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视角下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法设计

王雪原,白 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论证高互惠关系对制造企业环境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揭示制造企业生态互惠通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加速绿色知识技术共享两种方式改善环境绩效。同时,构建了基于互惠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法,包含明确生态互惠空间、寻找并确定生态互惠对象集、判断生态互惠程度、签订协议与构建生态互惠关系等。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利用外部互惠关系改善环境绩效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关键词制造企业;互惠关系;环境绩效

0 引言

我国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国[1]。然而,长期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发展。对此,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2],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企业积极改善与提升环境绩效。

我国多数制造企业无法对自身产生的废弃物质进行完全消化吸收和循环利用,这些剩余、废弃物料资源可能满足其它企业所需,通过互惠联结实现废弃物在企业间循环利用。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与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剩余物料共享与传递提供了可靠保证,如果能够实现制造企业间废弃物快速互惠交互,则能在更低成本下促进剩余资源利用,有效提升与改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另外,受到单一企业绿色技术资源限制[3],通过绿色互补知识与资源匹配实现环保产品及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4]。因此,我国制造企业除自身使用清洁技术、开展绿色攻关、努力建立物料自我循环系统外,还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建立剩余资源互惠交换、绿色优势技术互惠互补等生态共赢关系,以快速改善环境绩效。

当前关于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与经济绩效关系方面[5,6],或给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与方法[7],这些研究虽然证明了改善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与产业界对环境绩效的重视[8,9],也明确了企业环境绩效改善的重点方向,但始终没给出改进环境绩效的具体方法与策略,缺少对企业操作层面的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制造企业生态互惠对企业环境绩效影响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基于互惠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法,为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支持。

1 互惠对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1.1 互惠对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的重要性

互惠大致可分为双方高度互惠、单方面高度互惠、双方偶尔互惠、单方面偶尔互惠等[10]。研究表明,互惠程度越高,越利于环境绩效改善。Kale等[11]提出,企业借助绿色关系网络可获得其所缺的绿色知识与资源,通过强化绿色关系网络成员间的互信、互惠关系,可带动企业环境绩效显著提升。Wong[12]提出,通过企业间跨链生态互惠合作,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低环境污染率双重目标,进而促进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的优化。Huang和Li[13]采用结构方程方法证明了社会互惠是绿色创新(包含产品与过程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而绿色产品和过程创新对环境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吴利华、纪静[14]也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利用网络合作伙伴间互惠性程度表征社会网络,证明其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显著影响。整体而言,互惠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影响制造企业环境绩效,具体如下:

(1)制造企业与合作企业互惠程度越高,环境绩效提升成本越低。首先,基于互惠的双向物流或共建共享管道,将在剩余能源与物质处理方面大大降低固定资产投入与运营成本[15];其次,互惠程度高意味着出现企业寻租行为概率低、机会主义行为成本高,因此,制造企业可适当减少监管力度、降低监控成本;最后,互惠程度高意味着制造企业可选择更少的资源处理与绿色技术合作伙伴,企业的冲突预防及关系管理成本将降低。

(2)互惠程度越高,环境绩效提升越有效。制造企业与合作企业互惠程度越高,绿色知识技术通用性越强,沟通合作越便利、越规范,合作过程遇到的误解与矛盾越少,互惠双方生态合作效率越高;互惠程度越高,中间产品涉及物质资源与能量类别越相近,能够直接使用彼此技术的概率越高,环境改善越快速;互惠程度越高,双方对未来期望越高,双方投入的绿色知识与技术越多,开展面向未来的物料、能源等合作越紧密,环境绩效提升越持续与显著。

由此可见,在制造企业利用外部合作关系改善环境绩效时,应选择互惠性高的企业优先开展合作,从而有效改善环境绩效。

1.2 互惠对环境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方式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利华益集团石化产业将丁辛醇装置生产的正丁醇,经地下管道直接输入到东营益胜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装置作为其实施醋酸丁酯项目生产的原料,这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将利华益集团石化产业的剩余资源进行了互惠传递,减少了污染排放与治理费用。同时,宜德发电厂利用利华益集团传输的余热余能等进行重新发电,有效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三菱重工空调在设计、安装与售后服务方面具有很高的环保要求,海尔集团对新产品研发也坚持低碳环保路线,在绿色环保价值观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双方在运作方面形成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利用双方专业研发团队,不断将彼此低碳环保技术知识融合,有效提升了双方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各自产品的环保质量,为三菱重工和海尔赢得了许多绿色专利。由此可见,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外部互惠关系提升制造企业环境绩效,具体如下:

