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动态关系研究

李文鹣,梅 强,田红云,李文元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动态关系需要深入洞察,以便为企业提升知识吸收能力提供指导。因此,提出“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影响的理论框架,建立反映二者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ism PLE工具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呈指数型增长特征;“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有递增的边际贡献。随着互动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大。“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作用存在“临界规模”效应。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服务中介

0 引言

在创新发展背景下,众多科技型小企业通过嵌入开放式创新网络,获取外部知识和创新资源,实现创新成长,但这一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科技型小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核心能力,也是其在技术和市场频繁动荡环境中,建立起强大适应力的内在基础。科技型小企业不仅资金、人力有限,还缺乏管理经验,组织柔性欠佳,单靠自身很难发展高水平知识吸收能力。不言而喻,服务中介对科技型小企业提升知识吸收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少科技型小企业纷纷与各类服务中介建立起合作联系。

服务中介与科技型小企业间的互动具有动态演进特征[1-2],且“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是复杂动态的,而从动态视角探讨“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关系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正确认识二者间的动态关系,对科技型小企业提升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动态关系,以期为科技型小企业增强与服务中介的互动、利用外部资源、发展知识吸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 文献回顾

本文研究的服务中介机构(以下简称服务中介)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以实现知识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能在两方或多方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协调,进而促进知识、技术等要素流转,参与企业研发及合作创新活动,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组织。专业化服务既包括为企业创新和经营活动提供的事务型服务,如融资理财、人才搜索、知识产权、技术经纪等[3],也有知识型服务,如人才培训、技术商业化和诊断咨询等[4]

服务中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备受关注。服务中介是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交汇点,维系着庞大的网络关系。小企业可以通过与服务中介建立的紧密联系,快速进入网络,扩展自身外部知识搜索范围[3,5]、提高知识搜索效率。知识型服务机构与科技型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建立联系,有助于增强双方知识基础、提高小企业创新能力[6]。产业共同研发中心作为知识型服务机构,其提供的服务能加速科技型小企业创新,与共同研发中心频繁联系的科技型小企业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7-9]。实证研究发现,与外部服务机构合作能驱动企业知识搜索实践、实现跨领域知识搜索,进而提高企业识别知识和机会价值的能力,加快潜在的吸收能力向现实吸收能力转变[10-11]。因此,与服务中介建立联系、开展合作是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重要前因变量。

显然,现有研究多局限于静态视角,采用逻辑演绎、案例和实证等研究方法,分析或检验服务中介与企业联系合作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缺乏对服务中介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间动态关系的考察,尤其缺乏服务中介与科技型小企业之间互动的动态特征及其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效应的足够认识。鉴于此,本文将探讨“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间的动态关系。由于案例研究方法不能直观量化地反映出知识吸收能力及“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影响效应的演变趋势,而大样本实证研究也不易观测到变量间关系演变的动态过程及规律。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

2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理论分析框架

系统动力学能反映出系统的多回路、多阶段、非线性特征,可根据管理者经验设计相应的系统参数,该方法常被用于分析复杂系统和动态行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具有动态复杂性,一般通过企业系统内在的复杂动态运动实现。科技型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对外部资源依赖性大,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表现为组织间活动和企业内部组织活动间的紧密联系、非线性发展和动态作用。企业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许多组织活动通常不易直接观察和进行大样本数据搜集,难以对其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吸收能力演化研究受到较大限制。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研究复杂动态活动上具有优势,更适用于分析“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间的动态关系。

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间的互动关系已从企业单向利用服务方信息和知识向企业与服务方共同创造知识转变。本文将“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定义为,企业与服务中介合作创新,通过互相学习并改变组织行为的过程、事件和活动。Nahapiet[12]提出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关系中的资源。社会资本通常体现了关系和网络联系的本质特征,可用于分析组织间互动[13]。关系资本强调两个组织间的紧密互动,包含彼此信任、相互承诺、互惠性信息分享等多方面内容[14]。本文根据社会资本、关系资本概念以及社会交换理论,提出“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的3个特征维度,即知识分享、关系认知和沟通交流。其中,知识分享是指,服务中介机构与客户企业之间分享商业和技术领域隐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关系认知是指,双方在交往中建立起的信任、承诺和身份认同以及对关系规范和义务的共同认知等;沟通交流是指双方沟通交流的质量和程度。

