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探索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张 腾1,朱晓红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齐鲁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旨在打开资源基础观中组织黑箱,丰富资源配置研究成果,探讨在新竞争时代何种资源配置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特别是探索式创新,从而建立或强化企业竞争优势。通过梳理西方最新研究成果,基于我国146家企业样本,利用回归分析法检验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采取因果逐步回归法检验探索式创新在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期权型资源配置既能强化企业竞争优势,又能促进探索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在期权型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于创新的资源投入,资源配置方式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更强。

关键词期权型资源配置;竞争优势;探索式创新;实物期权

0 引言

自资源基础观诞生以来,资源被视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若要塑造竞争优势,就必须构筑符合VRIN特征(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的资源组合。关注资源特征以及何种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绩效成为资源基础观框架的重要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导致学术界对资源使用过程相对轻视,由此造成资源—绩效转化链条研究相对缺失,使资源基础观陷入“组织黑箱”的境地[1]。在现实中,仅从资源及其性质出发难以解释同行业中拥有相同或相似资源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尤其无法对那些拥有不易模仿、稀缺资源的企业却未能表现出应有绩效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2]。正如克里斯坦森[3]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所说:“我们为两个不同的机构配置相同的资源,最后这两个机构可能会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成果。这是因为,将资源转化为增值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由该机构的流程和价值观决定的。”他在分析美国诸多在位大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时面临的困境后,找出了一项关键影响因素——资源配置,即大企业以现存优势业务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阻碍了其对创新项目尤其是脱离现有产品发展轨迹的新产品商业化活动。资源配置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维度,是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品及服务以创造价值的关键中间环节,从而其成为打开上述“组织黑箱”的关键钥匙。

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环境升级,创新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明显,正如哈默[5]所说:“在这个组织战略生命周期缩短的年代,创新是公司重生与延续成功的唯一选择,也是在残酷竞争中生存的唯一出路。”大多数研究者也证明了产品创新对于企业持续生存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6]。谷歌、苹果、特斯拉、腾讯等引领当今社会发展的企业都拥有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和不断坚持探索式创新的精神。现如今,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创新尤其是探索式创新建立竞争优势。这给面临竞争环境升级以及力图摆脱西方技术锁定以抢占高价值产业链环节的我国制造业企业带来启发。然而,在当今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创新挑战越来越多,如计划失效、失败风险加大、技术变革加剧,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在上述背景下,结合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何种资源配置更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特别是探索式创新,从而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竞争环境改变对资源配置方式提出了挑战,企业依靠传统计划型资源配置方式难以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环境中有效实施创新,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因此,企业需采取更加灵活和动态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5]。作为资源配置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期权型资源配置为研究新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建立或加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思路。然而,纵观国内相关研究,可发现以下不足:①对资源配置的关注不足,对于资源配置如何影响创新和竞争优势的研究很少;②缺乏从新环境背景下考量资源配置,对西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基于我国企业的验证研究亦不足;③有关“资源配置—创新—竞争优势”关系链的研究更为缺乏。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基于国内企业样本,结合实物期权理论和创新视角,分析验证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积极影响以及探索式创新在该影响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旨在弥补国内资源配置研究的不足,打开资源基础观下的组织黑箱;为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式以推动具有更高价值潜力的探索式创新提供依据;明确探索式创新对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打破对探索式创新成本大于收益的观点;审视“期权型资源配置—探索式创新—竞争优势”的关系链条,揭示期权型资源配置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为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著名企业史学家、战略学家钱德勒[7]指出,战略是为满足预期需要而配置资源的一种计划;Mintzberg[8]认为企业战略就是资源配置模式;Bower和Gilbert[9]认为资源在企业中的配置方式塑造了战略。由此可见资源配置问题对战略管理理论及研究的重要性。战略研究领域有关企业资源配置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流派:RAP学派,试图解释为什么资源会被配置到某些提议、活动或项目中,更多是将资源配置视为一个结果变量,即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及其行为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另一流派则从一些维度描述企业资源配置活动,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代表学者有Gruber等[10]、Klingebiel 和 Rammer等[11]。关于两种研究流派,前者缺乏对资源配置具体模式的探讨,未对企业如何通过资源配置促进创新以及建立或提升竞争绩效给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后者的成果与资源配置对企业具有重要性这一现实不符,且对于新的竞争环境中“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促进企业建立与强化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待深入。

2015年,Klingebiel和Adner两位学者结合实物期权理论提出期权型资源配置的概念,拓展了资源配置研究并推动其发展,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更不说对其中的作用机理分析及实证研究。综合以上分析,根据“资源配置—创新—绩效”的基本逻辑,构建期权型资源配置、探索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三者的理论模型。

