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创新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

张 伟1,郭立宏2,张武康3

(1.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3.西安交通大学 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伴随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开展经营创新以提升竞争优势显得更为迫切。以陕西省商业企业为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创新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经营创新可划分为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二者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业态整合的影响作用更强;企业动态能力正向调节企业经营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会识别能力对业态组合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作用更突出,而整合重构能力对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作用更突出,服务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对业态经营与企业竞争优势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营创新;动态能力;竞争优势;业态组合;业态整合

0 引言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并且伴随着宏观经济低速增长,商业经营整体也逐渐步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亟需不断开拓创新适应新消费需求,以更好地直面市场竞争。为此,国内很多商业企业纷纷改革服务内容和方式,探讨并实施经营管理创新策略,以期促进消费增长,再塑企业竞争优势[1]。从具体实践看,百联集团、苏宁电器及大商集团等大型商业企业通过实施经营创新,即采用多种业态经营,注重业态组合创新,实现了较好的绩效[2]。但是,也有一些商业企业虽然积极采取了业态多元化经营创新策略,但未能取得预期成效,甚至遭遇了失败,关店行为较为多见[3]。林岚[4]指出,商贸流通企业经营创新无论是进行规模化发展或者是寻求个性化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努力打造品牌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但是,现实中很多商业企业虽然进行了经营创新,但在企业竞争优势再造方面差别较大,这背后的缘由值得深思。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幻莫测。在日益动态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经营创新竞争优势,动态能力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从战略管理领域英美顶级期刊研究成果看,在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或绩效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对竞争优势和绩效来说,动态能力的影响是积极的[5]。具体到商业行业,部分学者提出应重视企业动态能力建设。王昕旭[6]认为,商业领域竞争呈现出日益白热化迹象,只有不断增强商业企业动态能力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梁美丽、王琦[7]认为,动态能力能够提升传统商业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增强竞争实力。但是,总体而言,学者在分析商业企业竞争优势时,以动态能力作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比较少见,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具体应用需要具备商业企业特性[8]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商业企业开展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关于商业企业通过经营创新保持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学者研究视角存在差异[9],且动态能力分析较少。因此,本文贡献在于:一是在商业企业经营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中,引入动态能力这一重要影响变量,能够破解商业企业开展经营创新但企业竞争优势存在差别这一现实问题;二是不同于很多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从商业企业角度展开研究,能够为动态能力理论补充商业特性,进一步充实动态能力理论的适用性。另外,采用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比于学者的定性研究,更能说明经营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企业经营创新为着眼点,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以竞争优势培育为最终目的,采用陕西省商业企业数据,对商业企业经营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最终竞争优势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经营创新

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体现的是商业本质,即盈利模式依赖于占主导地位的销售毛利增长及对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价值增值服务,并提供顾客所需的质优价廉、售后放心的商品[1],其主要体现在商业业态经营组织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对涉及到的经营手段,如商品结构、店铺地址、规模、形态及价格定位、销售方式与服务等,进行相应组合而显示出不同的经营形态。其中,多业态经营就属于商业组织的一种创新,是商业企业为实现销售目的而采取的多种业态形式[10]。多业态战略是商业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外部竞争、提升企业实力作出的一种战略部署,表现为商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分为店铺业态和非店铺业态等多种形式,属于企业多元化战略中的相关多元化战略[11]

对于商业企业而言,经营创新包括两种模式:一是业态组合,二是业态整合。每种基本类型又可以再次衍生出更多商业业态模式,并且这两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交叉协同,共同实现商业对顾客服务的满足。业态组合是指一家商业企业采取多个业态策略,且多个业态中的每一个业态均独自完成商业环节中的所有功能,如信息传递、销售服务提供、销售货款回收及商品送货等,从而使商品和服务销售量增加。而业态整合则是指每个业态仅完成商品从“卖者-消费者”过程中的一个功能或部分功能,不承担所有商业功能。

1.2 动态能力

学者Teece和Pisano[12]认为,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保有已有资源,期望维持竞争优势已经困难,这时需要关注外部需求变化,特别是再次做好内部资源配置和各种能力协调,不断对已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革新。Teece等[13]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系统阐述,即企业面对日益快速变革的外部环境,需要对内外部企业组织资源、技能和各项职能进行重组,包括整合和再利用。学者Eisenhardt和Martine[14]进一步研究指出,在具体经营活动中,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掌握、调用、合理安排的能力,并且企业动态能力通过掌握调用资源等行为得以外显。