研究者解析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转化式和利用式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5-16],结果表明,提升知识吸收能力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组织间互动、外部网络、组织文化、流程和惯例、知识基础、知识搜索策略等前因变量关系到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17-21]。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建“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当行业竞争强度高时,企业会强化知识吸收能力,与竞争环境相适应[22],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主要遵循“环境响应”逻辑。

科技产业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动荡,当外部市场和技术环境不确定程度较高时,科技型小企业会采取“响应行动”,通过广泛搜索外部市场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准确识别、把握和利用新的创新机会,及时调整产品开发策略和市场定位。另外,相较于一般企业,科技型小企业运营成本普遍较高,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科技产业环境动荡加快了知识更新与折旧速度;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或调整产品策略的压力增大,会使企业家们明显感知到自身知识基础过时和不足,进而主动获取外源性新知识,并加以吸收和利用。科技型小企业早期大多依赖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获取外部知识,但动荡环境中的知识具有快速更新、跨界和结构复杂的特征,科技型小企业仅靠企业家社会网络获取和利用新知识的模式难以为继。小企业自身外部网络资源有限,而服务中介机构支持能提高其对新知识、跨界知识、复杂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效率。因此,小企业更倾向于加强与服务中介互动。

图1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与服务中介互动,科技型小企业不仅可以引进新知识和新方法,而且能在研发活动和市场服务方面获得服务中介的支持。“服务机构—企业”互动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发展提供了助力,但科技型小企业构建知识吸收能力,还需具有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以此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原有流程结构和惯例,以利于实施组织学习[23]。因此,提升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互动层次和水平,增加企业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进而促使企业开展探索式学习、转化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活动,是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建与发展的重要路径。

3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系统动力学分析

3.1 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一: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机构建立的是长期关系。组织间互动关系有交易型互动(Arm'S length)和关系型互动(Cooperative)两种类型,其中关系型互动是双方为建立长期关系而进行的互动。根据文献梳理和前期调查得知,一些小企业与服务中介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基于这种长期合作关系的关系型互动对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24-26]。因此,本模型假设双方建立的是长期关系。

假设二:模型不考虑除服务中介外的其他创新主体交互对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本研究关注“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关系,仅关注能够通过与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其发展产生实质影响的服务中介机构。为了细致刻画服务买供双方关系,通常在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服务双方一对一的合作[10,27]。因此,本模型不考虑其他创新主体交互对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假设三:企业知识存量,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和市场活动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如从服务中介那里转移的知识,或从其它主体那里获得的知识[28]

假设四:参考张军等(2015)的研究,为了简化模型,本模型不考虑时间延迟问题。

3.2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因果关系

负反馈回路有3条,代表了环境动荡性,通过竞争压力,使企业分别增强“中介-企业”互动的3个方面,从而促进知识吸收能力的6个学习活动,增加知识存量,最终能更有效地应对竞争压力。科技产业技术和市场环境动荡性大,当技术和市场环境动荡时,小企业更容易感受到提升知识吸收能力、实现创新成长的巨大压力。当企业无法从先验知识库中获取发展所需的知识时,会形成知识缺口。此时,为了弥补知识缺口,自身资源有限的科技型小企业会选择加强与服务中介互动,通过更深入的关系认知、沟通交流、知识分享,扩大知识搜索广度和深度,以获取更多外部知识。此外,“中介-企业”互动有助于服务中介为科技型小企业各阶段组织学习提供支持,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