1.1 期权型资源配置的理论根源与概念模型

期权型资源配置是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期权(Option)一词出现于金融学领域,是指投资者获得、持有未来进行某项投资的权利而不必承担义务。20世纪80年代末,相关学者利用类比方法正式将期权概念从金融学领域引入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产生了“Real Option”这一概念,并在实物期权的含义、适用条件、基本性质、主要作用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实物期权理论为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的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在企业界,常被采用的投资决策方法是以净现值法(NPV)为代表的计划决策法,其缺陷在于企业难以准确测算投资回报,尤其是对那些具有较高风险性、预期收入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项目,如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12]。此外,较高程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意味着市场状况难以预测,使得NPV法难以提升企业投资成功率。在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先前经验不再适用于企业响应市场需求,导致计划失败率显著提升,因此传统基于计划的决策方法难以有效帮助企业建立或提升竞争优势。而实物期权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一方面,能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未来利用资源、开发项目的权利,有助于推动企业长期发展,提升企业投资成功率;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制定灵活的战略,并通过持续学习优化自身战略,以适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13-14]。与传统基于计划系统的管理方法相比,由于直面不确定性和决策者认知局限,重视市场反馈、提升企业灵活性以及促进企业学习和探索行为,实物期权更有助于企业适应当今愈加复杂快变的经营环境。

实物期权理论为研究组织战略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有价值的视角。Kogut和 Kulatilaka[15]、McGrath和Nerkar[16]、Belderbos等[17]、Damaraju等[18]、Klingebiel和Adner[5]基于实物期权理论视角分别研究了企业核心能力、研发投资决策、跨国经营、业务剥离、产品创新等问题。应该说,实物期权与作为组织战略重要方面的资源配置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正如Klingebiel和Adner[5]指出的,实物期权其实是一种资源分配逻辑。他们结合实物期权的基本特征(如动态性、低承诺、选择性),提出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型(K-A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维度,即资源投入的渐进性、低初始承诺、资源再分配。渐进性是指,资源投入是以分步骤的方式进行的,即资源非一次性投入到创新项目中;低初始承诺是指,避免在创新项目发展初始阶段对其作出大量投入的承诺;资源再分配是指,将失败项目中的资源重新分配到成功项目中。基于以上3个维度,Klingebiel和Adner对期权型资源配置与传统计划式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了区分,指出期权型资源配置是一种探索式、结构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根据K-A模型可知,只有同时具备渐进性、低初始承诺和资源再分配特征的资源配置才符合实物期权逻辑。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例,虽然其资源投入符合渐进性特征,但决策者在初始阶段就已对项目作出明确的高投入承诺,资源配置呈现为一种动态计划方式。渐进性使资源配置具备动态特征,低承诺使资源配置过程进一步贴近实物期权逻辑,意味着对项目的投资是探索性的,各项目为获取资源展开竞争,企业根据市场反馈和项目实际进展对项目进行筛选,对于无法满足市场预期或未取得良好进展的项目作出资源配置中止或再调整的决定。但仅拥有渐进性和低初始承诺特征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只是一种探索式、非结构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因为其缺乏对失败项目(企业已决定放弃的项目)的处置机制及对保留项目(欲继续持有项目)的支持机制。而资源再分配要求企业将资源从那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转移至能更好满足需求、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项目中,以此提升资源配置效果。

1.2 期权型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

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竞争优势源于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根据价值创造公式(企业的价值创造=顾客支付意愿-机会成本)可知,若企业要想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得足够的利润,首先需提升顾客的支付意愿,其关键在于满足顾客的真实需求[19]。在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式中,对产品项目的资源投入是阶段式的(由渐进性特征决定),并且初始承诺低。产品项目为获取下一阶段发展所需的资源,将与其它产品项目展开竞争,只有那些经过市场验证、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项目,才能成为竞争胜出者。因此,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式的动态调整特点,有利于企业快速识别并剔除无法创造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灵活性,提升其竞争胜出的几率。资源再分配机制使资源从那些未能通过市场验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转移到其它能更好创造顾客价值的项目中,既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创造出更大价值。正如Luehrman[12]所说,实物期权使企业通过持续学习,优化自身战略及行动。在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式中,企业及其产品运营团队根据市场反馈及项目进展情况对自身计划进行快速、持续调整的过程,即组织及其成员持续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过程能使得产品更好地契合顾客真实需求,进而创造更大价值,如图1所示。在以NPV等方法为基础的传统计划型资源配置模式中,企业在t0时刻将全部或相当一部分资源投入到项目中,与产品性能呈近似线性的发展关系。在市场动态以及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此种方式通常无法保证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在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式中,企业分别在t0、t1、t2、t3、t4时刻将资源分批次投入创新项目中,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计划进行持续调整,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够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图1中的每个曲线箭头都代表一次产品迭代,产品性能发展遵循一种非线性模式[20],例如微信。腾讯最初在决定开发新移动社交产品时,将资源并行投向几个不同产品团队,经过数轮“竞赛”,最终微信胜出。最早的微信功能较为单一,仅有免费短信和照片分享功能,但这为用户提供了比传统短信功能更好的体验[21]。微信开发团队坚持与用户进行交互并从中吸收反馈信息,经历多次迭代,产品功能不断增加,如今已成为连接多方平台的强大软件,腾讯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从价值创造视角看,期权型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构筑或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图1 两种资源配置下资源投入与产品调整过程

