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若干关系探讨

刘在洲1,2,张云婷1

(1.长江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还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涉及要素较多,且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做好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必须妥善处理好几对特殊关系,即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系、自由探索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关系探讨;价值取向

0 引言

高校是人类思想、智慧激荡碰撞的聚集地,是学者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科研根植于高校血脉之中,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和高校培养人才的沃土。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质量评价制度和体系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评价价值取向上重工具价值而轻目的价值;二是在评价外在因素上重社会需求类,轻自由探索类;三是在评价项目类别上重应用研究项目,轻基础研究项目;四是在评价面上重科研本身要素,轻人才培养要素。本文认为,这4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蕴含着4对关系。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全面准确评价科研质量,必须认真探究其关系,把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并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应有的功能。因此,本文对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关系、自由探索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1 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系

价值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关系,评价是一种与价值相关的认识活动[1]。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无法脱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个层面[2],要发挥自身作用就要“面对价值选择”或“提供价值取向”这一关[3]。根据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整体性质和地位,可将其价值取向划分为目的价值取向和工具价值取向两种。其中,目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引导科学方向,促进学科发展,通过科研质量评价评判科研成果质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工具价值取向则倾向于将科研质量评价作为奖优罚劣的手段或考核科研人员绩效的工具[4]。这种区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为目的与工具并非孤立静止的关系,它们具有不断发展转化的过渡意义。但是,基于评价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认识范畴,可将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作为一般关系进行考察。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动机与创新动力,还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高度和办学水平。正所谓“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检验目的”[3]。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两种属性,前者表明了评价的目的性价值,即促进创新质量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后者是为达到此评价目标而采取的工具与手段,是为了实现和完善其它价值的工具性价值。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统一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两者不可分割。

然而,由于人们重视评价工具、手段职能,习惯于将评价作为奖优惩劣的工具使用,从而忽略了高校科研质量评价的目的价值,导致科研评价指导思想、评价体系倾向于工具价值这一边。评价存在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分裂、形式与实质割裂的现象[5]。评价者倾向于采取可监控、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将科研成果数量、论文引文率、高水平期刊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一步造成了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间的矛盾冲突,致使工具价值极端凸显,甚至脱离于目的价值,导致评价过程中“事实与价值分离、目的与手段分离”等现象,造成评价结果失真,评价工具失灵。

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关系失衡导致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手段目的倒置,科学精神遗失。科研评价并非科研的真正目的,评价指标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科研发展。然而,评价指标激励机制会改变系统,部分研究人员乘隙钻营投机,以满足评价指标为目的,为在学术圈立足,基于绩效奖励、职称评定等功利因素,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申报课题、学术会议发言等作为科研目标[6],致使科研评价手段、目的倒置,违背了科学精神;②跟风研究盛行,原创研究不足。科研评价“重数量”、“重论文”,科研人员宁愿进行“短平快”、“急功近利”的跟风研究,也不愿意进行原创性研究;③科研环境浮躁,学术道德失范。在巨大的考核压力下,高校科研人员为了成功伪造实验数据,为科研成果“注水”,违背学术道德规范,营造出一种科研不可能失败的“假象”[7],科研环境极为浮躁;④科研管理失控,缺乏人文关怀。由于教育管理部门评价方式单一,造成科研资金分配不合理,高校宁愿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也不愿改善原有研究人员环境,宁愿大量采购科研器材,也不愿提高科研人员待遇,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评价异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导的高校科研质量评价,造成人们刻意追求科研的实用价值,迷恋于工具理性的功利性设计,使得评价缺失终极关怀和长远追求,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价值最终被庸俗化的流行价值所取代[8],缺乏人文关怀,科研质量提升将无以为继。

科研质量评价应成为科研人员共同维护的信念,信念应该是有引领价值的,目的价值的实现应成为质量评价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评价手段引导科研资源合理分配。在实践中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不应过于单一,不滥用评价结果,通过构建高校科研质量分类评价体系,区分不同研究主体、学科等,明确科研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构建容错机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避免单一指标造成手段目的置换问题。减少对论文数量、引文次数等定量指标的关注,增加科研成果创新程度评价。构建动态评价机制,重视对科研成果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与评价,定期审查指标体系并更新,减少同行评议可能存在的非公正、非客观因素,制定学术失范行为追责问责制度。

因此,在设计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注重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加重原创性研究所占权重,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尽量避免功利思想引起科研人员价值错位,引导高校科研注重目的价值,实现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2 自由探索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自由探索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项目来源中的一对关系,其实质上针对的是科研人员的研究动机与动力。科研人员不同的研究动机、兴趣、所处时代甚至生存环境均会影响到研究深度、发展方向等。自由探索研究是科研人员基于兴趣爱好和学科基础开展的研究;社会需求项目主要是指研究者根据国家、社会需求,凝练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而开展相关研究。