正反馈回路有6条,代表了资源配置柔性和结构柔性两个变量,各自通过促进知识吸收能力的学习活动,增加知识存量,分别增强了“中介-企业”互动的3个方面,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活动。当“服务中介-企业”互动良好,服务中介能深度参与到小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化活动中时,其能更好地改善企业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速度与效率提升、增加知识存量,最终缩小二者间的知识和认识差距。进一步地,随着服务中介与小企业知识和认识差距不断缩小,双方信任和承诺水平逐步提高,沟通交流愈加规范,知识分享不断深化,这又全面促进了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3.3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系统模型

3.3.1 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系统流图及主要参数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动态关系系统流图如图3所示。图中涉及4个速率变量、1个外生变量、17个辅助变量、11个常量、3个存量。

图3服务中介-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系统

系统参数及初始值详细见表1。模型涉及的参数类型包括数值数据、文献数据及主观数据3种。变量赋值数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取:①借鉴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变量设计,制定变量数值;②采访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获得主观经验数值;③根据调研采访获取的二手数据,设置变量数值;④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由专家打分确定。

3.3.2 仿真方程

(1)企业知识存量。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存量会影响“服务中介-企业”互动水平,同时小企业知识存量又会随着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而不断变化。在模型中,企业知识库反映为存量,知识增加和知识减损为流量,计算公式为:

企业知识存量=[知识增加(δ)-知识减损(δ)dδ+企业知识存量(t0)]

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增加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合作产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来源于内部知识创造,但这两个方面仅是知识增加的前提,最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情况。企业知识减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知识流失,另一个是技术和市场环境动荡引致的企业知识折旧或贬值。根据张军等(2015)的研究,本文将小企业自身知识流失系数设为0.05。小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与市场知识多为应用性知识,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因此本文将环境剧烈动荡引起的知识折旧影响系数设为0.1。科技型小企业所处市场和技术环境瞬息万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而科技型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环境动荡性作为外生变量,将其设定为随机函数,取值在[-1,1]之间。当环境动荡性的绝对值大于0.5时,表明外部环境动荡程度大,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1模型变量及其属性

子系统变量名变量性质初始值环境动荡性外生变量-竞争压力辅助变量-知识折旧辅助变量-企业知识存量存量10知识存量期望辅助变量-知识存量子系统知识缺口辅助变量-知识增加速率变量-知识减损速率变量-知识流失辅助变量-知识流失系数常量 0.05外部知识源存量0外部知识增加速率变量-知识距离接近性辅助变量-知识距离接近性系数常量0.01关系认知辅助变量-“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子系统沟通交流辅助变量-知识分享辅助变量-关系认知影响外部知识增量系数常量-沟通交流影响外部知识增量系数常量-知识分享影响外部知识增量系数常量-战略柔性辅助变量-结构柔性辅助变量-知识吸收增量速率变量-知识吸收存量10知识识别辅助变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子系统知识识别率常量0.47知识消化辅助变量-知识消化率常量0.38知识维护辅助变量-知识维护率常量0.25知识激活辅助变量-知识激活率常量0.22知识转化辅助变量-知识转化率常量0.18知识运用辅助变量-知识运用率常量0.14

知识增加=知识吸收

知识减损=知识流失+知识折旧

知识折旧=企业知识存量×(IFTHENELSE(ABS(环境动荡性)≥0.5,0.1,0))

知识流失=企业知识存量×知识流失系数

竞争压力=IFTHENELSE(ABS(环境动荡性)≥0.5,2,1)

为缓解竞争压力,科技型小企业会设法获取新的知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和开发新产品。当企业现有知识存量不能满足应对竞争压力的知识期望时,则会出现知识缺口。知识存量期望值与外部竞争压力的强弱有关,随着竞争压力加强,企业的知识存量期望值加大。一般而言企业对于知识存量的期望是递增的,所以,将知识存量期望设置为斜坡函数。计算公式为:

