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吴卫红,赵 鲲,张爱美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在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协同创新的5类风险,即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环境风险,探究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京津冀地区206家高技术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环境风险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②不同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其中信息风险和利益风险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协同创新风险;创新绩效;SEM;高技术企业

0 引言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已经无法满足自身资源有效配置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趋向选择协同创新的方式获取外部资源以弥补自身创新不足的缺陷[1]

协同创新方式是指企业为了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供应链企业等外部伙伴之间基于研发合作而进行的协同过程。然而,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与企业间存在组织目标、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协同创新过程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并伴随着各种风险[2-3],从而导致协同创新活动中断、终止甚至失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学者们从企业创新活动风险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展开研究,如R Mueser[4]从企业风险管理视角,对企业创新风险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朱慧明等[5]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与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董保宝[6]基于创业导向视角认为适度的风险可以提升企业绩效。总结已有文献发现,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创新风险确实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但从主体间协同创新风险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随着协同创新活动不断深入,各主体间的矛盾不断增多,滋生出各种风险,影响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而企业作为协同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体,其协同创新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明确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了解风险对创新绩效有何种影响及其程度,对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及创新绩效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企业角度出发,将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在对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实证分析,从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创新绩效提升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完善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拓展和补充现有文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风险是指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协同创新风险是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协同创新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或不利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及其对协同创新目标产生的影响。由于协同创新的多主体性、协同性、动态性等特点[7],使得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创新本身、主体间协同、协同创新系统等的影响,又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基于合作主体层面,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由于各合作伙伴本身的性质、文化和组织形式等差异,使得创新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大大提升,从而对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8]。从信息流动角度,知识、技术、资源、人才等有效流动、转移和共享能够优化企业创新结构,提高组织协同度,提升企业创新性[9]。从分配机制视角,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企业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利益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导致企业研发合作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复杂网络系统理论,适当的创新网络规模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保障[10],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其隐含的风险会逐渐显现。从环境角度出发,Martínez-Román 等[11]认为,外部环境对企业协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已有研究,多数学者偏重从单一角度分析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影响,而多角度、全方位对风险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理论诠释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创新的特点,从创新主体间协同视角,采用风险分解结构法(RBS),从主体本身、主体间协同互动、可持续性及外部因素等层面将企业协同创新风险总结为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和环境风险5类,并以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企业为实证对象,探讨各类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据此给出相关建议,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1.1 合作主体风险与创新绩效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复杂性和难度日益提升,创新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企业仅靠自身能力已经无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创新优势。因此,许多企业选择以协同创新方式进行创新活动,提升创新绩效。其协同方式包括校企协同、政企协同、企研协同、企企协同等[2]。合作主体风险是指因合作主体本身性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协同目标、信任程度等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M Richard 等[12]发现,由于校企间在文化和管理制度上的差异性、技术协同创新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冲突行为产生,阻碍双赢的实现。万幼清等(2015)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合作主体协同动机、理念各异,使得集群内创新文化氛围较差,影响集群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知识传递,从而影响集群协同效果和稳定性,最终造成创新绩效下降。同时,企业与其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机制、承诺等也会影响企业协同过程[13]。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极其重要,互信互惠的组织结构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信任程度增加有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没有信任为基础,协同创新也就很难持续和取得成功[14]。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合作主体风险对其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

1.2 信息风险与创新绩效

在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取和吸收创新所需的知识、技术等外部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15]。企业经常和政府、研究院所、供应商、高校、中介机构等合作伙伴进行技术、知识等信息交流,有助于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共享,从而促进协同创新的实现。信息风险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因信息沟通交流不畅而产生的风险。对于信息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不少学者从宏观层面研究表明,沟通对企业协同创新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合作主体间频繁而有效的沟通能够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对提升创新绩效有积极推动效应[16]。实际过程中,因各合作主体的创新文化、理念、诉求点等不同,使得相互沟通交流不彻底、不顺畅,从而影响协同创新效果[17]。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证实了知识共享不足、技术转移不彻底等会导致信息价值降低、创新效益下降,最终导致创新活动失败[18]。可见,信息风险的发生会阻碍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传递,导致新产品开发速度慢,影响企业创新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中信息风险对其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

