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争拼什么
——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视角

李燕萍,梁 燕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对任何城市都至关重要。通过知乎、微信社交平台和地方城市生活网络平台,收集40个城市1 787名人才关于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原因叙述的记录,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发现:①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体城市情感/契合、生存、亲友、政府、城市、个体能力与机缘七大类,不同区域城市类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②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是直接影响居留行为产生的重要前因,但居留意愿并不必然产生居留行为,个体情感/契合因素、机缘因素仅影响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③居留行为可以通过个体情感/契合因素进一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该研究从人力资源与人才需求角度丰富了人口迁移理论,可为现代城市解决人才吸引留用问题、获取人才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人才居留;城市居留意愿;城市居留行为;扎根理论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将人才问题作为重要战略来思谋[1],国家或城市间的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国家或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在一线城市对人才“虹吸效应”减弱的情况下,自2016年底以来,南京、武汉等14个二线城市打响了“抢人大战”,纷纷抛出“送房子”、“送户口”、“送钱”等措施,以增强对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最大限度留驻人才。但这些城市人才政策的同质性较高[2],且偏向物质激励,与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契合[3],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要长期留驻人才则欠缺长远眼光与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考虑 。因此,从影响人才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因素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把握人才需求、增强城市人才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获取人才之战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已有研究大都从城市居留意愿角度分析人口迁移问题,从人才需求角度探讨城市人才留用问题的研究鲜见,仅有部分学者通过评估国家或地方人才政策实施效果[4-5],提出契合回流人才需求对于发挥人才政策效用具有重要作用[3],但并未基于人才需求对如何促进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此外,从城市居留意愿出发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尽管已很丰富,但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人口学与经济学领域[6-7],代表理论如推-拉理论[8-10]、历史发展理论[9]与人口迁移决定理论[11]等,且聚焦于乡城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主)的流迁[12]与移民返迁问题[13],而非人才的城市留用问题,显然无法有效解释基于人才需求的人才迁移理论与居留问题,也难以指导现代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

根据社会人口学的迁移行为分析框架,居留意愿是指外来人口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主观居留动力[14]。居留行为则是指受居留意愿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外来人口的实际居留状态[15]。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人才而非流动人口(专指外来人口),既包括户籍或生长不在本城市的外来人才,也包括在本地生长或拥有本地户籍但因外出求学、工作等而离开本城市的人才。因此,已有研究中对于居留意愿与行为的界定并不完全适合本文。本研究中的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是指人才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主观城市居留动力;人才城市居留行为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在城市的实际居留状态。此外,现有城市居留意愿的相关研究或者仅关注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忽略居留意愿转化为居留行为的过程;或者将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同[15],未正视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异,从而无法有效解释人才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受实证数据收集的限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城市或某区域范围,缺乏普适性。

因此,本文将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在较大范围内通过分析社交平台上人才对自身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的表述,探讨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居留行为转化机制,发现影响城市人才居留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为城市留住人才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1 文献回顾

1.1 人才城市居留研究

人才城市居留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城市人才竞争力研究、城市人才政策研究与人才居留倾向影响因素研究。其中,城市人才竞争力研究聚焦于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影响因素探讨,提出城市提供的工作与发展机会[16-17]、生活环境[18-19]、薪酬水平[20]、自然地理环境与制度环境[18-20]等会影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城市人才政策研究则主要基于城市与政府角度评估人才政策效用并提出城市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政策建议[4],多为实证分析,少数研究从政策认知角度对人才城市居留问题进行探讨[3]。相比之下,对于人才居留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鲜见,少数学者提出性别、配偶户籍地与随迁家庭状况等因素会对高学历人群的长期居留倾向产生影响[21]

1.2 人口城市居留研究

已有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人口学领域,聚焦于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的人口流迁问题[14,22-23],包括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4-5,11,24]