知识缺口=1-企业知识存量/知识存量期望

知识存量期望=竞争压力×RAMP(20,0.1,120) (2)“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为了填补知识缺口,缓解企业现有知识存量不能应对竞争压力的困境,科技型小企业更愿意与服务中介建立合作关系,并增强组织间互动。科技小企业与服务中介形成良好互动后,组织间关系认知、沟通交流、知识分享水平会随之提高,进而促进外部知识获取量增加。外部知识是指,企业从服务中介那里转移而来的知识,以及从服务中介所桥接的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或者是由服务中介与企业通过共同开发项目获取的知识。

知识缺口和“服务中介-企业”知识距离接近性都会促进中介与企业的互动,但二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企业高层管理者采访资料,就知识缺口和知识距离接近性对“中介-企业”互动的作用设置了不同的影响系数,另外,分别将“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的沟通交流、关系认知与知识分享权重设为0.2、0.3、0.5,其对外部知识增加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0.5、0.6。具体公式如下:

外部知识源=[外部知识增加(δ)dδ+外部知识源(t0)]

外部知识增加=0.2×沟通交流×0.3+0.3×关系认知×0.5+0.5×知识分享×0.6知识距离接近性=企业知识存量×接近性系数

知识距离接近性=企业知识存量×接近性系数

沟通交流=0.8×知识距离接近性+0.2×知识缺口 关系认知=0.5×知识距离接近性+0.5×知识缺口 知识分享=0.2×知识距离接近性+0.8×知识缺口 (3)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科技型小企业获得外部知识后,需对其进行识别、消化、维护、激活、转化及利用,进而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创新。企业家应重视改善组织柔性,以利于外部知识识别、消化、维护、激活、转化及利用,最终提高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小企业的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不仅受企业知识存量、企业家认知等内部因素影响,还受到“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等组织间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将组织柔性的影响系数设置为表函数更能反映其动态效果。

从过程视角看,科技型小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体现为知识识别与消化、知识维护与激活、知识转化与利用,通过对外部获取的知识进行转换,最终推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增加知识吸收量。知识识别与消化、知识维护与激活、知识转化与利用等过程占知识吸收增量的权重分别为0.15、0.15、0.2、0.15、0.2、0.15。计算公式如下:

知识吸收=[知识吸收增量(δ)dδ+知识吸收(t0)]

知识吸收增量=0.15×知识识别+0.15×知识消化+0.2×知识维护+0.15×知识激活+0.2×知识转化+0.15×知识利用

3.4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系统模型检验

在模型结果仿真前,采用极值条件测试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运行结果与预期的现实系统相吻合。因此,选择企业知识存量为0时的极小值,对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模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图5所示,当企业知识存量取值为0时,外部知识源、企业知识吸收等两个状态变量演化趋势稳定,与一般取值状态下的外部知识源和企业知识吸收演化趋势无显著差异。企业知识存量对外部知识源增加与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较为显著,二者对企业知识存量变化比较敏感,这与实际系统情况相符。相对于非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小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拥有较高比例的科技人员,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知识存量。对小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自身知识基础良好的情况下,知识吸收能力会随着外部知识源快速增加而显著提升。因此,极值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模型可靠性、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分析“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间的动态关系。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5.1 系统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将仿真周期设为120个月,步长为1个月,系统模型模拟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

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互动的持续开展,小企业外部知识源呈指数上升趋势,说明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后期的互动层次和水平高,服务中介能根据企业知识期望提供精准服务,使企业更快速地摆脱“本地搜索”困境,提高对异质知识搜索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外部知识源会在后期较短时间内出现增量上升的特征。

随着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互动持续开展,外部知识源增加,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呈指数上升趋势。在初期,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的互动层次和水平不高,二者还未形成良好的信任与承诺关系,服务中介提供的知识服务嵌入程度低,服务中介对企业协调相应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与资金资源以实现外部知识吸收的影响较弱,小企业探索式、转化式和利用式学习过程缓慢,效率低,企业知识吸收增长缓慢。因此,初期企业知识吸收上升缓慢,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呈现增量递增的特征。