1.3 利益风险与创新绩效

利益风险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合作主体间因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的风险。利益包括以知识产权、专利为代表的无形利益和以经济收益为主的有形利益。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知识产权利益。Ouchi[19]指出,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是公平的分配机制。根据公平理论,当企业方与其合作方,尤其是技术供给方,对利益分配感觉不合理时,就会产生利益风险,影响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研究表明,高达73.7%的产学研合作失败是因利益风险引起的(吕海萍,2004)。从利益目标看,企业与合作成员在协同创新中可能不完全一致,如企业属于典型的营利性组织,更注重最后的产品收益和利润,而科研院所、大学更注重专利、知识产权归属及名誉权等。因此,若利益分配不合理,很可能导致组织成员个体利益与组织集体利益产生偏离,无法达到1+1>2的协同效应,进而影响协同创新效率。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不同合作主体的资源投入形式及比例不尽相同,若最终利益分配结果与投入成本不匹配,则会大大影响合作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甚至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停止合作,造成合作组织破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中利益风险对其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

1.4 结构风险与创新绩效

企业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在该系统中,企业和其合作伙伴(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供应链企业等)作为关联节点,在非线性、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创新网络[20]。在网络系统内部,由于节点间的交互作用不断累积突破自组织临界阈值而引发结构风险,影响网络稳定性。结构风险是指关联节点过分依赖核心节点,引发关系锁定,使得资源配置不均衡,边界效率降低,以及因适应已有网络结构和关系而忽略外界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所造成的风险。节点间的过分依赖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不仅影响其它节点创新活动,也降低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严重影响协同创新网络良性运行,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效率[21]。同时,过分依赖造成思维锁定、创新惰性,降低了对外界环境变化及风险冲击的敏感程度和应变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中结构风险对其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

1.5 环境风险与创新绩效

企业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动态变化的过程,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受到所处市场、经济、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22]。首先,良好的宏观环境是企业协同创新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其创新绩效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3]。其次,协同创新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24-25]。环境风险是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受经济、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因素。协作主体大多无法预料和控制外部环境层面因素,因此,其一旦发生变动对整个协同创新过程可能产生不利影响[26]。例如,对于正在研发的新技术可能由于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原因而无法进一步投入生产和销售,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又无法退出,最终以较高代价终止项目,导致协同创新的中断或终止。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中环境风险对其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

按照风险来源将上述5类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及合作主体间的风险,包括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和结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受外部因素影响产生的风险,即环境风险。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关系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假设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量表设计

(1)协同创新风险量表设计。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16个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风险因素。其中,对于合作主体风险而言,基于Lavie D等[8]、M Richard等[12]、 Fawcett S E等[14]的观点,设计了包括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主体异质性程度在内的4个因素作为合作主体风险的测量指标;就信息风险而言,借鉴Diez J R等[9]、肖玲诺等[18]的观点,将信息风险变量分为信息传递流畅性等3个指标。依据沈云慈[27]、肖玲诺等[28]的观点,结合企业协同创新特点,设计了知识产权配比满意度等3个因素作为利益风险测量指标。借鉴陈伟等[21]的观点,并结合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特性,将结构风险变量分为合作主体依赖程度等3个指标。就环境风险而言,借鉴TsungYi Chen等[22]的观点,将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幅度、法律法规与政策变化幅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个指标作为环境风险测量变量。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1”表示显著偏低,“5”表示显著偏高。表1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变量。

(2)创新绩效量表设计。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29],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测量标准。借鉴Hagedoorn等[30]的研究结果,本文将近5年专利数量增长率、近5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增长率、近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近5年新产品创新成功率4个指标作为企业创新绩效测量指标。问卷使用Likert 5级量表,“1”表示显著偏低,“5”表示显著偏高。具体见表1 。考虑到实际调研情况,对成立不足5年的企业,本研究借鉴学者解学梅等[31-32]的做法,也将其纳入本研究范畴。

表1研究变量

变量编码变量来源a1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主体异质程度合作主体风险a2企业与合作伙伴间文化差异程度Lavie D等[8]、M Richard等[12]、FawcettS E等[14]a3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a4企业对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b1信息传递流畅性信息风险b2信息沟通及时性Diez J R等[9]、肖玲诺等[18]b3信息共享程度c1知识产权配比满意度利益风险c2专利分配及实施满意度沈云慈[27]、肖玲诺等[28]c3收益分配合理性和满意度d1合作主体的依赖程度结构风险d2资源分配合理性陈伟等[21]d3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e1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幅度环境风险e2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幅度TsungYi Chen等[22]e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m1近5年专利数量增长率创新绩效m2近5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增长率Hagedoorn等[30]m3近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m4近5年新产品创新成功率