另一方面,当今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呈现出更强的动态性,用户需求更新更加迅速,产品更易过时。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需要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以因应这一趋势,通过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等行为,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期权型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开展一系列低成本、探索式且更容易被市场快速验证的创新活动,这有利于企业把握新机遇、快速更替自身竞争优势[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期权型资源配置正向促进企业竞争优势。

1.3 期权型资源配置与探索式创新

Klingebiel和Rammer[9]指出,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影响创新类型。组织行为理论将组织学习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开发式学习,创新也被划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22]。Jansen[23]以及Ozer和Zhang[24]等的研究指出,探索式创新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是在不同于企业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活动,旨在满足新的顾客群体和市场需求。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通常会规避收益波动性较大或未来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的项目[25]。由于探索式创新回报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传统资源配置模式常用的决策工具如NPV法,无法预测探索式创新项目的收益情况,因而阻碍了组织探索式创新。克里斯坦森[3]曾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计划式资源配置对探索式创新的抑制作用。与计划型资源配置方式不同,遵循实物期权逻辑的期权型资源配置为企业创新构筑了一种类似于市场的竞争性机制和“适者生存”法则,这种机制与法则取代了高层管理者的命令和权威,以及基于NPV等传统手段的计划式配置方式。创新项目能否得到资源取决于市场的实际反馈和项目进展,而非由某个人、权威部门或重要业务决定:创新项目之间为获得资源展开竞争,只有被市场证实可行、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价值的项目才会得到资源。在推行期权型资源配置的企业中,探索式创新被主流业务挤压的程度远低于采取计划型资源配置的企业。此外,在期权型资源配置模式中,市场是项目能否得到资源投入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产品创新团队必须关注市场与用户,重视与用户进行创新交流及合作,而这种互动有助于企业突破现有产品和技术,促进探索式创新[26]。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期权型资源配置正向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

1.4 探索式创新与竞争优势

(1)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创新成功能为企业构建一种“竞争隔离机制”。而增加竞争者模仿难度,既能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率,还能给企业带来先发优势,有助于其率先抢占市场[19]。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创新确定市场地位、建立竞争优势,如苹果公司依靠iPhone确立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先地位、腾讯凭借微信建立起移动互联领域的竞争优势。研究者已普遍证明创新对企业建立和提升竞争优势的作用,然而创新一旦被竞争对手成功模仿,这种竞争优势便难以为继。探索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发新能力、新产品和新服务,甚至能使企业建立新的竞争规则,增加竞争者模仿难度,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好地保持竞争优势[20]

(2)与开发式创新相比,脱离现有产品、服务与顾客群的探索式创新能更有效地防止组织陷入老化和核心刚性。在市场更加动态、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企业老化速度更快,而探索式创新有助于企业不断进行组织更新,以适应这一环境变化趋势[20]

(3)已有学者指出,探索式创新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一方面,探索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避开竞争激烈的“红海”,从而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与竞争对手提供的同质化产品相比,探索式创新产出的产品通常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有利于获得溢价[27-28]。实际上,对于许多行业来说,快速而持续的探索式创新已成为行业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例如,谷歌凭借在多个领域内实施的探索式创新而成为科技产品巨头和世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华为、腾讯、360等企业成长为国内甚至全球行业的领导者,也离不开其持续的探索式创新。通用电气在过去两年内相继卖掉金融业务和传统电器业务,转而对软件和数字业务进行探索,谋划在未来工业数字化时代建立起全新竞争优势。2015年,通用电气数字业务获得50亿美元收入,其开发的Predix软件平台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预测至2020年,通用电气的数字业务收入将占到总收益的25%[29]。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3:探索式创新正向促进企业竞争优势。