图4极值与正常值时外部知识源比较

图5极值与正常值时知识吸收演化比较

随着时间推移,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较外部知识源的增长率而言,会以更快的速率上升,这得益于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组织间关系的深化,双方互动层次和水平显著增高,使得小企业组织学习效率快速提升。此时,科技型小企业逐渐摆脱利用服务中介扩大异质知识的初级模式,通过与服务中介深入互动改善组织柔性,加速推进组织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化式学习→利用式学习”模式演进。

随着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知识存量大致呈增长趋势。受环境动荡性的影响,企业知识存量呈现出振荡性增长的特征,说明在某些不确定时期,技术和市场环境剧烈动荡会加剧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减损,引致企业知识存量在短期内出现局部回落或递减的现象。

3.5.2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影响效应的情景分析

本文研究“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随着小企业成长、服务中介与企业关系深化,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的互动层次和水平逐步提高,可能会导致“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程度发生改变。因此,需要调整“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外部知识源的影响参数,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存量的变化情况。

图6系统仿真结果

原模型中服务中介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关系认知、知识分享对企业外部知识增加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0.5,0.6,对应于曲线Current趋势。首先,为了检验“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变化对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影响效应的差异,将服务中介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关系认知、知识分享对外部知识增加影响系数提升至0.5,0.7,0.8,得到曲线 Case1;降低至0.1、0.3、0.4,得到曲线 Case2,将其与初始的 Current曲线作对比,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图7显示,随着模拟时间增加,“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互动水平得到提升。相对于正常情况的演化,此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会呈现以更大速率上升的趋势,并且该趋势在后期尤为明显。“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的影响系数上升或下降会使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演化趋势发生明显改变,说明“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变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不仅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还会引致贡献率发生改变。其中,“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的影响系数增大,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上升速率较正常情况更高。

“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递增贡献率的增大也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并存在一定的临界期。该现象反映出“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存在“临界规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只有突破临界规模,才会使“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知识吸收能力上升速率的影响产生显著差异。由于“服务中介-企业”互动水平和层次对吸收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互动双方经历一段时间磨合才会产生效果,而磨合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磨合期内,服务中介嵌入小企业组织活动程度不深,企业很难对自身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进行调整,此时小企业探索式、转化式和利用式学习仍然按固有模式运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很难有较大突破;随着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逐渐增强、知识存量逐步扩大,企业知识基础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中介-企业”互动的作用效应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在服务中介与企业互动初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还未达到“临界规模”,“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变动对3种情景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存量演化趋势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直到后期,“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关系深化,互动层次和互动水平改变会显著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存量变化速率。

为了进一步分析“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演化规律及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考察“服务中介-企业”互动3个特征的影响变化。首先,分别增加3个特征的影响系数,然后分别将其与3个特征影响系数同时提高以及都不改变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服务中介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系数调整为0.4、其它系数不变时的曲线为Case 2;关系认知的影响系数调整为0.6、其它系数不变时的曲线为 Case 3;知识分享的影响系数调整为0.7、其它系数不变时的曲线为Case 4。Case 5为各影响因素分别调整为 0.4、0.6、0.7时的曲线。3个特征影响系数均不改变的正常情景为曲线Case 1。不同情形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演化情况如图8所示。

图7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存量间关系的灵敏性测试

图8三种互动特征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存量间关系的灵敏性测试

图8显示,经过60个月的累积后,图中的5条曲线开始拉开距离,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与正常情况下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演化趋势相比,3个特征的影响系数均提高对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提升的作用最显著。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沟通交流对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系数增大,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提升作用最弱;关系认知与知识分享对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提升作用比沟通交流更强,但它们均比在正常情景下的促进作用强,说明在服务中介与科技型小企业关系发展初期,双方逐步完善沟通交流惯例,沟通交流良好,但此时双方共同认知较弱,隐性知识分享不充分,导致“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不高,处于低级状态,对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提升作用有限。随着时间推移,“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关系深化,“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提高,此时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会以更大的速率增量上升。当“服务中介-企业”互动演化到高级阶段时,服务中介与科技型小企业之间不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而且信任和承诺程度更高,具有共同认知,能有效分享隐性知识。此时,“服务中介-企业”互动才会显著促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提升。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吸收能力演化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互动发展结果表现为外部知识源增加,而外部知识源增加与企业知识存量增加、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2)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能使知识吸收能力出现边际递增的上升特征。在互动后期,与外部知识源相比,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速率更快。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提升不仅依赖服务中介扩大外部知识源,还与科技型小企业与服务中介间互动层次和水平有关,将服务中介嵌入组织柔性改善活动中,有助于企业组织学习效率提升。