在分析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基础上,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比不同流动人口主体、不同城市类型[10]等的居留意愿差异,还有研究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按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分为长期居留意愿、短期居留意愿与无居留意愿[15],定居意愿与返乡意愿[25],留城、返乡与继续流动等多个方向意愿[26],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在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上,已有研究发现,经济因素(收入、生活成本等)[27-28]、社会因素(社会融合程度、乡情、亲友人脉、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等、社会地位等)[29-31]、人力资本/个人特征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等)[32]、居住/迁移因素(居住时间、居住条件、家庭迁移等)[33]、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等)[25,34]等是重要因素。此外,近期研究还提出城市类型[10]及宏观因素[35]、父母流迁经历[10]、留守经历[36]、流动范围与流入区域[37]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少研究认为,个人特征与经济、社会、人力资本等因素交互作用,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和居留选择。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并且由于该领域研究基本假定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一致[15]。因此,对于流动人口实际城市居留行为的研究较少,而以人才为对象的城市居留意愿和行为研究几乎没有,无法全面系统地展现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行为的因素及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民众发表意见与讨论问题的重要媒介平台,而网络口传具有覆盖性广、参与者可自愿或匿名发言、群体思考性、保存性强等优势,因而被学者们用于多个研究领域[38]。借助互联网可记录性及数据可分析性特点,本研究选取知乎、微信两大社交平台以及地方城市生活网络平台,搜集2016-2017年人才对某一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原因的叙述,以全面了解和分析当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影响因素。选取这些平台作为数据来源的原因如下:①知乎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聚集了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最具创造力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也较契合本研究对象。同时,2017年1月6日-2月22日,知乎挑选40个城市发起了“撰写你的知乎城市手册”活动,邀请在各个城市工作学习的人群就“让你决定留在**城市的理由是什么?”等诸多问题进行回答,这些回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影响各个城市人才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因素;②微信已成为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众多城市政府、报刊等都通过建立自身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发起活动等。通过检索,本文发现“长江日报最武汉”、“郑州吃喝玩乐”等公众号连续推送的留言板——“留在武汉的100条理由”、“世界那么大,我为什么留在郑州?句句戳中泪点”,发布了众多用户对自身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的叙述,内容也十分契合本文研究主题;③地方城市生活网络平台(如腾讯·大粤网等)汇聚和发布了城市信息,其中,有“留在/离开**的101个理由,听他们的真实讲述”等专题,也较好切合了本文研究主题。

2.2 样本甄选

为确保样本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具体样本甄选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来自网民个人意见表述,而非平台总结;②网民需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根据目前我国统计口径,大都认为人才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工作人员。因此,本文的人才需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第二,已参加工作。为方便辨别,选取受过高等教育且已参加工作的个体表述,即在网民个体表述或者平台注册身份标签中明确说明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且已经参加工作。根据以上原则,获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太原、济南等40个主要城市的1 787名人才为样本,收集他们关于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的描述。其中,南宁、无锡、宁波、大连等22个城市的1 363名人才样本用于建模,其余18个城市的424名人才样本用于检验饱和度。

表1部分样本及基本情况示例

城市编号城市来源标题编号标题有效样本量用途1广州腾讯·大粤网1留在/离开广州的101个理由,听他们的真实讲述30建模知乎【城市手册】2让你决定留在广州市的原因是什么13建模2武汉知乎【城市手册】3你为什么留在武汉5建模微信-长江日报最武汉4留在武汉的100条理由,总有一条说到你心坎里7建模5去北上广还是留大武汉?这就是答案10建模3北京知乎【城市手册】6让你决定留在北京的原因是什么14建模4上海知乎【城市手册】7你有什么留在上海的理由35建模5深圳知乎【城市手册】8你留在深圳的理由是什么32建模6郑州微信-郑州吃喝玩乐9世界那么大,我为什么留在郑州?句句戳中泪点7建模知乎【城市手册】10郑州有什么值得留恋的3建模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下同)

2.3 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已有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运用逻辑回归等方法检验各种因素对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这种实证研究方法难以建构和发展新理论。如果从人才角度对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进行分析,扎根理论是一种运用二手定性资料建构理论模型的有效研究方法[39],有助于建立新理论。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二手描述性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建构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模型。

3 人才城市居留意愿、行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模型

3.1 开放式编码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对收集的“描述”按照城市编号-来源-标题-网民名称进行编号,然后进行开放式编码,通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分析,最终得到59个概念(b1-b59)、16个范畴(c1-c16),用阿拉伯数字备注每个范畴具体包含的词条数目,如表2所示。