(1)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环境绩效。首先,制造企业与外部生态互惠企业可按照价值增值过程形成类似生态系统“食物链”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合作关系或组织结构,互惠双方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在流动方位与顺序上相互关联[16]。通过建立生态互惠关系,制造企业间可通过资源使用、信息交流和副产品利用等[17],降低资源冗余和仓储经济成本,减少重复行动产生的时间与搜索成本,降低废物处理方面的投入成本[18],从而在低成本下实现环境绩效改善。其次,制造企业的互惠关系还体现为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企业间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进行有效规划设计,通过各种不同层级的链网回路,按照梯级资源能量利用关系进行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互惠对接[19],可以实现制造企业废弃物质和能量在互惠企业间高速流动和多层次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后,制造企业间剩余资源对接与能源梯级利用可从多方面实现环境共赢。生产用水、输气管道的共同建设、共同享用,使制造企业的剩余资源和能量通过快速点对点运输直接变为互惠企业的生产原料,不仅降低制造企业污染治理的时间、精力与费用,同时也为下游生态互惠企业带来助益[20]。能源管道共建降低了互惠企业能源运输设施建设投入,剩余资源与能量梯级利用保证了互惠企业通过极低的交易价格获得所需生产原料,可靠稳定的资源供给降低了互惠企业能源存储与需求短缺风险,长期合作关系为互惠企业其它资源、剩余物料处理提供了更多交互可能,从而极大改善互惠企业环境绩效。

(2)通过绿色知识与技术传递提升环境绩效。首先,制造企业与互惠企业间知识传递使各方掌握的知识图谱更加全面与完善,从而能够按照梯级循环利用顺序特点进行物质、能量、资源的整体布局优化,促进能源高效交换和合理利用,实现自然资源与能源损耗减量[21]。其次,互惠绿色知识与技术传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直接利用彼此的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和整改自身内部工艺流程、促进清洁生产[22],还可以建立面向绿色生态的技术体系,从工作方式、流程、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优化与调整,从而实现绿色技术升级。再次,资源梯级利用的前提是掌握废弃物分离再生、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生态互惠关系可促进双方在废弃物分类方面达成共识,实现绿色化处理技术共享与协同,促进互惠双方对各阶段工艺流程产生的废弃物质进行统一快速分类标示与废弃物分类无害处理,实现能源与物料的标准化、科学化分类与有效吸收、对接和匹配。最后,互惠制造企业间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计量控制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可对企业间工业废弃物、能量梯级转移的循环利用率、实际排污情况等进行整体监测,使互惠双方在资源梯级利用、绿色知识与技术传递的整体进程中,审视各自生态环境质量,发现新的绿色知识互补点、改进点,调整能源使用方案,实现资源最优利用与互惠双方整体环境绩效提升。

综上,制造企业可通过寻找互惠企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或绿色知识、技术传递等,实现环境绩效的全面提升。

2 基于互惠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法

为了利用外部互惠关系,更加科学、有效地提升制造企业环境绩效,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明确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资源需求、识别制造企业产出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从而确定制造企业生态互惠空间;其次,构建、参加或借助剩余废弃物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录入与发布需求,搜寻和筛选能够进行生态互惠的伙伴企业;再次,根据制定的生态互惠伙伴选择指标与标准,确定构建生态互惠关系的优先次序;最后,制造企业与各候选生态互惠企业依次进行沟通协商,签订生态互惠协议,构建生态互惠关系。该方法主要通过“确定生态互惠空间—寻找并确定生态互惠对象集—判断生态互惠程度—签订协议构建生态互惠关系”4个步骤,基于互惠提升制造企业环境绩效。

2.1 明确生态互惠空间

(1)确定资源循环利用的互惠交换空间。首先,认清和把握制造企业的代谢过程,明确制造企业需要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投入与产出的节点。指派专家组梳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到顾客使用、回收等各环节的物质、能源消耗信息,并诊断分析产品价值链中废弃物排放情况,包括排放的来源、种类以及排放规模、流向或流动方位等,进一步跟踪与判断废弃物质和能量可在本企业范围内加以回收利用的情况[23],由此明确制造企业能够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互惠交换与利用的可能耦合点。其次,探寻无法被制造企业内部转化的剩余物质能量互惠交换可能性。系统地诊断废弃资源中所含有用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分析其循环再利用可行性,包括废弃物再利用价值大小以及废弃物再利用方式,并形成多种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明确废弃物互惠交换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以及废弃物互惠交换的可能收益。最后,根据企业总体环境绩效目标,明确不同剩余资源梯级利用需要达到的环境目标,如循环利用率目标等;探寻剩余资源互惠交换的生态共赢点,确定每种剩余物质互惠交换的交易价格。将多种具有循环利用可行性的资源进行价格与环境目标标注,形成剩余资源梯级利用的互惠交换空间,进而根据这些资源类别与目标寻找可能进行互惠交换的制造企业,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制造企业确定剩余资源互惠交换流程