动态能力作为组织的一种惯例,通过不断改变企业资源基础,以及在企业中不断实施新价值创造战略,去适应外部竞争环境,促进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和良好绩效,其具体构成要素分为4部分: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和组织柔性能力[15]。动态能力本质上是认识各种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能力,做好自身新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通过不断增强动态能力,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为企业发展带来新优势,从而获得较好的绩效[16]

1.3 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拥有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种能力,这种价值超过了成本,使得企业获得战略先机,可以更好地在市场中进行有效竞争。每个企业拥有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差别因素,而要形成竞争优势仅靠差别因素是不够的,更需要这些因素助力企业与其它企业开展有效竞争,进而帮助企业获取竞争目标。竞争优势种类包括以下4种[17]:成本和质量方面、设置进入障碍、时间和专有知识方面、实力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没有统一定论,学者观点主要集中在外生和内生两方面。其中,外生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学视角外生论认为,部分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在于市场结构不同;二是战略管理学视角外生论认为,企业每时每刻需要面对的常态就是竞争,因此竞争优势的形成需凭借企业市场结构优势及竞争地位来实现。内生论观点则相反,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产物,这些资源是企业自身特别拥有的,其具有非共享性特征,因此比企业外部资源更稳定,通过内部资源获取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并更容易维持,甚至能够帮助企业获取高额利润。赵凯[18]在外生论与内生论的基础上,提出用动态论进行商业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分析。所谓动态论,即企业对拥有的内外部资源及能力的综合使用,以适应环境变化进而建立围绕顾客价值创造的商业网络,促进绩效提升。

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1 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朱舜楠[19]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只有进行经营创新与转型,才能走出符合自身特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开展经营创新[20],并运用求异思维[21]。从商业企业实际看,可运用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两种经营创新形式,而每一种创新形式又可衍生出多种业态商业模式,同时两种形式又可以交叉协同,共同实现商业企业对顾客服务的满足。业态组合是指通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引进不同业态实现收益增加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业态整合则强调加强内部系统革新以提升竞争地位。当企业不断创新内部系统特别是创新竞争战略方法时一般不易为外人知晓,其所构建的隐形知识,外部竞争者通过直接模仿较难获得,这样可使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建立并长期保持。因而,无论是业态组合还是业态整合表现出来的经营创新均能够影响商业企业绩效,从而促使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Barry和Shawn[22]认为,企业采用多种业态能获得增加资产的机会,进而吸引更多顾客带来销售额和利润增长。Kumar等[23]认为,多种业态经营能促进企业利润增长。张武康、郭立宏[24]以网络商业为研究背景,提出多业态经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且对商业企业业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汪旭晖、张其林[25]以苏宁公司为例,发现苏宁易购网店业态增长并未妨碍实体店发展,二者组合运用反而促进了企业发展。王剑钊、吴甦[26]发现,当连锁超市业态种类不断增加时,导致绩效提高。从企业发展及优势建立看,业态组合有助于增强企业对现有市场的满足,扩大商圈和顾客满意度,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帮助企业重建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业态组合这种创新形式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正向影响。

各业态联合向相同顾客提供不同商品或服务,彼此间相互影响。Dorman[27]分析了在全渠道零售整合理念下,线上与线下实体商业运营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将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孟迪云、王耀中[28]在研究京东商城竞争优势时认为,资源与能力在不同成员间的交互、协同、补充有助于获取网络商业企业竞争优势。洪涛、李国玉[3]提出兼并整合将成为商业领域的自然规律,并有助于商业企业崛起。王举颖[29]认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企业通过加大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与多种业态整合,构建起全新的多边平台式商业模式,能够保证在未来商业行业发展中寻求竞争优势。业态整合能够建立人力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隐形知识,使得业态效率最大化,合力促进企业绩效发展,从而甩开竞争对手。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业态整合这种创新形式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正向影响。