2.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为例进行调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飞速发展,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大板块,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它产业发展发挥战略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占据高技术产业的1/2以上,考虑到数据可获取性和调研便利性,本文选择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为了提高问卷的可信度,本研究分3次进行调查:首先,把问卷发放给有关研究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相关专家等,听取其看法或建议并对问卷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其次,选择5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最后,进行正式调研。在实际调研中,主要采用实地走访、E-mail及信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考虑到对问卷理解的一致性,在问卷中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词汇、概念等作了相关说明。基于《2016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本次调查从在京津冀地区注册的800多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中随机筛选出600家企业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1份,有效回收率为31.83%,考虑到模型拟合效果和结果准确性,191份样本数据不能很好地满足模型要求。因此,对成立不足5年的企业进行第二次问卷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份,经过两轮调研,共获有效问卷206份,使样本数量满足模型要求。

2.3 样本统计

表2列出了被调查企业的总体情况,包括企业所在地区、企业人数、成立年限、注册资本等。根据表2,就地区分布而言,占比最大的是来自北京的企业,为46.602%,天津与河北企业分别为29.612%和23.786%,主要是考虑到北京的领头地位和较高的发展水平。从员工人数看,50~300人和300~1 500人的企业占比最大,为总样本的35.437%和39.320%。就成立年限而言,5~10年和10~15年的企业占比较多,为总样本的34.951%和32.039%。从注册资本看, 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为62.136%。本文通过分层抽样进行调研,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2样本信息统计结果

分类企业信息企业数占比(%)所在地区北京9646.602天津6129.612河北4923.786员工人数<503717.96150~3007335.437300~1 5008139.3201 500以上157.282成立年限<5年157.2825~10年7234.95111~15年6632.03915年以上5325.728注册资本<100万73.398100~500万12862.136>500万7134.466

2.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进行研究。SEM是一种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分析变量间关系的统计方法,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个部分,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变量的分析,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因子分析法的缺陷。本文基于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前述假设,构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设置了16个外生显变量和5个外生潜变量,16个外生显变量为a1-a4、b1-b3、c1-c3、d1-d3、e1-e3,5个外生潜变量为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和环境风险;设置了4个内生显变量和1个内生潜变量,4个内生显变量为m1-m4,1个内生潜变量为创新绩效。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量表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是实证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 SPSS 18.0中的信度分析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为Cronbach′s α系数法,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6个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值都在0.800以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920,且全部题项的CITC值均大于0.300,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20个因子进行结构效度分析。由表4可知,根据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KMO=0.887>0.700,近似卡方=4 558.296,df=190,sig.=0.000,小于0.001,说明可以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公因子提取进行结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5,提取出的6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133%,说明这6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利用最大方差法对6个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分析,在25次收敛性迭代后得到因子分析结果。

基于表5的结果对前述6个公因子命名。其中,因子1在a1-a4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a1-a4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主体风险有关,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合作主体风险”。因子2在c1-c3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c1-c3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利益风险有关,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利益风险”。因子3在b1-b3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b1-b3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信息风险有关,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信息风险”。因子4在e1-e3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e1-e3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环境风险有关,因此将因子4命名为“环境风险”。因子5在d1-d3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d1-d3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结构风险有关,因此将因子5命名为“结构风险”。因子6在m1-m4变量上荷载值较大,且m1-m4表示的因素均与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有关,因此将因子6命名为“创新绩效”。由表5可知,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3样本信度检验结果

变量编码题项CITC值Cronbach's αa1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主体异质程度0.719合作主体风险a2企业与合作伙伴间文化差异程度0.6520.942a3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0.670a4企业对合作伙伴间的信任程度0.664b1信息传递流畅性0.744信息风险b2信息沟通及时性0.7280.944b3信息共享程度0.702c1知识产权配比满意度0.685利益风险c2专利分配及实施满意度0.6220.938c3收益分配合理性和满意度0.658d1合作主体的依赖程度0.414结构风险d2资源分配合理性0.4600.855d3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0.449e1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幅度0.605环境风险e2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幅度0.5640.883e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0.535m1近5年专利数量增长率0.825创新绩效m2近5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增长率0.8190.913m3近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0.781m4近5年新产品创新成功率0.828

表4KMO与Bartlett检验结果

项目系数KMO0.887近似卡方4 558.296df190.000Sig.0.000

3.2 SEM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用Amos 17.0软件对SEM模型进行假设验证,结果见图2、表6、表7。

由表7可知,卡方值与自由度比Chi-square/df=2.509<3;模型比较适合度值CFI=0.948>0.900;模型拟合优度指数GFI=0.848>0.800;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0.794>0.700;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86<0.100。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达到要求,可用于研究假设验证。