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自由探索研究和社会需求研究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能顾此失彼。首先,科学研究发展离不开自由探索和社会需要的双重作用,自由探索与社会需求选择体现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兴趣及责任,二者并不矛盾,科研发展既得益于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又得益于科研人员研究兴趣带来的内在驱动力,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其次,从高校科研历史看,早期教师由于“闲逸的好奇心”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科学研究往往是由自由探索而来,高校“自由探索与学术自由”正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卓尔不群的主要原因[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逐渐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二战以后,美国科研发展迅猛,成果璀璨,高校科研贡献显著,研究型大学成为美国科技体系的核心,其所作出的贡献居于美国科研体系主导地位[10]。高校科研质量评价需要兼顾自由探索与社会需求发展间的关系,注重保护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目前科研评价以社会需求为主导成为一种趋势,自由探索项目立项较为困难。大多数项目申请中的“自由探索”充其量只是“自由选题”,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探索”。过分强调满足社会需求的科研质量评价,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对研究热点的盲目跟风,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科研人员乐于在同行熟悉的理论框架下,用通用技术手段研究时下普遍认为重要的问题[11],因为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获得期刊认可,也较容易被高影响因子刊物刊发,并收获高引用率。

社会需求项目非常重要,但是作为高校科研“风向标”的质量评价如果缺乏对自由探索的激励,势必影响科研人员个性发展和自由思维。人类不只是满足于物质追求,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是其基本价值。科学研究最初来源于人类“闲逸的好奇”,源于人类的困惑、好奇和兴趣,解除困惑、满足好奇、实现兴趣的精神需求是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12]。高校科学研究拥有自身发展规律,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科研人员超越功利的理性思维是一种“高尚的乐趣”[13],其能够持续推进科学研究不断发展。

总之,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应该引导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兼顾个人责任与研究兴趣,同时还要处理好自由探索与社会需求项目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社会需求项目,又要关注自由探索项目。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更多地鼓励自由探索,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发挥科研质量评价的诊治性功能,科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体系设计上,既要重视社会需要,又要关注高校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特别是对待没有立项、暂时不能推广转化、甚至看不出实用价值的自由探索项目,既要关注其长远利益,又要给予其充分空间,实现自由探索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3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是项目属性与类别中的一对关系,针对的是研究目的、用途,是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基础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知识领域为目的,应用研究则是在基础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正如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是基础研究,而西门子在此基础上制成励磁电机则是应用研究。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方面各有侧重,高校科研侧重于从事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基础研究,这是高校科研的重头戏。当然,高校还必须从事一些高科技、有特定实际效用的应用研究。基于此,科研质量评价要处理好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成果的关系,特别需要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评价。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不同于企业及科研院所,其在高度重视应用研究评价工作、促进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同时,应给基础研究留有空间,妥善评价基础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创新价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14]指出:“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基石。筑牢我国科学技术大厦,必须对基础研究实行长期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

然而,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和导向作用不足。基础研究仅占国内研发支出的4.7%,低于主要创新型国家水平。基础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可以快速进行成果转化,其是对理论及未知的探索,有时科研人员穷其一生也未必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工作往往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正是由于实验室的人以“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去探求答案,才使得下一代技术奇迹成为可能。没有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托马斯·爱迪生就不可能发明电灯;没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一篇晦涩难懂的论文,并提出一个在当时完全无法应用的命题——能量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原子弹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熊彼特20世纪30年代关于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断言,到20世纪末新经济互联网出现泡沫时才证明了其实用价值。

中国哲学和科技文化中一直强调“经世致用”,热衷于追求科研带来的实际价值,而“学贵玄远”的倾向一直受到严厉批评,人类比较轻视乃至反对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科技发明创造[15]。从人类发展角度考虑,基础研究是人类发展的智慧、知识、理论来源,只有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并不断发展。从国家、社会发展角度看,一个国家发展需要有无数行业达到世界顶尖,大量行业独树一帜,这些产业发展需要不计其数的科研投入,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基础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教育人才体系、科研人才体系则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并且这些人才体系为产业界输出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使得产业界能够紧跟相同研究领域步伐发展。由于基础研究价值往往无法立即实现,主要是为社会进行知识储备,其研究效果往往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通过应用研究、生产实践、规模生产等多个环节实现,导致大多数基础研究总是默默无闻、“不见天日”。于是,从事能够立即解决现实问题并能带来收益的应用研究得到鼓励,这类科研项目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从而忽视了基础研究成果时间、空间维度影响之深远,影响力衰减之缓慢,某些基础研究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喷薄出日益浩大的能量,进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在这种“重应用轻基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从事基础研究,特别是单纯的理论研究得不到应有鼓励,甚至还会遭到社会歧视,大量基础研究人员转向应用研究。科学理论探索得不到应有支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受到威胁。

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首先转变科研质量评价观念,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不仅要对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进行评价,还要对其理论价值进行评价,以优化整体科研生态环境[16]。以长远眼光看待基础研究,不忽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发生矛盾冲突乃至价值撕裂时,重视两种价值的协调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只看重实用价值而忽视理论价值。科研质量评价选择一定要促进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相统一,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共同发展。