2.1.2 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动态能力本质上是指对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不断积累所需新知识的能力,其组成要素包括4部分: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及组织柔性能力[15]。当下,商业企业面对的市场、社会环境更加动态,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业态经营创新应运而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能够及时调整扩充新业态并灵活配置具有创新能力的商业企业比较容易获胜。借鉴Teece[13]及张德华、王昕旭等[30]的研究,考虑到商业企业以服务为主导,本文将商业企业动态能力从4个要素角度进行分解,即由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服务柔性及组织柔性能力构成。

新建一种业态是出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所以机会识别能力非常关键,商业企业这方面能力越强,则新业态建立就越容易实现。进而,如果企业服务和组织柔性能力较强,则会有力促进新业态在企业发展,可从时间及自身专有知识等方面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同时,新业态带来的新经营知识,将促进商业企业形成一些独有知识,如创新类和经营类,这些专业知识能帮助企业构建新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只有不断增强组织变革能力,才能对市场竞争迅速作出反应,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整合重构能力是企业优化和组合其使用或控制业态的能力,不仅可根据自身工作模式调整业态组合,还可以整合业态实现战略转型,从而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重大影响。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内容创新,通过对已有资源和经营操作习惯展开再重构与新组合,企业可获取短期绩效并建立竞争优势。Zahra等[31]认为,某个产业发生了较明显的破坏性事件,会刺激其更好地应用自身动态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竞争力增长。

具体到商业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中,梁美丽、王琦[7]研究了苏宁云商如何通过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提升动态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曹丹妮、于永生[32]以国美电器为例,对新常态下商业企业转型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应建立基于顾客导向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构建模式。杨宜苗、康琳敏[33]对商业企业成长进行了研究,将动态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提出利用动态营销能力促进企业成长的路径。在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创新中,机会识别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将凭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积极识别和捕捉业务发展机会,为改善企业未来绩效作好准备。整合重构能力则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协调和重构,改变商业业务运营能力,加速业态协同,促进商业绩效有效提升。而服务柔性和组织灵活性能力的发挥,通过灵活调整服务和组织结构,使商业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断更新,实现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经营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随着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经营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具体可分解为:

H3a: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随着机会识别能力提升,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b: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整合重构能力的影响,随着整合重构能力提升,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c: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服务柔性能力的影响,随着服务柔性能力提升,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d: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组织柔性能力的影响,随着组织柔性能力提升,业态组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e: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随着机会识别能力提升,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f: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整合重构能力的影响,随着整合重构能力提升,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g: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服务柔性能力的影响,随着服务柔性能力提升,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H3h: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受企业组织柔性能力的影响,随着组织柔性能力提升,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将增强。

2.2 概念模型构建

由上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可知,由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构成的企业经营创新会对商业企业优势产生影响。同时,由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服务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共同构成的动态能力会对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经营创新、动态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模型。

图1 经营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概念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构念测量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进行构念测量。其中,商业企业经营创新测量按照经典教材《商业管理》中的含义[34],结合我国学者李飞[35]的研究,将之划分为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两类,并采用其相关思想对两种不同创新形式进行测量。同时,参考彭娟[36]对新媒体时代商业业态创新的相关内容,本研究共设计了6个测量项目。动态能力测量参考Teece[15]的研究,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机会识别能力、技术柔性能力、整合重构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共16个题项。竞争优势测量常见指标有市场增长、产品与过程创新、品牌知名度、顾客满意度、企业形象与声誉和社会责任承担等[37],主要参考Wu[38]的研究,共设置3个测量项目。另外,还对企业发展年限、资产规模和行业性质等重要变量进行控制。

随后,针对测量题项的合理性和用词准确性等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商讨。最后,对西安市商业联合会行业专家及民生百货企业代表进行现场访谈,检验问卷变量测度是否符合实际,并适当修改相关题项,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打分法。随后,对小样本进行预调研,以西安较大规模商业企业为例,对量表有效性进行评估。依据结果,再次完善测量题项,最终得到正式问卷,以获取大样本数据,并进行后续统计分析。

3.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基于形成的正式量表发放调查问卷,以陕西省商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大样本调查数据收集,选择商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董事会秘书、运营总监、发展规划部经理或不同事业部经理等其他高管进行问卷填写。这些人员对企业情况熟悉,对经营创新、动态能力等知识比较了解,并始终关注企业短期经营绩效及长期发展,因此能够获得可信的样本数据。