H1-H3表明,在期权型资源配置助力企业建立和提升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探索式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者间关系匹配“资源配置—创新—绩效”这一关系框架。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4:探索式创新在期权型资源配置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合以上假设,构建本文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理论框架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研究团队与专业咨询公司建立合作,由后者负责样本数据收集工作。数据收集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样本来源于多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不乏海尔、腾讯等商业巨头,还包括具有发展潜力和在某些细分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新创企业、中小企业。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研究团队与问卷填写者进行电话联系,详细询问样本企业、填写者所在部门及本人所任职务等基本信息,若出现信息不详、言语模糊的情况,则剔除该问卷,只有经核实无误后的相关问卷才会被采纳。为提高数据信度,在问卷中设置反向测试题,由研究团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一一审核,并对反向测试题与正向测试题评分相同或相近者和出现缺失项者作无效问卷处理。对于无效问卷,研究团队会将信息反馈给咨询公司,由填写者重新填写,直到问卷答案有效。此外,为减少共同方法变异,采用多卷多时点问卷法,即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本研究间隔一个月),用两份问卷对同一研究对象采集数据[30]。在选取样本时注意以下几点:调查对象为制造业企业,且样本间有一定行业差异性;分布地域有一定差异性;问卷均由了解产品研发情况的公司高管或研发部门主管填写。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46份,样本覆盖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市,包括国有控股、民营、外资等性质企业,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样本基本信息

大样本基本信息 (N=146)样本特征变量 内容 份数 占比(%) 企业规模 大型 43 29.5 中型 44 30.1 小型 59 40.4 企业年龄 5年以下 19 13.0 6~10年 22 15.1 11~20年 56 38.4 20年以上 49 33.6 所属行业 设备制造业 28 19.2 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27 18.5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 18 12.3 食品 14 9.6 电气机械、仪表、器材制造业 13 8.9 医药、生物制品 12 8.2 石油、化学与化工 8 5.5 金属、非金属制品 6 4.1 文体和娱乐用品制造 4 2.7 纺织、服装 2 1.4 其它 14 9.6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竞争优势。采用Schilke[31]的量表,通过以下题项对竞争优势进行测量:过去3年,我们公司①市场份额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②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顾客满意度更高;③总利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④销售收入高于主要竞争对手;⑤总体上看,比主要竞争对手更成功。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度量, 1表示“题项描述与企业真实情况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企业竞争优势越强。

2.2.2 自变量

期权型资源配置。该变量由3个维度构成:渐进性、低初始承诺和资源再分配。渐进性是一个“0,1”变量,测量题项为“贵公司对于产品创新项目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投入是一次性的还是分批次进行的”,当回答为“一次性”时,变量取值为0,当回答为“分批次”时,变量取值为1。对低初始承诺,借鉴Klingebiel 和Adner的量表,设置4个测量题项:①很少有产品创新项目在一开始就能获得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②各产品创新项目都要为获得资源展开竞争;③各产品创新项目在下一阶段获得资源的关键在于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④在对各产品创新项目进行资源配置时,不作详细的预算和规划。

资源再分配也为“0,1”变量,当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均为“是”时,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①过去3年中,贵公司推动的产品创新项目中是否有被中断的?②被中断项目的资源是否被转移到其它项目中?

期权型资源配置为“0,1”变量,具体测量方法如下:①对低初始承诺取平均值。对变量取值小于平均值的样本,其低初始承诺取值为0,大于平均值的样本取值为1;对于在渐进性、低初始承诺和资源再分配3个维度上取值都为1的样本,其自变量期权型资源配置取值设为1,其它样本取值则为0。

2.2.3 中介变量

探索式创新。鉴于Jansen[22]的量表已被广泛使用,且多次出现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等高质量期刊中,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其信度和效度较好,故选用该量表测量探索式创新。同时,吸收了He和Wong[32]、Ozer和Zhang[21]等研究中的可取之处,设置如下4个题项测量探索式创新:①我们公司会经常开发、销售超出现有产品范畴的新产品;②我们公司经常尝试开拓全新的、尚无相关营销及服务经验的市场与顾客群;③我们公司经常尝试运用尚不成熟、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④我们公司总是从行业外吸收产品创意或技术解决方案。

