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王兴元,朱 強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众创空间是创客运动的主要载体,为大学生创客团队提供最直接的创新环境和服务。首先,基于组织支持理论,提出众创空间支持构念,并将其分为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两个维度;其次,研究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在以上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以179个创客团队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发现众创空间支持的两个维度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以上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正向调节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

关键词众创空间支持;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团队效能感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来,创客热情高涨,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显著,全国众创空间总数已达到4 200家。中央及地方政府都鼓励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加快众创空间建设,为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众创空间也由最初只提供工作场地和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创新服务链”模式[1]。众创空间已成为创客运动的主要载体,对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的成功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众创空间效力,提升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绩效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创客运动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大学生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力量(刘晓敏,2016),具有较强的创客动机。伴随着双创的快速发展,创客空间逐步演化为更侧重于创客团队项目孵化的众创空间[2]。创客空间的发展,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了社交空间、创新设备、技能培训等支持(王德宇等,2015),有利于大学生创客深度学习(张春兰,李子运;2016)和创新绩效提升[3]。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众创空间能够影响创客团队创新行为和绩效,但缺乏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的探讨。鉴于此,本文以众创空间情境下大学生创客团队为研究对象,研究众创空间支持-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影响路径,探讨众创空间支持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将众创空间支持分为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两个维度;其次,引入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和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众创空间支持如何影响大学生创客团队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创新绩效。本文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概念模型

1 文献评述与研究假设

1.1 众创空间支持

众创空间是创客进行知识分享、协同创新的社区平台。众创空间具有社区自治、创客导向、发展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征[4]。伴随着创客运动的不断发展,众创空间运营模式正逐渐由简单的工具及知识分享模式向综合产业化服务模式演变,且日益重视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众创空间对创客及创客团队创新行为和绩效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创空间正由起初对创客及创客团队将创意变为原型产品的辅助,逐渐扩展到产品商业化阶段,并提供包括加速孵化、对接投资人等产业化服务[5]

对于创新空间的研究,学者将重点由众创空间建设转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和后置因素等方面[6]。从相关文献看,学者们已展开众创空间对创客创新行为和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张玉臣等[3]对创客创新创业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部社会环境、创新教育及与软硬件公司的对接等对创客创新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刘小丹和胡小红[7]在对众创空间情境下创客学习模式的研究中指出,创新空间对创新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环境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交互支持和评价支持。黄紫微和刘伟[8]认为,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及支持能够满足创客需求,并发现众创空间价值主张三阶段与创客的3个不同价值需求相匹配,有利于创新行为激发和绩效提升。张哲等[9]认为,众创空间的有用性感知和兼容性感知能够显著影响创客对众创空间的采纳行为,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和支持对创客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

由以上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在创客创新过程中,众创空间提供着不同形式的支持和服务,这种支持和服务对创客创新绩效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对于众创空间提供的哪些支持和服务是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如何,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鉴于此,依据组织支持理论,本研究提出众创空间支持构念。众创空间支持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创客对众创空间创新环境和各种有利于创新项目的举措、做法的主观感知程度。

依据众创空间支持维度不同,众创空间支持可分为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两种类型。其中,众创空间创新氛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创客对众创空间所提供创新环境的整体主观感知,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对创客的情感认同和自主性支持。众创空间项目支持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创客及创客团队对众创空间提供的有利于项目顺利进行的服务的主观感知和体验,主要包括工具支持、知识支持、社会资本支持等。创新氛围支持有利于提高创客身份认同感及公平感知,进而影响创客行为;项目运作支持能够为创客提供最直接的创新工具、创新场地、企业资源导入等,进一步促使创意变成原型产品乃至商业化产品。