(2)确定绿色知识与技术的互惠交换空间。首先,明确自身拥有可进行互惠交换的绿色技术优势。探寻可实现能源节约或环境赢利的核心优势绿色业务,集合不同部门描绘出绿色业务价值链的基本流程,梳理企业优势绿色业务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在与竞争对手及行业标准对比后,明确企业可提供的优势绿色技术资源与技术可行去向。其次,诊断技术劣势,明确制造企业绿色技术知识与资源需求点。识别出高能耗、高排放、低增长的产品业务,并依据当前环境标准,对该类产品业务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监测审查,诊断出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技术环节,并根据污染排放情况、资源利用效率差距等[24],确定其寻求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改进工艺的紧迫性与重要性[25]。最后,明确进行绿色知识与资源互惠使用的目标,探寻更多绿色技术资源互惠赢利点。依据环境资源、社会公众低碳环保需求等,结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分析各业务风险与机遇,确定绿色知识与资源互惠要达到的节能减排、绿色创新、绿色营销目标等。由此可见,制造企业绿色技术优势、绿色技术需求以及技术风险与机遇评估、互惠目标等的系统列示,将构成制造企业绿色技术知识互惠交换空间的主体内容。

2.2 寻找并确定生态互惠备选对象集

首先,将制造企业废弃物数量、成分、潜在利用价值等基本信息以及能够提供的绿色知识技术、急需的绿色资源等信息,通过自建、参与或借助外部“废弃物信息共享管理平台”等将废弃物、剩余资源信息传递出去。提供资源描述关键词,并根据多种可行处理方案,提出可匹配与对接资源、技术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匹配快速锁定废弃物、绿色知识互惠交换可能的企业,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与汇总,以进一步确定备选互惠企业。其次,针对众多具有匹配关键词的制造企业进行粗筛,重点通过企业环境治理重视程度、环境管理系统规范性、生产与涉及业务过程是否遵守环境法规、是否具有良好的绿色形象和绿色声誉等基本信息,将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备选对象剔除,从而确定备选对象集。

2.3 判定生态互惠程度

制造企业要根据具体选择指标,对照备选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采用综合方法确定备选对象得分。

(1)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匹配度。首先,由于下游生态互惠对象需要对来自制造企业的物质、能量、水流和信息流等进行集成整合,并仿照“食物链”的顺序,依据梯级利用准则进行废弃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因此选择时要考虑互惠企业间在物质、能量、资源流动方位上的衔接程度。这不仅包含根据可行方案判定的剩余资源使用去向重叠度以及方案技术风险与可能产生的收益情况,还需要重点评价对方进行互惠反馈的可靠性与及时性,即能够及时接受与处理制造企业剩余资源,减少制造企业仓储、运输与处理成本的情况,能够根据制造企业需求及时提供资源与能量,避免减产、停产造成生产损失的情况。由此,根据制造企业资源利用与环保目标等,综合判定企业间互惠概率、可能收益、风险与互惠及时性等问题;其次,如果制造企业废弃物类别或所含物质等与生态互惠企业产出的中间产品在品种、类别上匹配度较高,则互惠企业能够吸收利用有关物质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因此,需要根据制造企业废弃物成分与含量的相关描述,在确定其大致去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判定互惠企业对接业务对废弃物内不同物质、能源的可接受性与可利用性;再次,为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在满足资源利用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尽可能少的互惠伙伴进行废弃物质与资源交换,这就要求制造企业考虑互惠企业总体生产规模与其废弃物总体排放规模是否匹配的问题。另外,规模与交易价格具有一定补偿性,当规模较大时,可以适当降低交易价格。因此,需要在综合考虑对方交易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交易价格预期差距情况,确保互惠公平性;最后,为实现废弃物质能量快速转移、降低贮存成本,还需要考察上下游互惠企业废弃物传输通道是否顺畅,判定实现工艺联系的作业区域运输距离以及未来是否基于长期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转移通道,进而综合判定转移成本与收益。