2.2.4 控制变量

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选取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年龄和行业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结合员工人数与营业收入进行测量,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所提出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具体来说,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在此之上的为大型企业。对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取值为1,对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取值为0。研发强度通过“过去3年的产品研发支出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进行测量。年龄通过(2017-企业成立年份)测量。行业为“0,1”变量,在前期行业分类工作的基础上(问卷共划分15个行业),将企业所属行业进行归并,划分为计算机行业及非计算机行业,前者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相对于设备制造业、医药及生物制品等行业,计算机行业产品生命周期短,硬件更新符合摩尔定律;二是在本次收集到的样本中,计算机行业企业数量超过其它行业企业,比率达到30.6%。对于所属行业为计算机行业的样本企业,行业变量取值为1,其它样本企业行业变量取值为0。

3 实证分析

3.1 小样本预测试

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确定初始量表,同时为使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变量以及更贴近国内情境,研究团队在实际调研和广泛征求企业管理人员建议的基础上,对原始量表进行修改,补充和剔除部分题项,如对低初始承诺的测量由Klingebiel 和Adner的一个问项拓展到4个问项,因此有必要通过小样本预测试对量表进行评价、作出修正,以形成可用于大样本分析的问卷。小样本测试数据获取渠道为南开大学MBA、EMBA校友群及同学、同事、他人推荐等途径,收回有效问卷80份。问卷均由了解企业产品研发的高管或产品研发部门主管填写。样本行业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行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医药、食品行业,样本所在区域覆盖北京、天津、河南、上海、江苏等地。量表评价包括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SPSS软件,利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和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CITC)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标准为,克朗巴哈系数大于0.6且各题项该系数不大于总的系数,CITC值大于0.35。效度检验利用SPSS软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结合KMO值、巴特莱特球体检验和因子载荷系数作出判断。经检验,低初始承诺量表中题项“在对各产品创新项目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不作详细的预算和规划” 的CITC值小于0.35(0.125),将其剔除,其余量表及题项均通过检验。

3.2 大样本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对大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之前,需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质量评估包括信度和效度检验,使用SPSS软件,通过Cronbach′s α和CITC检验信度。另外,使用AMOS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具体方法如下:观察测量模型的拟合结果,如果拟合结果较好,说明用于测量各变量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有效性。通常学者们综合采用χ2/df、NFI、TLI、CFI、IFI、RMR等指标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一般认为,χ2/df小于5,NFI、CFI、GFI、IFI大于0.9,RMR小于0.05,表示模型适配情况良好[25]。此外,各题项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应大于0.5。

信度与效度分析仅涉及竞争优势、探索式创新、低初始承诺,因为其余变量如渐进性和资源再分配均为“0,1”型变量,如表2所示。根据表2,CITC和Cronbach′s α系数均达标,且各题项删除项后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小于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可以判断本研究所用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2各主要变量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变量 题项CITC删除项后的Cronbach's αCronbach's α 因子载荷 竞争优势 1.市场份额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0.723 0.919 0.923 0.76 2.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顾客满意度更高 0.811 0.904 0.84 3.总利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0.843 0.896 0.89 4.销售收入高于主要竞争对手 0.779 0.910 0.83 5.总体上来看,比主要的竞争对手更成功 0.853 0.894 0.89 探索式创新1.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开发、销售更多超出现有产品范畴的新产品 0.618 0.799 0.828 0.708 2.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更多地尝试开拓尚无营销及服务经验的市场与顾客群 0.747 0.739 0.880 3.主动尝试运用尚不成熟的新技术 0.614 0.803 0.653 4.能从行业外吸收产品创意或技术解决方案) 0.644 0.787 0.719 低初始承诺1.很少有产品创新项目在一开始就能获得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 0.610 0.720 0.784 0.602 2.各产品创新项目都要为获得资源展开竞争 0.684 0.637 1.000 3.各产品创新项目在下一阶段获得资源的关键在于现阶段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0.581 0.751 0.568

由于测量低初始承诺的题项只有3个,造成模型自由度为0,从而出现饱和模型,因此在进行数据回归之前,需将其中一个协方差(e2)设为0[33]。根据表2,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且均在p<0.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另外,表3模型各主要判断指标拟合效果与测量模型实际取值对照结果显示,除低初始承诺的χ2/df一项外,其余主要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低初始承诺χ2/df值为5.439,与标准5的差距并不大,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综合考虑其它指标的实际取值均较为理想,以及低初始承诺这一研究变量的重要性和量表的理论意义,可以判断各因子对相应的潜变量都具有较强解释力。此外,竞争优势、探索式创新、低初始承诺3个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分别为0.711、0.555、0.562,均大于0.5。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数据具有较高效度。