1.2 众创空间支持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

与组织中员工创新绩效不同,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是指借助于众创空间,创客团队所产生的具有新颖性和有用性特征的新想法、新工艺、新产品和新创意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更侧重于创造层面,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并不局限于新产品或新服务。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创客创新绩效受创客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刘晓敏[10]以大学生创客为研究对象,认为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指导激励和环境支持是影响创客创新绩效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往研究指出,众创空间作为创客运动的直接载体,会对创客创新意愿、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众创空间支持作为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了鼓励自主的创新环境,使得大学生创客能够完全自主地进行创新工作。众创空间创新环境能够对创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激发大学生创客创新行为,促进大学生创客创造角色认同,激发其创造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创客创新绩效。其次,在创客创新过程中,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能够直接为大学生创客从事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工具、知识和社会资本等,进一步提升其创新绩效。具体而言,众创空间创新工具集中配置和专家指导等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社会资本支持能够促进大学生创客交流、投资人接触和企业家资源导入,使得大学生创客团队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提升其创新绩效。综上所述,众创空间支持(包括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2: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1.3 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是指创客团队所具有的制造出新颖且对个人或社会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企业组织情境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受个体、团队和组织环境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在个体层面,人格特征、动机、技能、认知风格和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挥;在团队层面,领导方式、管理方式等对员工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作用;在组织层面,组织环境对员工创新能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例如,崔凯等[11]研究了企业环境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氛围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在尤为重视自主创新众创空间情境下,众创空间支持是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看,众创空间营造的创新氛围能够给予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情感支持、创客身份认同等,通过及时肯定大学生创客的成绩与贡献,能够增强大学生创客信心,并激励大学生创客不断学习并提高创新能力。鼓励自主创新的众创空间氛围,能够使大学生创客具有较高的心理授权,提升大学生创客创新自主性,促使他们持续学习以提升创新能力。众创空间工具支持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创客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创客团队在创造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众创空间关系支持能够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专家指导、企业资源导入、风投对接等社会资本,有效提升大学生创客团队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团队管理知识等,不断强化大学生创客团队知识体系,提升其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大学生创客团队对市场环境有更好的洞察力,更加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容易发现消费者新诉求,促使大学生创客团队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实现创意提供动力支撑,最终提升团队成员创新绩效。由此可见,当大学生创客和创客团队处于富有挑战与创新的工作情境时,其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持续提升和发挥,进而不断解决项目运作中出现的困难,提升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众创空间创新氛围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H4: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1.4 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创客团队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创客对创客团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创意及创新绩效的信念。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基于创客团队成员的主观判断,属于团队状态变量。在组织情境中,团队效能感受团队成员自我效能感、目标清晰性、成员间协作沟通等因素的共同影响[12-14]。同时,团队效能显著影响团队创造力[15]与团队创新行为绩效[16]

当大学生创客团队具有较高的团队效能感时,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沟通、目标一致性等能够促进创客积极发挥能力,保障创意实现,提升创客团队整体绩效。具体来说,在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较高情境下,大学生创客为实现项目目标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并保持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即使创新失败后也能保持较高的团队士气。一方面,大学生创客会基于团队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知识获取,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团队目标,提升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客团队成员间有效的协作沟通,有利于团队成员间创造力的优势性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提升。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在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越高,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和问卷调研形式获取数据,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3月,历时4个月。调研对象为山东省主要高校众创空间入驻的创客团队,问卷由创客团队创始人、核心队员或领导者填写。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92份,剔除无效问卷(如作答不完整、明显错误等)13份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9份,问卷回收率为81.36%。在179个创客团队样本中,农业及食品相关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9.8%,生物医药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11.2%,化工、材料及环境相关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5.8%,电子信息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21.0%,服务咨询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48.8%,机械能源行业大学生创客团队占3.4%。

2.2 变量测量

本文通过对企业组织情境下相关构念文献进行检索及专家小组讨论,借鉴企业组织已有成果进行研究量表开发。对于所有构念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在预调研阶段,邀请10位熟悉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和创客团队运作模式的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以保证题项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众创空间创新氛围。本文在刘云等(2009)开发的创新氛围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一定修改,对众创空间创新氛围进行测量。该量表共有6个题项,包括创客团队支持(例题项:在众创空间中,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和协助)和众创空间理念(例题项:众创空间鼓励并认可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创客及团队)两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17。

