng Silu, Li Mei

(Faculty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Yunnan 65009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informal public innovation network interface coupling for public innovation teams in the dynamic organizational change scene, with the help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idea, systematically defined and combed the informal public innovation network system for multi entrepreneurial team from four aspects of resources, prospects, paths and benefits. Refining collaborative content of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for interface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of motivation, feasible region, mode, strategy and risk, and on this basis refine the key content of the emergence mechanism of coupling effectiveness and coupling quality and effect evalu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face subsystems. With the help of ANP method to characterize and deter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rface network to the system collaborative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order parameters "the collaborative degree of the public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capacity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efficient model in physics, construct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operation stat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multi-subsystems in complex system. For a community-maker-space typical team management practice in Yunnan Province, case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ublic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 management of the team cluster.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Team; Informal Public Innovation Network; Interface Coupl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7-05-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03106,71563024);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2017FD09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4cx05);昆明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KSY201508039);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一般项目(skpyyb201611);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新进博士科研支持计划项目(BS2016002)

作者简介:许成磊(1986-),男,河北唐山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复杂系统决策等;程思路(1992-),男,河北秦皇岛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团队管理、创业管理;李美(1994-),女,江苏南通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团队管理、复杂行为决策。

DOI:10.6049/kjjbydc.2017030881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2-0010-07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