问卷发放时间为2015年6月1日至2015年9月1日,共计90天。本研究选择西安开元、民生百货等大型商业企业及省内中小型商业企业,采取电话联系和电邮共发放电子问卷350份,回收256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

3.1.3 数据分析方法

测量量表有效性时主要考察指标有信度评价和效度评价[39]。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法对量表内部一致性程度进行评价,随后对量表信度进行判断,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检验区分效度,通过题项因子载荷予以评价[40]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潜在变量间的结构关系,并处理测量误差[41]。对于调节变量效应检验,本文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借鉴学者刘军[42]的分析原理,对经营创新与竞争优势中动态能力的调节效应进行探索。

3.2 研究结果

3.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经营创新这一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该变量所有题项整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35,同时各变量的Cronbach′s ɑ系数均大于0.70,并且删除其它任何一个题项,一致性指数都将降低,因此经营创新变量信度通过检验。

表1经营创新量表信度检验结果(N=216)

变量题号题项(简写)题项整体相关系数删除该题项后的ɑ值Cronbach's ɑ值业态组合RFC1本企业分别对不同业态店铺进行管理0.6270.7810.816RFC2本企业不同业态店铺均独立完成商业服务0.5910.775RFC3本企业不同业态店铺顾客服务相互不影响0.6830.784业态整合RFI1本企业对具有不同业态的店铺进行统一管理0.8090.9230.893RFI2本企业不同业态店铺间相互配合完成商业服务0.7850.826RFI3本企业不同业态店铺间的顾客服务相互影响0.7620.857

在信度分析完成后,对经营创新两种不同形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在p<0.001水平上,各路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并且,各因子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加减两倍标准误(即相关系数的95%置信区间)都不包含1,表明区分效度良好[43]

表2经营创新测量模型拟合结果(N=216)

变量标准化路径系数路径系数S.E.C.R.PRFC3←业态组合0.4960.7300.1524.802***RFC2←业态组合0.4820.6860.1474.673***RFC1←业态组合0.4250.6170.1494.152***RFI3←业态整合0.6900.9360.1247.551***RFI2←业态整合0.5860.7790.1246.272***RFI1←业态整合0.7080.9870.1277.757***χ2dfχ2/dfNFITLICFIIFIRMSEA14.87481.8590.9000.9010.9470.9500.082

注:***表示 P<0.001

采用上述办法,分别对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信度、效度进行检验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商业企业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两个变量均通过信效度检验,因此可进一步展开后续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之前,还需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即对结构方程模型中涉及的所有变量进行分析。变量间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及显著性水平如表3所示,表明业态组合(RFC)、业态整合(RFI)、动态能力(包括OSC机会识别能力、IRC整合重构能力、SFC服务柔性能力、OFC组织柔性能力)、企业竞争优势(LCA)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

表3变量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变量RFCRFILCAOSCIRCSFCOFCRFC1RFI0.432(**)1LCA0.506(**)0.342(**)1OSC0.478(***)0.138(**)0.351(**)1IRC0.3130.451(**)0.427(**)0.192(*)1SFC0.185(**)0.230(**)0.336(**)0.062(*)0.085(**)1OFC0.363(*)0.237(*)0.302(**)0.319(**)0.238(**)0.104(*)1

注:***代表P<0.001,**代表P<0.01,*代表P<0.05,下同

表3初步为研究假设预期提供了相关数据支撑,但其也只是反映变量间是否存在关系,无法证明变量间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及作用程度,需要借助结构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一步验证变量关系。

基于上述概念模型,本文设置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使用AMOS软件得到拟合结果,以验证假设H1和H2,具体如图2所示。进一步,业态经营创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模型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