(2)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本文采用并改编梅红等[17]开发的创新支持量表。该量表共有7个题项,包括工具化支持(例题项:众创空间为创客团队提供必要的工具设施)和人际支持(例题项:众创空间积极协助我们寻求与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两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81。

(3)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本文采用并改编Zhou和George[18]开发的创新能力量表,共13个题项。例题项包括:我们会寻求新的工艺、流程、技术或产品创意。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58。

(4)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本文采用并改编Carmeli和Schaubroeck[19]开发的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共8个题项。该量表最初用于测量个体自我效能,将题项中的“我”改为“我们创客团队”来测量创客团队效能感。例题项包括:我们创客团队有信心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多种不同的工作任务。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711。

(5)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本文采用并改变韩翼等[20]开发的创新绩效量表。该量表共有8个题项,包括创新意愿(例题项:我们为了改善现状而提供新想法)、创新行为(例题项:通过学习,我们寻找新的工作方法、技能和工具)和创新结果(例题项:我们努力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3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64。

(6)控制变量。根据已往研究,本文选取创客团队成立年限(创客团队成立到参与调研的年数)、创客团队规模(用创客团队成员数来测量)作为控制变量。

3 数据分析结果

3.1 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检验各变量信度。由表1可知,众创空间创新氛围、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效能感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α值介于0.711~ 0.881之间,皆大于0.7,说明本研究所用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变量区分效度进行检验,主要使用AMOS 22.0软件。如表1所示,通过对不同因子模型间拟合指标进行对比可知,五因子模型拟合度最优(卡方为563.616,Df=289,RMSEA=0.073,RMR=0.052,CFI=0.859,TLI=0.841,SRMR=0.0652),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同时,在五因子模型中,测量题目因子载荷都大于0.5且显著,意味着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表1验证性因子分析

模型卡方DfRMSEARMRCFITLISRMR五因子模型563.6162890.0730.0520.8590.8410.065 2四因子模型a606.5782930.0780.0550.8380.820.068 3三因子模型b714.3882960.0890.0580.7840.7620.073 6二因子模型c863.6322980.1030.080.7070.6810.099 2单因子模型d1 069.792990.120.0820.6010.5670.104

注:a.将众创空间创新氛围与项目运作支持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b.将众创空间创新氛围、项目运作支持和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c.将众创空间创新氛围、项目运作支持、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和创客团队效能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d.将所有题项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

3.2 变量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见表2。由表2可知,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与众创空间创新氛围(r=0.382,p<0.01)、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r=0.461,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众创空间创新氛围(r=0.354,p<0.01)、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r=0.322,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与创客团队创新能力(r=0.536,p<0.01)、创客团队效能感(r=0.432,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本研究假设得到初步支持。

表2主要变量均方差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变量12345671.年限1 2.规模0.174*1 3. 众创空间创新氛围-0.011-0.0531 4.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0.063-0.0550.568**1 5.创客团队创新能力0.0120.0210.354**0.322**1 6.创客团队效能感0.070.0220.216**0.347**0.379**1 7.创客团队创新绩效-0.025-0.0450.382**0.461**0.536**0.432**1平均值16.57.943.9783.8993.8213.8653.845标准差0.8767.560.7120.6660.5610.8650.624

注:**P<0.01,*P<0.05,下同

3.3 假设检验

对于本研究中的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本文采用Baron和Kenny[21]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法,中介效应检验分4个步骤,即众创空间支持两个维度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创空间支持两个维度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创空间支持两个维度和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交互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由表3层级回归结果可知,众创空间创新氛围(模型4,β=0.177,p<0.05)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模型4,β=0.360,p<0.01)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1和H2得到验证。同时,众创空间创新氛围(模型2,β=0.253,p<0.01)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模型2,β=0.182,p<0.05)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模型5,β=0.537,p<0.01)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后,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对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变小(模型6,β=0.284,p<0.01),但仍然显著。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变为不显著(模型6,β=0.017,p>0.05),且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模型6,β=0.420,p<0.01)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根据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判别标准可知,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众创空间创新氛围与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与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3和H4得到验证。