表3模型拟合效果判断指标与实际取值对照

指标 χ2/df RMR NFI CFI IFI GFI 竞争优势 3.199 0.021 0.971 0.980 0.980 0.956 探索式创新 3.749 0.032 0.966 0.975 0.975 0.977 低初始承诺 5.493 0.040 0.966 0.975 0.975 0.977

3.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具备定量分析的基础。表4为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4,期权型资源配置平均值为0.384,说明有不少样本企业采取了该种资源配置方式,表明期权型资源配置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概念,在现实中已被不少企业采用。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期权型资源配置、探索式创新与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探索式创新与期权型资源配置也显著正相关(p<0.001),这与本文假设吻合,为验证假设提供了依据。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说明不存在潜在的共线性问题。

表4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变量均值标准差竞争优势期权型资源配置探索式创新企业规模创新投入年龄行业竞争优势 3.4560.8061.000期权型资源配置0.3840.4880.373***1.000探索式创新 3.3480.8010.621***0.367***1.000.企业规模 0.3080.4630.334***0.236**0.258**1.000研发强度 2.6781.0370.207**0.1910.375***0.222**1.000年龄 19.54815.2400.151*0.0450.0440.299***0.0371.000行业 0.3080.4630.0570.0840.128-0.0280.352***-0.2451.000

注:本表格未出现低初始承诺变量,因其是构成期权型资源配置的维度之一;*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 P<0.001,下同

3.4 假设检验

通过线性回归分别验证研究假设。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首先需对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性及异方差等问题进行检验,因为这些问题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进而降低回归分析质量。因此,只有在以上3个问题检验通过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才可能具有严谨性和可信性。对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若1<VIF<10,可认为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或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较弱。若VIF>10,表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于序列相关问题,利用德宾-沃森值(DW)检验,DW观测值越接近2,序列相关性越小;异方差问题可通过以标准化残差为纵轴、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的散点图进行检验,若散点图呈无序状态,则可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本研究在进行层次回归时,各回归模型的VIF指数均大于1且小于10;DW值最小值为1.978,最大值为2.213,十分接近于2;残差项散点图各散点间呈现无序、均匀分布。因此,模型不存在上述3类问题。

采用Baron和Kenny[34]开发的三步骤法(因果逐步回归法)检验中介作用,具体步骤为:①检验主效应,即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②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③控制中介变量,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当步骤①和②的检验结果均显著、步骤③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与①中主效应相比明显降低且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则可以判断存在中介效应。具体来说,当③中自变量影响变得不显著,则中介变量起完全中介作用;当③中自变量影响依然显著(即只是显著性水平降低),则为部分中介作用,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方面可能存在直接作用,另一方面两者间可能还存在其它中介路径。此方法构建的分析模型包括3个回归方程,分别对应上述3个步骤:

Y=i+cX+e1

(1)

M=i+aX+e2

(2)

Y=i+c`X+bM+e3

(3)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4代表主效应,即期权型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回归结果显示期权型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β=0.298,p<0.001),H1成立。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期权型资源配置与探索式创新显著正相关(β=0.281,p<0.001),H2成立。模型5结果显示探索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β=0.595,p<0.001),H3成立。

表5中模型4和2分别对应中介效应检验中的步骤①、②以及方程(1)、(2),回归结果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影响均为显著。模型6将期权型资源配置(自变量)、探索式创新(中介变量)同时对竞争优势(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探索式创新回归系数显著(β=0.55,p<0.001),同时期权型资源配置对竞争优势的作用相对于模型4显著减弱,显著性水平从p<0.001降至p<0.05。回归结果满足中介效应检验条件,H4成立,即探索式创新在期权型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5层级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探索式创新模型1模型2竞争优势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企业规模0.192*0.1320.285**0.222**0.171*0.150*研发强度0.329***0.292***0.1280.089-0.068-0.072年龄-0.022-0.0180.0700.0740.0830.084行业0.0120.0010.0370.0250.0300.025期权型资源配置0.281***0.298***0.144*探索式创新0.595***0.550***R20.1730.2460.1340.2160.4270.444Adj-R20.1500.2190.1100.1880.4060.420F值7.376***13.490***5.469***14.611***71.423***56.998***

注:系数为标准化系数

3.5 稳健性检验

利用营业收入测量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性质这一控制变量,国有企业赋值为1,非国有企业赋值为0,回归结果仍然支持H1-H3。近年来,有学者对Baron和Kenny三步骤法的效用提出质疑,并推荐使用Preacher和Hayers提出的Bootstrap方法[35]。因此,本文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探索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中介效应区间为(0.172 5,0.551 7),表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大小为0.339 2。控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竞争优势的作用后,自变量期权型资源配置对竞争优势的显著性水平从P<0.001下降至P<0.05,说明探索式创新在期权型资源配置对竞争优势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结果与因果逐步回归法得到的结论一致,说明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4 结语