(3)“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对企业知识存量有促进作用,且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趋势。通过提升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促进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有助于小企业建立起强大的环境动荡适应力。

(4)“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其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并且存在临界效应。具体而言,二者互动超越磨合期后,只有当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达到一定的临界规模,“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才会明显增强。

(5)随着时间推移,“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出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趋势。在低级阶段,互动层次和水平较低,表现为双方由于沟通交流效率不高,仅建立了基本沟通交流惯例,但呈现出向良好沟通交流转变的趋势;沟通交流质量改善阶段,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提升势头良好,但提升缓慢;在高级阶段,互动层次和水平较高,表现为双方沟通交流效率高、信任和关系承诺程度高,双方形成了共同认知并充分分享隐性知识,此时“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存量提升的边际效应显著增强。

4.2 管理启示

仿真结果可为科技型小企业提高知识吸收能力提供如下管理启示:

(1)科技型小企业应建立并及时更新知识积累惯例,努力缩小与服务中介的知识距离,进而促进双方互动层次提升。企业知识存量不足、与服务中介知识差距过大,均不利于服务中介与企业互动层次提升。因此,企业既要重视内部知识积累惯例建设,又要适应动态环境,及时更新知识积累惯例,克服惯例僵化。具体而言,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和“合作中学”,不断提升内部知识广度和多元性,进而缩小与服务方的知识距离。

(2)科技型小企业应以服务模式转型为抓手,增强战略柔性和结构柔性,提高组织学习效率。同时,应改变知识供方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模式,让知识型服务中介参与小企业内部活动,这对企业能力构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协同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在服务中介协助下,统筹安排内部人员、资金,灵活协调冗余资源,动态调整业务单元和流程,进而提升探索式、转化式和利用式学习效率。

(3)科技型小企业应维持与服务中介的持久互动关系,强化自身互动管理能力。“服务中介-企业”互动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因而企业应着力提高关系管理能力,维持与服务中介的持久互动关系。相对于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小企业通常会忽视对关系知识的管理,但这一境况并不利于二者互动关系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重视知识型关系专用性资产建设,投入适当的资源和精力培训相关人员,尤其是组织边界跨越者,识别和管理“关系特殊性知识”,提高相关人员的关系管理能力。同时,企业需要通过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灵活地调整激励措施,调动服务中介机构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效嵌入到构建知识吸收能力的学习过程中。

4.3 不足与展望

此外,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有待未来深入探讨:①研究模型具有局限性。本文假定不存在服务中介机构与其它创新主体的交互作用,但实际上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是相互关联的,服务中介与其它创新主体的交互活动可能对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创新主体间多重交互关系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②受到方法限制,研究只揭示出“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未对服务中介支持下科技型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化机制作进一步分析。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来解决“如何强化”的问题,基于“服务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共演逻辑,深入剖析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进过程和强化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VALK V D, WYNSTRA F, AXELSSON B.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on processes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of business services[J].IMP Journal,2008,2(22):3-24.

[2] 胡海青,李智俊,张道宏.新创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互动关系及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1,19(4):75-78.

[3] 张文红,赵亚普,陈爱玲.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跨界搜索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 2014,32(2):289-295.

[4] 周丹,张慧,王核成.便利者还是传递者?知识型服务机构对制造企业创新的桥梁作用剖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9):72-80.