假设H5提出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正向调节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为验证调节效应,本研究对解释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以消除共线性问题。借鉴袁绍棠和李燕萍(2014)的研究设计,采用温忠麟等(2006)提出的检验方法:①就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对众创空间创新氛围、项目运作支持进行线性回归,如模型4所示。从中可见,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系数显著(模型4,β1=0.177,p<0.05;β=0.360,p<0.01);②就创新能力对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进行线性回归,如模型2所示。从中可见,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项目运作支持系数显著(模型2,β1=0.253,p<0.01;β=0.182,p<0.01);③就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对众创空间创新氛围、项目运作支持、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和团队效能感进行线性回归,如模型7所示。从中可见,创新能力系数显著(模型7,β=0.359,p<0.01);④就创新绩效对众创空间创新氛围、项目运作支持、创新能力、团队效能感、团队效能感与创新能力的交互项进行线性回归,如模型8所示。从中可见,团队效能感与创新能力的交互项系数显著(模型8,β=0.172,p<0.01)。由表3可知,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的交互项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越高,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因此,假设H5得到验证。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认为众创空间支持包括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两个维度,并构建了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模型。基于此,通过对179个大学生创客团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起中介作用。同时,创客团队效能感正向调节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也即,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越高,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大学生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众创空间支持包括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两个维度。其中,众创空间创新氛围是创客及创客团队对众创空间环境进行信息加工的结果,是对创新环境的个体感知及共同感知;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是指在创客团队创新过程中,众创空间对创客团队最直接的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知识性支持和社会关系支持。本文基于组织支持理论,对众创空间支持进行界定和维度划分,为学者提供了从组学织行为视角研究众创空间、创客和创客团队间关系的新思路,同时也利于其他学者详细探讨众创空间支持对创客教育、创客文化和创客运动等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边界问题,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表3基于层级回归的假设检验结果

变量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模型1模型2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模型8控制变量创客团队年限0.009*0.019-0.0170.003-0.022-0.005-0.022-0.024创客团队规模0.0190.040-0.042-0.017-0.052-0.034-0.037-0.004自变量众创空间创新氛围0.253**0.177*0.0170.0810.110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0.182*0.360**0.284**0.226**0.207**中介变量创客团队创新能力0.537**0.420**0.359**0.350**调节变量创客团队效能感0.202**0.223**交互项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创客团队效能感0.172**R2值0.0470.1490.0430.2340.2910.3670.3970.422F值4.9597.6444.54913.32323.92421.63120.51219.570

(2)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运作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以往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多关注众创空间建设、商业模式等,较少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研究创客及创客团队,本文首次对众创空间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与众创空间创新氛围相比,众创空间项目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该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学者前期研究对众创空间物质投入的关注,而忽视了对众创空间文化环境的关注。同时,本文从众创空间支持视角出发,丰富了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研究。

(3)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在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和众创空间项目支持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意味着,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间接影响,通过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提升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提升。这也说明,众创空间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提升,众创空间充分发挥了创客教育的作用。同时,将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引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晰众创空间支持与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间的作用路径,同时在创客运动情境下,也验证了组织支持对创新行为绩效的影响。

(4)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在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高时,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提高大学生创客团队信心能够促进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发挥的问题。最后,本文对于大学生创客团队效能感调节作用的验证,也丰富了关于众创空间支持作用边界的研究。