根据图2和表6,变量之间存在5条路径在0.050的水平上显著,即合作主体风险→创新绩效、信息风险→创新绩效、利益风险→创新绩效、结构风险→创新绩效、环境风险→创新绩效。其中,合作主体风险→创新绩效、信息风险→创新绩效、利益风险→创新绩效3条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值分别为-0.171、-0.385、-0.358,且显著性水平p<0.001;结构风险→创新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01,且显著性水平p<0.05;环境风险→创新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155,且显著性水平p<0.01。5条路径系数值均为负,5类协同创新风险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得到验证,即假设H1、H2、H3、H4和H5均成立。研究结果表明,5类协同创新风险均会阻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由于不同路径的显著性水平有所差距,因此不同风险类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由图3可知,信息风险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阻碍最为显著,其次是利益风险,而结构风险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5结构效度分析结果

变量旋转的因子荷载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命名累计方差贡献率%a30.9300.0790.1690.1380.1090.151a40.9290.0740.1710.1320.1120.144合作主体风险18.756a10.8190.1700.2190.2370.0970.155a20.7590.1310.2170.2170.1190.130c30.1070.8890.2400.1910.0950.188c10.1640.8740.2840.1830.0940.129利益风险34.615c20.0790.7880.1560.1610.1860.341b30.2500.2130.8590.1090.1310.227b10.2770.2920.8210.1080.1660.219信息风险48.950b20.2730.2640.7720.1680.1380.252e30.1160.0870.1560.8890.0790.174e10.2430.1680.1290.8600.0530.138环境风险62.110e20.2630.2670.0390.7580.0900.077d30.0880.1320.1800.0220.9020.053d10.185-0.0100.109-0.0250.8650.186结构风险74.469d20.0680.2070.0420.2290.7790.081m4-0.207-0.314-0.309-0.226-0.165-0.750m1-0.268-0.299-0.362-0.162-0.213-0.697创新绩效85.133m2-0.343-0.463-0.273-0.243-0.181-0.557m3-0.311-0.410-0.392-0.221-0.131 -0.510

图2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表6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

参数路径标准误检验统计量(C.R.)P标准化路径系数合作主体风险→创新绩效0.033-3.538***-0.171信息风险→创新绩效0.041-6.511***-0.385利益风险→创新绩效0.035-6.659***-0.358结构风险→创新绩效0.037-2.2490.024-0.101环境风险→创新绩效0.036-3.1310.002-0.155

注:***表示p<0.001

表7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

Chi-squaredfChi-square/dfCFIGFIAGFIRMSEA388.9581552.5090.9480.8480.7940.086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选取京津冀地区206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环境风险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②不同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其中信息风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影响值为0.39,其次是利益风险和合作主体风险,影响值分别为0.36、0.17,而结构风险与环境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二者之和的影响值还不足0.30。其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协同创新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主体间的配合与信任程度等还远远不够,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在协同创新中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造成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率下降,直接阻碍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利益分配不均会极大地抑制各创新主体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协同创新终止甚至失败,影响创新成果产出。因此,信息风险和利益风险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而合作主体风险与环境风险影响的间接性,使其排在靠后位置。对结构风险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创新主体合作时间不长,在尚未形成稳定的组织网络之前80%以上的协同创新组织就已经解体,因而结构风险本身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本文结合绩效对企业协同创新风险的研究结果与仅从风险本身进行风险评价[28]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也体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根据前文研究结果,本文为有效防控风险,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促进协同创新,对企业协同创新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信息风险防控措施。信息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是首要应对的风险。企业应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传递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与合作伙伴间交流的桥梁和载体。首先,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就会存在沟通壁垒,使得各主体对自身目标和任务的把握不够清晰。其次,知识、技术等信息无法在其中有效流动和传递,导致知识共享不足、技术吸收不彻底,严重影响创新成功率提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下降。因此,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势在必行。

(2)利益风险防控措施。利益是企业与外部伙伴间合作关系构建的重要驱动力,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是保障各合作主体收益的关键。企业在与外部伙伴进行合作前,应该就合作后产生的利益及利益分割制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协议,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等。目前,我国针对合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在进行合作前各主体应对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问题,以及发生利益冲突后的处理方式达成一致,从而降低因收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利益风险。同时,政府应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合作主体风险防控措施。协同创新组织由多个不同性质的成员组成,各成员在目标追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降低合作主体风险,促进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内体制环境建设,一方面进行组织内创新文化传播和交流,增强各创新主体对创新文化的认同和包容;另一方面提升组织成员相互交流频率,加深彼此信任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各创新主体达成战略层次上的协同。