根据概念化与频次分析结果,习惯/适应城市环境(122)、工作/创业机会与可能(115)、毕业工作(57)、爱人/婚姻(87)、家乡/乡情(87)、父母家庭(76)、亲友人脉(67)、房价与房子(62)、城市(个人生活追求)契合度(56)、城市感情(53)、积极自由开放宽容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50)、气候自然环境(50)是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关键概念(概念频次大于50),如表2所示。

根据开放式编码分析结果,结合各范畴在不同城市分布情况,将每个城市影响人才居留意愿与行为的两个首要范畴(按照出现次数排序)及对应城市列出,具体如表3所示。分析发现,不同地域类型城市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表2开放式编码形成概念及范畴

编码范畴概念c1城市情感家乡/乡情(87);城市感情(53);回忆与情怀(12)c2收入与成本/生存要件房价与房子(62);生活与创业成本/压力(17);收入水平(10);换城成本(6)c3婚姻家庭家庭安定(17);照顾父母(73);家庭责任(3);孩子教育与成长(8);爱人(83);婚姻压力(2);婚姻机会(3)c4亲友与亲友观点亲友人脉(67);亲友观点(26)c5事业梦想工作/创业机会与可能(115);毕业工作(57);提升自我(8);不甘心(7);实现梦想(7)c6时机与勇气时机(3);勇气(7)c7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习惯/适应城市环境(122);(家乡)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性(8)c8城市契合度城市(个人生活追求)契合度(56);个人心态观念(15);符合自身情况的最佳选择(10);饮食习惯(43);语言习俗(5)c9个体城市认知已有对城市的良好认知/向往(13);城市前景与希望(44);大城市平台高(11)c10个体变动意愿重新开始的意愿(6);变化意愿(3); c11个体能力条件自身能力条件(3);没有能力与选择(13)c12政府政策制度政府政策扶持(4);对待人才居民的态度(2);户口(13)c13政府管理水平市政管理水平(14);公共服务水平(7);治安(8)c14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积极自由开放宽容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50);尊重才能与规则(13);交通(13);基础设施与资源(2);高校与教育资源(11);医疗水平(4);本地人态度素质(20);人文历史(7);生活娱乐消费便捷性(5);生活性价比(8);适合生活/宜居(32)c15城市经济环境经济与科技发达(6);支撑型知名行业/企业(5)c16城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2);气候自然环境(50);雾霾(3)

注:括号内数字为概念频次

(1)对于一线城市,上海与深圳吸引及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和为人才提供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而北京与广州则主要是为人才提供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以及婚姻家庭对城市环境的习惯适应。

(2)对于东部沿海省会城市,对人才居留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与良好工作、婚姻家庭的需要、对城市的感情与适应以及城市社会文化环境。

(3)对于中西部省会城市以及东北部省会城市,影响人才居留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感情与契合度、婚姻家庭以及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与良好工作。

表3城市类型与关键范畴

编码城市关键范畴(按出现次数排列)一线城市北京事业梦想、婚姻家庭、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广州事业梦想、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婚姻家庭上海城市社会文化环境、事业梦想、政府管理水平深圳城市社会文化环境、事业梦想、个体的城市认知东部沿海省会城市厦门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婚姻家庭、事业梦想、城市契合度、政府管理水平南京事业梦想、婚姻家庭、收入与成本、城市社会文化环境杭州事业梦想、城市感情、婚姻家庭福州事业梦想、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天津婚姻家庭、城市契合度、城市感情济南婚姻家庭、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城市感情中西部省会城市重庆城市感情、事业梦想、婚姻家庭、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城市契合度武汉城市感情、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婚姻家庭、事业梦想、城市社会文化环境成都城市契合度、亲友与亲友观点、城市感情昆明城市契合度、城市感情、婚姻家庭贵阳个体城市认知、城市感情郑州婚姻家庭、城市感情、事业梦想西安婚姻家庭、城市契合度、城市感情合肥婚姻家庭、事业梦想、收入与成本太原婚姻家庭、事业梦想长沙收入与成本、城市感情、婚姻家庭、亲友及亲友观点东北部城市长春城市感情、婚姻家庭哈尔滨婚姻家庭、事业梦想、城市感情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通过聚类分析,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本文通过主轴编码,发现样本和范畴之间存在一定因果与逻辑推理关系,具体见表4。