[5] 龙静,陈传明.服务性中介的权力依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科研管理, 2013,34(5):56-63.

[6] MULLER E, ZENKER 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1,30:1501-1516.

[7] KNOCHAERT M, SPITHOVEN A, CLARYSSE B.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ntermediaries on firm cognitive capacity additional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4, 81(81):376-387.

[8] SPITHOVEN A,CLARYSSE B,KNOCHAERT M.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z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 2011, 31(1):10-21.

[9] VIE O E, STENSLI M, ANDRE LAUVAS T.Increasing companies' absorptive capac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s[J].Energy Procedia, 2014,58:36-42.

[10] KOKSHAGINAA O, MASSONA P L, BORIESC F.Fast-connecting search practices:on 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to accelerat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in press, 2017.

[11] PATTON D.Realizing potential:the impact of business incubation o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3,32(8):897-917.

[12] 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C].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1997, 1997(3):35-39.

[143] PATNAYAKUNI R, SETH N, RAI A.Building social capital with it and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6:88.

[14] YOO S J, SAWYERR O, TAN W L.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lational capital in alliance learning of SM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s, 2016, 54(S1):234-255.

[15] REZAEI-ZADEH M, DARWIASH T K.Anteced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model for developing learning processes[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16, 23(1):77-91.

[16] VOLBERDA H W, FOSS N J, LYLES M A.Absorbing the concept of absorptive capacity:how to realize its potential in the organization field[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0,21 (4):931-951.

[17] MARABELLI M, NEWELL S.Knowing, power and material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4):479-499.

[18] 马蓝,安立仁.合作经验、吸收能力、网络权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33(1):81-87.

[19] 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6,19(1):30-42.

[20] 王涛,黄兰兰,周正.外部创新源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J].软科学, 2016,30(5):50-53.

[21] 曹勇,程前,杜蔓.外部知识搜索策略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 2017,36(7):182-187.

[22] 孙冰,沈瑞.行业竞争强度对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34(1):59-65.

[23] LIN L, GENG X, WHINSTON A B.A sender-receiver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fer[J].MIS Quarterly, 2005,20(2):197-219.

[24] PARKER R, HINE D.The role of knowledge intermediaries in developing firm learning capabilitie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4,22(5):1048-1061.

[25] TRAN Y, HSUAN J, MAHNKE V.How do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add value? insight from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fashion markets[J].R&D Management, 2011,41(1):80-91.

[26] 李文鹣,耿菱怿,梅强.科技型新创企业创业过程中知识中介机构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7(9):78-85.

[27] 杨东,柴慧敏.制造企业与服务中介合作创新的激励机制[J].技术经济, 2016,35(2):22-28.

[28] VALENTIM L, LISBOA J V, FRANCO M.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s there really a linkage [J].R&D Management, 2016,46(4):711-725.

StudyonDynamicRelationshipbetweenIntermediary-FirmInteractionsandAbsorptiveCapabilitiesinTechnologicalSmallFirms

Li Wenjian, Mei Qiang,Tian Hongyun,Li Wenyu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It is desirable to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and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in technological small firms, for the guidance to enhance firms’ absorptive capabilities.Therefore, the paper established a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via software of Vensim PLE, supported b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ow the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affect on the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evolution.The results reveal the firm's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exponential growth, and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play a positive action on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with increasing marginal contribution.The leverage effect of the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on firm's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increases, while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rise to higher hierarchy and level.There is threshold mass when intermediary-firm interactions leverage firm's absorptive capabilities.

KeyWords:Technological Small Firms;Absorptive Capabilities; Intermediary-firm

作者简介李文鹣(1973- ),女,重庆人,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中小企业发展;梅强(1961-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中小企业问题;田红云(1969- ),男,江苏南通人,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李文元(1976- ),男,河北泊头人,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服务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GL024,15BGL03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GLB0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B795)

收稿日期2017-12-01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4-0142-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3

DOI10.6049/kjjbydc.2017090417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