4.2 政策建议与启示

(1)加强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建设,全面优化众创空间支持系统。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国家层面制度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作为创新载体的众创空间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国内众创空间总量已超过4 200家。但是,当前众创空间建设还仅仅只是数量上的扩张,缺乏对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的优化提升。同时,从众创空间对创客及创客团队的支持看,当前众创空间主要提供项目运作支持,使用政策层面舆论氛围作为激励手段,忽视了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的作用。因此,众创空间应加强平台层面创新氛围和创客文化建设,全面优化众创空间支持系统。

(2)充分发挥众创空间支持对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当前,大学生创客群体拥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热情,众创空间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创客群体和释放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根据大学生创客项目所处阶段不同,为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项目运作提供动态支持,发挥众创空间项目支持的激励作用。同时,培育自主、尊重和支持的创新氛围,维持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的创新激情,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创新氛围的保健作用。通过众创空间支持,全面提升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最终促进大学生创客团队创新绩效提升。

(3)全面优化众创空间生态体系,发挥众创空间的创客教育职能。依托现有有利条件(如产业聚集地、科研院所),积极从文化、制度、资本和市场等方面构建众创空间协同生态体系。结果显示,众创空间支持对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就意味着,众创空间是大学生创客教育的重要助推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职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客及创客团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升,更有利于激活大众创新活力,保障“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康继军,孙彩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客模式与传统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1-5.

[2] 宋述强,钟晓流,焦丽珍,等.创客教育及其空间生态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3-20.

[3] 张玉臣,周宣伯,罗芬芬,等.创客个人动机与外部环境影响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0(18):47-51.

[4] 徐思彦,李正风,XUSi-yan,等.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89-1796.

[5] 常耀中,余博.创客空间的分享式经营租赁与综合性产业化服务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3):24-29.

[6] 秦琴琴,乜勇.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创客研究热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13-119.

[7] 刘小丹,胡小红.创客空间支持下的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12-118.

[8] 黄紫微,刘伟.价值网视角下创客空间与创客协同创新的三阶段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6-9.

[9] 张哲,王以宁,陈晓慧,等.高校学生创客空间采纳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数字媒体制作”创客空间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12-120.

[10] 刘晓敏.中国大学生参与创客运动的关键驱动因素[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6):93-102.

[11] 崔凯,吴俊毅,俞文钊.企业环境对员工创新能力发挥的影响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20-721.

[12] KESKIN H.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memory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44(7):646-656.

[13] WHYTE G.Recasting Janis's groupthink model: the key role of collective efficacy in decision fiascoes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8,73(2/3):185.

[14] TASA K,TAGGAR S,SEIJTS G H.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efficacy in teams:a multileve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1):17-27.

[15] 周明建,潘海波,任际范.团队冲突和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团队效能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2014,26(12):120-130.

[16] 王璇.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内在动机与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2012,26(3):105-109.

[17] 梅红,任之光,冯国娟,等.创新支持是否改变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行为[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6):26-32.

[18] ZHOU J,GEORGE J M.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 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682-696.

[19] CARMELI A,SCHAUBROECK J.The influence of leaders' and other referents' normative expectations on individual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J].Leadership Quarterly,2007,18(1):35-48.

[20] 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5):62-77.

[21] 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

EffectofMakerSpaceSupportontheInnovationPerformanceofCollegeStudentMakersTeamandItsMechanisms

Wang Xingyuan,Zhu Q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Maker spac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maker movement,and provides the most direc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for the maker team.First of all,based on organizational support theory,put forward maker space support structure,and divides it into innovation atmosphere and project operation support;secondly,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maker space support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kers team,also explores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maker team 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data is collected from 179 maker tea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ker space support have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maker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innovation capabilit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above relationship;maker team efficacy can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uest team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Words:Maker Space Support;College Student Makers Team;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Performance;Team Efficacy

作者简介王兴元(1962-),男,山东青州人,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朱強(1988-),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创新创业管理。本文通讯作者:朱強。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5RZE27003);山东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立项重大项目(10000075188802)

收稿日期2017-11-23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4-0128-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5.5

DOI10.6049/kjjbydc.2017090504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