(1)城市感情(由于时间、经历或是家乡等原因对城市形成的感情)、习惯适应性(个体已经习惯和适应了城市环境)、城市契合度(城市与个体生活追求、饮食语言习俗等的契合程度)、城市认知(已有对城市的良好认知/向往)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个体情感/契合因素。

(2)个体变动意愿(个体转换生活环境等的意愿)、个体能力条件(个体在某个城市居留或离开的能力/人力资本)形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个体能力因素。

(3)时机与勇气(个体在某个城市居留或离开的时机及勇气)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机缘因素。

表4主轴编码

编码主轴编码影响关系的范畴关系的内涵d1个体情感/契合因素城市感情;习惯/适应性(城市环境);城市契合度;个体城市认知个体通过求学、旅游等暂时性居留以及受亲友观点的影响等对城市形成良好认知,对城市环境逐渐习惯和适应,而当城市环境与个体的生活追求十分契合时,会增进个体对城市的感情,从而对城市产生较高居留意愿d2个体能力因素个体变动意愿;个体能力条件个体是否具备居留或离开的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决定了人才到某一城市的居留意愿以及能否实现居留行为d3机缘因素时机与勇气个体是否有勇气以及及时抓住离开或留在某个城市的机会,直接决定了居留行为是否成功d4生存因素收入与成本/生存要件;工作事业机会与梦想个体在某个城市能否获得工作/创业机会,以及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等会对某居留意愿及居留行为产生一定影响d5亲友因素婚姻家庭;亲友与亲友观点为了邻近照顾父母家人,为了婚姻家庭、孩子成长,为了与朋友相聚或是受到亲友家人观点的影响等都会对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产生影响d6政府因素政府政策制度;政府管理水平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对待人才态度,市政管理服务水平与城市户口政策等会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d7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城市自然环境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等资源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气候自然环境等也会对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产生影响

(4)收入-成本(个体在城市的收入水平以及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所需付出的成本)、工作事业机会与梦想(城市能够提供的工作、创业及实现梦想的机会与可能)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生存因素。

(5)婚姻家庭(照顾父母家庭以及为了爱人、孩子等)、亲友与亲友观点(亲友人脉与亲友观点)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亲友因素。

(6)政府政策制度(政府的人才、户口等政策)、政府管理水平(市政治安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政府因素。

(7)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宜居性、发展前景、公平积极的环境)构成了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城市因素。

3.3 选择性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通过选择性编码对原始资料、概念、范畴及范畴关系不断进行比较分析与梳理,最终范畴化为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选择性编码是选择核心范畴,并将其与其它范畴进行系统联系,验证它们关系并将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40]。图1中,人才的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主要受个体能力因素、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政府因素、城市因素、个体情感/契合因素、机缘因素等影响。具体来说,人才的个体能力以及工作机会、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等生存因素会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或者通过影响人才与城市契合度及城市认知等,间接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亲友因素,即为了邻近照顾父母、家人或是受亲人朋友观点的影响,会对人才城市情感及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府政策与对待人才与居民的态度、市政管理服务水平、户口政策,以及城市自身的人文、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宜居性、发展前景、公平积极的环境等也会对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或者通过影响人才与城市契合度、城市认知、城市情感等间接影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而是否抓住离开/居留的最佳时机并具有相应勇气则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决定了人才城市居留行为;人才对城市的认知、情感及生活追求与城市契合度是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并受到个体能力因素、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政府因素与城市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图1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是直接影响其居留行为的重要因素,但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机缘因素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行为的前因,即在城市居留意愿不强甚至没有的情况下,人才为了工作机会、家庭、父母或是错过离开/居留时机等而产生居留行为。同时,也存在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无法转化成城市居留行为的情况,如个体情感/契合因素、政府因素、城市因素、亲友因素使人才产生较高的城市居留意愿,但因为工作机会或生活成本等生存因素,以及为了照顾父母、家人等亲友因素而无法形成居留行为。此外,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间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已有居留行为可以通过提升城市感情与契合度等,进一步增强城市居留意愿。

3.4 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分析某个点时,所有类属在属性、维度和变化形式上都得到充分发展[41],用以决定何时停止采样。为了检验已有分析结果是否达到理论饱和,本文对预留的424名网民关于某一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的论述进行编码与分析。由于网民论述较多,本文仅列出部分(每个城市选取一个)作为举证(见表5)。通过编码分析发现,并未形成新概念和范畴,也未形成新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表5理论饱和度检验