图2 经营创新影响商业企业竞争优势模型拟合结果

可以看出,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拟合指数χ2值为26.995(自由度df=26),χ2/df值为1.038小于5;RMSEA值为0.017小于0.05;比较拟合指数NFI、TLI、CFI、IFI的值分别为0.919、0.995、0.997、0.997,均大于0.9趋向于1。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评价标准可知,总体拟合指标中的χ2/df拟合较好,RMSEA也较好;比较拟合指标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根据表4结果,可知变量间两条路径均显著,分别为:竞争优势←业态组合(b=0.235,p<0.001);竞争优势←业态整合(b=0.382,p<0.001)。并且,所有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均大于1.96,结构方程中标准化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些路径代表的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H2均通过检验。本文进一步对经营创新作用路径系数大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出于提高商业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目的,业态整合的作用大于业态组合,由此凸显了企业长远发展中商业业态整合的重要性。

表4经营创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模型拟合结果(N=216)

标准化路径系数路径系数S.E.C.R.P竞争优势←业态组合0.140.2350.0974.483***竞争优势←业态整合0.350.3820.0842.349***χ2dfχ2/dfNFITLICFIIFIRMSEA26.995261.0380.9190.9950.9970.9970.017

3.2.3 动态能力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

根据刘军[42]的建议,需要先中心化处理预测变量与调节变量,再构造乘积变量,由此可减小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先对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两个解释变量以及机会识别、整合重构、服务柔性和组织柔性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再将处理后的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与动态能力4个变量分别相乘,得到8个交互项,随后进行回归分析。

表5是检验经营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层次回归结果,用以检验假设H3a、H3b、H3c、H3d、H3e、H3f、H3g、H3h是否成立。从表中可以看到模型1~模型6的F值显著(p<0.001)。另外,在模型6中,R2相对于模型1增幅明显,表明回归效果理想,结果具有一定稳健性。

模型2显示,经营创新业态组合与业态整合均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再次验证了假设H1和H2,以及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作用强于业态组合。

模型3中,机会识别能力在业态组合或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间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3a和假设H3e得到验证。

模型4中,整合重构能力在业态组合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假设H3b未得到验证。原因在于,国内商业企业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业态组合,但重构整合能力不到位,不同业态支持企业销售和促进业绩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即未起到应有的价值增值作用,从而对商业企业竞争优势未能产生显著影响[10]。整合重构能力在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3f得到支持。

模型5中,服务柔性能力在业态组合或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间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因此H3c和H3g得到验证。

模型6中,组织柔性能力在业态组合或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3d和H3h得到验证。

表5动态能力对企业经营创新与竞争优势的调节作用

控制变量因变量:企业竞争优势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控制变量企业规模0.064*0.058*0.061*0.059*0.062*0.073*企业年龄0.0710.0680.0660.0710.0690.072企业性质0.134*0.121*0.115*0.1290.1340.128*自变量业态组合0.194***0.204***0.210***0.213***0.219***业态整合0.326***0.338***0.341***0.348***0.352***机会识别能力0.0810.0820.0840.0860.083整合重构能力0.0960.0980.0970.0960.099服务柔性能力0.1030.1050.1060.1090.107组织柔性能力0.1090.1120.1140.1100.116乘积项业态组合×机会识别能力0.037**0.042**0.049**0.057*业态整合×机会识别能力0.025*0.029*0.031*0.034*业态组合×整合重构能力0.0120.0100.008业态整合×整合重构能力0.035**0.038**0.040*业态组合×服务柔性能力0.089*0.092*业态整合×服务柔性能力0.112**0.115*业态组合×组织柔性能力0.043*业态整合×组织柔性能力0.069**R20.1120.2350.2370.2380.2400.243调整R20.1210.2180.2200.2230.2210.226F统计值4.332***8.367***8.283***6.445***5.712***5.873***VIF最大值1.8241.8911.8371.8751.8921.947

4 结论与讨论

4.1 基本结论

本文对企业不同形式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关系及动态能力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展开量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经营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的影响。通过收集大样本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运算处理,并实施统计回归检验分析验证两种经营创新形式发现,业态组合和业态整合均对商业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果与学者Barry和Shawn[22]及Kumar等[23]的研究一致,即认为商业企业采用多种业态进行经营会取得成功。并且,也与Levary 和 Mathieu[44]、李飞[35]、赫连志巍等[45]研究多种业态整合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相一致。而且,研究还发现,业态整合的作用大于业态组合(路径系数0.382>0.235),在企业长远绩效提升中业态整合的作用十分关键。因此,商业企业经营创新中的业态组合与业态整合均对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从路径系数大小及显著程度方面分析发现业态整合的影响作用比业态组合大。