4.1 结论与启示

借鉴实物期权和资源配置相关研究,构建期权型资源配置、探索式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基于国内146家代表性企业样本数据对关系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具体结论如下:①期权型资源配置正向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及企业探索式创新;②探索式创新正向促进企业竞争优势;③探索式创新在期权型资源配置与竞争优势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还发现:反映创新资源投入的研发强度与企业探索式创新显著正相关,但与竞争优势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见表5),说明相对于创新资源投入,企业在创新项目管理过程中采取灵活、选择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表明期权型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机理之一是促进了探索式创新。由于探索式创新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在期权型资源配置与企业竞争优势间还存在其它中介路径。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组中系数乘积a·b·c`>0(a、b、c`分别为方程2和方程3中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系数),表明遗漏了一个与模型假设的中介效应方向一致的中介变量。一些学者指出:随着经营环境愈加动态复杂,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超出以往,竞争优势衰变周期缩短,识别与开发机会的能力对于企业成功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愈加重要,是企业快速把握市场机遇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36-37]。期权型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展开一系列低成本、探索式创新项目,通过市场快速了解创新项目是否能满足顾客需求,进而提升企业机会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在期权型资源配置机制下,产品运营团队根据市场反馈及项目进展,对资源进行快速、持续调整(如图1所示),该过程使产品能更好地契合顾客真实需求。因此,期权型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企业机会开发能力。以上分析说明机会能力可能是期权型资源配置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另一中介变量。

实证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对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具有显著作用,打破了多数学者对探索式创新成本大于收益的观点。其原因可能在于,期权型资源配置使创新活动以快速迭代的方式进行,有助于项目团队对产品性能作出动态调整以契合市场需求,其在为探索式创新提供机制保障的同时,提高了创新成功率。该结论带来如下启示:企业可以通过更加灵活和更具选择性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探索式创新成功率,从而打破探索式创新成本大于收益的窘境。

4.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本文针对新竞争环境下“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竞争优势”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吸收西方最新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企业样本数据,分析并验证期权型资源配置这一较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以及探索式创新发挥的中介作用。由此产生以下理论贡献:首先,分析并证实期权型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促进并丰富了实物期权理论和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其次,研究证实了“与对创新的资源投入相比,资源配置对企业竞争优势发挥的作用更大”,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开资源基础观研究中的组织黑箱,也有助于学者将视界拓展到资源配置这一投入-产出的关键环节;第三,构建起“资源配置-创新-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可为今后研究提供指导;最后,对Klingebiel 和Adner关于期权型资源配置的测量方式进行了完善、改进,开发出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量表可供今后研究使用。

随着经营环境愈加动态、竞争周期日益缩短,探索式创新对于企业塑造和加强竞争优势的作用越发重要。对于所在行业和经营方式都较为传统的大型企业,应向脱离现有顾客群和技术轨迹的探索式创新活动投入资源,持续更新竞争优势。对于中小型企业,则应积极通过探索式创新摆脱大企业现有技术轨道锁定,主动进行价值创造,实现“弯道超车”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在以往,虽然许多企业认识到探索式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出于低成功率和资源耗散等考虑,其对探索式创新持谨慎态度,而期权型资源配置为打破这种窘境提供了方法。如前文所述,期权型资源配置能够提升探索式创新的成功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期权式资源配置模式中,企业创新主体不再是传统的研发部门,而是多个小规模项目团队,这些团队更贴近市场,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小规模创新团队能更有效地激发大企业创新活力。在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正是通过小型项目团队的运作方式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研发任务。其次,期权型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过程迭代,这种迭代在促使创新产品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获得超前性甚至颠覆效应[19]。我国海尔集团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就符合期权型特征,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始于2014年网络化战略推动下的组织变革,如今已成功孵化出一批创新产品,帮助创新主体在互联网时代构建起新的竞争优势。当企业尝试建立期权型资源配置时,应兼顾渐进性、低初始承诺和资源再分配原则。这要求企业及时变革组织文化,如鼓励创新和尝试、承担风险、容纳失败;改变管理方式,如打破组织内部壁垒,促进不同部门、员工间协作;管理者则要调整角色、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以市场表现评估创新团队绩效,促进资源内部自由流动;吸收更多具有创新力和进取心的人才。

4.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研究尚有以下不足:①未对期权型资源配置的外部适用情境进行系统分析与检验;②与期权型资源配置相匹配的组织情境,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探讨;③缺乏对期权型资源配置现实案例的深入剖析;④对期权型资源配置促进探索式创新的内部机理缺乏深入而详细的研究。针对以上不足,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分析并检验期权型资源配置的适用情境,包括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情境;通过案例研究详细深入分析期权型资源配置的具体特征及运作过程,为企业提供更具体有效的指导;分析期权型资源配置促进探索式创新的内部机理,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 魏谷,孙启新. 组织资源、战略先动性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4(9):117-126.