编号城市来源标题网民描述概念化与范畴化24青岛知乎【城市手册】让你决定留在青岛的原因是什么Thomas Lyu因为家在这里,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人脉也在这里……所有所有都在这里城市情感(家乡);事业梦想(毕业工作);亲友与亲友观点(亲友人脉)———居留意愿/行为25大连知乎【城市手册】让你决定留在大连的原因是什么S L Li(教育行业)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折腾的人,可能南方会有更好机会,更有挑战,可能南方空气更好、繁华、四季如春。但是现在我懒。现在的生活还可以,在大连呆了7年,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吧。在这里还挺好的,就呆着呗。对了,也有一点,就是大连人很讲文明,礼貌,有社会公德,很友好习惯/适应性(习惯适应城市环境);城市感情(乡情);城市契合度(个人心态观念);人文感知———居留意愿/行为26东莞新浪乐居逃离北上广深 你选择东莞的原因竟然是?!策划师林小弟刚毕业参加工作,在东莞做地产策划,似乎当初也是各种机缘巧合来了这里。最开始想得很简单,就是能离开发展机会比较小的老家江西,来更发达一些的广东,仅此而已。留在东莞应该还是因为工作原因吧,虽然也向往深圳,不过做了这一行之后对房价和政策了解得越来越多,综合考虑了自身和家庭因素,觉得东莞也挺好的,不必去一线挤破头了机缘巧合;事业梦想(毕业工作,工作机会);城市契合度(符合自身情况的最佳选择)———居留意愿/行为37徐州知乎【城市手册】让你决定留在徐州的原因是什么Monster知道徐州是因为一篇文章《城恋》,来到徐州是因为高考志愿填了徐州。快要待满四年了,从最初的不适到有了感情,大概是因为在这里认识了重要的人,而这几年又是过得很开心,细细想来很多地方都有回忆亲友与亲友观点(亲友人脉)———城市情感———居留意愿38扬州知乎【城市手册】让你决定留在扬州的原因是什么王利伟(电气工程师,招投标专员)2016年6月从南京仙林某高校毕业,徐州人,目前在扬州工作。至于为什么在扬州工作,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多。找工作面试时人事也会问。我都会说,我家里人很多都在扬州(实际上是我爹给我在扬州买了房子)收入-成本(房子与房价);亲友与亲友观点(亲友人脉)———居留行为

4 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4.1 研究结果

通过对网络平台上国内22个主要城市人才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原因的扎根分析,获得以下结论:

(1)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七大类,包括个体城市情感/契合因素、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政府因素、城市因素、个体能力因素与机缘因素。通常,这些因素会共同影响个体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而不是某个因素单独发挥作用。通过与已有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的对比,本文发现:①生存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生活成本、房价与住房等,这和已有关于流动人口研究的经济因素、居住因素类似;②个体能力因素和已有研究中的人力资本因素相似,但由于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年龄、学历等个体特征因素无法进行有效衡量,因此并未范畴化个体特征因素;③亲友因素、个体城市情感/契合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已有流动人口研究中的社会因素相似,但具体内容存在差异,人才与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及行为都会受亲友因素影响,人才在选择居留城市时的自主性更强,与一般流动人口为了生计和成为市民的目的不同,其更加关注城市情感以及个体-城市契合度问题;④政府因素包括了已有研究的制度因素,除户籍制度外,人才还关注政府政策、对待人才的态度、市政管理服务水平等;⑤城市因素是人才十分关注的因素,尤其是城市是否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的环境、认可才能与努力,以及城市的自然环境、交通、医疗、教育等设施资源条件,而已有流动人口研究并未明确提出;⑥机缘因素是现有研究中没有提及,也难于实证测量的,主要是指时机与勇气等因素。

(2)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居留意愿并不必然产生居留行为,部分因素仅影响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个体能力因素、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政府因素与城市因素可以直接或通过个体城市情感/契合因素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同时,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机缘因素也可在不通过居留意愿情况下直接影响人才城市居留行为。