(2)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从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服务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4个维度实证检验动态能力作用发现,除整合重构能力与业态组合乘积项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它均得到显著性验证。总体而言,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即动态能力可通过革新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在成熟市场中的现有竞争力,促进业态组合使用,并通过创造性破坏重塑企业能力,实现企业在新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持续对组织技能和资源进行整合、重构,加快业态融合,以构建商业企业竞争优势。由此得出结论,商业企业动态能力可划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服务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4类,即动态能力在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进一步分析动态能力4个组成部分的调节作用发现,机会识别能力对业态组合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作用更突出,而整合重构能力对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作用更突出,服务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对经营创新两种形式与企业竞争优势均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由此可见,不同经营创新形式需要相应动态能力与之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自身拥有的竞争优势。

因此,本文构建的经营创新-动态能力-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及所提出的多数假设均得到了实证数据支撑和验证。在企业经营创新中,无论是业态组合还是业态整合均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积极正向影响,且业态整合的影响作用更大。动态能力各组成维度在两种形式经营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中的调节作用也显著存在,且各维度适用于不同业态形式,作用大小也存在差异。以上结论对于企业在日益动态变化的环境下开展好企业管理实践和未来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4.2 实践启示

(1)充分发挥各业态特有优势,大力进行企业经营创新。从研究中发现,业态组合对企业而言引入了一种新业务方向,可与原有业态相匹配,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业态整合则是将不同业态进行有机串联,实现最终客户最大化满足,进而实现更好的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业绩。因此,商业企业需要大力开展经营创新,无论是进行程度较低的业态组合还是程度更高的业态整合,都是一种经营变革形式,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外部环境,为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

(2)强化业态整合和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企业经营创新活动的开展,重视引入新业态对企业短期竞争优势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但长远竞争优势构建则需要强化业态整合。从竞争优势构建看,业态整合不容易为外部竞争者复制,是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和专有知识的体现,因而能够实现长远竞争优势地位,应作为企业经营创新中业态组合的自然趋向。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重视经营创新成果总结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为实现未来高度融合业态奠定良好的经营基础。

(3)高度重视企业动态能力建设,为经营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动态能力在企业经营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间存在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且,在动态能力4个维度中,机会识别能力对业态组合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调节作用更突出,整合重构能力对业态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调节作用更突出,服务柔性和组织柔性则共同发挥影响作用。因此,商业企业应选择以机会识别及整合重构能力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因为这两种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有更直接和显著的推动作用。另外,服务柔性和组织柔性能力建设也不容忽视,这两方面也为经营创新起到突出贡献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完善,主要有:一是提出的量表还需要深入检验和完善,企业经营创新两个维度划分及内涵阐述等还应不断细化;二是在动态能力维度划分上,虽然本研究结合商业企业特性进行了一定改进,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商业企业动态能力构成,使之更具有商业特性;三是本文样本选择地域性明显,仅限定在陕西地区,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地域性特点,后续应该扩展地域选择,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而让所提对策建议更具有普遍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凤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实体零售业经营创新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6(5):25-26.

[2] 杨宜苗, 郭岩. 零售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一个理论框架——基于苏宁电器、大商集团和百联集团的成长案例分析[J]. 财贸经济, 2013(7):87-94.

[3] 洪涛, 李国玉. 中国零售业结构性调整分析——2014年中国零售业关店报告[J]. 中国流通经济, 2015(3):1-9.

[4] 林岚. 商贸流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9):42-44.

[5] 苏云霞, 孙明贵. 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梳理及展望[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172-180.

[6] 王昕旭. 零售业态的动态能力现状研究——基于内蒙古地区的实证调查[J]. 财经理论研究, 2013(3):97-101.

[7] 梁美丽, 王琦. 基于动态能力提升的传统零售企业资源整合[J]. 商业时代, 2013(35):98-99.

[8] 苏云霞, 孙明贵. 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梳理及展望[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172-180.

[9] DAWSON J A, MUKOYAMA M. Concepts,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retai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C].Society for Asian Research i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eminar, Kobe, Japan, November,2003.