(2)企业绿色知识与技术匹配度。①制造企业在高污染环节缺乏有效的识别、控制与处理技术,急需生态互惠企业在关键环节掌握相关的污染源识别与定位技术、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因此,在选择互惠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双方拥有的绿色处理技术资源是否可以直接在各方企业得到有效应用,使环境绩效得到明显改善;②为集中回收处理企业产出的废弃物质能量,合理利用剩余资源,互惠企业掌握的技术应当具有对接性,能够经过组合共同处理彼此的物质与能源对接、运输问题,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对接解决彼此的防污技术与设备升级问题等,从而为互惠资源传递以及共性污染集中处理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选择时需要考虑互惠企业的技术结合性;③为从源头消除废弃物,企业必须对产品涉及的各环节生产工艺进行绿色创新改进,实施产品清洁生产。因此,在选择互惠企业时,还需考虑其拥有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与绿色知识等是否有利于生产工艺升级与产品创新;④判定面向未来发展互惠企业所拥有的互惠绿色技术是否具有创新活力,能否产生更多各自生产环节所需或行业所需的绿色产品与环保技术成果,以确定互惠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贡献等;⑤为对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状态进行科学检测与评估,识别绿色技术、知识需求点与改进环节等,需要制造企业选择具有互惠环境管理技术的企业开展合作,包含双方周边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识别与环境管理匹配技术等[26],以保证制造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动态掌握环境绩效,科学选择互惠伙伴。

综上,可以得到制造企业基于剩余资源梯级利用和绿色知识与技术资源匹配度的生态互惠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生态互惠企业选择与判定指标体系

目标指标子指标判定依据与标准1.在物质流、能量流、资源流动方位上的衔接度根据对接方案,判定对接风险、收益与可行性,以及对方吸纳或提交资源是否及时,能否满足企业资源需求或回报反馈迅速2.中间产品成分及含量的耦合度根据废弃物成分描述,判定行业、业务、材料与能源需求等相似度剩余资源梯级利用匹配度3.生产规模与制造企业废弃物总体排放规模与交易价格期望的匹配度根据交易价格以及交易规模,判定与制造企业资源对接的相对优势,规模小,交易价格高或者规模大,适当降低交易规模4.在废弃物传输、运输方面的顺畅程度根据双方对未来的合作意愿与期望,判定渠道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生态互惠伙伴选择与判定5.拥有技术及配套设施等在双方环保与业务领域的直接应用程度根据绿色技术优势与绿色技术需求的描述与关键词等,判定双方拥有的废弃物绿色处理技术、环境无害化与污染治理技术以及环境治理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特长、配套污染控制设备等能够直接被对方有效应用的可能行绿色知识与技术资源匹配度6.拥有技术及配套设施等在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可结合程度根据污染环节、技术需求识别、技术可行去向等,判定双方拥有技术在未来应用领域结合情况,包含技术结合风险、成本及对节能、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判定绿色技术结合可行性7.拥有技术及配套设施等融合产生绿色技术与运营模式等创新的程度根据绿色技术互惠赢利点,判定各方绿色技术融合产生绿色创新成果、对环保节能目标、绿色形象与口碑的综合影响,确定未来合作产生绿色创新的经济、环保与社会贡献8.双方环境评价与检测技术匹配程度根据各方污染环节与技术、行业政策法规要求及绿色环保目标等,判定双方所拥有的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技术及配套生态测量仪器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匹配情况

采用李克特七分制打分法,请X名专家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及指标判定依据对候选生态互惠伙伴进行考核打分,结合专家对企业不同指标判定情况的熟知程度以及不同指标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升级与环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等进行加权计算,确定各候选生态互惠伙伴的综合得分与整体排序。

2.4 签订协议构建生态互惠关系

首先,制造企业需要根据生态互惠关系优先次序,利用生态互惠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具体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并选择合适人员进行沟通和协商,包括互惠对象对废弃物的物理性质、纯度、数量、产生周期、交换价格、运输交换方案的要求,以及制造企业对绿色生产技术、环境管理经验、绿色环保基础设施的需求等。在达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应就生态互惠期限内需达到的共同生态目标、双方权责利与合作、分配方式等进行协商。按照制造企业资源利用与环保目标要求等确定最终的互惠企业。将达成统一的内容进行整理后,分别与互惠企业正式签订生态互惠协议。未来进一步探索多家企业互惠合作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多领域的绿色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另外,遵循生态互惠协议要求,制造企业与互惠企业需要对转移资源、废弃物和副产品等进行集中采集与回收,对可再利用物质进行提纯精炼,建设承接运输管道,减少废弃物停留对环境的污染,不断调整各方生产工艺及设备,实现废弃物、剩余资源的有效对接及循环利用。与此同时,互惠双方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对交换后的废弃物、尤其是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跟踪调查、审核和评估,制造企业应及时关注废弃物再利用与处理情况,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督控制以防止废弃物、毒害物存留。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其它资源、绿色技术互惠可能性,挖掘合作伙伴,拓展合作内容与范围,以实现持续改进与多方共赢。