(3)人才城市居留行为与居留意愿是双向影响的。城市居留意愿是直接影响居留行为的重要前因,但居留行为也有可能在缺乏居留意愿的情况下,受生存因素、亲友因素或机缘因素等而产生,而居留行为的产生又可以通过个体城市情感/契合因素进而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

(4)当前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或居留行为的首要方面是人才对城市的融合适应、工作创业机会与亲友爱人,而非较为直接的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对于人才而言,其本身能力能够为其在该城市生活带来较高收入水平,因此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对这个城市的适应、习惯与契合,能否获得工作创业机会以及邻近照顾父母、家庭等。当然,存在一定的隐形原因即良好的工作创业机会也会带来较高收入水平。

(5)不同地域、类型城市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一线城市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它们吸引人才的共同点是提供实现事业梦想的机会,而对于上海与深圳等一线城市来说,首要因素是城市自身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公平、包容与对人才及能力的认可。而对于中西部及东北部省会城市而言,对人才居留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情感、契合度以及婚姻家庭。同时,婚姻家庭几乎是影响每个城市人才居留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研究构建了人才城市居留意愿、居留行为及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丰富了已有人口迁移理论,为现代城市解决人才吸引与留用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4.2 管理启示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提高人才城市居留意愿并促进其转化为居留行为:

(1)人才政策制定要注重对本地籍贯人才、就读本地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等人才的吸引与留用。对城市的习惯和适应是影响人才产生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习惯及适应主要是由一定时间居留行为或相似文化习俗产生的。因此,城市可以加大对以下几类人才的吸引与留用:一是本地籍贯人才,出于乡情、亲友家人或是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习惯,其一般对家乡城市具有较高居留意愿,一旦获得符合期望的工作/创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极有可能产生居留行为;二是在本地读书的大学生、研究生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社会人才,且4年左右的暂时性居留极大提升了这些人才对城市环境的习惯和适应性,更容易建立城市情感。因此,可加大对高校学生的城市宣传工作(如组织市内文化景点旅游、定期公布城市发展成就等),增强人才对城市的了解与认可,进而提升他们的居留意愿。同时,可辅之以政策扶持,如工作机会、生活就业补贴等,将高校学生人才的居留意愿转化为实际居留行为。

(2)通过产业发展或政策扶持等为人才提供更多工作或创业(机会)。工作或创业(机会)是人才产生居留行为的主要前提。在关注人才引进与留用时,城市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产业承载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或是通过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与就业。这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很多城市人才政策上存在的不足。

(3)加大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与对外形象宣传。首先,根据扎根分析结果,人才在选择居留城市时,越来越看重积极自由开放宽容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即城市的包容性与能否获得公平的工作、竞争机会。因此,城市要想吸引人才在本地居留,首先必须塑造对待外来人员以及不同文化习俗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满足不同人才生活追求,并注重人才就业市场与工商市场的公平性,尊重人才与规则,认可努力与才能,才能真正留住有才之人。其次,父母亲友的城市认知以及人才自身的城市认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选择。因此,在吸引、留住人才时,还需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塑造城市发展/崛起、宜居、文化历史悠久等良好形象。

(4)实施并落实好人才安居工程。房子对于国人来说,是带来归属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城市首先要注意调控房价,结合本地收入水平,避免房价严重超出城市居民承受能力、房价倒逼人才离城的情况;其次,加强人才购房或租房补贴等政策支持,尤其是刚毕业高校学生的住房问题。

(5)注重城市气候自然环境建设。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才对于城市气候、自然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气候、自然环境因素也日益成为影响人才城市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城市无法改变气候,但可以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应重点加强城市绿化、河湖治理与空气治理等,打造生态城市,吸引人才定居。

4.3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虽然根据广泛收集的网络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构建了人才城市居留意愿与居留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理论模型,但这是一种质性研究,缺乏量化分析和检验。未来研究可以将扎根理论分析得出的七大因素制成问卷,通过人才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检验理论模型的真实可靠性。此外,还可就人才城市居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汪怿.全球人才竞争的新趋势、新挑战及其应对[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4):40-45.

[2] 杨河清,陈怡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07-112.

[3] 胡翔,李锡元,李泓锦,等.回流人才政策认知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4):151-156.

[4] 李波平,邹德文.湖北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效果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32-35.

[5] 杨晓伟,徐建军.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在企业的适用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6(3):135-138.