[2] 曹红军,卢长宝,王以华. 资源管理能力调节效应的检验和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25-31.

[3] 克里斯坦森. 创新者的窘境[M]. 胡建桥,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 哈默·布林. 管理大未来[M]. 陈劲,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6] KLINGEBIEL R, ADNER R. Real options logic revisited: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regim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58(1):221-241.

[7] 钱德勒.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8] MINTZBERG H. Patterns in strategy 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79,24(9):934-948.

[9] BOWER J L, GILBERT C G. From resource allocation to strategy[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0] GRUBER M, HEINEMANN F, BRETTEL M, et al. Configurations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echnology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2): 1337-1356.

[11] KLINGEBIEL R, RAMMER C.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portfolio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2): 246-268.

[12] ADNER R, LEVINTHAL D. What is not a real option: considering boundar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al options to business strateg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29(1):74-85.

[13] BOWMAN E H, HURRY D. Strategy through the options lens: an integrated view of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the incremental choice pro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3,18(4): 760-782.

[14] LUEHRMAN T. Strategy as a portfolio of real op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5):89-99.

[15] KOGUT B, KULATILAKA N. Capabilities as real op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6):744-758.

[16] MCGRATH R G, NERKAR A. 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a new look at the R&D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pharmaceutical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1) : 1-21.

[17] BELDERBOS R, TONG T W, WU S. Multinationality and downside risk: the roles of option portfolio and organiz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88-106.

[18] DAMARAJU N L, BARNEY J B, MAKHIJA A K. Real options in divestment alterna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5):728-744.

[19] GARCIA-CASTRO R, AGUILERA R V. Incremental value creation and appropriation in a world with multiple stakeholder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137-147.

[20] 张腾,张玉利. 迭代式创新关键维度、机制与理论模型构建——基于海尔创业“小微”的多案例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2017,57(3):46-54.

[21] 罗仲伟,任国良,焦豪,等. 动态能力、 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2014(8):152-168.

[22] DANNEELS E.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1095-1121.

[25] 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979, 3(4):305-360.

[26] CHATTERJI A K, FABRIZIO K R. Using users: when does external knowledge enhance corporate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0): 1427-1445.

[27] KAPLAN S, VAKILI K.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recombination i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10):1435-1457.

[28] 李宁娟, 高山行. 环境扫描对探索式创新和新产品绩效影响的研究:被调节的中介效应[J]. 管理学报, 2017, 14(2):213-220.

[29] 张宁. 卖掉家电业务、剥离金融,电气巨头通用要做顶级软件公司[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3715,2017-11-01.

[30] 谢家琳. 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M]//陈晓萍.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9-210.

[31] SCHILKE O. On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nonlinear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2): 179-203.

[32] HE Z L,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4):481-494.

[33] 吴明隆. 结构方差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4]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1173-1182.

[35] 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5):731-745.

[36] 杜小民, 高洋, 刘国亮,等. 战略与创业融合新视角下的动态能力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37(2):18-28.

[37] 葛法权, 张玉利, 张腾. 组织相互依赖关系对公司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 2017, 14(4):475-484.

TheInfluenceofOptionalResourceAllocationonCompetitiveAdvantage:AEmpiricalStudyBasedonMediatingEffectofExploratoryInnovation

Zhang Teng1,Zhu Xiaoho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46,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250353,China)

AbstractAiming at opening the black box in RBV, enriching research finding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iscussing what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can promote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ccordingly strength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absorbed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 which is real op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alyzed and verified that real option resource allocation's positive effects on company'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ploratory innovation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real op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promotes company'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plays a role of partial medi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source inputs for enhanc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Words:Op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Exploratory Innovation; Real Option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6-0097-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1.3

DOI10.6049/kjjbydc.2017110079

作者简介张腾(1985-),男,河南许昌人,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朱晓红(1985-),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创业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702083)

收稿日期2018-01-09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