3 结语

建立外部互惠关系能够显著改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本文在阐明选择高互惠性合作企业重要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高互惠企业合作通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知识与技术匹配等实现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改善的具体作用方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确定互惠空间、确定互惠对象集、判断互惠程度、构建生态互惠关系4个方面设计了基于互惠的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法。本研究不仅拓展了网络互惠关系理论应用范畴,也丰富了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方法,保证了方法设计的理论科学性。本文仅从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互惠关系对环境绩效的影响,未来将进一步通过量化分析方法确定两者影响关系,探索更多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方式与方法,为实现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环境绩效,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16.

[2] 俞鼎起,俞涵.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要素[J].中国发展观察,2017(12):40-43.

[3] DE MARCHI V.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R&D cooper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2012,41 (3) :614-623.

[4] 宿丽霞,杨忠敏,张斌,等.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供应链角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 (6):149-154.

[5] 程巧莲,田也壮.中国制造企业环境战略、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16-118.

[6] 孙燕燕,王维红,戴昌钧.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Meta分析[J].软科学,2014,28 (6):61-64.

[7] 吴利华,陈瑜.全过程视角下企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6-50.

[8] HOFER C,CANTOR D E,DAI J.The competitive determinants of a fir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30(1/2):69-84.

[9] LEWIS B W,WALLS J L,DOWELL G W.Difference in degrees:CEO characteristics and firm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5(5):712-722.

[10] 乔坤,吕途.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重构——基于4家企业TMT社会关系网络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7):972-980.

[11] KALE P, SINGH H,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21):217-237.

[12] WONG C Y, LAI K H, SHANG K C, et al. Green operation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suppliers on manufacturing firm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40(1): 283-294.

[13] JING-WEN HUANG, YONG-HUI LI. Gr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view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social recipro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7(5): 1-16.

[14] 吴利华,纪静.基于社会网络的环境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6):137-143.

[15] DUFLOU J R,SUTHERLAND J W,DORNFELD D,et al.Towards energy and resource efficient manufacturing:a process and system approach [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2,61(2):587-609.

[16] 张晓梅,王妍妍.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13-117.

[17] 周正平,冯德连.共生视角下工业副产品循环利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5):112-123.

[18] PAQUIN R L,HOWARD-GRENVILLE J.Blind dates and arranged marriages: longitudinal processes of network orchestration[J].Organization Studies,2013,34(11):1623-1653.

[19] 李丽.基于资源约束的产业集成系统[J].财经科学,2011(11):109-116.

[20]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26-38.

[21] 王新玉.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9):39-44.

[22] CANIELS M C J,GEHRSITZ M H,SEMEIJN J.Participation of suppliers in greening supply chai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automotive supplier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3,19(3):134-143.

[23] RAYMOND L PAQUIN.The evolution of facilitated industrial symbio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2(2):15-18.

[24] XIE G.Modeling decision processes of a green supply chain with regulation on energy saving level[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2015,54:266-273.

[25] 曹斌斌,肖忠东,李晓军,等.环境规制下工业共生链制造商决策行为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7,26(3):551-561.

[26] 李怡娜,徐丽.竞争环境、绿色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2):44-54.

ManufacturingEnterprises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mprovementMethodDesignBasedonReciprocity

Wang Xueyuan, Bai X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5008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high reciprocity importance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two influencing ways-promoting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accelerating green knowledge & technology sharing 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re discovered. Accordingly,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method based on reciprocity i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four parts - ecological reciprocal space confirmation, the reciprocal object set se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ecological reciprocal degree confirming, and signing agreement & building ecological mutual benefit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effective theory and method support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based on external mutual benefit relationship.

KeyWords: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of Reciprocit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6-0107-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05

DOI10.6049/kjjbydc.2017100625

作者简介王雪原(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白雪(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YJC63018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GLB018)

收稿日期2018-01-09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