[6] 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6):8-16.

[7] 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J].人文地理,2004 (2):88-92.

[8] RAVENSTEIN E G.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 Statistic Society,1976,151(1385):289-291.

[9] ZELINSKY W.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ransition[J].Geographical Review,1971,61(2):219-249.

[10] 程超泽.人口迁移决定理论[J].人口与经济,1991,(04):53-55.

[11] 程超泽.人口迁移决定理论[J].人口与经济,1991,(4):53-55.

[12] JONES H.Population geography.2nd ed.[J].London England Paul Chapman,1990.

[13] 黄晨熹.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西北人口,2011(6):23-30.

[14] JONES H.Population geography[J].London England Paul Chapman,1990(8).

[15] 黄晨熹.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西北人口,2011(6):23-30.

[16] BAUMOL W J.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893-921.

[17] 宋鸿,张培利.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2):43-45.

[18] 徐茜,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171-174.

[19] GOTTLIEB P D.Residential amenities,firm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s,1995,32(9):1413-1436.

[20] CAI H,WANG J.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gration intentions of rural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29(3):157-171.

[21] 吕红军,陈洋愉,褚祝杰.基于logit模型的城市高学历人群长期居留倾向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05-112.

[22] ARENAS E,GOLDMAN N,PEBLEY A R,et al.Return migration to Mexico:does health matter[J].Demography,2015,52(6):1853.

[23] ROCA J D L.Selection in initial and return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moves across Spanish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7,100:33-53.

[24] 王金营,戈艳霞,曾婕.快速成长城市外来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分析——以宁波市的调查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105-109.

[25] ZHAO 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turn migration: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2):376-394.

[26] 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27]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 (1):22-29.

[28] WANG T H,MARUYAMA A,Kikuchi M.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a northeastern province.[J].Developing Economies,2000,38(1):80-104.

[29] ADDA J,DUSTMANN C,MESTRES J.A dynamic model of return migration[J].Essays on Temporary Migration,2006,3(6):13-45.

[30] UHLENBERG P.Non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nonmigration: Soc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or migration theory[J].Rural Sociology,1973,38(3): 296.

[31] 于潇,陈新造.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3):181-190.

[32] SRIDHAR K S,REDDY A V,SRINATH P.Is it push or pull? recent evidence from migration into Bangalore,Ind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Integration,2013,14(2):287-306.

[33] REYNULDS T.Transn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social networks and return migration among British-Caribbean young people[J].Ethnic & Racial Studies,2010,33(5):797-815.

[34] WANG WW,FAN CC.Success or failure:selectivity and reasons of return migration in Sichuan and Anhui,Chin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6(38) :939-958.

[35] 曹雁翎.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考察——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 (3):102-110.

[36] 谢东虹.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6 (7):158-162.

[37] 杨东亮,王晓璐.“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研究[J].青年研究,2016 (3):39-48.

[38] 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J].管理世界,2008(10):115-126.

[39] STRAUSS A,CORBIN J.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an overview[C]/N K DENZIN , Y S LINCOLN.Handbook of qualitative qesearch[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22-23.

[40] 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19(3):2-7.

[41] 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WhatistheKeyforTalentCompetitio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Urban Residence Willingness and Residence Behavior of Talent

Li Yanping,Liang Y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talen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How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to any city developmen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records of the urban residence intention and residence behavior of total of 1787 talents from 40 cities in China on the social platform of "Knowing" and "WeChat" and the local city life network platform.We find out that:(1)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alent 's city residenc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include seven factors:individual city emotion or fit,survival ,relatives and friends,government,urban,individual ability;(2)Talent city residence inten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to directly affect their behavior of residence,but the residence inten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produce residence behavior.Individual emotional/fit factors and opportunity factors only affect the residence intention or residence behavior.The residence behavior can further influence the city's willingness to stay through the individual's emotional / fit factors.The research results enriched 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alent demand,and provided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modern cities to solve the urgent need of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alent and gaining tal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Words:Talent Retention; Urban Retention Intention; Urban Residence Behavior; Rooting Theory

DOI10.6049/kjjbydc.2017090549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2-0117-08

收稿日期2017-04-16

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女,湖南常宁人,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梁燕(1990-),女,山东潍坊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胡俊健)