(4)结构风险与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结构风险与环境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虽没有前3类显著,但依旧不容忽视。首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避免对合作伙伴过分依赖而产生创新惰性。其次,设立内部监督平台并借力第三方平台,共同监督企业协同创新过程,尤其是对资源分配的监督,避免产生关系锁定。第三,加快外界信息获取与反应速度,如通过与协同创新活动中其他主体进行信息互通,采取咨询机构的咨询信息,同时设立专门的评估部门,及时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变化作出合理预测,有效预判外部环境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最后,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创新主体因政策环境等变化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消除创新主体对环境风险的担忧,促进企业协同创新。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是基于一定时期和背景下的风险研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类型、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探讨;其次,本文以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对象,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后续研究应逐步扩大样本范围,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BARGE-GIL A.Cooperation-based innovators and peripheral cooperator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J].Technovation,2010,30(3):195-206.

[2] JENSEN M B,JOHNSON B,LORENZ E,et al.Forms of knowledge and modes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7,36(5):680-693.

[3]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4] MUESER P.A note on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s of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5,52(2):516.

[5] 朱慧明,张晓昱,吴宣明,等.序数空间中企业战略风险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纺织业面板数据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3):83-87.

[6] 董保宝.风险需要平衡吗:新企业风险承担与绩效倒U型关系及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14(1):120-131.

[7] 李林,贾佳仪,杨葵.基于合作博弈的协同创新项目的风险分担[J].社会科学家,2015,(3):64-68.

[8] LAVIE D,KHANNA P.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relational mechanism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33(13):1453-1479.

[9] DIEZ J R.Innovative networks in manufactur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arcelona[J].Technovation,2000,20(3):139-150.

[10] BENGTSSON M,LVELL.Climate of competition,cluster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20(3):225-244.

[11] MARTNEZ-ROMN J A,GAMERO J,TAMAYO J A.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SMEs usi-ng an innovative capability-based non-linear model:a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Seville (Spain)[J].Technovation,2011,31(9):459-475.

[12] CYERT R M,GOODMAN P S.Creating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7,25(4):45-57.

[13] DREJER I,JØRGENSEN B H.The dynamic creation of knowledge: analysing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J].Technovation,2005,25(2):83-94.

[14] FAWCETT S E,WALLER M A.Mitigating the myopia of dominant logics: on 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supply chain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2,33(3):173-180.

[15] YLI-RENKO H,AUTIO E,SAPIENZA H J.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587-613.

[16] 解学梅,方良秀.国外协同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4):16-24.

[17] 刘丽贤,李鹏.供应链成员协同知识创新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6):28-31.

[18] 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等.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知识链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3(3):115-120.

[19] OUCHI W G.Markets,bureaucracies,and cla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1):129-141.

[20] 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8):51-64.

[21] 陈伟,周文,郎益夫,杨早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和风险研究——以海洋能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9):59-66.

[22] TSUNGYI CHEN,DERCHIAN TSAIH,YUHMIN CHEN.A knowledge-commercialised business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10,23(6):543-564.

[23] PAVLOU P A,SAWY O A E.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Decision Sciences,2011,42(1):239-273.

[24] THORGREN S,WINCENT J,ÖRTQVIST D.Design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for innovation: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formation and governan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26(3):148-166.

[25] FIAZ M.An empirical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llaboration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in society[J].Technology in Society,2013,35(3):191-202.

[26] 张运生,郑航.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7):7-10.

[27] 沈云慈.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46-51.

[28] 肖玲诺,史建锋,孙玉忠.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73-179.

[29] XIE X M,ZENG S X,TAM C M.How does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ffe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ment,2013,25(8):939-956.

[30] HAGEDOORN J,CLOODT M.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 Policy,2004,32(8):1365-1379.

[31] 解学梅,刘丝雨.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效应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J].管理科学,2015,28(2):27-39.

[32] 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3):47-56.

AStudyontheImpactMechanismofCooperativeInnovationRiskofFirmsonInnovationPerformance

Wu Weihong,Zhao Kun,Zhang Ai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ive types of risk of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name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body risk,information risk,profit risk,structural risk and environmental risk,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isk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206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risk of firm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ome noteworthy findings are observed:first,there ar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is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body risk,information risk,profit risk,structural risk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irms;second,the impact of different risk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risk and profit risk on corpor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more significant.

KeyWords:Cooperative Innovation Risk;Innovation Performance;SEM;High-Tech Enterprises

作者简介吴卫红(1972-),女,安徽定远人,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赵鲲(1993-),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张爱美(1965-),女,吉林抚松人,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7YJA63011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B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PTRW1820)

收稿日期2018-01-09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9-0088-08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3.1

DOI10.6049/kjjbydc.2017100689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