[10] 盛亚. 零售创新:基于系统的思想与方法[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11] BERMAN B, THELEN S. A guide to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a well-integrated multi-channel retail strate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4,32(3):147-156.

[12] TEECE D,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3(3):537-556.

[13]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7):509-533.

[14]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2):1105-1121.

[15]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1319-1350.

[16] 杨瑞龙. 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7] 王铁男. 企业战略管理[M]. 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8] 赵凯. 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7.

[19] 朱舜楠.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创新与转型[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4):120-124.

[20] 吴正勇, 赵子文.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经营创新[J]. 特区经济, 2009(10):266-267.

[21] 张虎林. 论求异思维与企业经营创新[J]. 商业时代, 2010(4):47-48.

[22] BARRY B, SHAWN T. A guide to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a well-integrated multi-channel retail strate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4,32(3):147-156.

[23] KOULAMAS C. A news vendor problem with revenue sharing and channel coordination[J]. Decision Sciences, 2006,37(1):91-100.

[24] 张武康, 郭立宏. 传统零售企业网络零售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6,29(2):33-40.

[25] 汪旭晖, 张其林. 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研究——以苏宁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263(9):37-47.

[26] 王剑钊, 吴甦. 连锁零售业扩张行为绩效评价[J]. 商业时代, 2005(21):17-18.

[27] DORMAN A J. Omni-channel retail and the new age consum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rect-to-consumer channel interaction in the retail industry[R].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2013.

[28] 孟迪云, 王耀中. 价值网络视角下的网络零售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研究——以京东为例[J].求索,2015(10):45-49.

[29] 王举颖. 大数据时代零售企业多边平台发展与协同定价策略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5):106-108.

[30] 张德华, 王昕旭. 零售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要素探析[J]. 知识经济, 2015(16):89-90.

[31] ZAHRA S A, SAPIENZA H J,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43(4):917-955.

[32] 曹丹妮, 于永生. 变革还是微调:新常态下零售企业转型策略探究——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6,34(2):110-119.

[33] 杨宜苗, 康琳敏. 社会关系网络、动态营销能力、主导行为与零售分店成长[J]. 学术研究, 2017(4):103-112.

[34] BARRY BERMAN, JOEL R EVANS. 零售管理(第11版)[M]. 吕一林, 宋卓昭,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5] 李飞. 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的风暴[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9.

[36] 彭娟. 新媒体时代零售业态创新[J]. 中国流通经济, 2016,30(10):89-96.

[37] CAO Q, DOWLATSHAHI S. The impact of alignment between virtual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an agil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23(5):531-550.

[38] WU L.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63(1):27-31.

[39] 李怀祖. 管理研究方法论[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40] 孙国强. 管理研究方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1] 邱皓政, 林碧芳.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2] 刘军. 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运用[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3] GERBING D W, ANDERSON J C. 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ts assess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8,25(2):186-192.

[44] LEVARY R, MATHIEU R G. Hybrid retail: integrating e-commerce and physical store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2000,42(5):6-13.

[45] 赫连志巍, 王长峰, 苏晓静. 零售业经营一体化模式的利与弊[J]. 经济论坛, 2002,(15):54-56.

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amongBusinessInnovation,DynamicCapabiliti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s

Zhang Wei1, Guo Lihong2,Zhang Wukang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3.City Colleg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18)

AbstractWith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it is more urgent for companies to carry out business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paper analysis on the retail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under dynamic ability in business innovation empirically, taking retailers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retail′s business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format portfolio and format integration, any of thos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tai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effect of format integration stronger than the format portfolio, in terms of path coefficients or from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view. Second, retailers′ dynamic capabil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reconstruction, service flex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capability, and dynamic 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gulatory role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retail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all. Third, the ability of identify opportunities has a more prominent role on format portfolio and retail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ability of integrate and reconstruction has a more prominent role on formats integrate and retail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he ability of service flex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gulation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retail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tailers.

KeyWords:Business Innovation; Dynamic Abil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mat Portfolio; Format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张伟(1976-),男,四川广安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营销创新管理;郭立宏(1962-),男,陕西华县人,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创新管理;张武康(1976-),男,陕西韩城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8-08-15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7-0091-09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4

DOI10.6049/kjjbydc.201805060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