4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的一对特殊关系,涉及高校科研评价中的“面”,针对的是高校科研本身的功能。高校科研担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高校科研不能忘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对科研具有长远和深层次影响。因此,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既要评价科研成果对科学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又要评价科研活动本身及成果对人才培养和社会的贡献,这是由高校属性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自19世纪初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高校以来,科学研究在高校越来越受重视。但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不同,其尽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一切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活动都不能离开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高校科研活动必须通过自身科研过程、科研成果培养人才,特别是要通过科研人员精神、态度、作风、方法培养人才[17]。高校科研不仅要培养青年教师、研究生,还要培养本科生。因此,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也必须与之相配套,在评价科研质量时,重视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关系,是高深学问自身内在逻辑的演绎[18]。高校科学研究不仅是为了研究问题,更是为了培养人才队伍。一旦某项基础领域突破并展现出其应用前景,那么曾经参与过这一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学生等都会成为开发和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的主力军。科学研究不仅意味着其能够促进新知识、新理论发展,或者发展创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着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而这些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进一步发展,促进高校体系良性运行。因此,高校科研人才培养贡献在评价体系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科研质量评价过程中,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办法来衡量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导致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评价变得可有可无,造成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往往只看重科研成果本身,而忽略了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贡献的评价。同时,科学研究显著度远远高于人才培养[19],导致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热衷于科研,倾向于获取和积累更多学术资本,而忽视教学资本积累。从长远看,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才支撑,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不力、创新型人才不足将严重影响科研发展。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间矛盾突出,在评价体系中教育价值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高校科研质量评价需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充分考虑到高校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鉴定和评价科研成果中人才培养贡献度,高度重视科研的育人功能,妥善处理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间的关系。

总之,科学研究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追求科技创新乃高校科研的神圣使命,但高校科研不应只追求科技创新,还应该在其过程中着眼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在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高校科学研究过程同样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过程。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必须充分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人员能力提升、科研组织创新等无形产出,遵循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谐统一原则。

5 结语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科研评价价值取向、科研人员科研动机、科研项目类别属性、高校科研功能4个维度探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的几对关系。从中发现,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系影响评价导向,自由探索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评价难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是评价重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影响到评价的根本。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实践中必须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另外还需强调以下两点:

(1)这4对关系侧重于理念层面,理论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具有先导性和渗透性,是高校科研评价要处理好的众多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念与高校科研的功能实现,是高校科研的发展动力,影响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应与自身使命相结合,做到“顶天、立地、育人”,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并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下,坚持“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原则[20],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高校科研质量全面提升。

(2)这四对关系在实践层面上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每对关系在实际运行中呈现的是“此消彼长”的状态,找到其动态平衡点是高校科研评价的关键。科研质量评价还包括一些共性关系,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的关系等,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中同样必须处理好。

探讨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做好科研评价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楠.关于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 2014(9):18-20.

[2] 刘在洲,张云婷.高校科研质量评价问题与改进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97.

[3]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17.

[4] 陈晓清,詹启伟,姜田.关于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 2014(1):25-27.

[5] 朱军文,刘念才.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及治理[J].教育研究, 2014(8):52-59.

[6] 刘宇文,周文杰.我国高校科研奖励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0):135-140.

[7] 汪虹,梅伏生,吴绮慧,等.高等学校科研浮躁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9):175-176.

[8] 潘洪林.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17-23.

[9] [美]乔纳森·科尔.大学之道[M].冯国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604.

[10] 杨九斌.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1] 徐旭东.论文多为什么拿不了诺奖[N].人民日报,2016-10-24.

[12] 单红梅, 熊新正, 胡恩华, 等.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诚信行为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69-180.

[13] [印尼]阿玛蒂亚·森.[英]伯纳德·威廉姆斯.超越功利主义[M].赵亚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56.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ch-xinwen/2016-06/14/content_38662624.htm.

[15]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77.

[16] 蒋玉梅.全球科研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四国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9):81-86.

[17] KRISTOF DE WITTE, NICKY ROGGE, LAURENS CHERCHYE,et al.Economies of scope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a non-parametric investigation[J].Omega,2013(2):306-312.

[18] 王建华.重温“教学与科研相统一”[J].教育学报,2015,11(3):77-87.

[19] 刘献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2):35-42.

[20]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Z].2013.

TheQualityEvaluationoftheUniversity'sScientificResearchofSeveralRelations

Liu Zaizhou1,2,Zhang Yunting1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5; 2.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s to a high level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are many factors of involved. Specifically,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is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value and instrumental value, the principle of free exploration and social needs,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properly handle these relationships

Key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Quality Evaluation; Relationship Discussion;Value Orientation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协办

作者简介刘在洲(1959-),男,湖北仙桃人,博士,长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张云婷(1989-),女,陕西西安人,长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本文通讯作者:张云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BIA120071)

收稿日期2017-09-25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7-014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4

DOI10.6049/kjjbydc.2017050394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